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2005:飓风肆虐空前
在人们担心全球变暖正使飓风加剧之际,科学家说,2005年很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飓风活动最严重的年份之一。
虽然长达6个月的热带风暴季节只过去了不到一半,专家已经在警告,正在酝酿飓风的大西洋西部今年可能生成21场强烈风暴和飓风。果真如此的话,今年风暴和飓风的数量将是自1851年有记录以来年平均数的两倍以上。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理学和人类学助理教授、气候学家巴里?凯姆说:“2005年的飓风季能够和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年份相提并论,如产生了19场有代号风暴的1887年、产生了21场有代号风暴的1993年以及产生了19场有代号风暴的1995年。”
自6月1日风暴季开始以来,(大西洋上)已经产生了8场“有代号的风暴”——特指因生成了时速至少达到62公里的大风而得到命名的热带低气压。当风速达到至少每小时118公里时,有代号的风暴就升至飓风级别。
今年的两场飓风“丹尼斯”和“埃米莉”达到了五级风速标准中的第四级,它们席卷加勒比海地区,分别在佛罗里达和墨西哥肆虐,造成至少72人死亡。
8月3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称,估计在11月30日风暴季正式结束前,还会产生11到14场有代号的风暴。
但这会不会是保守的预测呢?英国本菲尔德?哈泽德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将在本周发布一项众人期待的预报。该中心发明了迄今为止最准确的预报风暴季后期潜在飓风的新方法。该中心首席科学家马克?桑德斯告诉法新社说:“我们预计,海上风暴活动会极其剧烈,可能会超过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预测……海上风暴可能达到创纪录的程度。”
飓风是美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在美国遭受的10次最严重的灾害中,8次由飓风造成。
桑德斯提供的数字显示,1950年到2004年间,风暴季对美国大陆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56亿美元。在这段时间里,有10年美国的损失为零,而在遭到飓风“安德鲁”侵袭的1992年风暴季,美国的损失则超过了440亿美元。
飓风在东亚地区被称做台风,它由水温高于27.2摄氏度的热带海洋上的大量雷暴发展而来。在轻风和适合的海洋条件下,这些暴风雨就会从海洋温暖表面的海水蒸腾中获取能量,转变成自我补充的旋风。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克里?伊曼纽尔进行的研究认为,海洋温度非常小的上升也会显著“催生”这些现象。该研究表明,过去30年来,北大西洋风暴的持续时间和风速都大大提高,破坏力增大了一倍多。而在此期间,热带海洋的表面温度只上升了0.5摄氏度。这项研究支持一些气候学家提出的全球变明使风暴更具破坏力的预测。
(选自2005年8月9日《参考消息》)
【小题1】(小题1)下列对“飓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飓风是一种风速至少在每小时118公里的热带气旋。这种热带气旋在东亚地区称之为台风,而在西印度群岛和大西洋一带称为飓风。
B. 飓风是由“有代号的风暴”发展衍变而成的。随着地球全球气候的变暖,飓风的破坏力将会大大增大,暴发的频率亦将加大,随时都可能暴发。
C. 飓风可谓是沿海国家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就如美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灾害就大都是由飓风造成的。
D. 飓风是由水温高于27.2摄氏度的热带海洋上的大量雷暴发展而来的,在产生之中,可以从海洋温暖表面的海水蒸腾中获取能量。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热带风暴季节时间长达6个月,自每年的6月1日开始,11月30日结束。
B. 大西洋西部地区自1851年有记录以来风暴和飓风的年平均数大概为10场左右。
C. 美国科学家估计在2005年风暴季正式结束以前,还会产生11到14场飓风,但英国科学家却认为这是保守的预测。
D. 美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就是飓风。应该说,美国应对风暴的袭击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然而仍无法规避飓风带来的损失。
【小题3】(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截至2005年,有记录的爆发了强烈风暴和飓风的年份始于1851年,而其中重要年份爆发的有代号风暴都在20次左右。
B. 英国本菲尔德?哈泽德研究中心是现今世界上最权威的预报强烈风暴和飓风的机构。它发明了迄今为止最准确的预报潜在飓风的新方法。
C. 每一次飓风都给席卷的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哪怕是在抗防风暴能力最强的美国亦无法避免。
D. 全球变暖将使飓风更加肆虐,爆发的频率将更大,破坏力亦将增大,要控制飓风,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将作为重点课题出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 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 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是一座巨大的山峰,宋诗在巨大的压力面前,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B.宋诗的创新,表现在题材上向日常生活倾斜,这种特点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C.苏轼和黄庭坚是宋诗风格的典型代表,其畅达和瘦硬可视为对唐诗风格的一种突破。
D.宋诗所追求的平淡,是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较之唐诗的丰神情韵更胜一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宋诗能与唐诗双峰并峙是宋人努力创新的结果。
B.文章主体部分从内容的开掘和风格追求两方面来论述宋词是如何创新的,思路清晰。
C.文章第四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是为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
D.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人有唐诗这个学习宝藏和典范。
B.唐代诗人普遍不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而末代诗人也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
C.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这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宋诗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是超越了“雕润绚烂”的平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伟大的诗人,因其得 “性情之正”,所以常是 “取众之意以为己辞”,因而诗人有个性的作品,同时即是富于社会性的作品。这实际是由道德心的培养,以打通个性与社会性中间的障壁的,这是儒家在文学方面的基本要求。道家则要求由无私无欲,以呈现出虚静之心,他们并不强调社会性。但在《诗》上,乃至后来的许多诗歌中,有的仅是劳人思妇之词,迁客离人之语,与社会并不相干,但有的依然能予社会以感动,而成为富有社会性的作品,这又是什么缘故呢?照中国传统的看法,感情之愈近于纯粹而很少杂有特殊个人利害打算关系在内的,这便愈近于感情的 “原型”,便愈能表达共同人性的某一方面,因而其本身也有其社社会的共同性,所以“性情之真”,必然会近于“性情之正”,但性情之正系从修养得来,而性情之上,即使在全无修养的人,经过情感自身不知不觉的过滤钝化作用,也有时可以当下呈现。悲苦的感情易向下沉潜,滤过、纯化其渣滓,所以悲苦之情常得性情之真。 而后来许多诗人,只要能把个人当下的真感情抒写出来,因其是真的、纯粹的,所以他同时也便写出了社会在这一方面的哀乐,予社会以感动的作用。“诗穷而后工”,正是这种道理。
总之,人的感情是在修养的升华中而能得其正,在自身向下沉潜中而易得其真。得其正的感情,是社会的哀乐向个人之心的集约化得其真的感悟,是个人在某一刹那间,因外部打击而向内沉潜的人生的真实化。在其真实化的一刹那间,性情之真即是性情之正,于是个性当下即与社会相通。而一个人,当他在感情的某一点上,直浸到底时,便把此点感悟以外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忘掉了,也略近于道家所要求的虚静状态。但这种性情之真,是隐现不常的,所以这种诗人常只能有一两首、一两句使人感动的诗,而决不能成为伟大的诗人
( 节选自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有删改)
【小题1】请具体解释“诗穷而后工”在文中的意思。
【小题2】请简要概括“传情之正”和“性情之真”的不同。
【小题3】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又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候,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后来转变成公孙弘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知坊里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税收。为防止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校。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人认同自己是汉人,早在汉朝时,便将各种不同、不同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B.“汉人”的身份之所以被认同并能一直维持到今天,是因为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
C.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得益于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像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司马迁这些学者的不懈努力。
D.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同时也获得了几千年中国人的认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它不同于犹太人、日耳曼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的民族。它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B.汉朝的科举制度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从而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
C.汉武帝时代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从而形成全国经济网络,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这种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D.在汉代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已经形成,各地精英都云集到中央,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汉人的名称源于汉朝,从刘邦到文景二代还没有呈现汉朝的特点,直到汉武帝时期,才使最初的动荡不安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
B.汉朝的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奠定了基础,进而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
C.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由于密告逃税者可得到相当丰厚的赏金,所以全国告密成风,破坏了工商业机制。
D.汉朝时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入农村,农村生产的集散功能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曲是综合型的表演艺术,通过歌唱、念白、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生内容,它把单纯的时间性艺术如诗歌、音乐,与单纯的空间性艺术如绘画、雕塑,以及初级综合性艺术如歌舞、表演等,通过演员的演出而有机统一在一起,形成自己复杂的艺术综合体。这些原本独立的艺术手段在进入戏曲的综合体之后,都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根据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统一于舞台,而不再是其本身。

戏曲对于音乐和诗的倚重是突出的,它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化为自身的韵律,使之成为统领戏剧的魂灵,同时通过舞蹈化的舞台动作来呈现它。其中的曲词由诗歌的直抒胸臆改为代言体,抒发内心情感的主体由作者改换成剧中人,于是曲词抒怀就受到剧中人物的身份、修养、心理和环境的限定,不能由作者随心所欲。音乐则随着人物心情和命运的变化而发生旋律改换,不再遵从自在韵律。舞蹈的作用被放大,人物动作都被纳入了非生活化的舞蹈动作,因与生活动作产生距离而体现出美感。至于戏曲的化妆美、服饰美、道具美,也无不统一于它的舞台整一性要求而不再是单独的存在。由戏曲舞台手段的综合性所决定,它的舞台方式十分放松自由,可以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随意驱遣歌唱、舞蹈、念诵、表演等手段辅助行动,而不受现实生活情景的限制。

 戏曲既然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它就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它的表现生活就不是写实性而是写意性的。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快步跑圆场则是人在急速行路——戏曲表演与生活动作就拉开了距离。使用脸谱也是戏曲的特征,它进一步把现实推向幕后,渲染象征的氛围,使戏剧指向写意。人们见到关羽的枣红重脸,就感觉到他的忠肝义胆;见到曹操的碎纹白脸,就感知了他的奸诈多疑。

  戏曲依靠叙述性手段与带有强烈装饰性的表演动作,得以对对象进行随心所欲的变形处理,因而获得了舞台手法的写意自由。这种美学原则在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对象时,就会追求“不似之似”、“言外之旨”、“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及其所体现境界的理解,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戏曲手段既然是写意化的,不以状摩外物而以表现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为主要特征,它就成为包蕴着浓郁抒情性的艺术样式。戏曲重在随时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它的表演强调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把人物行动的内心依据或外界刺激人物内心所激起的反应直接揭示出来,不仅写人物做什么、如何做,而且写人物想什么、如何想,这奠定了戏曲抒情性的基调。尽管戏剧展现人生的本质属性要求它成为叙事艺术,戏曲舞台也确实具备相应的叙事功能,但既叙事又抒情,叙事中有抒情,以抒情来叙事,构成了戏曲表现方法的辩证统一。

   (选自《文艺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是一种综合型的表演艺术,它综合了单纯的时间性艺术、单纯的空间性艺术和初级综合性艺术等多种艺术。
B.诗和音乐是戏曲最重要的手段,诗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是统领戏剧的灵魂,但是这些节奏和旋律是无法自己呈现的。
C.戏曲是一种“表现性”艺术,它的这种“表现性”体现在其写意性上,如用演员快步跑圆场来表示剧中人物在极速行路。
D.戏曲艺术在舞台表现中,具备相应的叙事功能,但只有叙事手段肯定是不行的,还必须要用抒情手段来加以配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种艺术手段原本是有其独立性的,但进入戏曲之后,它们必须要服务于舞台表现的目的和要求、节奏和韵律,其独立性已经消失。
B.舞台中的人物动作虽然源于生活,但它毕竟与生活中的人物动作不同,具有舞蹈化、非生活化的特征,因此,与生活实际有距离。
C.戏曲获得舞台手法的写意自由,可以对对象进行随心所欲的变形处理,即表演时可以随自己的心思而定,有任意发挥的自由。
D.戏曲作为一种包蕴着浓郁抒情性的艺术样式,以表现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为主要特征,不仅要与人物做什么、如何做,还要写人物想什么、如何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是一种表现人生内容的复杂的艺术综合体,依靠歌唱、念白、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表达手段。
B.戏曲中的曲词是一种代言体,由剧中的人抒发内心的情感;而直抒胸臆的诗歌,抒发内心情感的主体是作者。
C.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等戏曲表演,虽然不是生活动作,但观众却能够理解,这符合写意化的美学原则。
D.中国人因为不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所以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及其所体现境界的理解,揣摩对象追求神似。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科学研究冷静理性,科学家却各有各的性情,人们更愿意用诗意的方式来描述女科学家与青蒿素的相遇,青蒿一握,痴迷一生。
屠呦呦的故乡在浙江宁波,当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父亲很重视教育,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时局动荡,屠呦呦依然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类古典医书的小阁间,这里是屠呦呦童年时的阅览室:《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这里成了她医学梦想的温床。
1951年春,屠呦呦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生物药学,她觉得这个专业可以接近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又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大学期间的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专业课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备都没有。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朱晓新回忆说,“研究人员就带个面纱口罩,连如今的雾霾都防不了,更别提各种有毒物了。”她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1965年屠呦呦转而从事植物化学研究,这促成了她与生命中最重要的“神草”相遇。
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坚忍不拔。从1969年开始,屠呦呦的研发工作经历了380多次试验,190多个样品。屠呦呦说,“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当时的科研条件非常艰苦,很多药厂都停产了,提纯熬制设备奇缺,屠呦呦和同事只好采用土办法,把大量青蒿叶子收集起来,用乙醚泡,再回收乙醚。青蒿素治疗疟疾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完全的成功,那么,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她和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用中草药治疗疟疾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
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这样评价屠呦呦:“不善交际,比较直率,讲真话。”其实很多科学家都是这样,认准一件事就特别坚持,不会很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想法。屠呦呦的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而果断的风格。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认真。有时候有同事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她第二天就打电话说她查到了原始出处。
在生活中,她被同事评价为“为人低调,而且是长期低调”。宁波科技系统拿到屠呦呦的一张名片,上面的内容很简单:单位、姓名、职务、单位地址和电话。整张名片还有大片的空白。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一位工程院士向她道喜,她说:“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时间想别的,从来没有想过得什么奖。”获诺贝尔奖后,屠呦呦家中挤满了赶来采访的媒体和祝贺的领导。家乡的领导也想来看看,两次都被她拒绝了。最终因为家乡人的关系,见了一面,但只谈了20分钟。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以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用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社会。屠呦呦说:“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环球人物》2015年第27期,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据世卫组织最新的2009年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   
(百度百科)
②诺贝尔奖评选的第一步是推荐候选人,米勒就是推荐人之一。从2010年起他所推荐的人都是屠呦呦。米勒认为,青蒿素的发现非常重要,救了很多人的命。在推荐屠呦呦参评诺贝尔奖的同时,米勒也推荐屠呦呦参评了拉斯克奖,这是美国最具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 
(《棱角屠呦呦》)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又对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的向往,所以屠呦呦选择了生物药学专业。
B.屠呦呦对植物化学、本草学、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为了研究青蒿素最终她从事了植物化学研究。
C.在科研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克服了提纯设备奇缺等条件,采用最原始的办法提炼青蒿素。她甚至勇敢地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可贵的敬业精神。
D.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屠呦呦认真、直率、执著,不会很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想法。获奖后她多次拒绝赶来采访的媒体和家乡领导。
E.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科学家米勒的推荐,而她之前获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
【小题2】(小题2)是什么促成了屠呦呦与神草“青蒿”的相遇?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文章多次引用屠呦呦自己以及他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4】(小题4)作为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身上具备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这给你的学习和人生以怎样的启发?请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