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器物,包括工具、用具、礼器、兵器、饰物等。考古学上的青铜器则特指先秦时期质地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铅浇铸而成,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因此,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中国青铜器的发明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的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追根溯源,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约1600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时间相当。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以夏、商、周三代的为代表,其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另外青铜器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如勾践剑、双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司母戊方鼎、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等。此外,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青铜器,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一处房屋遗址中出土的约为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残片,其属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在较晚一些的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北、辽宁、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也普遍发现了青铜制造的工具、兵器、装饰品等。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知,虽然中国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有着很大区别,但不少地区的先民还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精巧绝伦。它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并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著称于世,堪称中国文化宝库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制作工艺上来说,中国的古代青铜器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首先,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在中国古代就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也非常成熟。而随后发展出来的不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更是显示出我国青铜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另外,在很早的时候,青铜器上还出现了为增加美观度而镶嵌的装饰。至于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是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等,经鉴定铁刃均为陨铁所铸成;第四种是红铜,即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第五是用金、银来做镶嵌,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青铜器铸刻有文字,即铭文(也就通常所说的金文),这是中国青铜器所独有的。我国的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起初只有1-2个字,到商代晚期逐渐增多,但最长也不过48个字。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期,但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做法开始逐渐减少,至战国已经罕见长篇铭文。我国青铜铭文的书体或粗犷或瘦劲、或工细或秀美,本身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及为其断代与鉴别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郭军林的《中国青铜文化》,时事出版社)

【小题1】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它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
B.青铜器的发明,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C.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的工具、用具、礼器、兵器、饰物等,且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D.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能够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甘肃出土的约为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碎片,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表明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
B.青铜器浇铸制作的工艺主要有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不需分铸的失蜡法,以及浑铸、分铸、铸接、叠铸等方法。
C.在很早的时候,为了增加器物的美观度,青铜器上出现了用绿松石、玉、陨铁、红铜、金、银等材料来做镶嵌的装饰。
D.我国在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世界上独有的,从商代中期开始,到商代晚期逐渐增多,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期。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我国最早发现的青铜器可知,原始先民已经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B.中国青铜器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著称于世,堪称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C.从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上来说,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D.我国青铜铭文的书体粗犷瘦劲、工细秀美,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和断代史的重要依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8: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和西方人欣赏自然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中国人的“神”的观念很淡薄,“自然”的观念中虽偶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但不甚浓厚。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引以为快。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西方人因为一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自然”和“神”两种观念相混合。他们欣赏自然,带有几分泛神主义的色彩,人和自然仿佛是对立的,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横在人的眼前,人捧着宗教的虔诚向它顶礼。神是无处不在的,整个自然都是神的表现,所以它不会有什么丑恶。

在卢梭看来,自然本来尽善尽美,有人于是有社会,有文化;有了社会和文化,丑恶就跟着来了。诗人华兹华斯也是这样想的,他在一首诗里劝告书呆子们“站到光明里来,让自然做你的师保”,“自然所赋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我们用解剖去残杀”。这种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的态度。

自然既然是尽善尽美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自然。“模仿自然”本是西方艺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古希腊人对艺术的定义就含有“模仿”,柏拉图反对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近代作家中拥护“艺术模仿自然说”者以英国作家罗斯金为代表。依他看,人工造作的东西无论如何精巧,都比不上自然的。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例如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剪去枝叶的树木,“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模仿的是连枝带叶的树林,罗马圆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天空和地平线。因此,罗斯金劝建筑家们到树林里去从自然出发研究建筑原理。自然既已尽美,所以艺术家模仿自然,最忌以己意加以选择。他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不完美的艺术才有所不屑,有所取舍。”罗斯金的论调并不是孑然孤立的,19世纪法国雕刻家罗丹的《罗丹艺术论》也差不多与此一致,他说:“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在罗斯金、罗丹和一般自然主义者看来,自然本来就尽善尽美,艺术家唯一的成功捷径就是模仿整个自然,丝毫不用选择。这种理论显然有一些问题。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如果把自然全体都看成一样美,就没有分别美丑的标准,就否认美丑有比较,那么,“美”也就漫无意义了。艺术的功用如果是在忠顺地模仿自然,那么又何须艺术呢?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既已完美,艺术便成赘疣了。

(选自朱光潜《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诗句,展现出了他对待自然的乐天知足的态度。
B.诗人华兹华斯劝勉人们,要让自然做教导者,他认为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体现了他泛神主义的自然观。
C.在西方艺术史中,“模仿自然”是一个很古老的理想,“艺术模仿自然”的观念在西方得到普遍认同,近代作家罗斯金便是拥护者之一。
D.罗斯金认为自然尽善尽美了,艺术家模仿它,忌讳凭自己的意思加以选择,他还强调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梭和华兹华斯都认为自然原本是尽善尽美的,进而把丑恶现象的出现归于人类及相伴而产生的社会、文化等。
B.作家罗斯金说他从来没见过哪个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意为人工创造的东西比不上自然的。
C.雕刻家罗丹赞成“艺术模仿自然说”,认为艺术创作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D.艺术家的自然观决定了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柏拉图与罗斯金的观点不同,柏拉图反对“艺术模仿自然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艺术家欣赏自然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对待“神”的观念,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自然”和“神”这两种观念是融合在一起的。
B.罗斯金认为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罗马圆顶式的建筑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
C.作者认为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分别美丑是有标准的。
D.作者反对艺术忠顺地模仿自然,认为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是完美的,艺术便成了多余无用的东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的流寓民歌
李雄飞
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
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但战乱频仍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对于社会流寓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歌的流动性,民歌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
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域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文化区。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域之间形成大致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使得一种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许多民歌文化过渡区。
可惜,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造与再创造,然后在茶馆等场所表演,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古代文人怀才不遇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遇黜遭贬。于是,此类文人们便纵情山水,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歌伎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俗曲就成民歌了。
(注)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歌比文字的历史要长得多,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
B.我国古代民歌变成俗曲主要是通过优伶或才人文士对其进行加工、改编与创造而成。
C.民众短距离流动在同一文化带,长途流寓则在不同的文化带,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
D.流寓民歌创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风格,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歌伎的俗曲被流寓文人记载并竭力效仿,后被当成了民歌,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
B.文章第二段先分析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的原因,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流寓导致了流寓民歌迥然有异,最后点出歌者的诉求。
C.文中用古人把民歌叫作“风”的事实说明了民歌歌唱的过程是传承与传播的过程,论证了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的特点。
D.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了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是由于先民持续流寓,然后指出了各地民歌的差异一直存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民歌文化过渡区,这与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有关。
B.民众的流寓会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的变化,对于民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C.我国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不是持续性的,而是骤然流动开来的,这是因为战乱频仍。
D.一些文人如果没有怀才不遇或遇黜遭贬,有可能就不会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等雪
宋自强
梦里总是有雪。
前天,天气预报终于有了雪的消息,傍晚的天色,也好像有了雪的影子。
心中自是喜不自禁,只是迟迟不见那雪花的到来。晚睡的人们都早已入梦,我还在漫不经心一页一页地翻书。其实我也知道,我哪里是在看书呢?我那是在等雪!
是的,是在等雪,小时候我就经常这样。
那时村里还不通电,冬天又冷,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吃过晚饭早早地就钻进了被窝儿。我也一样。不过将要下雪的时候就要另当别论了。若是在晚上,不等雪花飘下来,我一般是不会老实入睡的,尤其是入冬的第一场雪。
记忆最深的是读小学三年级时的那个冬天。我和奶奶一块儿睡在一侧的耳房里。傍晚天色一变我就来了精神,可是,不知道是天公不解人意,还是雪姑娘打扮过于仔细,奶奶催我上炕都催了好几次了,雪仍是不肯降临,连个影儿都没有。最后,抵不过奶奶的一再催促,我老大不情愿地钻进了被窝儿。可是哪里睡得着呢?不大一会儿功夫,我就钻出被窝儿好几回,而理由只有一个:撒尿。奶奶一直纳闷儿:没见这孩子喝什么水呀?——她哪里知道我是在等着迎候我的雪姑娘呢?
不知到了什么时展,我差不多要迷迷糊糊进入梦乡的时候,忽然听到院子里有人说活:“这雪下的!好啊!”是父亲从外面回来了。
“下雪了!”我立刻睡意全无,心跳立马加速了一倍。我差点儿一下子从被窝儿里窜出来!可是我忍住了,——我多狡猾呀。我现在就窜出去,老爹一顿喝斥,还不把我给怼回来了?
难奈的等候。估计父亲已经睡下,我便蹑手蹑脚又迫不及待地钻出了被窝儿:“奶奶,奶奶——”我压了嗓门儿叫了两声,奶奶已然入梦。我索性擦了一根儿火柴点上油灯,然后被上老棉袄,光着小屁股儿就钻出了草屋——
啊,雪!
弥漫的雪花纷纷扬扬,在昏黄灯光的辉映下,一忽如漫天闪烁的金屑银屑扑面而来,一忽如璀璨的碎琼乱玉撒满寰宇。我不由张开嘴巴,任雪花亲吻、滋润我干坼的嘴唇,也滋润、慰藉我爱雪、等雪的焦渴的心灵。
那雪还真是甜的。
看看钟表,已将近零点时分。雪花还没有露面。看来今晚只有在梦中相见了,我那令人心醉的雪哟。
我真的有些睏意了,几个哈欠之后,便动了睡觉的念头:先睡吧,一觉醒来眼前一幅无处不雪的世界也是非常让人陶醉的。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次陶醉在这样的境界里了。
八八年春节过后,在许昌参加一个培训,结束时正赶上元宵节。所谓“正月十五雪打灯”,那雪从凌晨开始,一直下到中午。许昌离家近三十里的路程,好在大都是柏油路面。但汽车是跑不动了,地面上的积雪有一尺多厚,幸好我骑了一辆自行车。“冒雪独行,不是一件颇有诗意的事儿吗?”我这样想着也就上了路。
出了市区,一路往南,平畴万里。柏油路并不曲折,路旁两排高大的白杨,玉树琼枝,“茂密”异常。不时有松松软软的雪团从树上落下,砸在身上、头上或脸上,如梦似幻,恍若仙境。路两侧虽是不尽的农田,却不见一根儿庄稼的影子。
“白天碎碎堕琼芳”。雪还在不停的下。
我不禁想起了古人吟雪的名句来,有吕岩的“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有杨万里的“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裴夷直的“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我也想到了,可是,这些全都不能形容当时我眼中的情景,只有柳柳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差可比拟——那可真是“万径人踪灭”呀,三十几里之内,我骑行一阵,推车一阵,的的确确没有看见一个人影儿!茫落世界,偌大宇宙,好像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呼吸在雪的世界当的怀抱。
柳诗里只有一个垂钓的老翁,此时的世界只有一个痴迷的我。
但是,我和那老翁是不同的:他不知道享受雪的晶营、纯洁、滋润和温情,因为,他心里只想着江水中的那条鱼儿;而我呢,说是要过节,其实却并不急着往回赶,我已完全痴迷在雪的怀抱里了!我已经不再是我——随着飞舞的雪花,我已融化、消释在无始无终的茫茫宇宙之中了。
墙上的时钟嗒嗒作响,已是凌晨一点多钟了。令人魂牵梦绕的雪花还是没有降临,今晚真的见不着了吗?
我满腹惆张地躺在了床上,可是却又迟迟不能入眠。我在想:我何以如此地迷恋着雪呢?农谚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可我虽然出身农民,却早已不再种田,我对雪的痴迷就不完全是因为这个。究竟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她的博爱与温柔,她滋润万物如雨,却从不洪水滔天。是因为她的纯洁与善良,她不惟自己晶莹别透,还让整个世界纤尘不染。是因为她那种奇的魔力,一夜之间就能幻化出一个琼雕五砌的重话世界……
朦朦胧胧,我已悄然入梦。
雪一定还会装点我的梦境。
明天呢?明天,雪也会美丽我的生活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自己儿时光着小屁股跑出去看雪的情景,与一般孩童的顽皮好奇不同,体现的是发自内心的对雪的依恋。
B.文章第一自然段“梦里总是有雪”与最后-段“雪一定还会装点我的梦境”遥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C.作者拿自己与柳诗中的老翁相比,意在表达自己对雪的喜爱和痴迷,同时也婉讽了老翁只知求鱼,从而少却了对生活的温情。
D.本文在描写雪时用语典雅精致,饱含了作者对雪的喜爱和痴迷,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追求温情、洁净与诗意的生活情怀。
【小题2】请赏析划线句子的艺术效果。
【小题3】本文围绕“等雪”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那些不死的魂灵啊
迟子健
①俄罗斯的国土太辽阔了,它有荒漠、苔原,也有无边的森林和草原。它有光明不眨眼的灿烂白夜,也有光明打盹的漫漫黑夜。穿行于这种地貌中的河流,性格也是多样的,有的沉郁忧伤,有的明朗奔放。俄罗斯的文学,因为有了这样的泥土和河流的滋养,就像落在雪地上的星光一样,在凛冽中焕发着温暖的光泽,最具经典的品质。
屠格涅夫的作品宛如敲窗的春风,恬适而优美。他的《猎人笔记》和《木木》,使十七八岁的我对文学满怀憧憬,能被这样的春风接引着开始文学之旅,是一种福气啊。
③二十岁之后,我开始读普希金、蒲宁、艾特玛托夫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也许是年龄的原因,我比较偏爱艾特玛托夫的作品,他描写的人间故事带着天堂的气象。这期间,有两部苏联的伟大作品让我视为神灯:一盏是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另一盏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同样具有神灯气质的还有阿尔谢尼耶夫的《在乌苏里莽林中》,其中的德尔苏·乌扎拉是20世纪最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
④三十岁后,我重点读了契诃夫、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我开始迷恋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对人类灵魂拷问到极致的文学大师,使增加了一些阅历的我满怀敬畏,他的《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无疑是19世纪文学星空中最夺目的星辰。
⑤不仅是在中国,在俄罗斯,人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喜爱也是日盛一日,这使托尔斯泰的光芒相应黯淡了一些。前些年,我又重读托翁的作品,也许《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还能让一些挑剔的文学史家找出种种不和谐之处,但我觉得《复活》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史诗作品,托尔斯泰实际上是为一个已经消逝的时代唱了一曲挽歌。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正是造成托尔斯泰晚年悲凉出走的原因。也许是托尔斯泰生前获得了太多的荣誉,人们才容易对饱尝人世辛酸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产生更大的同情,情感天平的倾斜左右了人们对艺术价值的判断。但我觉得他们之间不分高下,同样伟大。托翁能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出走,是不想让那座富庶的庄园成为自己的埋葬之地!他把衰老的躯壳最后交付给了明月清风、草原溪流。交付给了它们,就等于交付给了自由!
⑥契诃夫也是我喜爱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几乎篇篇精致。他的《第六病室》和《萨哈林旅行记》是杰作。能够把小人物的命运写得那么光彩勃发、感人至深,大概只有契诃夫可为。我甚至想,如果上苍不让契诃夫在四十四岁离世,他再多活十年二十年,其文学成就可能会远远超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在去萨哈林岛采访苦役犯人之前,曾对托翁的《克莱采奏鸣曲》喜爱有加。然而三个月的萨哈林岛采访经历,面对着排山倒海般扑面而来的苦难,他的艺术观发生了裂变,远行归来,他觉得《克莱采奏鸣曲》有点可笑。他说:“要么是我在旅行中长大了,要么是我发了疯。”毫无疑问,契诃夫没有发疯,他在萨哈林岛,看到了生活和艺术的真相。可惜上苍留给他揭示这一个个真相的时间微乎其微了。
⑦俄罗斯有两个人格高贵的诗人,其命运是那么的相似,都是死于决斗中:普希金和莱蒙托夫。这也是我最喜爱的两个俄罗斯诗人。爱好文学的人,谁没有读过普希金的诗歌呢!听吧:“我的竖琴质朴而高尚,从不曾将世间的神赞颂。我以自由而无比骄傲,从不肯对权贵巴结逢迎。”再听:“有两种爱对我们无限亲切,我们的心从中得以滋养,一是爱我们的可爱的家乡,二是爱我们祖宗的坟墓!”这是何等铿锵的男儿誓言,这是多么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气概!难怪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等都对普希金的作品无限尊崇。而年轻的莱蒙托夫则在《我爱那层峦叠嶂的青山》中写下了这样的诗篇:“仍是这片草原,这轮明月,月儿向我垂下了目光,好像责备我这样的夜晚,一个人竟敢骑一匹骏马,同它争夺草原上的霸权!”这股青春的豪情是多么动人啊。
⑧俄罗斯的文学,根植于广袤的森林和草原,被细雨和飞雪萦绕,朴素、深沉、静美。今年6月我在俄罗斯旅行,有天清晨在慢行列车上看到窗外被白雾笼罩的森林时,心中涌起了浓浓的伤感。那曼妙的轻雾多么像灵魂的舞蹈啊。俄罗斯的作家,无不热爱着这片温热而寒冷的土地,他们以深切的人道关怀和批判精神,把所经历的时代的种种苦难和不平、把人性中的肮脏和残忍深刻地揭示出来。他们还以忧愁的情怀,抒发了对祖国的爱,对人性之美的追求和向往。这正是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时代的作家身上所欠缺的。我在哈尔滨见过俄罗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拉斯普京先生,他在评述马尔克斯描写妓女生活的新作时是那么愤懑:“我简直不能相信这出自《百年孤独》的作者之手!”我想只有在俄罗斯这片土壤成长起来的作家,才具有这种抗腐蚀的能力。难怪他在《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中译本序言的结尾中说:“恶是强大的,但爱和美更强大。”
⑨果戈理的不朽作品是《死魂灵》。在我眼中,我景仰的这些俄罗斯的文学大师们,他们的魂灵就是不死的。那些不死的魂灵啊,是从祭坛洒向这个龌龊的文学时代的最纯净的露滴,是我在俄罗斯的森林中望见的、能让我眼睛一湿的缕缕晨雾!
(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和你的阅读积累,选出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几乎篇篇精致”,它们通过日常生活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小说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B.果戈理小说《狂人日记》,构思独特、形式荒诞,表现了腐朽社会对人的迫害。鲁迅同名小说深受其影响,借助狂人形象,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C.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创作了许多史诗般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大卫·科波菲尔》《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这些作品人物众多、结构宏大。
D.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的诗作充满了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的追求、对民 族的挚爱,因而受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大师的无限尊崇。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寓意深刻,既指俄罗斯文学大师们的作品不朽、精神不死,也蕴含着作者对“那些不死的魂灵”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B.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与第⑧段中的相关议论、抒情彼此呼应,突出了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根植于广袤土地和苦难时代的特征。
C.对俄罗斯文学大师们的经典作品,作者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既有憧憬、偏爱、迷恋,也 有赞美和景仰,更饱含着浓浓的伤感。
D.作者通过叙写自己的俄罗斯“文学之旅”,表现了俄罗斯文学大师及其作品的魅力,又表达了自己对文坛现状和作家责任的思考。
【小题3】作者说:“俄罗斯的文学,因为有了这样的泥土和河流的滋养,就像落在雪地上的星光一样, 在凛冽中焕发着温暖的光泽,最具经典的品质。”请根据文意概括俄罗斯文学所具有的“经典的品质”。
【小题4】文中的比喻以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内容,恰切而形象。请从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其一,对这一特色加以赏析。
【小题5】作者从十七八岁起阅读了俄罗斯文学大师们的大量经典作品,开启了她的俄罗斯“文学之旅”。从作者的“文学之旅”中,你可以汲取哪些阅读经验?请简要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