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
很多人喝酒以后,脸上、身上的皮肤就会变红,由于常常发生在亚洲人的身上,所以被称为“AsianFlush”、“AsianRed”或“AsianGlow”。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对酒精过敏的反应,没什么大不了,还是不管不顾地继续喝,或者试图通过吃抗过敏药来缓解。其实喝酒容易脸红是由于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在体内堆积的结果,和过敏可没有关系。科学研究证明,有喝酒脸红反应者是因为其参与代谢酒精的酶的基因有缺陷,因而导致有毒的乙醛在体内大量累积,造成血管扩张,引起脸红反应。更重要的是,这一基因缺陷可能还会增加患食道癌的危险。
首先让我们看看酒精是如何代谢的。喝酒以后,酒精在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除了不到10%的量是以乙醇原形由肺和肾排出。主要的代谢发生在肝脏。简单来说,酒精首先经乙醇脱氢酶(ADH)催化,代谢得到乙醛。乙醛会进一步在乙醛脱氢酶2(ALDH2)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乙酸会再参与到体内的多个代谢途径中去,最终得到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喝酒带来的危害主要来自乙醛,他也是使你脸红的元凶。乙醛对许多组织和器官都有毒性,可能造成DNA损伤,也被认为有多种致癌效应,在动物试验中甚至用乙醛来做癌症模型的诱变剂。
如此,专职代谢乙醛的ALDH2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出了问题,乙醛就容易大量堆积,很快你就会脸红。那为何有些人ALDH2能力强,有些人能力弱呢?
问题出在编码ALDH2蛋白的基因上,如果这个基因存在缺陷,就会得到没有活性、或活性很弱的蛋白,无法分解乙醛。乙醛在体内滞留的时间越长,对机体的损害就越大。而且因为问题出在基因上,所以此生基本上是无能为力了。研究表明,这种基因缺陷在东亚人中更为常见,有约36%的东亚人(日本、中国和韩国人)会出现喝酒脸红的现象。
曾经有科学家对日本和台湾地区人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酗酒的人来说,这一基因可能同时对脸红和食道癌的高发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家们提示医生,可以通过询问病人是不是喝酒很容易脸纽来判断他们是否存在ALDH2缺陷,并且由于这类病人如果喝酒的话,患食道癌的几率可能会更高,所以应该劝告他们少喝酒,并且增加食道方面的检查。作为补充,2010年的一篇论文对大陆人群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论类似——存在ALDH2基因缺陷的酗酒者比正常酗酒者患食道癌的几率要更高。
因此许多人依据自己是不是醉倒来判断该不该继续喝,甚至有人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酒量见长就没事了,这些都是不对的。其实,本来不胜酒力的人经过锻炼对酒精耐受性强了,反而会喝更多的酒,导致体内积累更多的乙醛,造成更大的危害。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01月18目)
【小题1】下列对“喝酒易脸红”原因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由于体内专职负责对ALDH2蛋白编码的基因存在缺陷。
B.因为饮酒者的体内所生成的乙醛脱氢酶2(ALDH2)没有或缺乏活性。
C.由于酒中所含的乙醛在体内堆积而无法及时排出。
D.因为饮酒之后体内产生的乙醛无法及时代谢成乙酸。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善饮者饮酒后吸收的酒精绝大部分要在肝脏中经过多次代谢过程,方能排出体外。
B.在乙醇脱氢酶(ADH)与乙醛脱氢酶2(ALDH2)的参与下,酒精方能在体内正常代谢
C.约有三分之一强的东亚人体内专职代谢乙醛的ALDH2基因存在缺陷,且在当下无法治疗。
D.喝酒易脸红者饮酒所受的伤害是多方面的,既造成DNA的损伤,更会因此诱发多种癌变。
【小题3】(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如果假以时日,人类医学科学的发展应该有可能研制出修复ALDH2基因缺陷的药物。
B.对喝酒易脸红者而言经过锻炼似乎可以增加酒量,但其背后是患食道癌的风险大增。
C.饮酒的危害来自乙醛,所以那些乙醛脱氢酶2能力强的人不会因饮酒而使身体受损。
D.现有的医学对存在ALDH2基因缺陷者无能为力,喝酒脸红的人还是不饮或少饮为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24: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房展前言

蒋远桥

①到博物馆,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以艺术门类为基本单位的展馆,如陶瓷管、铜器管、雕塑馆、玉器馆等,各个展馆内则陈列着许多单个的“典型器物”,这些器物当然远比照片影像更为真实,但我觉得,这些按门类、按年代或者按质地、按用途陈列的“实物”,还并非“真实”:无数从古代生活中移出然后转入博物馆的瓷器、铜器、雕塑、玉器,都被剥夺了原来所处环境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博物馆里,它们仅用来增加我们专门艺术门类的某些知识。而那些被忽略的原始环境,也应该是甚至更应该是作为器物“真实”的一部分。

②为了理解的连贯,我们可以先从影像说起。

③从柏拉图时代开始,仿佛这一概念就已经在哲学、艺术、文学各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机械复制的繁荣,尤其是电子世界的产生,人类现今更无可救赎地停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身边的影像越来越繁多,影像的内容越来越齐备,生活、研究、批判越来越受到影像的帮助的同时离不开影像。

④人们十分愿意相信照片即真实。但是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即能知道,即使从未被制作的影像如照片,也远非真实。一位摄影师在拍摄任何一副作品时,往往要同时或者严格地说是连续拍摄数十张,然后从中选择出自认为满意的一副,比如这张照片具有令摄影者满意的表情、光线、角度、结构,而未表现或者未恰当地表现这些东西的照片即被认为是“非真”的。

⑤比如,当我进入敦煌第130窟,通高26米的弥勒佛高耸在眼前,在佛像前面感觉到的只有无能为力和相形之下的渺小:佛低垂双目,似乎在看着我,使我觉得自己似乎将要失去固有的信仰。而面对照片时,我们可以冷静地发掘、细致地思考,一些直面26米大佛本身时无法进行的思考或感受,都变得轻松自然。大佛照片取消了大佛的高度带给参观者的压力、震撼。

⑥基本上每个敦煌石窟都是建筑、绘画、雕塑、书法共同配置的综合体,它还具有礼仪、宗教意义,若非电灯的发明,在数百年前的采光条件下,壁画尤其是顶上的藻井图案基本无法让人看见。况且,部分洞窟作为庄严、肃穆的宗教礼仪场所,本来是藏而不使人见的。若非处于真实的石窟空间里,我们也就失去了古代僧侣在缥缈、昏暗的洞室中的宗教情怀?

⑦影像是这样,其实,被布置成碎片的实物也是这样。面对一件件摆在我们面前分门别类的实物,我们无法真正走进古代文人的生活。

⑧走进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等共同配置的古代文人的生活空间,我们    能真正走进古代文人的生活。这个空间,应该让我们感受它,接受它,接近它,走进它、而不是提供影像,也不是提供碎片,让我们欣赏它,分析它,获得了认识,然后离开它。这个空间应该有实和虚也即物质和精神两层。实的层面,从竹树翳深庭户虚寂,到惠风和畅窗明几净,到书桌禅椅,朴素柔美,到纸墨相发笔砚精良,到缩龙成寸,山林古木助案头清气。虚的层面,当然就是这些内容营造出来的氛围,还有面对这些文人生活的物件时,打磨家具时,写字刻印时,伺候盆景时,制作文玩时,具有的礼仪、宗教意义,这和敦煌石窟何其相似。

⑨当然,精神层面的空间也必然与处在这个空间内的人相关。明代高启说: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高启强调了人的重要性。我总觉得,这两层是从来不能分开的。人很重要,居也很重要;依于仁很重要,游于艺也很重要。质很重要,文也很重要: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注)①文房展:文房,“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简称,泛指文人书斋文化中的器物。展:展览。
【小题1】第③节加点词“柏拉图的洞穴”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第④⑤段的内容,分析第①段“展馆内的器物比照片更为真实”的原因。
【小题3】填入第⑧段空缺处合适的词语是(   )
A.如果 就B.只有 才C.只要 就D.除非 才
【小题4】对第①段“原始环境”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石窟中缥缈昏暗的洞室环境。
B.指建筑绘画等共同配置的环境。
C.指含礼仪宗教意义的空间环境。
D.指原生的环境氛围与精神文化。
【小题5】请简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舞——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

宗白华

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地,由于妙悟,他们“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这个使命是够伟大的!

那么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就是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濛之理闪闪发光。这秩序的网幕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构思组织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谐和的艺术形式,以表出意境。

因为这意境是艺术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绘,像一照相机的摄影。所以艺术家要能拿特创的“秩序的网幕”来把住那真理的闪光。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尤能直接地启示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所以一切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构思。

然而,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论画语)。“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司空图《诗品》语),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化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 

在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而为韵律。艺术表演着宇宙的创化。所以唐代大书家张旭见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说:“庶因猛厉以通幽冥!”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上说:

唐开元中,将军裴旻居丧,诣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曰:“吾画笔久废,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厉,以通幽冥!”旻于是脱去縗服,若常时装束,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栗。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

诗人杜甫形容诗的最高境界说:“精微穿溟滓,飞动摧霹雳。”(《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前句是写沉冥中的探索,透进造化的精微的机缄,后句是指着大气盘旋的创造,具象而成飞舞。深沉的静照是飞动的活力的源泉。反过来说,也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德国诗人侯德林(Hoerdelin)有两句诗含义极深:

谁沉冥到

那无边无际的“深”,

将热爱着

这最生动的“生”。

他这话使我们突然省悟中国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特点。中国哲学就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地,他们的使命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能“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
B.意境是艺术的独创,是从艺术家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像一照相机的摄影那样进行描绘。
C.一切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构思,是因为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尤能直接地启示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
D.舞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意境是艺术的独创时,使用了比喻论证。
B.文章举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来证明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构思。
C.文章从艺术家的使命、意境的创造、意境的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证,思路清晰。
D.文章引用侯德林的诗来论证中国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关系。
【小题3】德国诗人侯德林的诗中“深”和“生”有何含义?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禅宗成为士大夫可以在责任和放任,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自我协调和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儒家的传统,是一个入世的、对社会负有责任的传统。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想要恢复周礼,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克己复礼。儒家所谓的“三不朽”,首先要立德,其次要立功,最不行还得立言。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都要靠社会的承认,一个人的价值要在社会上去体现。与之相反,禅宗有一套追求自然和放松的道理。禅宗说本自无缚,不用求解。只要放下一切就是自由的。我们要反省自身,去寻找一个清净境界。士大夫在这点受到影响以后,在沉重的社会责任和官场争斗之外,找到自我解脱和自我放松的方法。如用书法休养生息,什么间架结构都不能太刻意,自然就好,一定要挥洒自如

禅宗在一百多年以来,已经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现代的西方世界受到文化冲击的时代。丙大家可能听说过那个时候有所谓“垮掉的一代”,出现嬉皮士运动、新浪潮电影、反越战运动。在西方对自身文化强烈质疑、挑战和反叛的这么一个运动里面,禅宗的很多思想借着这个机会在西方变得非常流行,以至成为很多人信奉的文化和研究的题目。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净B.休养生息C.挥洒自如D.以至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B.乙C.丙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远去的邮驿

在我国,邮驿通信从有确凿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邮驿是古代官府为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机构,它有三大特点:一是官办、官用、官管;二是以通信为主体,融通信、交通、馆舍于一体;三是采用人力或人力与物力(车、船、牲畜)相结合的接力传递方式。历代王朝都很看重邮驿,称其为“国脉”。

唐代的官办驿站遍设于交通线上。一般是30 里一站,既办通信,又为驿夫和旅客提供食宿。公元630 年前后,共有驿夫18000 多名, 专事传送公文和军情。

唐代诗人王维的《陇西行》中所写到的邮驿颇为传神:“十里走一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峰戍断无烟。”关山飞雪,连烽火台都燃不起告警的烽烟,而军情火急,唯靠驿夫加紧催马传送军书。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在繁荣的汉唐时期,那里“五里一邮,十里一亭”,有序地排列在丝路沿线。驿道上传送着各种公文、书信。其中,还有角上插有羽毛的信,就好比是今日之“加急”快件,驿骑们必须快马加鞭,急速进行传递。

1987年在敦煌发现的悬泉置便是一个著名的古代邮驿。在那里存有数万片简牍,其中大部分都是传递过程中的书信。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在那价值连城的敦煌遗书中,书信占有一定比例,内容涉及当时敦煌社会的各个层面。当年邮驿之盛、丝绸之路之繁华,在这些被尘封的信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迢迢驿路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衰,以及因战乱而给国家和黎民造成的灾难。在敦煌遗书中,有一封《为肃州刺史刘臣壁答南蕃书》,便是安史之乱后在吐蕃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从敦煌向肃州(今酒泉)所发出的一封求援信。可是由于战乱致驿道受阻,这封信终未到达目的地,而在敦煌藏经洞中沉睡了千年。

古代的驿道,大都是为官府服务的,民间的书信往来十分艰难。唐代杜甫也有“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的诗句,同样抒发的是对民间通信不畅的感慨。

在描述邮驿的文字里,有“古驿通桥水一弯,数家烟火出榛菅”以及“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一类对古代驿站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难以掩盖邮驿给民众所带来的苦难和沉重负担。唐玄宗命人在秦岭的群山奇峰之中修建黄花驿,后据考证,竟是为了迎接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进京而设置的。 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佟凤彩曾上书皇帝,列数当年驿夫的苦难,说“夫抬一站,势必足破肩穿;马走一站,也必蹄瘸脊烂”。

古代的驿路早已离我们而去,交织着繁盛与悲凉的邮驿历史仍停留在史学家们的历史故事和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供后人回味那“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情景。

【小题1】下列关于邮驿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邮驿见证了很多朝代的兴废存亡,也直接体现了战乱给国家和百姓造成的灾难。
B.邮驿在我国最迟产生于商朝,其功能以通信为主,融通信、交通、馆舍为一体。
C.邮驿给百姓带来苦难和沉重的负担,清朝佟凤彩曾上书皇帝,谈论到驿夫生活的苦难。
D.邮驿是官办、官用、官管的通信、交通机构,被称为国脉,在当时的社会十分重要。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也是邮驿比较繁盛的地方,如唐代,这里的邮驿很多,有序地排列在丝路沿线。
B.唐代的邮驿一般是三十里一站,主要功用是通信,提供食宿等,而其中役夫的工作主要是传送公文和军情等。
C.处在秦岭的群山奇峰之中的为迎接神话人物进京而修建的黄花驿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不关心百姓疾苦的现实。
D.邮驿传递采用人力或人力和物力结合的方式,如唐代诗歌“十里走一马”就体现了物力在当时处于主要地位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上插上羽毛的信件是重要信件,就像今日的加急快件,时间不能耽误,需要驿骑们快马加鞭,迅速送到目的地。
B.描写邮驿的文字中有对古驿站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但这些描写难以掩盖邮驿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和沉重负担。
C.敦煌的悬泉置是古代著名的驿站,1987年被发现。那里存有大量简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传递过程中的公文、书信。
D.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的敦煌遗书中的书信涉及当时敦煌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些书信可以作为研究敦煌历史的史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士人与文人虽然都是读书人,但两种人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明朝正德嘉靖以前,中国主流文化主要是由士人的人格引导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用世精神和济民情怀,因而他们代表的文化就是人格文化,或表现为庙堂文化——达则兼济天下;或表现为山林文化——穷则独善其身;进为统治者服务,退则隐居山林修炼人格。士人提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自己的欲望为出发点。士人的表率或是居庙堂之高忧国忧民的范仲淹,或是处江湖之远一边过苦日子一边心怀天下的陶渊明,或是杀身成仁的文天祥。从明朝隆庆万历起,以文人为表率的人性文化开始成为主流,强调真性情和享受。文人居于市井,热爱享受。他们热衷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市井文化。对他们来说,跻身官场往往琐碎险恶,隐居山野又过于清苦。当然士人有时也会表现出一些人性的温情,而文人也时常做出一副悲悯的样子,人格与人性不能说不可得兼,但崇尚人格高尚的士人往往视人性放纵为仇敌,而人性真实的文人又总是以仕途经济为笑柄。人格与人性“冰炭同炉”又“形同水火”。我以为,人格文化主张为社会、为别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它是伪道学,因为它压抑人性。明代之前中国也有零星的文人,如李白。李白与苏轼的区别就是典型的文人与士人之分。“太白有东坡之才,而无东坡之学”,“学”即为兼济天下的学问。

【小题1】士人与文人有何区别?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中“冰炭同炉”与“形同水火”各有怎样的含义?
【小题3】为什么说“太白有东坡之才,而无东坡之学”?请结合材料,以《将进酒》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