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王国维的“阙疑”精神

李学勤

王国维先生的研究领域广博,成就卓越,在学术史上早有公论。他一生学风笃实矜慎,不轻易立说,也不任意争辩,虽已多年闻名于海内外,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

大家知道,王国维先生对《尚书》有深入的研究和创造性的贡献。他的论文集《观堂集林》,开卷《生霸死霸考》、《高宗肜日说》、《洛诰解》,一直到《〈书〉顾命同瑁说》等好多篇,都是关于《尚书》的,可说达到了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尽管如此,他却再三声明《尚书》有许多地方“不能解”。

《观堂集林》卷二收有《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其中王国维先生自述说:“《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此非独弟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以是知失儒亦不能解也。”王国维坦承他对《尚书》好多文句“不能解”,并且指出前人的解释“不可通”,是“强为之说”,他不能与之苟同。

1924年夏,王国维先生为容庚先生的《金文编》撰序,首先引用孔子讲的“多闻阙疑”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二语,认为:“阙疑之说出于孔子,盖为一切学问言。”接着他讲到《易》和《书》的“难解”,并说:“余尝欲撰《尚书》注,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以自附于孔氏阙疑之义。”

他于1925年到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曾专讲《尚书》,确实体现了“阙疑”这一点。据当时听课的学生吴其昌先生的《王观堂先生〈尚书〉讲授记》和刘盼遂先生的《观堂学〈书〉记》,他上课先讲述历代《尚书》传流和注释的历史,其间便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他讲授《尚书》各篇,于各家学说择善而从,同时结合自己甲骨金文研究的心得,提出很多新颖见解。例如讲《高宗肜日》,即以甲骨文“肜日”为据,论证元代金履祥以该篇为“祖庚时文”的正确。类似的精彩之处,不胜枚举。

王国维指出前人注解《尚书》多“强为之说”,许多文句“终不可通”,并不是抹杀历代学者的成就。相反的,他认为《尚书》的研究不断前进,各时期的著作都有应当肯定之处。这从他最后一篇有关古代研究的作品《〈尚书覈诂〉序》可以看得很清楚。

《尚书覈诂》的著者杨筠如先生也是王国维在清华的学生。他听了王国维的《尚书》课,编著《覈诂》四卷,得到王国维,还有也任导师的梁启超的奖励,经修改后,从南方寄给王国维,王国维给他写了序。这个时候是在1927年的农历四月,离王国维的去世已经没有几天了。

这篇序文,把历代《尚书》之学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从西汉伏生到欧阳、大小夏侯章句,是今文之学;从孔安国到贾逵、马融、郑玄、王肃,是古文之学。“今古文诸家之学并亡,然传世之伪《孔传》,殆可视为集其大成者也”。第二阶段始于北宋欧阳修、刘攽,苏轼、王安石、林之奇等“皆脱注疏束缚而以己意说经”。蔡沈受朱子之命所编《书集传》,“可谓集其大成者也”。在这以后,王国维历数清代阎若璩以来各家成绩,一直讲到俞樾和孙诒让,“惜未有荟萃而画一之如孔、蔡二传者”,希望杨筠如“异日当加研求,著为定本,使人人闻商周人之言,如乡人之相与语,而不苦古书之难读,则孔、蔡二传又不足道矣”。

(摘自《中华读书报》)

【小题1】下列不能表明王国维“笃实矜慎”的一项是 ( )
A. 尽管王国维先生在《尚书》研究方面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但他仍声明有许多地方“不能解”。
B. 为容庚先生的《金文编》撰序,王国维首先引用“多闻阙疑”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二语。
C. 在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时,王国维讲述历代《尚书》传统和注释的历史,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
D. 在讲授《高宗肜日》时,即以甲骨文“肜日”为据,论证元代金履祥以该篇为“祖庚时文”的正确。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王国维在自己严谨治学的同时,也告诫友人做学问须谨慎,不可“强为之说”。
B. 对于《诗》《书》的难读,他也坦陈自己“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
C. 王国维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这样的《尚书》研究状况来劝慰友人。
D. 在为《尚书》作注时,王国维以“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作为编纂思想。
【小题3】下列有关《〈尚书覈诂〉序》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本篇序言是王国维应学生杨筠如的请托而写的,杨的四卷编著深受王国维治《尚书》的影响。
B. 在序言中,王国维把历代《尚书》之学分为分别以西汉、北宋、近代为起始的三个重要阶段。
C. 王国维认为《孔传》和《书集传》是有关《尚书》研究的前两个阶段的集大成者。
D. 王国维认为“古书之难读”是因为《尚书》本身深奥难懂,他希望杨筠如有所突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09 11:16: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认同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它主要通过民族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有效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民族优越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标榜自己的价值,所有的民族都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天然的优越感,主观盲目地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确的,并觉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优于其他民族客观存在。民族优越主义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思维定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评价别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否定反应。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平等的地位,倡导文化平等、宽容与尊重,彻底去除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个人价值因素。价值观是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由于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思想意识中,其社会关系更强调人性化和共存化的相互帮助与协调关系,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个人目标和个人利益等显然不同。但交际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都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是生活习俗和语言行为的差异,也包括个体思想观念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宜遵循文化交际原则,努力寻求一种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路径。

加强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培养和引导作用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选择、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功能。提高社会交际的水平是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西方社交礼仪既有一些共同之处,也有许多差异。交际双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该了解对方的民族特点、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等相关知识,并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对方的生活与语言习惯,求同存异,实现有效沟通的目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平等与等级观念、时间概念、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等,以获得对方的满意和认可。

(选自《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有删节)

【小题1】下面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跨文化交际包括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语言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B.加深对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法。
C.跨文化交际要遵循宽容与尊重的原则,打破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摒弃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D.交际行为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了文化认同的含义及其作用,跨文化交际的含义,以及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多因素。
B.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指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不良行为的矫治策略。
C.文章解读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出寻求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贶的跨文化交际路径的观点。
D.文章指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途径,如培养、引导文化认同,加强教育,提高社会交际的水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认同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可以融合本民族人们的各种认同,阻止不同的认同之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
B.持有民族优越感的人盲目标榜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
C.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相互帮助和协调,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目标、利益,不利于跨文化交际。
D.客观对待对方的生活和语言习惯,求同存异,关注时间概念、语境文化,反对等级观念,都有助于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冯骥才

①在哥本哈根,几次听丹麦人说这么一句话:“生活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

②这句话细琢磨一下很有道理,只要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哪样没有设计?

③然而,为什么以前没听过这种说法?这不是一般的话,里边包含着一种新观念,就是要自觉和主动地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④由此,我注意到在丹麦大大小小的城市,包括机场都可以看到一种新颖独特的商店,叫做新设计品商店。走进商店,眼前一亮,一方面所有商品都是我们日常身边的生活用品,家具、餐具、灯具、厨具、洁具、玩具,还有床上的、居室的、配饰的、园艺的、电器的等等无所不包;但另一方面,它不是一般的百货商场或家居超市;这里一切物品一概是设计新颖的、没见过的、创新的;无论是颜色、造型、理念、使用方法,全都充满了设计师独自的创意,更漂亮更现代更便捷。有的还有新的科技含量。比如刚刚摆到店中的一把雨伞,形状很怪,前尖后圆——这种伞的奇妙之处是在很大的风雨中都不会翻过去。柜台前有一台小电视,播放着这种雨伞“风雨不怕”的神奇效果。

⑤我忽想到,这数千种全新并不断更新的产品需要多么巨大的设计的创意与能力来支持?

⑥不只是丹麦,整个北欧都看重现代生活离不开的至关重要的两个字--设计。

⑦设计不仅体现在上边说的日常应用的一切,不仅是“宜家”,还有生活的一切,从服装、汽车、住宅到公共建筑。哥本哈根有一座新设计博物馆,展示了人类生活一些方面设计的历史,以及设计与发明、材料、科技以及文化的关系;其中几座世界上最现代的音乐厅与歌剧院的设计所体现出的新科技、新理念、新思想、新的审美精神以及超前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博物馆骄傲地展示着设计创新与生活进步的关系。

⑧前两年我访问瑞典和挪威归来,写过一文《从简朴到简约》。我说,北欧四国与中欧和南欧不同,在历史上北欧没有处于欧洲文化中心,没有太多的“人文包袱”;他们的本土文化一直单纯简朴,也就比较容易从固有的“简朴”走进现代文化所需要的“简约”。但是这绝不是听其自然的转化,而是一种自觉的进取。他们首先是明明白白认清自己特有的传统,进而去创造属于北欧的现代文化形态。在这中间,设计被摆到最关键位置,设计师成了时代文化的主角之一。通过数十年、几代设计师的努力,不仅形成了北欧特有的现代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语言,还有力地影响了整个世界。

⑨设计不仅改变了生活,也创造了独特的生活精神与情感。设计被作为一种创意的代名词,设计师被视作最有创新思维的艺术家,为世人所尊重。如今设计在北欧是一种真正的文化时尚;当然,不是低层次的娱乐时尚,而是高端的文化时尚。

⑩从经济角度看,设计还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

⑪在丹麦有一家享誉全球的积木玩具公司——乐高(LEGO),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一位名叫克里斯第森的人所创。它是一种带有“连接颗粒”、可以自由拼砌的五色(红、黄、蓝、白、黑)塑料积木,能够听凭人们的想象自由地堆砌出各种事物来。在乐高所在地比隆小镇,有一座闻名全球的主题公园,使用了4200万块塑料积木,拼砌成世界各地名胜、历史名人、码头车站、油轮汽车、童话世界、花鸟鱼虫、未来世界,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如今世界上已有三亿人手里有乐高积木。它真正的意义是,不只是设计给你的,而是要由你来设计。

⑫乐高已被列入世界十大玩具。它的特点是可以开启孩子的智慧,发挥孩子们的想象,这想象包括设计。任何孩子都能从中享受到想象、设计和动手完成的快乐,这真是酷爱设计的丹麦人的一大发明。

⑬反观自己,我们的现代设计成气候了吗?我们有自己鲜明的中国人的现代审美了吗,不论是当代艺术的精英审美,还是大众的生活审美?我们的古代审美十分清晰,我们甚至可以自诩:我们唐代以来就有了乐高似的“七巧板”!但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审美模糊又杂乱。也许由于我们历史太久,人文积累既深厚也僵化,也许我们的设计仍处于模仿阶段——抄袭性“设计”可算不上设计;我们的生活审美不应总陷在这种混沌中,需要设计来引领。可是新的设计需要的新的理念,从哪儿来呢?

(2013年02月04日 《文汇报》)

【小题1】“生活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小题2】作者认为的丹麦人的“设计”的本质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小题3】简析文中列举“乐高玩具”的目的。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列举“宜家”体现了北欧设计创新与生活进步的关系。
B.作者提到他的另一文《从简朴到简约》,再次强调北欧人坚持他们的传统文化形态。
C.结尾列举唐代的“七巧板”,说明中国古代审美观念清晰,有自身的文化形态。
D.文章认为当今的中国审美问题,是由于我们历史太悠久,人文积累太深厚造成的。
【小题5】结尾作者的思考“可是新的设计需要的新的理念,从哪儿来呢?”在此文中能否找到答案?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宣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王国维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正如《红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王国维指出《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其意义绝对不下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从坚船利炮渐渐地知道了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视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相对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苏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严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藉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王国维、陈寅恪的美学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而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摘编自李劼《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使得美学失去独立意味,使得诗学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止于世俗的功利。
B.刘勰的《文心雕龙》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理论作品。
C.演义小说推崇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等做大事的谋略,其实正是中国文学传统讲求实用和功利、纠缠于生存博弈的具体表现。
D.关注人世间的苦难,表现人的尊严和悲悯情怀,《诗经》的问世,不再只是宣泄得意或失意,不再纠缠于生存谋略,文学纯粹精神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韩愈、周敦颐等人丰富了这种理论,周敦颐明确了宗旨。
B.在经世致用文学观的影响下。中国后世的演义小说既缺乏《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处于审美疲乏的境地。
C.《红楼梦》以儿女情长式的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来拒绝暴力和权力,以彻头彻尾的悲剧来背离国人崇尚的乐天精神,在审美上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D.王国维重视文学的审美属性,不赞同文以载道,提出从宇宙的视野审视文学,打开了中国诗学的眼界,他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民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影响,崇尚权谋和暴力,进而滋生出民族很多难以治愈的病态心理,可见,文学对人们思想及社会影响的作用之大。
B.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的思想,强调“文”是“道”的载体,文学功用在于承载、阐明、传达“道”,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之中。
C.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引发中国士大夫阶层了心灵的解放,严羽的《沧浪诗话》藉禅宗之名,挑战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
D.王国维和陈寅恪以不拘流俗的敏锐眼光,洞察了中国文化中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的弊端,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化具有批判精神,从而促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在祭告黄帝文中曰:“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探析中国现代转型之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 
何谓“道统”与“治统”?简单来说,前者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思想传统。后者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的传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天下所极重”。儒家思想自有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不过,以“继道统”为基础的“新治统”,其“新”是极其有限的。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不去否定封建专制的“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强大到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强大到在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瓦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统”与“治统”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深厚的积淀也使中国天然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道统”与“治统”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世界上许多国家经历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但像中国这样历经百年、遍尝艰辛的却很少。譬如,日本在19世纪中叶与中国境遇相似,但它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向现代转型,不应忽略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中国这样的“道统”与“治统”。历史底蕴的缺乏在转型时反而成为优势,使其更容易放弃“原来的自己”。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有识之士也希望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但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却阻碍中国的现代转型。近代历史上,早期改良派人物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事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亦人道也。”这是当时的代表性思潮。此后的“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与其说是向现代转型的一种努力,不如说是对“道统”与“治统”的竭力维护。再往后,即使辛亥革命敲响了封建专制的丧钟,依然有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只有在***成立后,才真正终结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中国也由此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摘编自叶帆《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向现代转型艰难的原因,从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顺治皇帝祭告黄帝文中关于“道统”“治统”的话中可见一斑。
B.道统主要指古代圣君、贤臣、孔孟诸位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的思想;治统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传统。
C.儒家思想传统被认定为道统,历史上虽然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在几千年里可以说被天下人极为看重。
D.历代帝王注重的不是儒家思想的真理和魅力,而是其对封建专制合法性的诠释及对统治秩序的巩固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巩固统治,历代帝王均对承继道统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
B.文章第三段分析指出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和“新治统”作为巩周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
C.文章逐层递进地分析论证了“道统”“治统”是阻碍中国现代转型的原因。
D.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即***的成立,真正终结了 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中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境遇相似,却没有能够通过改良或革命向现代转型,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有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的羁绊。
B.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与其说努力向现代转型,不如说竭力维护道统与治统。
C.辛亥革命敲响封建专制的丧钟,仍有称帝闹剧发生;***成立后,中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终结道统与治统。
D.所谓“继道统”,是为巩固专制统治;所谓“新治统”,是为完善专制统治。两者均是对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历史上的茶马贸易之始,向来有“定论”,即始于中唐以后。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云:“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封演随心所欲的十二字小说家言,被欧阳修抄入《新唐书•陆羽传》,遂不胫而走。安史之乱后,回鹘大驱名马入唐,确为史实,但唐政府为之支付的是绢帛而不是茶。因为安史之乱前后,茶还只是一种奢侈消费品,尚未普及到民间,绝无可能用相对而言较昂贵而又稀缺的茶去交换西马。
安史之乱后,大唐昔日水草丰美的牧马胜地陇右等沦失殆尽,吐蕃乘虚而入,“苑牧蓄马皆没”“马政一蹶不振,国马唯银州河东是依”。为了维护国防,须保持一支相当规模的骑兵,除了国内括马外,唐政府就只有向回纥、吐蕃等市马一策。绢马互市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马价绢”对唐王朝是一项十分沉重的财政负担。
明确记载茶马互市的史料始见于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而茶马贸易真正形成制度则在宋真宗咸平元年,《长编》有载:应杨允恭之请,正式置估马司,主管市马。又重申:“以布帛、茶、他物准其直”,岁市五千余匹。又在边境设招马之处,遣牙吏入蕃招募,给路券,至估马司定价。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比较完备机构、制度和具体规定的茶马贸易资料,作为一代典制的要素均已具备。不久后还产生了与唐代“马价绢”相对应的“马价茶”一词。这一“马价茶”,堪称茶马互市的标志物。其后,关于茶马贸易中茶作为主要交易物的史料屡见于载籍,《宋会要辑稿》等史籍中就有无数条详尽记载。
茶马贸易的高潮在熙宁七年至元丰末年间,这是为了适应神宗开边拓地积极进取的军事需要。宋神宗命李杞、蒲宗闵相继入蜀主持榷茶、买马,在成都和秦州分别置茶、马两司,榷茶买马。作为熙丰新法的措置之一,大张旗鼓在川陕展开,并作为赵宋王朝的不易之典延续至南宋之末。北宋最初易马茶用一驮(100斤)易一马,后比价不断上升,至南宋数十驮茶尚换不到一匹善马。最多时每年用博马茶逾1000万斤,约为蜀茶产量的三分之一。北宋易马多在西北。南宋市马之处以西南为主,多为不及格尺的驽马。战马不充,质劣数少,没有强大的骑兵军团,是宋军在宋辽、宋夏、宋金、宋蒙之战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宋臣多有激愤痛切之论,然马政弊坏,茶马之政也每况愈下。
茶马贸易作为一代成典,体现了宋政府以无用之物易有用之物的经济观念。宋代的茶马贸易也影响到明清两朝,尤其明代。湖南安化等地的茶砖等紧压茶创造于宋代,数百年来一直是畅销边茶的主要品种之一。当然,宋代茶马贸易也会伴随一些血泪代价,宋政府带有超经济垄断性的茶马贸易政策也必然会蒙上不平等交易的阴影。但茶马互市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毕竟利大于弊,其长盛不衰,高潮迭起,达七百年之久,绝非偶然。其对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融及我国西北、西南边缘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无疑具有积极的影响。
(选自2016年1月8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后,适于牧马的陇右等地丧失殆尽,加上吐蕃乘虚而入,朝廷蓄养的战马消失
殆尽,作者认为这是我国茶马贸易开始的时期。
B.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有关茶马贸易的观点被欧阳修选入《新唐书》中,使得封演的这个观点大行其道,最终成为早期的一种流行观点。
C.茶叶在安史之乱前后还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品,是一种比较昂贵而又稀缺的物品,没有普及到民间,所以作者认为这时不可能有茶马贸易。
D.中唐以后,唐朝政府向回纥、吐蕃等购买马匹,交易的方式就是以马匹折算成绢的数量,标志唐朝绢马互市开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南宋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了宋真宗时期有关茶马贸易中比较完备的机构制度和具体规定,这是我国史料目前对茶马贸易最早的明确记录。
B.茶马贸易形成制度在宋真宗时期,朝廷正式设置估马司来主管茶马交易的事情,每年能够换马五千多匹,不过换马的物品不仅限于茶,还有布帛等物。
C.茶马互市中的标志物“马价茶”的出现表明中国历史上茶马互市的产生,能旁证该观点的是之后很多史料记载的有关茶马贸易中茶作为交易物的内容。
D.茶在宋代成为普通物品成就了茶马贸易,不过茶马贸易中茶马比价不断提升,有文字记载宋代最初一驮茶可以换一匹马,到了南宋比价提高了数十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开边拓地的军事需要,宋神宗命令朝廷官员到蜀地,并设置茶、马两个部门进行榷茶、买马工作,这种措施后来作为一种典例延续到了南宋末年。
B.南宋时的茶马互市,市马多在西南方,马的价格高且多为劣马,这种情况受到南宋朝廷大臣的诟病、痛恨,由此使得马政弊坏,茶马互市也每况愈下。
C.茶马互市不仅在宋代起到积极作用,也影响到了明清时期,如为了便于运输而产生于宋代的湖南安化等地的茶砖,数百年来一直是畅销边茶的品种之一。
D.茶马互市是利大于弊的,虽然有着不平等交易的阴影,但毕竟对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