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王道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以理想的政治之道建立理想的人间秩序。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顶层制度设计。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先秦诸子们感受到了由于社会无秩序所带来的生死离别以及无穷无尽的战争造成的痛苦与无奈。因此,他们首先要追求的是用一种思想去为社会的稳定与统一奠定理论基础。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就没有条件开展各种可能理想的生活,而所谓的“自由”也就无从谈起。这种对稳定秩序的渴求成了当时人们共同的心愿。
从现有的文献当中可知,在儒家产生以前,“王道”思想就已经存在了。西周末年,社会矛盾重重,内忧外患。钱穆在其《国史大纲》中对此评论道:“及平王东迁,以弑父嫌疑,不为正义所归附,而周室为天下共主之威信扫地以尽,此下遂成春秋之霸局。”由于生产力发展,人权呼声高涨,伴随着西周初期封邦建国的“国野制”崩溃而带来的动荡的社会环境,过去曾经彰显于稳定统一的秩序中的“王道”思想也变得幽暗不明,岌岌可危。在这种动乱的环境下,士大夫们都希望借助诸侯的力量,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的太平社会。所以孔子常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又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当齐景公向孔子讨教如何执政的时候,他回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孔子首先追求的是用礼义名分思想去建立并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最具权威的孔子语录《论语》中没有对“王道”概念进行过直接论述,而《礼记·乡饮酒义》中却有记载孔子语云:“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后文便接着有对此句话的解释:“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另外,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中记载:“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可见,孔子的思想体系完全包含王道理念,并且内容更加充实具体。如孔子对古代圣王极为推崇,并把他们所尊奉的信仰称为先王之道。在《论语》中有大量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赞美,他们都是孔子心中有德且有位的“盛德大业”的人物。他们共同的人格特点是“内圣而外王”。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内心修养好了,达到仁的境界,然后再通过具体的政策将仁心推广出去,从而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境界。这种利民、使民、治民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很多的论述。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为政》)由此可知: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论述“王道”这一概念,但可以说他既是上古以来王道思想的继承人,更是王道信仰的再造者。
(节选自《王道思想的“源”与“流”》,作者邓梦军,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道是先秦儒家基于白上而下的顶层制度设计思考而形成的政治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以理想的政治之道建立理想的人间秩序。
B.由于社会无秩序带来的生死离别以及无穷无尽的战争造成的痛苦与无奈深刻影响了先秦诸子,对稳定秩序的渴求成了人们共同的心愿。
C.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没有理想的生活,所谓“自由”就无从谈起,先秦诸子们追求用一种思想去为社会的稳定与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D.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虽然没有在《论语》中直接论述“王道”这一概念,但他既是上古王道思想的继承人,更是王道信仰的再造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论西周末年社会矛盾重重、内忧外患的现状时,谈到的“不为正义所归附”中的“正义”指的就是“王道”。
B.孔子在回答齐景公讨教如何执政时有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说明他追求用礼义名分思想建立并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
C.《礼记·乡饮酒义》中孔子“知王道之易易也”和司马迁《史记》中“是以孔子明王道”的记载说明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王道理念。
D.孔子在《论语》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赞美,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他们是有德且有位的人物,他们都能“内圣而外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野制”崩溃带来社会环境的动荡,原来稳定统一秩序中的“王道”思想变得岌岌可危,士大夫们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的太平社会。
B.孔子所说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和“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表现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王道寄予的厚望。
C.孔子认为古代圣王“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这“五行”“足以正身安国”,并将之称为“先王之道”。
D.利民、使民、治民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很多的论述,孔子认为君王应当修养内心,达到“仁”,然后再通过具体政策将仁心推广出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8 02:27: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礼仪涵养爱国主义情怀

魏宗凯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既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新时代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举行了包括阅兵和群众花车游行等在内的一系列盛大庆典,从形式和内容上强化了大国崛起的国家形象,同时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集中教育。这一系列庆典是国家礼仪的重要形式。

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能够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70年历史不难发现,国家重大纪念日举行阅兵和群众游行已是制度化安排,通过行为符号(阅兵、游行、升旗)、物件符号(花车、领导人巨幅画像)、声音符号(鸣放礼炮、奏国歌)、语言符号(领导人讲话和标语口号)等仪式展演方式强化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蕴藏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记·乐记》中称:“礼者,天地之序也。”古人甚至认为礼是人类区别于禽兽的标志,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分,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礼仪教育在过去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的使命,同时对规范社会秩序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传统意义上讲,礼仪包括两部分:“礼”和“仪”。“礼”是礼节,“仪”是仪式。礼节一般是个人性的,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如阅兵仪式、升旗仪式、国家公祭仪式等。仪式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仪式的功能就是凝聚社会团结、强化集体力量。人类学家大卫·科泽曾说过:“没有象征以及相关的仪式,就没有政治。”

正是因为有唤起集体记忆、增进集体情感、整合社会秩序、加强社会团结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国家和团体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礼仪以达到其教化的目的。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爱国者们就通过礼仪、出版物和公民活动倡导爱国思想。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仪式既是传播渠道,也是传播内容。现场参与、聆听、观看,把叙事的“浸入式”、主题的“思想性”、现场的“体验性”结合起来,这样的传播场景的建构,迅速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和深度参与,让爱国主义具象化。

当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具有两面性。如果爱国行为的传播过度依赖仪式,变成仪式化爱国,那事情必将走向反面。因此,要防止过度仪式化,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举行盛大庆典,就可以强化大国崛起的国家形象,也可以集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B.国家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蕴藏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许多国家很认可这一活动。
C.礼节一般是个人性的,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今天人们更应该重视仪式。
D.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在国家纪念日活动中,现场参与、聆听、观看等传播场景的构建,可以使爱国主义仪式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论述爱国主义的作用和形式,然后从礼和仪角度分析话题,结尾反面论证。
B.文章论证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事例的佐证,选材涉及古今中外,论证得当。
C.文章引用人类学家大卫·科泽的话,有力地证明了仪式对政治所起的作用。
D.文章末段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诫我们,爱国行为有两面性,防止走向反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举行的一系列盛大庆典,是国家礼仪的重要形式。
B.在过去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礼仪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规范着社会秩序。
C.《左传》说“国之大者,在祀与戎”,“祀”是祭祀祖先的仪式,这与文中理念一致。
D.目前在我国,国家重大纪念日举行阅兵和群众游行已经呈现制度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学艺术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心灵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表达维度。就文艺作品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记录”而言,电影《小时代》无比真切地表达了思想解放、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之后,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虎视眈眈和一往无前的力量。今天,我们都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一旦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成为一个社会较大人群尤其是已经摆脱贫困的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一个社会先知先觉阶层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故下倾,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势必“喜言通俗,恶称大雅”。
②在中国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艺作品对于物质和人的关系的探索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但探索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创造和物质拥有的层面,把物质本身作为人生追逐的目标,奉消费主义为圭臬,是“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今天,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言必称西”,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以大化小,是对个性和个体人发展的剥夺和压迫。但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常识:强调发展个性、发挥个体人的天赋特长的西方社会,对于个体的尊重和对于他者即社会大群体的尊重和奉献,通过宗教的层面上升到价值领域并获得共识、付诸实践。个体的“小”存在于社会历史的“大”之中,工具性的物质服务于本原性的思想和精神。立功,立言,立人,哪一桩是把个体的价值捆绑在物质的战车上?
③青春可掠单纯之美,但幼稚是她隐形的伤疤。幼稚之人或有美感,文艺的幼稚和浅薄阶段则是必须超越的。今天,充斥耳目的如果都是《小时代》们,或者因为票房有利可图,就无条件地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或许成功了,但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却失控了。作家和艺术家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类别,是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者,也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文艺创作实践是个体性行为,文艺创作的功能却具有公共性,文艺创作无视大的人群,无视创作底色的世界性、历史性和社会性,是对作家、艺术家自身职责的放弃,也是对时代、历史的伤害和不公道。
④矫枉过正是我们常常会犯的毛病,走过贫穷和物质短缺年代,进入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对于贫穷的恐慌更加强烈,物质占有的欲望更加迫切。“凌空高蹈”之不言已久矣。普通人或可目光和目标向下倾,作家和艺术家不能不为时代唱大风。作为先知先觉的人群,作家和艺术家要有勇气、有才华,更要有情怀、有格调。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请出列,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者也请走开。
【小题1】第②段中“‘小’了时代”的“小”字用得颇为贴切,对小了时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成为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故下倾,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变得“喜言通俗,恶称大雅”。
B.在思想解放、物质财富迅速积累的今天,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虎视眈眈并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力量,我们已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C.发展个性、发挥个体人的天赋特长,把对于个体的尊重和对于社会大群体的尊重和奉献,通过宗教的层面上升到价值领域并获得共识,付诸实践。
D.把个体的“小”存在于社会历史的“大”之中,工具性的物质服务于本原性的思想和精神。即无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也无昏昏噩噩、碌碌无为者。
【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用文艺作品对物质和人的关系进行探索,这成为已经摆脱了贫困的知识分手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
B.中国文化传统以大化小,对个性和个体人发展进行剥夺和压迫,所以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言必称西”。
C.文艺的幼稚和浅薄就在于让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这个阶段是必须超越的。
D.作为先知先觉的人群,作家和艺术家要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建设和传播,普通人目光向下倾并不为过。
【小题3】根据本文,试说明创作热播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时艺术家们(包括导演、演员、编剧等)是如何实践“大时代”精神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原样保存下来。
B.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极、正确与否。
C.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
D.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B.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
C.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
B.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
C.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
D.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发展扩大,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拾 穗
孟 超
在农村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所盼望的结果,就是收获。农民们担心风旱虫涝,费上血汗力气,只等粮食割到场里,才能吁一口粗气,笑嘻嘻地看着自己的成功。虽然就是这点成功,也许还得去纳交国税,也许还得把大部分送给地主;但眼看着那黄澄澄的粮粒像珍珠一般,正和自己亲身养育成人的孩子那样,哪里由得自己心里不滋润呢?
所以在收获的时候,跑到乡下去看一看,固然他们忙得比平时倍上加倍,然而这种忙中,是有无限的忙趣的。我们明知道他们这种趣味的前途,难免不被现实的苦恼打得粉碎,可是也不忍得在他滚热的头顶上,浇上一瓢冷水呵。
因为漂流在外,多年没有看到过故乡中收获时的景象了;但每次看见米勒的名画《拾穗》,就不免觉得起了一种莫名的怀乡病,从他那深沉的笔调上,融浑的色彩上,联想起农村的秋野,正是这般意味;尤其是“拾穗”这二字,他与中国农村风俗上的“拾麦”“拾稻”等同,更不能不使我从这里推想到儿时在农村中的欢悦,所以我特别喜欢这张画,更从这张画上加重了自己的萦思。
不管是五六月的割麦,或者是七八月的割稻,都是同样的风俗,就是任管你自己下泊,或者是用了把头雇了短工,总是拿着镰刀,一把一把地往前割着,不再回头的。另外他身后边,便跟了不少的农妇,小孩。他快割时,他们紧跟;他慢割时,他们慢跟,跟在后边,专于拾取他遗落下的麦穗或稻穗,拾到手里便成了自己意外的所得。从来没有打过约会,也从来没有出过争执的,这种风俗就叫做“拾庄稼”。
关于这种风俗的起源,虽然我们是无从稽考,然而据我想,原始的农村社会,是在互助中维持着,那时自然没有地主农奴之分。同时生产者便是享有者,因为需要大家帮忙,拾几个穗儿,又算一回甚么事;而且这样还可以增加邻里的和睦哩。后来便相沿成风,一直到农村社会的方式改变了,而它还一天一天地传留下来。
不过,这种老风俗流传到某一个时候,也总有一个渐渐地破毁的时候。不晓得从什么时候起,在“拾庄稼”之外,又添上了“看边”的一个名词。什么叫“看边”,就是在收获时,监视着“拾庄稼人”别溢出了“拾”的范围,而到了掠夺的地步。
我在幼小的时候,也曾跟着成人做这“看边”的事。我还影影绰绰地记得:割麦子时,便编“麦秆龙”“麦秆螺旋”玩;割谷时,便拿穗子来顶在头上做雉尾翎;尤其是割豆子时,捉蝈蝈,还要捉红虫喂红下颏鸟哩;这些,都是很有趣的玩意儿。忘记了在一本甚么书上,看到了“拾麦不回头”的风俗,在古罗马时代也曾有的,可是不知那时也有“看边”没有。
前些日,会到一个故乡的老农,偶尔闲谈起来,说到“拾庄稼”“看边”等事,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年头真是不兴了,这两年来,哪里是‘看边’,简直是打架;哪里是‘拾庄稼’,简直是抢劫——本来庄户人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坏,又有谁还去显仁德装老实呃!”我听了他的话,一瞥破落农村的暗影,浮到我的眼前,使我也不能不默然了。
从这里我更想到像这样的风俗,且不必去管他是原始的保留,或者是像儒家所说的那淳朴的遗俗,但我知道他无论如何再也难得保留下去了;农村不会永远地停滞着。那这种事儿,自然不能不由“拾庄稼”,而添加了“看边”;如今,农村的封建力量渐渐地摧毁破灭,那代替的又焉得不是打架和抢掠呢!
那末,将来怎么样?
我虽然没有到过农村工业化的国家——像美国那样,然而我已经想到了,你想机器不比镰刀,也不比手;它不但是快的,而且它也一定不会闪下一穗两穗,让它老实地在农田里,供你们“拾庄稼”的人,从容不迫地跟在后面拾。收获的速率加强了,收获的效能也加重了,像风卷残云一般,机器是一只怪物,毫不存留收获着,“看边”是不需要了,“拾庄稼”那不也是幻想吗?
至于未来的农村,那自然又不是单是事实上能拾不能拾的问题;你想“各尽其能,共同消费”的社会底下,私有制是灭亡了,哪里还有你的我的,我既不需要在私有的观点上来“看边”防备你,也不允许以公众的利益而拾扫己有;同时,一定也会感到不劳而“拾”是一个莫大的耻辱吧!
然而,在目前,尤其是在乡村已经失了脚的中国,还是先慢慢地去想将来吧,现在呀,现在只好先让他把打架和抢掠代替了“拾庄稼”和“看边”;可是这也是只是现在呵!
我从“拾庄稼”“看边”的风俗的消失中,微验出农村的颜色是逐渐地在变着了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现代卷)》,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孟超(1902—1976),山东省诸城县人,现代著名作家。②本文原载1936年7月《文学》月刊第7卷第1号。③此篇的哲理性是值得细细咀嚼的。作者通过对“拾穗”的写实、溯源,以及今后必将消失的预见,揭示着一条不可改变的社会发展规律。人们应正视现实,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这种思想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源于他不满当时那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吃人制度,源于他对新社会制度的向往。
(摘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
【小题1】作者在讲到“拾庄稼”和“看边”的变迁后,发出感叹说“那末,将来怎么样”。试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推测“将来”的景象。
【小题2】作者在文中写了米勒的名画《拾穗》,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这么写的目的。
【小题3】如何理解“微验出农村的颜色是逐渐地在变着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散文不仅在创作内容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在书写模式方面也有新的跨越,正呈现出开放的文学观念和崭新的审美视角,为21世纪汉语散文的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台湾散文家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下笔,而是逐步走向专业化、深度化、系统化。90年代的台湾散文令人瞩目的新类型有旅游散文、专业散文等。其次,迈入工业社会之后的90年代,台湾各种影像模拟媒体和多媒体传播体系加速发展,一方面威胁着传统文学的生存,另一方面却也为文学注入新的血液,拓展了更多重的书写空间,电脑网络散文的出现便是一个例子。

②旅游散文当然是由来已久,不过,大量以旅行见闻为题材的作品涌现于报端、出版物,是80年代后期的事。(甲)1979年,台湾才开放出境观光,在此之前能够外出“看世界”的人,只局限于少数留学生、外贸人员和异国婚姻者。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三毛有关异域的散文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让许多渴望了解异国文化的台湾读者大饱眼福。(乙)1979年开放出境旅游,1987年开放赴祖国大陆探亲,使台湾居民外出旅行之风大盛据统计,90年代,台湾每年有五百万人次出外旅游,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到过外国。在旅行宛如“全民运动”的90年代,旅行经验的普遍使得旅游文学的创作者日增,报刊媒体也开辟大量有关旅游的版面,如《中时晚报》时代副刊的“风景明信片”专栏,《联合文学》的“旅游文学”专栏等。同时,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丙)传统游记结构固定为描写游览时的天气、名胜、掌故及少许旅游者的心情,而旅游散文则摆脱走马观花式的旅程叙述,充满着旅游者更深刻的文化体会。

③专业散文如□□□□、□□□□、海洋散文等的出现,不仅开拓了新的题材和类型,使散文的天地较以往更为开阔,也使未来散文的发展充满更多的可能性。和过去一些提到运动的作品不同,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中行家,精确的评判,专业的分析,加上原本流畅的文笔,使运动散文逐渐风行。萧萧编选的《八十二年散文选》中,第七卷就以“运动散文”为名收入了四篇文章。此外,全书以运动为题材的散文集也开始出现,如刘大任1995年出版的《强悍而美丽》,张启疆1996年出版的《运动大乌龙》等。吕正惠等人的音乐散文创作,也日渐受到读者欢迎。海洋散文的代表作家是廖鸿基和雅美族的夏曼·蓝波安。廖鸿基高中毕业后,当过五年渔民,现为台湾寻鲸小组负责人,著有散文集《讨海人》和《鲸生鲸世》。前一本书,作者用人类独特的海洋经验,去展示海洋的“壮阔和危险、晃荡和幻灭”;后一本书,则在对八种鲸豚作了详细的跟踪调查的基础上,作者用亲切动人的笔调为它们立传。同样以海洋为主题,夏曼·蓝波安所写的《冷海情深》展现的却是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生活画面。蓝波安在都市谋生受挫,回到兰屿,像他的雅美族祖先一样,学会潜水射鱼以养家糊口,并且“顽强而尊严地立足于人类原始生产者的坚石上”。因此,何寄澎认为:“这里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台湾人’情调:同样跨越海洋文学和自然写作的质素,由媒体赞助甚至包装,《鲸生鲸世》或许流演成为通俗消费赏鲸文化的时尚读物;谈飞鱼、浪人鱼参的《冷海情深》却是养儿女保妻子的生存斗争,那‘美好的仗’也许廖鸿基已经‘打过了’,而蓝波安却正迎向前去。”

④当网络成为当代不可或缺的传播新形式后,有别于平面媒体,以其声光效应、迅速、匿名等特质,“制造思路跳接、语意断裂,却又可能机巧横生的新书写”。于是,综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的网络文学诞生了。创刊于1996年11月的“涩柿子的世界”,是台湾著名的实验文上杂志,它集合了多种体裁的,有长篇章回实验虚拟历史小说、短篇小说、小品、散文、前卫乐评、画作和虚拟文字游戏等。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别归类在《那个地方》、《这个城市》、《第三城》、《Village》四个栏目中。网主曹志涟在谈到网络文艺的新方向时认为:“多媒体的语言意味着表达形式的错综质感,意味着错感、通感,意味着语境的多变和复杂,意味着拼贴的美学,时空压缩,象征错置,时空消失,象征在此时此刻开始新象征——一种涩的‘文’。”“涩柿子的世界”的缘起即来自他的新文化逆反情绪,针对时下文学界媚俗现象,他提出了反媚俗、反主流、反盲目崇拜欧洲文化、反学院派、反为取悦不知名的“大众”而一定要写得“让谁都懂”的“通俗”主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一“涩”。他认为假设人都有追求好东西和新感觉的潜能,身为信息时代的文字工作者,是有责任提供一些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的,或者现在不习惯,将来却会喜欢的新文化内容。

⑤对于前卫的网络文学,台湾文坛褒贬不一。欣赏者认为,它提供了突破艺术规定限制的阅读经验,开创了新的阅读形态;批评者则指责道,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它创造出一种无法成为文体的破碎语言,这种破碎语言的出现,重创了中国几千年发展出来的语言文化,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是退化。但不管正反双方意见如何不统一,大家却都一致认为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节选自《〈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导言》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新的突破”的具体内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的跨越”的具体内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正如作家杨泽所说:‘它不单是作者在外旅行的所得所闻,也是一种努力追求和异地、异文化对话的文体。’”一句应还原到第②段的______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第③段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专业散文如______、______、海洋散文等的出现”
【小题4】第③段分别介绍了廖鸿基和蓝波安及其作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作品的异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是指文章取消了对旅游行程的描写,只刻画旅游者的文化体会。
B.出现在九十年代中期的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中行家,如刘大任、张启疆、吕正惠等人。
C.“涩柿子的世界”是一份网上文学杂志,其作品体裁多样,语言前卫,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列于四个栏目中。
D.曹志涟认为,对于网络文学,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现在不习惯,将来都会喜欢.
【小题6】结合第⑤段内容,谈谈你对“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看法。(不超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