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展示中国文化

“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该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

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然而,中国文化从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

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苦难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住和美感世界。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我们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人们常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比如,我们从孔子的

《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20世纪老上海的开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普世价值,需要着重展示、照亮。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满足;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的诗意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都能承受,这和老百姓的内在心态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要提升软实力,就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引导整个社会,同时,向世界显示中国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优雅的精神趣味。

 (节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叶朗)

【小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提升软实力,依靠的是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
B.作者认为渲染、放大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的作品,使得中国文化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C.介绍中国文化,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介绍各种文化遗产,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才有活的灵魂。
D.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E.弹琴、下棋、饮酒、喝茶的生活实践,展示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审美追求。
【小题2】依据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材料中不符合文中列举的“普世价值”的一项是( )
A.《庄子》中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
B.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先后赴印度取经
C.《孙子兵法》《韩非子》中揭示的“兵不厌诈”的思想。
D.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6-26 06:10: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齐长城位于山东省境内,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建的军事防御体系,距今已2500余年,为世界上最早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今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东至青岛市黄岛区;齐长城横跨济南市、章丘市等十几个县市区,长度在600公里以上;它是中国唯一起于黄河止于大海的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泰山两侧是齐、鲁接壤地带,是北、南争战与会盟的通道。特别是在齐国的西南部,济水与泰山之间构成依河临山之险,是中原各国的交战要道,是春秋战国时中原诸国进攻齐国的咽喉。所以,齐国在这里首先修筑了西段城障,以防鲁、晋诸国。
齐长城多依山势而筑,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故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随山势而筑地段,城墙多系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块砌成,一般不用灰浆等物凝固。而平原低谷地段所筑长城又多夯筑而成,土筑的城墙也称钜防或防门。
齐长城建筑时充分利用山险,既代替长城的作用又能节省人、财、物,城墙是长城的主体;烽火台多设在山岭的高巅之处,是军事设防传递信号的设施;而关塞和防门多设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国境的必经之地,也是长城的要冲地带,这些地方一般修筑两层城墙。在沂水和临朐交界地带的大岘山上修筑的穆陵关,就筑了两道城墙,格外坚固,因此处是齐国当时通往南部的重要门户,由此向北可直达齐都临淄。据罗勋章先生实地调查,长城所经的临朐、安丘、沂水境内地段城墙,多为南北两道城墙,且两道城墙的修筑结构相同,故而证明长城要冲地带是有意重点加固的。
综观齐长城的建筑结构设计,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点,故而现今所见长城不是整齐的统一设计,而是多因山势和河堤渠而筑。平地、河流、低谷处重点设防,以确保进出方便,能攻易守。现在在山顶险要处见不到城墙遗迹,说明当时此处没有修筑城墙。在山岭脊外缘陡险处,长城内侧地势较外侧要高出许多,一般可高出2~3米,而外城墙内只填以3~4米宽的土沙或碎石,所以齐长城较多处地段为单城墙,即只有外墙,无内墙;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建长城中是仅见的,在历代所建长城中也是仅有的。
而平阴、长清地带的长城西端,既无山岭屏障,又无河道为阻,而此处又是齐国南通曹、宋、滕、邾、鲁、楚、周诸国,西通卫、晋、郑的要冲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故齐国不惜耗费巨力在此用土坯筑成高厚的城墙,故史称钜防。这里因有钜防,在春秋战国长达五百余年的时间内未发生灭国之灾,确实起到了筑城卫国的作用。
【小题1】下面对“齐长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长城是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泰山之南的齐国。
B.齐长城始于济南,终于青岛,绵延十几个县市区,长度600多公里。
C.齐长城的西段城障,是为了防御鲁、晋等诸国的侵略而建造的。
D.齐长城有“长城岭”之称,得名于它多依山而筑,且遇山岭之地时多筑在峰顶处。
【小题2】(小题2)下面对齐长城建筑设计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长城多顺势而筑,主要是为了降低建筑成本和减少对自然的过度破坏。
B.齐长城建筑时就地取材,山岭地段主要是自然石块,低平地段主要是土筑。
C.齐长城在设计上不是整齐的统一设计,是因为当时的建造技术还无法达到。
D.齐长城的单城墙建在山脊处,双层城墙多设在出入国境的必经之地。
【小题3】(小题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长城在山岭的高巅之处都设置烽火台,目的是传递军事信息。
B.钜防是土筑的城墙,建在齐长城西部,即今天的长清、平阴一带。
C.穆陵关筑了两道城墙,是因为这里是当时齐国通往南、北方向的重要门户。
D.齐长城绝大多数地段为单城墙,即有外墙而无内墙,个别地段才有两道城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曲,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审美方式。
中国戏曲雅俗共赏,选材宽泛,自古以来,既有帝王将相的阳春白雪,也有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既登得了庙堂,又入得了街巷。中国戏曲深蕴传统文化的精髓,舞台之上,一桌二椅,唱念做打,节奏唱腔,全凭演员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营造具体的戏剧情境和表现鲜活人物。而中国戏曲本质上是写意的: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与整个中国的传统艺术,如文学、绘画、书法、诗歌等,都一脉相通,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特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戏曲一直都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戏曲历经千年流传,“通变”早已融入自身血液之中,善于继承传统,也很擅长吸收和创新。戏曲代表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沉淀了中国人千年的心灵世界,而地方戏更是凝聚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在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民族文艺的坚守和创新。戏曲在当代的发展,就具有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特性、弘扬民族艺术不可取代的价值。因此,戏曲艺术是传统的、独特的,更是面向未来的。
戏曲是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保存个性和特性的传承,扬长避短、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这就如同书法艺术需要发展创新,但不管如何创造,终归是点画线条的艺术,是汉字的艺术。中国戏曲整体的写意性、程式性要保留,切忌盲目采用现代舞台声光电技术“大制作”,破坏戏曲的本质。地方剧种的个性和风格也只能在创新中得到强化。
戏曲要走向未来,剧本是基础。曹禺大师早就说过,“繁荣的关键在于创作”,“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目前戏曲事业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剧本荒”尤为突出。没有纯净坦荡、自由放飞的心态是写不出好剧本的。剧作家要静下心来,独立思考,有感而发,才能创作出形象生动、内涵深刻的剧本来。
戏曲的题材要创新。今人看古人的戏,看什么?传统戏曲应该开辟题材创作的新领域,关注现实题材的创作。题材可以是历史的,但创作理念和立意必须是现代的。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再现经典,适当取舍,挖掘经典中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厚重的经典就能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灵慰藉。
戏曲的未来在年轻人,戏曲的观众是需要培养的,这是因为戏曲是高度艺术化的样式,“形式即内容”。现在的小孩子自小就看得懂动画片、电视剧,但让他去看戏就不一定能看懂。一是内容看不懂,二是形式看不懂,比如为什么要勾脸谱?水袖表达了些什么?戏曲有一定的欣赏门槛,观众要经历一个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过程。因此,要创造机会让年轻人接触戏曲。现在时尚的东西太单薄,当年轻人腻烦了感官刺激,有了一定审美修养和内涵时,中国戏剧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戏曲是创造性的艺术,是与观众当场双向交流的艺术。如果我们重视剧本创作,扬长避短,好戏频出,老百姓怎么可能不喜欢看?新的观众不断成长,我们的戏曲怎么可能不繁荣?戏曲里有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最后的审美家园。
(摘编自 2010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戏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选材丰富,帝王将相、普通百姓都可以成为其表现内容。
B.中国戏曲的人物形象主要靠唱念做打等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来体现。
C.中国戏曲与传统的中国文学、绘画、书法、诗歌在本质上都崇尚简约。
D.中国戏曲曾在中国人的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继承传统就是要保留属于中国戏曲本身的东西,就是要弘扬独特的民族文化。
B.古老的戏曲艺术要想面向未来,既要保持自身的个性特点,也要善于创新。
C.戏曲创新可以使地方戏种的特色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赢得更多的年轻观众。
D.戏曲发展创新不能靠现代的声光电等舞台艺术,而应向传统的书法艺术学习。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制约中国戏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好剧本,好剧本的产生需要剧作家心无旁骛的创作,需要剧作家的独立思考。
B.看腻了动画片、电视剧的年轻人会对审美有更高的要求,而戏曲中的脸谱和水袖就可以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
C.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时尚,而时尚的东西又都比较单薄缺少内涵,让年轻人接触戏剧就可以使他们变得厚重起来。
D.传统戏曲很少关注社会现实,这是观众不喜欢戏曲的根本原因。戏曲要进行题材创新,让现代观众看古人写的戏、看写古人的戏都是要不得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①为什么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变得肥胖?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世卫组织认为,肥胖及超重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和消耗的不平衡。简单地讲,就是这些人吃得太多,运动太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按照这个解释,人体任何多余的热量,不管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是脂肪,最终都会转化为体重。因此,肥胖的解决方法说到底还是——少吃,多运动。
②另一种激素假说则将焦点集中在脂肪细胞的生理调节机制上。他们认为,体重上升的根源在于,日常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让体内胰岛素水平居高不下。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谷类食物的摄入使得血糖(葡萄糖)浓度上升,激活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还会发出信号,使脂肪细胞停止向机体供能,并可能促进脂肪的积聚。过去20年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一假说的观点或许是正确的。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摄入,不仅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甚至也是心脏病乃至癌症的重要诱发因素。所以,通过严格的实验,弄清楚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③由于此类实验的最终目的在于准确找出诱发肥胖的环境因素,因此,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直接通过实验去寻找导致多余脂肪积聚的生理机制。但是,肥胖的产生过程往往需要数十年,人体在几个月中积累的脂肪量往往很少,很难检测得到。所以NuSI机构的研究人员逆向思考,打算第一步先通过减肥实验来检验不同假说,这样得出结论所需的时间就可以短很多。
④在整个实验期间,16名超重和肥胖的受试者将会受到“严格监控”,各种实验设备会精确检测他们摄入的热量,以及消耗的能量。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受试者得到的食物类似当今美国人的日常饮食——由50%的碳水化合物、35%的脂肪以及15%的蛋白质构成。而在第二阶段,食物所含热量不会改变,但食物结构则会完全不同。调整后,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重非常低——仅有5%,而且是肉类、鱼类、家禽类、蛋类、奶酪、动植物油以及绿色蔬菜中天然携带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比重仍占热量摄入的15%。至于剩下80%的热量,则都由以上日常食物中所含的脂肪来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验的目的并不是测试上述饮食方式是否健康,是否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维持,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受试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这个实验创造了非常理想的环境,可以检验出究竟哪一个肥胖假说是正确的。
【小题1】下列关于“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变得肥胖”的可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吃得太多,运动太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导致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
B.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多余热量,转化成了体重。
C.血糖浓度上升使得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造成胰岛素抵抗。
D.脂肪细胞在胰岛素的信息干扰之下,停止向机体供能,并促进脂肪在身体内的积聚。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关于肥胖的解决方法,世卫组织和激素假说完全不同,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B.研究人员对16名超重和肥胖的受试者摄入热量和消耗能量的监控实验,是为了证明世卫组织的观点是否成立。
C.和直接通过实验去寻找导致多余脂肪积聚的生理机制相比,弄清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的实验并非最理想的情况。
D.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受试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比重很低,且都由肉鱼禽蛋、绿色蔬菜、动植物油等天然食物来提供。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目前关于人们肥胖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能量失衡假说,一种是激素假说。
B.将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搞清楚,不仅有利于治疗肥胖,还能增加人们对于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病机制的了解。
C.NuSI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了更快地得出结论,所以他们逆向思考,打算第一步先通过减肥实验来检验不同假说。
D.肥胖的产生过程需要数十年,所以很难检测得到人体在几个月中积累的脂肪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现代诗派

翟长兴

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了中国新诗的成熟。
C.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代诗。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
C.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大学的三种精神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
E. 大学里的师生都在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这就是中国大学的现状。
【小题2】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大学精神就是自由、通识、德性,三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
B.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所有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小题3】(小题3)请分别概括大学精神之自由、通识及德性的内涵。(4分)
【小题4】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要求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百分之二十二左右的人文课程,请用文中的观点对麻省理工学院这一要求的合理性作简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