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快乐由什么决定?
础 德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时,生理、心理上表现出的一种反应。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最主要的生理原因是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在起作用。当人感觉快乐的时候,大脑便会分泌出内啡肽,并指示神经系统传达“快乐的讯息”到全身。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其实很大部分是大脑中内啡肽浓度的外在表现。
很多青年人喜欢向那些成功者请教成功的秘诀,他们得到的答案往往如出一辙:去做你最喜欢的事,这样你才会焕发出全部的热忱,并坚持到底,取得成功。这的确有道理。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脑中会释放内啡肽,这种东西让我们快乐。如果一项工作让你的内啡肽高度分泌,当你进入这样的工作状态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愉悦,沉浸在自我欢乐的海洋中。工作中固然也有挫折和艰辛,但是你的身体在工作中产生的这种快乐足以打败这种艰辛,而这种境界最容易让你发挥出自身的创造力,也就容易达到忘我的境界,所以你能够成功。而同样的工作给其他人(假如他们对它不感兴趣,只是为了谋生而选择做这件事,他们大脑里就不分泌内啡肽)带来的只是艰辛,他们当然体验不到快乐与忘我的境界,所以也不容易成功。因此,选择一份你喜欢的事业,等于你能够享受到快乐的同时还能挣到钱,并比别人更容易成功,而这些都是因为你身体里分泌的激素物质在起作用。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爱情物质,它能让人产生一种欢欣的感觉。当你的头脑中充满着这些爱情物质的时候,也正是你意乱情迷的时候。一旦爱情物质消失,人也就从这样的迷醉状态中恢复过来,或者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失去了爱的感觉。一般来说,这种物质的浓度高峰持续时间不会超过30个月。因此许多人悲观地认为爱情注定不能永恒。那么,为什么大多数夫妻可以白头偕老呢?这是因为很庆幸,我们在多巴胺分泌下降时,又开始分泌一种新的激素——内啡肽。夫妻长期相处,身体中内啡肽的水平就会逐渐增加,从而使两人相互依赖,甚至不可分离,这也称为感情的进一步深化。这种情况所产生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依赖作用,或者说成瘾。当你的另一半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就会感到不舒服。单纯地从化学角度上可以说,这是白头偕老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情不好时,到操场上跑几圈,心情就会有所改变。这是偶然的吗?对于这种现象,美国心理学家马尔曼做了研究,结果发现:人在运动后,焦虑、抑郁的程度显著下降,而愉快程度则会显著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长期参加锻炼的人,其快乐程度和不参加或不坚持参加锻炼的人相比,也有明显的数据差异。这是因为运动本身可以促进人体的内分泌变化,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内啡肽,在内啡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
(原文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会感到快乐,最主要的生理原因是内啡肽在起作用。当人感觉快乐的时候,大脑便会分泌出内啡肽,并将内啡肽传达到全身。
B.当你喜欢某一项工作的时候,进入工作状态后,你的内啡肽会高度分泌,在实际工作中,哪怕是困难重重,充满挫折和艰辛,你也会感到快乐。
C.悲观者认为爱情注定不能永恒,因为重要的爱情物质多巴胺浓度高峰持续时间不过两年半,而以后人们会逐渐失去爱的感觉。
D.体育锻炼会产生短期情绪效应:运动可减少人们的焦虑感,使抑郁心情得到一定改善,而且能显著提高锻炼者的心情愉快程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2 12:35: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是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所提问题做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诗人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人论世”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进行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时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提出的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的观点。
B.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却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诗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B.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法”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青海可可西里和福建鼓浪屿先后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处,继续保持世界遗产总数领先的地位。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当天,旅游热度暴涨了248%;次日鼓浪屿申遗成功,鼓浪屿的旅游热度则增长了16%。“申遗成功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前往当地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旅游热门和世界遗产其实并不直接挂钩,如土司遗址等与考古、史前文化相关的遗产,并不受到大众旅游市场的广泛欢迎。如何让更多世界遗产被人们了解和接受,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节选自《2017中国世界遗产: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热度暴涨》)
材料二:

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
(资料:世界遗产中心2017年报告演示材料)
材料三: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的数目远多于自然遗产。为此,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呼吁高度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在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美国自然遗产管理强调“根据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确定资源的使命,然后建立与使命相应的资金机制、管理机制、经营机制、监督机制等”。美国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排在其使命的首位。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价值一般比较重大,对游客有较多限制;农业部下属的国家森林体系,常分布在国家公园周边,保护价值相对较低,更多地承担旅游功能,大为减轻了国家公园的旅游压力。我国的现状是,即使国家级遗产的管理也是以地方政府为主。而地方政府派出的管理部门既管理又经营、政企不分,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从而导致遗产保护难以遏制不当的开发建设趋势。
(摘编自金磊《从遗产日的文化与自然双主题说起》)
材料四: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浪潮,迅猛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的情况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一项具有广泛和深远意义的国际活动。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第十七届大会提出并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系和促进各国政府和公众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合作拯救行动。1985年12月22日,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上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许多经过大量经验、教训和理论锤炼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还尚须了解和理解。目前在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业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交叉现象。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只有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才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世界文化遣产。
(摘编自白英《中国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努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青海的可可西里和福建的鼓浪屿先后申遗成功,使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2处,依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B.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申遗成功的当天,旅游热度分别上涨了248%和16%,这表明旅游热门和世界遗产其实并不直接挂钩。
C.与考古、史前文化相关的遗产对旅游业的推动明显不足,如我国申遗成功的土司遗址就没有受到大众旅游市场的广泛欢迎。
D.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是申遗成功的唯一目标,更重要意义在于让更多的人前往当地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由材料二可知,非法活动、管理体系/管理规划、交通设施以及居住用地是对自然和文化遗产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
B.近年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呼吁高度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因为世界遗产名录中,自然遗产的数量远低于文化遗产。
C.在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上美国的做法可以借鉴,就是限制公益性服务,对保护价值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排除其旅游功能。
D.《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目的是联系和促进各国政府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合作来拯救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E. 国际上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许多经过大量经验、教训和理论锤炼的原则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小题3】你认为我国在管理和保护世界遗产方面还应该作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2年中大数据产业规模预测分析》认为,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移动互联,新技术与应用的不断涌现,加速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为281亿美元,同比增长22%。预计,2018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454亿美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37%,2022年将达到805亿美元。

2015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115.9亿元,同比增长38%;2016年为168.0亿元,同比增长45%。

预计,2018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28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29%,2022年将达到735亿元。

(摘编自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2年中大数据产业规模预测分析》)

材料二   2017年全国大数据发展指数总数为1087.8,比2016年同期增长179.32,各省市增长的均值为5.78。

2016年和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结果

2017年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所在区域的大数据发展总指数合计408.36,比去年同期增长62.26,各省市指数增幅均值为6.23,高于全国增幅均值的5.780。

2017年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发展水平

排名

省市名称

大数据发展指数

指数增幅

1

北京

63.21

5.49

2

广东

60.71

6.59

5

上海

51.87

7.33

10

重庆

39.35

10.12

11

贵州

38.35

3.60

12

辽宁

35.19

4.41

13

河南

33.10

4.41

15

天津

30.57

6.68

17

河北

28.87

5.80

 

(摘编自《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材料三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数据强国;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02017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具体设置了七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二是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三是促进行业大数据应用发展;四是加快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五是推进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六是完善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七是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围绕重点任务,政府还设置了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大数据服务能力提升、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跨行业大数据应用推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创建、大数据重点标准研制及应用示范、大数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数据安全保障等八大工程,作为工作抓手重点推进。

(摘编自中国投资网《2018-2022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预测分析》)

材料四   最近几年,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各种政策举措,积极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取得了长足进展。大数据在美国之所以能被迅速、广泛应用,与美国高度重视大数据价值、积极推动数据开放、采取各种政策举措、拥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信息技术企业和积极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密切相关;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在推进大数据应用上形成了从发展战略、法律框架到行动计划的完整布局,实施四轮政策行动:注重数据开放共享和隐私保护:重视大数据重大项目研究与应用,占领大数据产业和技术制高点,以点带面引导大数据发展,通过资助重大项目研究,破解大数据发展核心技术,引导企业和社会推动大数据发展:建立高规格的领导机构,统筹和强化部门间协作:政府营造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发展大数据的积极性:强化开源社区在技术开发中的作用,打造大数据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多措并举,坚守大数据安全底线。

(摘编自CIO时代网《欧美等发达国家如何布局大数据战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接近2016年时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
B.比较大数据市场规模2016年同比增长率,中国是全世界的2倍多。
C.2017年,我国综合试验区大数据发展指数增幅超过全国其他地区。
D.我国在2015年明确提出建设数据强国并将大数据上升为圜家战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我国新技术与应用方面的不断涌现、大数据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水平的迅速,“大数据”时代会最快到来。
B.2017年,我国大数据发展水平居于前列的是北京、江苏和J1一东,大数据发展指数增幅超过10的是浙江和重庆。
C.全国大数据发展己形成了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引领,多区域集聚发展、第一梯队领先优势明显的格局。
D.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重要影响,我国以及世界其他经济强国的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小题3】中美两国为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镇邮差
曹春雷
小镇窝在大山下,不大,只有南北一条街,政府机关、学校、商店、饭店……都在这条街上。从南到北,步行的话,也就是二十分钟的路程。小镇上开店的人,大都相识,你买我的东西,我也买你的,就算不是开店的,天天都在一条街上走,也都熟头熟脸的。
小镇上有个“邮差”,其实他并不是邮差,才十几岁,还是个学生,在镇上的中学读初中。但大家都说他是邮差。
他家原先在镇上卖肉,下乡收猪,杀了后卖肉。日子算是安安稳稳的。直到后来他父亲,一个胖但看起来很壮的人突然得急病去世。那以后,他家的日子就难过起来。
他母亲关了肉店,在镇上做清洁工,把打扫整条街的活儿都包了,很累,但能多挣点钱。只要有空,他就帮母亲打扫。每天早晨他背着书包走着去上学——家在街道最北面,学校在最南面,手里还提着袋子,顺路捡垃圾,这样,母亲就可以轻快点了。易拉罐、纸壳还可以卖钱。
渐渐地,镇上认识他的人越来越多。大人们经常拿他做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人家,多懂事啊。慢慢地,商铺门口乱扔东西的人少了,很多人在早上时,自动把自己的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
后来,他能捡的垃圾越来越少了。但他挺高兴。
那天早上,他像往常一些走着去上学,顺路捡垃圾。走过卖灌汤包的铺子时,大胡子老板走出来,问他能不能把一份包子捎给街南头自己的二哥家。他答应得很干脆。可大胡子老板却又掏出两块钱来,说是给他的脚力钱。他坚决不要,但大胡子很固执,非要给他,硬塞进他兜里。最后他只好收下,但只要了一块。
后来,每天早晨他经过灌汤包铺子时,大胡子都会出来,让他捎一份包子给他二哥。然后,硬塞给他一块钱。
不仅是大胡子,街上越来越多开店的人,都喜欢让他顺路捎一些东西。上学时,街北的人让他捎给街南的人。放学时,街南的人让他捎给街北的人。有人为了让他捎东西,专门等他。有时捎油条、烧饼等一些吃食,有时还替开五金店的老板捎一把钳子和一把扳子给他的顾客。有时还有青年人,让他捎一束鲜花……
毫无例外,这些人要捎东西的人都在这条街上,正好他顺路,硬塞给他钱也不容他拒绝。他每次都推让一番,只收一块钱。
他把人家给的钱都交给母亲。他问母亲,他们为什么非要让我捎东西呢,完全可以自己送去啊,反正隔着又不远。母亲抚着他的头,眼睛望向别处,半晌不说话,眼里似乎有了泪花,最后说,让你捎,你就好好替人家捎呗。你要记住,这镇上的人啊,都是好人。
他有时会自己带东西给人。镇上有个老太太,独居,每天坐在门口望着人来人往,他知道,她是盼她的儿女来。但他从来没看到过她的儿女来。隔上几天,他就从母亲那里要点钱,买上两个包子,给老太太送去,对她说是她的孩子让他捎来的。
在小镇上,他越来越有名气。
镇上的邮局,专门给他发了个可以斜挎在肩上的绿色邮包。
如果你到这个小镇上去,若看到一个孩子背着书包,还斜挎着一个邮包,在街上快乐地走着,有时还哼着歌,没错,那一定是他,小镇的编外“邮差”。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4期)
⑴下列对小说作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护析鉴赏,不恰当的—项是
A.小说第-段的环境描写富有深意,既创设了主人公活动的场所,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B.大人们经常拿着小男孩做榜样来教育自己孩子,―是因为他的确很懂事,二是为后来小男孩无垃圾可检埋下伏笔。
C.街上越来越多开店的人,都喜欢让小男该捎一些东西。主要是因为他每天都顺路,而且工钱又很便宜,每次只要一块钱。
D.母亲抚着他的头,眼睛望向别处,半晌不说话,眼里似乎有了泪花。这一动作和神态描写表明母亲理解了小镇人的用心。
(2)有人说,这篇小说虽写的是“小镇邮差”这样的小事,但含意丰厚,主题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的主旨。
(3)小说在刻画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