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建筑的艺术美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建筑艺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建筑的时代性是指任何一个建筑都是某个时代的产物,它受当时的经济能力、技术程度、道德伦理、文化思潮等因素影响,每个建筑都真实地反映着历史,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们常讲的“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就是指这层意思。比如我国的故宫是明清帝王生活、办公的地方,象征着封建政权的中心,它在设计上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着重表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由近千座各种建筑组成的庞大建筑群,特别突出南北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封建礼制,把故宫大体划分为帝王发号施令的外朝和帝后居住的内廷两大部分。建筑空间阴森压抑反映了封建专制的特点。在技术上由于采用木结构,使单体建筑不可能更庞大,只能以平面扩展的方式来扩展空间,是一组典型的封建时代建筑。而与这组建筑相临的人民大会堂,它是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地方,是我国人民最高权力的象征,因此,它的设计主导思想是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空间开敞明快,在结构技术上采用了钢筋砼结构,建筑物高大雄伟。建筑是最能反映时代的代表物,真实地记述着历史的发展。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在形式上与所处的环境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在使用空间上能满足使用者的生活习性,在结构造型上和建筑材料的选用上都能较好地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形式是当地人民长期与自然相抗争不断总结提练出来的,实践证明是一种在结构上合理、在技术上先进、在造型上美观的形式,这种形式也就逐步被人们认同,演化成一种当地特有的民族形式,代表着该民族的共同审美情趣。如中国的大屋顶,罗马的拱券、穹顶、飞扶壁等等。任何民族形式的建筑都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受历史发展规律的支配。仿制别的建筑作品,或支离破碎的套用一些建筑符号都不可算作是艺术品,艺术贵在创新,没有创新的艺术品是缺乏吸引力、没有生气的。总而言之,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是建筑创作的手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建筑创作的基础,而根植于民族、地域则是我们成长的根,是建筑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小题1】下列关于“建筑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B.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C.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它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D.建筑艺术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在形式上与所处的环境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建筑艺术形式是当地人民长期与自然相抗争不断总结提练出来的,所以不同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决定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具有的特征。
B.故宫是象征着封建政权的中心,它在设计上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着重表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反映了封建专制的特点。
C.建筑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任何一个建筑都是某个时代的产物。
D.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它代表着该民族的共同审美情趣。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屋顶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审美情趣。
B.每个时代的经济能力、技术程度、道德伦理、文化思潮等因素影响着当时的建筑,所以建筑是最能反映时代的代表物,它真实地记述着历史的发展。
C.建筑最重要的功能是它的实用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的审美价值,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审美价值越来越受重视。
D.人们常讲的“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就是指建筑的艺术性是某个时代的产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22 04:06: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论,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礼”的发展过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流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B.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形式。“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
C.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制度,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根植于仁,这种轻形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D.只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于其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式,广泛引用《论语》中的章节,如《雍也》《卫灵公》《述而》等。。
B.本文的道理论证恰到好处,孔子、孟子、董仲舒的精辟见解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了说服力。
C.本文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仁义礼智信”,彰显了中国古代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底蕴。
D.对于“仁义礼智信”,文章先明晰其概念,接着着重分析其含义,最后肯定了它的核心价值观地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
B.“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C.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也有时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在诗里能表达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和不同?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诗的停顿,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可是在词里,不仅是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双数的,则称为双式。一般说来,一个词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

有的人要问,不仅是词里才有不整齐的句子,诗里面也有杂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齐的句式。即如汉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同词一样是长短不等的句式。有人还说,汉乐府和词一样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两者相似,其间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我以为,乐府诗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的,而词则是先有曲调而后按照曲调填写歌词的;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则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虽外表形式很相似,而完全自由写作的乐府诗和按曲填写的歌词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所配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选自叶嘉莹的《诗显而词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情况下,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词能表达的,也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B.诗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则有余味,正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C.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巨大差别,除了写作时的各种原因,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
D.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北征》的内容之所以博大、质朴,是因为它们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基本观点,接着着重从形式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最后就乐府诗与词的异同作了辨析。
B.文中所说的诗与词的形式差别,主要侧重于有无音乐曲调的限制以及句式、押韵、停顿等的不同。
C.文中引用缪钺先生《诗词散论》中的话,旨在证明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一说的正确性。
D.在论述诗与词在字句、音律上的差别以及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流行的诗,句式都是整齐的,隔句押韵,停顿上有固定的节奏;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同,较之于诗更富于变化。
B.杜甫的《春望》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五字句,停顿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后者则是一四或三二的节奏。
C.一首词,其中可以融合单式和双式的句法变化,而一首诗,却往往只有二三、二二一和四三、二二三的单式停顿,变化少。
D.乐府诗是完全自由的,而词是完全不自由的,因为前者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而后者是先有曲调后按曲调填写歌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是反映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绝佳典范。从红楼女子的诗教,我们可以窥探出中国古代诗教在女性身上绽放出的零星光芒。

女性美德的培养是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处于矛盾之中,虽有一些开明之士从“由礼而通诗”的角度肯定女子研习诗文,但只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认为教女子识文断字有助于“见礼明透”。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体现出对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反击。红楼女子身份不同,地位悬殊,但唯有在诗词面前,她们有了乐趣,有了美好,有了平等,有了尊严。

红楼女子能接受到包括“诗教”在内的良好教育。元春入宫前自幼系贾母教养,贾府三春也都有专门的塾师,黛玉在进贾府前也有贾雨村作过她的私塾老师,宝钗读书识字较之其兄竟高过十倍。同时,贾府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氛围为她们提供了良好的诗教环境。此外,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也为她们接受诗歌教育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牡丹亭》《西厢记》等优秀戏曲中的曲词诗句,更能够感染人,形成艺术共鸣。这些均可见当时富贵人家女子的启蒙教育情况。

在大观园中,诗教更是无处不在。诗歌是她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有趣的学习模式。大观园中五次结诗社;每逢节日庆祝更是要命题限韵写诗,评出魁首。这种结社做诗、联诗赛诗活动,是宝玉和女孩子们经常拿来闲遣时光的游戏。即使是最普通的女孩子香菱也习诗,在黛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实际上就是诗歌创作中面向现实、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教育过程,对女子诗教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红楼女子因足不出户,其诗词创作往往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如黛玉的《桃花行》《秋窗风雨夕》和宝钗的《咏海棠》《忆菊》。这些诗作往往表现出女子细腻的内心和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在诗歌风格上,除宝钗的“含蓄浑厚”“温雅沉着”外,整体上都偏阴柔,如黛玉的《葬花吟》。在作诗手法上常引用或化用唐人诗句,如黛玉的“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化用了白居易的“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薛宝钗在《牙牌令》其四中的“水荇牵风翠带长”引自杜甫的《曲江对雨》。

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指出:“清代学术之盛,为此前所未有,妇女也得沾余泽。”此时期女子教育的内容涉及广泛,以诗词教育最甚。其原因是女子比较感性,诗词的艺术魅力与女性自身的心理特性相契合。据统计,专门收录清代妇女诗集的作品就有多部,可看出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

红楼是明清女子诗教一隅。纵观明清之际,虽然正统礼教观念始终压抑着女子的才情与热情,但是思想进步的大家们,为女子读书而辩护,并亲自任闺塾师,使得越来越多的女子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出现了大量以诗才彰显的女子,如有着“林下风者”之誉的黄媛介、江南才女吴藻等,她们著作存世的背后,无疑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选自刘娜《<红楼梦>中的女子“诗教”》,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体现中国古代诗教光芒尤其是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典范。
B.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是当时富贵人家女子接受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方式。
C.红楼女子的诗教既有贾府读书环境的影响,也有在生活中学习切磋的因素。
D.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依然沿用了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红楼女子的诗教典范为例,文章指向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矛盾。
B.“香菱学诗”的例子证明了学习交流对女子诗教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C.文章从内容、风格和作诗手法等角度阐述了红楼女子的诗歌创作情况。
D.清代女性诗人和妇女诗集的大量出现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重要证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之际,更多女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得益于思想进步的大家们所做的努力。
B.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与女性的心理特性相关,也是女子诗教发展的必然结果。
C.红楼女子主要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和借鉴前人诗作的方式来提升创作水平。
D.红楼女子摆脱了正统礼教观念的束缚,因而彰显诗才,表现出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性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

其一,人们是否处在彼此之间能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中。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熟人社会,人们相互之间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每天差不多要和同样的人打交道,相互关注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这就为及时做出社会性道德评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熟人社会中的人都彼此知根知底,这就为对每个人做出全面准确的道德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熟人社会中一个评价结论一旦给出,就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如果社会性道德评价给予一个人的是好名声,他就会由此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善待;反之,他就会由此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孤立。不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其二,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否大体相同。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一个行为者及其作为进行善恶评价,通常都以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符合该标准则为道德或善,不符合则为不道德或恶。如果人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就会形成统一的声音或社会舆论;反之,则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或社会舆论。显然,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一回事。

其三,社会成员是否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如果无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那么就不会有社会性道德评价;只有少数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也形成不了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做到的事。首先这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因而必须是有较强道德感或正义感的人,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主动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的角色。

综上所述,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人们生活在可以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人们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主体,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才最强。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整体效力。相对而言,

第三个条件最为重要,因为倘若无人乐于充当评价者,那社会性道德评价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前两个条件缺失其一或全部缺失,只会不同程度地减弱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

(摘编自韩东屏《论社会性道德评价及其现代效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熟人社会中,对个人的评价结论具有持久性,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
B.统一的社会舆论才会对评价对象产生威力,否则,只会使评价对象不放在心上。
C.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首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其次要有较强的道德感或正义感。
D.三个外部条件的作用并不等同,前两个条件缺失,社会道德评价仍然具有一定的效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作用时,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
B.文章指出与自己无关仍乐于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轻松,并阐述了其中的原因。
C.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并阐明第三个条件最重要。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三个外部社会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效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彼此间相互了解、关注,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社会性道德评价。
B.只有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才有助于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
C.如果人们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相同,那么社会性道德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导向效力也相同。
D.社会性道德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效力,社会道德建设离不开社会性道德评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公示期间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等在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他们认为,调整44字的字形只是调整印刷宋体字,不是另搞一套,根据调查数据显示,67%的公众表示赞成,约6%的公众表示反对。可新浪网的网上调查得到的结果却完全相反,九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是“穷折腾”。王宁教授强调,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并不是以多数投票为据,而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有没有道理。既然“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并不是以多数投票为据”,那么,为何专家们还主动提供调查数据,以示多数公众支持呢?

在笔者看来,上述官方和民间完全相左的“民调”,以及专家难以自圆其说的解释,恰恰表明规范汉字不能是少数几个专家说了算,而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因为汉字字形的调整,关乎的不仅仅是汉字本身的“美观”、符合“字理”,更涉及各方利益。目前规范汉字这一做法,本身就需要规范。

专家们一直声称,规范汉字,调整字形,并不影响大家的生活。但是,如果汉字已经变形,那么,所有印刷品、出版物,都得修改,有人算了一笔“规范”成本账:44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这么大的一笔成本,谁来承担?无论是政府出钱(涉及城市的道路、标牌),企业出资(本身的形象识别系统、广告宣传,比如某个琴行、某个亲水花园),还是老百姓埋单(字典、教材等),都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怎么说没有影响呢?  

其实,比规范汉字更严重的问题是,规范汉字没有得到规范使用。对于已经“定形”的汉字,乱用、乱写的情况并不鲜见,对此,谁来进行规范?比如,随意增减笔画, “污染”的“染”经常有人在“九”中加上一点,“茂盛”的“茂”下面多加一点;再比如,广告中的滥用谐音,几成文字污染,如卖沙发的写成“坐想(享)其成”,卖饮料的写成“饮(引)以为荣”,卖蚊香的写成“默默无蚊(闻)”……这些问题早已被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可这些广告语至今仍随处可见。这44个汉字整形之后,如果教材不改、门牌不改、学生作业不改,那么,规范字的不规范使用问题,不就更严重了?  

单从“字理”上说,对一些汉字进行变形,可能是合理的;可是,规范汉字的规范使用,必然有“推广”与“规范”成本,在进行变形决策时,这是比“整形”更重要的事,如果要花上百亿元去为44个汉字的美容付出代价,这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只有慎重地全面分析、评估调整汉字字形的必要性、可行性,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笔者所担心的是,贸然对汉字“整形”,将加剧汉字使用的不规范,而不久之后,面对严重的使用不规范,再进行新的“整回原形”,会让汉字美容最终成了汉字毁容。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专家该如何做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应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不要想当然。
B.要充分考虑规范汉字的“推广”难度与“规范”成本。
C.要全面分析、评估调整汉字字形的必要性、可行性。
D.应顾及各方利益,不要借规范汉字为某些利益集团谋利。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不应贸然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的深层原因的一项是
A.调整汉字字形的花费可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代价太高。
B.新浪网的网上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网友对字形调整持反对意见。
C.贸然对汉字“整形”,将加剧汉字使用的不规范。
D.调整字形,将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单从“字理”上说,对一些汉字进行变形,是合理的。
B.字形的调整,关乎的不仅仅是汉字本身的“美观”、符合“字理”,更涉及各方利益。
C.只有先规范使用汉字、书写汉字,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D.对于已经“定形”的汉字,乱用、乱写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些问题比规范汉字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