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公示期间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等在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他们认为,调整44字的字形只是调整印刷宋体字,不是另搞一套,根据调查数据显示,67%的公众表示赞成,约6%的公众表示反对。可新浪网的网上调查得到的结果却完全相反,九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是“穷折腾”。王宁教授强调,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并不是以多数投票为据,而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有没有道理。既然“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并不是以多数投票为据”,那么,为何专家们还主动提供调查数据,以示多数公众支持呢?

在笔者看来,上述官方和民间完全相左的“民调”,以及专家难以自圆其说的解释,恰恰表明规范汉字不能是少数几个专家说了算,而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因为汉字字形的调整,关乎的不仅仅是汉字本身的“美观”、符合“字理”,更涉及各方利益。目前规范汉字这一做法,本身就需要规范。

专家们一直声称,规范汉字,调整字形,并不影响大家的生活。但是,如果汉字已经变形,那么,所有印刷品、出版物,都得修改,有人算了一笔“规范”成本账:44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这么大的一笔成本,谁来承担?无论是政府出钱(涉及城市的道路、标牌),企业出资(本身的形象识别系统、广告宣传,比如某个琴行、某个亲水花园),还是老百姓埋单(字典、教材等),都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怎么说没有影响呢?  

其实,比规范汉字更严重的问题是,规范汉字没有得到规范使用。对于已经“定形”的汉字,乱用、乱写的情况并不鲜见,对此,谁来进行规范?比如,随意增减笔画, “污染”的“染”经常有人在“九”中加上一点,“茂盛”的“茂”下面多加一点;再比如,广告中的滥用谐音,几成文字污染,如卖沙发的写成“坐想(享)其成”,卖饮料的写成“饮(引)以为荣”,卖蚊香的写成“默默无蚊(闻)”……这些问题早已被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可这些广告语至今仍随处可见。这44个汉字整形之后,如果教材不改、门牌不改、学生作业不改,那么,规范字的不规范使用问题,不就更严重了?  

单从“字理”上说,对一些汉字进行变形,可能是合理的;可是,规范汉字的规范使用,必然有“推广”与“规范”成本,在进行变形决策时,这是比“整形”更重要的事,如果要花上百亿元去为44个汉字的美容付出代价,这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只有慎重地全面分析、评估调整汉字字形的必要性、可行性,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笔者所担心的是,贸然对汉字“整形”,将加剧汉字使用的不规范,而不久之后,面对严重的使用不规范,再进行新的“整回原形”,会让汉字美容最终成了汉字毁容。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专家该如何做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应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不要想当然。
B.要充分考虑规范汉字的“推广”难度与“规范”成本。
C.要全面分析、评估调整汉字字形的必要性、可行性。
D.应顾及各方利益,不要借规范汉字为某些利益集团谋利。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不应贸然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的深层原因的一项是
A.调整汉字字形的花费可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代价太高。
B.新浪网的网上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网友对字形调整持反对意见。
C.贸然对汉字“整形”,将加剧汉字使用的不规范。
D.调整字形,将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单从“字理”上说,对一些汉字进行变形,是合理的。
B.字形的调整,关乎的不仅仅是汉字本身的“美观”、符合“字理”,更涉及各方利益。
C.只有先规范使用汉字、书写汉字,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D.对于已经“定形”的汉字,乱用、乱写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些问题比规范汉字更严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04 05:0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统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因所处位置的关系,接受太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等来的-系刊天文物候变化。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 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后又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
节气时令是自然节律,也是传统中国人亲近自然的季节提示。人们依照春夏秋冬的天时,安排着四季的农业活动。如霜降,霜降之后秋收结束,农人停止劳作。《礼记•月令》:“霜始降,则百工休。”这是顺时,也是因为天冷不便手工制作。当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往北或往南有明显的差别,各地都有各自的节气特点。因此,在日常的生产、农事活动中及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推广中,应结合节气,合理制订工作计划,安排工作日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也是指导人们饮食保徤的秘宝。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一年四季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一,也必定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地发生更替。传统时令饮食原则是:必先岁气.毋伐天和。《黄帝内经》认为: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己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例如清明节。一些节气如立春、立夏、冬至等也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伏暑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的说法。古人还认为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二气的流转。由于阴阳二气分別代表寒冷与温暖的气候属性,万物的生命周期亦与节气时令相关,从而形成了“春生、夏养、秋收、冬藏”的天道信仰,不仅圣人要“副天之所行以为政,故以庆副暖而当春,以赏副暑而当夏,以罚副清而当秋”,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也要依照四季时令的阴阳特性来安排,因此针对特定节气时令人们往往形成相应的信仰、禁忌、仪式等。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維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立法体 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根据有关材料编写)
【小题1】下列关于职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与太阳所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与时间不同,进而带来天文物 候的变化,这给节气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B.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己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昍影子的长短,并以此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节气的时间。
C.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霜始降,则百工休”说的是人们在霜降之后停止劳作,从中可看出农事劳动根据节气安排作息。
D.农事活动除了根椐节气时令,还需因地制宜。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创立的,南北方节气特点不尽相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人们饮食保健的指南。人的生命活动与气候变化紧密关联,四季变化会引起人体的变化, 人们在四季的饮食也应有变化。
B.《黄帝内经》主要记载了传统时令的饮食原则,从中可以看出人与自然是个统一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二十四节气紧密关联。
C.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表现在节日上,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 日,传承至今。
D.节气时令还为古人的政治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其中就有“以罚副清而当秋”,秋天草木凋零, 象征肃杀,处决罪犯常在秋后进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歌》朗朗上口,是为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歌谣,这从一个侧而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作经验与智慧。
B.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反映在饮食保健、农事劳动、丰富的民俗活动等方面,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古人认为,阴阳二气是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分别具有寒冷与温暖的属性,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活的时间指南,影响深远。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问知识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这使得草原民族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有着特殊的认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子悠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的代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草原民族“动态”和“变化”的生存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英雄崇拜观念。《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草原文化不得不与外界文化交融,因此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草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这在元代萨都刺、马祖常等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元代萨都刺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恶劣、生存的艰难,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深厚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而是将原始初民时代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剔除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方草原与南方山水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特征不同:集牧歌情调与厚重沧桑于一体。
B.草原文化精神既体现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又显现着极浓郁的生态观念。
C.北方草原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因此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自发性独立性的文化。
D.不同于农业文化,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发展了原始初民时代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点出草原文化是进取性文化,再从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崇拜英雄的观念、忧患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
B.文章举《匈奴歌》的例子,证明草原文学注重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并将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
C.文中所提的冒顿单于和札木合两个人都是被草原人民崇拜的英雄,以此二人为例主要是论证草原文学具有崇拜英雄的观念。
D.文章提到了元代文人,以此不仅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其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山水文化的细腻、小桥流水般别致精微的艺术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特殊认识。
B.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缘于其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
C.草原民族崇拜英雄的观念的形成,根本原因是草原民族特别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
D.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也更主动、更积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姓氏,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

中国人的姓氏有两个特点:一是源远流长,至今已经五千多年了;二是中国人的姓氏是按照父系传承的,这一点恰恰与遗传学中的Y染色体的传递方式相一致,除了极为罕见的异常,一代代的只要是男性,就会一直传下去。

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他们在五千多年前就用“姓”给自己的家族做了命名。当然,我们祖先这么做的时候,想到的不仅仅是标识自己,区别他人,很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近亲繁殖(古人提倡同姓不婚)。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此举一下子给他们家族的染色体Y打上了标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姓氏”,就是染色体Y的“姓”,因为生生死死,承载着姓的一代代的人都消失了,但染色体Y却与“姓”结合在一起,流传至今。姓的传递,就是Y染色体的传递。这真是人世与自然神奇的同构。我甚至认为姓氏是我们中国人的一项不亚于四大发明的伟大发明。

中国人在传统上特别看重生男孩。这种现象不仅有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意义,而且还有着更深的生物学上的意义。男孩是染色体Y的承载者,而人体其他的45条染色体在人类一代一代的繁殖过程中被反复地打乱重组,加之配偶的染色体不断地补充进来,基因被逐渐地“稀释”。但是除了少数的突变外,Y染色体躲过了被“稀释”的命运,它将随着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一直延续下去。

“姓”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传承,更重要的还有竞争。今天新百家姓排行榜上的前19个姓,包括了汉族人口数的一半。但是中国人的姓氏现今仍在使用的有4000多个,也就是说,不到0.5%的姓,占据了50%的人口。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23000多个姓。如果把姓氏看做是物种,那么那些消失的姓氏就是灭绝了的物种,留存下来的则是成功者。最“成功”的是那些大姓,比如张、王、李、刘、赵、朱等,如今前3个姓每一个姓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人口的7%,刘姓人数超过5%,赵姓超过2%,朱姓超过1%。刘、李、赵、朱这几个大姓不正是中国几大王朝(汉、唐、宋、明)皇帝的姓吗?皇权使这几个姓发展成为中国的常见姓,这可以归结为姓氏发展的“皇室效应”。

同时,姓氏也是一笔珍贵的资源,不仅是文化的,还是生物的,尤其是那些小姓、奇姓、罕见的姓更是一种珍稀的资源。想想看,在漫长的历史惊涛骇浪中,这些小姓、奇姓没有借助任何权势的力量,竟然在姓氏的竞争中走了过来,给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的遗产。多一个姓,不仅多了一份家族史,一份文化史,更是多了一份基因史。

然而在今天,这些小姓和奇姓,有的正在消失,有的正处于濒危的边缘。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保护不常见的小姓、奇姓,因为一个不常见姓的文化价值和生物学价值并不比大熊猫差。既然我们对濒危的野生动物那么关心,对野生动物一个物种的灭绝忧心忡忡,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稀有的姓氏的灭绝无动于衷呢?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影响远比生物学特征的继承重要得多,我们无意推崇男尊女卑,也无意阻止人们的姓氏随意化的倾向。但是,中国传统的以男性为姓氏传承者的聪明之举,值得延续。在你想变动你的姓氏,取得一个时尚的新的“社会姓氏”时,不要忘记记录下你原有的“生物姓氏”,即“Y染色体姓氏”。这对于遗传素质和人类健康以及疾病的研究,对于文化现象的揭秘,对中国人的迁徙,甚至对中国人的研究和探索,以及我们今天未能预见的许多问题的揭示,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

我们中国人的姓氏,是让外国非常羡慕的资源,因为它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更珍贵的是它稳定地通过男性一脉相传。它是Y染色体的标记,可以说它就是“姓氏基因”。如果今天现代文明对中国姓氏的延续有严重冲击的话,为“姓”申报世界遗产可能极有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姓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

【小题1】下列对于“姓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的一个特点是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了用“姓”来给自己的家族命名。
B.中国人的姓氏按照父系传承,这一点恰恰与遗传学中的Y染色体的传递方式相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姓氏”,就是染色体Y的“姓”。
C.中国人在传统上特别看重生男孩。这种现象不仅有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意义,而且还有着更深的生物学上的意义。
D.姓氏除了传承,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竞争,如果把姓氏看作物种的话,那些消亡了的姓氏就可以看作是灭绝了的物种。
【小题2】下列信息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至高无上的皇权可以使皇权行使者自身的姓氏发展为大姓,中国所有的大姓都和姓氏发展中的“皇室效应”有关。
B.目前,有些小姓或奇姓正在消失或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只要国家制订了相关保护政策,就能避免其消亡。
C.中国人的姓氏,是一种让外国欣羡不已的资源,因此,我们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称:姓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
D.如果把姓氏看作一笔珍贵的资源,那么那些小姓、奇姓、罕见的姓更是一种珍稀的资源。它至少给我们保存了一份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的遗产。
【小题3】下列不属于对“姓氏”作用的解说一项是:()
A.提醒人们在取得一个“社会姓氏”的同时,不忘记自己原有的“生物姓氏”可以阻止人们姓氏随意化的倾向。
B.一个人原有的“生物姓氏”对于研究遗传素质、人类健康以及疾病,揭秘文化现象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C.姓氏不仅仅能够标识自己,区别他人,尤为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近亲繁殖。
D.一个人原有的“生物姓氏”对于研究和探索中国人的,揭示我们今天未能预见的许多问题,意义无可估量。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的消失

①何为“故事”?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这样认为:“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者都从中汲取灵思的源泉。”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小道消息的时代,我们似乎最不缺少的是“故事”。一桩事情发生了,其“故事性”的强弱与否,取决于它所产生的“未曾料到”对我们的生活经验到底产生了多大的颠覆。我们都认为这是“故事”,而根据本雅明的理论,这恰恰不是故事。

②故事的要义不在于讲述“未曾料到”的事情对我们生活经验的颠覆,而在于传达了“口口相传的经验”。( )故事讲述的关键,在于把握到人们生活中经验的共通状态,并将这种共通经验由幽深处呈现出来。真正的故事乃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公器

③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化中故事讲述的真正开端,也是故事讲述的高峰时刻。《荷马史诗》中的主角是英雄人物,然而,“神”的在场使所有的“英雄”顿然呈现出其凡人的特征,阿迦门农虽贵为众王之王也难抑自己的贪欲,而奥德赛,这个古希腊最聪明的人,也在归家的途中一次次迷失。在以“神”为背景的叙述中,“英雄”呈现出了凡人人生的整体内涵,有生必有死,是高贵也是卑贱的,是自信也是失落的,完全相反的人生品格在一人身上聚首,勾勒出凡人人生的整体形象。

④《荷马史诗》之后,故事讲述的传统绵延不断,《圣经》文学、骑士文学、中世纪民间文学以至到文艺复兴文学传统的初中期,因为这些文学传统都给予了“神”的超验性以确然的存在位置,所以在“神”的朗照之下,人的整体性品格一直是明朗的,而由对人生整体性的共同领悟则构成了故事圆舞的核心。

⑤圆舞蹁跹,故事不断,直到16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出现,故事讲述由此走向衰微。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传统中。骑士的使命是维护圣教,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总是要在因他找寻而呈现出的“神迹”面前观证、赞唱自己一生的。在《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以骑士之名出发,找寻到的却与“神迹”无关,他策马引仆向前冲,却不知道要走向何处。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堂吉诃德》首次出色的描绘了人生旅程因“神”的缺席而产生的失栖与碎片感。这种碎片化的人生体验,与人生的整体体验相对,包含着深刻的虚无主义,并由此产生了对人与人之间经验共通性的彻底否认。

⑥《堂吉诃德》之后,故事传统继续衰落,到19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而达到高潮。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标榜眼见为实,摈弃一切超验。在西欧,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的成功造就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拿破仑之神”,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以及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其实都是“拿破仑之神”的信徒。然而,“拿破仑之神”引导他们走上了向现实和他人掠夺的骑士之旅,却没有提供一个使之回顾、唱赞自己一生的完整化契机。“拿破仑之神”在文学传统中的出现,是从《荷马史诗》以来,西方文学传统延续数千年的有“神”叙事的最后闪光,自此之后,进入尼采所预言的“上帝死了”的时代。“上帝死了”,现实之人失去了发现自我完整性的光照,经验消失,故事渐远。

⑦卡夫卡则向我们首次展现了故事写作的不可能。卡夫卡在西方文学史上是谜一样的人物,他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在众人讴歌“拿破仑之神”的合唱中,他对于自我与现实世界的虚无性却早早领悟,并将人生彻头彻尾的失败作为自己的宿命坦然接受。卡夫卡对人生虚无的强调,其实是对在资产阶级时代现实个体将再次获得“神”性朗照的坚决否认;在他看来,在绝对没有“神”性降临的时代,写作对人生整体经验的传达已不可能,能做的就是对个体碎片化与孤独本质的展示。

⑧在欧洲文学传统中,从卡夫卡开始,文学开始了无“神”写作。作品不再是展示人在“神”性光照面前的完整性人生体验,而是要揭示人在“上帝已死”时代的碎片化生存现状,这正构成了一战之后欧洲文学的主流传统。在今天,随着世俗价值的全球扩散,故事的消失早已不是欧洲文学独有的现象。然而,故事虽日渐消失,在日益支离的当代,人们对自身完整性的体验和统观却变得日益迫切,在没有故事的时代,我们的文学能否于此补阙?

【小题1】第二段加点词“公器”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二段括号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
①“整体性体验”的实质是一种界限体验,比如新生与死亡、繁荣与衰落、强大与软弱等。
② 以其至深往往使人无从明确查知。
③ 所谓“经验”,并非人们从现实经历中获得的认知碎片,而是人们在层层叠叠的认知碎片中沉淀下来的生活整体性体验。
④ 然而也正因其至深而成为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共同经验。
⑤ 这种整体性体验发生于人们的日常认知而又埋藏于日常认知。
⑥ 因此才具“口口相传”的共通性。
A.①⑤②④③⑥B.③①⑤②④⑥C.③⑤②④⑥①D.①②④⑥⑤③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消失的原因是神的缺席
B.卡夫卡认为写作不可能传达人生整体性经验
C.西欧现实主义文学否认了人生经验的共通性
D.整体性体验因埋藏生活深处而无法明确认知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欧洲文学传统中
故事讲述的发展阶段
标志性作品
特征
高峰阶段

勾勒了人的整体性品格
①   
《堂吉诃德》
描绘了人的碎片化体验
渐远阶段
“拿破仑之神”

 
【小题5】概括第⑥段的主要内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易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历史的考察表明,无论是老庄的道家思想还是孔孟的儒家思想,抑或其他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思想,都无不受到《易经》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样看来,《易经》就成为中华古典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

认真研读《易经》原著,我们发现,《易经》从某种程度上说乃是中华民族千百万年生活经验和思想智慧的高度概括。从历史的另一个层面我们还观察到,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将相和杰出人物都精通《易经》文化,其中周文王、孔丘、孙武、诸葛亮、刘伯温、朱熹、王守仁等都是著名的《易经》大师。易者,变也。变化、变通是《易经》思想的核心理念。《易经》思想跟其他出自于它的一切思想的显著区别在于它是直接面向现实人生和与现实人生相关的天地万物的,它所揭示的乃是人性与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即“人之道”和“天之道”。但这种道不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而是人性的变通之道、自然的变化之道、社会的运行之道、历史的演变之道,闪烁着素朴的科学和理性精神。正因为这一点,很多《易经》大师们将其活学活用于政治、军事、文化或现实人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孙武吸取《易经》思想不仅创建了在哲学思想上一脉相承的兵法,而且在实战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多精通《易经》思想的人都能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中保持一颗相对和谐安宁的心灵,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另一些文化巨匠如苏轼、杨万里、周敦颐等结合自己的现实人生来把握《易经》的精髓,写出了闪烁着人性智慧的不朽诗篇,写出了历久弥新的人生况味。因此,我们认为《易经》本质上是一种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它不拔高人性,也不贬低人性,正因为如此,《易经》蕴藏着丰富深刻的人生智慧。

在科学技术有了巨大发展、人工智能驾驭后高碳社会的今天,《易经》中丰富深奥的人文思想和辩证思想依然给我们以价值和意义。甚至可以说,这些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恰恰可以作为医治为高度发达的物质世界、技术世界和高碳文化所异化、损伤的心灵的灵丹妙药。这是因为,第一,《易经》思想不是一种严重脱离人生的不切实际的刻板伦理道德,后者的理想主义色彩使得它很难内化为一种自觉自愿的现实行动。它直接通达人性的深处,并为无助、失衡、焦虑、彷徨的人性提供最理性的、最实用的解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解除人性的烦恼和困局,有助于实现积极、健康、和谐的人生。第二,《易经》思想也不是一种消极遁世无所作为的思想,后者是道家思想的精髓,这种道家思想尽管听起来美妙悦耳,但人无法生活在没有任何烦恼的真空世界,必须随时面对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除非生命结束。《易经》所强调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的是得与失的平衡,强调的是积极进取和退让有致,因此,是对盲动的、复杂的人性规律的洞见。既然《易经》思想本身就具有塑造低碳心灵的现实作用,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种低碳性质的人生哲学,那么将其作为后高碳社会中低碳艺术文化建设中的一种重要的内生性文化资源就具备了最大的合理性。

(节选自马立新《<易经>哲学与当代低碳文化建设》)

【小题1】下列关于“《易经》思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以老庄的道家思想和孔孟的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一切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主要源头之一。
B.它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经验和思想智慧的概括,对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和杰出人物都有广泛影响。
C.它直接面向现实人生和与现实人生相关的天地万物,这是它与其他一切思想的显著区别。
D.它的核心理念是变化和变通,它所揭示的不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而是人性与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小题2】“《易经》思想在后高碳社会的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对其中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思想不是一种严重脱离人生的不切实际的刻板伦理道德,能被内化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自愿的现实行动。
B.《易经》思想能为被损伤的人性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能解除人性的烦恼和困局,实现积极、健康、和谐的人生。
C.《易经》思想有别于消极遁世无所作为的道家思想,它凸显的是得与失的平衡强调的是积极进取和退让有致。
D.《易经》思想蕴藏着丰富深刻的人生智慧,是对盲动、复杂人性规律的洞见,具有塑造低碳心灵的现实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大师们之所以在政治、军事、文化或现实人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是因为《易经》揭示了“人之道”和“天之道”。
B.受《易经》思想的影响,孙武创建了具有前后贯通一致的哲学思想的兵法,而且在实战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C.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都是精通《易经》思想且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中保持相对和谐安宁心灵的人。
D.结合自己的现实人生来把握《易经》的精髓,苏轼等文化巨匠写出了闪烁人性智慧的不朽诗篇及历久弥新的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