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享受奢侈富贵生活的欲望没有起始年代。当大观园里的贵族们吃着用十几只鸡煨成的茄子时,庄稼人刘姥姥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到这就是自己经常吃的那种蔬菜。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新富,对高质量和高品位名牌商品“顶礼膜拜”,对眼花缭乱的名牌如数家珍。他们拥有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游艇和私人飞机;一次小型聚会要用掉几十箱香槟;他们为了各种各样的个人喜好不惜动用大笔财力,甚至可以把一群名贵的赛马空运到自己那鲜为人知的庄园里,然后在想起来的时候组织一场马球赛,水平固然参差不齐,但教练可是一定要从苏格兰请来的。
《财富》杂志刊登文章说,中国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和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速度之快令全球奢侈品巨头瞠目。
其实就是这样,想想谁愿意过贫苦的生活?谁会拒绝素洁柔软的纯棉床单而选择草席?除了越王勾践和本•拉登,可能找不到第三个人了。于是,LV(LouisVuitton)和GUCCI,都赶忙奔向中国大陆的城市,考察店址,宣传商品,为招揽大量讲究穿戴的消费者打下市场基础。但据说中国目前只有大约1%的人(1 300万左右)有足够的收入考虑购买高档奢侈品。不过这些奢侈品牌的老总们不怕,因为他们相信人均收入达到2 500美元之后,奢侈品消费将急剧上升。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最终将达到一亿人,与日本不相上下,也会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奢侈品市场。更何况“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贫穷之后,中国的精英阶层突然间“热衷于显示刚刚获得的财富”,谁能保证东晋时王恺和石崇的“斗富事件”不会重新上演呢?
但是,在今年上海举行的一次世界银行会议上,中国政府称在20年的时间里已经把绝对贫困的人口从两亿减少到3 000万。然而,许多人仅仅是脱贫而已。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有四亿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两美元。
那么,那些两千美元的手提包和两万美元的手表供应商在中国怎么赚钱呢?卡地亚的卡索诺奇说“不难”。“别忘了,即使是像哈尔滨和青岛这样的中等城市,人口也比瑞士多。所以,即使这些城市中买得起奢侈品的人口的比例很小也不成问题,市场的规模依旧可观。”
所以,不管如何,奢侈品在中国还是大有市场,毕竟我国还有1万名资产超过1 000万美元的企业家和23.5万名百万富翁,奢侈品消费也满足了这些“新富人”群体对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证明心理。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奢侈品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它也是有参照的,就像⑩进步从来都是相对的一样。当你无法得到一样东西而只能看着它被别人拥有的时候,它就是你的奢侈品。但有时,你得到了一件东西,却并不怎么需要它,它同样是你的奢侈品。因此现在奢侈品已经有了两个含义:稀缺的和多余的。认真地在自己身边找一找,相信每个人都会找到几件符合上述两个含义的东西。这可以证明奢侈品已经足够深入我们的生活,如果这可以被描述成某种进步的话,奢侈品扮演的角色便是一个引诱者和催眠大师,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热烈地谈论它,将其视为欲望指南,并付诸消费,当了自己欲望的奴隶。而所谓进步,就是说,当这样的奴隶足够多的时候,我们手中的奢侈品也就名不副实了。的确,没有永远的奢侈品,只有不断更新换代的欲念,在马不停蹄地催促我们进入下一个未知的时代。
【小题1】下面对“奢侈品”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奢侈品满足了那些“新富人”群体对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证明心理。
B.奢侈品就是高质量和高品位的名牌商品,如两千美元的手提包,两万美元的手表,它因为能消费的人稀有,所以奢侈。
C.奢侈品因为人们无法得到,或得到了却不怎么需求它,而具有“稀缺”和“多余”两个含义。
D.被奢侈品左右,你就会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奢侈品”在中国有市场的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和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
B.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即使买奢侈品的人口的比例很小,市场规模依旧可观。
C.中国政府在20年时间里已经把绝对贫困的人口从两亿减少到3 000万。
D.毕竟中国还有1万名资产超过1 000万美元的企业家和23.5万名百万富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富买价值数百万的游艇和私人飞机,把一群名贵赛马运到自己的庄园的现象,基本上是为了满足证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心理。
B.从大观园吃茄子到王恺和石崇“斗富”,乃至今天新富组织临时赛马要到苏格兰请教练,可以看出,享受奢侈富贵生活的欲望,一直在左右着人们。
C.“没有永远的奢侈品,只有不断更新换代的欲望”指的是奢侈品的概念是相对的,只要欲望不断,就有新的奢侈品不断出现。
D.本文从中国目前购买奢侈品的能力与日本不相上下的现状,直接指出了中国新富具有享受经济和证明社会地位的心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30 11:31: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信息匮乏的时代,人们想得知信息而不能,容易陷入恐慌状态。如今,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整合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使信息再无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主动或被动地接触“爆炸”的信息“碎片”。

我们有太多的媒介资源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信息的制造速度早已超过了人们处理信息的速度,于是信息的“冗余”伴随着媒介的飞速更新悄然产生。它给当代人造成的困扰比之信息困乏有过之而无不及。信息以排山倒海、无限量递增的速度把现代人淹没,一个信息严重超载的不可承受之重的时代正在开启。当人们以有限的精力不断地“超支”处理无限的信息时,注意力难免会被分散。注意力的稀缺是信息过剩时代的必然产物。信息的严重过载,而人们精力的有限,这就导致每个人都想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从而不断确保自己能够跟得上这个“分”新“秒”异的时代步伐——而这一切,就意味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

材料二:

无论是严肃深阅读还是碎片化浅阅读都是读者的自主选择,但当一种阅读方式逐渐流行甚至泛滥的时候,便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与评价。碎片化阅读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存在的意义价值:它单位信息量大,内容题材丰富多样,耗时少,效率高,可以使人们轻松获取大量信息。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或网络电子终端,海量信息便唾手可得,知识的获取变得简单;它可以快捷、及时、交互、充分地将零碎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尤其适合当下空余时间渐趋零散化的大众的需求。这些是传统纸质严肃深阅读很难具备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时代阅读新风尚。然而,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碎片化阅读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它让我们注意力涣散,形成思维惰性,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历史感逐渐消退。

王蒙曾感慨:“虽然不能回到孔孟时代悬梁刺股地读书,但也不能都躺在乔布斯的怀里看微博。网络带来了方便,但也使我们的阅读、讨论、思维变得普泛化、浅薄化、零碎化、快餐化,成了无中心、无目标、无深思熟虑的‘三无’浏览。”当碎片化阅读成为一个社会的常态阅读方式时,或许我们该思考的是:究竟是我们利用了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与知识获取,还是碎片化阅读从根本上绑架了我们?

材料三:

碎片化阅读会妨碍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但又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多元信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这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用户为了特定目的而不断延展阅读领域,即使读的都是短文章,所获信息也可汇聚成深度的认识。

对习惯于借助电子媒介进行阅读的人来说,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不断提高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保证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等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要让他们知道电子深读的意义、策略、方法、路径,养成将浅阅读信息予以系统整理与标记进而深入思考的习惯,或者让他们能够基于浅阅读顺利转向深入的电子或纸本阅读。因此,要促进碎片化阅读走向深入,书刊出版传播就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电子阅读和纸本阅读,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走融合媒体发展之路:由平媒或网上推荐试读,引向纸质或电子深读,然后走向网络分享与共读,促进更广泛、更深入的全民阅读与文化生产。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信息匮乏的时代,人们想得知信息而不能,容易陷入恐慌的状态;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限量递增的信息也让人们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
B.碎片化阅读将零碎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尤其适合当下空余时间渐趋零散化的大众的需求,但是同时也会让我们注意力涣散,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
C.碎片化阅读会妨碍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但是它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多元信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D.注意力的稀缺是信息过剩时代的必然产物,每个人都想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从而不断确保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整合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信息突破时空限制,海量的信息伴随着媒介的飞速更新悄然产生,给当代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B.采取何种阅读方式看似是读者的自主选择,其实是时代的选择,当代人已经不可能回到孔孟时代悬梁刺股地读书,但也不能都躺在乔布斯的怀里看微博。
C.随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与知识获取,导致从根本上被碎片化阅读绑架,无法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D.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的区别主要是阅读目的不同,如果用户为了特定目的而不断延展阅读领域,即使读的都是短文章,也是深度阅读。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都针对碎片化阅读阐述了各自的看法,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冰桶挑战”:当心公益背后的网络媚俗

杨程

①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曾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

②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及其朋友们发起了这项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据悉,目前针对ALS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一般是2至5年。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是ALS病的患者。

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美国《大西洋月刊》15日称,Facebook上参与这个话题的网友已达1500万人次。参与者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金刚狼”休·杰克曼、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等。名人效应带来连锁反应。短短两周内,ALS协会已经收到近400万美元的捐款,是2013年同期的4倍。不过“认怂”的名人也有。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被点名后,并没有选择湿身,而是选择用捐款来支持该活动。很快,这桶冰水已浇至中国。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是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达数亿。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优酷土豆CEO古永锵、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等都完成了各自的挑战。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热,动静也不会小。

④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只要达到目的就好。笔者以为,单从宣传角度来看,该活动确实达到了目的,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病症,唤起世人的同情心。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冰桶挑战”有别于传统的公益项目,它借助于社交网络和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能力,给公益植入了互联网基因,使得未来其他公益活动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

⑤“刻奇(Kitsch)”一词于德语,原意为“媚俗”或者“自媚”。因昆德拉的作品而广为人知。后来,“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可以理解为“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刻奇”的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你必须懂的10条做人道理”等这些提法,都是“刻奇”的表现。

【小题1】第④段加点词语“私货”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桶挑战”搭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尤其是借名人效应,使得它在短时间内便发展成为热门话题。
B.从“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看,它实则是以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一旦被点名,便身不由己。
C.从“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举措实则是一种最符合“冰桶挑战”活动本意的做法。
D.当某物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这种虚假的崇高和灵魂的虚肿现象便是“刻奇”。
【小题3】下列对于文章第⑤段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紧承第④段内容,介绍“刻奇”一词的含义及其不良影响。
B.通过分析“刻奇”现象揭示“冰桶挑战”在传播中的媚俗一面。
C.表明作者态度,对于“冰桶挑战”活动本身持有的是消极看法。
D.深化文章主题,引出对网络中类似的“刻奇”现象的文化反思。
【小题4】请根据第⑤段对“刻奇”的论述,分析“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
【小题5】请概括本文行文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按照中央要求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起大落。应围绕住房供应体系,实施满足居住、抑制投机、防止供需错配、引导社会预期的组合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以区域统筹发展为重点,落实好人地挂钩的土地供应机制。一二线城市高房价和三四线城市高库存,土地出让规模和实现节奏脱离实际住房需求,造成了住房的供需错配,从而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结构性问题的突显。住房的需求绝不是孤立的,解决好住房问题,应充分尊重城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客观规律,统筹规划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空间、服务设施布局和土地供给,引导人口和住房需求合理分布。首先,应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安排建设用地指标,而不仅是财政需要。对住宅用地要依据不同地域人口增长快慢、需求量大小等来确定土地供给的数量、结构和方式。对商办用地,要科学确定商办地产和住宅比例、人均商业配套等指标。目前,在住房供求关系紧张的城市,落实人地挂钩政策的关键在于增加住房用地供给,并积极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用地,提高住房用地占比和供给的有效性;还要深化供地制度改革,控制土地价格的非理性上涨。

以守住房贷安全底线为重点,强化金融风险管控。充分发挥金融对房地产市场的调节作用,分类管理、扶抑结合,完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严格限制资金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当前我国居民购房杠杆快速上升,要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建议坚守购房首付的底线,坚持差别化购房信贷政策,如购买首套、二套房的贷款首付分别不低于30%、50%,购买第三套房不贷款的政策要长期不变,稳定市场预期。通过严格审查贷款人的贷款资格,避免支付能力不足的家庭过早进入市场而承受房价波动的风险。

以优化住房税收结构为重点,发挥税收调节分配关系和促进公平的作用。突出住房的居住属性,更好地运用税收工具,满足合理的住房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如,为抑制炒房行为,就应增大反复交易的成本,设立按持有时间、住房套数实行差别化的交易环节税负。以促进市场完善为重点,建立疏堵结合的管控体系。一方面,采取法律的、经济的甚至必要的行政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管理,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有管理的直接融资渠道,疏通投资渠道。

以信息引导和预警为重点,建立市场协同监管机制。在信息化时代,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完全有条件更加科学有效。在完善和细化房地产市场统计指标的基础上,依托信息化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房地产市场预警体系,并及时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建立科学的市场评价体系,依据预警标准和房地产市场运行实际情况,判断风险等级,及时启动与预警等级相对应的调控政策,平抑市场波动;建立政府协同监管机制,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实施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防止市场恐慌等。不断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摘编自秦虹《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健全各项配套政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造成住房供需错配的原因是房地产市场结构性问题突出,区域间土地出让规模和实现节奏脱离实际住房需求。
B.面对当前我国居民购房杠杆快速上升的态势,就必须坚守购房首付的底线,坚持落实好差别化购房信贷政策。
C.政府要以优化住房税收结构为重点,运用税收工具,增大反复交易成本,抑制投机性投资,满足合理住房需求。
D.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政府需要建立协同监管机制,持续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适时开征房地产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健全配套政策,文章围绕住房供应体系中的相关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B.文章在阐释落实好人地挂钩的土地供应机制时,先指出问题,后提出解决的办法。
C.文章指出建立疏堵结合的管控体系,可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完善,并举例予以证明。
D.文章从预警、评价、共享和引导等方面,指出了信息时代要建立市场协同监管机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落实组合政策调控房地产,才能抑制房地产泡沫,防止该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B.只要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用地,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就能控制土地价格非理性上涨。
C.坚持差别化信贷政策,严审信贷资格,可以避免支付能力不足的家庭过早进入市场。
D.房地产市场科学有效预警体系建立,信息化是依托,统计指标的完善和细化是基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从古代典籍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治国理政著作,《贞观政要》应该不会落选。作为唐代历史学家,吴兢编撰此书,目的是给唐玄宗提供学习榜样。在序言中,吴兢高度评价贞观政治,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吴兢把唐太宗的言行事迹,分作10卷40篇进行记述,就当时的政治特色而言,围绕君主治国,已经概括得很全面。如果从唐太宗的视角看,应该更能直奔主题。唐太宗对于自己的治理成绩很自信,他在写给太子的《帝范》一书中,对于治国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一是克已纳谏,一是以人为本。

在早期的儒家经典《尚书》中,主张“民惟邦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孔子把这个思想具体化为争取人民的信任,认为“民不信则国不立”。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说,而荀子则把人民与君主的关系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认识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历史规律。这个思想系统,即民本主义思想。唐太宗经常引用荀子的说法,足见他对民本主义传统是有清晰认识的。

“以人为本”是贞观之治一条成功的路线。思想上重视人民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制度、法律的制定上贯彻以人为本思想。贞观朝廷深知人民的困苦来自赋税过重,于是制定了一系列轻徭薄赋制度,贯彻藏富于民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才是政治安定的根本保证。贞观时期之所以能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和谐景象,就其实施的以人为本政策而言,是有必然性的。所以,在唐朝以后,古人通常把贞观之治看作卓越治理的代表。

“以人为本”,从早期的思想家来看,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懂得民间疾苦,从而在制定政策、改革制度的时候能够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唐朝总结历代政治经验教训,深知土地问题事关重大,所以政府拥有土地的时候,法律规定要先从无地、少地的家庭开始分配。努力保证农民拥有土地可以耕种,不允许土地随意买卖,凡此等等,只有保证弱势群体的起码生活水平不会下滑,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全底线。贞观时期的以人为本政策,至少体现了朝廷是看重长远政治利益的。

贞观之治发生的时候,是秦汉以来中国政治文明日益成熟的时期。尤其是摆脱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门阀政治,主张实施三省制、科举制等新制度因素,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中国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期,继承历史与文化的积极成果,唐朝迈开了历史性的脚步。贞观之治,是传统中国文化治国理政的一个榜样,其治理智慧对后世启发良多。

(摘编自孟宪实《<贞观政要>的人本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历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一书在有关治国理政的古代典籍中具有代表性。
B.作者认为《贞观政要》尽管围绕君主治国概括得很全面,但并未触及“以人为本”。
C.思想上重视和政策等方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最终使唐朝赢得贞观之治的局面。
D.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在唐代逐渐走向成熟,贞观之治的出现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紧紧围绕唐太宗贞观之治中“以人为本”这一成功路线逐次展开论述的。
B.文章从发展的、联系的哲学高度来看待“以人为本”的思想,更符合历史逻辑。
C.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引用的论证方法,阐明了“以人为本”思想具有历史渊源。
D.文章第四段通过列举具体实例证明了唐太宗实施“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措施与显著效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学说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源头,具有鲜明的“民本”意识。
B.执政者只要实施“以人为本”的政策,社会就一定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景象。
C.执政者保证弱势群体稳定的基本生活水平,这就使得社会有了安定和安全的可能。
D.正是由于继承了前朝的执政成果,唐朝才迈开历史性脚步,为后世理政树立了榜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在社会及日常生活领域,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营销等引领的“微”风暴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与审美等的“微”转型正在悄然发生,并由此综合生成一种新型社会文化话语——“微文化”。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社会正不可逆转地步入“微时代”。
微文化的迅速勃兴,与强大的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密切相关。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与广泛应用,使得大至宏观社会、小到微观个体都产生了诸多变化。单就审美文化层面而言,无论是社会整体的美学图景与审美风尚,还是民众个体的文艺观念与审美取向,较之以往都存在明显差异,一种强调资源共享、多元共生、生活与审美互融的新型审美文化逻辑正广泛渗透于微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之中,并不断生成和塑造着媒介技术力量占据主导、社会民众普遍参与的全新审美文化现实。
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主张,“一切媒介均是人的感觉的延伸”,每一次媒介技术进步皆意味着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与能力的巨大提升。“微时代”的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同样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固有流程与常规秩序几乎被颠覆一新,德国美学家本雅明所崇尚的“灵韵”艺术的原真性与神圣性亦消失殆尽,艺术审美的世俗化与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可以说,自马塞尔·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以来,被逐渐缝合的艺术与生活在微时代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互渗。这不仅表现在艺术的鉴赏只需通过手指在智能手机上的简单点击或滑动即可实现,艺术接受的场所不再局限于美术馆、博物馆、剧院或影院等传统艺术空间而扩大至移动网络信号覆盖的所有区域;更重要的是,艺术创造不再为少数精英们独享,数字媒介技术带来的专业门槛和诸种成本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由单纯的艺术接受者向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审美的人”。
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对相关艺术知识的了解、基本艺术创作技法的学习、与艺术家的沟通交流等正变得越来越简便易行,这些都为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人直接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摄影、录像乃至绘画,并借助相关应用软件对图片、视频等素材进行编辑处理,然后迅速上传至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与广大网友分享互动。当下颇为流行的微电影、微小说、微话剧等艺术形式,便主要来自于这些带有明显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即兴创作。显然,这类与微时代相伴而生的新型艺术形式,既是基于传统艺术形态衍生而出的,又较之传统艺术形态有着迥然不同的创作表征与美学特质,人们对其的审美接受也自然表现出“微时代”特有的风格印记。
(摘自李雷《微时代语境下的全民艺术审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时代语境下的全民艺术审美文化是一种资源共享、多元共生、生活与审美互融,媒介技术力量占据主导、社会民众普遍参与的全新审美文化。
B.艺术接受的场所不再是美术馆、博物馆、剧院或影院等传统艺术空间,而是扩大至移动网络信号覆盖的所有区域。
C.数字媒介技术带来的专业门槛和诸种成本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由单纯的艺术接受者向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的人”。
D.微电影、微小说、微话剧等艺术形式,较之传统艺术形态有着迥然不同的创作表征和美学特质,人们对其的审美接受也自然表现出“微时代”特有的风格印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博、微信等引领的“微”风暴引发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大”的变革,综合生成“微文化”,人类社会步入“微时代”。
B.强大的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促使微文化的迅速勃兴,这些现代技术使得大至宏观社会、小到微观个体都产生了诸多变化。
C.“微时代”的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不仅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而且几乎颠覆了传统审美活动的固有流程与常规秩序。
D.艺术与生活在微时代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与互渗,例如人们只需要通过手指在智能手机上的简单点击或滑动即可实现艺术的鉴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的微时代,人们对相关艺术知识的了解、基本艺术创作技法的学习、与艺术家的沟通交流等正变得越来越简便易行。
B.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创作的作品上传至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与广大网友分享互动。
C.微电影、微小说、微话剧等艺术形式在当下颇为流行,它们都明显带有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即兴创作。
D.微小说、微电影等与微时代相伴而生的新型艺术形式,它们是传统艺术形态衍生而出的,但有着与传统艺术形态迥然不同的创作表征与美学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