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史学社会化是历史知识由生产者向社会大众传播,并为社会大众所选择与接受,从而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它在史学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历史研究得以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既可以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为史学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史学社会化需要娱乐化吗?这是很多人都会产生的疑问,也道出了人们对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确实,近年学术娱乐化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为平台,易中天、于丹等一批学术明星,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阵阵热潮。对这股热潮,有人歌颂,说它为历史文化的普及发挥了专业人士无法企及的巨大作用;有人批判,说它的媚俗降低了历史文化的品格,将历史文化低俗化了,损害了学术的神圣与尊严。走学术娱乐化道路,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2004年,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在中国出版,他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
毫无疑问,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就一般民众的历史文化水平和接受特点而言,娱乐化是他们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至于所接受信息的正确与否,根本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接受史学社会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虽然这种接受也有学习知识的功能。既然客体有娱乐的需求又有选择的权利,那么史学社会化只有尊重这种需求和权利,采取娱乐化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主体一味迎合客体的需求,就会丧失主体的地位,变成了媚俗,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基本目标。但是,要真正达到双赢,史学社会化主体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能够很好地把握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尺度。一个现实的证据,就是最为学者们所批判的宫廷秘史、历史传奇类题材常常是节目收视率最高的,而专业水准较高的节目,如“叶嘉莹讲诗词”、“周汝昌评四大名著”等反而少有观众叫好。这说明,主体要在娱乐化与科学性之间寻找平衡、把握尺度是何等困难。
史学的娱乐化是有限度的,不是所有的学术问题都可以通过娱乐化方式进行传播。万卫在谈到“百家讲坛”的选题时就曾谈到,合适的选题往往是既结合主讲人的专业方向,又符合电视传播的特点。有些话题不是不能讲,而主要是离观众太远,大众完全不了解。还有些题目是不好讲的,比如《易经》,曾被讨论过很多次,但最后,主讲人还是觉得没把握。这种情况说明,史学社会化的内容需要经过科学的选择,有些史学问题可以通过娱乐化方式进行传播,有些史学问题则只能通过小众的精英学术进行研究,不一定非要走向大众化。
【小题1】关于“史学的娱乐化”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学娱乐化使得史学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为史学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B.对史学娱乐化的批判,是对史学科学性的尊重和支持,也是对当前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
C.主体如果一味迎合客体的需求,就会丧失主体的地位,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最终目标。
D.史学的娱乐化是其社会化过程中必经的途径,涉及三方面:生产者、社会大众,社会。
【小题2】关于史学“科学性”与“娱乐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易中天、于丹等人对史学的娱乐化传播,使得学术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远离了史学的科学性。
B.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
C.史学社会化如果不尊重民众的娱乐化需要,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D.史学娱乐化是史学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术娱乐化中,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
B.即使史学社会中传播主体有很高的素质,现在仍无法把握其中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平衡。
C.史学娱乐化要符合三个条件——主讲人的专业方向、电视传播特点,话题观众须了解。
D.史学娱乐化是有限度的,观众不了解的话题不适合以娱乐方式传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17 04:3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张衡的地动仪管用吗?

方舟子

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真能起到检测地震的作用,也就成了一个谜。一百多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上的简单描述,设计了各种模型,力图复原地动仪。我们在中学教科书上见到的那个模型图是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是1951年由王振铎设计的。但是所有这些所谓复原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检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摆设。

2005年,中国地震局的专家宣布他们经过三年的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并第一次实现了验震功能,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他们在媒体上声称地动仪新模型对河北唐山、云南泸西、越南孟艺发生的三次真实地震进行了检验,听上去颇令人信服。但是这三次地震分别发生于1976、2000和2001年,而地动仪新模型在2005年才建成,怎么可能对它们进行检验呢?原来地动仪检验的不是真实地震的发生,而是实验室里对真实地震的模拟,实验的时候假定这些地震发生在几百千米之外。在该地动仪模型建成以后,中国境内每年都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该地动仪的检测范围(实验用的“越南孟艺地震”是4.9级),却没有听说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哪怕一次。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没听说在北京展出的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否则如此大事在其设计者于2010年发表的有关地动仪的论文中不会不提)。所以,该地动仪模型的验震功能实际上并没有经过真实地震的检验。

今人具有张衡所没有的物理学、地震学知识和现代工艺,动用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也还无法实现地动仪的验震功能,不能不让人怀疑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真的管用。《后汉书·张衡传》认为它是管用的,记载了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次地动仪的机关发动,但是人们并不觉得地在动,京师(洛阳)的学者都怪它乱报,几天后信使来了,果然在陇西发生了地震,于是大家都佩服它的巧妙,从那以后皇帝就让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方位。

但是这个记载很成问题。按《后汉书·张衡传》所说,地动仪建成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间,《后汉书》只记载发生过一次陇西地震,那就是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地震。一般认为地动仪检测的就是这次地震。但是《后汉书·五行志》说得很清楚,这次的陇西地震在京师是有感的,破坏很严重,“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京师学者不会对地动仪的机关发动感到奇怪,与《张衡传》的故事矛盾。可见地动仪检测的不可能是这次地震。就令人莫名其妙了。《四愁诗》是一首写相思的诗,有政治寓意,但没有任何能够与地震扯上关系的描述。除了“我所思兮在汉阳”,还有“我所思兮在泰山”、“我所思兮在桂林”、“我所思兮在雁门”,非要把它说成地震诗,难道在泰山、桂林、雁门也都发生过地震?其实张衡不过是用泰山、桂林、汉阳、雁门来代表东南西北罢了。

从地动仪建成到张衡去世,《后汉书》共记载发生过8次地震,但是这些地震在京师全都有感,所以都不可能是《张衡传》说的地震。史书漏载了发生在外地的地震当然有可能,但是《张衡传》所说的陇西地震是在京师学界引起轰动的社会事件,没有留下佐证就不合常理了。所以更可能的是,那只是为了说明地动仪的神奇而编造的故事。中国古代的史书本来就是史实、传说乃至神话混杂的。也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其地动仪起过作用。我们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无用的摆设。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家,很多人马上会想到东汉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张衡。而提起张衡,人们马上会想到他发明的地动仪。那个八只蛤蟆对着八条龙张嘴的复原模型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品,张衡的发明也因此深入人心,以致近年来每有大地震,总能见到有人指责地震局:“张衡的地动仪都能预报地震,你们这些地震专家怎么这么无能?”当然,张衡的地动仪不能也不是为了用于预报地震,而是要能检测到远方发生的地震,既不能确定震中,也不能计算震级,比现在的地震仪差远了。

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真能起到检测地震的作用,也就成了一个谜。一百多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上的简单描述,设计了各种模型,力图复原地动仪。我们在中学教科书上见到的那个模型图是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是1951年由王振铎设计的。但是所有这些所谓复原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检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摆设。

2005年,中国地震局的专家宣布他们经过三年的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并第一次实现了验震功能,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他们在媒体上声称地动仪新模型对河北唐山、云南泸西、越南孟艺发生的三次真实地震进行了检验,听上去颇令人信服。但是这三次地震分别发生于1976、2000和2001年,而地动仪新模型在2005年才建成,怎么可能对它们进行检验呢?原来地动仪检验的不是真实地震的发生,而是实验室里对真实地震的模拟,实验的时候假定这些地震发生在几百千米之外。在该地动仪模型建成以后,中国境内每年都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该地动仪的检测范围(实验用的“越南孟艺地震”是4.9级),却没有听说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哪怕一次。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没听说在北京展出的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否则如此大事在其设计者于2010年发表的有关地动仪的论文中不会不提)。所以,该地动仪模型的验震功能实际上并没有经过真实地震的检验。

今人具有张衡所没有的物理学、地震学知识和现代工艺,动用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从地动仪建成到张衡去世,《后汉书》共记载发生过8次地震,但是这些地震在京师全都有感,所以都不可能是《张衡传》说的地震。史书漏载了发生在外地的地震当然有可能,但是《张衡传》所说的陇西地震是在京师学界引起轰动的社会事件,没有留下佐证就不合常理了。所以更可能的是,那只是为了说明地动仪的神奇而编造的故事。中国古代的史书本来就是史实、传说乃至神话混杂的。也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其地动仪起过作用。我们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无用的摆设。

就令人莫名其妙了。《四愁诗》是一首写相思的诗,有政治寓意,但没有任何能够与地震扯上关系的描述。除了“我所思兮在汉阳”,还有“我所思兮在泰山”、“我所思兮在桂林”、“我所思兮在雁门”,非要把它说成地震诗,难道在泰山、桂林、雁门也都发生过地震?其实张衡不过是用泰山、桂林、汉阳、雁门来代表东南西北罢了。   从地动仪建成到张衡去世,《后汉书》共记载发生过8次地震,但是这些地震在京师全都有感,所以都不可能是《张衡传》说的地震。史书漏载了发生在外地的地震当然有可能,但是《张衡传》所说的陇西地震是在京师学界引起轰动的社会事件,没有留下佐证就不合常理了。所以更可能的是,那只是为了说明地动仪的神奇而编造的故事。中国古代的史书本来就是史实、传说乃至神话混杂的。也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其地动仪起过作用。我们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无用的摆设。

2010.11.29 (《中国青年报》2010.12.1)(选自2010年12月2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小题1】关于“地动仪”模型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学教科书中最流行的地动仪模型图,不过是解放后由王振铎根据《后汉书·张衡传》设计的。
B.地动仪早已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模型都是近一百多年来后人的仿制品。
C.2008汶川地震时,新地动仪模型在北京展出,并未检测到地震消息。
D.2005年新地动仪模型历时数十年研究,经历了1976、2000、2001三次地震的考验,用三年时间建成。
【小题2】作者质疑“地动仪可能是个无用的摆设”的原因,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后汉书·张衡传》所说的陇西地震是在京师学界引起轰动的社会事件,居然没有留下佐证,不合常理。
B.今人具备现代物理学、地震学知识和现代工艺,动用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也还无法实现地动仪的验震功能,不免令人对地动仪生疑。
C.中国古代的史书的可靠性本身值得怀疑,也没有其他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其地动仪起过作用。
D.《后汉书·张衡传》关于地动仪验证陇西大地震的记载与《后汉书·五行志》矛盾。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陇西地震的记载漏洞是作者质疑地动仪无用的关键证据之一。
B.目前中学各科教科书出现的地动仪模型解说是错误的,有待纠正。
C.对地动仪的质疑虽然存在争议且还无定论,但其中的科学精神是必须坚持的。
D.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的基本史实是可靠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读书著书重实,这已成为常识。还应当说,不仅是虚中有实,而且是实中有虚。前者不必说;后者可以说是以实事表达思想,以语言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语言之外”的意思。这就是所谓“寓言十九”。以虚表虚的比较少,如《老子》之类。这些书里也有实。不过可能是口传,而记下来的就有骨无肉了。流传广远而悠久的都是有实事或有故事的书,《列子》就是如此。

《列子》是道教的三大“真经”之一,仅次于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南华经》。可是久矣夫比不上老、庄,而到现代更受冷落。原因大概是这书被证明为后来的“伪作”,不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原本,更不是《庄子》里说的那位“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御寇所作。编订作注的张湛是晋人,所以有人以为可能是注者所作或编纂。《列子》不属于“先秦诸子”,于是地位大降。其实这部书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思想的来龙去脉比书的流传更为广远。特色之一便是书中的寓言故事多,也就是以实说虚的多。不仅有浓厚的文学意味,而且有明显的民间色彩。因为可能书出于魏晋,内有佛经故事被“取为我用”,所以书又降低一格。实际上引用故事主要是继承战国诸子以来传统,而且和印度佛经有一点大不相同。佛经故事总是以故事来证明一条已说的道理,中国的,例如《列子》,却常用故事来说明一条未说的道理。道理讲不清楚,就来一段故事。认为《列子》是思想和故事的杂烩也罢,较秦、汉书为晚出也罢,不应当抹杀这书表达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意义。它不仅发挥了秦、汉以来以至魏、晋的社会思想,而且延续到以后,特别是在民间,并未断绝,不仅是神仙理想。

(节选自金克木《“道、理”〈列子〉》,有删改)

【小题1】请具体解释“以实说虚”在文中的意思。
【小题2】作者对《列子》这部书,肯定了哪些方面?
【小题3】材料中有哪些信息可以证明《列子》“可能书出于魏晋”?请分点加以概括。

同类题3

谁淘汰了胡雪岩
台湾作家高阳在小说《红顶商人》中,把胡雪岩的克星锁定为盛宣怀。该书把盛宣怀描述为一个“冷血杀手”,盛每次出手,都能让胡惊出一身冷汗,最后还令胡搭上了身家性命。
诚然,在晚清红顶商人排行榜上,盛宣怀与胡雪岩不相上下,他们之所以成为“冤家”,不仅是因为同行,更因为所走的“线路”不同——胡雪岩走的是湘系左宗棠的路线,盛宣怀走的是李鸿章淮系路线。利益与路线的博弈,导致盛宣怀与胡雪岩这对冤家积怨越来越深,决战时刻终于在盛宣怀刻意、胡雪岩不经意间发生。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盛宣怀采用“窃听、掺沙子、挖墙脚”这三招,对对手胡雪岩发起暗战总攻。
窃听即盛宣怀通过电报掌握了胡雪岩的商业秘密情报。知道胡雪岩要高价尽收国内生丝、企图垄断丝业的动向。掺沙子指盛宣怀一边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一边联络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偏偏不买胡雪岩的生丝,致使胡雪岩的生丝库存日多,资金日紧,苦不堪言。挖墙脚即挖断资金链,拖死胡雪岩。胡雪岩80万两借款正好到了还款期限,外国银行向胡雪岩要钱。本来这笔钱是胡雪岩为左宗棠代筹的军饷,应由各省协饷来补偿给胡雪岩。但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打着李鸿章的大旗,指使上海缓发这笔协饷,然后又让人四处放风,说胡雪岩银行倒闭在即,造成挤兑风波。
盛宣怀的“三板斧”,让胡雪岩防不胜防,四面楚歌的胡雪岩穷途末路,即便卖房产清仓,但最后还是没挨过挤兑风潮。银行门槛被踩破了,门框被挤歪了,无力回天的胡雪岩终于破产。
胡雪岩的克星,看似是另一个利益集团的对手盛宣怀,然而,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不要忽视整个事件中还有另一个人——朝廷……
成也官场,败也官场。晚清著名官商胡雪岩的主战场,始终不在“商场”,而在“官场”。胡雪岩的命运始终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他的所谓“传奇”,只不过是“寻租权力”而后又被权力吞噬而己的一场电视连续剧。
胡雪岩的商才最突出的表现是“整合能力”,他整合官场、商场、黑道各种势力,同大小官员与漕江帮派打成一片,一度手眼通天。
不过,胡雪岩的天就是左宗棠,而这位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帅,虽然威风八面,但毕竟不是最高的那片天,比起朝廷来,他仍为一小巫,而“大巫”不保,小巫又奈之若何呢?
胡雪岩的倒掉,看似湘淮两派斗争的结果,胡雪岩看似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则是朝廷早就垂涎的一块肥肉。
尽管晚清通商对外开放,但统治者的本质没有改变。他们依然是地主主宰“末业”的“打劫”态度,区区一个胡雪岩,即便有个地方大员照顾,也注定蹦跶不了多久。
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从清廷对胡雪岩的最后处置不难看出,他们对彼时这位最大商人是不保的。
巨商如猪,养肥了注定是要宰的。官商也是商,本质为商人的胡雪岩注定是要被洗劫的,这主要由封建王朝的统治哲学所决定。
【小题1】下列有关胡雪岩失败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宣怀实施“三板斧”的策略,令胡雪岩防不胜防,是其最终陷于四面楚歌、无力回天的境地,终至破产的重要原因。
B.“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胡雪岩依附左宗棠,仰赖官场势力庇护才得以生意红火;然而他的失败,与湘淮两派的斗争脱不了干系。
C.胡雪岩库存的生丝卖不出去,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自己的银行又抽调不出钱返还外国银行的钱款,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D.巨商如猪,养肥了注定是要宰的。官商也是商,本质为商人的胡雪岩实力不断扩大,危及到李鸿章的利益,势必要被淘汰出局,这是由封建王朝的统治哲学所决定。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雪岩介入了淮湘两派的斗争,就注定他已经从生意竞争转入了政治斗争。而生意竞争和政治斗争又是两回事,生意竞争无非是你赚我赔,而政治斗争则是你死我活,所以说他的命运已经不是自己掌控的了。
B.胡雪岩虽然挤进官场,勾结上朝廷大员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书写了自己的人生“传奇”。
C.清朝政府是不会任由胡雪岩实力无限膨胀的,从清廷对胡雪岩最后的处置态度不难看出,他的悲剧是必然的。
D.胡雪岩的发迹史,是对那个特殊时代“官商一体”的腐败制度的最好诠释,胡雪岩商界的“红顶”传奇,不过是一部官商勾结的丑剧。
【小题3】联系全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雪岩与盛宣怀是同行,加之二人在政治上所走的“线路”不同,导致积怨越来越深,所以双方的决战在不经意间爆发了。
B.盛宣怀以胡雪岩为帮左宗棠筹饷而向外国银行借款为突破口,打着李鸿章的旗号,一方面煽动外国银行向胡雪岩催讨借款,一方面暗中阻止上海道台拨款归还胡雪岩,以此切断胡的资金链。
C.胡雪岩整合官场、商场、黑道各种势力,同大小官员与漕江帮派打成一片,这是他商才最突出的表现,也是他最成功的一面。
D.当统治者还是强加在百姓头上的征服者、压迫者的时候,他们以国家为自家私产,作为被统治者胡雪岩,永远摆脱不了被打劫的命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

谢有顺

金庸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成人的童话”,也呼应了一种文学的乌托邦精神。他写出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性,使他笔下的“江湖”,成了现代人的精神避难所,也使那些在单一的现实中生活的读者,多经历了一种快意、忘我的纸上人生。他召唤了一种英雄哲学,尤其是那些孤独的英雄,往往以个人之力化解江湖、民族乃至国家之间的干戈。这种英雄气概,正是乌托邦精神。

通俗小说的雅化,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所谓的“雅化”,不仅仅是指作品中对诗词、琴棋书画这些传统文化因素的运用,更是指金庸小说中浸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有很多人生的感怀,甚至还有罪与罚、受难与救赎式的存在主义思想,这些都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所有的。

金庸笔下的侠客,大致可分为三类:儒家侠、道家侠、佛家侠。早期金庸多写儒家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儒家精神的底蕴,郭靖明知襄阳守不住,但他还是要守;陈家洛、袁承志、萧峰,虽然也有灰心、归隐的思想,但其壮年,却一直是带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抱负,只要是为国家、民族,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到中期以后,金庸大量写到道家侠,那种以抒发个体性情、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侠客。除此之外,还有佛家侠,就是那种有宽恕之心,悲悯之心的侠客,以少林和尚为代表。金庸通过这些侠客形象的塑造,把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思想的儒道释文化的精髓通俗化、感性化了。这有利于一般读者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

最有深度的也许是《天龙八部》。它里面隐藏着很深的中国式的罪与罚思想,用金庸的朋友陈世骧的话来说,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也就是说,这部小说里的人,都蒙受着巨大的冤屈,而这部小说里的情感,也几乎都是孽缘。每个人生来似乎就是有罪的,他的人生不过是受难,不过是赎罪,在这样一个望远皆悲的背景下写人性,就会发生人性和生存本身,其实都是困境。

这种人生情怀、哲学思考,都不是通俗文学这个帽子可以涵括得了的。所以说金庸小说的内涵,比之前所有的通俗文学都要深,他是在俗小说的壳里张扬文雅的中国文化精神。

金庸小说里塑造了大量的英雄,并宣扬了一种英雄哲学。张无忌这么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的少年,在光明顶上,想以一己之力平息六大门派与明教之间的恩怨,这是何等的英雄!萧峰以一己生命平息了宋辽两国之间的干戈,这是何等的英雄!襄阳城外大兵压境,杨过身处绝境居然打死蒙古皇帝,蒙古被迫退兵,而郭靖夫妇二人齐心,死守襄阳城几十年,这是何等的英雄!这些伟大的事情,我们在现实中做不到,这些伟大的个人,我们在生活中恐怕永远也不会见到,然而,金庸通过对个人英雄的塑造与对英雄哲学的召唤,满足了我们对自己角色的一种想象,使我们以角色替换的方式参与、体验了一回英雄的存在,感觉自己也英雄了一回,这就是文学带给我们的梦幻和诗意。说到底,文学就是一个梦,一个乌托邦。

文学乌托邦的又一个方面,是金庸在小说中呈现出了一种诗意的人生。袁承志归隐海外,郭襄归隐峨眉,杨过和小龙女归隐古墓……“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他们的选择,一如海德格尔所说,人生充满了劳绩,所以向往诗意的栖居。

【小题1】下列不能直接表现“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关系的一项是
A.金庸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成人的童话”,也呼应了一种文学的乌托邦精神。
B.金庸小说中浸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这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所有的。
C.金庸通过对个人英雄的塑造与对英雄哲学的召唤,带给读者梦幻和诗意。
D.金庸在小说中呈现出了一种诗意的人生是文学乌托邦的又一个方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庸的小说探出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性,营造了一个乌托邦的“江湖”,成为现代人的精神避难所。
B.“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儒家精神的底蕴,也是青年金庸的精神面貌,故而早期金庸多写儒家侠。
C.在原罪、赎罪思想背景下写出的《天龙八部》,隐藏着很深的中国式的罪与罚思想,这也使之成为金庸最深刻的小说。
D.金庸小说里塑造了大量的英雄,并宣扬了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哲学,满足了读者自身想象的需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小说的乌托邦精神集中体现在,塑造了一些以个人之力化解江湖、民族乃至国家之间的干戈的孤独的英雄。
B.金庸通过以抒发个体性情、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道家侠形象的塑造,使一般读者更易于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
C.金庸的小说内涵丰富,充满人生情怀、哲学思考,张扬文雅的中国文化精神,已不是通俗小说。
D.“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金庸小说中大量主人公“归隐”的选择,体现了人生充满对诗意栖居的向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让传统知识世代传承
传统知识,是指土著民族、部落和地方社区民众在适应自然环境过程中所形成并经世代相传、不断演化发展的集体智慧结晶,它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形成的、反映其对社会及自然环境认知和改造的知识总和。
传统知识是地方社区民众持久使用的相关知识、创新和做法,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对它的保护突出表现为尊重、保存和维持土著和地方传统生活方式。它与特定民族和地域有关,建立在千百年传统经验积累基础上,是世界上不同民族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具有代代流传的特性。
传统知识的群体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它的所有权主体是群体内的全体成员,由他们共同占有、使用和受益。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某个部落、村庄、社区和民族等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完成的,通常是群体中无数成员个人贡献的集成。这些贡献成员多籍籍无名,也许会有某个个人、家庭或家族对这项传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此种贡献在投入时就没有刻意区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经过历史发展,这一传统知识的个人特征逐渐消失,变为一项集体财富而受到保护。
传统知识具有地域性特征,是自然、社会、文化和技术相互作用下进行智力活动产生的知识成果。由于世界上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不同、人文环境各异,因此与环境互动产生的传统知识也就各不相同,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如我国贵州高仟地区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就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知识,当地居民在稻田中放养鱼、鸭,让它们吃掉害虫的卵和幼虫;或用烟叶、鱼藤、樟树叶等泡水制成传统的生态农药进行杀虫。
传统知识不具有时间性,因此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区别。这是由于它是原住民族、部落或地方社区的生存方法、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等长期历史积累而成的,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遗产资源,需要从法律上永久地确认对其进行保护。传统知识一旦消逝即不可再生,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会不断上升,在时间上其升值预期不易确定,因此长期对其进行保护就更加重要。
传统知识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它多是复合的和多元的,它通常是由信仰和知识组成的整体,代表着特定群体的文化,并可能具有宗教方面的象征意义。它的整体性就体现为它的精神性与实用性相互融合、不可分割。同时,它也可能是一个地方各类文化要素的组合,而且各要素间又是一致的和连贯的。
传统知识与一地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关联。因此,对它的保护会受习惯法影响。这些习惯法以乡规民约为代表,体现出一地民众对自身文化的爱护与责任感,内容上往往表现为不允许不当使用或贬低使用传统知识,或对其进行有害侵犯。为了促进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发展,实践中也应强调以一地社区文化为基础进行传统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其使用方法与传承方式应遵循当地长期流传下来的习惯法则。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传统知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知识是人类反映其对社会及自然环境认知和改造的知识总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遗产资源,需要从法律上永久地确认对其进行保护,它有时间性。
B.传统知识形成于土著民族、部落和地方社区民众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并世代相传、不断演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它由群体内的全体成员共同占有、使用和受益。
C.传统知识是自然、社会、文化和技术相互作用下进行智力活动产生的知识成果,其中某个个人、家庭或家族对传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D.传统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某个部落、村庄、社区和民族等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完成的,也是一个地方各类文化要素的组合,各要素间又是一致的和连贯的。
【小题2】下列有关表述,不属于“传统知识特点”的一项是
A.它与特定民族和地域有关,建立在千百年传统经验积累基础上,代代相传。
B.世界上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不同、人文环境各异,与环境互动产生的传统知识也就各不相同。
C.传统知识不可再生,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上升,在时间上其升值预期不易确定。
D.习惯法以乡规民约为代表,体现出一地民众对自身文化的爱护与责任感,内容上往往表现为不允许不当使用或贬低使用传统知识,或对其进行有害侵犯。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知识通常是群体中无数成员个人贡献的集成,经过历史发展,其个人特征逐渐消失,变为一项集体财富而受到保护。
B.我国贵州高仟地区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知识,这表明传统知识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C.传统知识通常是由信仰和知识组成的整体,代表着特定群体的文化,并具有宗教方面的象征意义,它不具有普遍价值。
D.对传统知识的保护会受习惯法影响,是因为传统知识与一地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