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③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④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⑤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人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⑦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⑧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⑨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

⑩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⑪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小题1】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中以舒伯特《鳟鱼》五重奏为例,主要是为了说明音乐创作中层出不穷的变奏。
B.“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中的“这”是指“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C.北京故宫以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达到了建筑艺术中的最高境界。
D.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来阐明艺术创作中的规律,内容翔实,读来引人入胜。
【小题3】标题中的“通感”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4】第⑧段在表达上有明显的特色,请说说这一段的特色。
【小题5】第⑩段中用了很多个“一根……”,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小题6】本文的结构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原则,谈谈你对此的体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3:4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门  董桥
(1)“门”是人们日常生活里最恐怖的威胁。开着的门,是陷阱;紧关着的门,是绝望的面具。无论是铁门、木门、蓬门、朱门,高高的门和低低的门,厚的门和薄的门,卧室的门、厕所的门,无不象征一种不可告人的故事。中国人有所谓的“门人”或“门生”之称,更是树朋党立门户的前奏曲。《宋书》说徐湛的门生千余人,皆三吴富人子,每次出入行游,“涂巷盈满”,这使人想到时下文坛林林总总的帮派,各创惊人之语,然后当街谩骂,然后执笔上阵,然后各揭隐私,然后非置仇人于死地而不休。这都是“门”的罪过。
(2)人间还有许多不同类人的脸:商贾的脸,乞丐的脸,富孀的脸,绅士的脸,作家的脸,娼妓的脸,义士的脸,大官的脸和小白脸……但是,天下最不讨人喜欢的脸,是“门吏”的脸。“门吏”者,守门之吏也,或私家所用之阍人也,或门下办事之人也。这些人寄身在人家的门下,还要作威作福,吆喝异己。“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时候,门吏固然不可一世;一旦权势已去,门可罗雀,门吏也就卷席他往,另寻门户。这一生从一扇“门”辗转到另一扇“门”,既不能摇身一变而为“门神”,寿终正寝的时候,可能连“门”边儿都不曾摸到,一辈子是“门外汉”。
(3)我们现在“朝九晚五”,营营役役,猎食终日,晚上还要兼职补贴,宁愿冷落娇妻、不顾儿女,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光耀“门”楣。因为“门”是面子,只要“门庭”漂漂亮亮,自己面黄骨瘦,也在所不惜!至于莘莘学子,废寝忘食,甘做混蛋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不外是为了迎合《颜氏家训》里所谓的“笃学修订,不坠门风”。
(4)现在世界大乱,许多人口口声声在高谈追求世界和平之“法门”。其行虽愚,其情可悯。其实,只要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门都给劈掉了,世界和平的日子自然接踵而来了。一切流血斗争,深仇大恨,都因于阶级权利的不平衡。而“门”是打破这个阶级悬殊的阻力:小自住家门上的“外窥孔”,大至象征国门的机场海关的入境登记处,都是属于变相的“门罗主义”。
(5)日常生活里,我们受“门”之“累”,几不可胜数!夫妻吵架,妻子把门砰然关上,大丈夫只好冤沉大海,睡在客厅,不得其门而入。上司老板关起门来密谈,小的在门外忐忑不安,等到门开了,上司可能宣布请你“另谋高就”;一声拜拜,砰然关门。此外,妻子在手术是生产,丈夫关在门外踱方步,此时此际,那扇白色的门,是最“他妈的”门。此外,关起门之后,叱咤风云的名流可以调戏闺女;名满天下的文豪可以变成文抄公;长袖善舞的商人可以诱良为娼;门当户对的情侣可以玩火。这时“门”的好处。
(6)天下还有“伟大”的“门”——那是“门庇”“门荫”“门功”之类的门。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云:“生四岁,以门功拜太子舍人”。这是托祖父之功而得官也。还有“石阶藉门荫,屡登崇显”,现代人所谓藉“人事关系”而升官发财,而鸡犬升天者,泰半是托伟人的“门”之福。但是,人间最伟大的“门”,大概只有主理人体新陈代谢作用的那一“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指明“门”的各种类型,既突出其日常生活的特征,也点明了它所具有的“最恐怖的威胁”的性质,让人对“门”有了更深的认识。
B.作者在谈到“门吏”时,先用不同类人的脸引入,然后笔锋一转,谈到“门吏”的脸。这种手法把“门”和“脸”联系到一起,启人深思。
C.在表现手法上,文章还用了反语。比如对我们所受“门”之“累”,在列举种种“累”后,却说“这是‘门’的好处”。
D.文章结尾说“人间最伟大的‘门’,大概只有主理人体新陈代谢作用的那一‘门’”,语言大俗,这也体现了董桥散文的一贯文风。    ^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说明文中的“门”有哪些含义。
【小题3】董桥的散文驳杂而有内涵,宽度、深度兼具,读来发人深思。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做 到这一点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是直面读者的文学,网络文学在线更新,和读者及时互动,作者知读者之痛痒,读者为作者建言,作者和读者趣味相投,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所写的内容与读者的生活紧密相关。

表面上看,那些玄幻、穿越、历史架空小说所构筑的想象世界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但它离读者的情感其实很近。它通过升级、奇遇、金手指、开挂等途径让主人公由“废柴”变成可以“逆天”的世间强者,这个过程中主角会经历各种磨难,但凭借过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闯过一道道关,其中还会有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故事,涉及团队精神、家国情怀、人生境界等精神层面的问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主角不畏强权、不畏困难、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这样的故事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它给读者以梦想,也强化了所有的幸福都主宰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帮助那些渐渐长大的青少年读者逐渐获得独立意识并找到自我。

在那些直面现实的作品中,很多作者都现身说法,以自己为原型来写作,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进小说,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鲍鲸鲸的《失恋三十三天》、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曼陀罗天使的《七年之痒》《纸婚时代》《亲人爱人》,这些网络小说以切近现实生活的笔触,和读者一起面对生活难题,作者用生活智慧教会读者如何经营情感、事业、家庭,如何面对阶段性的人生困境,如何活得更精彩。

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的,读的人越多,作品产生的影响才会越大。网络文学在面对读者群时,是自觉分类的,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类似玄幻、历史、穿越、悬疑、游戏、职场、言情等作品分类标签针对的是不同读者的口味,这种分类细化的做法类似文化超市里陈列的各类文化产品。读者在选择这些作品时,选择的是一种情调和趣味,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通过阅读中的互动,共同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获得不同层面的精神生活体验。

类型化的网络文学更接近通俗文学,与大多数通俗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价值观念是持中的,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少有价值观的探寻,多的是对已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明晰和强化。网络文学传承通俗文学的传统,类似古代说书场的故事,又有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印迹,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既有传统精神价值的弘扬,也有对现代观念的书写。

网络文学对读者的引导是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通过一些感悟式的“格言”“警句”,为读者舒缓压力,放飞梦想,识理明志。几乎每一部走红的网络小说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被读者津津乐道,有一些“名句”被粉丝读者转录、传阅。读者阅读故事时,不知不觉地和人物同呼吸,并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化为自身心智情感结构的一部分。网络文学中的“大道理”是春风化雨式的,因为精彩的故事是首要的,网络文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生活,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小题1】下列不符合“网络文学是直面读者的文学”这一定义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在线更新,和读者及时互动,作者与读者趣味相投。
B.网络文学类似古代说书场的故事,以情节取胜,无时代烙印。
C.那些玄幻、穿越小说表面上看所构筑的想象世界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但它离读者的情感其实很近。
D.网络文学通过作者的现身说法,将作者的生活经验写进小说,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玄幻小说中主角不畏强权、困难的奋斗精神能使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逐渐获得独立意识。
B.《杜拉拉升职记》以贴近现实生活的笔触,洞明世事,帮助读者提升认识生活的能力。
C.网络文学为满足不同读者的情调与趣味,被迫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各种作品。
D.网络文学接近通俗文学,少有价值观的探寻,多得是对已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强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丈夫走后,对于她来说,剩下的只有可怕的孤独和没有目标的生活。尽管医生给丈夫做出了癌症晚期的诊断,斯特拉还是心理准备不足。

他们没有子女,但有共同的事业,总是一起分享生活。现在,大卫走后的第一个圣诞节就要到了,斯特拉越来越深地意识到,现在只有她一个人了。

收音机里播放着圣诞音乐。屋角有一棵圣诞树。离假日不到一个星期了,但她却没心情去装饰圣诞树。突然间,一切都被无边无际的孤独吞没了,斯特拉将脸埋在手中,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她怎样才能快些度过圣诞节和那没有止境的冬天呢?这时门铃出乎意料地响了起来,斯特拉不禁发出了一声吃惊的尖叫。现在还有谁会来拜访她?她通过门上的猫眼儿诧异地向外看。

在门外走廊上,站着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胳膊下夹着一个大大的纸箱。斯特拉鼓起勇气,轻轻地把门开了一条缝。

“泽西夫人?”年轻人问。

她点点头。

“这里有您的一个包裹。”好奇心战胜她心中的谨慎。她推开门,让年轻人进来。年轻人小心地将那个纸箱放在地板上,然后从他的衣袋中取出一个信封。当他把信递给她时,箱子里传出了一个声音。斯特拉吓得跳了起来。那个人抱歉地笑了一下,将箱子盖打开,让她看里面装着什么。那是一条狗!

年轻人将小狗抱起来,解释说:“这是您的,夫人。它已经有6星期大了,而且已经完全习惯了室内生活。”从黑暗的盒子里解放出来的小狗快活地摇着尾巴。

“我们本应该在圣诞节前夜将它送来。”他边说边试图躲开小狗那湿漉漉舌头的“进攻”。“但是狗舍的工人明天就要放假了。希望你不会介意早一点收到礼物。”惊异已经让她无法清楚地思考什么了。她已经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她结结巴巴地问,“可是……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谁,谁送的?”年轻人把狗放在地板上,用手指在她举着的信封上点了点:“信里写得很详细。狗7月份就被预订了,它还在娘肚子里时,它就被指定为圣诞节礼物了。”

所有的解释都在信中。斯特拉看到那熟悉的笔迹时,完全忘了小狗,她强忍住已经满溢的眼泪去读丈夫的信。他是在去世前3星期写这封信的。他说,他已经和狗的主人约定将这只小狗作为他最后一次送给她的圣诞礼物,由他们负责送给她。

她明白了,丈夫送她这只小狗的目的是,让它接替他作为她的伙伴。这是丈夫对她的爱意的表达,希望她坚强地活下去。

【小题1】这篇小说在不同的杂志上有不同的题目,有的是“礼物”,有的是“丈夫送来的礼物”,有的是“来自天堂的礼物”。你认为上述题目中哪个最好?为什么?
【小题2】第二段强调“现在只有她一个人了”,这在情节和主题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具体回答。
【小题3】“小狗快活地摇着尾巴”“小狗那湿漉漉舌头的‘进攻’”,这样的细节描写在小说中有什么用意?
【小题4】某杂志转载这篇小说,将最后一段删掉了。假如你是编辑,请你谈谈删掉最后一段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别于传统图书馆,真人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是纸质或数字图书,而是活生生的人。通俗来说,真人图书馆以“有故事”的真人为馆藏资源,通过隈制时间和“借阅”人数,借助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达到“真人资源”与“读者”互动的目的。

在西方国家,真人图书馆通过邀请有特殊经历的人或社会边缘人士来与“读者”交流,希望能借此分享故事,建立对话或消除社会偏见。中国的真人图书馆则带有颇县本土特色的功能——传播知识,共享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无论真人图书馆承担的是哪种功能,它都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真人图书”使知识和个体经验的传播有了更加鲜活的方式。同时,由于“真人图书”“读”形式的互动性,它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闺读者”思维的培养。

随着真人图书馆优势的逐渐显现,2012年,真人图书馆的建设在中国达到了高潮。然而,在“火了一把”之后,真人图书馆的发展却遭遇了困境:由于“真人资源”的稀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形式逐渐向“一对众”的讲座形式转变:同时,过强的功利性目的,使一些真人图书馆变成了单一的考试经验或“成功学”的交流空间。真人图书馆互动和分享个人体验的特色丧夫,“真人图书馆走入了死胡同”。更致命的是,由于资金问题,民间真人图书馆难以为继,很多已经关门停业。

然而,怎样使它们不“过把瘾就衰”,却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和社会力量应该为真人图书馆营造可以长期生存的环境。由于真人图书馆的创办者普遍坚持的是“非营利性”的定位,对他们的外部支持就显得尤为必要。毋庸置疑的是,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具备空间、“真人”资源、影响力等各方面的优势,理应成为真人图书馆的积极尝试者和发展的探索者。而氏间真人图书馆因其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也应受到重视,在资金方面应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扶持,在“真人”和场地等资源供应方面则应得到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帮助。真人图书馆的管理者也应加强对国书馆运营方式的探索。

真人图书馆的理念是,人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人人都可以通过交流去体验并理解别人的生活。怎样发现有故事且愿意把它分享出来的人,是影响真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真人图书馆的创办者都曾表示,由于中国人内敛、不善表达的特,点,“真人资源”非常难得,这一点也是真人图书馆走入死胡同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注意到,针对这一点,徐汇区真人图书馆做出了枳极的探索,他们正在尝试构建真人图书馆数据库,未来将开放投槁,鼓励大家把白己的故事榆入数据库中,读者可以在页面上点击“想读”,等“想读”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提供故事者就可能成为馆藏资源。

真人图书馆这种新生事物从产生、发展到日趋成熟也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我们相信从业者能够为它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让它走出自己的道路。

(摘编自《真人图书馆不能“过把瘾就衰”》,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人图书馆中“真人图书”与“借阅者”之间,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能达到互动的目的。
B.“真人资源”的稀缺,会使“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形式被迫向“一对众”的讲座形式转变。
C.民间真人图书馆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也应受到重视,在某些方面它应该得到多方的帮助。
D.真人图书馆要走出遭遇的困境,政府和包括高校图书馆等在内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是重要因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分析了真人图书馆表现出的种种优势,这是提出自己看法的基础。
B.文章分析真人图书馆发展遭遇的困境,强化了立论的针对性,这是分析问题。
C.文章从政府、社会力量等方面,论证了外部环境对真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
D.文章既分析了事物的优势,也分析了其相应的困境,而重点在于阐述优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图书馆与真人图书馆的最明显区别在于馆藏资源的不同。
B.传统图书馆与真人图书馆相比,它并不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C.西方真人图书馆与中国真人图书馆的最大区别是“人源”不同。
D.真人图书馆无法克服过强的功利性目的与非营利性定位之间的矛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批评当然要聚焦作品、细读文本,但只有具备社会历史眼光和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才能穿透文本、直指人心、引领创作,才能获得真实厚重的批评价值。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流文艺作品通常是深刻反映社会历史变迁的产物,是社会现实大气候和小气候风云际会的结晶,也是社会实践活动在文艺创作中的集中反映。这就要求文艺批评家能够以“历史理性”的自觉去理解作品和解读作品,将形式分析与社会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而不是从形式到形式,甚至一味套用外来理论机械剪裁自己的审美和文化。

文艺批评重要任务之一是判断文艺家是否将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进行精准有力的表现,是否具有思想深度。批评家金圣叹正是以其对社会历史的深入洞察穿透文本,对《水浒传》和《西厢记》作出独辟蹊径的精到点评。也正是基于精准的历史趋势判断,他力推小说和戏曲走向文学主流地位,发出洞察文艺发展大势的先声。鲁迅先生点评《红楼梦》言及“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以感性语言提炼出小说落魄贵族颓势尽显的整体基调,则既是对作品文本的透彻理解,也是对历史大势的精准把握,因而一语中的、发人深省。

文艺批评家深入体悟社会历史发展,才能深刻把握历史变革、时代症候和社会情绪,获得解读文本所必需的社会历史经验。批评家把自己对现实和生活的亲历感受融汇到对文艺作品的具体评判中,触景生情、缘事而发,进而产生深刻见解、独立判断和理性光芒。这样的批评才更有力度和温度,无论是赞美还是鞭挞,都有理有据,说到点上、说到要害处、说到人心里去。

人民是文艺作品的接受主体,做好文艺批评还要自觉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个服务意识,文艺批评家就能以鲜明立场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和文艺创作现象,及时总结升华创作经验和创作规律,就能提出带有时代普遍特征的现象和问题,对症下药,前瞻并引领文艺创作走向;有了这个服务意识,文艺批评家就能底气十足地说真话,敢于“剪除恶草”“灌溉佳花”,而不是唯唯诺诺看人脸色,甚至受到利益绑架,甘做市场的奴隶;有了这个服务意识,文艺批评家就能深入浅出地讲道理,在大是大非和乱云飞渡的创作思潮面前,敢于去伪存真、廓清迷雾,以卓尔不群的观点启示作者、启迪读者。

惟其如此,文艺批评才能突破自说自话的困境,获得真实的生命力。

(摘编自薛晋文《让文艺批评更有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优秀的文艺批评,都是能够穿透文本、直指人心、引领创作的作品。
B.一味套用外来理论机械剪裁自己的审美和文化,文艺批评是没有力度的。
C.文艺批评家深入体悟社会历史发展,这是让文艺批评更有力度的唯一途径。
D.唯唯诺诺看人脸色,自然难以底气十足地说真话,这样搞不好文艺批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以金圣叹和鲁迅对相关作品的点评为例分析问题,特别具有说服力。
B.第五段运用排比,分析论证了文艺批评家具有为人民服筹的立场的重要性。
C.作者不仅指出了当今文艺批评存在的问题,而且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D.文章各段从一流文艺作品的特点出发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结构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聚焦作品,细读文本是文艺批评的根本,抛开这个基础的文艺批评是空泛的。
B.只要具备社会历史眼光和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就能说到点上,说到要害处。
C.文艺批评如果对作品进行形式分析,势必会滑入从形式到形式的泥潭。
D.文艺批评家赞以卓尔不群的观点启示作者,启迪读者,引领文艺创作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