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作为公共媒介事件的文学

陶东风

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界给人的一个重要印象,就是所谓文学的“边缘化”。文学的边缘化,准确地说是文学越来越远离公共领域,其承载的公共性和公共意义越来越稀薄,被媒介关注并成为媒介公共事件、新闻事件的概率、可能性大大减少。

⑵近些年来,只有当文学被媒介关注、成为公共事件甚至新闻事件之后,才会受到公众关注,才能摆脱所谓“边缘化”的命运。近几年一些受到媒体和公众关注的文学现象,实际上都是我们所说的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比如韩白论争、中学语文教科书该不该拿掉一些鲁迅作品的讨论等,都是属于媒介化文学事件。

⑶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只有这些 “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似乎还能给今天的文坛注入一些活力,引来一些关注。当然,在那些坚守审美自律立场、艺术自律精神的人看来,恰恰就是这种来自公共性的“活力”导致了文学的死亡。不管是活力也好、死因也罢,文学必得成为公共媒介事件、新闻事件,才能引起公众,也包括大多数批评家的兴趣。诚然,我们这个时代不是一个纯文学的时代,但它却是一个疯狂渴望新闻的时代,是一个没有了新闻就会不知所措的时代。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作为媒介公共事件的文学现象大多是由媒体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家“炒作”起来的。

⑷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的特点是:它们全部不是纯文学或纯审美的现象,而是和其他公共问题、社会问题紧密交叉在一起的,比如教育、伦理道德、公民素质问题等。但是在这个媒介普遍低俗化和商业化的时代,加上很多大众对于私人隐私的窥探欲,所谓媒介化的“公共事件”也可能只有公共性之名而没有公共性之实。也就是说,它们只是因为被媒介化而赢得了知名度和可见性,却缺乏和公共利益的实质性关联。

⑸那么, ?由于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现象,而是以文学为缘起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对于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我们不能完全以审美的、文学的标准来进行评价,我们不能只看媒介文学事件之后是否留下传世的文学作品或伟大的文学观念,而且也要看它是否产生了超越了文学、审美的公共意义。比如“韩白论争”中的语言暴力可以了解网民公民素质的缺失,暴露“80后”理性沟通能力的欠缺。红色经典是否可进入语文教材的讨论,实际上涉及教育理念问题,如何认识革命文化遗产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文学问题,又 文学问题,或者 文学问题。也就是说,对于作为公共媒介事件的文学,我们不应该坚守文学自身的评价标准,至少是不能用纯文学的那套批评话语去把握它,否则就会导致不必要的错位。

⑹遗憾的是,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的缺点,除了其可能产生恶俗的、没有真正公共意义的八卦式媒介事件之外,还有它的非持久性。在一个媚俗的、急功近利的消费主义时代,大凡公共事件、新闻事件都有很大的时效性,难以获得公众和媒体的持久关注。就近来的一些媒介化文学公共事件而言,比如“二锅头”事件,“韩白论争”等,本来都是很有意义的媒介公共事件,但是却无一不是随着媒介和公众的兴奋点的迅速转移而转移,成为短命的媒介事件。

⑺比如,顾彬教授把中国现代文学比作五粮液(喻优秀),把当代文学比作二锅头(喻低劣),并认为个中原因是现代作家多懂外语而当代作家不懂。这个说法本来应该可以引发对于中国文学与语言关系的认真讨论,并获得结实的学术成果,但结果却是不了了之。无论是顾彬自己,还是顾彬的反对者、支持者,都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看来,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只能挑起话题而不能持续话题,要把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持续下去,我们不能指望媒体,而应该指望学者和批评家及时地接过话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今天的批评家和理论家,既不能一概拒斥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对之嗤之以鼻,也不能不加批判地加入炒作起哄的队伍,忘记了自己的独立自主性的批评立场;而应该仔细分辨,把其中真正有公共意义的事件分离出来,接过来进行认真深入的学理探究。

⑻但不管如何,作为公共事件的文学提醒我们,文学是多维度的,它可以不进入公共领域,基本上不具备公共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文学的公共性和公共意义。 (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给“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下定义。
【小题2】根据上下文,推断第(5)段段首的两个问题分别是
【小题3】第(5)段划浪线句是一个表述严谨的判断句,请将横线处填写完整。
这些问题是文学问题,又   文学问题,或者 文学问题。
【小题4】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第(7)段列举“二锅头”事件的作用。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顺应信息时代而发展,其幕后策划者往往是媒体人。
B.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若具有和公共利益的实质性关联,那么它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C.在把握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时,我们应该放弃文学自身的评价标准,以避免产生错位。
D.在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问题上,批评家等目前尚未有效地发挥专业作用。
【小题6】 “一年一度关于高考语文作文题的讨论”也属于媒介化文学事件,请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评论这一现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31 03:49: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斩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

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粪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

《广东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

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初晁错发表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主张用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体现了较开明的生态意识。
B. 汉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与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
C. 古人很早就发现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因而认为山林植被可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D. 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执政观念、山林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B. 第二段引用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旨在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根源。
C. 文章围绕天人关系,引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材料典型,很有说服力。
D. “自粪”及分层混养的生产方式是天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对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认识的深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能晚些。
B. 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鸟兽昆虫,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思想。
C. 在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
D. 当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手
张炜
(1)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这使我们想到了写出《白鲸》的麦尔维尔以及那个硬汉杰克•伦敦……他们都有过水手生涯,一生都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
(2)长长的流浪,无边的海洋或漫漫的大河,水声,涛涌,遇险与生还。这一切都与文学的壮丽、传奇的声响交融在一起,难分难解。
(3)作家是思想者、记录者,也是个浪漫的儿子。他天生应该是长于行动的人,而不仅是思想,是精神的漫游:即便是躯体也要在这无边无际的世界上流荡才好,让冰凉的水流冲洗他,直到拍击冲刷出那难忍的欢乐和痛苦的歌声。
(4)真正有个水手名份的总是极少数。可是他们要有水手的实质,有那样的情怀和向往。不然,即便真的吃过甲板上的饭水,也不过是个乘船的人,改变不了骨子里的平庸气、小地方人的偏狭嫉恨。人一生下来就脚踏着一块甲板,区别是有人能迎着风浪始终站立;而有人不得不趴下,四肢并用。
(5)这块陆地眼下已是从未有过的颠簸和摇动,随时都会在击打挤压下碎裂。人哪,甲板上的人哪,不要因恐惧而逃遁,不要呻吟和出卖,不要背叛,不要放弃。同舟共济吧,生存着,互助着,同情着,英勇着。
(6)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7)水手护住了女人和儿童,护住了所有的母亲和未来的母亲。他们为孩子揩去泪痕,为老人披上寒衣。这艘拥挤的船已不堪重负,龙骨发出了格格响声。水手坚持着,准备着。他们默默自勉,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将奋不顾身。
(8)是的,那些险奇的经历也许常常是止于幻想。这样也热血奔流。到遥远的地平线的那一端,把挚爱的生命系到纤若发丝的什么上,让其颤抖和惊惧。生命在这一刻变得光焰四射,璀璨绚烂了。疯狂的浪涛拍过来吧,拍到胸膛上、脸上,把桅杆打折吧。
(9)世界变大的一刻,人就变小了。不再为一己的荣辱而惴惴,不再为眼前的虚幻而激越。真实的存在、揪心的痛楚,这些都要伸手抓住。要有勇气面对它们。它们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我们也会化为它们。从这一刻开始就学会了藐视,学会了嘲笑,学会了安定。
(10)在浩淼的水波面前,人还剩下了什么?
(11)剩下了知性和自尊。那就紧紧地拥有它吧。
(12)人如果失去了它,就将一无所有。无限的大对无限的小,无限的沉默对无限的喧哗。这种尴尬让一个人感到了,他才能开始告别童稚状态。
(13)作家处于童稚状态是可怕的,也很可惜。这种“童稚”绝没有真正儿童的可爱。这是不堪一击的软弱和浅薄无知,是人类甲板上的多余人。
(14)被腥风苦雨洗刷过,踏上岸,大地也在摇动。真正的水手四处张望,寻觅自己的故园。到处都是一片汹涌,是呼叫和啸动,是未知的深度和难测的定数。
(15)人的命运之河,曲折之水。人能够感知的有多少?目击的有多少?真实记录的又有多少?作家,像水手一样的作家啊,他们手中握住的不是一支笔,而是命运的桅杆。
(16)桅杆被打碎的那一天,会化为屑沫飘动。但总有一支迎着潮涌挺立的桅,它将驶向地平线,在永恒的太阳下闪出金色。人的光荣凝聚在上边,人的尊严也凝聚在上边。
(17)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18)当过水手的人不一定能完成那个向往:一位作家。而真正的作家的确会拥有水手的性质。在这个狂想和梦呓交织的嘈杂世界上,各种垃圾正铺天盖地地堆积。
(19)可是水流仍旧像世纪之初、或更遥远的记忆中的时世一样,滔滔不绝。水流就这样平淡无奇地冲去了垃圾。水是洁净的、温柔的,也是无情的。在这世纪之水的分扯之下,什么都分崩离析了,只留下了一个个属于水手的岛屿。
(20)它们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天上的浮云与之对应。
(21)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紧扣标題,总领全文,意谓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水手的特质。
B.“这块陆地眼下已是从未有过的颠簸和摇动”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C.“总有一支迎着潮涌......在上边”运用象征,说明人类的光荣和尊严只会凝聚在率先驶到地平线上的桅杆上。
D.文中几处“水手啊,人类的水手”,运用反复和呼告的修辞手法表达出对水手的深情呼唤和强烈赞叹。
【小题2】请结合全文,说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品格。
【小题3】文章为什么把水手称为“人类的水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身份
王琼华
李大怪爱画画。在他笔下,葡萄、藤萝、葫芦等藤本植物,如龙蛇飞走;枇杷、天竹、红梅等瓜果杂卉,却是古朴生动。而且,他不拘俗套,有雄健大度的写意风格。哪怕在款题上,他有时偏要题在紧密之处,敢疏敢密,颇有一股与众不同的气势。
原来李大怪读小学四年级时,无意中看到美术老师有一本已经没了封面的画册,翻了几页,便喜欢上了里面所画的花卉蔬果。刚好美术老师要调进城里,便把这本画册送给了他。李大怪如获至宝,天天临摹。哪怕后来辍学回村务农,他也没放下画笔。
前不久,李大怪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所画的《菜园》在一次美术比赛中斩获金奖。据说,专家评委看到《菜园》时,万分惊喜:“这位画家跟吴昌硕前辈一样,也是用篆糖草隶的笔法来画花卉蔬果,追求拙纯而活脱的笔墨,可谓雄健古茂,盎然之中有金石之气。”
听到这大好消息,当年的美术老师从省城赶到李大怪居住的村子。见面时,李大怪问老师:“吴昌硕是谁呢?”“他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艺术大师。我当年送你的画册,便是吴昌硕先生的作品集。”老师解释道。李大怪哦了一声,嘀咕道:“难怪他们说我画出了吴昌硕风格。”
接着,老师啼嘘起来。因为他发现,李大怪一个人住在一幢旧泥砖屋里,家里一贫如洗。“你不该这么穷!”
李大怪羞愧地说:“都怪我干农活儿时喜欢走神。就说上个月吧,我一大早赶圩里买回两大捆菜苗,打算把几亩地都种上。刚种了二三十株,我脑子里突然闪进一幅画,便从地里跑回家里画了起来。日头落山时,我才想起菜苗还没种。到地里一看,菜苗全被日头晒死了。”
老师感叹:“你命中注定就不是一个种菜的人!”
“画几张画还能当饭吃?”
“知道吴昌硕一幅画能卖多少钱吗?几年前,他的一幅《秋菊盈园》卖了414万元。”
李大怪瞪目结舌:“啊,一幅画能卖这么多钱?”
这时,老师掏出一张名片,李大怪才知道老师在省城紫金斋艺术品拍卖公司做了老总。老师信誓旦旦:“老师帮你好好包装一番,你这幅获奖作品便可拍出一个好价钱来。”
很快,著名画家李大怪先生代表作拍卖活动在省城隆重举行。大厅里人头攒动。拍卖马上就要开始了。李大怪看了看大红横幅跟老师说:“我哪是著名画家?”
“嘘!我警告你,千万别提你的身份!”
“为什么?”
“稍后,你会明白一切!”
老师登上主持台,很兴奋地宣布:“今天,我们紫金斋拍卖会上所拍作品是李大怪先生的代表作,也是金奖作品《菜园》。李大怪先生从小离乡游学,遍访众多名家为师,甚至得到吴昌硕先生弟子的真传,堪称吴派传承者。所以,在业内早已有了‘吴昌硕第二’的美誉。此次,《菜园》起拍价二十八万!”
一听,李大怪瞪大眼睛。而且,他几乎被什么人紧紧捂住了嘴巴,一口气也喘不出来。因为现场频频有人举板,叫价一路高涨。“三十万!”“三十五万!”……
老师落槌时,《菜园》的卖价涨至五十八万元。李大怪知道,这笔钱足够自己回村里盖两三幢大洋房。这时,老师把李大怪请上主持台讲话。礼仪小姐马上递给他一份早已准备好的讲话稿。但李大怪不想照稿子念,很腼腆地说:“我、我的画值不了那么多钱一—”
老师一惊,马上说道:“李先生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
“萝卜就是萝卜,芋头就是芋头,我就是一个种菜的人。家里穷得叮当响,老婆也跑了。反正,我不是著名画家,就是一个喜欢画几笔画的乡下人。”
顿时,拍卖现场一片哗然。
当晚,李大怪坐夜班车离开省城。一路上,老师气急败坏说的一句话一直响在他耳边:“什么画画的乡下人?你一句狗屁话,你的《菜园》就狗屁不如了!”
不过,他回到村里听到一个好消息。村支书告诉他,经过驻村扶贫工作队核实情况,他已被列为“一对一”帮扶对象,全年可以得到1600元帮扶资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点明李大怪的兴趣爱好,概括出他在画作上与众不同的画风特点,为后面李大怪获奖以及美术老师为他包装作铺垫。
B.虽然李大怪所画的《菜园》在比赛中斩获金奖,但他不知道吴昌硕前辈,这说明他对绘画方面的知识是不完整的。
C.“什么画画的乡下人?你一句狗屁话,你的《菜园》就狗屁不如了!”蕴含了李大怪美术老师对李大怪不懂感恩的愤怒之情。
D.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以“1600元帮扶资金”与“五十八万元”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李大怪为人本分、实在的一面。
【小题2】文中写李大怪读小学时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建议把标题“身份”改为“李大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