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文学的意义与价值要真正得到实现,端赖(端赖:的确依赖)读者的参与和确认。建议大家多看一些经典,少看那种过把瘾就完的注水文学,并不再满足于“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验。年轻人追逐流行虽可理解,但我不能不说,任何对流行的追逐都是缺乏主见和定力的表现。它的意义在传播中或许会被无限放大,但终将被时间遗忘。这种遗忘,大家一定经历过。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文学比选择职业要容易得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困难得多。
虽然,现在文学正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但我要说的是,这种活跃的进入并不能说明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已被人充分地认知。有时情况恰恰是这样的,当人们在说文学的时候,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这自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关注重心和欣赏趣味的改变有关。但也与创作和阅读双方对文学意义与价值的认知缺乏分不开。
我们都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这只是就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而言的。如果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这样的定义显然太过单薄,尤其缺少对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把握。而一旦基于这样的系统把握来看文学,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它是语言艺术,不如说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更准确些。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一个以物质来衡量和平准一切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滋生,善恶不分,见利忘义的“道德迷失”,重当下轻未来,跟着感觉走的“存在迷失”,还有……国人眼睁睁地看着欲望在生活中横行,变得日渐紧张和焦虑,有着身心不得回旋的疲累与窘迫。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为什么会对文学感兴趣,会自己掏钱买小说,或试着写小说呢?不正是为了求得精神的拯救与摆脱吗?不正是感到在文学中,自己可以释放浪漫,获得心的平静和自由吗?
文学既可以表现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一切的复杂世相,并适度地予以容忍,还其世俗的合理性,从而让读者感到它有切近人生的真实与可信,更重要的是,它还批评它们,让人看到其如何的不合理,从而至少在那个时刻,把自己交给了神圣的真理与正义,进而培植起理想,涵养出道德,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站在生活的反面的,通过批评,使社会保持了健全的理想,同时也因与生活的反差,成就了自己的价值。
必须强调,说文学是生活的反面,不是说文学不能赞美生活,或者无视生活的发展和潮流的变化,而是说它在任何时候都对生活保持着一份警惕和冷峻,尤其拒绝与世俗同流,更不向愚昧和丑恶低头。
【小题1】为什么说选择文学比选择职业“要困难得多”,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们容易受流行趋势的影响。
B.易于满足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验。
C.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人们的关注重心。
D.文学中有对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的表现。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实现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方面,读者的参与和确认比作者的创作努力更加重要。
B.追逐流行虽然不值得肯定,但是它在文学的传播中却意义重大。
C.优秀的文学既要适度地顺应生活,而又需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与生活保持必要的反差。
D.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
【小题3】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文学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恰恰说明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
B.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欣赏趣味的改变,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的认知和选择。
C.“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依赖于文学并不一味地容忍生活中的伪美与假善,而是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
D.作者和读者对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明确的认知,真正有意义的文学方有可能进入到人们的生活。
【小题4】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文学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评、干预和引领生活的作用。
B.现代化进程中要求实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有其合理的一面,亦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C.作家应该是生活的冷峻的观察者和睿智的批评者。
D.生活并不总是一个合理的展开过程,有时它还可能催生罪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17 04:5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国”表述,但“中国”观念并不始于何尊,早期周人也称都城成周为“中国”和“中土”,这源于成周所在的洛阳盆地伊洛河流域曾是“有夏之居”,久有“中国”的成说。《史记·周本纪》记述周公建成周的过程:“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周公强调洛邑为“天下之中”的两点理论根据——“居九鼎”和“四方入贡道里均”都是针对夏王朝而言的。“九鼎”是夏奠定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四方诸侯的纳贡则代表天下万邦对此种正统的广泛接受,这就证明至少在三代人眼中,“中国”和“夏”密不可分,无“夏”则无所谓“中国”。成周“中国”说,标志着“中国”是超越族属的政治正统,是夏、商、周三族共同遵守的政治秩序,也是他们作为执政者对自身文明程度的自我标榜。到春秋之世,“中国”已经完全转化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华夏”的异称,是中原华夏诸国与四方戎狄的文化区隔。现在学术界普遍相信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都邑,为“有夏之居”“中国”说提供了关键的考古学证据,这是对成周“中国”说的考古学诠释,意义极其重大。因此,在追溯“最早的中国”时,必须回归到政治和文化层面,围绕中原华夏文明这个核心来探讨。

所谓“最早的中国”,实际上是中原华夏文明的最早突显。夏代以前的历史,《史记五帝本纪》是最重要的文献材料。《太史公自序》中明确指出夏禹画九州的历史功绩是对五帝时代开创的华夏文明的接续与发展,“最早的中国”必然要求之于五帝时代。黄帝乃“五帝”之首,其最显赫的事迹是伐蚩尤而赢得天下诸侯拥戴。与此同时,“天下有不顺者,黃帝从而征之”,这和三代之君征伐不臣诸侯颇相类似。此外,黄帝时代已有初具规模的统治机构,如“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当时黄帝部落无疑就是“万国”之中的“中国”。黄帝,标志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军事盟主的出现;之后帝颛顼和帝喾,则代表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的整合;尧舜时期,“德”治观念形成,国家统治形态进一步完善,华夏文明的人文底蕴基本奠定。在此文明链条中,黄帝及其部落的诞生代表了华夏文明的最初自觉,标志着“中国”观念的萌芽,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近年来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大型建筑和墓葬,真切地反映了黃帝时代的文明景象,展示了“最早中国”的瑰丽与繁华。

(摘编自孙庆伟《最早的中国:黄帝部落的文化初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人将都城建于成周,并继承了夏代以来的政治传统,称成周为“中国”和“中土”。
B.“中国”是夏商周三代遵守的政治秩序,后成为区隔华夏诸国与四方戎狄的文化符号。
C.黄帝标志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军事盟主的出现,他伐蚩尤而赢得了天下诸侯的拥戴。
D.黄帝时期国家统治形态初具规模,华夏文明的人文底蕴基本奠定,“中国”观念萌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及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都邑,从考古学层面证明了“有夏之居”“中国”说。
B.文章首段指出追溯“最早的中国”必须回到政治和文化层面,这是第二段论证的前提。
C.文章概述五帝时代的文明演进史,是为了证明当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观念日趋完善。
D.文章追溯“中国”观念的源头,从夏商周三代一直上溯到五帝时期,将探讨推向深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观念并不始于何尊铭文,因此铭文不能够作为追溯“中国”观念的依据。
B.黄帝及其部落的诞生处于五帝时代的开端,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
C.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建筑和墓葬,证明了《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载真实可信。
D.如果有新的文献资料或考古证据,那么“最早的中国”的年代有可能再往上追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慈善理念以“养济”为主,直接向各类弱势群体提供衣食救助。养济院、育婴堂、普济堂、粥厂、栖流所、留养局、全节堂等多是秉持这一思想。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开始关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发现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在注重“养”的同时,忽略了“教”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教养并重”、“教养兼施”开始成为晚清以来我国慈善理念转型及实践的主要内容。
“教养并重”理念的最初实践多是个人或慈善组织的自发行为,道光年间,裕谦在武昌设立恤孤局,对孤儿因材施教,聪颖者读书识字,平庸者教之纺花、织布、结网、打蕈鞋等手艺。
清末,清政府也开始逐渐将实践“教养并重”理念上升为国家政策,教授贫民习艺的教养院、工艺局和习艺所也纷纷设立,先在京师五城设教养局以“拘收初犯轻罪之民、给以衣食,教以粗浅工艺”。光绪三十三年,民政部奏请“责成地方官绅以育婴堂附设蒙养学堂,养济院、栖流所、清节堂附设工艺厂”。此后,各地教养局也纷纷建立,譬如天津东门内贡院旧址就设有教养局,设织布、染色、地毯三科,聘用三名日本技师教授简单文字、算术和技艺。
与此同时,在“民生日蹙,失业日多”的背景下,针对社会普遍的流民问题,“教养并重”理念的实践往往与振兴工艺相结合,并力图使其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此外,晚清江南地区还设有洗心局、迁善局等,在教以工艺的同时,对流民的思想教育也有所关注,北京工艺局亦然,他们考虑到游民“闲荡日多,骤难就范”,收养之初,先送入迁善所进行思想教育,再教授工艺。这些习艺所、工艺局均以流民、轻度罪犯为教养对象,部分监狱也开始附设习艺所,救助对象远远超出传统的老弱病残废疾者,在当时强调工艺的背景下,这些机构的教养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将传统手工艺与近代机器工艺和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光绪三十一年,广仁堂扩充设立女工厂和女学堂,除规定时间教以习字外,大部分时间教授女工西式花辫、机器缝纫、刺绣、草帽辫、毛巾、织布、鳊绒等七科手艺。在倡导“教养并重”理念和相关政策激励下,原有的慈善组织也开始增加了工艺或近代教育的比重。光绪三十年,天津广仁堂筹办了女工厂和女学堂,天津育婴堂创办了女工厂,组织女童半日学习,半日劳动。保定府全节堂附设私塾改为两等小学,并设立直隶女学分校;第二年保定育婴堂附设直隶女学堂,堂内所有成员尽数入学。
进入民国以后,“教养并重”的实践继续发展。1917年京直大水灾救济中,除办理传统的赈济、平粜、粥厂外,还特别强调设立因利局、籽种贷款所、贷纱所等,通过向灾民提供小额贷款的形式,将灾民救济与灾后经济恢复相结合。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各地方救济院规则》,对原有传统慈善组织进行改组和整顿,设立官办救济院,下设养老、孤儿、残废、育婴、施医、贷款六所,贷款所就是“寓教于养”理念的主要体现,该机构向贫民借贷小额资金,不再以教授工艺为主,与清末已有很大的不同。
(摘自郝红暖《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济”是中国传统的慈善理念,它的方式是直接提供衣食来救助,救助对象是各类弱势群体,它的机构有养济院、育婴堂、粥厂等。
B.“教养并重”是近代西风东渐的结果。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借鉴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做法,改造中国传统的慈善思想,既“养”又“教”。
C.“教养并重”最初大多是个人或慈善组织的自发行为,恤孤局、抚教局等慈善机构在教救助对象读书识字的同时,又教他们学习手艺。
D.“教养并重”在清朝末年由政府推动而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政府设立教养院、工艺局、习艺所等教习技艺,有的甚至请来外国技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教养并重”突破了中国传统慈善注重“养”而忽视“教”的局限,是晚清以来我国慈善理念的转型,“教”有读书识字、习艺、思想教育等多种内容。
B.清政府设立的习艺所、工艺局大多以流民、轻度罪犯为教养对象,后来救助对象逐渐扩大,教养内容逐渐与近代机器工艺、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
C.天津广仁堂、育婴堂设立女工厂和女学堂,组织女童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在慈善活动中增加工艺、近代教育的比重,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D.民国后政府设立贷款所,向灾民提供小额贷款,将灾民救济与灾后经济恢复相结合。这体现了“寓教于养”的理念,表明“教养并重”实践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济堂、栖流所、全节堂等是以“养济”为主的慈善机构,而工艺局、习艺所等是实践“教养并重”理念的慈善机构,它们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B.清末“教养并重”的理念与振兴工艺相结合,曾经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生日蹙,失业日多”背景下普遍的流民问题。
C.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既有个人与慈善机构的自发行为,又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引导,也是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
D.“教养并重”理念及其实践不仅拓展了传统慈善事业的内涵,也使慈善组织的日常事务从单一性向综合性转交,综合类慈善堂日益成为慈善组织发展的主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代手工业高速发展,文化艺术复兴昌盛,在这种情况下,明代在衣、食、住、用等领域里,出现了种种不寻常的文化现象。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型。在全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不仅木作、漆作行业兴旺,而且出现了一批专做硬木家具的小木作行业。店铺内不仅生产出售各种硬木家具,店主还常常根据用户需求到家中加工制造。按不同的用材,明代家具可分为传统的漆饰家具和新颖的硬木家具,以及采用竹藤等制作的民间家具。
国内最早的漆饰家具是明宣德年间的方角双门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这种被称为雕漆的工艺,比单纯填漆家具更华丽.明中叶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以黄花梨、紫檀木等优质木材为主材的復木家具。在另外的广大南方地区,人们就地取材,制成别具一格的竹家具,尤以斑竹所制枝木家具最为贵重。明代家具在宋代家具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明式家具品种丰富,用材多样,其中以黄花梨最佳.这种硬木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富有弹性。由于木质坚硬且有弹性,所制家具用料的横断面很小。因此,家具造型简练、挺拔。由于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美观,所以明式家具很少施漆,仅仅擦上透明蜡即可充分显示木材本身质感。另外,明式家具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部件,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
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清代家具中最出色的是宫廷家具.各种宫廷家具色彩鉤丽、纹饰华美。其中,最华贵富丽的雕漆家具以吉祥图案为装饰主题,刀法深锐,花纹与離刻手法均严整细密,无论在中国家具史上,还是中国漆器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杰作。这些家具的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去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并逐步扩展成了 “清式”家具的主体风格。家具工艺到了清代,总体已趋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繁缛的雕饰破坏了整体感。但在民间,家具仍沿袭“明式”特色,保留了朴实简洁的风格。
中国家具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明清家具。西方一些著名设计师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相互贯通,设计出既适合东方人口味又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创新家具。
(摘编自王翔子《浅谈中国家具的精髓——明清家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明代家具业呈现不寻常的发展态势,所以促进了手工业、文艺领域的快速发展。
B.明式家具用材多样,常以黄花梨、斑竹等为材,以这些木料所制家具造型简练挺拔。
C.在制作过程中,明式家具的形体比例既有审美层面的追求,也有实用方面的考虑。
D.清代的家具最华贵富丽,在我国家具行业、漆器领域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概述了明代家具的发展背景,随后重点论述了漆饰家具与硬木家具的特征。
B.文章论述家具特色各有侧重,明式家具详述用材做工,清式家具则详述宫廷家具。
C.文章第三段运用事例论证的论述方法,概括分析出了清代宫廷家具的主体风格特色。
D.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分述明清家具特色,是为了阐述明清家具对世界艺术的重大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木作行业出现,不仅是硬木家具业新兴的标志,也是明代家具业发展特色之一。
B.如果明式家具木料的色泽纹理不美观,就会以施漆美饰,进而促进漆作行业兴旺。
C.用料、装饰、做工都会影响到家具整体感,因而制作中不能偏倚其一而有损整体。
D.继承创新不仅让家具业积极影响了文化艺术,也成为了家具业不断发展的生命动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共6分)
第一面登上月球的五星红旗15日晚通过电视直播“亮相”。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马兴瑞随后宣布,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来自中国月球车车身上的这一图像,是由当天凌晨释放它的着陆器拍摄的。23时许进行的首次互拍成像试验中,着陆器和月球车用各自携带的相机互相拍照。
照片显示,在虹湾地区布满砾石和尘埃的灰黑色月面上,着陆器被阳光照得一片金色,月球车“胸前”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
约一分钟时间的互拍,并非简单的“留影”。从几小时前驶向拍摄点开始,月球车成功验证了月面行走、地形建立、视觉定位、感知规划等遥操作技术和车体控制、原地转向、相机使用等工作模式。未来几天还将进行的4次互拍及后续科学探测,将是这些技术和模式的重复应用。
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搭载长征三号乙火箭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继2007年嫦娥一号、2010年嫦娥二号之后,我国发射的第3颗月球探测器,也是首颗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嫦娥三号携带有一台无人月球车,重3吨多,是我国设计最复杂的航天器。
12月2日发射升空以来,嫦娥三号先后突破多窗口窄宽度准时发射、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等关键技术。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表示,“两器”成功互拍意味着它们携带的载荷顺利工作,这次任务“实现软着陆、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勘查”的目标已经实现。
国旗展现在屏幕上的那一刻,北京飞控中心掌声骤起。
这面五星红旗接近B5纸大小,特殊材质能够经受月球高达300摄氏度的温差。着陆器上的彩色相机,还原了它的“中国红”。
10年前的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的第7圈飞行中,同样展示了一面五星红旗。
那次飞行,让中国得以跻身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10年后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实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
10年间,以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在实现规模拓展、技术跨越的同时,带动了高新产业和基础学科的发展。
“正是因为坚持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发展道路,我们才能一次次在浩瀚天空中开辟属于中国人的新纪元。”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孙家栋说。
尽管任务已经成功,嫦娥三号的探月之旅并未结束。接下来的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名为“玉兔”号的月球车将以每小时200米的速度和每一“步”7米左右的节奏巡视月面,并与留在落月点的着陆器一起,开展月表形貌和地质构造、月面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地球等离子体层等科学探测。
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
【小题1】从下列各项中为这则新闻报道选择一个最佳标题(  )
A.“嫦娥三号”飞向月球的航程
B.“嫦娥三号”奔月成功,严寒酷暑考验在即
C.“嫦娥三号”落地成功,五星红旗登月亮相
D.“嫦娥”完美着陆,“玉兔”新奇巡航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相同的是,在介绍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和丰富性。
B.本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相同的是,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原则,把自己和参与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强烈的个人感情。
C.本文与《包身工》不同的是,虽然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意识,但《包身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本文则表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D.本文与《飞向太空的航程》主体部分不同,《飞向太空的航程》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而本文主要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现实情况。
【小题3】(小题3)对本文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属于新闻的导语部分,点明了这篇报道想要传达的最主要的最有价值的新闻,即“嫦娥三号”登月作业任务圆满完成。
B.“嫦娥三号”成功登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作者巧妙地捕捉到“五星红旗”在月球展现的画面,来表现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表达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C.文章先写“嫦娥三号”登月成功,月球车“胸前”五星红旗鲜艳夺目,再写12月2日“嫦娥三号”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是一般的新闻报道常用的倒叙写法。
D.根据文章介绍,到2020年,“嫦娥三号”将完成月球采样工作,返回地球,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