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比特币,因何而疯狂
熊爱宗
从2013年开始,网络虚拟货币比特币持续火爆,其价格不断攀升,11月底甚至一度超过黄金价格,其飞速发展的态势受到了各国货币当局的关注。
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本质上与网络存在的其他虚拟货币相同,可以在网络空间购买一些虚拟物品,也可以与一些国家货币兑换套现,甚至可以直接购买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如近期有媒体报道,美国前赌场老板出售其拉斯维加斯的豪宅时表示愿意以比特币进行交易。
然而与其他网络虚拟货币不同,比特币并不是由某个特定机构发行。比特币主要基于一套密码编码、通过复杂计算机算法产生,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下载运行比特币客户端参与制造比特币,这个过程也被形象地称为“挖矿”。这赋予比特币两个特性,一是比特币生产的“去中心化”。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发行机构,比特币的生产不受任何一个机构的控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挖矿”行动来制造比特币。二是供给的有限性。通过设置复杂算法,比特币的供给行为被严格限定。按照最初设计的规则,全世界比特币的最大供给量为2100万枚,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用户量的增大,比特币的生产难度将会越来越大,直至最终停止。
比特币已经成为一种极度活跃的投机品。来自虚拟货币交易商Mt.Gox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之前,比特币价格一直徘徊在100美元以下,并未受到人们太多的重视。然而从201 3年上半年开始,比特币价格开始疯狂上涨。至11月底、12月初,一枚比特币的价格已经突破1200美元,短短一个月上涨超过6倍。这吸引了大批投机者进入,一些比特币辅助业务,如比特币“挖矿机”买卖、交易平台、支付中介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涌现。
比特币为什么会受到如此追捧呢?
一般来说,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大职能。对比货币职能,比特币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比特币可以由网络用户独立进行交易,无需第三方清算机构,交易和支付成本较低;第二,比特币供给有限,并不会像各国法币那样存在超发导致通货膨胀产生,这有利于其价值尺度作用的发挥;第三,比特币的“去中心化”使得其可以有效规避各国监管和资本管制。此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为比特币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球量化宽松政策纷纷出台,主要储备货币资产价格动荡加剧,比特币供给有限的属性使其成为现有货币资产的自然替代,从而逐渐进入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例如2013年4月,塞浦路斯宣布对储户进行征税,导致民众纷纷将储蓄转化成比特币,推动比特币价格大涨。
然而,比特币和法定货币不同,它既没有内在价值,也没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信用担保,同时也不像其他网络虚拟货币那样拥有相关企业的支持。因此,比特币的价值完全依赖于持有者和使用者的信心,一旦人们预期它的用处下降,比特币最终将会沦为一堆计算符号,失去任何价值。同时,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性,比特币不受任何货币发行当局的监管和控制,但其却可以通过与法定货币兑换、行使直接支付手段等对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带来影响。
因此,大多数国家对比特币都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例如,近期欧盟银行业监管当局向消费者发出警告,要求其警惕比特币等虚拟货币风险。由于这些货币不受任何监管且无内在价值,同时又可能遭到黑客攻击,因此,消费者买卖比特币时要审慎。韩国金融当局近期则宣布比特币缺乏稳定性,对比特币缺少可测量的金融指标表示担忧。印尼和澳大利亚等货币当局也对比特币的风险表示出一定担忧。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文指出,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提醒社会公众注意相关风险。
货币当局应该加强对于比特币的监管。从目前来看,比特币在发行、交易、流通等各个环节既缺少相关政府机构的监督,也无相关法律规定,这种监管上的空白既可能造成投资者个人损失,也可能给宏观金融带来风险。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应摒弃投机心态,切莫盲目投资,避免成为金融泡沫的牺牲者。
(选自《世界知识》2014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关于“比特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与网络存在的其他虚拟货币相同,可以在网络空间购买虚拟物品,可以兑换成大多数国家的货币,甚至可以直接购买现实生活中的物品。
B.比特币生产的“去中心化”是指它没有一个统一的发行机构,生产不受任何一个机构的控制,任何人都可以制造比特币,因此比特币可以无限量的拥有。
C.比特币主要基于一套密码编码、通过复杂计算机算法产生,人人都可以通过下载运行比特币客户端参与制造,这是它与其他网络虚拟货币不同之处。
D.全世界比特币的最大供给量为2100万枚,而且随着比特币产生数量的变化,“挖矿”的难度也在调整,因而比特币的供给行为被严格限定。
【小题2】对“比特币”受到追捧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特币的“去中心化”, 并不是由某个特定机构发行,使得它可以有效规避各国监管和资本管制。
B.比特币交易和支付成本较低,可以由网络用户独立进行交易,也不需要第三方清算机构,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
C.比特币供给有限,并不会像各国法币那样因为超发而导致通货膨胀,理论上有防通胀的优势,这有利于其价值尺度作用的发挥。
D.一些国家的主要储备货币资产价格动荡加剧, “去中心化”的属性使比特币成为现有货币资产的自然替代,导致人们纷纷将储蓄转化成比特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比特币价格波动极大,甚至可能失去任何价值。因为比特币和法定货币不同,它没有内在价值,也没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信用担保,同时也不像其他网络虚拟货币那样拥有相关企业的支持。
B.由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和供给有限的特性,它可以通过与法定货币兑换、行使直接支付手段等对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带来影响,打乱正常的货币秩序。
C.尽管比特币具有很多法定货币所没有的优点,但大多数国家对比特币都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他们认为比特币不受任何监管且无内在价值,又可能遭到黑客攻击,且缺乏稳定性,有一定的风险性。
D.对个人投资者而言,不要存在投机心态,盲目投资,因为比特币在发行、交易、流通等各个环节既缺少相关政府机构的监督,也无相关法律规定,这种监管上的空白可能造成投资者个人损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21 01:59: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是有别于宗教、科学而独立存在的人类传统的智性方式。这种智性方式首先基于对美的形式和情感的体验与接受,继而形成对性情的陶冶,并积累而成对艺术的修养和智慧;最终形成一个心灵的净化和解蔽。
我们知道艺术是一个多种类的集成,包括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等领域,每一领域下又有许多分目和类别。但艺术的呈现总是与某一具体的技艺相联系,构成某一类的“象”的呈现。这一上手的技艺及其“象”意一方面具有本身悠长的发展专史,专史中又标明着各种延绵不息的谱系及其特性和历史性标杆;另一方面这种技艺史又与各个不同民族区域、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维系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种文化的关联表现都被视为人类精神的基本倾向而加以关注。这种上手的技艺与精神的表达互为联系,呈现出的正是这种“象”的东西。“象”的关联,这是艺术学科的重要特征。
我想用土耳其著名作家帕慕克的寓言来说明艺术之“象”的还原的奇异现象,进而揭示和强调艺术创造和艺术教育的特性。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以隐喻的方式揭示艺术之“象”存活在一双稚眼与一颗慧心的交互作用的迷离世界之中,进而揭示了艺术的特性,这个特性就是纯真个性与悠深修养的并存。艺术的智性方式既需要孩童般的纯真、鲜活的生命个性,又需要技艺的训练、功夫的娴熟,需要那终其一生去开发和修炼的技艺之神。这个艺术之“象”需要鲜活的生命个性和悠深的技艺之神的契合。这种契合弥为珍贵,恰在于稚眼与盲目不可兼得,那纯真之眼与阅尽沧桑的记忆难以两全。这正是艺术和艺术教育迷人而又艰难之处。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学科不能用简单的论文文本的方式,来单向地评定其研究质量,甚至创作的价值也不能用票房等即时的反映来判定。
今天,艺术的领域发生了飞速拓展。在城市化的大趋势中,在商品经济的推促下,时尚娱乐不断引领大众文化的潮头,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生态正催生着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艺术学科门类的独立与细分,其根本问题应该是艺术智性方式的培养和开发,是其特有的艺术之“象”的显现、开启和生生不息的命题。
作为学科门类,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首要使命仍然是构建其学术框架。我认为这个学术框架不妨以“象”作为公共的核心,来加以方法论的研究。这一学术框架应包含基础、创作、研究三大部分。其中创作是核心部分,理解创作的方式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创作的语言、创作的历史、创作的思维。创作的语言是对特定艺术之“象”的形式和语言的理解与养成,是艺术的形式要素的训练;创作的历史是对这一特定门类的历史及其内容的理解;创作的思维是对艺术之“象”的内涵以及方法的揭示,是指具体的艺术之“象”与民族、社会、时代之间的关联。创作的思维又包含社会变革、传承更新、媒介拓展、体制批判、大众参与和生存追问等诸多角度,这些使得艺术与政治、科技、宗教、城市越来越形成时代性的关联,并赋予艺术创造以一种随机而发的活泼思维和生动契机。关于艺术之“象”的研究,有如一把钥匙,它不仅帮我们打开艺术创作和思考的秘密,而且,以艺术之“象”作为方法,也是我们构建艺术学科和教学的重要工具。    
(节选自2012年2月7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是独立存在的人类传统的智性方式,是一个多种类的集成。人们对他的理解多种多样。
B.艺术的呈现总是与某一具体的技艺相联系,技艺史又与各个不同民族区域、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有关。
C.土耳其著名作家帕慕克用寓言说明艺术之“象”的还原的奇异现象,进而揭示和强调艺术创造和艺术教育的特性。
D.“象”的关联,是艺术学科的主要特征。艺术之“象”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打开艺术创作和思考的秘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艺术这种智性方式要形成一个心灵的净化和解薮是需要一系列过程的,不能一蹴而就。
B.艺术的智性方式需要鲜活的生命个性、功夫的娴熟以及终其一生去开发和修炼的技艺之神等这些条件。
C.艺术和艺术教育迷人而又艰难之处在于稚眼与盲目不可兼得,那纯真之眼与阅尽沧桑的记忆难以两全。
D.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首要使命是构建其学术框架,因此,这个框架不妨以“象”作为公共的核心来加以方法论的研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中的一段故事以隐喻的方式揭示了艺术的特性:纯真之性与悠深修养的并存。
B.在城市化的大趋势和商品经济条件下,时尚娱乐不断引领大众文化的潮头,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正在产生。
C.作为创作方式之一的创作语言是对特定艺术之“象”的形式和语言的理解与养成,是艺术的形式要素的训练。
D.社会变革、传承更新、媒介拓展、体制批判、大众参与和生存追问作为创作的思维的基本内容,使得艺术与政治、科技、宗教、城市有时代关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潜意识的科学性
名柯
人类的心理是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人类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但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心理学只是混杂在哲学和神学当中,面目模糊的一种知识。
冯特,是公认的第一个把心理学转变成一门正式独立学科的奠基者,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他的名著《生理心理学原理》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本心理学专著。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此举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就使得心理学如同其他学科一样被作为一门正式科学而进行研究。
至今,心理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产生了很多心理学流派。其中,最受争议的当数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派一方面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另一方面却被有人认定为江湖骗术。而如今,他已经是公认的心理学大师。
弗洛依德认为,意识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的,这三个层次是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最表层的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潜意识则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原始冲动和本能多数不容于风俗、道德和法律,因而受到压抑,成为不被意识到的潜意识。
人的潜意识就像一个大仓库,包含着许多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各种欲望。在这其中,性欲是最主要的。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前意识由那些不能立即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意识到的主观经验组成。前意识还扮演“警察”的作用,它鉴别那些与社会道德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阻止这些进入意识,而把它们压入潜意识当中,把意识和潜意识隔开。
在心理学大师荣格看来,集体潜意识是一种更基本的潜意识。他认为,个体潜意识是人格的第二层,它是潜意识的表层部分,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幻等;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部分,它是人类在漫长的离世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沉淀物,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和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从来没在意识中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得来的。集体潜意识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型,即一种本原的模型。荣格认为,原型是遗传的先天倾向,不需要任何帮助,就可使一个人的行动在一定的情况下与人类祖先的行动相似。
弗洛姆把潜意识的概念进一步扩展,他提出了社会潜意识的概念。弗洛姆认为,每个社会都有其特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和禁忌。社会希望其所有成员的思想、感情都能在它所指定的范畴内进行,它允许社会成员保留那些符合社会规定的思想感情,而对那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感情要进行压抑,即把这些思想感情压到意识之下,使社会成员意识不到,存在一种社会过滤机制来压抑人们的这些思想、认识、态度和情感等。
(选自《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识由不同层面但紧密关联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组成。
B.人们能够随意想到并清楚察觉道德主观经验构成了意识。
C.潜意识包含着个人、集体、社会的各种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
D.处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一番努力后可以意识到的主观经验构成潜意识。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心理学单独成为一门科学仅仅只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人类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却源远流长。
B.心理学的历史尽管不长,但在这100多年的历史中却涌现出了诸多的心理学流派,其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影响最大。
C.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着眼于意识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他们认为人类能清楚觉察道德只是意识,而前意识和潜意识根本无法觉察。
D.弗洛伊德只认为人有个体潜意识,但他的后续者则认为潜意识还应有集体潜意识、社会潜意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特创建了有史以来第一所心理实验室,明确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实验方法,因而被誉为心理学的奠基人。
B.精神分析学派在心理学界已经拥有了自己合理的地位,潜意识的理论也日渐为人们所接受。
C.荣格认为弗洛伊德研究的潜意识尚不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部分,最底层部分应为完全通过遗传而得来的原型。
D.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是在弗洛伊德、荣格的研究基础上的深入、拓展,他认为人的某些思想感情会受到社会的压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禅,又称“禅那”,有“静虑”“思维修”“弃恶”等义,习惯与禅定、禅修、禅法等并称而成为具有特别意义的名词。禅是源于印度的一种禅定方法,随着佛教传入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之后,逐渐形成了佛儒道文化信仰体系中普遍施用的一种“开悟见性”之法,进而演变成“安身立命”的一种生活智慧,传承至今。《六祖坛经》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在现象所迷惑所束缚,也不能被内在意念所误导所纠缠,内心保持冷静与平和,举止能够自持与理智,心行相应,清净善美,就是禅定。这有如《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一种方法,禅有“坐禅”之意,如达摩面壁,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之法,而到达“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寂静思虑,身心轻安;作为一种智慧,“禅不用坐”,而实现“坐亦禅,行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身心合一,生命升华。
我们谈禅、谈禅定,不能谈玄说妙,不能脱离人生实践,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社会人群。这正是禅的“实践性特质”。面对生活,禅的方法能使我们冷静与清醒。在梁漱溟先生看来,文化涉及的不是个体的人,而是在相对稳定的社团中的人的生活,文化的问题实际上归结为生活的问题,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生活就是“意欲的相续”,由我们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形式演变成一个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不同形态,产生不同的社会与人生之发展路向。禅对生活的态度,就是从整体的、关联的、连续的生命互动过程来理解的,将生存和死亡、快乐和痛苦、染污和净化、系缚和解脱等相对的生活内容,作为一个彼此相依、连续不断的过程来加以思考。生活不应当只是一种机械的曲线回环与重复,更不应当只是满足个人贪欲的无限膨胀与独享。
生活中,不少痛苦来自于心灵的封闭与精神的僵化。看破、放下、自在,是禅的智慧。世间万象,特别是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是时代和个人的因缘聚合、因果相应,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原本是自然而然的,希图任由主宰而恒常不变都不可能,即所谓“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洞悉了这一法则与真理,就是“看破”。“看破”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让我们看见“我”的虚妄和自我的真相。但我们还需要落实在行为上,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人生。这就需要“放下”,放弃自我执著,要想获得身心的轻松与愉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放下。人要活得心安理得,活得自自然然,活得有品格有格调,才是真自在,这是一种从心底里透发出来的彻底达观、轻松、愉悦。有诗云“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有了这样的心境和自在,生活便如“雨过竹风清,云开山顶露”一般的灵动与净明。(摘自 2014年8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第一段中“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禅是一种由古代印度的禅定法经过“中国化”后逐渐形成的“开悟见性”的方法。
B.禅是人的内心冷静平和外在自持理智的一种清净善美、不为物役的人生境界。
C.禅是一种让我们面对现实进行内在反思、调身调息调心、获得智慧的生命状态。
D.禅是执著于顿悟与神通进行谈玄说妙的禅修,是追求精神境界的不二法门。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本文认为禅与儒道具有通融性,是一种可以解决心灵封闭与精神僵化问题的智慧。
B.禅对生活的思考,是将相对立的生活内容,作为一个相连、相续过程来加以思考的。
C.本文引用诗句,巧妙地阐释了灵动、澄澈、明净的自然境界与禅的自由自在的心境。
D.禅的智慧其实就是看破、放下、自在,走出被物欲所蒙蔽的心灵泥淖,享受生活的智慧。
【小题3】从文中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禅”具有很大的魅力,它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儒家的博雅教育观念
党圣元
博雅教育起于古希腊,本义是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教育。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模式,到近代重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育,以及20世纪初美国及欧洲通识教育理念的勃兴,形成了远流长的传统。从教育的内容而言,博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为内核,同时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与过程。它试图通过人的性格培养促进个性的发展。这一自西方的教育理念与我们目前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观念的变革相吻合。“博雅”教育思想并非一个全新的西方概念,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以人的精神品格为培养目标,实现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博雅君子人格就已经成为教育者的最高理想。“博、雅”二维构成君子人格的整体框架,“博雅”精神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儒家强调谈文、论艺、述道,博采古典精华,兼取众家之长,融古今于一炉,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辞令之功,还要坚守传统信仰与正统之道。“六艺”之教,以熏染习得的方式镶嵌在古人的身体与血脉中,并外化在生活方式与日常实践中,乐教被视为最高境界。孔子认为的人生教育三步曲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自卫返鲁,第一件事就是“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这种教育理念所培育的古代博雅传统,成就了古人追求智慧、崇尚价值、执着理想的理智型生活方式。
对君子人格的自觉追求,是我国先秦时期人文觉醒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君子的内涵正是由“博”和“雅”两方面组成。一方面,君子代表着知识阶层,是知识的拥有者。《论语·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被置于首,广博的知识是君子人格的要义。另一方面,君子必须是仁德、操守、义节的实践者。 “君子比德如玉”则寄托着人们对德行的无限推崇,是否有德是君子内涵不可或缺的内容。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教养、高尚的品德集于君子一身,使君子表现出仪表端庄、令人敬畏的威仪,这种独有气质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博雅精神和君子风度。
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使得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的精神塑造。 “六艺”之学,既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和艺术修养,也包含了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儒家用“六艺”概括了一个儒者所应该修习的方向。后孔子顺应“学移民间”的历史潮流,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旧格局,使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晚年孔子整理、阐释(《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新的六艺之学,构成了儒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确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走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后世得到了长久的延续。
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继承并发扬博雅教育的价值理念,在知识急剧扩增的时代适应教育普及化的需要,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乃至道德人格与生命智慧养成的多重目标,是当代教育必须应对的挑战。(《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29日)
【小题1】关于“博雅教育”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博雅教育起于古希腊,是指通过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学提升人的知识认知水平的教育模式。
B.博雅教育是柏拉图最早提出的教育理念,在欧美表现为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内涵的理想国教育模式。
C.博雅教育是通过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与过程,达到提升人的精神道德修养的目的。
D.博雅教育不仅是一个全新的西方概念,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主要是培养知识渊博的人才。
【小题2】【小题3】关于“儒家博雅君子人格的培养”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强调谈文、论艺、述道,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高超的辞令之功,也要坚守传统信仰与传统之道。
B.乐教被视为“六艺”之教的最高境界,孔子非常重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三部曲,通过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
C.先秦时期注重对君子人格的自觉追求,把“博学”置于君子修炼的首位,视广博的知识为君子人格的决定因素。
D.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的精神塑造,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
【小题4】【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博雅”精神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博、雅”是君子人格的整体框架,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是其最高理想。
B.“君子比德如玉”寄托着人们对德行的无限推崇,作为君子必须做仁德、操守、义节的实践者。
C.孔子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学移民间”的风气,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格局。
D.新的六艺之学是儒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确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走向,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观念,在今天依然要继承发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诗歌的沉思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精致、大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⑥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现在的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娱乐与享受。
⑦但散文创作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异的审美素养、从容有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这便是散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顺畅地交流,则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体悟。只有会读散文了,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国平、吴春燕《散文如水 何以悟“道”》,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民族精神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蓬勃发展的华语散文。
B.散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C.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世界的感觉。
D.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联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散文文体平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B.②至④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散文文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C.⑤⑥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在于其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D.⑦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既拥有优秀的散文作者,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这一文体看似平淡如水,但我们的散文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取得了辉煌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B.创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阐释,多些感受与体悟。
C.散文既可以“宏大”,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也可以“简单”,将人们带入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
D.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文体之母”,所以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