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丹培拉”与东方意蕴
程俊礼
绘画材料与作品的画面品质及技法、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纵观西方绘画,材料几经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西方艺术家曾从日本浮世绘等亚洲艺术中汲取营养,但是对于中国画水墨意蕴和中国画所特有的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却鲜有深入探究。为了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我尝试运用“丹培拉”这一西方传统绘画形式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以求赋予这一传统绘画形式以新的面貌,借此展开我的艺术探索。
“丹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译,通常称作“蛋彩画”,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欧洲最古老的画种之一。丹培拉主要以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作为绘画颜料的调和剂,有多种混合方式。它多水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时则饱满沉稳,速干的特性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中,丹培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16世纪随着油画的兴起逐渐衰退,但至今仍广为流传,成就了伦勃朗、波提切利、弗朗西斯科、安德鲁·怀斯等绘画大师和他们的传世经典之作,体现出丹培拉独特的艺术魅力。
多层次的描绘让传统丹培拉绘画的制作过程耗时费力。但其速干的特性是否也适用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是否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性呢?我在艺术实践中常常思考,如何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如何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在丹培拉色彩的流动中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中国画强调“意在笔先”。“意”与意境、意象相关,是画家在情景交融的状态下物我合一的艺术表达。正是在“意”的挥写中,画家将自然的存在状态与人的生命形态进行了链接,就像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阐释一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试图在丹培拉的色彩挥写中,追求客观描摹和主观精神的发挥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境,体悟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中国油画家主动追求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今天,以丹培拉这一西方绘画形式追求中国传统文人画意韵的“西语式表达”,写“胸中逸气”,表“象外之意”。
为此,我以中国式的写意形式,对适合细腻描绘的传统丹培拉绘画材料进行了颠覆式运用,在自然风景的描绘等艺术实践中,更注重色彩运用的直觉性、随机性,强调西方表现主义和东方表现性绘画异质同构的审美特质。我希望通过作品传达一种更加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的境界,在色彩的流动中,让西方的丹培拉更多一抹东方意蕴。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2月16日12 版)
【小题1】下列关于“丹培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丹培拉是一种西方传统绘画形式,作者借它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
B.丹培拉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通常称作“蛋彩画”。
C.丹培拉绘画颜料采用的调和剂主要是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有多种混合方式。
D.丹培拉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并达到顶峰,16世纪逐渐衰退。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丹培拉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成就了一批著名的绘画大师及其传世经典之作。
B.具有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的速干特性的绘画颜料让传统丹培拉绘画制作耗时费力。
C.丹培拉绘画的速干性适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
D.中国画家想对丹培拉绘画材料的进行颠覆运用创作更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境界的作品。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西方绘画材料的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说明绘画材料决定着作品画面品质、技法、语言。
B.西方艺术家曾汲取了日本浮世绘艺术的营养,却没有探究中国画水墨意蕴和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
C.作者试用“丹培拉”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是想赋予丹培拉以新的面貌,更多一份东方意蕴,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
D.作者在艺术实践中已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8 02:4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唐代的文化实边策略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祆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域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唐朝实行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形成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B.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C.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体现出唐代中原文化对西域社会影响之深。
D.“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骞通西域后,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学文化迅速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
C.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社会的主流观念。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表明不同宗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小题3】唐代的文化实边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于今天我国开展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流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简要指出。(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又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苟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苟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饪“稷下学宫”的“蔡酒”。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秕评,当然,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可“亚圣”之名,来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廉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左传》等“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
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缀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
(选自徐洪兴撰《孟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小题1】下到各项,对“孟子升格运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战国初期开始,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一直曲折,过程始终不顺利。
B.孟子去世后,孟子学派经历了多个朝代的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渐渐改变,孟子及其著作渐获重视。
C.秦汉到两宋之间,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官私文献不见孟子之名,《孟子》甚至没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
D.从两宋开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显。此后,“孔盂之道”便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义理之学和文献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响了汉代经学与两宋道学。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
C.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在宋朝以前也从未被认可过,可见孟子曾经被冷落。
D.东汉赵岐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但那时孟子并不被广泛尊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中后期儒学内部两派,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学”的分别,这种说法证明了孟子及其著作是从两宋才开始受到重视的。
B.孔子之后,儒家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派别斗争,孟子一派因为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从而沉寂了很长的时间。
C.宋朝以前,孟子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他的书也只能归入“子部”,并因他的事迹不见于《史》《汉》记载,也常被后人怀疑和批判。
D.从中唐开始,“孟子升格运动”使孟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被政府封爵号,著作被增入儒经之中,跻身子“四书”,列入科举科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深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道、禅为一体的思想系统,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要想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就需要对它的思想体系进行学习和理解,因此教育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让青少年去学习四书五经、古典诗词等国学经典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举措。但是不能让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成为一种形式主义一一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背诗而背诗,这与让中国传统经典走进教育的真正目的-一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本末倒置的。只有通过教育让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内化于心,才能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把握住其精神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而中国传统艺术可以说是其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不论是昆曲、京剧,还是黄梅戏、河北梆子,其化妆、服裴、语调、唱词、步法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这与以欧洲歌剧为代表的外国戏曲艺术明显不同。中国的水墨画使用宣纸、毛笔、墨汁,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在一幅有限的画境里觅得无限的天地,这与西方油画的画布、笔刷、颜料等工具以及将绘画当做科学从而追求客观、逼真的传统绘画态度也大相径庭。中国书法更是发展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成为世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的精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传统艺术。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还应身体力行,落实到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行为范式”。炎黄子孙在华夏文地躬耕多年,已形成许多对自然和生活的认识。比如“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先人指导农业耕种的历法,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包括“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则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通过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因素,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又可以间接地促进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总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一个生动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古今中外、优胜劣汰”的原则,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也不能崇洋媚外或唯我独尊,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说要坚持开放、发展和辩证的态度。三个途径虽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中国的文化自觉并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摘编自张新科《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三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应该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以儒、道、禅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
B.通过对四书五经、古典诗词等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就能内化于心。
C.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形式,比西方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是世界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D.身体力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北每一个人都应传承包括传统节日、传统风俗等所包含的中国古人对自然、生活的认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代社会应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文论证的前提,文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三种途径。
B.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传统艺术关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是为了论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传统艺术。
C.文章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阐述了通过生活实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范式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
D.围绕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以及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认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途径,即通过教育内化于心、通过艺术传承传统文化,通过生活传承行为范式。
B.戏曲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 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历法、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共同构成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C.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个途径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价值和意义,这三个途径显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
D.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共同目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同类题4

汝窑
汝窑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位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临汝一带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之说。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
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汝窑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瓷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的成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瓷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汝窑有两部分,其一是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出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口。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的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德御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烧,但鲜有乱真者。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遗址烧制民间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系汝窑中一部分。烧瓷时间长,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质量比耀州逊色,烧瓷历史比耀州晚,明显受到该窑影响,属耀州窑系。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汝窑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小题1】下列对“汝瓷”或“汝窑”的表述,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汝瓷”得名于公元605 年,隋炀帝在大业初年置临汝为汝州之时。
B.“汝瓷”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超过了南方所有的青瓷,其器型规整的程度也是绝无仅有的。
C.“汝瓷”釉面开裂纹片本是在烧成过程中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无意识的缺陷,后来却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装饰。
D.“汝窑”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民窑的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质量比耀州逊色,烧瓷历史比耀州晚,明显受到耀州窑影响,属耀州窑系,不属于汝窑系。
【小题2】下列属于“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最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A.北宋官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的记载,现今汝瓷传世品更是稀少,全世界仅存65件。
B.明代前期景德镇德御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烧,但鲜有乱真者。
C.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
D.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和世人。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商彝周鼎是商周的青铜礼器,十分珍贵,能与商彝周鼎比贵的只有汝瓷。
B.通过发掘品中存在与现存的65件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以及一些可行的实物依据,古陶瓷研究人员得出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就是宋汝官窑口的判断。
C.判断一件瓷器是否宋官窑汝瓷,“香灰色胎”、“细小而规整的支钉痕”、“釉面开裂纹片”“天青色”“天蓝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D.随着研究人员对汝窑址进行的一次次发掘,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相继出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说法将成为历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网络已成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倾向也日益突出。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网络已成为群众反映心声和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由于制度的缺失和监管的不利,近年来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化倾向也日益凸显出来。一是网络信息并不是天使,特别在当下转型期,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诽谤、诈骗、敲诈等犯罪行为多发。因此,确实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制。二是一些网民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变革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或自身处境,就往往借助 “突发性事件”发泄不满情绪,不负责任地评论、轻信、猜疑、谩骂等,这些都在抬头蔓延。如果这些所谓“新意见阶级”渗入太多的非理性情绪,这对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来说,并不是太好的信号。
网络已成民主参政议政的新形式,但网络“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4年7月21日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0),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 。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 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因此,微博、论坛、网评等网络交流日益活跃,网络已成为人大、政协、听证等之外的民主参政议政新形式,是人民群众更广泛、更便捷、更灵活地关心国家大事、建言献策的新途径。然而,近年来网络舆论中的无政府主义、情绪性民主、跟风炒作倾向也开始浮现。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约1/3是受网络舆论推动才兴起和传播的。很多网民已结成各种虚拟的 “群体”,通过贴吧交流传播和联动,面对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教育、司法不公等问题,形成巨大的舆论场。无疑,一些党政部门的决策失误和执政不当问题,是需要认真接受舆论批评和监督的。但是,网络舆论中也掺杂着一些过激的无政府主义情绪、网络“集结串联”、“意见领袖”等的操控,从而很容易诱发网络上的“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并进而促发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这不仅会增加官民之间对热点问题的“敏感”与紧张,也会对公民理性地参政议政产生不利影响。
网络已成新兴的多元文化传播阵地,但也存在着消解主流价值观的倾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传播,传统媒体越来越与网络媒体相互联动和兼容,互联网就成为人们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它也就成为文化创造与多元发展的新兴阵地。然而,互联网也具有虚拟性、匿名性、随意性、大众性、全球性等特点,特别是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淡化对公共政策的认知,逆反性文化消遣、消解主流价值观的现象也开始抬头。如网络泛娱乐化、人肉搜索、道德追杀、网络恶搞、污蔑诽谤、侵犯隐私、色情暴力和网络诈骗等现象增多,这就形成了一股侵蚀伦理道德和价值信念的文化舆论“潜流”,
危及社会稳定和法治秩序的建立。
当前的网络带给了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重大文明与进步,然而网络舆论的局限性和由此产生的问题也日趋复杂和凸显。网络公民文化建设所蕴含的公民品格与守法精神需要对上述问题加以认知。
(摘自马长山《网络公民与守法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倾向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诽谤、欺诈、敲诈等犯罪行为。
B.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过传统PC整体的使用率。
C.网络人肉收索、道德追杀、网络恶搞等形成了一股侵蚀伦理道德和价值信念的文化舆论“潜流”。
D.网络公民文化建设所蕴含的公民品格与守法精神需要先对网络舆论存在的不良问题加以认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些网民往往借助“突发事件”发泄不满情绪,不负责任的评论、轻信、谩骂等属于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变革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或自身处境的改变。
B.网络舆论中大量存在着无政府主义、情绪性民主、跟风炒作倾向,如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约1/3是受网络舆论推动才兴起和传播的。
C.网络舆论中掺杂着一些过激的无政府主义情绪、网络“集结串联”、“意见领袖”等的操控,社会危害大,会对公民理性地参政议政产生负面影响。
D.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联动并兼容,互联网就成为人们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通道,它能成为文化创造与多元发展的新兴阵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如果所谓“新意见阶级”渗入太多的非理性情绪,并不是太好的信号,就是说网络舆论非理性化倾向不好。
B.科技的发展,使得微博、论坛、网评等网络交流可以成为人民群众更广泛、更便捷、更灵活地关心国家大事、建言献策的新途径。
C.很多网民们结成很多虚拟的“群体”,面对贫富冲突、司法不公正等问题,形成舆论场,以及时纠正执政不当问题。
D.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互联网淡化对公共政策的认知,有消解主流价值观的现象,因为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匿名性、随意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