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所录作家凡二千三百余人,诗凡四万八千余首。从这么多的作家和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来,而且要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唐诗的全貌,自然不是件容易事。但《唐诗三百首》的选辑者基本上是完成了这个使命的。初唐四杰和沈、宋等人的律诗,初、盛之间作为李、杜前驱的陈子昂、张九龄等人的古诗,这个选本中虽选得不多,却篇篇都有代表性。盛唐的重要作家也都已网罗在内,而且所选的诗也都是精品。中唐的刘长卿、韦应物以及元、白、韩、孟,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作品,在这个选集里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这可以看出,选辑者的态度是非常公允的,而去取之间也相当审慎精确。这正是我们肯定《唐诗三百首》的主要原因。
另外,这个选本还有几个值得称赞的特点。我们知道,唐诗最突出、最优秀的部分是盛唐诗;没有盛唐诗,唐诗就不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评价。《三百首》的选辑者抓住了这个特色。照我的体会,他的选诗标准是以作品能代表“盛唐气象”与否为取舍的。就是他在选初、中、晚唐各个阶段的作品时,也大抵以符合“盛唐气象”的标准为依归。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的诗篇,如李贺、卢仝、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作品,就都没有入选。但入选的诸家,也并不因过分强调“盛唐气象”而抹煞他们带有独特风格的佳作,比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就选了好几首。另外,选辑者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在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也能统筹兼顾,各选若干,而不失于偏执狭隘。因此,我们在《三百首》中虽只读了这个作家几首诗,也能略窥其整体。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作家是大有帮助的。比如王维,除选他的自然山水诗之外,还选了《老将行》和《洛阳女儿行》,这样,我们就可看出王维的风格在恬静幽闲之外还有雄健、清丽的两个方面。又比如韩愈,除选他的《石鼓歌》以见其怪诞突兀的风格外,还选了《山石》;这样,我们就可看出韩愈的风格也有清新流畅的一面。再比如李商隐,除选他的“无题诗”外,也选他的《韩碑》;这样,我们就可看出李商隐的风格除浪漫绮艳的一面之外,还有雄浑苍劲的一面。第三个特点是选辑者不仅着眼于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篇突出的有名的作品。比如五古选了元结的《贼退示官吏》,七古选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五律选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七律选了崔颢的《黄鹤楼》,五绝选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些具有概括性、示范性的作品的入选,都足以说明选辑者的眼光、见解的正确和全面。再者,选辑者有意照顾初学的人,使他们在开始接触唐诗时不致遇到太大的阻力。比如选李白的五、七言古诗不算少,而“古风五十九首”却一首也没有选。因为初学的人读这一组诗是比较吃力的,而且这些诗也不如《长相思》《月下独酌》等篇容易引起读者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联想。又如选杜诗,舍《北征》《奉先咏怀》而取《望岳》《赠卫八处士》和《兵车行》;选白诗,舍“新乐府”而取《长恨歌》《琵琶行》,也是同一道理。    
(节选自吴小如《读〈唐诗三百首〉》,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作者肯定《唐诗三百首》选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从众多的作家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来,且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了唐诗的全貌。
B.不选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不符合“盛唐气象”的诗篇。
C.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能统筹兼顾,而不失于偏执狭隘。
D.不仅着眼于那些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名气不太大的作家的突出的有名的作品。
 
【小题2】

【小题3】
A.《唐诗三百首》选本除了盛唐诗人的作品也兼顾了唐其他时期诗人的作品。
B.雄健奔放、积极进取的“盛唐气象”促进了诗歌的繁荣,使得诗歌题材更加丰富,风格更加多样。
C.任何公允的审慎的唐诗选本也只能基本上概括地反映唐诗的全貌,窥豹于一斑,难免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D.盛唐诗是唐诗的高峰,确立了唐诗的崇高地位,没有盛唐诗就不可能产生宋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6 03:57: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感

冯骥才

①在当前中国城市地毯式的改选中,一个词汇愈来愈执著地冒出来,就是——记忆。这个并不特别的词汇放在城市的变革中便让人们感到异样、另类、不和谐、不解,还让那些恨不得把城市“推倒重来”的人颇为反感。城市难道不是愈新、愈方便、愈现代愈好吗?为什么需要记忆?记忆什么?有什么用?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而把它破破烂烂地堆在那里吗?

②首先说记忆。人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前者是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不论记住还是没有记住,不管日久便忘或历久难忘,全是一任自然,具有感性的色彩。我们在日常而平凡生活中的记忆大致如此。后者——也就是自觉的记忆,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③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

④当然,伴随着记忆的另一半是忘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在城市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它总是一边创造,一边销毁,还要不断的改造与扩大,再加上灾难性的变故(包括战争与自然灾害的破坏),记忆总是在不断的丧失。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记忆与忘却都是随其自然,是不自觉的和非理性的;拆旧建新,随心所欲。因为那时人们只把城市看做是功能的、使用的、物质的,没有看到它的个性的价值与文化意义。

⑤但是,自从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便对自己的城市产生一种理性的记忆的要求,开始觉悟到要保护这些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应该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的《威尼斯宪章》一出来,人们对城市的保护就非常自觉了。保护它,决不仅仅因为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留住它的丰富性,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当然,这些都是从精神和文化层面上来认识的。于是,文化保护便成了现代城市建设中最紧迫和最前卫的课题之一。记忆和遗产在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上变得愈来愈重要。其实遗产就为了记忆。

⑥应该说,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为此,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而破坏记忆则仍是滞留在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惯性中。

⑦当然,记忆是有选择的。这里说的记忆不是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怀旧情绪的。它是一个城市的记忆,群体的记忆。那就要从城市史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必须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这样,城市的保护就决不是简简单单留下几个“风貌建筑”,摆摆样子而已;更不会随手把许多极其珍贵的记忆大片抹去。

⑧对待一个城市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任何随心所欲的涂改都会破坏记忆。就像北京南池子改造中将四合院改为四合楼——记忆已经无复存在。本质上仍是“建设性破坏”。

⑨我们强调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是实物。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的患者。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代便会在未来的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

(选自《冯骥才作品选》)

【小题1】下列对“城市记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记忆归根结底是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
B.承载城市记忆的有物质遗产,有口头非物质遗产。
C.群体记忆会使城市记忆变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D.对保留下来的城市记忆须尊重其完整性与真实性。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3】综观全文,概括作者认为城市要有记忆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中国嫦娥启程奔月
嫦娥一号由结构、热控、供配电、制导、导航与控制、推进、数据管理、测控和数据传输、定向天线以及有效载荷等九个分系统组成。其中有效载荷搭载8种共24台件月球探测仪器,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任务,其他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的保障系统。
与一般的人造地球卫星只需同时进行两体定向不同,嫦娥一号的探测目标是月球,所以不仅要保证其所携带的科学仪器对准月球,卫星上的太阳电池翼对准太阳,同时还应将它的定向天线对准地球,从而使嫦娥一号在环绕月球的过程中,在限定时间内把自身工作状态的信息和科学仪器的探测数据及时发回地球。由于地球、太阳和月球的空间位置随时都在改变,而且比较复杂,三体定向技术上的难度很大。经过反复研究,最终采取三轴稳定的姿态控制方式,以满足遥感探测的需求。
经过研究发现,月球在短波谱段辐射比较均匀,这表明如果观测月球的紫外谱段,月面明暗反差会有所改善,也就是说能够“看”清楚月面大部分的地形地貌。因此,嫦娥一号采用紫外敏感器作为眼睛盯着月球,一旦发现嫦娥的正面不对着月球,就会随时作出调整。
当嫦娥一号绕月正常飞行时,其太阳电池翼吸收阳光。当嫦娥一号飞行至地球的背阴面时,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其热控制分系统能够根据之前收集的热量进行适当调整。当卫星进入月食环境后,真正考验热控制分系统的时刻到了。由于须经历长达5小时的寒冷环境,科研人员在热控制分系统中采用了导热管技术,这种特殊导热管可以把发热量大的仪器的热量传导到不发热的仪器上,使冷热面的温度得以均匀化。当用蓄电池给嫦娥一号提供能源时,其产生的多余热量可以通过导热管散布到卫星的各个面,这就使蓄电池的温度得以控制而正常工作。
嫦娥一号搭载了一台CCD立体相机和一台激光高度计,联合完成绘制月球立体地图的任务。月球南北纬70度以上的南北极地区光照较弱,立体相机很难得到清晰的图像,但激光高度计在南北极的探测点足够弥补了CCD相机的不足,从而就能获得覆盖整个月球的地形图,包括人类探月活动从未涉及的月球两极区域。迄今为止,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日本等从未在探月过程中使用过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和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微波遥感技术,所以嫦娥一号上的微波探测仪是世界上首次在探月卫星上装载的微波遥感装置,以实现对月球表面更为细致深入的探测。为了能够接收从遥远的嫦娥一号上传来的探测数据,地面系统建设了两座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空间探测地面站,即密云地面站和昆明地面站,拥有我国目前口径最大、接收能力最强、能够完成深空探测卫星数据接收任务的50米天线和40米天线。通过这两个天线接收嫦娥一号发送回来的所有探测数据。
嫦娥一号特意携带了30首由公众投票选出的中国乐曲如《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不忘向人间播放这些优美的旋律。不过这些乐曲信号不能直接听到,只有通过地面应用系统接收、处理,我们才能够清晰地欣赏到这些从嫦娥一号传来的天籁之音。
(摘自《科学世界》2007年11期)
【小题1】下列对“嫦娥一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由九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主要都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任务。
B.嫦娥一号采取三轴稳定的姿态控制方式,使嫦娥一号在环绕月球的过程中,在限定时间内把自身工作状态的信息和科学仪器的探测数据及时发回地球。
C.嫦娥一号的热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导热管技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D.嫦娥一号采用紫外敏感器来观测月球的紫外谱段,以便随时对自身的位置作出调整。
【小题2】(小题2)依据原文,属于嫦娥一号最关键技术的应该是()
A.微波探测仪B.热控制分系统的研制
C.三体定向D.激光高度计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其他人造地球卫星一样,嫦娥一号在三体定向技术上遇到很大难度。
B.以往人类探月活动从未获得过覆盖整个月球的地形图。
C.热控制分系统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嫦娥一号在月食环境中保持温度平衡。
D.由于从未装载过微波遥感装置,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日本对月球表面的探测始终未能进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国传统道德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尊严。孔子讲“天地之行,人为贵”,即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孟子对此又加以发挥,提出“良知”观念,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道德意识。因为人有道德意识,所以人就有内在价值。因为人有内在价值,所以就有人格尊严。
孟子讲过两句话:“所欲有甚于生者”,意为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即人格尊严;“所恶有甚于死者”,意为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具有负价值的,即丧失人格。这两句话正是注重人格尊严和内在价值的表现。“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即肯定人格高于生命。然而生命还是人格的本原,如果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所谓人格。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意义上说,可以说道德高于生命。应该承认,道德本于生命,而在某种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这是正常的情况。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充实生命力必须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即满足一定的欲望,但是欲望的满足不可能是不节制的,如果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同时也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纠纷扰乱。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生命的充实提高与道德的自觉自律都是必要的。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是基本上肯定生命的,但是一部分儒者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学说,对于物质需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较忽视充实生命力的必要性,对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与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思想成为对照的是纵情肆欲、唯利是图的流俗思想,追求个人享乐,见利忘义。这种流俗思想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这种庸俗作风,既违背了道德的准则,也逆反了生命的规律,是不足取的。
孟子曾引阳虎之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里所谓为富指执政者聚敛财富,所谓为仁指施行仁政。聚敛财富与施行仁政确实是相悖的。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上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还是可以相容的,不但可以相容,而且是相得益彰的。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泛先例,如孔子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是“以仁为己任”的,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品质。当代有很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仁富合一的典范。
社会生活必须分工,在社会中有人为增加物质财富作贡献,有人为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做贡献。仁富可以合一,然而也不妨分途。在精神领域中,有人致力于探求自然的奥秘,有人沉思人生的终极价值。这都是应该鼓励的。
富(经济)属于物质文明,仁(道德)属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兼顾并重。
(材料自张岱年《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有删节)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孔子讲“天地之行,人为贵”,孟子提出“良知”的观念,说明他们都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的尊严。
B.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认为人格高于生命。但作者认为生命高于人格,因为生命是人格的本原
C.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强调道德高于生命。但作者认为道德本于生命,只能说生命高于道德。
D.作者认为追求欲望的满足必然会戕害生命,因此,人在充实生命的同时,必须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
E.作者认为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学说和纵情肆欲、唯利是图的思想都不利于人的发展。后者古已有之,于今为烈,更应大力批判。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仁富可以合一”的是(3分)
A.孟子曾引阳虎之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B.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运用仁富合一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
C.子贡既善于货殖,也是“以仁为己任”的。
D.当代有很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
【小题3】关于“生命”与“道德”的关系,作者有些什么样的认识?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根据文意,恪守人格尊严,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4分)

同类题4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马蒂斯有一句名言:“精确描绘不等于真实。”“精确描绘”指的是现实的真实,而马蒂斯所刻意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后期印象派与早期印象派分道扬镳而被列入现代派绘画,正是因为这一点。
马奈、德加等在美术上崭露头角时,其画面上的灿烂的光、强烈的色彩对比、模糊的物体造型、粗犷的笔触也曾使公众为之震骇与激怒。公众把他们看成是一群不懂艺术的疯子。但时隔不久,人们就学会了用印象派画家的眼睛去看那跳动的阳光和色彩灿烂的世界,并承认只有他们才是地道的写实主义者。
后期印象派的作品,看上去就不那么“写实”了。有些人常把塞尚、凡高说成是“印象派的反对者”,这多半是从画家自己发表的一些批评前期印象派的言论、从他们那不尽相同的画法得出的结论。其实,“反对者”一说未免失之片面。不管这些画家自己怎么说或怎么画,他们皆是由印象派这条胡同走进去,然后又从里面走出来的。印象派无论有多少缺点和局限,其功绩是巨大的。我们只能说塞尚等人发展并超越了印象派,不再受这一新传统的束缚了。但他们的色彩、最初的观察方法和构图方法,甚至其用笔的神韵,皆从印象派而来。塞尚说:“我也曾是印象派,毕沙罗对我有过极大的影响。”
后期印象派与早期印象派之不同在于:他们已从像莫奈那样热衷于忠实地追随外在景象的瞬息万变、再现现实的角度,转向热衷于借用外在的形象,涂抹上他们内心的色彩。如果外在景象在什么地方不合乎其内心的要求,那就毫不犹豫地改变它!红的可以画成蓝的,短的可以画成长的——这是一种什么法则?不是摹仿的法则,而是表现的法则——表现画家面对对象时的主观感受,不是画所见的,而是画所想的!但这“所想”并非完全是内心的臆想,并非完全没有外在凭据。这种内心感受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是一种转瞬即逝、可以轻易抹去的外界在心灵上掠过的印象,如早期印象派所描绘的那样;它是外界对心灵的一种深刻刺激。画家在久经沧桑饱有阅历之后,突然在一件具体对象上,发现了他长久以来所深深感受、体察过的东西,现在它们又突然凭藉这具体对象给他以刺激,使他回忆、联想到许许多多,而他则将这许许多多予以综合,并通过眼前对象的集中具体的外在形态重现出来。因此,与其说他描绘的是这一外在对象,不如说他描绘的是他过去的体验、未来的幻想——对人生的全部理解的一种综合形象。因此,这形象被描绘出的状貌,既有其本来固有的形态,又适应了画家内在表现的需要。造型的高度精简洗炼是其最大特点,因为在记忆中细节的真实是不存在的。此外,形体的扭曲变形、色彩的变幻夸张,都是为了表现的需要。马蒂斯在1908年发表的文章《画家笔记》中,曾明确提出“我的宗旨是表现”,“色彩的主要目的是可能服务于表现”等观点。他强调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摒弃传统色彩的光影和明暗,用单纯的色彩构成平面而和谐的画面。他认为绘画就是应该通过色彩来表现艺术家的感情,排除传统艺术的模仿再现,强调色彩的表现性。
在使艺术从“再现”向“表现”的转变方面,塞尚无疑是个始作俑者,他晚年曾说:“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界,使一切,即使是一件东西或一个景的每一面,都处在透视关系之中。”这句话被立体派视为箴言,认为是对现实世界的绘画性的最深刻、最本质的表述。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认识——对于整个世界过于绝对、过于抽象的认识,导致了现代派作品的渐趋抽象。
【小题1】下列有关后期印象派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两项是( )( )
A.追求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现实的真实。
B.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对外在对象的摹仿,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
C.不是描绘所见,而是描绘所想,但并不是臆想,而是有外在依据的。
D.随心所欲地重组外界事物,随意改变其色彩、形体和比例。
E.因为记忆中不存在细节的真实,所以作品形体扭曲变形,色彩变幻夸张,造型高度精简。
【小题2】下列都属于后期印象派画家的一项是( )
A.莫奈、德加、毕沙罗B.塞尚、马奈、凡高
C.毕沙罗、莫奈、马蒂斯D.马蒂斯、塞尚、凡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陋劣之中有至好
——谈审丑快感   童庆炳
人们不难发现,在艺术创作中,丑成了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照理,丑的东西只能使人厌恶,何以某些丑的东西进入艺术作品,倒给人们带来美感呢?“嘴甜 心苦, 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其卑污的灵魂难道不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吗?为什么读者在手捧《红楼梦》之际,又会产 生“骂凤姐,恨凤姐,不见风姐想凤姐”的心理呢?或者说生活丑怎么会变成艺术美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审丑快感问题。
丑作为一种艺术内容是怎样引起我们的快感的呢?这可以从以下三点加以说明:
第一,丑是一种背景,用来衬托美的丽质。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中,美的东西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心 理学的实验证明,对比效应是人感知事物的一大特征。高个子在矮个子旁边显得更高;白色在黑色包围中显得更白;健美置身于病态旁显得更健美;崇高与卑劣相比 较显得更崇高;美与丑相对照显得更美。
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把丑作为一种背景,用以衬托美的写法,是屡见不鲜的。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的死静来衬托“千 帆”竞发的生动,以“病树”的病态来村托“万木”争春的壮美。生动因有死静相与共而显得更生动,状美因有病态相陪伴而显得更壮美。这就是说,丑还是丑,但 丑作为陪衬而成为美的条件,成为美的一个源泉。这也就是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阴影掺入光明,把滑稽丑怪置于优美崇高之旁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丑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更能激发深刻的美感。丑的对象,其外在的形态对审美感官具有阻拒性,它不会顺利地给人们带来快感。但它 却具有一种吸引力,而且促使人们从对象的外在表象中解脱出来,而去关注与追寻对象内部蕴含的意味,这样,丑的对象就给人带来一种更深刻、更震撼人心的美 感。而艺术家也就利用“丑”这个特性,用以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里最深邃的东西。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件《欧米哀尔》的雕塑,所表现的是一个年老的风尘女子。面容的憔悴,肌肉的萎缩,皮肤的皱纹,表情的悲哀,都令人感到这是一位再丑 不过的女人。然而这件雕塑却比无数的美女雕塑更成功。有的评论家在《欧米哀尔》面前惊呼:“啊,丑得如此精美!”实际上,罗丹的这件雕塑吸引人之处,是超 越外在形态的更加深刻的美学意义:罪恶的社会把一个人美好的青春和幸福给毁灭了。正是这种内在蕴含使《欧米哀尔》显得精美,并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动和深刻 的美感。  
第三,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痛快的。艺术既是对客观的反映,同时又是主体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是一道美的光亮,它可以刺穿 丑,使其丑态毕露而被征服。对丑的征服会使人产生胜利感而激起愉悦之情。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就说过:“在滑稽中丑态是使人不快的;但是,我们是这样明察,以 至能够了解丑之为丑,那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我们既然嘲笑丑态,就比它高明。”这种以美裁判丑从而激起快感的说法,是解释审丑快感的一种最流行最重要的说 法。这是因为,“丑的现象本身不会令人高兴。但是痛斥他却真是一件快事啊!这是对丑的谴责,在美的理想之光照射下使人目眩,让丑的劣迹在美面前原形毕 露”。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所作所为,只能引起我们的厌恶。但对她的心狠手辣、无恶不作的揭露、谴责,却使人无比痛快。由此可见,艺术创作中以美裁判丑,是审丑快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审丑快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理学实验证明,对比效应是人们感知事物的一大特征,审丑快感的产生离不开这种对比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丑可以成为美的一个源泉。
B.丑的对象的外在形态虽然不会顺利地给人们带来快感,但它能促使人们关注与追寻对象内部蕴含的意味,并给人们带来更深刻、更震撼人心的美感。
C.在艺术家审美理想之光的照射下,丑的东西会原形毕露,这种对丑的征服会让人产生胜利感和愉悦之情,从而也就产生了审丑快感。
D.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中丑的东西进入到艺术作品中能够给人们带来“审丑快感”,这种快感完全取决于艺术家的主体创造。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适合用来证明“丑是一种背景,用来衬托美的丽质”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求丑则不得丑,不求丑则有丑矣。(《淮南子》)
B.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葛洪《抱朴子》)
C.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漫兴·其五》)
D.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雨果《<克伦戚尔>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丑的对象能转化为美,让人产生兴味盎然、无比震撼的审丑快感,这种快感是美的对象所不能给予的。
B.美与丑是对立中的存在,两者是相反相成的。离开丑孤立地去求美,得不到美;相反,若能把丑置于美之旁,那么美就在对比中显露出来了。
C.罗丹的《欧米哀尔》以丑的、病态的形象为题材,其目的不是为了展览丑,而是为了激起欣赏者心灵的震动和深刻的美感。
D.“以美裁判丑从而激起快感”之所以成为美学界一种最流行最重要的说法,是因为它较为合理地解释了艺术创作中审丑快感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