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平和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笨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其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半坡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半坡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时器时代陶器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在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如前所说,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有意味的形式”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经由再现到表现,再到写实,最后到符号化的积淀过程。
B.“有意味的形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以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居多,尤以鱼纹最普遍。
C.“有意味的形式”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蕴含。
D.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原始的图腾含义逐渐消失,抽象的几何纹饰逐渐增多。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母系氏族社会氛围反照了仰韶彩陶纹样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明显包含了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
C.闻一多先生把鱼的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追溯到《诗经》《周易》。
D.仰韶彩陶身上的某些几何纹饰比动物形象更多,其原始图腾含义得到加强。
【小题3】(小题3)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把图像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定的。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
C.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
D.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20 05:48: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医文化的海外交流与影响
①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就产生了古代的医学,有黄河流域的中国医学,它不仅是古代的东医学之源,也是世界医学的发祥地。
②中朝两国医学的交往影响很深,公元541年中国曾派医师赴朝,唐代大量的医学书籍陆续输入朝鲜,其中有《素问》《伤寒论》《千金要方》等;朝鲜医学制度也仿唐制,设置医学博士,以中国医书为教本。另一方面,朝鲜的药物和医学知识也传到我国,如朝鲜出产的五味子、昆布、芜荑等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均有记载,还有治脚气病的药方也来自朝鲜。中朝两国的医药文化交流到宋代则达到了高峰,不仅有学术、书籍方面的交往,而且中国的医生甚至有入朝被挽留,以及因精于医术而在朝登第入仕者。
③中越的医药交流更早,据《历代名医蒙求》记载,三国时中国名医董奉曾到越南,治愈了交州刺史杜燮的重症,曹州观察判官申光逊通医术,用辛辣药物治愈过越南人的脑痛症。元代针灸医生邹庚曾在越南为上皇子韟治病,被称为邹神医,官至宣徽院大使兼太医使。
④约自汉代起中国与印度就有医药之交往。唐僧义净,于公元671年去印度,居住20多年,向印度介绍过中国的本草学、针灸学、脉学等知识;隋唐之时,随佛教的传入,印度医学内容,如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如<千金要方》云:“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其中就含有印度医学的“四大”说;印度治疗眼科疾患的《龙树论》也在中国流传很广。
⑤隋唐时期,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脉学、本草也相继传入。被誉为医学之父的伊本·西拿,著有<医典》,可以说是对隋唐时的中国医学与阿拉伯医学相交流的一次总结,科学史界认为他是中阿医学、文化交流的一位关键人物。中国汉代就有麻醉法,美国的拉瓦尔著《药学四千年》书认为阿拉伯的吸入麻醉法可能是由中国传入的。
⑥15世纪以前,中国医学与欧洲医学交流很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作为帝国列强文化入侵的需要开始传播于中国,作为传统民族医学的中国医学与涌入的西方现代医学,两者已不属于医学学术的交流,而实际是一场交锋,结果是西方现代医学作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取得了绝对的优势,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中医学则无可辩驳地处于劣势,阵地日益缩小。近百年交锋,今天的正规中医师不仅要学习西医、懂西医,而且临证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都要在西医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实行中医的辩证治疗,在根本不知其病于西医属何病、何症的情况下,盲目或随便地辩证施治,现临床已极为少见。
⑦然而,近来中医有所发展,而且重新走出国门。进入80年代后,不仅世界卫生组织(WHO)已肯定中医和针灸的科学价值及其在实现“人人享受保健”目标的意义,而且越来越多的医学界、科学界人士投身于中医中药的研究与应用的热潮中。美国几十年前各州政府无一承认中医针灸师的合法地位,但近年资料显示,除个别州外,都认可了合法性。
⑧“中医热”的兴起,其原因在于疾病发生变化,代谢及免疫异常、慢性疾病增加,现代医学无能为力,而中医则往往取效;对医疗要求多样化,希望有安全可靠的方法改善体质;公害增多,西药副作用引起的疾病成为社会问题等,都成为重新评价中医的动力。中医治病方法的综合性,能治疗一些西洋医学束手无策的多种疾病使世界各国对中医有了兴趣。
(节选自.刘庚祥著《浅说中医中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中医与外国的交流与影响的一项是(   )
A.唐代大量的医学书籍如《伤寒论》《千金要方》等陆续输入朝鲜,朝鲜医学制度也仿唐制,设置医学博士,以中国医书为教本。
B.三国时中国名医董奉曾到越南,治愈交州刺史杜燮的重症,元代针灸医生邹庚曾在越南为上皇子嗥治病,被称为邹神医。
C.伊本·西拿著有《医典》,可以说是对隋唐时的中国医学与阿拉伯医学相交流的一次总结,科学史界认为他是中阿医学交流的一位关键人物。
D.现代社会中,疾病发生变化,代谢及免疫异常、慢性疾病增加,公害增多,西药副作用引起的疾病成为社会问题。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朝鲜出产的五味子、昆布、芜荑等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均有记载,说明朝鲜的药物和医学知识曾经也传到我国,对我国有影响。
B.唐僧义净去印度,向印度介绍过中国的医学知识,另一方面,随佛教的传人,印度医学内容,也随之传人中国,如著名的《千金要方》。
C.美国的拉瓦尔著书《药学四千年》,作者认为阿拉伯的吸入麻醉法可能是由中国传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早在汉代就有了麻醉法。
D.进入80年代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已肯定中医和针灸的科学价值,越来越多的医学界、科学界人士投身在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流域的中国医学,只是世界古代医学中的一种,中国医学不仅是古代的东方医学之源,也是世界医学的发祥地。
B.现代临床上,已经极少见到中医的辩证治疗,因为正规中医师不仅要学习西医、懂西医,还要通过西医明确诊断。
C.几十年前,美国各州政府无一承认中医针灸师的合法地位,但近年除个别州外,都认可了合法性,说明美国也承认中医学了。
D.中医治病方法的综合性,能治疗一些西洋医学束手无策的多种疾病使世界各国对中医有了兴趣,可能也是“中医热”兴起原因之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汉字听写热背后的文化误区
宋诗婷 沈 硕
谁也想不到“汉字听写”会成为一种综艺节目类型,而且还如此受欢迎。
从这一季收视排行榜来看,除《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两档王牌选秀节目稳坐收视率头两把交椅外,《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杀出重围,成为综艺节目时段最大的黑马。
汉字以综艺形式走红,似乎让大家重新发现了方块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而网友惊叹于参赛学生的识字能力之余,也发现自己提笔忘字到了何种地步。
芫荽、嘧啶、耒耜、颛顼……在两档节目的现场,演播厅变成了语文课堂:台上的中学生轮番执笔,台下观众在小本子、大腿上比比划划。有人忍不住瞄别人一眼,有人更较真儿,掏出手机查字典。
“汉字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大众喜闻乐见的选拔方式,唤醒了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王于飞说。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曾获得“当代汉语贡献奖”的学者毛喻原认为:“文字是用来传播信息的,如果一种文字是因为它书写的复杂性而被珍视,那它本身就是落后的。”他曾在《论汉语的险境和诡谬》一文中详细论述了汉语的表意局限和方块字的传播困境。
“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曾因创建了“汉字与词源”网站而走红网络,尽管对汉字情有独钟,但他依然觉得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总有一天汉字会被彻底遗忘,就像曾流传3000年的古巴比伦文字一样。
毛喻原和“汉字叔叔”的预言都源于汉语语音和字形的严重隔阂。如今,当我们通过各种拼音输入法在电脑上敲着“ABCD”书写汉字时,方块字成了“转码”,是种需要经过拼音媒介才能抵达的存在。
和大多数对汉字危机忧心忡忡的学者不同,毛喻原为这种借路的文明鼓掌叫好。“我从80年代早期开始使用中英文打字机,英文打字机只有26个字母,小小的键盘,而中文打字机有上千个按键。”毛喻原庆幸有拼音输入法的存在,把汉字的传播从繁复低效中解救出来。
在《汉字英雄》总决赛的赛场上,人气选手“璺字哥”段智程止步在“海晏河清”的“晏”字上。成语中另外三个字给了他极大误导,他给“晏”字加了三点水。“象形文字严重局限了人们的思维。象形文字是重视觉的,拼音文字是重声音的,图像把人的思维局限于形象本身,而声音会引导人去寻找背后的逻辑和所指。”毛喻原觉得,多数人引以为傲的象形文字正是令中国人思辨能力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廠空空……”曾有网友以解构繁体字的方式来讽刺汉字简化后的文化流失,引起广泛共鸣。毛喻原不以为然:“汉字的真正危机并不是象形文字背后的文化溯源,而是它的传播困境。”“拼音文字因其字形的简单,语言输出的意义和逻辑得到重视,而汉语的字形复杂,我们对汉字本身文化内涵的钻研竟然超越了对它传播效率的追求。”
理查德·西尔斯对汉字追根溯源20多年,他觉得,“繁体字具有表意功”很可能是个伪命题:“象形文字存在于5000年前,2000年前人们用的篆体字还可以看到文字的,规范化的繁体字是几乎看不到象形文字的。”追踪汉字是理查德的爱好和事业,但他也的确认为,拼音文字优于简化字,而简化字优于繁体字:传播的便捷和精准程度才是衡量一种语言是否先进的首要标准。
《汉字英雄》热播时,节目所考察的汉字难易程度尚可接受,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生僻字一度引发争议:写出“黉桥”、“瘰疬”、“袼褙”这样一辈子用不到几次的字究竟有什么用?
“汉字就像祖母,我爱她,但她总有一天会变老,变没用,然后死掉。”理查德深情地说。
汉字也许不会死掉,至少眼前不会。但显然,汉字的存亡无关书写方式,这些复杂的字形和单薄的语音足以传承厚重的文化才是汉字的未来。
(选自2013年11月《新周刊》第407期,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汉字听写”会成为受热捧的综艺节目?(5分)
【小题2】文中说:“毛喻原为这种借路的文明鼓掌叫好。”这里所说的“借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毛喻原要为之鼓掌叫好?(4分)
【小题3】依据文意,“汉字听写热”背后反映了什么“文化误区”?(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文化需有历史责任感
邓安明
近日,电视剧《步步惊心》在各大卫视播出后,迅速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然而,近年随着《寻秦记》、《宫》等穿越题材的影视剧的“亮相”,让人不得不发出深思。
毋庸置疑,历史不是“面团”,不能任人揉捏,不可随意编造,不能滥施斧柯。穿秦、穿清,都是心猿意马,既给观众带不了教益,也无端给“文化因子”注入了添加剂。
在纷繁复杂的年代,当我们面对各种利益和物质的诱惑时,是否还能给历史和文化留一份敬重呢?君不见,某编导为赚取票房,将“红色经典”和“古典名著”进行恶作剧地改编,不负责任地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伪造历史、调侃历史,收到的只能是观众的啼笑皆非,忍俊不禁。
恶搞是当下的“文化病象”,“曲笔”创造出来的产物必会误人子弟。在“文化病象”的背后,折射出作者的浮躁心态和文化理念的错位,折射出一些文化人的物质欲望,以及对历史责任感的缺失。在这里,有的人大肆“炒作”自己,有的人“剑走偏锋”,有的人则不惜任何手段买卖所谓的“文化”。
文化需有历史责任感,而不是脱离实际,无谓地在吸引观众和读者眼球上“出彩”。秦文化、唐文化、汉文化……凡是种种,都是先哲经过生活抽离出来的文化精品,具有时代特点,经过历史的检验。曹雪芹、蒲松龄、鲁迅、茅盾、沈从文……他们都是呕心沥血,甘做微木,在寂寞中写就影响世人的鸿篇巨制。
文化不能带动GDP,但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矫正价值取向。古老的华夏民族需要文化的兴盛,更需要常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道义,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去创造优质的文化“品牌”,使“软实力”不软,“硬功夫”更硬。
诚然,作为文化的主人,通透历史脉象,关注社会民生,了解当下社情,是提升文化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益事。马识途的《夜谭十记》,王树增的《长征》,方方的《武昌城》,刘益善的《染血的牛笛》,刘醒龙的《天行者》,阿来的《尘埃落定》,党益民的《一路格桑花》,钟正林的《鹰无泪》等等,都有如上特点,是反对脱离时代和矫揉造作的作品。
倘若我们清心寡欲,坚守学术操守和文化道德,无妨多走出房门,在浮华的当下多接“地气”,多搞调查与研究,深入挖掘出创作的第一手资料。避免文化走进“过度商业化”的误区,避免急功近利的文化传播方式。只有如此,“文化花园”才会花团锦簇,“文化花蕾”才会竞相绽放,才能在时代的呼唤中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收获自信与和谐,实现创新与增殖,积极助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小题1】为什么作者呼吁“文化需有历史责任感”?(6分)
    
【小题2】作为文化的主人,让文化“肩负起历史的责任”的正确做法有哪些?(6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战略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化,这一战略没有来得及全面实施。有人质疑“腾笼换鸟”脱离我国的优势,迟滞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有关议论并未停止。

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实质上是对于是按照既有模式追求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还是让经济转入新的增长轨道而宁可牺牲一部分增长速度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的不同看法。一般地讲,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关键是怎么兼顾,怎么把握好时机。经济学界最近兴起的关于刘易斯拐点的讨论,有助于厘清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

刘易斯拐点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提出。该理论认为,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将走向枯竭,出现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当然,所谓的劳动力短缺并不是绝对短缺,而是相对短缺,表现为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这个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的存在,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得到过验证。不过,对于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是否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尚有争议,因为我国还有约1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并不缺乏。如果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则仍然可以而且应该继续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腾笼换鸟”似可缓行;如果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腾笼换鸟”则势在必行。

这里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并非意味着劳动力绝对短缺,而是表现为工资大幅度上涨。虽然我国仍有约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如果非农产业不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农民就不愿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而一旦工资大幅度上涨,显然就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从近年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民工荒”和“涨薪潮”等现象看,应该说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到来。与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已经不再具有优势,甚至高于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

在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我国不再具有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比较优势的背景下, 实施“腾笼换鸟”,把传统制造业从成本不断提高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对成本不太敏感的先进产业引进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一种必然选择。这虽然在短期内有可能使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税收等受到影响,但对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因为如果现在不主动转型,未来被动改变将会带来更大的震荡。

【小题1】下列关于“腾笼换鸟”和“刘易斯拐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这一战略没有来得及全面实施是因为“腾笼换鸟”脱离我国的优势,迟滞地区经济发展。
B.“腾笼换鸟”就是把传统制造业从成本不断提高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对成本不太敏感的先进产业引进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C.“刘易斯拐点”是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枯竭,出现的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相对短缺的转折点。
D.“刘易斯拐点”是在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的情况下,出现的非农产业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
【小题2】作者认为“在我国,实施滕笼换鸟势在必行”,下列不属于这一说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化下,我国一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转变经济发展大战略的需要。
B.近年来,虽然我国仍有约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的现象。
C.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近年来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出现了只有非农产业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农民才愿意进城务工的现象。
D.与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已经不再具有优势,甚至高于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我国不再具有劳动力、资源、环境等竞争优势。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是否实施“腾笼换鸟”取决于刘易斯拐点的是否到来,若未到刘易斯拐点,则应继续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滕笼换鸟”必须缓行。
B.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刘易斯拐点”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工业化的过程中曾得到过验证。
C.实施“腾笼换鸟”战略,短期内会使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税收等受到影响,但从长远看是有利的。
D.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一种必然,而未来被动改变不太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震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
《阿凡达》让中国导演自惭什么?
看完《阿凡达》,我跟碰见的每个人说,这绝对是一部不能错过的电影,一定不要看碟,一定要去影院,否则真的对不起卡梅隆这12年的苦心;当然也只有在影院里,你才能真切感到那种直入心灵的视觉震撼,尽管这部电影值得一提的远不只视觉这一点。
说实话,这部电影让我很绝望,看了它我方明白,原来这么些年中国电影跟好莱坞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如果《阿凡达》是一面镜子,那它照出了很多中国导演应该惭愧的地方——
一、技术是干什么的?
《阿凡达》进入中国前,有人评论道,这部电影只有技术,没有故事。没错,这部影片的特技镜头之多,甚至超过了《变形金刚》和《2012》的总和,但是这绝对不是这部片子的全部,在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切以及即将发生的一切,才是让这些技术能够吸引眼球的最重要原因。
在《阿凡达》里,技术是拿来讲故事的,这是卡梅隆的一贯特色。而中国导演呢?很多中国电影里,特技也好,3D也罢,基本跟故事无关,是拿来臭显摆的,除了场面的铺陈外,更多是作为日后宣传的噱头,故事不够,技术来凑,结果让观众看到一堆视觉垃圾。
一部《阿凡达》,卡梅隆花了3亿美元。当年一部《无极》,也号称花费了3亿人民币,可除了陈满神那比萨斜塔般的头发外,你还记得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镜头么?就算按1比6的汇率计算,我也很希望,《无极》这部2005年中国电影最大的笑话,能有《阿凡达》六分之一的精彩镜头。
难道我们人民的币,就这么不值钱么?
二、故事该怎么来讲?
说实话,《阿凡达》呈现的并非一个很复杂、曲折的故事,但就这么个不复杂、不曲折的故事,在卡梅隆的镜头下,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生动和冲突,也让我看到了很多镜头以外的东西——潘多拉星球的生命树倒下时,我简直恨不得要骂出来,激动得不能自己,后来我也自问,这是怎么了?难道是因为我喜欢植物,知道那树长大实在很不容易?
后来我才想明白,大概是因为得到不知珍惜,失去才知后悔以及破坏方显残忍的力量吧。对,这是卡梅隆小时候就着迷的一个故事,更像在映射地球被人类破坏的历史。不过就算你不了解这些,也能从卡梅隆的影片里,看到他对生命的仰视,就“仰视”这一点,大部分中国导演就做不到,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牌子贼大的中国导演!
真的,很多中国导演很少仰视任何事(特别是最著名的那仨),早习惯了高高在上的俯视,显得自己特明白一样,动不动就要告诉观众这观众那,比如那个开天辟地的《英雄》,还有无聊的《夜宴》,都是这样,就不要说《黄金奶》和《非诚勿扰》了,包括最近的那部《三枪》。
张艺谋在《三枪》受到差评后很“悲愤”地对媒体说,真搞不懂有的人,电影不笑要骂,一直笑也要骂——我就想说,如果《三枪》不是张艺谋拍的,他还会觉得这片子有多出色吗?这个问题适合很多中国导演,他们是一群最爱珍藏自家破扫帚的家伙,整出来的那一堆玩艺儿,其实就是为了骗投资方和观众的钱。
三、电影为谁而拍?
《阿凡达》是卡梅隆花了12年才完成的一部片子,在这12年里,他除了拍过几部跟海洋有关的纪录片之外,几乎都在为《可凡达》折腾,同时消失于媒体和公众视线之外。结果上映才两周,生球票房就直奔10亿美元,离他那部创下14亿美元票房纪录的《秦坦尼克号》,距离也开不遥远。
而中国导演呢,谁会花12年的时间,去做一部完全不知道前景的影片?还是最著名的那仨,跟打擂台一样,每人每年都要整一部大片,片子还没拍已经盖上巨制、史诗高帽,还没上映已经提前一个月四处吆喝,上映一周就痛斥观众不识货……让他们沉默12年?别逗了,这不要他们的命么!
中国电影另外一个很堕落的地方是,贴片广告已经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铜臭气十足。冯小刚在《非诚勿扰》受到批评后还说,这是国际通行做法。对,《变形金刚》里的确有雪佛兰,但是好莱坞是每部影片都会尽可能地往里拉赞助塞商标么?
我真的不是苛刻,但事实就是这样,很多中国导演不是为观众在拍电影,甚至也不是为自己拍电影,他们只是在为钱拍电影。相比之下,《阿凡达》是多么的纯洁,可为什么这份纯洁,反而是远比我们商业的美国人实现的呢?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阿凡达》之所以只能在影院观看,是因为只有在影院才能感受到《阿凡达》那直入心灵的视觉效果。
B.《阿凡达》就是靠众多而出色的特技镜头,才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
C.卡梅隆在自己的影片里,充分表达他对生命的仰视,就“仰视”这一点,中国导演都做不到,尤其是很有名气的中国导演。
D.中国导演在拍电影时,不会用技术讲故事,结果拍出来一堆视觉垃圾。
E.现在的许多中国导演不是为观众在拍电影,而是在为钱拍电影。
【小题2】下列对“《阿凡达》是多么的纯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凡达》呈现的并非一个很复杂、曲折的故事,演绎了一段纯洁的感情。
B.《阿凡达》是导演卡梅隆为了实现小时候就着迷的一个故事而花12年时间精心拍摄的影片。
C.《阿凡达》是导演卡梅隆为观众为自己而创作的一部电影。
D.《阿凡达》是一部没有商业广告的纯洁电影。
【小题3】联系全文,谈谈中国导演应该惭愧的地方有哪些?(4分)
【小题4】请简要谈谈如何缩小中国电影跟好莱坞的差距。(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