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莫入“伪科学”陷阱
耿磊
①伪科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谣言一样,内容常与日常生活有关,多以人际传播为主,具有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常说“谣言止于智者”,真实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大部分谣言通过人们的闲聊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自然地、无意地简化已知事实,只强化部分细节,并加入个人情感的判断与“临题发挥”,以至于谣言越传越不靠谱。
②比起谣言来,伪科学更具欺骗性。这些“科普”文章中给出了许多貌似有理的“论据”。许多人很自然地选择相信,并当做知识来传播,而且这种信任往往持续很久,直至伪科学被戳破的一天。普通的谣言引发的社会反应多如疾风骤雨席卷而来,大多会引起人们的警觉,当相关领域的机构出面辟谣后它就迅速散去。伪科学更多是“润物无声”,它往往以科普知识的形式出现,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而人们一旦将伪科学视为真理,多会对其深信不疑,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③伪科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与这个时代“快”的特点密不可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再加上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导致我们很多时候难以深入思考一个概念或命题的真实性、可靠性。
④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普遍匮乏也给了伪科学以可乘之机。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日益增加,但目前市面上的科普读物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许多科普读物从写作的手法到营销推广的方式,都难以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缺少了解科学的渠道,科学之于民众便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让人们对科学产生一种盲目的崇拜。盲目崇拜往往被伪科学利用,以至一些谣言打着科学的旗号,大行其道。
⑤该如何对付伪科学呢?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当我们读到一个看似传播知识的信息,不要轻易相信,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它的发布者是谁;发布者有没有做科学的调查;它的论证逻辑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充分;这则信息在转发过程中是否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弄明白了这些,再作判断不迟。
⑥另外,与其“刷屏”看“小龙虾原来是一种昆虫”这样的伪科学文章,不如找来法布尔的《昆虫记》,在妙趣横生与科学严谨的字里行间,了解“真昆虫”的世界。学习科普知识不只是儿童的“专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借助科普阅读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成长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8月26日)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文章所说 “伪科学”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伪科学”内容大多与日常生活有关,以人际传播为主要渠道,传播适度快、范围广、市场大。
B.“伪科学”或论证的逻辑不够严密,或论据不够充分,或完全未经科学的调查,普遍存在错误。
C.生活节奏的加速,信息的大量增加,人们科学知识的普遍匮乏,为“伪科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D.随着当下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科学知识渴求的日益增加,“伪科学”也就更难生存了。
【小题3】【小题4】【小题5】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简述“比起谣言来,伪科学更具欺骗性”的原因。(3分)

【小题6】【小题7】根据文章内容,人们在阅读时应注意什么,以避免陷入“伪科学”陷阱?(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23 10:2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我看文化热

王小波

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郓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但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玷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的勾引——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吁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佛罗伦萨,那里满街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可以看见当时的作品——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精神。倘若没有这些成果,佛罗伦萨的人空口说白话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概括。

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选自《沉默的大多数》,有删节)

【小题1】作者批判的观点是什么?他针锋相对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拼爹”与“啃老”
陈鲁民
文化“拼爹”,即与别的民族比传统文化、比文化遗产。世界上能拼过我们的不多,回首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文学,还有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都是我们文化“拼爹”的雄厚资本,足以傲视天下。如果把这些东西通过现代文化手段艺术地表现出来,不仅能教化国人,增强历史自豪感,而且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输出文化和价值观,亦大有裨益。
遗憾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优秀的人和事我们还没有写出来,或没写好,就好比是捧着金碗吃不饱。如今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小说,数量尽管很多,但多是粗制滥造之作,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敢恭维,因而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很少。
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文化“拼爹”固然可以使我们得天独厚,但也可能使我们产生文化惰性,躺在“爹”的安乐椅上不求进取,最后变成了文化“啃老”,即只靠稀释、重拍、戏说、改写或颠覆前人的经典过日子。
文化“啃老”,一是啃古代经典,如影视剧啃《红楼梦》、啃《三国演义》;二是啃当代经典,如把那些曾经反响不错的电影改编成电视剧,譬如《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把多年前拍过的电视剧重拍拉长,如《玉观音》,还有金庸的武打剧、琼瑶的言情戏等。体现在书籍出版上,则是无休止地推出那些“我注六经”类的戏说、解释、阐发、歪曲经典的通俗读物。还有一种文化“啃老”,是争夺真真假假的古人遗址来吸引大众注意力,猎取经济利益。凡此种种,对传统文化盲目依赖,对当下文化极端不自信,都没有表现出当今中国文化应有的创造力,而陷入了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潭。
文化上“有爹可拼”、“有老可啃”,无疑是幸运的,但也可能会变成包袱,使我们的创新能力严重萎缩;而反观历史不长的美国人,因“无爹可拼”,“无老可啃”,只好拼创新,拼创意,拼匠心独具,“他山之爹,可以攻玉”,他们利用中国故事拍成电影《花木兰》占领中国市场,利用埃及故事拍成《埃及艳后》占领埃及市场,利用古罗马故事拍成《角斗士》占领欧洲市场……
文化“拼爹”与“啃老”,从性质上来说无所谓好坏,关键是一定要注入创新元素,唯有创新才是文化的灵魂。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啃老”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
A.把《红楼梦》改编成影视作品,重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B.把曾经反响不错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成电视剧。
C.不断推出金庸的武打剧、琼瑶的言情戏以及大众通俗读物。
D.争夺古人遗址以获取经济利益,如争夺“李白故里”称号。
【小题2】请简要概括“他山之爹,可以攻玉”一句在文中的含义。(2分)
答:

【小题3】文化“拼爹”可能给我国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小题1】下列对于中国好声音获得好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标举的是脚踏实地,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
B.它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
C.它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
D.它解答了青年一代如何将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的忧虑。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同,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让公众所认识越来越难,所以中国选秀文化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
B.“中国好声音”旨在让年轻人成为音乐人,进入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C.“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D.“中国好声音”是一个音乐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的学习,更艰苦的磨练,给他们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B.选秀节目要赢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起追问。
C.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D.“中国好声音”获得的好评和争议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语应该更自信与乐观
朱凌宇
几日来,大家因为《现代汉语词典》在汉语中加入英语使用的问题,表达了正面的看法,笔者非常赞同,同时也想换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据说目前世界上有6000种语言,每两周就至少有一种语言消失,100年后50%至90%的语言便会无影无踪。“汉语纯净论”者可能是基于一种危机感,认为我们若是不捍卫自己的语言,迟早有一天会被其他强势语言替代。然而事实是,当前世界上被最多人使用的语言是汉语,有10亿人以上,其次是英语和西班牙语,各4亿人左右。其它使用较多的还有法语、俄语、孟加拉语、北印度语、阿拉伯语、德语、葡萄牙语、日语等。虽然从影响力上来看,汉语无法与英语相比,但我们至少应该有点自信——大基数的使用人口,给了汉语很强的生命力。
古代由于交通闭塞,人们“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使多种语言产生成为可能。当今世界却正相反,由于交流增加,一方面对大量弱势语言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却又催生了不少能操两三种语言的人。近日就有专家估计,全球双语使用者可能高达50%至75%。以此类推,未来操持多种语言的人只会多,不会少。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乐观地估计出,汉语应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口语对书面语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最终决定书面语,未来人将不同语言混杂地脱口而出,到被书面语固定下来的情形,将难以避免。
世界语的发明和发展,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启示。1887年波兰眼科医师柴门霍夫博士为了消除国际交往的语言障碍,以印欧语系为基础创立了世界语。然而在风光了一阵子之后,世界语最终没有传播开来。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语言是基于经济、文化而传播的,比如为了做生意赚钱,或为了看电影、听音乐,或为了学习别人的技术,我们才去学习他国的语言,没有这些根基,语言传播的动力就会消失。
也就是说,只要中国能够正常发展,发挥与其人口相称的文化、经济水平,不断加深与各国之间的交流,汉语将自然而然地被发扬光大。
如果再引申一层,让我们把眼光放到1000年之后(如果粗略认为每100年有50%的语言消亡的话,1000年后当只剩下五六种语言),一种崭新的世界语将会因为全球经济文化的融合而诞生。这种新的世界语将完全不同于老的世界语,因为它有传播和发展的动力。此外,与老世界语以印欧语系作基础不同的是,它将很可能是东方语与西方语的结合体,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言,它将是由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的结合体。这也就是说,未来的语言将最终从混杂走向统一。
汉语中沾染了英语,由诸君看来,明显是更方便有效的,更何况汉语自古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净化汉语就显得迂腐。汉语中沾染了英语,不能简单理解为白纸上沾染了墨点,“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上去不那么美妙的东西,往往孕育着美好的萌芽。因此今日争论的矛盾,未尝不是未来新事物的肇端。反过来看,目前汉语已经开始在吸收英语的优点了,后者对前者的优点还未知未觉。这样从时机上来看,到底是谁占了先机?
(摘编自《联合早报》  2012年9月22日)
【小题1】下列有关“汉语应该更自信与乐观”的理由,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是当前世界上被最多的人使用的一种语言,这一点给了汉语很强的生命力。
B.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发挥了与人口相称的文化水平,汉语将自然而然地被发扬光大。
C.世界交流增加使不少人能操持多种语言,估计未来汉语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
D.目前汉语已经开始在吸收英语的优点,在未来东、西方语言结合方面已经占得先机。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大量弱势语言被破坏,据说现有的语言中,每两周就至少有一种语言消失。
B.以印欧语系为基础创立的世界语最终没有传播开来,原因是它缺少语言传播的动力。
C.英语、西班牙语的使用人数虽然不及汉语,但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力却远远大于汉语。
D.千年后,如果新的世界语诞生,它将是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的结合体。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纯净论”者认为,我们若是不捍卫自己的语言,迟早有一天会被其他强势语言替代。
B.口语对书面语有极大影响,未来人脱口而出的混杂语言,将难以避免地被书面语固定下来。
C.据说目前世界上有6000种语言,随着全球文化的融合,未来的语言将最终从混杂走向统一。
D.汉语中沾染了英语,是由汉语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汉语自古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蔡方鹿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29日07版)
【小题1】关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倡“天人合一”、“天人相通”,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
B.倡导取用有节,物尽其用,反对滥用资源,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C.对待自然资源等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反对随意破坏、浪费资源。
D.反对西方文化所强调的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
【小题2】关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助于解决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治理手段问题,全面提高我国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B.有助于将发展经济、科技、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将人类生活之需与尊重环境规律结合起来,提高开发、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C.有助于继承并发展儒家所强调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思想,使之成为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从而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D.有助于矫正、抛弃西方所强调的以人类为中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错误观念,从而增强我们的理论自信。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关于引文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意思是,仁爱的人拿天地万物等作为一个整体,强调了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这论证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意思是节约财用,爱惜百姓,按照时令、规律等来役使百姓,这论证了儒家以人为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
C.“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的意思是砍伐一棵树,宰杀一头禽兽,如果不是在该做的时候做,那就是不孝(不尊重自然),这论证了儒家友善地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
D.“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是亲爱亲人从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从而爱惜万物(草木禽兽),这论证了儒家爱护天地万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