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
①谷超豪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挑战难题的人。
②还在大学时,谷超豪就因才华出众,被破例允许同时参加两位名家的课程——苏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和陈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数论与傅里叶分析专题讨论。在这两门课程中,谷超豪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惊人的观察力。
③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被谷超豪亲昵地称之为“金三角”。为了挖掘这些“金子”,他与同为数学家的妻子胡和生院士在结婚时就约定,把日常生活做成一道减法题。除了最简洁的生活程序,夫妻俩剩下的便是埋头于桌案,寻找数字里的乾坤。直到80多岁,谷老依然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60多年,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从偏微分方程到数学物理,谷超豪在深奥和抽象的数学世界里遨游,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都获得了富有开创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成果。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肖盖曾这样形容他的工作风格:“独特、高雅、深入、多变。”谷超豪对偏微分方程发展趋势的预见,不仅为以后国际上偏微分方程的发展主流所证实,而且指引和带领一批学生走上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道路。他的学生洪家兴院士打了个比方:“他带队找到一条通往金矿的路后,就把金矿让给跟随他的年轻人去继续开掘,自己则带另一批年轻人去寻找另一个金矿。”
④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数学研究中,谷超豪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枯燥的数字化为妙趣横生的神奇诗意。1986年,他乘船去浙江舟山讲学时,曾写过一首诗:“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联讲的是微分几何中的两个著名定理,最后一句则是自己人生的写照。
⑤除了借诗叙事抒怀之外,诗歌还是谷超豪献给妻子的一朵特别的玫瑰。1991年胡和生当选中科院院士,他特做一首贺诗:苦读寒窗夜,挑灯黎明前。几何得真传,物理试新篇。红妆不须理,秀色天然妍。学苑有令名,共庆艳阳天。
⑥“古典文学与数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萌芽着丰富的科学思想。”作为数学家,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数学也是这样,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谷超豪认为诗和科学上的公式、定律,都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自然现象中凝炼出来,体现了高度的智慧性和美的简洁性。
⑦科研与教学,是谷超豪“人生方程”的横轴与纵轴。他长期为本科生开数学基础课,也开设过许多专门课程。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20年前写的一首诗。他抒发了自己对数学的眷恋之情,也道出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⑧谷超豪常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道。“文学和写作一方面能够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 这些独到的的识见与情怀,让他洞见了科学的秘密。而他的学生之所以很难全面超越他,是不是跟这有关呢?可惜,谷超豪已无法回答我们这个问题了。
⑨谷超豪呕心沥血创办的复旦数学系和数学所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60多年数学生涯,谷超豪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学生当中,已有9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⑩2012年6月24日1时8分,谷老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7岁。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文章既介绍了谷超豪数学研究的重点,又突出了他的诗歌情结,塑造了一个勤奋、执着而又浪漫的科学家形象。
A.把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表达了谷超豪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极度喜爱。
B.第③段作者用“最简洁的生活程序”这一语句,准确地表达了谷超豪和胡和生这对科学家伉俪简单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
C.谷超豪找到“金矿”后,就让给年轻人去开掘。肖盖院士就特别欣赏他这种“独特、高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
D.谷超豪是一个特别有情调的人,正因为这种绝无仅有的科学家的浪漫气质,使他超越于其他科学家之上。
【小题2】文章开头说“谷超豪是一个‘不安分’的人”,谷超豪的“不安分”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3】为什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谷超豪的数学研究道路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章简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25 02:5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二

二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有自由,也要有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在这样一个用户数量达32亿的全球网络空间里,良性的运行规则是必不可少的。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是“宝库”还是“魔盒”,取决于国际社会的治理水平和能力。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对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更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鸿沟,到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的不完善,再到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全球公害,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和挑战表明,只有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互联网才能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多边、民主、透明是基本原则。主权平等原则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应该适用于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不容无序运行。只有尊重网络主权,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全球互联网的共享共治才有前提。只有构建良好秩序,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全球互联网才能良性运行,健康发展。

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是重要的价值理念。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各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网络空间,不应成为各国角力的战场,不应成为“扳倒”他国的工具,更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因而,维护和平安全,应当也必须成为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基本要求。“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各国推进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彼此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国际社会坚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加强对话合作,致力推进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就定能实现全球互联网善治,让互联网释放出造福人类的强大正能量。

(取材于2015年12月18日《 人民日报 》)

【小题1】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以提供文章内容梗概为目的,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章重要内容。请给“材料二”写内容摘要,不超过100字。
【小题2】“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同一话题下,各自议论的重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大量的文本典籍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突显的部分。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更是多得无法计数。何况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从古到今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中。。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时,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过程,固有的传统会因之增加或减少,直至发生变异。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所以陈寅恪说,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应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
儒家学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由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的融入,产生了宋明理学,这是不同于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形态,思想史家称之为新儒学。陈寅恪高度评价这一文化融会和思想合流的现象。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后更日趋明显,终于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奇观。追其原由,主要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时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东汉的佛法东传和明代的耶教来华,同为中华文化这一品格的见证。清朝的道光、咸丰以后的历史,所提供的则是这种精神旨趣反向的历史见证。凡是不肯接受异质文化流来流去,甚至拒斥外部世界互动的时候,都是国家情况不那么美妙的历史时刻。
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可是历史的一定时期,社会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来反传统,并且形成社会的潮流,传统也会因之发生断层。但时过境迁,人们又会自我反思,由反传统转变为自觉地接续传统。 近一百年以来的中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又到了需要自觉地接续传统和让传统成为当代文化与社会建构的有益养分的历史时期。传统是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文化典范来承载和传承的。文本经典和典范性的文文化遗存里面集中藏有传统文化的密码,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不失为现代人接受和连接传统的有效方式。
(摘编自刘梦溪《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的轨辙》)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内涵宽博,它主要包括大量的文本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
B.魏晋至隋唐以来的禅宗文化和道教思想融入中国文化大传统,产生了新儒学。
C.近一百年来的中国,是遵循着反思---反传统---接续传统的轨辙走过来的。
D.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异质文化的介入,会使固有的传统会增加或减少。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写起,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传统更新的特点。
B.第二段中陈寅恪的观点说明传统更新是在旧传统中增加新养分和新资源。
C.明代的耶教来华,清朝的道光以后的历史,都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D.文章最后论述了传统传承的规律,并指出现代人接续传统的有效方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肯接受异质文化介入,接受外部世界互动,国家就一定会繁荣富强。
B.儒释道“三教合一”历史奇观的形成与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脱不了关系。
C.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接受和连接传统。
D.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概念不同,传统文化能够看得见,文化传统则不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人为何一面仇富一面拜金?
①现在的中国社会,有太多的事,让人看不懂,比如:心里骂着有钱人,还一心想成为有钱人,一边仇富,一边拜金。
②2012年7月11日,英国《经济学人》发布了全球“仇富榜”,展示了受调查的23个国家国民的仇富情况。在这张榜单上,中国位列倒数第四,让很多中国人感觉很意外,在普通百姓看来,中国应位列正数第四还差不多,中国人怎么能不仇富呢?用专家的话说,这个榜没有反映真实的经济心态。在笔者看来,这个榜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最真实的莫过于我们身边,不必看世界。富二代用零花钱买跑车,拾荒者用零花钱活命,城市里的孩子手拿iPad玩着游戏,山区的孩子有的连吃个苹果都不容易,这种反差之下,谁能不仇富呢?
③一份调查显示,有96%的中国民众说他们憎恨富人。
④金钱掩盖了出生、性别、学历等一切看似公平的东西。人与人本应是平等的,而用金钱做尺来衡量,人与人又是那么的不平等。所有那些对私人会所、奢侈品、保时捷911.玛莎拉蒂可望而不可及的人,忍受着贫穷带来的卑微,没有任何的安全感,凡此种种不是都可以成为他们仇富的理由吗?
⑤盲目地仇富并不足取,一夜暴富也不是什么罪过,毕竟贫穷不是美德,而当金钱掩盖了出生、性别、学历等一切看似公平的东西。人们的味觉对富有变得越来越敏感,珠光宝气、一身名牌地走在街上,不自觉地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哪管他是文盲、甚至有些白痴。富有显示于外,内在的东西人们却不在意,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现状。
⑥我们很容易把这种仇富现象斥之为酸葡萄心理,告诫中国民众该多花时间挣钱而不是仇富。穷惯了的中国人,追求财富也是正当的需求,仇视富人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社会。可是,为什么仇富?这是我们更需要思考的问题。富人利用国家发展过程中法律制度不规范的空隙,不平等地享受及获取了大量资源并迅速致富。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只顾自己做大、做强,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中国人仇富的主要因素。其他的社会因素还有诸如社会资源在分配过程中严重不公平以及对低收入者关注不够,造成众多低收入者的不满,等等。
⑦骂着有钱人,更多的中国人同时贪婪地做着发财梦,买张彩票,然后一夜暴富是很多人最最简单的理想。一般人都认为美国人很贪婪,但国际知名民意调查机构Ipsos近日发布的一份全球性调查数据显示,这样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事实是:东方人比西方人更看重金钱,转型国家的民众比发达国家的人更爱钱,而集中了这两个因素的中国人,才是这个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拜金主义者。说到拜金,我们不难想到“宁愿坐在宝马车里边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等等那些游走法律边缘,挑战道德底线的荒唐嚣张之举。
⑧我们能容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畸形现象,但不能长期容忍刻意追求拜金主义;如果是这样,那么再多的钱也买不回那种淳朴的充满人情味的和谐社会氛围。
⑨仇富和拜金都是一种变态心理,在这样的扭曲心态下人民还有幸福可言吗?只有端正自己的心态,试着用另一只眼看世界,也许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珍惜现在拥有的比金钱还要重要的东西,用宽容的心去包容这个世界,快乐就会追随左右,少些品头论足,多些脚踏实地地去工作。
(财经网)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心里骂着有钱人,却一心想成为有钱人,这在中国社会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B.英国《经济学人》关于各国国民仇富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仇富情况位列全球倒数第四。
C.因为当代中国人们对富有变得越来越敏感,所以珠光宝气、一身名牌地走在街上,自然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
D.中国很多先富起来的人,拥有大量资源,只顾自己做大、做强,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
E.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来看,兼具“东方人”和“转型国家的民众”两个因素的中国人是最拜金的。
【小题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仇富或拜金心理表现的一项是( )
A.“宁愿坐在宝马车里边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学习动机。
C.广大民众仰慕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大奖的袁隆平。
D.某人看到一辆豪车发生车祸的场面,大呼“大快人心”。
【小题3】请根据文意,概括中国人一面仇富一面拜金的原因。
【小题4】请根据文意,概括作者对于财富、金钱的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九歌》的问题历来有四种说法,其一是夏代古乐的名称;其二是就楚地民曲所仿作的;其三是屈原应楚王命所创;其四是周人记载和解释的所谓“九德之功”。
首先谈古《九歌》。《九歌》之名,在古神话书《山海经·大荒西经》里就记述夏代国君夏后启把本属天庭的《九歌》、《九辩》记录下来,改编为《九招》,在人间大穆之野演奏祭天。由此可知,《九歌》之名早于楚辞就已经有了,它是夏代留传下来的祭祀乐章之名。但从《离骚》中记载的夏代《九歌》的语句看,它并不是什么肃穆的乐曲,所谓“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而《屈原赋注》中记录的“夏之失德也,康娱自纵,以致丧乱”更说明夏后启后来甚至因为沉溺于这种享乐的音乐而亡国。
逮至周初,《九歌》的名称仍有出现,但对它的解释,已有了变化。《尚书·大禹谟》有“劝之以九歌”的话,但这里所谓的“九歌”,据说乃是大禹提出的一项为政方针和礼乐教化的措施。这在《左传》中也有相同的说法:“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由此可知,崇尚德政的周代,已将《九歌》变成宗庙所用的颂德之歌。
但值得注意的是,周代还存在另一种“九歌”,汉代成书的《楚辞章句》记载屈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写《楚辞章句》的王逸是楚人,熟悉楚地流传的习俗,他的说法必有所本,那就是在楚地与周代《九歌》同期,曾流传着与夏《九歌》性质相同的祭祀音乐,我们可以称之为楚《九歌》。
说多元性的楚文化,继承了夏文化的因子,楚《九歌》之名,于夏《九歌》,这似已不成问题。但说楚《九歌》就是夏《九歌》的一脉相传,却也缺乏根据,因为楚《九歌》所祀的湘水神湘君等地方神,绝对不可能是夏所祀。至于屈原作《九歌》当然与楚《九歌》有密切关系,但从性质上看,却已有不同,屈原的《九歌》反映的乃是一场特殊的祭礼。这特殊主要体现在第八篇《国殇》一诗中。
《国殇》诗中主要是写战争的惨烈、战士的阵亡和对他们的颂祷,这不是传统民间的《九歌》所应包括的内容,我认为这应是一次朝廷专为“却秦军”而举行的一次国祭,是屈原在楚民间祭歌的基础上,专门为当时秦、楚战争中为国牺牲的爱国将士而写的祭歌,因此通篇悲慨雄壮。我们捡翻《国殇》的末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便可得知。所以《礼魂》紧接于《国殇》之后说“长无绝兮终古”,意思是人们会永远纪念他们的。
那么,为什么要祭国殇之魂呢?最简单的理解,是表示哀悼和纪念,但意义恐怕还不仅于此。《国殇》中的战争无疑是一场敌胜我败的战争,“严杀尽兮弃原野”,全军覆没。这其实是战国时期秦楚战争的常态,但屈原笔下他们的魂魄英武刚毅,可以继续战斗,成为鬼中的英雄豪杰。这是因为按照古人的观念,无辜被杀者,凶死者,是要复仇的。如果《九歌》写的是一次祭典的话,那么当然是为了祈福佑,而这福佑的主要内容,是十分现实的、具体的,那就是企图借助天神和国殇的英魂,复国耻,报国仇,使一再兵挫地削的楚国,转危为安。这就是《九歌》的性质和作意。而《汉书·郊祀志(下)》谷永对成帝的一段话“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军”或可为此观点的佐证。(节选自褚斌杰《论<楚辞九歌>的、构成和性质》)
【小题1】下列各项对《九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夏代的《九歌》被认为是夏代国君夏后启从天上抄录来并用以祭祀的神曲,但是当时的这个祭乐并非是庄严肃穆的。
B.周代的《九歌》的源头和夏代《九歌》不一样,相传是大禹所创,本义是宣扬政治和礼仪教化的,因此成为宗庙颂歌。
C.周代楚地的《九歌》采用男女祭司共同主持祭祀的形式,是夏代《九歌》的续存,因此楚地《九歌》也是用来祭祀的。
D.屈原的《九歌》虽然也是用以祭祀,这一点和夏代《九歌》相似,但是祭祀的主持者却是朝廷,因此是庄严肃穆的。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历来对屈原《九歌》的说法不一,总共有四种见解,作者查阅古代典籍,对这四种见解加以分析,认为第一种说法是对的。
B.《山海经》中关于夏后启的《九歌》记载,说明了在屈原之前,《九歌》这个说法就已经存在了,而《离骚》的句子是又一佐证。
C.因为写《楚辞章句》的王逸是与屈原同期的楚地人,所以本文作者认为他对楚地民间祭祀音乐《楚歌》的描写是可信的。
D.《尚书》中记载楚怀王使用屈原所写的《九歌》祭奠战死的楚军将士,获得了他们灵魂的福佑,击退了秦军的进攻。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推断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夏后启沉溺于享乐的音乐,放纵妄为,最后导致亡国的历史,或许成为周代统治者的教训,这也许是周代出现所谓“九功之德”颂歌的原因。
B.夏代《九歌》的名称和战国时期楚地《九歌》相同,但是楚地《九歌》所祭祀的神灵不全是夏代神灵,我们学过的《湘夫人》就是楚地地方神。
C.战国的秦楚之战,楚国经常战败,屈原所写的《国殇》是这种局面的真实写照,因此楚国的祭祀战死者英灵的举动也应该是无奈之举而已。
D.屈原写作的《九歌》不仅是为了祭奠战死者英灵,祈求福佑,战胜秦军,更是为了悼念和纪念为国奋战,抗击秦军,英勇捐躯的忠诚之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的弃老习俗
①中国各地区都有弃老传说,古时曾流行不养六十花甲老人,令其在“寄死窑”等弃老洞内自毙的习俗。鄂西北就有弃老传说中的寄死窑遗迹完整存留至今。
②徐永安副教授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寄死窑遗址在汉水中游的河岸、山地普遍存在,这些遗址系明显人工开凿,非自然生成。一些地点还存在多口寄死窑密集分布的情况,遗址与传说对应关系十分明确。徐永安通过对弃老洞遗址的考察和对当地老年人的访问,还揭示出“60岁老人自死”是一种依从于内在民俗信仰而选择的崇高行为,从而寄死窑也成为一个“神圣的空间”。由此显现出民俗的普遍性特征具有的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除鄂西北的“寄死窑”之外还有山东胶东半岛的“模子坟”、山西晋中市昔阳县的“生藏墓”等。由此可以证明,在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这一弃老习俗。诸多事实告诉我们:彼时的弃老习俗,一定有它存在的充分的、合理的理由,而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恶的一种注脚。
③为何在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竟然流行过野蛮的弃老习俗呢?人类的伦理感情、亲情本能,真的就如此微不足道、如此无能为力吗?俄罗斯著名学者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说,那些原始民族“遗弃或杀死老人”,并非由于生性残忍,“而是由于野蛮人不得不为自己生存奋斗的那些条件”,“杀死非生产的成员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责任”。这个贯串历史唯物主义的论断,已由大量人类学调查材料所证实,至今仍是我们解开弃老习俗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中国弃老习俗也应作如是观。
④弃老习俗不独中国为然,其他国家民族也有。日本电影导演木下惠介拍摄的电影《楢山节考》,讲述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达尔文在非洲考察时也发现过一个遗弃老人的部落,他们总是把年老的妇女放逐到森林里让她们饿死。请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酋长回答说,妇女是生孩子的,年长的妇女既然不会生孩子,还留着白吃饭干什么呢?古代朝鲜也有这样的习俗。在那种生存资源极为缺乏的环境中,人类奉行的生存战略就是如此残酷。
⑤中国虽在广大地区流行过弃老习俗,然而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较,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重智慧老人的优良传统。春秋战国时期,“老人是个宝” 的观念就已深入人心。诸子百家大都以老人为师,老人的智慧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王晓平所著《佛典•志怪•物语》也特地指出:“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摆脱了弃老风俗,《左传》中的晋文公老年的谲诈,蹇叔的预见,都是对老者智慧的肯定。”屈原《离骚》中,傅说、吕望、宁戚都是被作为饱经风霜终被信用的贤者来歌颂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智慧老人治国平天下的历史功绩传闻于世,由此树立起“老人是个宝”、应孝养老人的普世观念和习俗,由此标志着社会文明的一大跃进。现在的韩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敬老的国家,也是对这段历史的拨正和超越。
【小题1】与“弃老习俗”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古时曾流行不养花甲老人,让其在弃老洞中自生自灭的习俗。且至今还有弃老传说中的弃老洞遗迹存留。
B.弃老习俗是在生存资源极为匮乏的时代,人们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或自身生存所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选择。
C.从考古资料以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遗弃老人的弃老习俗,不独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为然。
D.从各地弃老习俗来看,六十岁是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可的遗弃年龄。因为按照当时的情况,六十岁已基本丧失劳动或繁衍能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开篇点题,指出中国各地区都有弃老的传说,古时曾流行过不养老人的习俗,令其在弃老洞内自毙,并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B.第②段承接第①段,通过对大量寄死窑等的考察研究,诸多事实表明这种弃老遗俗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恶的一种注脚,也有它存在的充分合理的理由。
C.第③段探究野蛮的弃老习俗曾经在中国流行的原因。第④段与第③段构成并列关系,指出其他国家民族也有弃老习俗,并先后列举了日本、朝鲜和非洲的弃老习俗。
D.第⑤段首先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老人是个宝” 的观念就已深入人心。接着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重智慧老人的传统,这种敬老观念和习俗的形成,标志着社会文明的一大跃进。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哪怕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弃老行为,说明当时的弃老习俗,有它存在的充分合理的理由。
B.内在民俗信仰一旦形成,就具有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哪怕是残酷的弃老行为,人们也觉得神圣而崇高。
C.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老的优良传统,老人是个宝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弃老习俗在中国并不具有普遍性。
D.当今的敬老,既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标志着社会文明的一大跃进,同时也是对弃老这段历史的拨正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