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我们应当将阅读看成是一种宗教,一种超越任何宗教的一个宗教,把阅读看作是一个宗教行为。一个正当的、有效的阅读应当将对经典的阅读看作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几家出版社共同推出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一共是六十种,乍一听是否觉得这么多的书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沉重了,可是我们如果把它反过来问一下,一个孩子,他念了三年初中,又念了三年高中,这六年的时间里边,看上六十本书,每年才十本,每个月才不到一本,还多吗?多看这六十本书与加重他们的负担,是毫无关系的。因为这些书仅仅是供他们阅读,而并不是作为课程被要求的,这种情况下的阅读其实是在缓解学习的紧张。
何谓经典?在阅读中,所谓的经典就是那样一种东西,是至高无上的。这里的阅读是一种仰视,就是事情到这里为止不能再过去了,就像来到一座高山下面。经典肯定是与时间有关系的,对于现在的东西,它可能成为经典。经典的作品肯定是能说出一些东西来的,不是不能把握的,比如说它的艺术性,比如说它反映的那个问题代表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等等。  
对时尚文字的阅读是必要的,但一个人倘若将时尚文字作为阅读的全部,那么这种阅读注定是一种低质量的阅读。而事实是现在的阅读不论是成人的,还是孩子的阅读,往往为时尚的文字所包围,使他们无法接受经典,特别是孩子。这个现实是应当被我们关注的。 
大家都知道,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以享乐主义为主流思想的社会。大家看看今天为孩子所制造的文字,大部分是缺少经典的许多宝贵的品质的——它的忧郁感、它的悲悯、它的雅致、它的美感、它的圣洁、它的庄重和意境等等。大家去看看现在的少年儿童读物里边,经典的品质都是很少的,或者说是不具备的。而这些文字往往都流于毫无意义的嬉笑与一味的喧嚣和热闹,因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是以享乐主义为主流思想的。 
许多人认为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文学,这个定义应该修改为: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而这个快感包括悲剧性快感。你看安徒生的童话有几个是让你快乐的?不是!它是让你悲哀的,让你忧伤的,让你意识到这个世界存在的人的那种苦难,甚至说是巨大的苦难。一些人给孩子制造的那种快乐叫“傻乐”。一个小孩如果长期在傻笑中长大,那么长大了他不是个白痴,也是个准白痴。但是这个观念我们现在几乎是无法纠正的。一个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一个孩子如果不能使他回到经典性的文字,而长期沉落于这些轻飘的、快乐的、没有忧伤的文字,这种阅读在建构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培养孩子优良的心理素质方面,它会起到一个怎么样的作用?恐怕十分微弱。
一个孩子理想的阅读应该从这个地方开始。
【小题1】下列关于“经典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经典阅读是对那种至高无上的作品的一种仰视,它可以帮助人们把握一些东西,如经典的艺术性,经典反映的问题代表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等等。
B.经典阅读只是把经典作品提供给学生阅读,而不是把这些作品作为课程来要求学生,因而不仅不会加重学生负担,反而会缓解学习的紧张。
C经典阅读应被看成是超越任何宗教的一个宗教,应当被看作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因为这样的阅读是正当的、有效的阅读。
D.经典阅读并不排斥对时尚文字的阅读,但如果我们把时尚文字作为阅读的全部,那么阅读就是低质量的,就会妨碍人们接受经典。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今天的社会以享乐主义为主流思想,为孩子们制造的文字大部分缺乏诸如忧郁感、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宝贵的品质。
B.儿童文学应该给孩子们带来快感,包括悲剧性快感,而不是给他们带来快乐,安徒生的童话没有几个是让人快乐的就证明了这一点。
C.现在的阅读往往为时尚的文字所包围,而这些文字往往又流于毫无意义的嬉笑与一味的喧嚣和热闹,缺少经典的品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D.悲剧性的经典作品可以让人意识到这个世界存在的人的苦难,而现实的那些时尚文字往往在给孩子制造“傻乐”,这种“傻乐”不利于培养孩子优良的心理素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一个孩子理想的阅读应该从能够给孩子带来快乐、忧伤,甚至苦难的文字开始,来构建孩子健康的精神世界和培养孩子优良的心理素质。
B.时尚文字的泛滥是与以享乐主义为主流思想的社会密切相关的,对时尚文字的过多阅读,容易使孩子们缺少经典所具有的许多宝贵的品质。
C.现实是许多人过多地追求文学应该给孩子带来快乐,却忘了也应该给孩子带去悲剧性的快感,但这个观念我们现在却几乎无法纠正。
D.经典作品就像一座高山,阅读经典就像是仰视高山。经典的东西一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随着时间的迁移,现在的东西也可能成为经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02 04:4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
《江南Style》背后的经济秘密
《江南Style》讲的是一个韩国“屌丝”的白日梦。其貌不扬的“鸟叔”幻想着各种幼稚的炫富行为,比如在阳光下的沙滩上,一位美女给他扇着风——其实他身处一个儿童公园,美女也是他想象出来的;装作是黑帮大佬蒸桑拿,结果文身男出现之后,他胆怯地挨着另一个男人;想要骑马,却只是在大街上装模作样地跳骑马舞……
全世界都爱死《江南Style》了,短短3个月,它在优酷网上的点击量已超过7亿次,创下了世界纪录。世界上的许多角落里都有人在跳“鸟叔”的招牌舞步,甚至连68岁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和“鸟叔”一起跳起了骑马舞。
尽管这首歌给全世界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但假如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这支神曲的流行,恐怕只能得出令人沮丧的结论——全球还深陷在金融危机中,离经济复苏还很遥远。
英国的BBC商业网曾经报道金融危机如何在人群中传播恐惧感和无力感,人们转而把幽默当做唯一的逃避方法。“The Stang”是苏格兰一家著名的喜剧俱乐部,其组织者发现,金融危机以后他们的生意好了很多,经济下滑,衰退到来,人们便会通过看喜剧寻求安慰。一位喜剧演员说,那些厌倦了谈论经济衰退的人们,希望通过观看喜剧表演来解闷。这正如“鸟叔”对《华尔街日报》所说 :“既然天气这么热,经济这么糟,我只想写一首有趣而激动人心的歌。”
经济学上有一个现象叫“迪士尼效应”。它是指经济越是萧条,失业人数越是上升,假期越是延长,迪士尼的客人就越多,娱乐业也越发达。相反,在经济上升期,人们疲于奔命,反而少有娱乐时间。迪士尼的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它通过米老鼠那双戴着白手套的手向全世界撒播快乐,为备受煎熬的人们提供了逃避现实的港湾。在经济最黑暗的1929年,好莱坞顺势举行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经济危机也成就了好莱坞的腾飞。
《江南Style》的经济背景是韩国经济持续低迷,已经创下有史以来最长的低增长纪录,今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更是降至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值。亚洲发展银行最近一期的亚洲地区“展望”指出,亚洲经济复苏的势头比其预计的要缓慢得多。而神曲的全球性流行,也预示着全球经济预期的不乐观。英国的《经济学人》最近刊文说:“要恢复欧元区前景是乐观预期仍然任重道远,更糟的是患上了败血症的美国经济。目前舆论纷纷担心美国将于12月不堪财政重负,跌落经济深渊。”
既然经济这么糟,复苏这么慢,那么还是和“鸟叔”一起去跳骑马舞吧。
【小题1】下列表述,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金融危机在人群中传播恐惧感和无力感,人们只有将幽默当做唯一的逃避现实的方法。
B.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之所以能顺利举行,就是因为席卷美国的1929年的经济危机。
C.经济下滑,衰退到来,人们便会通过看喜剧寻求心理安慰,希望借看喜剧表演来解闷。
D.《江南Style》给全世界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带来了令人沮丧、让人恐惧的金融危机。
【小题2】根据文段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迪士尼效应”指的是什么?(4分)
【小题3】《江南Style》出现、流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了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
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小题1】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原因的一项是
A.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其他四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
B.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加重了荆轲的名气。
D.荆轲为了让后人知道,他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
【小题2】对“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在咸阳宫虽然只战斗了几分钟,但因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而流芳千古,影响深远。
B.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
C.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荆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
D.荆轲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他慷慨赴死,大义凛然,是正义的化身。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B.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匕见”的一瞬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的燕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
C.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着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
D.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了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虽然失败,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类诞生以后,在和自然界进行艰苦顽强的斗争中,不断地改造着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了人类本身及其群体组织,实现人从猿人到智人的转变,从原始群到氏族部落公社的转变。人类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从非洲、亚洲热带或亚热带的诞生地,逐渐向外扩展。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遍及亚、非、欧、美、澳各大洲。在原始时期,高山峻岭、汪洋大海、广袤的沙漠等使世界各地区彼此隔绝。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产生了有种族差异的人类地域集团。
人类原始时代的文化之一“种族”,又称“人种”,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型、眼色、血型等)的人群。现代人类学家一般认为人种的形成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人种的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逐渐缓慢形成的。由于分类标准不同,人类学家对于人种分类有不同的看法,各自按照自己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以致人种可分作三种、四种、五种乃至三十种之多。归纳起来,目前的人种分类标准主要有三种,其一是根据外貌、体质来分类。其二是以血型频率为标准。其三是根据地理因素、体质因素、历史沿革因素等。根据19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种的声明,现在大多数人类学家把全世界的人类分为三大种族,即蒙古利亚人种或黄色人种,欧罗巴人种或白色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或黑色人种。
蒙古利亚人种大约形成在中亚和东亚干燥的半荒漠和草原地区,现在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中亚、北亚和美洲。蒙古利亚人种皮肤棕色或淡棕色,黑色直型发,鼻宽度中等,有内眦眼褶,颌突中等。分布在亚洲的一部分蒙古利亚人南迁,与澳大利亚人种混杂,形成波利尼西亚种族。在亚洲北部与欧罗巴人混杂,产生了乌拉尔种族和南西北利亚种族。
欧罗巴人种大约形成在南欧、北非和西南亚地区,现在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北印度和北美等地。欧罗巴人种皮肤呈白色或浅白色,也有的肤色为棕色;波型发,发色金黄或黑褐;窄头型,鼻窄而高;眼内眦褶不发达;颌部突出不明显。欧罗巴人种在向邻近地区扩展过程中与黑种人混杂,形成了一些过渡性类型,如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人和南印度人等。
尼格罗人种大约起源于非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人种最早可能出现在南亚地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现在主要分布于非洲的中部、东部和南部,大洋洲以及印度南部、斯里兰卡、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某些地区。至于美洲的黑人则是16—19世纪被殖民者掠卖到美洲的黑人后裔。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皮肤呈深棕色,也有的略呈黄色。多卷曲发型,但澳大利亚人体毛和胡须浓稠,波发型,窄头型,宽鼻型,上颌向前突出明显。
人类各主要人种在形态上和血型频率上虽有一定的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具有共同的祖先。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方面没有优劣之分。不同人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互相交往和混杂,产生了许多混合型人种。现今世界上已没有真正的纯种。
(节选自解光云主编《世界文化史·人类原始时代的文化——种族》)
【小题1】下列对所论“种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的遗传特征的人群,就是种族,它属于人类原始时代的文化,又称“人种”。
B.目前的人种分类主要根据外貌、体质,根据血型频率,还根据地理、体质、历史沿革因素等标准。
C.根据外貌、体质,大多数人类学家把全世界的人类分为三大种族,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D.人类各个种族在形态上和血型频率上虽然存在着一定区别,但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
【小题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活动范围,从非洲、亚洲热带或亚热带的诞生地向外扩展,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人类产生了有差异的种族。
B.大约形成在中亚和东亚干燥的半荒漠和草原地区的蒙古利亚人种,其特征是皮肤棕色或淡棕色,黑色直型发,鼻宽度中等。
C.欧罗巴人种现在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北印度和北美等地,人种特征有皮肤呈白色、浅白色,也有棕色,波型发,头型窄,鼻窄而高。
D.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现在主要分布于非洲的东部、南部和中部等地区,人种皮肤呈深棕色或略呈黄色,卷曲发型或波发型,鼻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遍及亚、非、欧、美、澳各大洲,可见人类的扩展是有一定速度的。
B.人类学家对于人种分类各自按照自己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这说明对人种分类各有不同的看法。
C.欧罗巴人种扩展过程中与黑种人混杂形成了埃塞俄比亚人和南印度人类型,这表明人种在向邻近地区扩展时必定会产生过渡性人种。
D.尼格罗人种大约起源于非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人种最早可能出现在南亚地区,可以说非洲和亚洲较早时候也是人种起源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反阅读”
所谓碎片化阅读,一般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摄入碎片化的信息,这种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对于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存在很大争议。反对者或者说担忧者认为,碎片化阅读的坏处包括无法形成完整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弱化思考能力、摒弃深度阅读、容易遗忘、易受情绪牵制、丧失阅读的文化意义等;而赞赏者或者说支持者认为碎片化阅读的好处是快捷、方便、高效、门槛低、信息量大、增加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形成与他人的共同话题、娱乐时尚。
从某种角度讲,碎片化阅读的所谓“好处”其实恰恰是其弊端所在。或者说,对碎片化阅读的不同态度,恰恰源自对碎片化阅读诸特征的不同角度的解读。
首先,和深度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削弱了阅读的自主性。在精神产品极度匮乏的年代,求知欲旺盛的人们往往是饥不择食,有什么读什么;但是在今天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对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的海量信息,又陷入一种选择的焦虑。比如赞同碎片化阅读的一种意见就认为这可以“形成与他人的共同话题”,其实这恰恰是阅读缺乏个性和自主性的一种表现——不知道读什么,那就大家读什么我读什么。正因其“信息量大”的特点,所以大量的时间其实耗费在信息的筛选上,而碎片化阅读其实在这样的筛选过程中已经完成了——点开不同标题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的过程,这不是时间的有效利用,而是时间的有效浪费,它让碎片化的时间变成碎片化的人生。
所以第二,碎片化阅读又是一种没有超越性的阅读。阅读是对现实生存处境的一种提升而不是迎合,但是碎片化阅读恰恰不能使人超越生存,而是迎合生存甚至陷入生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在极端有限的时间里,在没有任何阅读计划的前提下,人们更愿意抱着休闲消遣的态度,以“娱乐时尚”为目的,选择那些轻松有趣的文字,排斥有深度有挑战性的烧脑文章。有人说,碎片化阅读让某些不读书的人开始读书——在某种层面这确乎是事实,尤其是微信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使得很多原来从不读书甚至从不看报的人都开始一种“阅读”,但是这是怎样的一种阅读呢?众多庸俗化的心灵鸡汤、无数伪科学乃至反科学的“健康知识”,大量多年前就已经被揭露的谣言……这样的阅读不但不会提升人生境界,反倒恰恰固化了原有的偏见和谬误;它不但没有让琐碎卑微的人生得到丝毫反省和超越,反倒使其获得了一种“知识”“观念”层面的肯定——这样的阅读不是醒酒汤,而是麻醉剂。
从而归根到底,第三,如果一个人的阅读只有碎片化阅读,那么与真正的深度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就成为一种“反阅读”——它使人误以为自己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其实是陷入了一种更体面、更坦然的浪费时间的方式;它使人误以为自己在阅读,其实是在做着一件与真正的阅读应该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反的事情。
怎么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不陷入碎片化的阅读呢?北宋先贤欧阳修夫子自道,平生读书写作有“三上”:枕上、马上、厕上。这对于今人如何使用碎片化的时间,是一个很好的启发,那就是做阅读和时间的主人,用完整系统持久的阅读,连缀起时间的碎片——试一试利用琐碎的时间读完一部经典,而不是在微信朋友圈里点赞。
【小题1】下列关于“碎片化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碎片化阅读,一般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摄入碎片化信息的阅读方式。
B.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
C.碎片化阅读,不能使人超越生存,而是迎合生存甚至陷入生存,是一种没有超越性的阅读。
D.碎片化阅读快捷、方便、高效、门槛低、信息量大,和深度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增强了阅读的自主性。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人的阅读只有碎片化阅读,那么与真正的深度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就成为一种“反阅读”。
B.碎片化阅读可以“形成与他人的共同话题”的观点,恰恰是阅读缺乏个性和自主性的一种表现。
C.碎片化阅读的好处是使得很多原来从不读书甚至从不看报的人都开始一种“阅读”。
D.在今天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对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的海量信息,陷入了一种选择的焦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点标题式的阅读,不是时间的有效利用,而是时间的有效浪费,它让碎片化的时间变成碎片化的人生。
B.阅读网上众多的心灵鸡汤、无数的“健康知识”,大量的谣言,不但不会提升人生境界,反倒恰恰固化了原有的偏见和谬误。
C.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人们更愿意抱着休闲消遣的态度,以“娱乐时尚”为目的,说明碎片化阅读还是很有市场的。
D.要想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不陷入碎片化的阅读,就要做阅读和时间的主人,用完整系统持久的阅读,连缀起时间的碎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中国现当代作家擅写人物的,可谓高手如云,汪曾祺无疑是里面的佼佼者。不过汪曾祺常分不清自己写的是小说还是散文,人家说是什么他就表示同意。比如他写的《故乡人》,你要非说是小说,也未必不可以。好比买千里马,能够日跑千里就行了,不一定非得计较是黑是黄是公是母。我们不妨从它所表现的情致入手,去感悟、去  甲  (品味/品鉴)。忘了名目去看文,再忘了文去看人,最后人文具忘,得到一片光明澄澈的心,这是阅读的 乙 (高尚/高贵)境界。
把人物写好,方法很多。但是挖空心思去琢磨“方法”,又不一定能够写好。鲁迅和汪曾祺都不是先设计好了方法才去写作的,他们首先是“要写”,然后才是“会写”。鲁迅说“□□□□□□□□”,老舍自称“写家”,他们是何其看重那个“写”啊。如果我们对于笔下的东西没有“要写”的  丙  (迫切/急切)愿望,那种种方法恐怕都无用武之地,最后采用的只能是“挤牙膏”的方法。
心中有东西要写,才能避免没话找话,无病呻吟。“要写”,好比一盏明灯,把你所写的那间屋子照得亮堂堂的,下边具体“怎么写”,就不难纲举目彰了。
目的明确、充满自信的好文章,根本用不着在写法上故弄玄虚。巴金先生多次强调自己是“无技巧”作家。“写作目的”明确了,“写作方法”往往会随之涌来,水到渠成。司马迁写了那么些列传,体例、方法都差不多,却不使人因为“雷同”而感到厌烦,这里的关键在于他知道为什么要写,他有让笔下的人物随着文字“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自信。他把一些反抗正统秩序的“自掌正义”的人写入《游侠列传》,这本身就是惊世骇俗之举。至于具体写法,如同评书里常说的,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小题1】文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或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佼佼者(jiāo)擅写
B.磨(zhuó)人文具忘
C.澈(chéng)故弄玄虚
D.惊世俗(hài)纲举目彰
【小题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诗句,最符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的一项是(  )
A.吟罢低眉无写处
B.文章得失不由天
C.敢遣春温上笔端
D.于无声处听惊雷
【小题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品鉴高贵急切
B.品味高贵急切
C.品鉴高尚迫切
D.品味高尚迫切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努力拼搏,并且不断超越自我,你就可以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中立足。
B.为了救活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领导真是挖空心思,积极调研。
C.我们写文章是为了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不能为赋新词而无病呻吟
D.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提笔写文章的时候自然水到渠成了。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句话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
B.(写作)好比买千里马,能够日跑千里就行了,不一定非得计较是黑是黄是公是母。
C.那种种方法恐怕都无用武之地,最后采用的只能是“挤牙膏”的方法。
D.“要写”好比一盏明灯,把你所写的那间屋子照得亮堂堂的。
【小题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汪曾祺,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他的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B.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的写照。
C.老舍,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D.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