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纯粹”觅得“好声音”
张颐武
①最近,“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这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折射。
②“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耍牌子,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的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城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③今天的“80后”、“90后”,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一般的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取向。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舞台上进行,这正是节目具有无限魅力的地方。
④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提了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作者认为“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具有无限魅力”,请根据文章第③节,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6分)



【小题3】根据文意,理解标题中“纯粹”的含义。(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07 03:28: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中国建筑中的塔
梁思成
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 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窣”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小题1】下列对塔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佛塔应该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
B.塔往往是多层建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的建筑物中,最主要的是塔。
B.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C.塔的价值,完全表现在封建迷信的宗教信仰上。
D.中国和欧洲的建筑遗产的精华全是些宫殿、庙宇或教堂。
【小题3】下列不属于“塔”的成因的一项是( )
A.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
B.佛教带来了“窣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形象。
C.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窣堵坡”变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的建筑。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徐止平
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均起于人类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相信鬼神存在,灵魂不灭,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死亡祭祀活动即丧礼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同时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变出一套系统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意志和礼仪特点。从夏商周开始葬礼即已进入了系统化程序化发展阶段,春秋时期进入完善期。史料记载,秦汉丧葬礼仪已相当复杂,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葬前之礼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小敛、大敛、哭丧、停尸等。葬礼包括:告别祭奠、送葬、下棺等。葬后丧服之礼包括:丧服、丧制等。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与“孝”文化密切相关。“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即是爱。何为爱?孟子对爱作了精辟的论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爱自己的亲人,其次爱一切大众,最后爱自然万物。爱亲人首先是爱父母,爱父母则为孝。“孝”作为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而建立起的。它的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而“孝”文化则是处理和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宗族关系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要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统治者还认为“忠臣出孝门”“人臣孝则事君忠”。
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老和送终。养老是对父母生前的赡养,送终是对父母死后的埋葬。根据孝的本意,两方面都很重要,但实施的社会结果是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这是由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而造成的。统治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希望进入冥国仍能继续享有人世的尊贵。因此他们为父母,为自己建造起一座座豪华的坟墓。统治者的厚葬之风影响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民间纷纷仿效,互相攀比。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直接的社会政治逻辑结果必然是大力提倡厚葬,并最终以国家法典形式颁布实施。史料证明,最迟在西汉开始就颁布了较为完善的丧葬法规。同时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这种重孝、厚葬观念越浓厚,礼仪越繁缛。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丧葬文化”的一项是()
A.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希望通过带有神秘色彩的丧礼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
B.春秋时期秦汉丧葬礼仪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相当复杂,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C.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
D.统治者为父母,为自己建造起一座座豪华的坟墓。他们的厚葬之风影响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民间纷纷仿效,互相攀比。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
B.“孝”于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
C.封建统治者都将孝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是因为他们深知“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决定意义。
D.孝的两方面养老和送终都同样重要,但出于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在实施的社会结果中却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
【小题3】(小题3)结合文本,请你辨证的谈谈你对古代丧葬文化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形成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同时也受到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从中国传回去的人本文化的影响。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有两个重要传统。第一个是“以史为鉴”。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鏊,可知兴替”,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历史著作在全世界是最系统、最完备的,仅正史就有二十四史或者说二十五史,还有很多野史和辅助性历史资料。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是这个传统的一个成果。商灭夏,周灭商,在历史上被称为“汤武革命”。夏商两代的历史给周王朝非常深刻的启示。以历史为借鉴,周王朝一开始就认识到一个重要的道理:“天命靡常。”那么,天命是如何变化的,又根据什么变化呢?《尚书》里记载了周人对历史的总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人提出了一个重要观念——“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国家治理者要努力地、快快地提升自己的德行。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即决定命运和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上天是根据民意来行事的,“王者以民为天”。中国文化里的天不是简单地指天空的天,也不是一个造物主的天。天的含义很丰富,是自然而然天道的天,也是代表民意的天。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点在于人不是受外在力量主宰的,而是靠自己德行的提升来行动。
中国文化中的第二个重要传统是“以天为则”。中国人非常强调以天地为榜样,向天地学***载,孔子遇水必观,非常注重向水学习,因为水的品德太多了。老子也说:“上善若水”。水总是往下流,普润万物,却从不居功自傲,也不要求回报;水能够包容万物,却没有自己的形状,而是随器赋形。这彰显了“道”的精神。
纵观近几百年来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或社会的关系、人自身身心的关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紧张,这与传统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式微颇有关系。现在亟须重振这种精神,正确阐释和弘扬中华文化中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将它贡献给世界。
(选自楼宇烈《中华人文精神的两大传统》,《人民日报》2016年7月18日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根本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并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影响。
B.“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两大传统,前者主张向历史学习,而后者强调向天地学习。
C.“汤武革命”等前代历史给了周王朝非常深刻的教训,使周王朝懂得了以历史为鉴,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
D.所谓“以天为则”,就是以天地为榜样,孔子因为向天地学习,做到了品德与天地一样高明博厚,才被称为“圣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中国的出现要早于西方;西方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宣扬人本主义,而中国在西周以来就已确立。
B.我国之所以拥有全世界最系统、最完备的历史著作,正是因为有着“以史为鉴”的文化传统,十分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
C.“王者以民为天”,这里的天的含义非常丰富,它指的是自然而然天道的天,代表民意的天,而不是天空的天,造物主的天。
D.在传统文化中,很多人提倡学习“水”。孔子重视向水学习,因其品德很多;老子认为“上善若水”,因其彰显“道”的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总结了周人的历史,提出了“敬德”的重要观念,告诫国家治理者要提升自己的德行,因为德行的好坏决定国家命运和政权兴亡。
B.“以天为则”的传统告诉我们,人类不应妄想做万物的主宰,而应向天地万物学习,学习天地的广大无私、广阔包容以及诚信等美好品德。
C.“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两句诗可以理解为用竹子做比喻,告诫人们要学习它从根子上就有气节,地位再高也虚心谦下。
D.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式微会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紧张;当今时代,很有必要重振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关、舞蹈的姿态美,其要素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虽然它的出发点也极重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中国画真象一种舞蹈,画家任意挥洒,它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相的刻画,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形相的实写,超脱而浑厚。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画幅中飞动的物象和“空白”处处交融,结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中国画法笔笔灵虚,不滞于物,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笔不滞于物,乃留有余地,抒写画家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而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书法实为中国画的骨干,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超入灵虚妙境,而融诗心、诗境于画景,亦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这又是中国画可注意的特色,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中国绘画中的“骨法用笔”就是运用笔法把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透入物象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遗形似而尚骨气,薄彩色以重笔法。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中国画作者远超画境,俯瞰自然,在画境里不易寻得画家的立场,但画家的人格个性完全融化潜隐在全画的意境里,尤表现在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
中国画趋向抽象的笔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洗净铅华,超脱暄丽耀彩的色相,违背了“画是眼睛的艺术”之原始意义。“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中久已衰落。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发达,画风显著,宋、元大画家皆时时不忘以“自然”为师,于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近代画家如石涛,亦游遍山川奇境,运奇姿纵横的笔墨,写神会目睹的妙景,真气远出,妙造自然。画家任伯年则更能于花卉翎毛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为近代稀有的色彩画家,令人反省绘画原来的使命。然而此外则颇多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目无真景,手无笔法,既缺绚丽灿烂的光色以与西画争胜,又遗失了古人雄浑流丽的笔墨能力。艺术本当与文化生命同向前进;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更须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节奏。
(摘编自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将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融为一体,不重机械的写实,而花鸟画写生的精妙,是世界第一。
B.中国画超脱个体形象的刻画和艳丽的色彩,关注全幅画的节奏生命,抒发画家胸中的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C.中国画用浓淡的笔墨、交错的点线溶解万象,飞动的物象和“空白”处处交融,流动虚灵,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D.书法是中国画的骨干,诗歌是中国画的灵魂,以书法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诗、书、画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法笔笔灵虚,不停留在具体物象的描摹上,具有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
B.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指出形似与气韵、彩色与笔法的关系,也点明了中国画中骨气、笔法的重要性。
C.近代稀有的色彩画家任伯年能于花卉翎毛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不忘绘画原来的使命,画作让人耳目一新。
D.宋、元大画家能以“自然”为师,在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一贯注重运用笔法把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因此“色彩的音乐”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洗净铅华的中国画中久已衰落。
B.虽然在中国画中很难找到画家的立场,但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隐藏着画家的人格个性,由此可见,中国画与画家是物我融合的。
C.近代以来,除了极少数画家外,诸多画家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致使中国画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无法与西画抗衡。
D.中国画不但要恢复传统笔法,更应致力于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表达时代精神,所以说中国画任重而道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别让工作二十四小时在线
深圳36岁的IT男张斌,被发现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马桶上面,怀疑和过度劳累有关;浙江女白领连续加班一周,感冒两天后心跳骤停;年近33岁的东莞工程师刘先军猝死在出租屋内,3天后才被发现。其中,据媒体报道,张斌作为项目负责人经常加班到凌晨,有时甚至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上午又照常上班。
年轻的生命匆匆逝去,令人惋惜。事件的全貌,虽有待进一步厘清,但由此引发的对过劳死的关注,让不少上班族感同身受。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带动就业的大户。与之相伴的,就是脑力劳动者大幅增加。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现在不少上班族的工作,往往没有上下班的明显界限。尤其随着无纸化移动办公的推广,办公地点可以在单位,可以在家里,工作时间更加灵活。
很多人都感觉累,不是修路砍大树的累,是心累。其实这就是过劳。不是在严寒酷暑中凿山填海,多是在废寝忘食中灯枯油尽。以前,办公效率低,一个星期只能办一件事。今天,办公效率高,一天能办7件事。如果工作总量等于工作时间乘以工作效率,那么,就算时间不变,效率提高了,工作总量也增加,人还是那个人,当然更累。
过劳是在潜移默化中摧残健康,表面可能看不出来,实际上免疫力已经下降。鼠标手、青光眼、腰椎疼……这些都是过劳的警钟。但是,对于加班加点、熬夜透支等潜伏在身边的“过劳现象”,我们往往因为“习惯成自然”“大家都这样”而不以为意。
放眼全球,过劳死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美国、日本、英国等国都有过劳死的相关数据和法律法规。可我国目前劳动法规中,并没有这个概念。但员工的死亡、受伤害,应由企业等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不该只有工伤和职业病两种。
为此,职业病的外延应当扩张,劳动保护应该升级,无论是观念还是立法。比如,能否把过劳死作为“视同工伤”的一种情况予以处理?能否将职工的过劳状态,像职业病那样纳入劳动保障的范围?这需要建立具体的考察标准,比如加班时间、工作强度等,以此作为判断是否过劳的依据。只有这样,才可以倒逼用人单位切实保障员工的休息权。
对于员工个人来说,身体是自己的,要想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得掌握好工作节奏,透支健康不是明智之举,别让工作24小时在线。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04月0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过劳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过劳死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脑力劳动者大幅增加而出现的。不少上班族办公时间、地点灵活多变,随意地加大了工作强度而造成劳累过度。
B.过劳是心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身体累。它在潜移默化中摧残健康,表面上看不出来,实际上免疫力已经下降,严重的就会成过劳死。
C.过劳死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一些发达国家有过劳死的相关数据和法律法规,如日本、美国、英国。而中国目前劳动法规中却没有过劳死的概念。
D.过劳死已经引起了不少上班族的关注,它的前兆有可能是鼠标手、青光眼、腰椎疼……。如果出现了这些现象,最好不要熬夜透支了。
【小题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
A.现在的上班族没有上下班的界限,对加班加点,熬夜透支的现象习以为常,容易造成过劳而死。
B.文中所说的过劳,是就脑力劳动而言。现在虽然工作效率提高了,但工作总量也在增加,因此容易在废寝忘食中油尽灯枯。
C.由于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增大,人们往往对过劳现象不太注意,白领们甚至在不经意间已经积劳成疾。
D.我国一些年轻的生命因过劳而逝去,令人惋惜;但令人更为痛惜的是,过劳死还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小题3】根据全文及推断,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当前,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加重工作任务,导致人们超负荷地工作,身体透支现象常有发生。
B.作为劳动监察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监督用人单位,保障员工的休息权。如此,从长远计,也可为国家间接地提高劳动效益。
C.我国政府应该完善劳动法规,对过劳死建立具体的考察标准,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做法。唯其如此,才能保证用人单位切实保障员工的休息权。
D.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对于劳动者来说,只要树立健康的劳动理念,掌握好工作节奏,就不会有过劳的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