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
李禹阶
在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相对稳定而又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态,这就是三峡文化。三峡文化是在区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与人文氛围中孕育、发展起的:作为连接长江流域上下游的咽喉要道,三峡是串接长江下游吴越文化、中游荆楚文化、上游巴蜀文化的人文走廊、信息交流渠道和物流通道,是中国东西部人类文化与信息交通的走廊要道,而峡江两岸鬼斧神工的地理奇现,雄、壮、险、奇的天然美景,又形成富有人文色彩的三峡百里画廊,构成三峡山水文化的奇幻性、神秘性、浪漫性特征。三峡盛产的盐、丹资,是古代社会重要的经济资,故人们以之为中心,形成富有盐丹资文化特点的三峡文化与社会生活特色。由于山高峡急、岭峻谷深,造成交通不便,当地民众生存条件艰辛,性格耿直剽悍。三峡文化正是在这么一种地理空间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是独有的大河流域走廊文化、神秘山水文化和盐丹资文化的结合体。
从商周时期的巴族开始,三峡文化就在巴、楚、蜀等文化的交融中开始形成。自两千多年前秦灭巴、蜀、楚,中原文化的融入,使三峡文化发展到新的阶段,并在历史发展中绵延不绝。明清以,几次由东向西的大规模移民,使三峡地区的民众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文化,其文亿内涵也在不断发展。近代以,三峡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和国内其他区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因素,其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几千年,由于独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峡文化中的基本文化内涵一直保持下,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主线与传统。
在三峡神秘山水间,云遮雾罩,烟雨朦胧,霞蔚虹霓,常常给人奇幻、缥缈的感觉。自三峡的巫文化、易理哲学与山水文学,均与这种奇幻、浪漫的山水文化有关。宋玉《神女赋》《高唐赋》,以“巫山云雨”为题材而至今为人思念;唐代诗人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将巫山云比之沧海水,将霞蔚霓蒸的巫山云雨诵到极致。正是三峡神秘,奇幻的山水,产生出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浓郁深厚的人文特色,对于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三峡的艰难险阻,万丈狂涛,涡漩千回百转,惊心动魄,又使得诗人游子望而生悲:在三峡的山水文学、易理哲学,乃至纤夫的川江号子之中,常常表现出那种悲怆之情。最典型而奇特的,是自古以流传甚多的三峡咏猿诗。如唐代诗人杨炯“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高适“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元人赵孟颊“古今离恨拔难平,惆怅峡猿声”等,皆借猿的悲鸣声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怀与境遇。因此,在三峡文化中,奇幻山水产生的浪漫主义与万丈狂涛、千回百转的惊心动魄共同组成了其人文情怀的特性,使浪漫性与沉郁性、悲怆性同在。
(选自《中国文艺》2013年7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三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它是在区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与人文氛围中孕育、发展起的。
B.三峡文化具有盐丹资文化的特点,是与三峡盐、丹资丰富且人们以之为中心密不可分的。
C.三峡文化自开始形成起就不断与其他文化碰撞、交融,但是几千年,它的基本文化内涵却一直得到保持。
D.三峡文化历史悠久,向上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巴族,它是在巴、楚、蜀等文化的交融中开始形成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巴、蜀、楚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三峡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相对稳定和特征鲜明等三大特点。
B.明清以,三峡地区的民众因为移民而发生了几次重要变化,但三峡文化仍保持了稳定的文化形态。
C.宋玉《神女赋》《高唐赋》中“巫山云雨”的题材,与三峡神秘的山水带给人奇幻、缥缈的感觉有关。
D.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峡地区艰险的自然环境和艰辛的生存条件,养育了当地民众耿直剽悍的性格。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三峡雄、壮、险、奇的自然景观,三峡山水文化中的奇幻性、神秘性、浪漫性特征也就不复存在。
B.近代以,三峡文化张开它的双臂,与外文化碰撞、交融,这使得三峡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C.三峡神秘、奇幻的山水滋润着诗人,唐代诗人元稹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样的千古名句,将霞蔚霓蒸的巫山云雨诵到极致。
D.三峡的艰难险阻,万丈狂涛,激发了诗人游子的热情,比如,唐代诗人高适就借“巫峡啼猿”抒发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13 11:08: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20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都应摒弃。然而,占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谐协调”文化应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协调一致的统一美原则;以及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
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璧”,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实。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在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诸如西方色彩学的“变异”长处,服装与化学工艺技术等,都需要我们去吸取,去引进,“洋为中用”。特别是目前国外纺织技术,如非织造布技术的引进,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大区域的国家,中国更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任何简单划一都将影响其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之规律。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服饰文化是动态的,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不同群体间文化交流的不断进行,必将导致新的服饰文化模式的诞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必将永葆长青。
(节选自张繁荣《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髓》)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经历了以不同社会为基础的“白然形态”、“制度形态”和“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B.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精神生活质量方面很重要。
C.“和谐协调”文化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应发扬光大之;也就是说,应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协调一致。
D.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是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中国多民族、大区域、人口最多的特点,决定着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决不能简单划一。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服饰是生活之必需,代表一定时期的文化。“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特征。
B.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因受封建社会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等影响,致使服饰简单划一。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关键是要扬长避短和推陈出新。
C.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璧。而国外先进技术对传承中国服饰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D.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和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才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规律。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应该摒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装款式与演变等,是特定时期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的记录,是人们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的反映,打下了特定时代的烙印。
B.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这一宝贵财富,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它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的圆满统一。
C.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目前引进国外先进的非织造布技术,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D.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动态的文化,要诞生新的服饰文化,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永葆长青,就要在不同的群体间进行文化交流,相互学习借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小题。
逆商:幸福者的必备
智商IQ和情商EQ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AQ,它是Adversity Quotient的缩写,指人们面对逆境的反应能力,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通常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IQ、EQ和AQ并称3Q,成为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等于20%的IQ加80%的EQ和AQ,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
逆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情商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在人生事业成功中的特殊地位,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了“逆商”这一概念。他认为逆商包括四部分: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及持续时间。控制感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控制能力。面对逆境,控制感强的人会尽力改变环境,控制感弱的人则只会逆来顺受,信天由命。起因和责任归属指造成我们陷入困境的原因。高逆商者往往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并愿意承担一切责任,积极采取有效行动,痛定思痛,在跌倒处尽快爬起来。影响范围指困境的负面影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面有多大。高逆商者通常能够将某方面逆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降至最小程度,他们不会因为工作中的逆境而影响家庭生活。持续时间指我们主观上认为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持续的时间。逆商高者往往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逆商低者则会认为逆境将长时间持续,他们甚至会因此丧失努力改变的希望。
例如,被领导批评恐怕每个职场人都会遇到,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挫折。但是,同样的打击,逆商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逆商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逆商高的人会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逆商低的人则会怨天尤人,哀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智商、情商和逆商这3Q在整个人生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情况下,三者的重要性不同。有人认为,20岁前,智商显得最重要,情商和逆商作用一般;20—30岁,智商作用一般,情商很重要;30—40岁,智商作用一般,情商最重要,逆商很重要;40岁以上,智商作用一般,情商很重要,逆商最重要。可见,除了在校学习期间,在我们大部分人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商和逆商。情商让我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智商和情商共同帮助我们一步步迈向自己的目标;逆商让我们在摔倒时用最快的速度爬起来继续前进。这三者,少了谁恐怕都很难幸福。
有言道:成功没有尽头,生活没有尽头,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没有尽头。当你完全懂得了“成功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的含义时,幸福的生活也就向你绽开了她迷人的笑容。
【小题1】下列各项对“逆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逆商是情商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在人生事业成功中的特殊地位,美国职业培训师保 罗·斯托茨首次提出了“逆商”这一新概念。
B.“逆商”又称“挫折商”,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新概念。
C.职场中,面对领导的批评,逆商高的人被批评时产生的挫折感低,逆商低的人被批评时产生的挫折感强烈。
D.有人认为,20岁前,智商显得最重要,而对于40岁以上的人来说,逆商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保罗·斯托茨认为逆商包括四部分,在这几个方面,逆商高的人面对逆境都会从积极方面思考和行动。
B.从逆商的规律来看,挫折感低的人需要提高挫折感才能应对逆境,挫折感强的人则要降低挫折感,以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
C.智商和情商帮助我们迈向目标,逆商让我们在跌倒时用最快的速度爬起来继续前进。这三者,少了谁都很难幸福。
D.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只要提高逆商,就一定会提高我们面对困难、挫折的承受力,这样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就没有尽头。
【小题3】 根据文意,请就如何面对逆境,对逆商低的人,提三条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王学泰
古人对文化持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自古以来,凡是儒家经籍以及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等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的纽带。世界上大多数地方是把种族或宗教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的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性,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的生动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动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之心,自然会随之衰减。20世纪从60年代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的社会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的“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传统文化更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了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的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读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的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就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但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有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才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I0月6日16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作者所说的“敬畏之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儒家经籍等文化著作中含有的敬重之心与尊重之心。
B.指对传统文化中的以“道”化众的文化的制造与传播。
C.指对精致、详密、完美的农业文化的“复旧”与再创造。
D.指文化重建中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尊重、敬畏与传承之心。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文化的“文化至上”态度,除了尊重与敬畏之外,甚至将其神圣化。
B.儒家信徒从政立言,以“行道”为目标,就是要使人人得到文化的熏沐。
C.社会转型和革命震荡近百年,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D.文中的“敬畏之心”与朱熹所说的“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有很大差别。
【小题3】根据本文,列举并分析传统文化在中国现当代遭遇的两种不被敬畏的行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古代的“城管”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的“三代”时期就有城市了,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仅以现代一户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城市大了,人口多了,治安、卫生、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也就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城管应运而生。从史料上看,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防火缉盗”,有的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是真正的“综合执法”,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
古代的城管队员叫法不少,或称“胥”,或称“卒”,还有称“市吏”“监市”等等。但在事实上,古代并没有现代城管局这样的专职机构,自然也无城管队员一说。古代早期城管常由士兵充当。在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朝廷便设有相当于现代街道城管队的“街道司”,并相应成立了由500名兵士组成的执法队伍,以保持开封的正常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明代的北京,由相当于今北京卫戍区或武装警察部队的“五城兵马司”来承担现代城管局的大部分职能。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督理街道衙门”,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
在古代,现代城管中的两大难题——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同样十分突出,且历代不绝。古代城管也为此伤透脑筋。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不少商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非要在门面(正铺)外多占一块(偏铺)。在李显(唐中宗)当皇帝时的景龙年间,朝廷不得不以敕令的形式,发布了一则当时的最高“城管通知”:两京市场上各行业,凡自有正铺者,不得在铺前再建造偏铺。宋代称占道经营为“侵街”,为了防止侵街行为的发生,宋代城管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标记出范围。这与现代街道画线一样,一旦超出就要被制止,当时的“城管队”会经常检查是否有人侵街。到明清,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违建更突出。
《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即摆摊设点至少要远离政府办公地30米,也不能离民房太近,要在1米5以外,由监市负责督管。对占道经营有严厉的惩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挨打后,还得恢复原状。《宋刑统》也有类似的规定,“侵巷街阡陌”条:“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也有规定:“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把尿屎垃圾弄到街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不只当事人倒霉,连“城管队长”都跟着挨杖打。宋仁宗在搞城管方面颇有创意,他在要求开封府官员强拆违章的同时,特别指示相当于现代司法机关法院的左、右军巡院,配合“开封城管”行动,“惩治侵街者”。明代对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以及在禁区内摆摊设点、取土作坯、随地大小便等行为,也一律“问罪”,涉事者要被强行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即所谓“枷号一个月发落”。撒泡尿也要遭受这么大的罪,这样的城管手段不可谓不狠!
【小题1】下列有关古代“城管”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城管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临淄。
B.虽然古代没有“城管”这种叫法,但是现代城管的职能在古代常由相应的一些机构承担。
C.古代城管同时也是士兵,晚清时才换由警察承担这一任务。
D.宋代城管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是现代城市管理者在街道上画线的源头。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规模小,功能不完善,不需要专门的城管人员来管理。
B.一些令古人伤透脑筋的城市管理问题,同样也让现代城管部门头痛不已。
C.为防止“侵街”,避免随意违章搭建,宋仁宗曾集合多部门“综合执法”。
D.古代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等越来越多,很难禁绝。
【小题3】(小题3)古代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摆摊在政府办公地30米以内者,要马上恢复原状,否则将被“杖七十”。
B.宋代法律规定,知有人破坏公共卫生,当事人受罚,“城管队长”也要挨打。
C.明代规定,破坏公共设施、随地大小便者,要被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
D.宋代对于违章建筑,有时不仅要强行拆除,还要求司法机关对相关人员进行惩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戏曲舞台上众多的艺术形象都有自己的一副面孔,但舞台上的人物毕竟是有限的,把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表现出来,是艺术的首要任务。因而人物的类型化就表现出它的必要性。在戏曲舞台上,这种类型化主要是通过脸谱来体现的。文人有文人的特性,武者有武者的性格,但同时它又概括了众多的一类人。戏曲脸谱的类型化是一种艺术概括,它必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本原。
那么,这种类型化在戏曲舞台上为什么要用脸谱来表现呢?戏曲是舞台艺术,它的生命力在于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即通常所说的唱、念、做、打。唱腔从曲牌体到板式体的变化使演唱艺术更加成熟,虚拟化的表演和程式化的动作是戏曲表演艺术化的规范,而戏曲脸谱则是这种艺术化的更高规范。我们都知道“兰陵王”的故事,兰陵王为了退敌,特意戴了一副面貌凶恶的面具。这个面具改变了兰陵王原来的性格特点,从貌美相善一下子变得貌丑面恶,使敌人望之胆寒,落荒而逃。这种使观者改变心理定势的效果,被戏曲运用得非常自如。一般来说,现实中很难找到脸谱中那样的形象,戏曲艺术故意夸大某一特点,并把这一特点在脸谱中表现出来。“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就是这样的表现。    
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完全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从中国戏曲的悲剧观念来看,中国的悲剧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表现悲剧的手法,在悲悲戚戚的气氛中可以穿插配角的喜剧化的插科打诨,这就缓解了观众的心理压力。其次是悲剧的结尾,在历经坎坷之后,主人公终于可以团圆。中国戏曲在表现悲剧的同时,自始至终是把观众的审美需要看作第一位的。大多数观众都希望悲剧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以说也是一种思维定势。所以在中国戏曲里,好人无论多么贫困潦倒,还是正面形象,不失正人君子风范,终有好报;坏人不管如何富贵荣华,还是反面形象,总是奸佞小人举止,结局必将大快人心。戏曲到了舞台上便把好人坏人分得清清楚楚,在人物的面部涂上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图案,以使观众一目了然。红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恶,黑色代表粗猛,绿色代表侠义……而脸谱的图案也各有不同,有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象形脸……不同类型的人勾以不同的脸谱,这在观众看来,正是将他们的愿望表现了出来。
【小题1】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具有程式化特点,它集中表现在演员的唱、念、做、打上,而“脸谱’’则突破了这种程式。
B.兰陵王戴面具退敌一事启发戏曲通过脸谱改变观众对生活中的某些人的原有印象,以达到形象的艺术化。
C.戏曲脸谱的类型化是一种艺术概括,它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本原,在戏剧舞台上通过脸谱来体现一类人的性格。
D.“正是将他们的愿望表现了出来”的“愿望”就是指观众要求在戏曲舞台上把好坏人分得清清楚楚。
【小题2】(小题2)戏曲脸谱的产生有哪些原因?请分点概括。(3分)
【小题3】以《窦娥冤》为例,具体分析中国戏曲在表现悲剧的同时,怎样做到自始至终把观众的审美需要看作第一位?(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