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读 画
梁实秋
①《随园诗话》:“画家有读画之说,余谓画无可读者,读其诗也。”随园老人这句话是有见地的。读是读诵之意,必有文章词句然后方可读诵,画如何可读?所以读画云者,应该是读诵画中之诗。 
②诗与画是两个类型,在对象、工具、手法,各方面均不相同。但是类型的混淆,古已有之。在西洋,所谓“诗既如此,画亦同然”,早已成为艺术批评上的一句名言。我们中国也特别称道王摩诘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究竟诗与画是各有领域的。我们读一首诗,可以欣赏其中的景物的描写,所谓“历历如绘”。如诗之极致究竟别有所在,其着重点在于人的概念与情感。所谓诗意、诗趣、诗境,虽然多少有些抽象,究竟是以语言文字来表达最为适宜。我们看一幅画,可以欣赏其中所蕴藏的诗的情趣,但是并非所有的画都有诗的情趣,而且画的主要的功用是在描绘一个意象。我们说读画,实在是在画里寻诗。 
③“蒙娜丽莎”的微笑,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但是我们无法追问她为什么笑,她笑的是什么。尽管有许多人在猜这个微笑的谜,其实都是多此一举。有人以为她是因为发现自己怀孕了而微笑,那微笑代表女性的骄傲与满足。有人说:“怎见得她是因为发觉怀孕而微笑呢?也许她是因为发觉并未怀孕而微笑呢?”这样地读下去,是读不出所以然来的。会心的微笑,只能心领神会,非文章词句所能表达。
④也许中国画里的诗意较多一点。画山水不是《春山烟雨》,就是《江皋烟树》;不是《云林行旅》,就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尤其是文人画家,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山水画中寄托了隐逸超俗的思想,所以山水画的境界成了中国画家人格之最完美的反映。即使是小幅的花卉,像李复堂徐青藤的作品,也有一股豪迈潇洒之气跃然纸上。 
⑤画中已经有诗,有些画家还怕诗意不够明显,在画面上更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自宋以后,这已成了大家所习惯接受的形式,有时候画上无字反倒觉得缺点什么。中国字本身有其艺术价值,若是题写得当,也不难看。西洋画无此便利,《拾穗人》上面若是用鹅翎管写上一首诗,那就不堪设想。在画上题诗,至少说明了一点,画里面的诗意有用文字表达的必要。一幅酣畅的泼墨画,画着有两棵大白菜,墨色浓淡之间充分表示了画家笔下控制水墨的技巧,但是画面的一角题了一行“不可无此味,不可有此色”的大字,这张画的意味不同了,由纯粹的画变成了一幅具有道德价值的概念的插图。金冬心的一幅墨梅,篆籀纵横,密圈铁线,清癯高傲之气扑人眉宇,但是半幅之地题了“晴窗呵冻,写寒梅数枝,胜似与猫儿狗儿盘桓也……”的词句,顿使我们的注意力由斜枝细蕊转移到那个清高的画士。画的本身应该能够表现画家所要表现的东西,不需另假文字为之说明,题画的办法有时使画不复成为纯粹的画。 
⑥我想画的最高境界不是可以读得懂的,一说到读便牵涉到文章词句,便要透过思想的程序,而画的美妙处在于透过视觉而直诉诸人的心灵。画给人的一种心灵上的享受,不可言说,说便不着。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文章第⑤段举了金冬心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对作者所说的“读画”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07 04:56: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湖北警察博物馆现存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复制品,碑中间竖刻“仪制令”三个大字,右刻“轻避重,去避来”,左镌“贱避贵,少避长”,这便是古代的交通规则,古代的“交通法”。《仪制令》是古代国家对全体官民的社会行为的礼仪性规范条令,借以维持严明的等级秩序,不得违犯。它始创于唐代,盛行于宋朝。
②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法制制度十分完备的时期,律、令、格、式的法律体系涵盖了民事、刑事和经济等各方面,同时也包含了交通管理方面的内容,《仪制令》即为此典范。637年的《唐律.仪制令》中有“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唐代只是没有用实物立于道路宣传罢了。五代十国时期,是榜刻《仪制令》的开始时期,后唐931年八月敕:“朕闻教化之本,礼让为先,准《仪制令》:道路街巷,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于道路明置碑,晓喻路人。贵在所为简易,所化万人,既礼教兴行,则风俗淳厚。庶皆顺序,益致和平。”
③至宋朝,是榜刻《仪制令》的推广时期,也是其盛行时期,由于当时交通工具混杂,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面对交通工具混杂、秩序混乱的局面,大理正丞孔承恭上书皇帝,请在两京诸州:要道处刻榜公布《仪制令》。南宋后《仪制令》由各州扩大到各县,又由悬挂木牌逐渐发展到刻立石碑永久示人。
④于此石碑,可见古代的“交通法”带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封建礼教对交通的影响也就主要体现在交通行政及规章制度的森严等级上,“贱避贵”意思是平民百姓要给达官贵人让路。史上许多朝代都明确规定人们行路时要遵守“贱避贵”之规则,宋赵匡胤曾诏令详定内外群臣相见之仪,如“大小官员相遇于途,官级悬殊者即行回避,次尊者领马侧立,稍尊者分路行”。明也曾详细规定,街市军民、做买卖及乘坐驴马行路者,遇见公侯、一品至四品官员过往,要立即下马让道;官员相遇于途,官阶较低者要以侧立、回避等方式让道。清规定,军民等于街市遇见官员经过,须立即躲避,不许冲突。以上见诸正史之“行路贱避贵”实例,反映出官员与官员之间、官员与庶民之间的等级。就其实质而论,我国古代交通行政关于等级的规定是阶级统治在交通上的表现。
⑤但另有观点认为,这对形成好的行路秩序亦具积极意义。如“少避长”,意即年少者为年长者让路;“轻避重”负担轻者为负担重者让路,“去避来”之来者为客,去者指离开家庭或乡里未远行者,相对来者,去者仍为主人,主应为客让路。这些观念一则反映出古人礼让的行路风貌,二则反映出道路通行规则自古以来就要求,广大平民尊敬老人、谦虚克己、为他人着想,做到互相谦让。可见,《仪制令》的颁布,对现今的道路交通规则依然有其积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周丽红《警史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北警察史博物馆现存的一块石碑复制品中间竖刻的“仪制令”这三个大字表明,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经出现了古代的交通规则——“交通法”。
B.《仪制令》,始创于唐代,盛行于宋朝,是古代国家对全体老百姓的社会行为的礼仪性规范条令。统治阶级借以维持严明的等级秩序,任何人都不得违犯。
C.作为法律体系一部分的《仪制令》包含了交通管理的内容,能够成为交通管理的典范,离不开整个唐代封建社会法制制度十分完备这一历史背景的支持。
D.在道路宣示上,唐代没有用到实物,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才开始了榜刻《仪制令》。“榜刻”这一方式实现了古代交通法令由文字条令向实物的历史性转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朝由于交通工具混杂,主要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种类繁多而导致秩序混乱,迫于这些交通现实,榜刻《仪制令》得以在这一时期大力推广并盛行全国。
B.历史上,不只是《仪制令》,其实许多朝代都明确规定人们行路时要遵守“贱避贵”的规则,体现了我国古代“交通法”一直具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这一鲜明特点。
C.《仪制令》榜刻公布,经历了由京城、两京诸州要道,逐渐向全国各州各县普及推广的历史过程;同时,在宣示形式上也实现了由“悬挂木牌”向“刻立石碑”的飞跃。
D.见诸我国古代正史中的“行路贱避贵”这一实例,既是当时官员与官员之间、官员与庶民之间的等级反映,更是我国古代阶级统治的意志在交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制令》尽管有着鲜明的阶级统治色彩,但在历史生活中,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行路秩序,建设敬老克己、礼让他人等社会公德方面所体现的积极意义同样不容忽视。
B.《仪制令》作为我国古代的“交通法”,既带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也体现了古人在交通方面的礼仪风范。这些都与古人一贯重视道德修养、民风淳厚美好息息相关。
C.《唐律·仪制令》中的“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既是对南北朝时期石碑中的“仪制令”的继承,也为宋、明、清历朝对“仪制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D.人们加强对《仪制令》这一古代交通法令内容及其形制的有关研究,既要发掘它在交通行政方面的意义价值,也要关注它在教化百姓、净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人文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形象学中的“形象”专指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与文学理论中界定的“形象”相比,形象学中的“形象”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窄,它并不针对所有层面的“文学形象”,只是研究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形象学中的“形象”自身可以分为三层。首先,这个形象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根据自己的体悟去描述和塑造异国形象。不过,这个形象虽经作家之手创造,但又绝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这就上升到第二个层面,一个作家对异国现实的感知与其隶属的社会或群体的集体想象密不可分,或者说,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来自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由此进入第三个层面,即创造出来的这个承载着“社会整体想象物”的“形象”是一个异国形象。所谓“社会整体想象物”,是某一社会对某个相异的集体或社会文化所作的阐释,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这种阐释一般与该社会的政治文化相关。作家在创作异国形象时,往往受制于各自的“社会整体想象物”,包括异国情调、对异国的亲善或憎恶等文化语境和文化心理。某一特定社会文化又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因此“社会整体想象物”不是统一的,而是按群体来分的。它代表一个群体对另一国家、民族的文化关照,集中体现了一个群体的认知特点。例如,有些作家站在本国统治阶级立场,对异国文明持否定态度,也有些作家则通过异域文明来批评本国的现状。
套话是表述“社会整体想象物”的最小单位,是指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概括他国或他国人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异国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例如,西方文学中描述中国的套话“付满楚”、“查理·陈”、“功夫”等是特定时期西方人出于自身需要对中国形象的幻化。套话在个人表述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某种一致性,众人认可,众人使用。例如犹太人在欧洲被称为“鹰钩鼻”,解放前上海的印度巡捕被叫做“红头阿三”,都属于套话。
流变反映的则是异国异族形象被曲解、夸饰和想象的变化。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中国文化在西方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形象。遥远的中国一度在欧洲人眼中是繁荣的代名词,这种对中国的乌托邦式的幻景一直延续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的新一轮扩张,中国形象开始变得黯淡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已风光不再,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形象更是一落千丈。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又大有改观。随着外界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外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将会更加鲜活、更加逼真。与此同时,开放中的中国对其他国家的了解和认识也将更为客观深入,中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也将展现出更为丰富的面貌。不仅如此,同时受多种文化影响的作家笔下的“异国形象”也将展示各种文化的互动,呈现出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景观。
异国形象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变化而言,其中之一是信息源的匮乏。早期西方人带回的有关中国的各类信息大多比较散乱或片面,信息的不全和稀少所造成的片面,埋下了“臆断”的隐患。其二则与创造异国形象的主体有关。无论是伏尔泰还是黑格尔,他们的中国想象既来自于他们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家的某些深刻认识,也源于他们对中国的无知和傲慢所带来的种种奇思怪想。而异国形象的变化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双方社会的政治和文化。( 选自《比较文学理论概要》,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形象学中的“形象”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的创作又与社会和群体的集体想象密不可分。
B.“社会整体想象物”是与某一社会政治文化相关的一种文化言说,代表的是某一特定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
C.套话在个人表述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某种一致性,众人认可,众人使用,所以它是对异国形象的准确描述。
D.流变反映的异国形象变化既有由好而坏的变化,又有由坏而好的变化。
E.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变化原因有信息源的匮乏、创造主体的主观因素和双方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因素等。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文学中描述中国形象的“中国佬约翰”、“异教徒中国佬”等属于套话。
B.历史上有的中国人称呼西方人“老毛子”,有的中国人称呼西方人“洋鬼子”,这就是流变。
C.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国家之间的流变现象会逐渐弱化。
D.作家笔下的“异国形象”可能产生消极作用,也可能产生积极作用。
【小题3】套话与流变同样反映异国形象,却有着不同之处,请概括二者的不同。(4分)
【小题4】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灭亡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一个曾经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曾经富裕、优雅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5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⑴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り”,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是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是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⑵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⑶传统节日,历来就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⑷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⑸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是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
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D.“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
事背后的意义。
【小题2】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论“不折腾”
“不折腾”,一句百姓俚语,成为国际国内热议的新的政治词语,似在意料之外,实乃情理之中。这句最寻常的老百姓自己的话,却最不寻常地反映了历史演进的规律,道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凝练了为实现伟大目标而持守真理的坚强决心!
百姓俚语用于政治领域,也使得“不折腾”成为汉译英的难题,在现代英语词汇中,确实找不到能够达意又传神的对应的词语,于是不得不将“不折腾”的汉语拼音“buzheteng”直接用于英译,人们甚至预言,“buzheteng”将成为一个新的英语词语收入英文词典。“中国因素”在世界的显现,这又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其实,在中文的语境中,特别是在中文的政治语境中,“不折腾”的含义,干部群众和政治家一样,都是心领神会的,人们相互的会心一笑,表达的是高度一致的政治认同。这就是******所说的:“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积近代以的历史教训,中国之所以在近代落伍,从先进国家一步步衰败为落后国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饱受内忧外患的“折腾”,百余年间没有获得安稳和平的发展环境,生产力遭到毁灭性破坏,中国人民在被“折腾”中从根本上丧失了使自己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权利和机会。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共和国赢得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机遇,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一扫内忧外患的衰败国运,国家的发展进步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然而,“文革”十年内乱的“折腾”,使中国又一次中断了快速发展前进的步伐,又一次与经济起飞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又一次延缓了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文革”结束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实行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近代以中国最少“折腾”的时期,从而成为生产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人民得实惠最丰厚的时期,综合国力增长最快捷的时期,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的时期。
在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总的看,中国的机遇大于挑战。甚至不同立场的人士对中国的这种历史际遇的看法也越越具有共识,在国际媒体上,还不乏认为中国面临的是百年不遇、千年不遇的大机遇的声音。历史留给中国的大的发展机遇并不很多,机遇稍纵即逝。关键是如何把握好这样的机遇,本质上是如何选择好未的发展路径。
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历史告诉我们,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对于中国是不通之路;新中国建立以的历史告诉我们,教条主义的封闭发展之路,对于中国也是不通之路。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搞社会主义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行。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世界近代以的发展史,看看所谓发达国家的世界版图。当年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是当时的发达国家,今天,八国联军中的八国,去掉奥地利,换上加拿大,就是7加1的八国集团。这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就是近代以,世界强国和弱国的格局总体上保持了一种超稳定结构。
这样的世界发展格局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同西方世界的矛盾与冲突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制度之争,即中国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或者走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封闭僵化之路,就不可能发挥中国特殊的制度、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势,就不可能打破近代以被资本主义国际体系牢牢控制的强国与弱国的超稳定结构。另一方面是国家利益之争,即中国的发展,被西方世界认为是一个大国的崛起,是从资、市场到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对既有的世界格局的重组。归根到底,国家利益之争是西方世界压制中国发展的原动力。
因此,中国不会因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消解西方国家的压制,而中国一旦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再经受一次极大的“折腾”,最终将彻底失去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
何弃阳光大道而不行,却择泥泞歧途鹜趋之?我们没有这样的道理,也没有这样的权利!
(2009年01月19日《红旗文稿》)
1.【小题1】下列关于“不折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折腾”是一句表达老百姓心声的寻常俚语,又是我们国家新的政治词语。
B.“不折腾”就是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C.“不折腾”就是不屈服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的压制。
D.“不折腾”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不折腾”虽是一个朴素的词语,却表达着祖国人民操守真理的坚定决心。
B.中国近代以逐渐由先进国家沦为落后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饱受内忧外患的折腾之苦。
C.“文革”十年内乱的“折腾”,使中国彻底失去了实现现代化的机会。
D.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之所以成为生产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因为那是近代以中国最少“折腾”的时期。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是走不通的。
B.只要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走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封闭僵化之路,就一定能打破近代以被资本主义国际体系牢牢控制的强国与弱国的超稳定结构。
C.西方世界之所以压制中国发展,就是怕中国对既有的世界格局进行重组。
D.我们要想不再经受一次极大的“折腾”,专心致志地进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就必须不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