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诗学是国学吗?
什么是国学?照我的看法:国学就是“六艺”之学,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所以一般的诗文写作,不应该包括在国学的范畴之内,那是另外的功夫。写诗,写文章,这不是国学。古文念得好,现代的文章就能写好。没有古文的功底,现代的文章也写不好。古诗文里边,有道,也有学。诗本身就是一种修养。但古人还会问他背后的“学”好不好,学问怎么样。所以古人把诗看成学的别体,不看成学的本身。诗就是你的“学”,对不对?不一定对。当然,学问好,诗的格调也会不同。所以,古今的大家,为什么诗好?是因为学问好。有人也会写诗,平仄韵律对仗,一点挑不出毛病,可是背后没有学问,没有德范的支撑,就索然无味。缺了这两条,诗的价值就降低了。我称赞范曾先生的诗,是因为他的学问根底好。我们两个讲得来,是因为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我相通。为什么很多人的诗达不到这样的水准境界?是学问的限制。范先生的学问,有家学传统。他的诗,是直接从范伯子来的。
诗分唐宋。唐诗阔大,各种流派,边塞也好,山水也好,写实也好,浪漫也好。可是,到了宋代,诗与唐代完全不同风格了。所以有人说,唐后无诗。这话对不对?唐后无唐诗,但是有宋诗。宋代的诗开了中国诗学的新生面。苏东坡、黄庭坚的诗,也是前无古人。还有诗余做补充。宋代的词又开出另外的新局,各大家都出来了。苏东坡、欧阳修、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宋代的诗,与禅宗有相当的结合。无禅就无宋诗。唐那样的阔大,已经打开那样大的局面了,盛唐格局大得不得了。宋诗又开出这么一个新格局来,它跟思想结合得更好了,跟宋代思想最高的点、跟宋代理学相表里。
宋代理学根本的贡献,在于它不单是对孔孟的继承,还吸收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也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成为宋代理学。陈寅格把宋代理学称作“新儒家”,因为它跟先秦,跟汉代不一样了。新在哪里?在于它吸收了各家的思想,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奇观,一个大的思想汇流,所以不得了啊!朱子的学问,包括二程、周、张,都了不起。这是宋代思想的大格局。以诗来讲,宋诗的地位同样是很高的。讲中国诗的历史,唐了不起,宋也了不起。元代的诗其实也很了不起,像元遗山元好问,他的诗也了不起。明诗能轻视吗?明诗又是大家辈出。明诗有什么特点?明诗是返唐的,重新回到唐。明代的诗有唐诗的余韵。清诗又开一新局,清诗是返宋的。从清诗可以看到宋诗的神韵,最典范的代表就是晚清同光体诸大家。他们不是一般的返宋,他们得宋诗的神韵和一些基本的规制,形成了一个流派。
判断诗的好坏,跟学连在一起。有学问的诗跟无学之诗,是完全不同的。有学问的诗,味道深远,有学问衬底,故深。所以陆游讲,功夫在诗外,主要是学问。学问的累积如何,决定了诗的基本面貌。
《诗经》里的诗,和后来的文人诗歌写作,不能同日而语。《诗经》经过孔子的删订,温柔敦厚思无邪,有大公大德存在。中国过去的大学者的文集,一般都是把“学”,比如解《易》,解《语》、《孟》,研究《诗经》的传注什么的,放在文集的前头,末编才是自己的诗文。过去很少有大学者不会写诗的,这是中国学问的一个传统。当然有的写得好,也有写得不够好。但是诗文和“学”的轻重不一样。他们一般都不把诗文看成“学”。
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跟后来文人雅士写的诗,是不同的概念。《诗经》是中国人文的源头,它的博大渊雅,是后来任何一个单独个人无法达到的。《诗》三百篇,已经成“经”了。它不仅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也是中国学术的基本经典。不管是李白和杜甫的诗,还是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诗,它们都不能叫“经”。区别就在这里。《诗经》所以被称为“经”,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礼仪德范、精神价值在里面,是可以作为中国人修身的教材的。古人蒙学开始,一般先念《诗经》,绝不是先念唐诗、宋诗。即使到了明朝清朝,发蒙的时候,也是先念《诗经》,绝不是先念唐诗、宋诗。先念苏东坡的诗,是要挨打的。李白、杜甫、苏东坡,词曲,白话小说,是自己偷偷念的书。《诗经》进入了学校教育,李白、苏东坡不能。《诗经》与后来的学者文人写的诗,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彼此的地位价值不一样。《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渊薮,是诗学的源头。我们不能说,杜甫、李白是中国文化的渊薮。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流裔。诸子百家、四部的学问,都是“六经”的流裔,诗文更是流裔的流裔了。
(摘自刘梦溪《国学与诗学》)
【小题1】关于“学”与“诗”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国学念得好,诗歌文章就能写好。没有国学的功底,诗歌文章也写不好。
B.古今的大家,诗好实质就是因为学问好。骨子里没有学问,也就没有德范的支撑,当然诗就索然无味。
C.作者称赞范曾先生的诗,是因为范曾先生的学问根底好,还因为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作者相通。
D.古人诗可以看成学的别体,但是不看成学的本身的见解有道理。诗就是“学”的说法有道理但不一定对。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三百篇之所以成为“经”,是因为它不仅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也是中国学术的基本经典。
B.《诗经》里的诗经过孔子的删订,温柔敦厚思无邪,有大公大德存在。和后来的文人诗歌写作,不能同日而语。
C.中国过去的大学者的文集,一般都是把“学”放在文集的前头,末编才是自己的诗文。这表明过去的大学者们一般都不把诗文看成“学”。
D.不管是李白和杜甫的诗,还是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诗,它们都不能叫“经”,因为他们的诗创作时间太晚了。
【小题3】(小题3)文中说“宋代的诗开了中国诗学的新生面”,结合原文说说“新生面”包含哪些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6-14 11:4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联的起源,就其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就其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是由对偶句嬗变而来的。古代民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诗经》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屈原作品中,对偶句更是不乏其例。以上各类对偶句,都含有对联对句的因素,但严格说来,都只能算作对联的影子,还不能说这就是对联的开端。
对联的正式开端究竟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著名联家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丛话》中所言:“楹帖(楹联)始于桃符。”据蜀《梼杌》所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梁氏所言,即据于此。于是,我国对联界即普遍认为“联萌五代”。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对联学者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因此,“联萌于五代”之说是不对的,至于说“联兴于五代”则符合事实。
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第一联。而我们能见到的保存至今的唐代规范联作则更多。如夏民安《联人心声》中有唐太宗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莫高窟发现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等,还有日本人写的《史馆茗话》一书记载的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
到了宋元阶段,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了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谐音联、灯联等等。就其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而言,不但坚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形式更加变化多姿。同时,出现了不少联作名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文天祥等等。
明初,由于洪武皇帝除夕传旨,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清朝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得对联语体多样化,连同对联篇幅的增长,使其不仅可以写景、抒情,而且可以叙事、议论;不仅可以用来谐谑,而且可以讽刺。这一时期,不仅运用范围大为扩展,涌现出大批如解缙、纪昀般的联坛高手,甚至出现了理论研究与专论著作。
(选自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对联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是对联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的。
B.我国古代很多诗文里有对偶句,对联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就是起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
C.作者认为,古代民谣、《诗经》以及屈原作品中的对偶句,尽管也有对联的一些因素,但还不能算是对联的开端。
D.对联起于哪个朝代,有很多说法。对联界根据梁章钜《楹联丛话》的相关记载普遍认为对联起于五代,但作者并不赞同这一说法。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代时,蜀地的孟昶在除夕日让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因为对辛寅逊的题词不满意而自己题写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B.中国许多对联学者近代以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否定了“联萌于五代”之说,得出“联兴于五代”的结论。
C.据《晋书》记载,张华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以对联的形式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为上联、荀以“日下荀鸣鹤”为下联互报姓名。
D.唐代出现了许多规范的对联作品,如:“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三阳始布,四序初开”、“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等等。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元时期,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题赠联、书院联等;同时,还出现了王安石、苏轼等不少联作名家。
B.宋元时期,对联形式变化多姿。因为对联不但保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
C.明代洪武皇帝下令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使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清代以后的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
D.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对联语体多样化,使对联的篇幅增长,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汉朝时期的反腐败
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西汉对官吏考核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纵向的,中央考核郡、国,郡、国考核县,县考核乡、里、亭,这是上下级的层层负责制的考核,称为“上计”制度;二是横向的,是中央各部门,地方的郡、国、县的长官对所属僚佐的部门负责制的考核。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西汉武帝颁布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诏六条》 开始,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是初创于汉代。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戚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同时,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到了汉武帝时归纳为“见知故纵之法”,即对国家官吏 实行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如果对自己的上级或下级官吏的违法乱政行为知而不举则坐以同罪。东汉沿袭西汉法律,如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下诏:“长吏赃满三十万而不纠举者,刺史、二千石以纵避为罪。”是说对赃官之贪行,刺史、郡守都负有纠举之责,如果失职,也要受到惩处。
我国最早的举报箱,是西汉赵广汉发明的。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受存钱罐的启发,令手下人制成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有了这些举报箱,官吏和群众纷纷写信告密。赵广汉根据得到的线索,组织力量打犯,使奸党散落,盗贼不敢发,稳定了社会。赵广汉因此名声大振,升迁为京兆尹。
汉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汉武帝元封元年,鉴于惠帝在各郡设置的监察御史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把全国分了13部(部习惯上也称州),也即13个监察区,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刺史的监察对象,一为地方官中的两干石官员,即郡及王国长吏;二为诸侯王;三为地方豪强。主要是防止他们横行不法,欺压乡民,扰乱地方安宁。这使任刺史者既能代表中央有效地行使监察职任,又“咸劝功乐进”,对强化监察是十分有利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汉代“反腐败”的措施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是在对秦制继承和完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B.汉代初创的“三互法”, 后经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形成了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
C.汉武帝始行“见知故纵之法”,开始对国家官吏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
D.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了13部,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西汉对官吏考核分为纵向的上下级的层层负责制的考核和横向长官对所属僚佐的部门负责制的考核两大系统。
B.西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C.西汉“三互法”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有血缘关系或婚姻戚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
D.汉武帝时的“见知故纵之法”规定刺史、郡守对赃官之贪行负有纠举之责,如果失职,也要受到惩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由此可见汉代对腐败官员处罚十分严厉。
B.西汉赵广汉受存钱罐的启发,令手下人制成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发明了我国最早的举报箱。
C.作为监察官的刺史的监察对象为郡及王国长吏、诸侯王、地方豪强,目的是防止他们横行不法,欺压乡民,扰乱地方安宁。
D.任刺史者既能代表中央有效地行使监察职任,又“咸劝功乐进”,使在各郡设置的监察御史很好地发挥作用,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瓶梅》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从极为普通和灰色的商人生活中,发现了用长篇小说形式加以表现的价值。这不仅是对前代的以历史和传奇为主的长篇小说主流的一种革命性的反叛和超越,也是对同时的轰轰烈烈的复古主义或反复古主义文学潮流的一种反叛和超越;同时对于当时的短篇白话小说对商人的表现,又可以说是一种扩而充之的继承和发展。
《金瓶梅》所描写的商人生活和商人世界之丰富,几乎达到了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程度。其中描写了几百个人物形象,他们都或多或少与商人有关;其中描写了一个商人短暂然而热闹的一生,他从发迹到巅峰到消亡的历史;其中描写了商人生活的几乎一切方面,从经营活动到日常起居。主人公西门庆的形象,也可以说是明代文学中,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中,最丰满的商人形象。这样一个商人形象,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善恶教条,而达到了一个“圆形人物”的水准。一个商人所可能有的所有方面,几乎都在他身上体现了出来。
很多人往往把《水浒传》和《金瓶梅》里的西门庆视为一体,混为一谈,但二者其实是相当不同的:前者更像是一个恶棍,而后者更像是一个商人。当然西门庆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而且也是一个与官府相勾结的商人;不过正是这种与官府相勾结的商人形象,正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商业畸形发展的真相,因而和一般的普通商人形象一样,同样具有表现社会和时代的典型性。
通过从经营活动或其他方面合法或非法赚来的大量金钱,西门庆能够维持其寻欢作乐的享乐生活。对于西门庆的生活方式,作者尽管表面上常常加以批评,但在实际上却是持欣赏肯定态度的,这与当时肯定人的欲望的时代潮流相呼应。因此,如果说《水浒传》中关于西门庆的描写,尚是持好汉的观点,而非商人的观点的话,那么《金瓶梅》中关于西门庆的描写,则可以说完全是持商人的观点的。在《金瓶梅》那“毫无英雄主义和崇高气息的中产阶级的环境里”,慷慨大方的西门庆不失为一个相对来说最讨人喜欢的角色,并没有像在《水浒传》中那样受到一味的否定。因此,除了作者经常横加于西门庆的那些勉强的批评之辞外,就小说所塑造的西门庆形象本身而言,实不失为市民阶层中的一个“时代英雄”。因为作者一面描写其利用一切可能性实现各种欲望的精明能干,一面又认为这是市民社会的实态而不加否定。
正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所以随着《金瓶梅》的出现,中国文学中有关商人题材的作品,已被提升到了一个最高的层次,可以和任何其他题材的作品相媲美。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遂不亚于好汉世界、英雄世界、儒林世界或才子佳人世界;中国文学中的商人形象,也遂不亚于好汉形象、英雄形象、儒生形象或才子佳人形象。这自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选自邵毅平《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金瓶梅》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文学史上,使用长篇小说的形式来表现商人那普通和灰色的生活,《金瓶梅》当属首次,而这也正是它的最伟大之处。
B.《金瓶梅》继承和发展了当时的短篇白话小说对商人的表现,因而实现了对前代以历史和传奇为主的长篇小说主流的超越。
C.《金瓶梅》中描写的几百个人物形象都不同程度地与商人有关,描写的商人生活和商人世界近乎达到百科全书式的丰富程度。
D.《金瓶梅》里的主角西门庆《水浒传》里也出现了,但是这两个形象却大不相同:前者更像是商人,而后者更像是恶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形象可谓超越了一般的善恶教条,达到了“圆形人物”水准,几乎体现了一个商人所可能有的所有方面。
B.像西门庆这样的与官府勾结的商人形象,由于其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商业畸形发展的真相,所以和普通商人形象一样具有典型性。
C.西门庆通过合法或非法赚来的大量金钱维持其寻欢作乐的生活,对于这种生活方式,小说作者表面上加以批评,实际上欣赏肯定。
D.相对来说,《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慷慨大方,不失为一个最讨人喜欢的角色,并没有像在《水浒传》中那样受到一味的否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明代文学中也有一些短篇白话小说对商人有所表现,不过较之它们,《金瓶梅》用长篇小说形式表现商人可谓是一种扩而充之的继承和发展。
B.作者一方面描写西门庆的精明能干,一方面又认为这是市民社会的实态而不加否定,因此就小说的形象本身而言,他可说是市民中的“时代英雄”。
C.表现商人题材的长篇小说《金瓶梅》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文学中此类题材的作品被提升到了最高的层次,可以与任何其他题材的作品相媲美。
D.让我们自豪的是,随着《金瓶梅》的出现,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和商人形象,更胜于好汉世界、英雄世界、儒林世界或才子佳人世界与同类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时下,大面积覆盖我国的雾霾给国人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和雾霾有关的热词——“出门掉进牛奶里”“人追尾人”“尘惯吸”等到处流传,这成为人们一种无奈的宣泄。科学家指出,雾霾的危害真的不能小看,因为动物实验证实,雾霾超标严重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英国专家对15.4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平均3.7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雾霾微粒可以侵入肺部,会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率上升20%。那么,人们除了可以对雾霾产生的源头进行根除以外,对正在弥漫的雾霾有什么巧妙的清除办法吗?
借雾借雨也借风?雾霾害人,就是其中的多种微粒物质作祟的结果,所以想办法把这些微粒物质清除掉,才是关键。为此,我国研究人员建议,清除局部雾霾,采取向空中喷洒水雾的办法比较有效。实施的办法是在城市的所有高层建筑的顶部,装上喷雾喷头,向空中喷水雾,这样水雾在空中下降的同时,就吸附了空气中的尘埃微粒,并把这些微粒带到了地面。当然喷洒设备要进行定时控制——在夜深人静时加长喷雾时间,在白天人们上班时停喷,以不湿行人的衣服为度。不过这种办法在风大时候效果差,而且人力物力投入比较大,不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有专家提出,应该通过向云“借雨”的方式来改善空气质量,也就是在有降雨天气过境的情况下,通过飞机或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盐分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者增加降水量。不过遗憾的是,因雾霾的出现是频繁而且比较持久的,如果持续用这种办法,那就要耗费大量财力,而且连续的人工降雨,还会给气候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此法并非上策。
还有专家建议,借助大自然的风的力量来驱散城市上空的雾霾。为此可以在城市四周借助有利地形,建造一些具有聚风作用的建筑物,并清除一些城市内具有挡风作用的建筑物。这样的话,雾霾就很难在城市上空“赖着不走”了。不过另有专家指出,这种办法其实很难操作,因为国内很多大城市在整体建设过程中,一般都没有把“风道”作为主要的规划因素。另外,有些大城市就在盆地内,所以这种方法基本用不上。
那么,有没有更科学、节省人力和物力的消除雾霾的妙法呢?用“冷雾带”灭雾霾?最近,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研究人员正在尝试用制造“冷雾”的新办法来清除雾霾,这种办法目前被科学界认为是比较可行的妙法。这种妙法操作的难度并不大:在被雾霾笼罩的城市地面上,安置一些巨大容器,然后打开容器的喷射阀门,把容器中的液氮射入空中,使之在地面上空形成高度在10米-20米的冷却气体带——“冷雾带”。液氮是氮气在低温下形成的液体形态,因为它的沸点很低,仅有-196℃,进入空气后会使空气迅速冷却,并把空气中的水蒸气雾化,因而会产生“冷雾带”。“冷雾带”形成后,其中的液氮将在空气带内的尘埃微粒和其他污染物微粒上形成晶体,这些微小晶体因为比微粒重,无法在空中漂浮,所以很快就会掉落到地面上,雾霾因此就被清除了。实验显示,在比较寒冷的天气情况下,这条含有大量雾状液氮的“冷雾带”可以在空中维持数小时之久,但是在夏季或秋季,效果会有一定的打折,但清除雾霾的效果是显著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液氮的运输和喷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自身防护作用,否则容易被液氮冻伤。
目前这种妙法成本不高,也便于操作实施,未来可能会被普遍采用。但这种清除办法在实施后,未来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不良影响,还需要进行观察评估。当然,科学家还可以继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找到更实用的清除雾霾的妙法。
【小题1】列关于“雾霾”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专家对15.4万名心脏病患者均进行了平均3.7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雾霾微粒可以侵入肺部,会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率上升20%。
B.人们之所以想办法把微粒物质清除掉是因为雾霾害人且其中的多种微粒物质作祟。
C.采取向空中喷洒水雾的办法清除局部雾霾,这种方法比较有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广泛推广应用。
D.“出门掉进牛奶里”“人追尾人”“尘惯吸”等到处流传,人们在无奈的宣泄的同时,采取了一些巧妙的清除办法来应对正在弥漫的雾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欧州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结果证实,雾霾超标严重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给人们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B.由于国内很多大城市在整体建设过程中,一般都没有把“风道”作为主要的规划因素,因此借助大自然的风的力量来驱散城市上空的雾霾的方法其实很难操作。
C.氮气在低温下形成液氮,因为它的沸点很低,大约-196℃,进入空气后会使空气迅速冷却,并把空气中的水蒸气雾化,最终形成“冷雾带”。
D.时下,大面积覆盖我国的雾霾给国人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用“冷雾带”灭雾霾可能会被普遍采用,当然,科学家还可以继续找到更实用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霾的出现是频繁而且比较持久的,要减轻雾霾对人体的伤害,人们可以用一些清除办法来对付正在弥漫的雾霾。
B.在有降雨天气过境的情况下,用飞机或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盐分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这个办法虽可改善空气质量,但并非上策。
C.在寒冷的天气下含有大量雾状液氮的“冷雾带”可以在空中维持数小时之久,并将在空气带内的尘埃微粒和其他污染物微粒上形成晶体,掉落到地面上,从而达到清除的目的。
D.人们正在尝试用制造“冷雾”的新办法来清除雾霾,虽然效果会受季节的影响,而且操作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这种方法操作的难度不大,目前得到科学界的认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
儒家“五伦”说辨析
冯天瑜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五伦”一体论之,一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五常”视作吃人的旧礼教,加以整体摒弃。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与“五伦”捆绑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二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有差异,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
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从。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间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其精义有二: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反对“虐民”“残民”。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承袭于此。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出双向性要求。例如,在夫妇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
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 “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
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故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发,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这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选自2014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两汉以来将“三纲”与“五伦”并列论之,推尊为人伦准则。然而,二者在生成和特点上有着差异,“三纲”说是皇权的产物,“五伦”说是宗法等级环境的产物,前者体现 的君权管理特点,后者讲究的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伦”说形成于先秦,最早出自《孟子》,是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三纲”说所没有的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
B.“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包含“义、亲、序、别、信”等人伦准则。
C.无论是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邻居、仇敌等其他人际关系上,“五伦”说都对人们提出了双向性要求,即互敬互助的要求。
D.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实现社会和谐,根本原因是“五伦”说只是一味强调“义务”,没有对民众享用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五伦”说内容自有其精华旨意,对于其中权利和义务统一的良性互动、互敬互助的要求等合理因素,我们应采用辨析、吸收的态度去对待它。
B.“五伦”说为当今解决多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弘扬其在人际关系上的精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C.按“五伦”说的精义,片面的单向要求,或者是上对下的极度“专制”,或者是下对上的极端“民主”,都将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国家丧失稳定祥和。
D.从“五伦”说出发,资方如果一味追逐利润最大化,置劳方利益于不顾,就会激化劳资矛盾;劳方如果强索超越企业承受力的利益,就会损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