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时代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学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来,在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是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的。后来的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自从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的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了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和目标。全球化使今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
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和而不同”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高扬“文化自觉”、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从“文化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须处理好几个“要”和“不要”的问题。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也含有一些糟粕成分,因而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要希望全盘西化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
《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而不同,共同发展,建构一个和谐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样的文化心态作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和而不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和而不同”被公认为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B.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成为有关和同之辨理论的源头。
C.在全球化使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的今天,“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D.“和而不同”这一哲学依据,有助于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孔子不是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对三代文化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体现了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B.“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与异域的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了交融,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C.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和而不同”的态度使得本土道教和外来的印度佛教迅速融合,在中国形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局面。
D.“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这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该自觉吸收其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种心态有利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
B.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其他诸子学说为脉脉潜流和不竭源泉,体现了“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
C.战国中后期儒学“驳杂不纯”的特征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汉代以后“独尊”儒学,表明这种心态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D.当今世界,“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更显其重要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09 03:0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的“变”与“常”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只要重新认识这些“常”就能让新诗振衰起弊。
C.中国诗歌的“常”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D.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小题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过程。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我们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

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现了由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根本性转变,国家的边疆构架也随之而进行了调整。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传统并未根本性地改变,“族际主义”的取向仍然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陆地边疆,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边疆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同时还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在一起,并影响着其他边疆问题的解决。于是,处理族际关系问题成为了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

21世纪以来,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的陆地边疆治理,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形势和目标的改变,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已经远远超越于传统的文化属性,而且还在继续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对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的忽视会影响到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战略的定位。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已经从传统的边缘地带凸显成为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其支撑国家的对外战略、地缘政治战略和“一带一路”构想的作用日渐突出。

因此,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取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把陆地边疆界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地区”的思维和定位,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在陆地边疆治理中,改变传统的以解决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主要内容的做法,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重于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在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会在陆地边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族际关系问题也必须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谋划,在促进边疆巩固和发展的进程中来谋求族际关系问题的解决。

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陆地边疆的治理需要聚焦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稳定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应该把处理这些问题作为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陆地边疆治理还必须注重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等,尤其是是要注重解决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反贫困问题、建设问题、交通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问题等。与此相适应,寻求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式,应该成为陆地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选自2017年《新华文摘》第1期,作者周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逐渐形成的中国边疆概念,是泛指地域并不确定的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之地。
B.“华夷之辨”的观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依然很深,该观念还与其他边疆问题相纠缠。
C.随着国家发展形势等的改变,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陆地边疆治理开始与其不适应。
D.“区域主义”取向不是主要解决族际关系问题,而是着重解决边缘性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条理清晰地论证了陆地边疆治理必须从“族际主义”取向过渡到“区域主义”取向的中心论点。
B.“有的学者”的言论表达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C.文章第二段通过分析“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族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论证了“族际主义”得到强化的原因。
D.文章第三段从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和“一带一路”政策两方面论证“族际主义”取向与国家发展不适应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的边疆治理应抛弃“族际主义”取向,要去寻求妥善解决民族、发展、文化等问题的路径和方式。
B.国家的边疆构架随着时代而调整,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是解决族际关系问题的需要。
C.族际关系问题将长期存在,欲巩固和发展边疆,须将之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来谋划并谋求问题的解决。
D.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发生的民族、宗教和稳定问题,也要注重发展和文化等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环境问题是个跨学科的问题,要理解人的行为与观念就必须研究社会文化与制度安排。社会学非常关注人的社会角色差异,并进而关注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差异。社会学看到的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而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承担着具体社会角色的现实的人,比如说城里人、乡下人,工人、农民、企业家、干部,富人、穷人,上海人、北京人,等等。所以,社会学在分析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分析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借用“人类中心主义”之类的概念,而是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差异及其社会机制。
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差异具体表现为社会角色要求的差异,是受特定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环境所塑造的。人并非是天生地具有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生态中心主义倾向,也不是天生地要破坏环境或者保护环境。人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都是在具体的社会处境中作出的行为选择,一般具有社会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由个体理性所决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人、一些组织在破坏环境,而且他们也知道是不对的、有害的,但是仍然要继续其行为。这种现象就不能仅仅从所谓个体理性、价值主张的角度去解释了,需要深入分析不同的人所处的社会情境,以及塑造这种情景的社会动力。
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之间的失调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在本质上不是一个人的“德性”问题。社会学的这样一种视点和分析路径,恐怕与哲学不同,它基于前述对于现实的人及其行为的假定。虽然不能否认人性善、人性恶或者自私、无私等德性与人的实际行为可能有着一定关系,但是社会学更加看重特定的人所处的特定社会情境,个人思想观念上的自觉与正确并不一定直接导致实际行为方式的改变。在大量的公众环境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意识与行为之间总是存在着很严重的脱节现象。社会学更加注重结构性制约,更加注重分析人们行为背后的制度因素。实际上,一些设计良好的制度可以防止坏人使坏,而一些设计不好的制度却会使好人也变成坏人。关注制度结构分析也许能够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行为。
虽然我们同处一个地球,地球上的空气、淡水、土壤、森林、矿产等等资源都是有限的,当这个地球的资源被耗竭、环境空间被挤占,人类社会就将面临崩溃,这正是生态危机的实际意涵。种种科学证据也表明,这种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具有客观性、严峻性。但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即使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社会成员分布在不同的区域、面对不同的环境状态、处在不同的社会空间位置上、秉持不同的价值主张,其对什么是环境问题、什么不是环境问题以及优先解决何种环境问题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学对人和社会都给予关注:人的社会角色差异,以及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差异。
B.社会学之所以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差异及其社会机制,是因为社会学看到的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承担着具体社会角色的现实的人。
C.作为在具体的社会处境中作出的选择,人的行为并非出自天生,而是后天习得,它具有社会合理性,不由个体理性所决定。
D.有些人明知破坏环境的危害,仍然要继续其行为。其根本原因并非主体的道德缺陷,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情境,以及塑造这种情境的社会动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析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之间的失调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时,哲学基于对现实的人及其行为的假定,而社会学否定德性与人的实际行为存在关联。
B.社会学注重结构性制约以及分析人们行为背后的制度因素,进而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力争能够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行为。
C.地球的有限资源被耗竭,环境空间被挤占,人类社会将面临崩溃;这种危机感绝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D.社会学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而有不同,也承认人的价值主张在形成看法时的作用。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社会学在分析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等级等各种社会群体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更加关注他们的行为差异及其所面对的社会机制。
B.人或组织有破坏环境的行为不一定因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并不能杜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C.设计良好的制度可以防止坏人使坏,设计不好的制度会使好人也变成坏人,可见,寄希望于人的品德是没有作用的,需要制度来约束。
D.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理念固然很好,但只有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才会对当今社会的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选自2016年4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浮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几乎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它所困扰。
B.浮躁是人们心中产生急躁,失去了定力,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投机取巧的表现。
C.浮躁的社会风气是由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而产生的。
D.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由于这样的社会现象,因此浮躁之风盛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
B.如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就不会有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
C.有些地方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是因为负责方一心求快而忽视了施工的细节和质量。
D.由于浮躁,有些人整日忙碌赶场子,看似在勤奋忙碌,可到头来往往也难成大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这是在变动不居之中恒定不变的规律。
B.人活一世,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不能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必须拒绝诱惑,祛除焦躁,静心定神,扎实做事。
C.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揭示了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宁静心态。
D.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就能超脱凡尘,也就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传神正在“阿堵”中
顾恺之画人物不轻易点眼睛,说是“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意为这个)中。”借来比喻文学语言,也很恰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物、情节、场景是它的“四体”,语言是它的“心灵之窗”,精气神借以闪现。文学语言相近于古人说的“文字”,或“五四”后说的“文体”,或契诃夫说的“笔调”(他视为作家有无前途的标志),或今人说的“叙事风格”。它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仅指词汇,更指对词汇的指挥调遣。人生故事大同小异,“太阳底下无新事”,说什么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说得好。想把故事说得吸引人,全靠语言来传神写照。文学语言可以有多种定义,“传神”二字最能一语中的。
文学语言极其复杂,用“文野”“雅俗”“精粗”等现成概念来衡量,往往走进误区。《辞海》归纳文学语言的特点为“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性与艺术感染力”。然而准确、简练和生动表现在作品中是多元、不居、变异无穷的。它因体裁而异,因作家而异,因读者而异,永远是一个个个案。对这样一个充满动势和变数的活体,不可能有标准化的“公尺”。若把文学语言作为议论的话题,我认为应以一个基本观点作为前提:承认它的多样性,承认文无一体、美有万殊。
从文体看,对语言要求最考究的是诗。诗要求高度概括,一语道破。宏大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壮阔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精致如“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微妙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但诗人的语言是单纯和稳定的。散文亦然,通篇是作者自己的语言。不过小说则因多重成分而情况复杂。
作家以语言为风格的载体,好的作家必有敏锐的语言感觉和独特使用。钱锺书锋芒毕露,杨绛绵里藏针,沈从文忌用成语,王蒙成语编队列阵。宗璞用典雅的文字写学者教授的故事,王朔用俚俗的语言写市井人物的故事,都能传特定人物和特定生活之神,各得其宜。如果用王朔的语言写宗璞的人物,用宗璞的文字写王朔的故事,必定有圆凿方枘的别扭。薛宝钗的文雅谈吐和她哥哥的猥亵俚曲,同出自曹雪芹笔下。《巨人传》的语言狂野恣肆,作者拉伯雷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渊博学者。而一个作家相对稳定的叙事风格,也会因刻画不同的人事而作微妙的或显著的调整。刘震云的《官场》和《我不是潘金莲》,同是他大巧若拙的笔调,但两者间的语言区别很明显。更有一种常见的手法:叙事者“我”是故事里的一个人物,从头到尾用此人的词汇和口吻来说话。《小癞子》通篇痞子腔,《狂人日记》满纸疯话,同是出于艺术的需要。人物粗俗,不等于作家粗俗。是人物没文化,不是作家没文化。好的小说,每篇都是一个独立的语境,要求作家一律用循规蹈矩的语言写小说,好像规定武林高手一律使刀,不准弄十八般兵器。倒是用规范书面语写的小说,读起来不沾地气,苍白无味。鲁迅说萧红的《生死场》:“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如果交给中学教师把这些“越轨的笔致”一一按规范语法改正,没有了“明丽和新鲜”,也就把《生死场》毁了。
总之,艺术创造的规律是“志在新奇无定则”(许瑶《题怀素上人草书》诗),是“扮龙像龙,扮虎像虎”(戏诀)。作家之能事,恰在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学的魅力,乃生自语言的色彩缤纷。一部小说是一个完整的语言世界,无数小说像草原上群马奔腾,想要甩一个预设的通用套马圈使它们就范,是很不智的。宋人论学习古贤诗歌,有“活法”“死法”之说,对于语言,语文教师用的是“死法”(规范),作家用的是“活法”(变化)。教师要求“正品”,作家喜欢“窑变”。编辑应当善识千里马于骊黄牝牡之外。
《人民日报》2014年8月13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学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语言是一个综合概念,它相近于古人说的“文字”,或“五四”后说的“文体”。不仅指词汇,更指对词汇的指挥调遣。
B.文学语言极其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文野”“雅俗”“精粗”等现成概念来衡量。
C.在文学语言中,诗的语言要求高度概括,一语道破,而散文、小说因多重成分而情况复杂,其语言不具有单纯和稳定性。
D.作家在长期的创作中,虽然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叙事风格,但在创作中,文学语言也要因刻画不同的人事而作微妙的或显著的调整。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是文学的“心灵之窗”,精气神借以闪现。人生故事大同小异,想把故事说得吸引人,全靠语言来传神写照。
B.文学语言的特点为“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性与艺术感染力”。然而准确、鲜明和生动表现在作品中是多元、不居、变异无穷的。
C.文学语言极其复杂,我们承认它的多样性,承认文无一体、美有万殊,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把文学语言作为议论的话题时,要有一定的标准尺度。
D.刘震云的《官场》和《我不是潘金莲》两者间的语言有很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艺术创作的需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文学语言作为议论的话题,作者认为应以“承认它的多样性,承认文无一体、美有万殊”的基本观点为前提。
B.在创作中,好的作家会形成敏锐的语言感觉和独特使用。钱钟书锋芒毕露,杨绛绵里藏针,沈从文忌用成语,王蒙成语编队列阵。读者通过这些特点,就可以直接辨别是谁的作品了。
C.如果把萧红《生死场》中那些“越轨的笔致”一一按规范语法改正,没有了“明丽和新鲜”,也就把《生死场》毁了。
D.文学的魅力,在于语言的色彩缤纷。作家要创作一部好的小说,不能拘泥于某种语言规范,而应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