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

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现了由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根本性转变,国家的边疆构架也随之而进行了调整。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传统并未根本性地改变,“族际主义”的取向仍然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陆地边疆,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边疆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同时还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在一起,并影响着其他边疆问题的解决。于是,处理族际关系问题成为了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

21世纪以来,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的陆地边疆治理,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形势和目标的改变,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已经远远超越于传统的文化属性,而且还在继续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对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的忽视会影响到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战略的定位。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已经从传统的边缘地带凸显成为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其支撑国家的对外战略、地缘政治战略和“一带一路”构想的作用日渐突出。

因此,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取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把陆地边疆界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地区”的思维和定位,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在陆地边疆治理中,改变传统的以解决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主要内容的做法,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重于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在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会在陆地边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族际关系问题也必须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谋划,在促进边疆巩固和发展的进程中来谋求族际关系问题的解决。

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陆地边疆的治理需要聚焦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稳定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应该把处理这些问题作为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陆地边疆治理还必须注重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等,尤其是是要注重解决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反贫困问题、建设问题、交通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问题等。与此相适应,寻求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式,应该成为陆地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选自2017年《新华文摘》第1期,作者周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逐渐形成的中国边疆概念,是泛指地域并不确定的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之地。
B.“华夷之辨”的观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依然很深,该观念还与其他边疆问题相纠缠。
C.随着国家发展形势等的改变,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陆地边疆治理开始与其不适应。
D.“区域主义”取向不是主要解决族际关系问题,而是着重解决边缘性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条理清晰地论证了陆地边疆治理必须从“族际主义”取向过渡到“区域主义”取向的中心论点。
B.“有的学者”的言论表达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C.文章第二段通过分析“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族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论证了“族际主义”得到强化的原因。
D.文章第三段从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和“一带一路”政策两方面论证“族际主义”取向与国家发展不适应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的边疆治理应抛弃“族际主义”取向,要去寻求妥善解决民族、发展、文化等问题的路径和方式。
B.国家的边疆构架随着时代而调整,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是解决族际关系问题的需要。
C.族际关系问题将长期存在,欲巩固和发展边疆,须将之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来谋划并谋求问题的解决。
D.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发生的民族、宗教和稳定问题,也要注重发展和文化等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3:38: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这几年,实体书店之所以能在大城市出现回暖迹象,主要原因是同样受到网购冲击的大型商场,需要一些格调高雅的书店装饰门面,吸引顾客驻留,为商场吸引人流。书店因此获得了“被利用”的价值,商场愿意以低租金甚至免租金的方式,吸引书店入驻。这些书店承担着卖书之外的角色,所以装修一般都非常豪华,“长得”不太像传统书店,而更像一个以书为背景的休闲场所,卖咖啡、搞活动的收入也超过卖书的收入。

但是,书店长得这样“时尚且美丽”,就一定是坏事吗?这样的书店就是在杀死书吗?人总容易念旧,觉得跟传统书店不一样的就是不好。这可以理解,但并不见得对。书店能有个租金便宜的地方可以开,爱书的人能有这样的书店可以逛,总归是好的。人们之所以惊呼“时尚且美丽的书店正在杀死书”,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书店只是“被利用”,是一桩精明的生意,不再有爱书的店主和爱书的顾客。

可问题是,传统书店同样是一桩生意,开书店本来就是商业行为,无论是过去卖书赚钱,还是现在靠卖咖啡钱,只是经营策略不同。确实,书店能够复活,是因为商场觉得它有“被利用”的价值。可是,很多东西都这样,正是因为让人觉得“有用”,才有存在的价值。

我们喜欢“被利用”来做好事,害怕“被利用”来做坏事,但真正可怕的,是没有“被利用”的价值,你存在着,仿佛根本就不存在。书店从“被利用”中复活,读者从“被利用”中有个舒适的充满书香的去处,这些都是好事。

(节选自舒圣祥《“时尚”书店正在杀死书?》,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概括实体书店整体走下坡路的原因。
【小题2】商场中的书店有哪些不同于传统书店的地方?
【小题3】概括作者对“时尚”书店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了,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插叙的方式简要交代了“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的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之一。
C.“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D.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E. 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
【小题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安徒生
宗玉萍
我一直清晰地记得13岁的那年冬天。那是一个周日下午,我和发小肩并肩坐在她家东窗下,静静地读着《卖火柴的小女孩》。记得当时,窗外细雪无声,明亮的窗前,冰冷的木头书桌上,我用冻得有点僵硬的手指轻轻地翻动着那几张写着这故事的稿纸。
读完这个当时还不知道是谁写的纯美又伤感的童话故事,我俩没有像平常读完其他故事那样立马开始说自己的感想,而是一直沉默着。我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捏着最后那页稿纸的一角,有很长时间我甚至都没有和她做任何的眼神交流。那时我一边被小女孩悄无声息的离开深切地震撼了,一边也被关于描写圣诞夜的句子迷住了,难以想象圣诞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同时百思不得其解地陷入了一种疑惑:写这个故事的是怎样一个人?他怎么能写出这么忧伤又美好的故事?
读初中的时候,渐渐地接触到了更多的课外书,读到了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亨,知道了他是来自北欧的伟大童话作家。当年的欧洲,弥漫着滚滚狼烟,那些怒放的郁金香和油菜花也挡不住战争的蔓延。生于乱世长于贫民家庭的安徒生,法定不会有一份他想要的安稳生活,而这样的人生,在他执著理想的脚步下,也注定了渡不到那清平祥和的彼岸。我猜,这也是他能创作出丰富的童话和小说的沃土与源泉。
《丑小鸭》宁那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鸭子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和向往,正是安徒生最初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安徒生的父亲虽然是个穷鞋匠,但他对文学的热爱深刻地影响着小安徒生,他在闲暇时给儿子讲丹麦伟大戏剧家霍尔贝的戏剧故事,夜晚烛光下绘声绘色地給儿子读《天方夜谭》,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之间左右着安徒生对自己以后人生路途的选择,促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凡的却也充满孤独的路。从14岁开始去到首都哥本哈根谋生,一路上虽然有贵人客客气气地相助相帮,但外形的先天不足、性格的内向沉郁、初出茅庐青涩的文笔,再加上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背景,安徒生尽管在英德等国被礼遇有加,但在国内,他像那只丑小鸭一样,从一开始就不被当时的上流社会认可,于是他就像一只遇阻的蜗牛,深深地蜷缩在自己的壳里,编织着只属于他自己的童话故事。
对于世界童话王国,他的贡秋是巨大的,不仅编织了超过200篇绚丽的童话故事,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被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視为珍宝。他的童话在1912年前后就被翻译到了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2014年,丹麦女王再度到访中国时,也曾为中国儿童朗读安徒生童话诗,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个童话大家的诗作为桥梁,丹麦女王和中国儿童之间的交流将不会这么贴心和平易近人吧。
当我踏上丹麦宁静安详的土地时,我也亲身感受到,即使一个世纪过去了,也挡不住中国人对安徒生和他的童话王国的热情。哥本哈根海边那座小美人鱼的雕像前,成群结队的中国游客争先恐后地要与她合影;安徒生的墓地前,每天不知有多少中国人的身影为他停留;而安徒生的家乡欧登塞更是中国游客到丹麦一游的必选地。如果没有这位伟人,哥本哈根海边该会有多么冷清?如果没有这位伟人,欧登塞这样淡泊平凡的小城怎么会被世界和中国知晓?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位伟人,即便是发达国家,丹麦也不太可能这么深入中国人的人心。
他用他的童话,为中国和丹麦编织了一座白玉般珍资的跨海大桥。通过这座坚实的桥梁,拉近了中国和丹麦民众心灵上的距离;通过这座大桥,引来了两只可爱的大熊猫;通过这座大桥,中国的民族文化漂洋过海地被丹麦人民广泛地接受和喜爱着。
有人总结说,那些已经流行了100年的文学作品必将继续流行100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这样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作者13岁时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情景,既引出了本文所写人物,又展现出安徒生童话的文学魅力。
B.安徒生的人生经历和“丑小鸭”相仿,他把自己最初的人生遭遇通过《丑小鸭》呈现,用童话的方式告诉人们如何在平凡中走出一条不凡的路。
C.文章用丹麦女王访华,为中国儿童朗读安徒生童话诗的事例,表明了安徒生的童话不是丹麦的文化瑰宝,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D.文章最后一段直接抒情,回扣题目,以经典文学作品的标准,高度肯定了安徒生的文学贡献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小题2】根据文章相关内容,概括安徒生能成为伟大童话作家的原因。
【小题3】安徒生的童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1937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谭云山。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1924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工作。
1928年9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1932年和1935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31年,谭云山离开印度。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泰戈尔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建一中国学院”。
1934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10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10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5万卷。1936年,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1937年4月14日,正值孟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甘地和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最早的“孔子学院”》)
【相关链接】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小题1】下列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B.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设工作。
C.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
D.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至今仍保留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他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
B.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接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
C.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D.谭云山倡议成立的“中印学会”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得到了泰戈尔的高度评价。
E. 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
【小题3】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 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 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 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 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 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 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 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 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 莹莹的茄子、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 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鱼类。这样的晚 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 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 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 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浸会大学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八位作家进行文学交流,主题是“大自然和写作”。为此浸会大学组织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如去西湾爬山,去大屿山的小岛看渔民的生活。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 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 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有一天下午,走出地铁站后,觉得困倦难当,就到对面的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里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 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 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 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 了。当参加座谈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 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 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 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儿媳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 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 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 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 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 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 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中用“老”字修饰“日子”,强调生活中总有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奠定全文深沉忆旧的基调。
B.作者自述怕狗的这件小事,表明了作者的胆小和家乡生活的不尽如人意。
C.描写“公园长椅上睡觉”是为了表现在香港的流浪感,如同乞丐一样。
D.结尾批判某些垃圾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极大发行量,揭示了主旨。
E. 温暖和寒冷是一对反义词,既指自然界的温度,又指现实社会的某种现象。
【小题2】作者写了赴港一月的生活,请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
②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
【小题4】联系全文,请简要探究作者说的“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具体缘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