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近30年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界充满了两种看似悖反的诉求:一是呼唤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溶入世界文学的潮流;一是渴盼回归中华民族文学的传统,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但是在这两种声音的背后,自五四以来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问题始终没能得到根本解决。有意无意的文化自卑仍潜在支配着一些文学研究者的观察视野和判断尺度,导致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和结论得不到矫正,甚至愈演愈烈,成为一种习焉不察的成见和“常识”,影响到中国文学的当下建设与未来发展。可以说,文化自信的问题不解决,对过去和现在的中国文学的理性判断便难以形成,在此基础上更难以建设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未来。
②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局。在世界舞台丧权辱国的近代历史使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充满了文化的焦虑,感时忧国的爱国情怀与保种强国的现实诉求经历了内在的紧张的绞杀与撕裂。在连续战败的历史经验的刺激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到五四时期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文化的自卑酿成了后来人们的“全盘反传统主义”。在这种极端的羞耻感和自卑感的支配下,五四学人所提出的文化解决方案自然也陷入极端和决绝。所以,时至今日,中国文学研究要形成对自身民族文学传统的正确的、理性的认识和判断,首先要做的一件工作,仍是要清除研究者本身那种内在的近乎根深蒂固的“阶下囚”心态,确立和重建一种正当的、理性的文化自信。
③当然,提倡确立和重建一种正当的、理性的文化自信,不是要采取一种“事后之明”苛责于五四新文化先驱和学人。他们当年的决绝姿态和极端言论自有其自身的语境——大抵是在一种世界文化格局中意识到本民族文学的不足而产生的近乎恨铁不成钢的文化心态。可以说,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只要意识到自身的民族文化落后于世界,这一国家的知识分子便不乏有人起来唱衰自己的文学和文化传统。然而,今日对五四知识分子当年的决绝姿态和极端言论取“同情之了解”的态度,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甚至接受他们的决绝和极端所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影响。
④总之,时移世易,今天的中国学人有更多的足够的理由重提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反映在文学研究中,既要以对民族文学传统的客观认识为基础,也要以对民族文学当下实践的理性认知为前提,还要基于对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建设的必要信心。日本文学家吉田幸次郎曾说:“从文学作品来看,像中国这样只着眼于现实世界,而抑制对神的关心的文学,在其他文明地域确实少与伦比。中国虽然没有产生莎士比亚,但是,西方也没有产生李白和杜甫。”这种换一个角度看中国文学的方式,长时间却为我们本土的一些文学研究者所缺乏。个中的成因,研究者本身缺少文化的自信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所谓文化的自信,既不是文化的自大,也不是文化的自满,而是对自身民族文化之自我的充分尊重和创造发明。
(节选自王爱松《文化研究与文化自信》)
【小题1】(小题1)对于“文化自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自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它影响了一些文学研究者的观察视野和判断尺度。
B.文化自信影响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中国文学的理性判断,也影响未来的民族文化建设。
C.文化自信在五四时期达到历史最低点,这也导致当时人们提出了“全盘反传统主义”。
D.文化自信应该是正当的、理性的,不能脱离了“其自身的语境”而苛责那些文化先驱。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从近3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界存在的诉求引出文化自信的问题,并指出解决文化自信问题的重要性。
B.第②段回顾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局,指出要重建文化自信要清除内在的近乎根深蒂固的“阶下囚”心态。
C.第③段紧承上段,认为后人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去看待五四的先驱们,重在阐释现代人重建文化自信的方式。
D.第④段和前面构成分总关系,指出文化自信反映在文学研究中的各种要求,并认为本土学者缺乏转换角度看问题的方式。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学研究界一直存在的两种看似悖反的诉求其实都涉及到文化自信问题,也影响着民族的文化建设。
B.在近代历史转型期的知识分子充满了文化焦虑,充满了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矛盾,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C.中国某个阶段出现唱衰自己民族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现象在世界舞台上是少有的,不能对他们保持“同情”。
D.今天,重建文化自信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中国文学最大的问题是只着眼于现实世界,而抑制对神的关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28 05:05: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纪元前后,世界有两个中心: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兴都库什山(在今阿富汗境内),在那里建立了“极远的亚历山大城”。此后的希腊化时代,从地中海到伊朗高原,以亚历山大亚里(在埃及的尼罗河口)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一体化的世界。一个世纪以后,在东方,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华夏九州也建成了一个政治文化一体化的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中间,横亘着从小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脉的一系列隆起的大山,像一道由雪峰和高山组成的天然屏障,只有一些险隘的山口,维持着两个世界间微弱的交通。中华国由秦入汉后,开始向西北扩张,一直扩张到中亚。于是,两个世界中心——长安和罗马,借助丝绸之路开始了频繁的交流沟通。此后就是漫长的20个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再也没能在旧址上重建,而中华帝国则由秦汉、隋唐、宋元,一直到明清,其间虽有阶段性的分裂动乱,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思想一贯,则是现实中的常态。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这20个世纪是“世界走向中国”的时代。
②如果说秦汉帝国只是当时世界的两个中心之一,那么后来的盛世大唐则是当时世界的中心。罗马帝国衰败以后,再也没有复原,而秦汉帝国的遗产被完整地继承下来。经过近四个世纪的战乱之后,隋唐重新统一了中华,在秦汉帝国的版图上重建了一个胡汉混血的世界帝国。长安再次成为世界之都。于是,四邻番邦归附贡献,万里商贾远来贸易;波斯的流亡贵族、大食的商人教士、日本的留学生、东非或爪哇的“昆仑奴”和睦居住在同一座都市里;吐蕃的马匹,阿拉伯的鸵鸟,天竺的孔雀,波斯的铜器,爪哇的犀牛,高丽的贡纸,井然陈列在同一处市面上;佛教徒、道教徒、景教徒、摩尼教徒、拜火教徒与前来避难的伊斯兰教徒在毗邻的寺庙里相安礼拜。作为帝国之都的长安,有世界胸怀与气象。
③大唐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其文治武功的影响,西到印度,东及朝鲜、日本。西北的大山被翻越,征战、和亲、贡纳,贸易将大唐文明远播到吐蕃与波斯。中华文化在东亚传播,由中国而朝鲜、日本,由越南而南洋诸岛,华夏文化圈到唐代基本形成。公元后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东南亚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国家与民族、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共同的价值基础。汉字为这个文化共同体提供了语言基础,建立在儒学科举、唐朝律令、汉传佛教基础上的共同的政教制度,为这个文明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一个代代表着当时最先进文化的“华夏文化圈”。
(摘编自彭艳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光明日报》2017年07月08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纪元前后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先后分别成为世界的中心,二者之间只有微弱的联系。
B.公元后第一个千年,整个亚洲“华夏化”,中国创立了“华夏文化圈”。
C.盛唐成为世界中心后,长安是世界之都,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商人、物产及所有宗教。
D.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基本保持着华夏一体化世界,保持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成为常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世界文明中心的产生、发展与衰落的过程,思路清晰。
B.文章开头陈述了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崛起的方式及过程,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C.第二段论证“大唐是世界的中心”这一观点,运用大量具体的实例,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的写作思路遵循时代发展的脉络,符合历史规律,使论述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文化只有不断融合、吸收别国文化,才能不断强大,才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B.世界文化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与衰亡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才能长久保持。
C.儒家思想的价值基础,汉字语言基础及科举等政教制度,使大唐成为当时世界中心。
D.中华文化有过令人自豪的繁荣时期,为世界做出过重要贡献,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割双眼皮、隆鼻、削下巴……在假期,不少孩子都进行了外貌上的“改造”。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孩子痴迷追求外貌的完美,不少家长盲目跟风带孩子“动刀”,整容日益低龄化。
是什么促使青少年如此过度关注自我,并让社会审美焦虑日益蔓延?在某些人眼中,现在是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娱乐圈明星、直播平台的主播当中整容者不乏其人,这些人因整容带来“流量”并“靠脸吃饭”。这种偏颇的价值判断容易让部分青少年迷失,他们往往会进一步认为,“颜值”是就业、婚恋的“敲门砖”,花钱整容是让自己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必要投资。
在整容低龄化过程中,一些家长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一些家长自身就缺乏正确的审美观,习惯于盲目跟风。有的父母乐于为孩子整容提供支持,有的把整容当作送给孩子的“开学礼物”,甚至有的家长比孩子更在意其身上的瑕疵,鼓动孩子去做整容。
一些用人单位公开以貌取人,一些社会现象的负面示范作用,以及当前社会对整形的宽容度越来越高等等,这些都成为了整容低龄化趋势的主要推手。而近年来整容产业的迅速膨胀,也是形成整容低龄化趋势的重点因素之一。随着微创技术的成熟,整容降低门槛进入寻常家庭,从事医疗美容服务的机构从几年前的数百家迅猛发展到近万家,医疗美容市场短期内发展迅猛,难免良莠不齐。一些美容机构以分期付款方式诱使学生贷款做整形手术,一些无良商家大肆进行虚假宣传并夸大整形效果。美容机构的不当甚至违法经营行为,也让一些审美观不成熟的青少年选择整容,加剧了整容低龄化趋势。
一些整容“小手术”存在着大隐患,不时发生的整形失败惨痛案例告诉人们,“整容”有时与“毁容”只有一步之遥。尤其是对于身体尚处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整形风险更为突出。过早进行整形整容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影响未来身体发育,造成适得其反的不良效果。
整容低龄化趋势需要社会进行及时干预。有关部门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针对各种非法医疗美容的治理行动,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规范医疗美容服务行为,严查违法广告和互联网信息。
在求学就业过程中,如果博弈的领域从学识能力拓展至“颜值”,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病态。整容低龄化正是这种病态的现实写照。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携手联合干预。广大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让孩子真正认识到,人格美、内在美远比容貌美或某个单一器官的美化更重要。
整容低龄化趋势愈演愈烈,此风绝不可长!社会应当对此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以还原被扭曲的审美观,唤回久违的纯洁隽秀、清新健康的天然之美。
(选自樊大或《整容低龄化趋势亟待有效干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因为很多家长盲目跟风,导致孩子追求外貌,整容低龄化。
B.认为 “颜值”是就业,婚恋的“敲门砖”的想法是错误的,需对青少年加以引导。
C.在整容低龄化过程中,—些家长缺乏正确审美观,他们推波助湖的作用不容小觑。
D.整容随是小手术,但存在大隐患,尤其身体尚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更需要注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引出“整容日益低龄化”这一社会现象,然后从各个方面加以分析。
B.作者分析出现“整容低龄化”的原因,重点从家长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阐述。
C.作者从两方面分析如何控制整容低龄化现象:一是社会干预,二是家长引领。
D.文章的最后一段表明作者坚定的态度“此风绝不可长”,并且提出了希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A.青少年之所以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貌,主要是受社会上一些偏颇价值观的影响。
B.整谷低龄化的主要推手应该是用人单位,因为这些单位招聘时是以貌取人的。
C.微创技术越来越成熟,医疗美容服务机构越来越多,故出现美容机构违法经营。
D.在求学就业的过程中,学识能力固然重要,但是“颜值”也较重要,需要考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通过北斗、晷影、星象等方法测算冬至,并以冬至为岁始岁终的标志。这种岁时系统并不需要考虑月相的变化,属于四时观念下的阳历系统。由于朝代更迭,天文测算技术不断改进,历法也不断更新,新的岁时观念应运而生。

《豳风·七月》中以冬至为年岁节点的岁时观念在《诗经》中十分普遍,其中“岁暮”为秋天,就是这种岁时观念的体现。“岁暮”最早见于《诗经》,谈到了“岁暮”的有三篇。《唐风·蟋蟀》中的“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小雅·采薇》中的“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在月份上都指向九、十月,这时离冬至改岁的时间相去不远,《小雅·小明》中的“曷云其还?岁聿云莫”也是相同的季节指向。因此,冬至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岁时节点,在此之后即是新年,在此之前的九月和十月意味着在时间上临近改岁。

“岁暮”为秋的岁时观念并没有随着周王朝的覆灭而消失,秦朝以后,这种岁时观念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岁暮”最初的季节指向为秋季,而指向冬季则是与历法以及人们的岁时观念转变相关。

汉初沿用秦代的颛顼历,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人们发现观测到的月朔与历法推算的情况不符,一直沿用的颛顼历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时人们的需要。因此,汉武帝下令废除颛顼历,使用太初历。太初历最大的特点是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此后两千多年,历法虽然一再被修订,但正月岁首却没有改变。新的岁时观念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旧的岁时观念在被逐渐遗忘,阳历系统以冬至为改岁节点的观念逐渐被阴阳合历观念下的正月所替代,而冬至日这一天也演变为一个专门的节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冬至为年岁节点依然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但其重要性已经不再突显。曹植《冬至献袜履颂》:“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亚岁”为“冬至”的别称,《宋书》很好地诠释了“冬至”被称为“亚岁”的内在原因:“魏晋则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官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旦。”从这些典籍的表述可以看出,在魏晋人的观念中,冬至的重要性已经居于次位,而另一套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的岁时系统才是居于正统的主流。

六朝以来,冬至依然是岁暮类诗文中的重要时间节点。杜甫《阁夜》中“岁暮阴阳催短景”意味着白昼逐渐缩短,但还未达到一年中的极致,言下之意即年岁将近,日子也越来越逼近冬至。而孟郊的《秋怀十五首》其八,更是将“岁暮”放在了秋天:“岁暮景气干,秋风兵甲声。”但是,越来越多“岁暮”题材的诗文将季节放在了冬季,而原先秋天的“岁暮”观念被逐渐遗忘。

(摘编自印志远《〈豳风·七月〉岁时观念钩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冬至作为岁始和岁终标志的岁时系统属于阳历系统,并不需要考虑月相的变化。
B.《诗经》有三篇谈到了“岁暮”,而这里的“岁暮”实际上是深秋时节而非冬季。
C.从汉代开始,历法不断地修订更新,冬至为年岁节点的岁时观念已经被人们遗忘。
D.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太初历与颛顼历最大的不同是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古代人们岁时观念的转变过程。
B.文章开头概述古人测算冬至的方法,以及以冬至为岁始岁终标志的岁时观念。
C.第二段引用《诗经》的例子,论证先秦时“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岁时节点。
D.曹植在文中称“冬至”为“亚岁”,说明魏晋人不再以“冬至”为改岁标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冬至之后即是新年,这与太初历中“正月岁首”的岁时观念是不同的。
B.阴阳合历中正月岁首的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冬至成为一个专门的节日。
C.唐代“岁暮”为秋的观念在诗人中仍居主流地位,杜甫和孟郊的诗就是很好的证明。
D.岁时观念的转变,不仅影响了古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在文人的创作中也有明显体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命题至今仍然具有无可置疑的影响力。从原初意义上来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概念界定是从文学所使用的媒介和材料着眼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艺术创作过程都是对现实对象的摹仿,艺术之间的差别只是由于摹仿所用的媒介和方式的不同而造成的。虽然现在对文学有很多概念界定,但亚氏这一见解却非常深刻地启发了后来的学者们从艺术所使用的不同媒介和材料进行艺术分类。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的产生出于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流媒介;同时,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语言具有共享的性质,并非专门用作文学的媒介和材料,也并非为语言艺术家所专有。但是,在文学世界中,语言也不再是寻常的交流媒介,材料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文学所呈现的是一个不同于日常语言的独特的语言世界。实际上,日常语言存在着孕育了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因子,使得它们在不同的语域和语境中分别发挥着各自的用途并形成各自的特征。
人类的言语活动现象可分为两个:一是静态的符号系统,即语言,它由语音、语法和词汇系统组成;一是动态的语言实践,即言语,它是个人对于语言符号系统的具体使用。文学语言是一种言语现象,是对语言系统个别的、特殊的运用,同时在整体上又不能超越语言系统之外。文学是一种言语行为,言语的所有特点在文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一些特点甚至还得到有意的强化以突破语言的规范,从而形成了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对于这类表达方式,人们称之为“语言的诗意用法”。标准语言是语言的规范形态,对于标准语言的有意扭曲和触犯是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对于文学来说,标准语言并不只是一个背景,它更是文学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在文学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保证着文学能够进入接受渠道。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指出;“一切伟大的诗人不仅有运用而且有重铸和更新语言使之形成新样式的力量,但诗人不能完全杜撰一种全新的语言,他须得尊重自己语言的基本结构法则。”由此富有辩证意味的言辞中可见,尽管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诗意运用”自有其艺术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对标准语言的有意扭曲和触犯也普遍地存在于文学之中,从而突出语言的审美价值;但是,这种对标准语言的扭曲和触犯只是文学语言语用上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不是文学语言的根本特性。文学语言固然不能等同于标准语言,但如果一部作品中充满了语言的“扭曲形式”,使人不知所云,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它的美学目的也就难以实现。古今中外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足以证明,对标准语言的扭曲和触犯并不是衡量文学语言诗意有无的必要前提和唯一标准,它只是语言获取诗意的一条途径。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文学的定义有很多,其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概念界定至今仍然具有无可置疑的影响力。
B.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概念界定深刻地启发了后来的学者们对文学的概念界定。
C.按照“动”“静”的不同,人类的言语活动现象可以分为“语言”“言语”两大类。其中,文学属于一种“言语行为”。
D.就艺术层面而言,“对语言的诗意运用”普遍地存在于文学之中。这种现象有着充分的合法性与必要性。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语言产生于日常语言,并非一种专门独立的特殊语言。它和科学语言一样都离不开日常语言这一母体。
B.在文学中,言语具有的所有特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对标准语言的有意扭曲和触犯是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C.文学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于语言符号系统中一些突破语言规范的具体运用,这种运用常被称为“语言的诗意用法”。
D.虽然对标准语言的有意扭曲和触犯普遍地存在于文学之中,但文学语言获得诗意并不能仅仅依靠这一途径。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流媒介,文学语言是不同寻常的交流媒介,所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概念界定有不合理性。
B.标准语言是语言的规范形态。对于文学来说,标准语言并不只是一个语言背景,而是让文学作品能与读者进行交流的一个语言保证。
C.文学艺术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哲学家对文学艺术中的“语言”“言语”间的关系等内容做过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
D.一个优秀的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应把握好创新与规范间的辩证关系,也即是要把握好言语创新与语言基本结构法则间的辩证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顰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知:“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气的没有下落,呑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摘编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虽简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悠远,都能从“易尽”里望见“无垠”。
B.中国诗歌能够采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创造出意蕴丰富、不可名状的境界。
C.中国诗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力求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D.中国诗歌富有暗示的特征是一般西洋读者认同的,“我”不赞同此说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诗人有意把读者引诱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突然留下一个深秘的静默,激发读者思考。
B.“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用一个撩人的“不知”不了了之,却引得读者遥思远怅,思考为师所在深山的情景。
C.“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诗人用“何处是”的疑问语气作结,问而不答,以问为答,引导读者思考死亡的不饶恕人。
D.“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维荣《古美人歌》中的这句诗,留给读者一个回肠荡气没有下落、吞言咽理没有下文般的静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诗论和魏尔兰“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的论诗条件恰好吻合。
B.“怀孕的静默”这个通俗而形象化的比喻足说中国诗歌语言有“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的种种妙处。
C.“何处是”这个公式出现在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后,被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歌普遍运用过,但在中国诗歌里的应用是最多的。
D.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简短并不影响它有悠远的意味和一定的延长,就像人们每每皱起眉头、凝聚起目光想耍看得远些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