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29题。
“活法”是江西派吕本中提出来的口号,是要诗人既不破坏规矩,又能够变化不测,给读者以圆转而不费力的印象。杨万里所谓“活法”当然也包含这种规律和自由的统一,不仅如此,根据他的“万象毕来”、“生擒活捉”等话看来,可以说他努力要跟自然界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古代作家言情写景的好句或者古人处在人生各种境地的有名轶事,都可以变成后世诗人看事物的有色眼镜,或者竟离间了他们和现实的亲密关系,使他们的作品“刻板”、“落套”、“公式化”。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譬如赏月作诗,他们不是想到杜老的鄜州对月或者张生的西厢待月,就是想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或者“本是分明夜,翻成黯淡愁”。六朝以来许多诗歌常使我们怀疑:作者真的领略到了诗里所写的情景,还是他记性好,想起了关于这个情景的成语古典呢?杨万里也悟到这个道理,不让活泼泼的事物做死书的牺牲品,把多看了古书而在眼睛上长的那层膜刮掉,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描写的景象,因此姜夔称赞他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杨万里的“活法”在文中的意思。(4分)
【小题2】如何理解“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5分)
【小题3】请结合材料,说说姜夔为什么称赞杨万里“处处山川怕见君”。(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01 05:0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古以来道家的祭天、通神、避邪等仪式都离不开香。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道教逐渐衍生出了独特的香文化与应用。主要体现在道教斋酿焚香、养生修行等方面,它发展延续贯穿着整个道教文化的传承历史。道教香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哲理,形而下的应用科学。亘古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道人敬神、养生都离不开香道。道人焚香、熏香、敬香等,都包含于香道之中。
道教中以三炷香代表道教三宝,道宝代表玉清,经宝代表上清,师宝代表太清,也代表天、地、人,敬三炷香表示着敬三清,敬天、地、贤人。
道人向神明上香时,要用左手插香,因左手为阳,为大,以示尊敬。三炷香插在香炉中的总宽度最好不要超过一寸,这叫“寸诚感神”。道经说:“寸心可达九重天。”真心诚意能够感动九天之上的神明。
道人通过眼观、手触、鼻嗅、冥神,对香料进行全身心的欣赏和感悟,在简朴传统的仪式中感悟今生,与天地融于玄妙的清静之中。
道教在长期的香道仪式中发现香气与人身有密切关系,由初始最简单的激发内心愉悦感功能延伸到养生养心功能。道教中按香品香气确定了其四大主要功能:祀先供圣——礼仪的表达手段(通神);祛疫辟秽——草药的重要部分(预防);安魂正魄——宗教的必备用品(养心);启迪才思——文人的读书伴侣(安神)。
宋初东华派创始人宁全真在《上清灵宝大法》就有详细的说明: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无为者,意也。清净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达上清也。洗身无尘,他虑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乱,以意役神。心专精事,穹苍如近君,凡身不犯讳。四香合和,以归圆象,何虑祈福不应。
这里“香”不再是普通的香料,其实是人的 “心香”,属于形而上的修行境界。
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中国道教几度沉浮,有过兴盛,有过衰退,但香文化始终与道教紧密相连。在喧嚣的人世间,香不仅使修行的场所气味馨人、威严庄重,而且能使修行者心灵得到宁静,获得灵感,取得养生效果。
道教的香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翘楚,是中华民族之国粹,大量道家流传的香方以及应用经验是未来养生健康产业的瑰宝,值得我们推崇与弘扬,造福社会,惠泽天下。
(李风森《浅谈道家文化与香道文化之渊源》,2018年6月12日,中国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文化及其应用是在道教祭天、通神、避邪等仪式的长期历史演进中产生的。
B.从道教举行仪式时进三炷香的含义,可以看出道教文化和香道文化的关联。
C.道教所确定的香气的四大功能既有安神养心的精神追求层面,也有祛疫避秽的生活应用层面。
D.文中宋初宁泉真的《上清灵宝大法》的关于香的功用的说明实质上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心香”范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具体地阐述了道教文化和香道文化的密切关系。
B.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从道家敬神用香仪式和道家对香道的养生功能的阐释两方面,论证了道家文化与香道文化的关系。
C.文章在阐释道教香文化功能时,是以蕴含精神哲理的形而上为主,以表现应用科学的形而下为辅,主次分明。
D.文中列举道教文化敬神用“三炷香”,上香时“用左手”,三炷香的宽度“不超过一寸”,是为了证明,这些道教进香仪式既是一种道教文化,也是一种香道文化。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以来,道家文化与香道文化就如影随形,形影不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B.道家文化中的修道必须借助香道文化中的焚香的“静心”“安神”功能才能达到道家“通神”的境界。
C.道家敬神的用香仪式属于形而上的精神哲理,而其香道养心养生功能属于形而下的应用科学。
D.文章末尾,作者高度肯定了道教的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也展望了道教香文化在养生方面的美好前景:造福社会,惠泽天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儒、道、墨、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小题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只要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就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小题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C.法家同老子、庄子、墨子一致认为绚烂华丽是“丑”的外表装饰,因此追求华丽之美必然导致国运衰颓、民心离散。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
宣 纸
宣纸是中国特产的一种书写绘画用纸,它具有纯白、细密、均匀、柔软、经久不变色等优点。在书写绘画时,它润濡性能好,又耐搓折。由于有了宣纸,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才得以表现出绝妙的艺术神采和风韵。另外由于宣纸具有质地细密、耐老化等特点,使得许多古代书画珍品赖以保存至今,正如一份调查报告中所说的:历观唐宋元明各朝书画用绢写者,脆而黑,存者甚少;用宣纸者,历千百年而不变色,光润如故,故有“千年纸五百年绢之说”。现今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唐代著名画家韩滉的《五牛图》、《文苑图》等都是画在唐代宣纸上的,因此宣纸独享“纸寿千年”的美名是当之无愧的。
宣纸出产于安徽省泾县等地。由于它多集中在附近的宣城销售,逐渐被人们称为宣纸。关于宣纸的产生,在泾县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说蔡伦有一个徒弟叫孔丹,东汉时他在今天安徽省南部地区以造纸为生,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怀念之情,他很想造出一种上等的白纸为蔡伦画像、修谱。我们知道制造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而青檀树只有泾县及其附近的太平、宣城等十数个县的部分地区才有生长,因此也只有在这一地区才能造出宣纸。宣纸的优越性能还得利于当地终年长流的山泉,清洌纯净的泉水是保证宣纸质量的重要条件。在制造宣纸过程中,除了对原料、水质有严格的要求外,还需要一套精湛的制作技艺。宣纸的制造过程包括浸泡、灰掩、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项操作要求。一张宣纸要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制造出来。
唐代以前,书画家们多用绢作为写画材料,自唐以后则多用宣纸了。由于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一直到底,不纵横浸渗”,使得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宣纸就已有生纸、熟纸之分。所谓生纸,又称生宣,就是用纸帘把纸浆抄出来以后,再经烘干便直接使用的纸。熟纸又称熟宣、矾宣,是把生纸再进一步加工而成的纸,如进行填粉、加蜡、施胶等等,使它沾墨而不晕。在绘画中,生宣适用于水墨写意,画家可以随意渲染,表现出虚漾缥缈的意境。熟宣则适用于工笔画,便于细描细写,可以微入毫发。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特别设立了专门机构监造宣纸,并且把这些精品宣纸贮藏在澄心堂。据说这些宣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从此澄心堂纸便成为众纸之冠了。至北宋时,方才传于世间。诗人梅尧臣在得到欧阳修赠送的澄心堂纸以后,把一些纸转送给他的好友、制墨能手潘谷。潘谷又依样精心制出了仿澄心堂纸,质量同样很高。
(摘编自中华书局《古代礼制风格杂谈·文房四宝》,作者许树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纸是中国特产的一种专供书写绘画用纸,它具有纯白、细密、均匀、柔软、经久不变色等优点。
B.宣纸具有质地细密、耐老化等特点,所以许多古代书画珍品赖以保存至今,而用绢写的唐宋元明各朝书画存者甚少。
C.出产于安徽省泾县等地的纸,由于多集中在附近的宣城销售,逐渐被人们称为宣纸,宣纸的产生,据说和蔡伦的徒弟孔丹有关。
D.一张宣纸的制造要耗时一年多,这和宣纸的制造过程包括浸泡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项操作要求有关。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表现出绝妙的艺术神采和风韵,许多采用宣纸的古代书画珍品都保存至今,而没用宣纸的保存下来的甚少。
B.熟宣不适用于水墨写意,因为它是用生宣进一步加工而成的,墨而不晕,不能随意渲染,无法表现出虚漾缥缈的意境。
C.宣纸润濡性能好,又耐搓折,所以它成了书写绘画用纸,另外质地细密、耐老化,使它独享“纸寿千年”的美名。
D.制墨能手潘谷得到欧阳修赠送的澄心堂纸,依样精心制出了仿澄心堂纸,质量同样很高,也负有盛名。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泾县产有青檀树皮,再加上清洌纯净的山泉水,所以该地区才能造出独有“纸寿千年”美名的宣纸。
B.用纸帘把纸浆抄出来以后,经烘干便直接使用的纸就是生宣,把生宣再进一步加工而成的熟宣则适用于工笔画。
C.宣纸的制造除了对原料、水质有严格的要求外,还有一套精湛的制作技艺,所以宣纸才能历千百年而不变色、光润如故。
D.藏于深宫之中的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是南唐后主李煜特别设立的专门机构监造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自然环境保护法规及其配套措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令,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夏商周三代。夏禹曾下禁令:“春三月,斧斤不登山林,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数罟不入川泽,以成鱼鳖之长。”西周时期曾颁布《崇伐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些也许可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了。但形成法律条文,当首推秦王朝制定的《田律》。它有一部分专讲环境保护,几乎包括生物资源保护的所有方面,如山丘、陆地、水泽以及园池、草木、禽兽、鱼鳖等,非常全面。《田律》中明文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麇卵谷,毋毒鱼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秦以后各朝代,也曾对环境保护制订过法令。如公元前六十三年,汉宣帝曾下过一道诏书:“令三辅(今西安周围地区)毋得以春夏捅巢探卵,弹射飞鸟,违者徙。”唐朝《唐律•杂律》载:“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庄稼者,准盗论。”
在环保机构的设置上,古代各朝也非常注重适应和符合环境保护的客观现实和规律。我国早在帝舜时期就设立了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官员——虞,这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早的环保管理机构,以后又设立虞部下大夫、大司徒等。尤其是周朝,其环保机构的建制极为完整。根据《礼记•地官》的记载,周代的环保机构归地官司徒管辖。当时的司徒是朝廷六卿之一,主管农业林牧渔业的税收;虞人则专管“山泽所生之物及其禁令”,据《史记》和《尚书》记载,《周礼》中规定司徒“以土宜之法……以阜人民,以蓄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考察动植物生活状态,使之正常繁衍。这些机构与官员具体职责是监督生态保护法规的执行,禁止破坏和损害生态的行为,引导合理开发山林川泽,以保护自然生物资源。秦汉以后,历朝都设置有类似的环境保护机构,只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及其名称有所变化。汉武帝时的主管官员改称为水衡都尉。隋唐以后,除元朝设置有专门的虞衡司外,其他各朝都由工部负责环保的工作,主管山林川泽的开发和保护。古代环保机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各朝都将环保部门与相关部门统属于某一上级部门,比如周代,虞部直属于司徒,隋唐以后由工部统辖,所属的这些上级部门除负责环保禁令的发布以外,往往还兼管农林渔业、手工业、各项工程等与之相关的部门。这样设置的目的就是便于协调各部门的冲突,帮助环保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各部门的配合以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规律。
【小题1】下列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统治者对自然环境保护非常重视,禁止破坏环境、重罚破坏环境的当事人是很多法令的共同点。
B.早在夏代,中国就有了环境保护的法令,夏禹曾颁布禁令,不要在夏季砍伐树木、频繁捕鱼。
C.秦朝的《田律》是古代有关环境保护最早的成文法,它不是环境保护的专门法,但相关规定非常全面。
D.古代关于环境保护的法令,多针对春夏两季的相关行为,多涉及林木、鱼鳖鸟兽等生物资源的保护。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表述,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置环保机构是古代各朝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注重适应和符合环境保护的现实和规律,是机构设置的重要原则。
B.周代环保机构的重要官员司徒是朝廷六卿之一,除了承担监督生态保护法规的执行等职责外,还主管农业林牧渔业的税收工作。
C.周代环保机构的建制很完整,这些机构与相应官员的职责很明确,因此周代的自然生物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D.秦汉以后,历朝的环保机构在设置目的与官员职责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这些机构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及其名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环保机构的最大特点是将环保部门与相关部门统属于某一上级部门,周代虞部直属司徒是这一特点的体现。
B.从远古到汉代,再到隋唐以后,环保机构大体经历了从专职官员到专职部门的管理模式的变化,这是一种进步。
C.工部是隋唐以后环保部门的上级机构,管辖范围广,从而能够保证环保目标的实现,以及生态系统规律的充分利用。
D.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将环境保护的意识以法律的形式制度化,并通过环保机构加以落实,这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同类题5

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喜羊羊”能否永远喜洋洋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不仅全国票房达到6800万元,成为目前最卖座的国产动画电影之一,而且还成为一种大众流行现象。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认为,“喜羊羊”票房大热,更多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就此欢呼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崛起,恐怕还为时尚早。
  小观众的卖力捧场是造成“喜羊羊”高票房的主要原因。美中不足的是,虽然“老朋友”的一颦一笑的确让孩子们倍感亲切,乐不可支,但不少孩子走出电影院时仍不懂片中那些关于“山寨”、三聚氰胺和黑屏的台词。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副总经理严伟表示,电影版“喜羊羊”为了吸引成年人,增加了不少成人化的台词,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现在白牛和黑牛的奶都不能喝了,只有我们黄牛的最安全。”对诸如此类的台词,小朋友一时反应不过来是什么意思,却让电影院里的大人会心而笑。这些台词突破了国产动画电影以往在观众定位上的低龄化瓶颈,让人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老少咸宜的希望。
不过,“喜羊羊”离真正实现这个目标还很远。一些陪着孩子走进电影院的成年人表示:低幼的剧情加上宛如加长版FLASH的画面,除了偶尔因为搞笑台词而“嚯嚯”两声外,大部分时间让他们几乎不能入戏。看来,动画电影要想吸引成人观众,最终要靠丰富曲折的故事取胜。
“喜羊羊”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有消息说,鉴于该片的成功,制片方准备今后每年推出一部内容精彩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系列片,虎年的电影剧本已经开始撰写。而作为合作方的SMG也颇受鼓舞,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本地有实力的动画公司合作,制作更多的上海原创作品。
“喜羊羊”已经成功地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不可能有市场”的盲区。但也有人担心:如果今后所有动画电影都朝着“喜羊羊”的方向发展,会不会进入另一个“误区”?在严伟等电影人看来,电影版“喜羊羊”从品质上来说仍然是一部电视动画片,就电影艺术水准而言,还不如同期上映的《闪电狗》,更难与《功夫熊猫》、《狮子王》等新老经典相抗衡。严伟等人认为,电影版“喜羊羊”有着与其他国产商业片共同的弱点:表面的热闹下缺少人性关怀,形式大于内容。国产动画电影,只有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能经受住世界范围内的考量。只有这样,“喜羊羊”的成功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摘自2009年2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评价,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认为它之所以票房大热,完全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
B.严伟认为它增加了不少成人化的台词,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
C.一些成人观众认为它的剧情不够丰富曲折,有单纯搞笑的弊端。
D.业内人士认为它表面热闹,但缺少人性关怀,可谓是“形式”大于“内容”。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的各个环节,确保卖座率。
A.《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电影艺术水准还不高,还很难与《功夫熊猫》、《狮子王》等新老经典抗衡。
B.《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警示人们,它仍是一部电视动画片,其它动画电影不能都朝着它的方向发展。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已成功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无市场的盲区,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
D.国产动画电影的真正出路在于,既要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又要进一步打通产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验,从而使“喜羊羊”的成功不会昙花一现。
A.《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制片方和合作方各自表现出来的热情,显示出了人们对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
B.低幼的剧情加上宛如加长版FLASH的画面,折射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在观众群定位上还未完全突破低龄化瓶颈。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中的台词设计,虽然显露出了影片拓宽观众定位的努力,但是还远未达到老少咸宜的标准。
D.只要走“内容”大于“形式”之路,就能使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经受住世界舞台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