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高华平
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佛经文本的文体形式及传播方式,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体的存在形态并促成新文体的产生。汉传的佛经文献主要由梵文写成,因此中土的佛教徒接受佛经,首先就要面对梵文。梵文为拼音文字,古印度人创立了一种关于梵文拼写规则的理论叫“声明论”。这种“声明论”传入中国以后,即被汉地文人摹拟于佛经的转读,并因此发明了“四声”。陈寅恪指出,正由于佛经传译使印度“声明论”在中土传播,文人们“于是创四声之说,并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而这种注重汉字声律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诗歌创作,便使中国诗歌固有的通过节奏、韵步求和谐的路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以追求文字平仄交替、低昂互节效果的新诗体——“近体诗”或“格律诗”——史书一般称此为“永明体”。“永明体”的出现,是中国诗歌体裁发生的一次根本的变化,它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文体原有的发展方向。
此外,在佛教经典文本形式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也由先秦两汉记“街谈巷语”的“谈丛”,变成为一种以故事情节取胜的叙事文学体裁。赞颂、传记体裁,前者转变成了韵散兼行的形式,后者则变成了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游记”或“旅行记”。
当然,最能反映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发生影响的,是从中古时代起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具有模拟佛经文体性质的、宣传经义或世俗故事以吸引信众的新文体、俗文体,重要的如变文、俗赞、偈颂、戏曲等。例如“变文”是“讲唱”的。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变文的,绝对不能在本土的文籍里找到。我们知道,印度的文籍,很早便已使用到韵文散文合组的文体……大约曾经竭力的讲经的时候,模拟这种新的文体,以吸引听众的注意”(郑振铎),因此,完全可以说“变文”是佛教经典文体引起中国佛教文士的模拟而新创造的一种俗文体。再如俗赞、偈颂。前者已由原先“褒贬兼施”或“义兼褒贬”(《文心雕龙•颂赞》)的文体,变成了敦煌文书中的《南宗赞》《太子入山修道赞》和《大藏经》中的《转经道行愿往净土法事赞》《往生礼赞偈》等歌唱偈赞;后者则由佛经中的“应颂”或“重颂”变化而,是类似于中国诗歌的印度品种。而戏曲,更明显是佛经韵散兼行形式的进一步发展的一种形式:“完全是由印度传入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形式方面的这种影响既给中国古代文学贡献出了大量的“俗文体”,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学,正如鲁迅所说,“歌、诗、词、曲原是民间之物”,只是后变成了正统文学的一部分,变成僵尸而走向衰亡了。佛教文献的输入,一方面无疑给这些快枯萎的生命注入了生机;另一方面又在中西(天竺)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迸发出新生命的胚芽,形成了很多新的品种。文学随佛教的传播,得以重回民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并重新赢得了广大的受众。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受佛经文献影响而产生的新文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变文是中国佛教文士模拟佛教经典而新创造的一种用散文讲、用韵文唱的俗文体。
B.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是由佛教经典文本形式演化而产生的一种以故事情节取胜的叙事文学体裁。
C.永明体是在注重汉字声律的理论基础之上产生的追求文字平仄交替、低昂互节效果的新诗体。
D.戏曲是由韵散兼行形式的佛经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是由印度传入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古时代起,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宣传经义或世俗故事以吸引信众的新文体、俗文体,这些文体大多具有模拟佛经文体的性质。
B.汉地文人将传入中国的古代印度的“声明论”摹拟于佛经的转读,并因此发明了“四声”。
C.赞颂、传记受佛教经典文本形式影响,变成有一定传奇色彩的“游记”“旅行记”。
D.偈颂是由佛经中的“应颂”或“重颂”变化而,其形式类似于中国诗歌,却深深烙下印度的印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明体”的出现改变了中国诗歌固有的通过节奏、韵步求和谐的路径,使中国诗歌体裁发生根本变化。
B.文章引用陈寅恪、郑振铎、鲁迅的言论说明中国古代文体形式受佛教文献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佛教文献为中国古代文学贡献出了大量的“俗文体”,对中国古代文体形式方面的这种影响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发展。
D.佛教文献的输入引发了中西(天竺)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迸发出新生命的胚芽,形成了很多新的品种,使文学重回民间,赢得广大的受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29 04:48: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型商场中的书店,有着独特的生存模式,例如地方政府为了制造文化繁荣提供财政补贴;书店在一个租的地方搭售文创产品、咖啡增加收入。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下,书变得 了,它被抽象化,变成一种被供奉的商品。一家书店的开业,大家讨论的是怎样把书店变成“产品”,这种观念的一个前提就是:书本身并不重要。中国正在提倡全民阅读,每年的4月,媒体都会讨论中国人均阅读不足的问题。上海的季风书园、南京的先锋书店和北京的万圣书园,都靠 的坚持获得了读者的口碑。这样的书店,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他们更接近文化,更远离商业。市场的逼迫一直都在,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是再雪上加霜。新媒体时代,“最美书店”成为一个传播学上的噱头。人们会为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   ,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海明威、萨特这样的文化人出没。即便是巴黎这样杰出的城市,也会因为这样的文化地标而多几分魅力。任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都不是靠大建设而 的,而是( )最终才能形成一个传统。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举重若轻集腋成裘津津乐道鼎鼎大名
B.无足轻重锲而不舍津津乐道声名鹊起
C.无足轻重集腋成裘沾沾自喜鼎鼎大名
D.举重若轻   锲而不舍沾沾自喜声名鹊起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至少不能再雪上加霜。
B.一个城市即使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C.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D.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经过漫长的积淀
B.经过漫长的积淀,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
C.靠一个个文化人,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经过漫长的积淀
D.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文化人,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漫谈说理文
朱光潜
“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执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做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近几年我们对于诗歌、小说,剧本的写作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至于说理文怎样写,就很少有人过问,尽管这个问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的论著里三番五次地郑重地提出过。文学界对这问题谈的少,是否说明说理文很容易写,有理自然说得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写过四十多年的说理文,也费过一些摸索,尝过一些甘苦,至今还不能写出一篇称心如意的文字,所以我可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件易事。
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在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
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在多数场合,我并不打什么腹稿,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片断的想法,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有一个大致不差的粗轮廓,—切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主从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像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还乱”,思路好像走入一条死胡同,这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
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
想得明确周全。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有的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还是片面的。
说理要透,逢在于话说得中肯,轻重层次摆得妥当,并不在话说得多。有时我把千万字的原稿压缩到五六千字,发现文字虽然压缩了,意思反而较醒豁。从此我看出简洁是文章的一个极可珍视的优点。简洁不仅表现于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表现于命意,一个意思已经包含在另一个意思了,或是主要的意思已经说出了,被包含的或次要的意思就不必说。文章要有剪裁,剪裁就要割爱,而割爱对—般写作者来说仿佛是—件痛苦的事。
就我从阅读中所体会到的来说,说理文的写作和文艺创作在道理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有时我甚至想到理论文也还是可以提高到文艺创作的地位.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如对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要求也适用于说理文。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就是纯然客观,不动情感,不动声色,不表现说话人。
仿佛也不理睬听众的那么—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但是—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又怎能使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理文有说理文的特殊规律,对它谈得少,研究得不够,并不意味着它就容易写。
B.传统的写作观念认为“理在文先、意在笔先”
C.说理文的裁剪主要是裁剪语言,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这样就能使说理透彻
D.关于“零度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的论调,作者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3分)
【小题3】关于怎样写好说理文,作者主要阐述了哪些看法?请概述。(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新人文主义的视野
新人文主义,关注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强调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人文”概念。“人文”之“人”,应是唯物史观意义上的“现实的人”;“文”,应是“现实的人”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狭隘的人文主义者,则将“人文”仅仅局限在文化生活或精神生活的范围内,离开现实的人抽象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当然,只关注人的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则是对人文的另一种扭曲)。在对待科学的观念上,新人文主义与狭隘的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狭隘的人文主义,把科学及其价值归结为“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因此将其置于人文主义的对立面予以批判,于是进一步加剧了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事实上,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使科学具有极为深刻的人文意义的基础,不能将其归结为狭隘的“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事实证明,它对于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具有根本性的积极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科学不仅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里已经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深刻的理解。在新的人文观念的视野中,科学不仅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前者的重大作用显而易见。后者的作用也被无数事实所证明:它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关注和推动了人和文化的发展,从而给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注入更加完整更加深刻的意义。
遗憾的是,有许多人文主义者在科学之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上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只有诸如文学艺术等所谓“人文文化”才具有精神生活的意义和净化社会环境的价值,而科学的精神实质是“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剖析实质,他们恰恰是在用狭隘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光来审视科学,自然会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了;他们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理解也是十分狭隘的,只将其局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层面上。显然。狭隘人文主义的种种观点,障蔽了审视现代“科学文化”的视野。
一旦超越上述狭隘视野,我们便会清楚地发现“科学文化”与所谓“人文文化”一样,对于人的精神生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一步领悟科学文化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即认识价值、思想价值、智力价值、和狭隘人文主义所否认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等。科学同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在不断追求美和发现美,而科学在不断追求和发现真理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光彩熠熠的美的轨迹,它们都抚慰着、震撼看、净化着人的心灵。因此,可以这样结论:科学同艺术一样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显然,树立新人文主义观念,不仅有助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促进和共同发展,而且有助于二者更充分地实现各自的价值。
【小题1】文中所说的“在对待‘科学’的观念上,新人文主义与狭隘人文主义有着的本质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重视科学价值,关注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后者加剧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B.前者强调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后者将人文局限在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范围内。
C.前者肯定并强调科学的诸多价值具有人文意义,后者则认为科学及其价值与人文精神是对立的。
D.前者认为科学同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后者则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
 
【小题2】对狭隘人文主义观点的描述,不恰当一项是
A.将科学及其价值等同于“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否认科学价值中的人文性。
B.只有文学艺术才是“人文文化”,才具有精神生活的意义和净化社会生活的价值。
C.离开“现实的人”抽象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扭曲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D.将人的精神生活局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层面上,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小题3】概括本文内容,全面、准确的一项是
A.立足于新人文主义的思想高度,剖析狭隘人文主义错误观点的产生原因与危害。
B.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观念,深刻领悟科学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
C.作者开拓了新人文主义的视野,发现了“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
D.分析新人文主义与狭隘人文主义的本质区别,阐释新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科学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每题3分,共9分)
中国科学家破解生物灭绝之谜
自5.8亿年前出现动物以来,地球上曾发生过6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其中2.5亿年前的生物灭绝事件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中科院南京地质生物所金玉祐在7月2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这次生物大灭绝不是以往所认识的分期灭绝,而是一次爆发性事件,与恐龙大灭绝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们居住的星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在最初的十几亿年里,地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大约在35~40亿年间,地球上终于出现了最简单的生命——原始的单细胞生命。从原始的单细胞进化为功能完备的细胞,又花去了十几亿年的漫长时间。
大约在距今5.8亿年左右,复杂的生命以惊人的速度开始产生,这就是生物学界著名的“寒武纪大爆发”。但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穿插了6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在2.5亿年前的这次灾变中,全球近一半的浅海生物被摧残,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灭绝比例高达2/3,昆虫则遭遇到第一次,也是演化史上惟一的一次大灭绝。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发展至现代的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
研究人员发现,西伯利亚火山大喷发很可能是这次灾难的凶手。
【小题1】文中画线句子中“影响”一词指的是(   )。
A.地球上出现动物以来,曾发生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
B.在6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中,以2.5亿年前的事件规模最大。
C.2.5亿年前的生物灭绝,是一次爆发性事件,这次事件与恐龙的灭绝颇有相似点。
D.在这次灾变中,全球近一半的浅海生物被摧毁,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灭绝比例高达2/3。
【小题2】下面叙述与生物演化无关的一项是(   )
A.我们居住的星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
B.大约在35~40亿年间,地球上出现了最简单的生命——原始的单细胞。
C.经过十几亿年的演变,从原始的单细胞进化成了功能完备的细胞。
D.距今5.8亿年左右,复杂的生命以惊人的速度开始产生。
【小题3】对“寒武纪大爆发”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武纪大爆发”,指的是2.5亿年前的那次生物大灭绝。
B.“寒武纪大爆发”指的是地球上曾发生过的6次大规模生物事件。
C.“寒武纪大爆发”指的是35~40亿年间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的单细胞生命。
D.“寒武纪大爆发”指的是距今5.8亿年左右,复杂的生命以惊人的速度开始产生。

同类题5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家庭与传统儒学的生命智慧
董卫国
中国古代社会最核心的伦理关系是五伦之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这其中,父子、夫妇、兄弟三伦就是基本和最亲近的家庭伦理关系。在儒家看来,君臣关系朋友关系的处理原则,也是家庭伦理关系的推扩。家庭中的伦理关系是建立于情感基础之上的,家庭生活靠情感纽带维系,这是不必多说的。。
那么在家庭生活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感情是哪一种?现代人看来,或许应该是夫妇,按照流行的观念,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婚姻就是维系爱情的但是在传统儒家看来,家庭中最为核心的感情应该是孝。这不是说夫妻关系不重要,不可贵,相反,夫妇之道是人伦的开端,《易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没有夫妇,何来父子、兄弟,并且,古人也非常重视夫妇之道。但是古人却依然不把爱情作为家庭中最重要的感情,而是把孝、悌、慈作为最为重要的道德情感,这三者的核心可以归结为“孝”。因为,兄弟是“亲之枝”,子是“亲之后”,所以都当有相应的感情(《礼记·哀公问》),例如,“孝悌为人之本”《《论语·学而》),又如说“孝,道之美,百行之本也”。(《白虎通义》)在政治上把孝视为治国的“至德要道”。这是因为古人有个洞见,他看到虽然都是爱,但是爱与爱的逻辑不通。有的爱,是可以“推扩”的,有的爱,则是不能推扩的。比如我们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能说“妻吾妻以及人之妻”吗?这是不可以的。当然不是不重视夫妇之道,不是反对爱情,而是古人看到,爱情这种东西,不稳定,而且这个感情从内在里就有排他性,就是自私的因素在这里面。所以对婚姻是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仪”(《诗经正义》),两情相悦当然很好,但是必要有礼法来约束。如果没有礼法,爱情会怎样?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时候很多呀,不能都发展为夫妻关系。而进入家庭之中,爱情更多的是转化为一种特殊的亲情了,合理的夫妻之情,必须是在对父母和子女尽义务的过程中才最能稳定。
孝道则不然,这是安身立命的一个根本。尤其是孝道,孝道对于人来说,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是人生命中一种生命本源意识的觉醒。所以传统儒学说孝道的时候,不是从外面说,而是说“身体发肤,受之数不不求,孝之始也”(《孝经》),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大戴礼记》)。这是什么意思?孝跟身体有何关系?身体就是值得人之生命本身。孝道觉悟是从觉悟生命本身开始的。就是得明白,人不是一个原子化孤立的个体,而是把人放到一个生命连续的序列中来理解人。你的生命不是你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的工具,而是有个,你应该对这个负责,应该好好利用这个身体,这个生命。其实古人很智慧,一个真的懂得自己生命价值的人、一个真的懂得爱自己生命的人,才真的会爱别人。并且,这样的爱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可以扩充到别人乃至于天地万物的。这也是儒家说的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之家了。
所以在古人看来,家庭的基本责任是上孝下慈,在此基础上上,进而能够做好社会本职工作也就好了,而非单独地维系爱情。其实也正是在上孝下慈和各安其业的过程中,夫妻关系才能步入常态和正轨。
(选自2016年第6期《博览群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社会最核心的伦理关系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五伦。父子、夫妇、兄弟三伦就是最亲近的家庭伦理关系。
B.夫妇之道是人伦的开端,但是在传统儒家看来,家庭中最为核心的感情应该是孝。
C.君主和大臣的关系存在了,这样之后等级高低才出现了,等级高低存在了,这样之后行为准则和礼节才出现了错误的地方。
D.没有夫妇,就没有父子、兄弟。夫妇之道是人伦的开端,古人也很重视夫妇之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孝道是安身立命的一个根本。因为孝、悌、慈作为最为重要的道德情感,而这三者的核心可以归结为“孝”,所以兄弟是“亲之枝”,子是“亲之后”。
B.爱情这种东西,不稳定,从内在里就有自私的因素。所以对婚姻是强调要有礼法来约束。
C.传统儒学论孝道,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为孝道对于人来说,是人生命中一种生命本源意识的觉醒。
D.人的生命是有的,你应该对这个负责。一个真的懂得自己生命价值的人、一个真的懂得爱自己生命的人,才真的会爱别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中的伦理关系是建立于情感基础之上的,君臣关系朋友关系的处理原则,也是家庭伦理关系的推扩。
B.虽然都是爱,但是爱与爱的逻辑不通。孝、悌、慈可以“推扩”的,夫妻之道则是不能推扩的。
C.孝道觉悟是从觉悟生命本身开始的,是人生命中一种生命本源意识的觉醒。人不是一个原子化孤立的个体,要把人放到一个生命连续的序列中来理解人。
D.在上孝下慈和各自做好社会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夫妻关系就能步入常态和正规,而非单独地维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