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李振宏
①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②过分强调大河流城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区分为三种类型: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平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论证。
③《周易》“革卦”曰:“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④社会的变革如此,对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是如此,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日日求新。《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去求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⑤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事和发展。三代的历史沿革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
⑥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中国历史的这场深刻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⑦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⑧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科举制度,创造了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
⑨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是不客观不公允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节)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变革精神一直都未被人们重视,这种对平原流域冠以保守性特征的认识误区,应该扭转。
B.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其政治体制的核心、经济制度等很多方面发展脉络清晰可循。
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强调了求新求变的思想;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
B.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士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
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巨大的创造力,论述客观公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它们的历史沿革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
B.春秋战国的历史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变革精神的支撑。
C.过去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这种说法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
D.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8 04:0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2分)
当下有不少作品,在多年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操作日益强固的情势下,丧失了文学所当有的目标,诸如“欲望叙事”、“身体写作”等等,作者很少发掘这些世俗生活后面的人性意义,不加针砭甚至不无欣赏地大量描写金钱欲望、权力欲望和生理性情欲,且在技巧上只为吸引众人眼球,而花样翻新,让人目迷五色。这引起许多真诚的文学者的不满和忧虑。作家张炜曾指出:文学“也许不在于技巧,而在于作品的灵魂——有的作品是有灵魂的,而有的作品里没有”。他所说的作品的“灵魂”,也就是文学的精神。现在对于“文学精神”,确实是应该特别强调的。
文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与此相关,生动曲折、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安排与此相关,敏锐、细微的点滴生活感受与此相关,正确的立意与思想观点也与此相关,但这些都加在一起,也不等于文学精神。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说:“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艺术既不是形而上者所说的某种神秘的思想、美或上帝的体现,也不是生理美学者所言的人们借以消耗过剩精力的游戏,也不是美好事物的产品,总之,并不是享乐,而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的道路中必需的一种交际手法,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我们可以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文学主要是情感的传达的说法,但是我们似乎不能不同意他说的真正的文学艺术不在于“外在的标志”,不只是一般的情绪的表达,不是游戏和享乐,而是作家生命的投入和为了个人和全人类的幸福,从而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的活动,这同样的情感当然是指一种美好的情感。我们的鲁迅,立足于他所处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种种不良环境中,在早年就提出“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为诗人之极致,提出文艺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他在五四时期,又指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灯火”,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的火焰,并且实际上还不限于对“国民”而言,而与他当年高扬的欧洲诗人拜伦、雪莱的精神之火相接,是照见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之途的灯火。
为了使文学具有这种内在的精神,巨大的魅力,作家应当怀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真诚的态度,真切地感受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灵,表现和探测其复杂状态,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中去,直抵人性的深处。这样,即使一部作品在语言和描写上有点芜杂的地方,小有瑕疵,也不足深怪,也可以称为优秀之作。那样的文学作品,必然会闪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所固有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只不过在表现方式上有的是正面表现的;有的是通过对丑恶、灰暗的人和现实的否定而折射出来的,因而作家对丑恶、灰暗的东西不能认同甚至欣赏,也不能止于惟妙惟肖的描写和反映,或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
【小题1】对“文学精神”这一概念的阐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文学精神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感和理想,它不仅与语言相关,更与情节结构安排相关。
B.文学精神不是作家天生具有的,它是建立在作家的生活感受和写作技巧基础之上的。
C.文学精神是作家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的幸福、把人们联结在美好情感中的内在精神。
D.文学精神是建立在作家深入观察生活、细致描写社会人生基础之上的深度思考,是在作品中要表现和探索的“理想的人性”。
【小题2】(小题2)“他在五四时期,又指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一句中,“灯火”具体含义是
A.理想和信念B.理想的人性C.国民精神D.自由解放之途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使作品具有文学精神,作家应深入到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之中,直抵人性的深处。
B.作品具有了文学精神,即使在语言文字或者结构形式上略有缺陷,也可以成为优秀作品。
C.具有文学精神的作品,一定会闪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所固有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
D.作品因为具有了文学精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惟妙惟肖地描写和反映丑恶的东西。
【小题4】(小题4)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主要观点。(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前不久,国际电信联盟发表公报说,约80%的电子邮件是垃圾邮件。在这些垃圾邮件当中,有21%是产品广告,16%是有关投资理财的信息,14%是诈骗或者不实的信息,14%包含色情内容,其他35%为各种各样的无益信息。垃圾邮件每年给世界经济造成的损失高达250亿美元,不仅影响了信息业的发展,而且损害了人们对于网络交流的信心。
②垃圾邮件危害了互联网的发展。(甲)从整个互联网的资源利用来看,垃圾邮件里的信息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每次发送上百万份,甚至上亿份,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严重时甚至拥塞整个互联网链路,中断互联网部分线路的运营。(乙)垃圾邮件正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据预测,目前全世界的垃圾邮件数量以每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高速增长,2005年垃圾邮件比例将上升至90%。(丙)这是因为垃圾邮件占用了大量的传输、存储和运算资源,不但造成网络资源浪费,而且一旦垃圾邮件占到互联网总数据流量的1/3,就会造成巨大的存储需求,这对信息安全系统的有效性形成重大挑战。(丁)
③垃圾邮件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从个人角度来看,垃圾邮件浪费了人们的大量时间。一般处理一封垃圾邮件至少需要10秒钟时间,如果每天收到几十份垃圾邮件,就得花大约10分钟的时间来处理。由于垃圾邮件具有反复性、强制性、欺骗性、不健康性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因而严重干扰了个人的正常生活,浪费了用户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欧盟的一项调查表明,垃圾邮件每年为欧洲造成超过6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
④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多的垃圾邮件呢?首先是利益的______。数量众多的垃圾邮件中含有大量的广告,通过电子邮箱进行广告宣传,投入少、回报丰厚,使得许多广告商______。比如在欧洲,发送一封电子邮件仅需0.0005欧元,比起庞大的广告费,这点费用实在______。目前,需要批量发送垃圾邮件广告的大多是小企业,越来越多的商业需求以及电子邮件低廉的发送成本为垃圾邮件的______提供了土壤。据英国媒体报道,互联网上所有垃圾邮件的“幕后黑手”在全世界大约有150人,90%的垃圾邮件都是他们制造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邮件发送国,2004年全球的垃圾邮件中有42.11%是从它那里发出的。
【小题1】从上下文的衔接看,“如果不能尽快遏制病毒和垃圾邮件,全球互联网系统有可能不堪重负而在两年内崩溃。”这句话应放入第②段中的恰当位置是
A.甲B.乙C.丙D.丁
【小题2】第④段中画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驱使    乐不可支    微不足道 产生
B.驱使    乐此不疲    微乎其微 滋生
C.促使    乐此不疲    微不足道 滋生
D.促使    乐不可支    微乎其微 产生
【小题3】根据上面材料,下面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80 %的垃圾邮件大多来自小企业,包含广告、理财等多种信息,这些垃圾邮件每年给世界造成大约6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
B.如果任由垃圾邮件以每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泛滥下去,将会对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有效性造成极大威胁。
C.从利益角度来看,垃圾邮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邮件广告成本低、收益大,满足了很多企业的商业需求。
D.垃圾邮件虽然数量庞大,但制造这些垃圾邮件的“幕后黑手”全世界大约只有150人,互联网上90%的垃圾邮件都出自他们之手。
【小题4】“垃圾邮件”对互联网的危害及对用户的利益损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从漫长的农耕文明中走来,然后快速步入工业文明的,因此,深刻认识农耕时代与工业时代在文化上的差异,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相融相通,在融通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无疑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农耕时代,其主体是立足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农耕文化。农耕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土地具有稳定性,土地生产的过程同样具有循环式的稳定性,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收获,年年如此,无需月月创新、年年变革,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特征。
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的。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天人合一”思想,其副产品则是对天地以及土地主的依赖顺从意识。与“天人合一”思想相联系,天地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和普惠万物的无私大爱,给人以德性上的启迪。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法自然之德,都可以说是源于天地大爱对人德性的启迪。
农耕时代家族集群式生产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以家族利益为中心的家族集体观念。与西方的社会文化、国家文化不同,它更多表现为亲情文化、家族集体文化。其副产品则是等级观念与家长制。
工业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是无所不包的所有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不断从大自然中获取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形成人定胜天的观念,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对立而不是顺应、和谐。这种人定胜天的天人对立观念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力量过分自信基础上,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这在工业时代前期表现得比较明显。这种自信也反映出工业时代文化的特质:肯定人的欲望,张扬人的个性,崇尚创新和竞争而不是压抑个性以求稳定。这明显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强调稳定性等思想观念。
在工业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成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观念的发展。比如,货币使商品的交换变得便利、自由,人与人直接的依附关系因货币的介入而变成人与人通过货币发生间接关系,拥有货币便可以提高人实现欲求的程度和自由度(尤其是物欲的自由),从而促进自由观念发展。再如,货币的等价性使人们在拥有等量货币时获得价值上的平等,从而促进平等观念发展。再如,货币的等价性使人们在拥有等量货币时会获得价值上的平等,从而促进平等观念的发展。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等级秩序等的忠孝文化有着明显差异。
工业时代生产生活方式容易导致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贱货而贵德”等价值观形成极大反差。
农耕时代文化与工业时代文化也有许多共同性与契合点。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建设实现融通,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顺应时代发展、体现中国精神、具有世界视野的先进文化。
(摘编自许建平《在融通中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工业文化相融相通,在融通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工业文化的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农耕文化,农耕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C.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使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稳定,这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崇尚创新和竞争有明显的区别。
D.农耕时代对大自然的依赖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副产品是对天地以及土地主人的依赖顺从意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集体观念和家长制、等级观念的形成,都与中国农耕时代家族集群式的生产方式有关。
B.工业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形成了对自身力量的过分自信,人们相信“人定胜天”,也崇尚创新和竞争。
C.货币成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后,人与人之间直接依附关系被冲淡,从而促进了自由民主观念的发展。
D.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的等价性使人们在拥有等量货币时获得价值上的平等,从而促进平等观念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文化与工业时代文化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当今时代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定胜天”的观念胜过“天人合一”。
B.中国传统文化虽注重亲情,但忠孝文化里的等级观念和家长制,会在一定程度阻碍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的传播。
C.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贱货而贵德”等价值观纠正工业时代的拜金主义。
D.农耕时代文化与工业文化具有共同性与契合点,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实现融通,成为顺应时代发展、具有世界视野的先进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链接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的内心与渔樵文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经历了人生中的最黑暗时期。但是,也正是人生中的这一次遭遇,让苏轼更加接近真实的社会,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这一时期的苏轼,仿佛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白,自己所伤怀的功业无成,其实是因为建功无门。此外,苏轼的黄州生活经历,除了与黄州一带名士山川之间深得心意的交游,甚至还曾躬耕于黄州东坡,可能确实过了一段“渔樵”生活。他那兼有自谑、自得意味的自号“东坡居士”据说也即由此而来。由此看来,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中时时出现的“主”“客”,既是文学体式的一种标志,其实也是苏轼自觉省视个人命运的心理反应。应该说,被贬黄州同时成就了苏轼的文学高度和哲学高度。 (取材于肖亦若《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有删改)
【小题1】用古代诗文原句填空。
链接文字中说,被贬黄州同时成就了苏轼的文学高度和哲学高度。从文学而言,创作于这一时期的《前赤壁赋》无疑是其思想最为斑斓的一种呈现,其中就有句子直接关涉到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举匏樽以相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虽然有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景仰,最后还是难免梦一般的喟叹和逃避:“。”难得的是,身居黄州的苏轼,在回望来路时仍能以“,归去,”来剖明内心的旷达与超然。
【小题2】如何理解苏轼内心的“渔樵”观?结合《漫话“渔樵”》以及链接文字,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几年,无论是各大院团还是诸多影视制作机构,对剧本重视程度都大大提升。像重金买下某小说改编权、热门编剧遭影視方争抢的例子,时常见诸媒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重要性在相关部门政策设计中也逐渐凸显,如国家艺术基金出台的青年编剧扶持计划等。

与此同时,放眼全国创作实际,“剧本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剧本还没立住就拿着大纲匆匆上马排演、开拍的现象仍为业界所诟病。这提醒我们,重视和加强剧本创作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文艺创作要想强起来,文学基础、创意基础必须做强做实。

在文艺创作生产链条里,需要端正对编剧环节的认识。作家和编剧创作的故事和文学形象,是艺术创造的创意源头,是舞台和影视产业“基础的基础”。导演表演、服化道、声光电等一切再创造,都建基于剧本之上。剧本这一前端环节打不牢,后续制作将“地动山摇”原创得不到足够尊重,只会让跟风抄袭大行其道。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院团热衷于请大咖级导演,试图将一度创作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二度创作解决。客观上说,很多导演为此立下汗马功劳,但有时文学原著或文学剧本“先天不足”,再优秀的导演也难以点铁成金。其实剧本的后续制作、改编、搬演必须遵循创作规律。

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需要保持创作初心,坚持品质至上。在戏剧界、影视界对文学剧本的旺盛需求之下,剧本产量激增,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跟风创作,导致作品内容贫血缺乏特色,缺少灵光。像先贤那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益求精变少了,有些编剧不再关心自我是否有突破、有超越,满足于高频运转下流水线操作,有些编剧主动给自己贴上标签,成为某类题材的快手编剧。“短平快”很难出精品剧本,越是在机遇面前编剧越要保持清醒,以持久定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题材和经验储备,精心创作,用心打磨。

编剧所在院团以及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需要给“一剧之本”更多战略保障。院团要对编剧多一些涵养耐心,让他们得以真正对一个题材深入下去,不流于简单的规定内容、规定动作。现在已经有不少院团在剧目策划阶段就请业界名家提前介入,论证剧目可操作性,帮助编剧有的放矢,精准运作,提高了作品成功率,让编剧创作过程更为从容扎实。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在编剧人才培养、编剧队伍建投上也需统筹协调,给予编剧更多政策倾斜。

在内容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出好剧本、好创意也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正向作用。让市场的热与冷、观众的喜欢与排斥来进行剧本筛选,让好剧本得到好回报,以激励优秀编剧继续创作。此外,要加强版权法规的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编剧权益,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和市场规范。当前一个积极态势是,越来越多投资方带着剧本顾问与编剧洽谈项目,由专业剧本顾问对剧本创意是否适合市场做出判断,来保障编剧环节。

总之,回归内容,回归原创,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精品,这是文艺创作强起来的必经之路。一个不能捍卫源头根本、不能保护原创生产力的行业无法持续发展。剧本是立足之本,把文学前端筑牢,把创意基础夯实,才有文艺可持续的繁荣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4日《文艺创作如何强起来:夯实文艺的创意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虽然对剧本创作的重视程度提升了,但跟风创作、流水线创作等现象仍然存在。
B.“短平快”创作不会出精品剧本,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要深入生活、精心创作。
C.剧本产量激增,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带来跟风抄袭的弊端,编剧不再关心自我超越。
D.为了提高作品成功率,现在有些院团计划在策划阶段请业界名家帮助编剧精准运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观点,中间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最后一段总括上文。
B.文章论述时既有对编剧跟风创作的批评,也有对院团及行业主管部门为提高剧本创作质量所做努力的肯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C.文章论证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夯实文艺创意基础的意义,在逻辑上是并列的。
D.文章第五段用投资方带着专业剧本顾问与编剧洽谈项目这一事例,论述了市场机制对剧本创作的正向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剧环节是舞台和影视产业“基础的基础”,编剧环节打不牢,单靠二度创作很难解决后续制作中出现的问题。
B.对编剧而言,面对戏剧界、影视界对文学剧本的旺盛需求,要始终不忘创作初心,坚持品质至上的创作标准。
C.“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诗句体现了一种文艺创作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只要回归内容,回归原创,做强做实文学基础、创意基础,文艺创作就一定会强起来,文艺就能持续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