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曲艺术的虚拟性
虚拟性,是中国戏曲艺术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戏曲艺术程式化、体系化表现手法的精髓和灵魂。虚拟性作为戏曲艺术的核心成因,是在戏曲艺术长期发展中,遵循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经过戏剧艺术家对生活的精准提炼,一代代戏曲演员探索、创造和积累而成的。
中国戏曲特别重视叙事文学时空变换的自由,总是致力于打破舞台对时空变换的限制。所谓虚拟性,就是不受舞台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演员描摹客观景物形象的细致动作和虚拟化表演,表现和制造特定的环境、事件、动作和情节,将观众引入特定的戏剧情境。例如,在根本没有马匹的舞台上,演员手执一根马鞭,通过不同的挥鞭动作,就可以虚拟出上马、飞马、下马等意境。观众能接受和承认这种虚拟性表演方式,与我们古代文学创作中使用“比兴”手法有关。戏曲虚拟性表演与创作诗歌的“比兴”手法和绘画的写意手法如出一辙,体现着东方艺术在美学上的独到见解。
戏曲的虚拟性有其显著的特性。假设性是其突出特性之一。无论是对环境、事件,还是对人物的虚拟,在演员的主观意识中,所要虚拟的对象必须客观存在,并被假定为在舞台上可以客观存在。这样演员才有可能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虚拟、夸张和想象,使生活真实得以艺术再现。如《白蛇传》“游湖借伞”一折中,演员把艄公活动的舞台部分合理假定为游船,待许仙一步跨到“船上”,“船上”的人立刻左右起伏,虚拟出游船左右晃动的戏剧情境。如果追求实景效果和实际效应,很多事情在有限的舞台时间和空间中就难以实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实性是戏曲艺术的理论基础,是戏曲艺术虚拟性的本质要求,一切虚拟必须源于生活实践,是生活的提炼,否则,虚拟的对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米之炊,无法引领虚拟表演的欣赏对象,走进特定也即假定的戏剧情境。
在既有限又开放的戏曲舞台上,戏曲艺术的虚拟性和真实性是辩证的统一。真实性是基础,虚拟性是辅助,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造的过程是以实生虚,又以虚来表现实的过程,没有生活的真实,就没有艺术的虚拟,没有艺术的虚拟,就体现不出舞台上生活的真实。真实性是虚拟性赖以生存的源泉和土壤,虚拟性是真实性艺术再现的形式和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戏曲的虚拟性,是由剧作家、导演和演员创造和表现的,但却离不开观众的参与,是在剧作家、导演、演员和观众的互动中完成的。这种互动,包括观众对虚拟时空、虚拟环境、虚拟动作的认知,也包括对虚拟人物感情世界的认识,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演员逼真的虚拟,可以将静坐的观众引入或山川江海,或军营山寨,或行舟乘轿,或举杯相庆之中。如果没有观众参与互动,没有观众的理解和共鸣,再美的虚拟也只能是孤芳自赏。 (摘自2015年2月10 日《光明网》,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虚拟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虚拟性,是戏曲艺术的核心成因,也是戏曲艺术程式化、体系化表现手法的精髓和灵魂所在。
B.虚拟性,是戏剧艺术家遵循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对生活的精准提炼,是中国戏曲艺术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C.虚拟性,是演员打破舞台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描摹客观景物形象的细致动作和虚拟化表演,将观众引入特定戏剧情境的一种表演方式。
D.虚拟性,是演员运用诗歌创作的“比兴”手法和绘画的写意手法进行虚拟表演,它充分体现了东方艺术的美学见解。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戏曲虚拟性的特性”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白蛇传》中演员把艄公活动的舞台合理假定为游船,虚拟出游船左右晃动的戏剧情境,展现了戏曲虚拟性中的假设性特性。
B.脱离了真实性,戏曲虚拟的对象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米之炊,无法引领虚拟表演的欣赏对象走进假定的戏剧情境。
C.在既有限又开放的戏剧舞台上,戏曲艺术往往凭借以实生虚,以虚来表现实而达到虚拟性和真实性的辩证统一。
D.即使没有观众的参与,戏曲的虚拟性也能在剧作家、导演和演员的创造、表现和充分互动中得以完成。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致力于打破舞台对时空变换的限制,重视叙事文学时空变换的自由,这可以通过戏曲虚拟性得到实现。
B.正因为戏曲虚拟性具有假设性的特性,演员才有可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虚拟、夸张和想象,使生活真实得以艺术再现。
C.追求实景效果和实际效应,会导致很多事情在有限的舞台时间和空间中难以实现,可见戏曲虚拟性并非源于生活的实践。
D.演员逼真的虚拟表演、观众的参与互动以及观众的理解与共鸣,是实现戏曲虚拟性的重要条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9 08:0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段落,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浩瀚的大漠戈壁、葱郁的原始森林、感悟大自然的杰作,与自然界各种生灵亲密接触……”这些以“生态旅游”做卖点的广告在“十一黄金周”前频频亮相,充满诱惑。然而,一些关心环保的人士和专家谈起这渐成时尚的“生态游”时却不无担忧。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行为,其宗旨是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不仅要求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而且要求游客行为要“环保”,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有专家说,现在社会上关于生态旅游就是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的认识是片面的。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生态旅游表面上看是喜欢那些珍稀动物,但游客们的行为其实害了它们。人类频频接近野生动物,会造成动物心理紧张,压力增加。北极熊、企鹅、海豚和澳大利亚野犬,甚至热带雨林里的鸟类,都受到愈来愈大的来自生态旅游方面的影响,它们体重减轻,有的甚至死亡。

生态旅游业者主打的卖点,都说既可以让人亲近大自然,又能达到环保的理想。然而,生物学家指出,就算细心规划和监控的生态旅游,对动物也会有始料未及的影响,包括传播疾病、干扰动物日常作息,从而损害其健康。一些专家还指出,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乱抛废弃物品、乱折花草树木、惊吓野生动物、随意吸烟等不文明行为,也给优美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而实际上,除了极少数例外,生态旅游计划都未经审核论证,举办的业者并无生态保护方面的资历,他们口口声声完全尽到了生态保护的责任,然而,由于缺少监督,真正做到既促进了旅游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业者少之又少。业者和游客有能力做到的,大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不违反土地使用法规、不乱砍树木、不惊吓动物等等。然而每逢节假日、偏远、生态多样的地区每每人山人海,这对动物们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它们看到这么多的人涌到身边,特别容易紧张,症状包括心跳加速、繁殖率降低,以及荷尔蒙失调。

在拥有生态多样性的国家,生态旅游是不错的资源、但发展生态旅游之前,一定要做好研究工作,好好收集相关数据。动物的权益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没有了它们,也就没有了生态,还谈什么生态旅游。

专家指出,由于我国对开展生态旅游缺乏科学管理和监督,加之一些自然保护区偏重于旅游的经济效益,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小题1】下列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指以大漠戈壁、原始森林为对象,感悟大自然的杰作,与自然界各种生灵亲密接触的旅游行为。
B. 指以自然景物为对象,以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为宗旨的一种旅游行为。
C. 指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接近珍稀野生动物,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的旅游行为。
D. 指既可以让人亲近大自然,又能达到环保的理想的一种旅游行为。
【小题2】下列对“一些关心环保的人士和专家谈起这渐成时尚‘生态游’时却无不担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以“生态旅游”做卖点的旅游广告在“十一黄金周”前频频亮相,充满诱惑。
B. 生态旅游表面上看是喜欢那些珍稀野生动物,但游客们的行为其实害了它们。
C. 细心规划和监控的生态旅游,对动物也会有影响,而实际上大都未经审核论证。
D. 举办的业者大都无生态保护方面的资历,而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行为不文明.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对“动物的权益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中“动物的权益”,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不被疾病传播。
B. 日常作息不被干扰。
C. 生活环境不被污染和破坏。
D. 受到人类关心和喜爱。
【小题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频频接近野生动物,会造成动物心理紧张,压力增加,体重减轻,有的甚至死亡,生态旅游应该赶快刹车。
B. 生态旅游计划经审核论证,生态旅游经管理和监督,完全可以避免对动物的健康造成影响和损害。
C. 随着生态旅游业在我国蓬勃兴起,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应引起全社会重视。
D. 由于开展生态旅游,目前我国已有大量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遭破坏,旅游资源退化,说明我国不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从人口结构上看,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10年的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老人生活旅居问题在不断凸显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但人口出生率开始持续走低,2004年开始出现民工荒,从沿海城市迅速蔓廷到内地,此后再没有停止过,工资从那个时候开始上涨,也再没有停止过,而且是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
近些年来,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从1982年的4.43人缩减至2010年的3.10人,独生子女家庭超过1.5亿户,家庭的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许多独生子女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常感到有心无力、独木难支,而老人“失独”不仅是家庭灾难,也是社会之殇。
计划生育政策自1980年开始强化,这分别体现为城市的普遍“一胎”和农村的普遍“一胎半”政策。在重男轻女思想依然普遍和B超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可能促使男女出生比例节节升高,从1980年的107.4上升到2004年的12l.1。
男女比例失调是性别偏好、生育数量限制和胎儿性别鉴定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重男轻女的观念虽然已经淡化,但依然会长期存在;禁止胎儿性別鉴定技术也不可能完全有效。要使男女比例恢复正常,相对有效的办法就是全面取消生育限制政策。
材料二:
方正证券测其的数据来看,在放开二胎后,未来4年内将最多新增加约5212万个新生婴儿。而自第5年开始,每年新增新生婴儿数量为480万左右。以4000万~5200万左右的保守教字作为假设,按16岁成年前城市农村平均抚养成本20万元粗略估算,二孩嬰儿潮所蕴含的消费红利大约在每年1200亿元-1600亿元。
短期内,二孩婴儿潮的到来,将拉动相关食品、玩具、母婴医疗、儿童服饰、家用汽车(SUV和MPV)、教育行业等的发展。
中长期来看,二孩婴儿潮的到来将改变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减缓老龄化速度。根据购房的人口结构,减缓老龄化速度。根据购房的人口结构,20~44岁的人口是买房的主力,大部分人在25-30岁的时候就会面临首次买房置业需求。
全而放开二孩政策还将会对我国烃济社会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材料三: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普遍二孩”政策一公布,各方开始预言将迎来生育高峰。但据统计,申请生育二孩的人数只有13%左右,呈现逐渐走低趋势,目前新增出生人口远低于各方预测数据。其实不是政府允许生,老百姓就会生,社会竞争的激烈、抚养孩子成本太高了;相比60后、70后,处在生育年龄的80后、90后的生育观念已经完全转变,没有了“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观念;社会公共配套资源发展不平街不充分,如对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医疗服务水平、教育、住房的担忧,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人们对生育的积极性。
【小题1】下列有关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原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老人生活旅居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出来,社会养老压力加大。
B.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
C.我国家庭规模近年来在不断缩小,家庭的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
D.生育数量限制导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全面取消生育限制政策能有效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
【小题2】下列有关“普遍二孩”政策实施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剧以及瞻养压力增加等人口结构问题的政策调整。
B.短期显著促进消费服务业发展及相关领域投资,长期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C.从长远来看将改变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减缓老龄化速度。
D.如果某对夫妇第一胎生的是双胞胎甚至多胞胎,根据相关规定可以生二胎。
E. 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能够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可以拉动教育、医疗、住房等需求,带来相关投资机会。
【小题3】“普遍二孩”政策实施以后,会出现预言那样的生育井喷式高潮吗?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同类题3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平礼”“求和”的追求。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篪、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谙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
A.乐器的种类配置B.乐器的使用场合
C.乐器的摆放顺序D.乐器的演奏技巧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映射,可用词语“反映”替换。
B.祭祀,“祭”字第五笔是“乀(捺)”。
C.违背,“违”字读音为“wěi”。
D.编磬,“磐”与“罄竹难书”的“罄”,读音与意义都不同。
【小题3】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冬天的芭蕾
韩静霆
①是绿蒙蒙的春天了,我还是执拗地想着哈尔滨严冬的冰灯。想起来,就仿佛又重新在那儿生活了一回似的,迷失在晶莹剔透的宫殿里了。
②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工的冰灯,心不是热得像要化掉吗?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历历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活灵活现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热烘烘的心脏?观赏冰琢的梅花,也分明感受到暖融融的春风的消息。描画冰灯的美丽,言语显得何等乏力。“雪骨冰姿”似乎是可以入诗的,在这里不过是句大实话。世间又有什么东西能把冰灯比拟呢?水晶啦,白玉啦,全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谁见过水晶砌成的九级小巧塔?谁听说过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再说画它更是不易讨好。你只能用背景去反衬冰灯,它本身是无色的透明体。可是,当月儿初上,冰灯就是凝固的月光了。白日呢,它又抱住冬天懒洋洋的太阳,闪烁着扑朔迷离的光彩。
赶到天暖了,冰融了,窄瘦的松花江结束了凝固的冬眠,变丰满了,粼粼的波涛载着桃花瓣儿流向远方了,冰灯又如何呢?它曾经是从松花江来的,它是江水的精魂,可它融化之后,无声地滋养了土壤,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
④遗憾么?  
⑤花树有春华秋实,硕果里藏着开花的回忆;人有青年暮年,鹤发时也能回顾曾经有过的黄金年华。冰灯却似乎只有青春,它来到世界上就美丽不凡。仿佛它鼓足了劲儿,漂漂亮亮装点一下冬天就情愿化为乌有了似的,半点踪迹也不留。
⑥可是冰灯的姿影,却能在人们的心里觅到。
  ⑦所以我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
  ⑧生命原来也同寓言一样呢,不能用长短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长寿的庸人,活着时已经在别人心里死掉了;“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样的人却正在人们的怀念中获得永生。哦,说到人生,似乎扯远了。那么,朋友,你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后,并不能留住那乐声呀,但它永久地强化着你的灵魂;你看罢芭蕾舞剧《天鹅湖》,无法阻止帷幕下落,可它仍然在陶冶你的情操;你见过月夜悄然迸放的昙花吧?它拼着生命的全部孕蓄,仅作一次短暂的辉煌表演,可你忘得掉吗?
  ⑨啊,冰灯,冰灯!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⑩是的,是温润的春天了,可我还是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它给我的昭示是悠远的,假如能让我的生命全都换做青春,而寿命不得不缩减,我愿意。
【小题1】为本文划分段落,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小题2】第②段中冰与肃杀的“冷”字绝缘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文章 ② 段表现了冰灯的哪三个特点?
【小题4】下列对第 ③ 段划线句子表达方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B.议论C.描写D.记叙
【小题5】第④段中“遗憾”指代什么?
【小题6】第⑤段中冰灯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7】第⑦段中“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具体的体现是什么?
【小题8】第⑧段中划线的部分,作者运用了(     ) 的手法来说明人生的价值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用长短来衡量。
【小题9】第⑨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什么修辞手法。
【小题10】概括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11】作者为什么“执拗地”“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
【小题12】依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透明,结构细巧,如同珍珠一样。 ( )
(2)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 )
(3)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泽、光彩。 ( )
【小题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冬的哈尔滨,当你看到冰灯时是不会感到寒冷的。
B.冰灯短暂而美丽的人生给作者留下了人生的遗憾。
C.本文对于冰灯的描述非常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文章还帮助我们更
好地认识人生和生活。
D.本文围绕冰灯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表达作者对冰灯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小题14】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散文B.记叙文C.小说D.说明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我国绘画史上看,历唐以后,从五代至宋,元,山水画高度发展,画论也相应地开始触及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一节中,曾有关于“意”的说法,但没有涉及意与象的关系问题。宋代是山水画的成熟时期,山水画理论也日趋形成。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在山水画的创作和鉴赏中,开始具体地阐发了“意”这一概念,并说“境界已熟,心乎以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可以看出郭熙已经接触到山水画意境范畴的问题。元代山水画,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但在画论中都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至明代笪有光,才在其所撰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他不仅发展了荆浩的“真景”说而提出“实境”、“真境”、“神境”论,而且还对郭熙所触及到的“意”与“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发挥,已经论述到山水画“境”范畴的一些问题。可以说,山水画意境说,是从笪有光开始正式提出的。以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进一步阐发,构成了我国古典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

②在山水画的具体创作时营造什么样的意境,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精心地构思、立意,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构思是指作者孕育作品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它是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步,其主要任务是将生活素材在头脑里加工成全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它包括立意、选材、确定表现形式等,其核心内容是立意为象,即确定作品表现的主题,而主题内容各式各样,有的简古,有的奇幻,有的秀美,有的苍老,有的淋漓,有的雄厚,有的情逸,有的余味……不论何种意境的营造都需经历一个以情观景、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奇妙境界的过程。当然要想达到最高境界,除了作者必须具备的绘画技巧外,还要有一定的先天禀赋和“功夫在诗外”的修炼和积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提高构思,立意能力的根本途径。

③纵观历代名作,留白成了创建意境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山水画在意境层面上的另一个升华。创造画之意境的手法有很多,运用这些手法是为了加强空间境想的感染力。留白就是造成这种感染力的手段之一,它留给观者再创造的空间。宋代的扇画中空白几乎占了画面的一半以上。如《秋林水鸟》《岩关古寺》,前者画的水畔一角,既没画水,也没有交待对崖,作者画的是山岫一隅,既没有画远山,也没画云雾,但使观画者并不感到缺少什么,反而能产生远远超出画面的联想,画是空间艺术,在动态和静态的描绘中多以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一直在生着,动着,在谐和而有规律的状态中活动着,使画面产生美学上的价值和观赏性。留白成了山水画的一种特殊语言,山水画在平远、深远、高远的空间建构中,不自觉的使留白成了创设趣味和意境的重要元素。

【小题1】下面表述,与本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意与象的荚系问题,是其二者的高度统一。
B.“意”的概念在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的画论中首次出现。
C.意境这一概念在明、清两代的画论中得到进一步阐发并形成理论。
D.明代山水画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意境”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
【小题2】下面对意境的构造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画意境的构思和立意是决定这幅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B.构思艺术作品的意境时,部分作品的营造需经历一个以情观景、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奇妙境界的过程。
C.意境构造的实质就是一幅山水画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能引人人胜,情景交融,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D.意境营造的最高境界,最根本的是艺术家自身大量的实践和内心的情思构设。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是空间艺术,自古至今的画家们对意境的追求使留白成了创设趣味和意境的重要元素。
B.留白是山水画家增强自己画作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它给观赏者以无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C.郭熙具体阐发了“意”,而笪有光则进一步论述了“境”,从而正式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说。
D.本文阐述了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以及其意境构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