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心被“浅阅读”过滤掉文化的营养
数据显示,当前电脑游戏、电视和音像制品成为未成年人最喜爱的三种媒体,而传统概念上的课外书籍等,已经在未成年人的阅读生活中“失宠”。许多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却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导致文字运用能力的大幅度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该怎么表达,但就是书写不出来。”
笔者认为,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这种让人忧虑的变化,并不是孤立、偶然现象,而是当前“快餐文化”时代种种世相的必然映射。“快餐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浅阅读”盛行———所谓“浅阅读”,即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在这种前提下,无论阅读内容还是方式都与传统的阅读大不相同:内容上,以“无厘头”式的消解、解构为上,或只以感官的刺激为是,充满了游戏精神及荒诞不经的色彩;方式上则是以动漫、图像等为主,文字为辅。即所谓“碎片式的语言,拼盘式的内容,以‘知道’代替‘知识’”。
往深处看,这种“浅阅读”及其衍生的“读图时代”、“动漫时代”,似乎是文化工业化时代的一种必然、一种宿命。近年来,随着经济开放,文化也日益交融,借助电影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以商业利益为惟一目的的文化工业日益兴盛。于是,我们看到了大批的肥皂剧,大批被戏说的名著,大批工业化制作出来的动漫、电子游戏,大量毫无艺术价值却炒出轰动效应的流行音乐和畅销书……但是,由于文化工业的真实目的只是利润,而并不是想要真正服务于艺术,所以很多内容是刻意炮制的,与真正的艺术创造相去甚远。
当然,这些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文化”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它适应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紧张情况下的现实需求。但是,如果这种浅阅读过多地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多到影响其文字阅读兴趣的程度,无论如何都是需要引起警惕的———我担心这种工业化的“加工”会把真正的文化“滤”走,只剩下一堆看似文化的泡沫。这会不会让我们的下一代在文化方面患上营养不良症?
阅读生活的成功与否,对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追求一种有深度的阅读,因为阅读真正有价值的文字,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是一种美学修养熏陶的过程,是一种人文情怀的养成过程,也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一个人如果不经过一段艰苦的阅读历程,想要达到必要的思维深度将是极其困难的;如果一代人均是如此,文化便无法有效传承。抽空了文化内核的时代,其发展也将失去方向。
所以,虽然很难,虽然不无合理性,但对“读图时代”还是要警惕。
【小题1】下列关于“浅阅读”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浅阅读”是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浅阅读”的盛行是“快餐文化”的最大特点。
B.“浅阅读”作为文化工业化时代的一种必然、一种宿命,是随着经济开放,文化日益交融,文化工业日益兴盛而出现的现象。
C.“浅阅读”追求的是“无厘头”式的消解、解构,有的时候只追求感官的刺激,充满了游戏精神以及荒诞不经的色彩。
D.“浅阅读”的阅读方式以动漫、图像等为主,文字为辅。即所谓“碎片式的语言,拼盘式的内容”, 这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大不相同。
【小题2】下列不属于“浅阅读”的危害的一项是   ( )
A.对电脑游戏、电视和音像制品的偏爱,使许多孩子降低乃至失去对文字阅读的兴趣,也导致他们文字运用能力大幅度下降。
B.“浅阅读”,影响了未成年人对阅读深度、思维深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追求,对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方向有很大影响。
C.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文化工业,可能会把真正的文化“滤”走,只剩下一堆看似文化的泡沫,使下一代文化营养缺失。
D.如果一代人均是以“知道”代替“知识”的“浅阅读”方式阅读,我们的优秀文化便无法有效传承和发展。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阅读取向的变化,并不是孤立、偶然的现象,而是“快餐文化”时代种种世相的映射,令人忧虑,应引发我们的关注。
B.随着文化工业的日益兴盛,很多内容是刻意炮制的、毫无艺术价值的文化产品被生产出来,但这与真正的艺术创造相去甚远。
C.阅读真正有价值的文字,是一种思维训练、美学修养熏陶、人文情怀养成和人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对未成年人成长是有益的。
D.为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文化有效的传承,对于文化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文化”以及盛行的“浅阅读”,我们应当坚决抵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3 04:20: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正如学者所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汉字书法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而且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能够全面揭示自然本质的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现象。”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曾几何时,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而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文科大学里书法也是必修课。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提笔忘字”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人们习惯用键盘打字来代替一笔一画的书写,由此导致“提笔忘字”现象。
B.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从客观上说这是长期使用电脑打字造成的。
C.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已经成为国人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就将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D.把“提笔忘字”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是不客观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我们在推脱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之所以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就是因为电脑等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
B.运用“五笔输入法”时把每一个汉字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打字时只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写字时就难免会缺胳膊少腿。
C.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
D.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习惯于“敲字”而不“写字”,以致于书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
B.由于忽视了手书汉字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是汉字只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C.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正因如此,“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D.要使民族的文化得到光大,就要让我们的民族优秀的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我们就不能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D.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小题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B.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C.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D.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B.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C.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D.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目前市场上的大豆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被转入了某种基因,让大豆具有了抗虫害的能力,这样便于田间管理、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对环境保护和农民有好处,对消费者则没有明显的好处。这类转基因作物有时被称为第一代转基因作物。
最近美国批准了一种转基因大豆新品种。这种转基因大豆的油酸比现有的任何大豆的油酸含量都高,榨出的油很稳定。不必为了稳定而进行化学加工以致产生有害的反式脂肪酸,而且另一种有害的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降低了20%。像这样改良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对消费者的健康有益,能让消费者直接体验到转基因的好处的作物,称为第二代转基因作物。
抗虫害转基因大豆是用“加法”研发出来的,即转入一个外源的新基因。高油酸转基因大豆则是用“减法”研发出来的,让大豆种子中与脂肪酸的合成有关的一个基因不起作用,称为让基因的表达“沉默”。国内一家一贯抹黑转基因技术的报纸把基因沉默技术称为“新一代转基因”,声称“美国的转基因技术已经转向,正从挑战天然和违背自然的发展思路转变到‘尊重天然’和‘服从自然’的框架中”。
实际上,基因沉默技术并不是什么新一代或第二代转基因技术。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西红柿,为了避免西红柿成熟后皮不变软不利于运输、贮存,就采用了基因沉默技术。西红柿的皮变软,是因为其中的一种酶把细胞壁中的胶质给分解了。生物学家们把编码这种酶的基因克隆出来。然后合成一个和它相反的“反义基因”。把“反义基因”转入到西红柿细胞中去,会干扰原来基因的活动,让它再也没有办法合成该种酶,这样就可以等到它自然成熟了再采摘,这样,既好运输又好吃。由于转入的“反义基因”只干扰这种酶的基因,不会干扰其他基因,因此转基因西红柿的营养成分没有发生变化。
基因沉默技术采用“减法”要比使用“加法”的健康风险更低。人们主要担心,给作物转入新的基因,生产的新蛋白质会不会有毒副作用或引起过敏。而采用基因沉默技术不让某个基因表达,或者采用基因剔除技术把不想要的基因去除掉,能改变植物的性状。有时候,降低已有基因的表达也能达到我们的要求。这些做法都没有引入新的基因,因此也就不用担心新蛋白质会有问题。此外,还有别的方法让转基因变得更安全。例如,如果要引入新基因,可尽量转入其他可食用作物的基因,就不用太担心它生产的新蛋白质能不能吃了。
我们还可以让转入的基因不只在非食用的部位表达,抗虫害转基因水稻就是只让抗虫害基因在非食用的部位表达。所以即使你对抗虫害基因的产物的安全性有疑虑,也可放心食用,因为在米饭中不含该产物。采用这些技术研发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并不意味着其他的转基因作物就是不安全的,只不过安全风险更低而已。一位经济学教授说,不管是“基因插入”还是“基因沉默”,“后果都是不可预知的”。我不知道为何这位经济学教授自认为比生物学家更懂“真正的生命科学”。对要插入或沉默的基因的功能,生物学家都有透彻的了解,转基因的结果通常是可以预知的。而且,为了避免出现未预料的结果,还要通过生化实验和动物实验检测其安全性,采用的是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检验标准。如果对这些实验的结果也要怀疑,那是在怀疑整个食品安全检验体系,而不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食品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能被确认的对健康不利的一个例子,反倒是杂交技术曾经培育出对健康不利的品种,由于未经检测就上市,后来发现问题了再召回。不知为何那些反对转基因的人士对没有受到同等的严格管理并且出过问题的传统作物反而那么放心?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基因沉默技术”这一概念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一种改良食物的营养成分,对消费者的健康有益,能让消费者直接体验到转基因作物好处的转基因技术。
B.基因沉默技术即美国新推出的第二代转基因新技术,与第一代转基因技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尊重天然,服从自然。
C.基因沉默技术就是不让或降低某个基因表达,或者采用基因剔除技术把不想要的基因去除的一种基因技术。
D.利用人工合成的反义基因去干扰原来基因的活动,从而改变植物的性状,以此来满足人类需求的一种基因技术。
【小题2】文中作者支持使用转基因技术,下列各项不能成为其理由的一项是
A.生物学家对要插入的基因或需要沉默的基因的功能,有着透彻的了解,其结果通常是可以预知的。
B.对转基因作物,会依据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通过生化试验和动物试验来检测其安全性。
C.现在已经有了多种方法让转基因技术变得更加安全,从而降低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
D.杂交技术也曾培育出对健康不利的品种,有的未经检测就投放到市场,以致发现问题后只得召回。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代转基因作物是通过基因插入来获得新品种,而第二代转基因作物则使用的是基因沉默技术。
B.人们之所以对转基因食物感到担心,主要是害怕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新蛋白质有毒副作用,或引起过敏。
C.第一代转基因作物对生产者有好处,也有利环境保护,但没有改变原有蛋白质结构,对消费者没有多少好处。
D.转基因作物采用基因沉默技术来研发新品种,是因为原来的转基因作物改变了植物的性状,不够安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D.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早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B.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在知识的探求中,文化素养若被融化而获得成效,必能构成人们的思想和欲望的特性,并使这些思想和欲望至少有一部分同广泛的非个人的事情相连,而不是只同个人的直接有关的事情相连。当人们凭借知识而获得某种能力时,他将会按照对社会有益的方式运用这种能力,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事。然而狭隘的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却忽视了对人的理想训练如同技术训练一样必要。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着很多残忍野蛮的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例如小学生中欺辱新生,或残弄那些穿着特别的人。很多妇女(不少男人也一样)背后说长道短,使人痛苦。西班牙人喜欢斗牛,英国人喜欢打猎和射击。同样残酷的冲突以更为严重的形式表现在德国对犹太人的杀害和俄国对富农的残杀上面。
现在必须承认,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也是残忍的。但我认为他们比起那些心灵上未经开化的人还是较少发生此种情况的。在学校里行凶斗殴的人很少是学习上能达到中等水平的人。当发生一件私设公堂的事情时,其主谋几乎都是些无知无识的人。这并不是因为心灵的文化教养能激起积极的人性感情,尽管也可能如此。相反的,这是因为他除了虐待别人之外没有其他兴趣,除了支配他人的主张之外没有其他自尊的。最为人们普遍欲求的事情就是权力和称赞。一般说来,无知的人只能靠着粗暴的方式来达到这两者,其中包括通过体力上的征服。文化教养给人提供的是很少有害的权力形式和较多值得使自己受到称赞的方式。
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它能提高心灵沉思的习惯。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遇事过分轻率,不仅其行动没有经过周详的考虑,而且有的行动也难做刘从智谋上加以考虑。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以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歌德所著《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弗勒斯对年轻的学生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是常青的。人们引证这句话时,都认为它似乎是歌德的格言,当成他认为魔鬼会对一个大学生说这话似的。哈姆雷特被人们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而无行动的严肃的告诫者,然而却没有人会认为奥赛罗是一个有行动而无思想的告诫者。像柏格森这些教授,以某种势利眼看人,极力贬低哲学,说什么生命至多就像一队骑兵冲锋。对我说来,我认为当行动是出于对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深刻了解、而不是出于野蛮的浪漫而失去平衡的自我肯定时,它是最好的。在思想上而不是在行动上去寻求愉快的习惯,是对抗愚昧无知和过分争权的一种保护措施,是在不幸中保持沉着、在忧虑中保持平静的一种方法。幽禁于自我的生命可能迟早会变得痛苦不堪,只有透过宽广而又较少烦闷的明亮之窗,生命之中的较为悲惨的部分才能变得有忍耐力。
(罗素《无用的知识》节选)
【小题1】下列关于“与知识作用有关的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知识的探求,必然会融化成文化素养,构成人们的思想和欲望的特性。
B.人们凭借知识获得某种能力后,就可能按照对社会有益的方式加以运用。
C.一般说来,无知的人只能用粗暴的手段来获取他们所欲求的权力和称赞。
D.“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它有可能促进心灵的沉思习惯的养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与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吸收文化素养,会使人的思想及欲望与他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从而形成对人性训练的观点,这是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无法做到的。
B.作者认为一个人只要受过高等教育就会比那些心灵上未经开化的人要比较少的做出残忍之事,因为心灵的文化教养能激起积极的人性感情。
C.作者发现许多人处事轻率,行动前往往不进行周详的考虑,对有的行动也不从智谋上加以考虑,以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
D.文章最后明确,只有打开宽广而又较少烦闷的心灵之窗,在思想上或行动上寻求愉快的习惯,人们才能对生命之中较为悲惨的部分有忍耐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理想的训练、对人性的训练可以根除受教育者身上的种种残忍野蛮的因素,这将会对社会大有益处。
B.受过高等教育可以让人们获得较多的兴趣与广泛的自尊,不可能再用粗暴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标。
C.最好的行动应该是出于对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深刻了解,而不是出于野蛮的浪漫而失去平衡的自我肯定。
D.只有通过求知寻求快乐,才可以防止愚昧无知和过分争权,才能在不幸中保持沉着,在忧虑中保持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