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心被“浅阅读”过滤掉文化的营养
数据显示,当前电脑游戏、电视和音像制品成为未成年人最喜爱的三种媒体,而传统概念上的课外书籍等,已经在未成年人的阅读生活中“失宠”。许多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却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导致文字运用能力的大幅度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该怎么表达,但就是书写不出来。”
笔者认为,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这种让人忧虑的变化,并不是孤立、偶然现象,而是当前“快餐文化”时代种种世相的必然映射。“快餐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浅阅读”盛行———所谓“浅阅读”,即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在这种前提下,无论阅读内容还是方式都与传统的阅读大不相同:内容上,以“无厘头”式的消解、解构为上,或只以感官的刺激为是,充满了游戏精神及荒诞不经的色彩;方式上则是以动漫、图像等为主,文字为辅。即所谓“碎片式的语言,拼盘式的内容,以‘知道’代替‘知识’”。
往深处看,这种“浅阅读”及其衍生的“读图时代”、“动漫时代”,似乎是文化工业化时代的一种必然、一种宿命。近年来,随着经济开放,文化也日益交融,借助电影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以商业利益为惟一目的的文化工业日益兴盛。于是,我们看到了大批的肥皂剧,大批被戏说的名著,大批工业化制作出来的动漫、电子游戏,大量毫无艺术价值却炒出轰动效应的流行音乐和畅销书……但是,由于文化工业的真实目的只是利润,而并不是想要真正服务于艺术,所以很多内容是刻意炮制的,与真正的艺术创造相去甚远。
当然,这些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文化”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它适应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紧张情况下的现实需求。但是,如果这种浅阅读过多地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多到影响其文字阅读兴趣的程度,无论如何都是需要引起警惕的———我担心这种工业化的“加工”会把真正的文化“滤”走,只剩下一堆看似文化的泡沫。这会不会让我们的下一代在文化方面患上营养不良症?
阅读生活的成功与否,对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追求一种有深度的阅读,因为阅读真正有价值的文字,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是一种美学修养熏陶的过程,是一种人文情怀的养成过程,也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一个人如果不经过一段艰苦的阅读历程,想要达到必要的思维深度将是极其困难的;如果一代人均是如此,文化便无法有效传承。抽空了文化内核的时代,其发展也将失去方向。
所以,虽然很难,虽然不无合理性,但对“读图时代”还是要警惕。
【小题1】下列关于“浅阅读”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浅阅读”是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浅阅读”的盛行是“快餐文化”的最大特点。
B.“浅阅读”作为文化工业化时代的一种必然、一种宿命,是随着经济开放,文化日益交融,文化工业日益兴盛而出现的现象。
C.“浅阅读”追求的是“无厘头”式的消解、解构,有的时候只追求感官的刺激,充满了游戏精神以及荒诞不经的色彩。
D.“浅阅读”的阅读方式以动漫、图像等为主,文字为辅。即所谓“碎片式的语言,拼盘式的内容”, 这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大不相同。
【小题2】下列不属于“浅阅读”的危害的一项是   ( )
A.对电脑游戏、电视和音像制品的偏爱,使许多孩子降低乃至失去对文字阅读的兴趣,也导致他们文字运用能力大幅度下降。
B.“浅阅读”,影响了未成年人对阅读深度、思维深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追求,对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方向有很大影响。
C.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文化工业,可能会把真正的文化“滤”走,只剩下一堆看似文化的泡沫,使下一代文化营养缺失。
D.如果一代人均是以“知道”代替“知识”的“浅阅读”方式阅读,我们的优秀文化便无法有效传承和发展。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阅读取向的变化,并不是孤立、偶然的现象,而是“快餐文化”时代种种世相的映射,令人忧虑,应引发我们的关注。
B.随着文化工业的日益兴盛,很多内容是刻意炮制的、毫无艺术价值的文化产品被生产出来,但这与真正的艺术创造相去甚远。
C.阅读真正有价值的文字,是一种思维训练、美学修养熏陶、人文情怀养成和人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对未成年人成长是有益的。
D.为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文化有效的传承,对于文化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文化”以及盛行的“浅阅读”,我们应当坚决抵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3 04:20: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日前,在有300多名转基因铁杆支持者参加的“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启发透露,今年7月我国61名两院院士曾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院士们在建议书中写道:“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不能再等,再迟缓就是误国,转基因产业化发展不起来,则商业发展不起来,对科研影响非常大。”
围绕转基因食品的争议已非一日,而迄今难有定论。原因在于,一方面,转基因食品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完整评估,不同的转基因品种的作用不同,进一步增加了定性难度。另一方面,转基因商品的推广,具有显然易见的商业目的,不少人担心,转基因产品在各个层面的扩张已然与不当寻租捆绑到了一起,以种业公司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是出于私利而非其声称的崇高名义为之摇旗呐喊。而国外转基因产品在进入中国时的一些不道德之举,也增加了外界对于转基因产品的负面印象。美国某研究机构在湖南小学选取72名健康儿童试尝黄金大米即是其中一例。
转基因产品足以撬动农业产业格局的重新洗牌。这已经从进入中国的转基因大豆中充分体现出来。尽管洗牌呈现出来的未必全是负向效应,从中也可以发现其积极一面,但从保护公众健康、保证农业原有生态、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出发,对于转基因产品持慎重态度是应有之义。实际上这也基本上成为国际通行立场。从这个角度说,尽管院士们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的建议,或许有普通公众无从了解的专业知识水平的支持,但是,这些专业知识是否足以覆盖转基因水稻的长期和短期的利弊,是否充分考量到了与国家经济安全等大局的融合,尚是疑问。
特别是,迟缓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就是误国,对科研影响非常大的断语,在逻辑上也难说自洽:一方面,属于中国产权的杂交水稻是否就不能代替转基因水稻的“不误国”功效,没有论证;另一方面,从严谨的科学角度出发,产业化不是科研的前提,相反,应该是在充分的科研成果基础上,才能考虑产业化的可行性,二者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
民以食为天。现在,从政策面到公众层面,对于食品安全都高度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在转基因产品的各方面都没有定论的今天,对包括转基因水稻在内的转基因产品,应该采取激进立场还是慎重立场,不言而喻。
由此可知,对待转基因产品,意味着三个应对之道:其一,在科研层面  ①  ;其二,对其产业化问题, ②  ;其三,对已进入市场的转基因产品,  ③  
公众利益优先而非商品利益优先,这应是对待转基因产品的基本底线。
【小题1】文中有三句话被删除,请揣测文意,在相应序号位置合理补充内容。(4分)
 
 
 
【小题2】下列概括全文主旨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辩证看待转基因产品
B.驳院士建议书
C.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应慎重
D.转基因之争:公众利益重于商品利益。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院士们给国家领导人的建议书的主要目的是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但其陈述的理由并不能让公众足够信服。水稻关乎国计民生,转基因水稻能否产业化,尚无定论。
B.围绕转基因食品争议不息,有科学本身论证不充分的原因,也有人伦道德和权力寻租等体制的原因:这些方面的原因都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C.转基因水稻产业化需要科学家的充分论证,还要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对转基因食品,即便科学家已经论证其安全性,公众也有权质疑其论证的科学性,也可以拒绝食用。
D.转基因水稻备受质疑,而属于中国产权的杂交水稻却赢得普遍认可,用杂交水稻取代转基因水稻不失为更安全更务实的选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斯文”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认为,“斯文”并没有随文王的去世而断绝,而是得到了“天”的承认。显然,孔子赋予了“斯文”极高的内涵——天道,而天道便蕴藏于礼乐制度之中。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得更加透彻:“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斯文即道,而礼乐制度是“道 ”的载体。一旦“礼崩乐坏”,道将不存,斯文不在,国也将不国了。可以想象,“斯文”在先秦时期的士子心中和君王谋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将其视为圣人先贤为人立世、明君霸主治国安邦的最高境界,也反映了一个时代与社会的道德标准与理想追求。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斯文”并没有夭折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中,反而随着六经的传世,一直延续成为儒家之经典。《隋书•经籍志》写道:“夫经籍也者,……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典籍被视为文化遗产,“斯道”便是“斯文”。同时,斯文还更多地体现在“教化”之中,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古代王权正是借助“教化”正风俗、治国家,这些无不彰显斯文之意蕴。
汉代以降,自大儒董仲舒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斯文也随即成为饱学之士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武帝纪赞》中记载道:“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六经》自然成为儒家思想之精华,而斯文也自然成为精华之要义。从这个意义说,经典便是斯文,儒学便是斯文,教育便是斯文。所以修身需要斯文,齐家需要斯文,治国需要斯文,平天下更需要斯文。“斯文”之风气开始弥漫在中华大地。
三国之争、南北两朝,多事之秋竟使得“斯文扫地”。直到唐宋,斯文才迎来了一次转机。在那以前,朱熹将现状描述为“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在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大家的努力下,一批儒者致力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是皆以“斯文”为己任,如程颐赞誉其兄程颢说:“(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依然以四书五经为基本读物。即便是进入民国时期,那些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近代学者,依然带有“遗老遗少”的气息。在陈寅恪等人看来,中国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消逝,或被以欧美的方式“改写”,而当下严重的国难更凸显出维持“国性”的必要。
(选自2016年3月31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斯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孔子赋予其“天道”的内涵,它藏于历朝礼乐制度与典籍中,反映了一个时代与社会的道德标准与理想追求。
B.“斯文”作为一个词,最早出于《论语·子罕》;在孔子看来,“斯文”或延续或断绝,取决于“天”的意愿,它不会随任何人的去世而消失。
C.“斯文”作为一种文化,它藏于礼乐制度中,故礼乐兴,则“斯文”在;“斯文”又藏于文化典籍中,秦始皇时“焚书坑儒”,但“斯文”未绝。
D.“斯文”兴衰与国之兴衰有关联,古代王权对百姓的“教化”中体现出“斯文”的意蕴;古代士子、君王亦多以此为修身治国的最高境界。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时,斯文就是儒家思想,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斯文也便成为许多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
B.三国南北朝时期,因世多变故,“礼崩乐坏”,中华大地“斯文扫地”,朱熹描述为“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
C.唐宋时,一批儒者致力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斯文”复兴。
D.民国时期,一些曾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学者,忧心于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消逝或被改写,但因维系“斯文”传统而带有“遗老遗少”气息。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朱熹《四书集注》中的原话,旨在说明“斯文”、道与礼乐制度的关系,即斯文的内涵即为“道”,礼乐制度为“道”之载体。
B.中国历朝历代都讲究并尊崇礼乐制度,并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这些都说明“斯文”在古代君臣治国安邦、修身治家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C.“斯文”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汉代至唐宋至明清,从《六经》到四书五经,或兴盛或沦落,均以儒家思想作为“斯文”之主要内容。
D.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六经》成为儒家思想之精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文化正统,“斯文”因受国家的推动而开始兴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郦波教授的新著《五百年来王阳明》对王阳明其人其思的解说,行文虽有“亲民”之浅白,内里却不乏“明明德”之深刻,因其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两个终极问题: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两者作为核心主题统摄全书,使读者带着问题深入王阳明的人生变迁和思想发展,并以此为镜,观照自身。而这两个问题,不仅指向了王阳明,也指向了儒学两千年的根本:内圣与外王、修身与平天下、克明俊德与协和万邦的融贯。它不是要营造“无牵累的个人”的“小确幸”,而是要让人在时代中、在家国天下里反省自己的内心。
完人之问的核心,或可在书中所载王阳明与乔宇的对话中管窥。乔宇本人正如王阳明一般,爱好广泛,才学不凡。但后者却为他下了断语:“世人多巧,心茫茫然”。这不由让人想起论语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不可或缺,但道是根本的统摄。这甚至可与西方哲学中的源头主题“知识即美德”相互参照印证——知识指向终极的理念,“意见”所涉则是纷繁的事物。王阳明给乔宇三个字:专、精、正;若能由诸艺之专精着手,或可升华为正道;这大约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早年格竹而不得之后的大彻大悟,也与西哲所思并无二致:超越“意见”之上,才可窥见普遍性的理念。
当然,对于阳明心学而言,“知”并非全部,知行合一才是成就完人的根本。郦波教授此书引人入胜之处,正在于将王阳明之德、言融于剿匪戡乱等不凡事功之中,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全书反复提及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词,大约就是“事上练”。中国传统里对知行关系的讨论,至此可谓大成。有意思的是,自苏格拉底之后,西哲也分为两派,一派偏重纯粹的哲思,另一派则注重在公共事务的参与中实践对美德的认知——以反省内心之《沉思录》流传于世的斯多亚学派哲学家、罗马皇帝奥略留,大概就是西方“事上练”的最佳代表。
客观而言,郦波教授在“心学之问”上的展开,似不如“完人之问”那样详尽丰富。因为这所涉及的,已经远远不是阳明心学本身,而是其背后两千年的儒学传统,在面临两千年未有之变局时因何无力这一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主题。作为一本介绍王阳明其人其说的通俗读物,郦波教授此作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系统、缜密地作出解答,而在于为读者开启了两条思路。其一是中日行为之对照。其二是中西思想之对比。此书虽以阳明心学为主题,其中两处涉及西学的文字却尤为让人印象深刻。
《五百年来王阳明》,虽立足历史,却以“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这两个终极问题指向当下、指向未来。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王阳明的智慧,大约并不不只会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上,也会与四海先哲的思想,共栖于世界,与天壤而同久。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14日16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不只是要营造“无牵累的个人”的“小确幸”,而且是要让人在时代中,在家国天下里反省自己的内心。
B.“若能由诸艺之专精着手,或可升华为正道”,是王阳明早年格竹之后的大彻大悟,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
C.郦波教授在心学之间上的展开,已超越阴明心学本身,而指向其背后儒学传统在面临两千年未有之变局时因何无力的争论的主题。
D.《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将王阳明之德、言融于剿匪戡乱等不凡事功之中,娓娓道来,反复强调了“事上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论述了王阳明的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完人之问的“知”与“行”两个方面。
B.文章在阐述“完人之间”与“心学之问”时,都指出其与西哲所思有可相参照比较之处。
C.文章对于郦波教授在“心学之问”上的展开似不如“完人之问”那样详尽丰富这一情况,指出此作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系统、缜密地作出解答,而在于为读者开启了两条思路。
D.文章认为《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立足历史,以“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这两个终极问题指向当下、指向未来,揭示了郦波教授新著的价值和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王阳明其人其思的解说,郦波教授新著以两个终极问题作为核心主题统摄全书,使读者以此为镜观照自身;不乏深刻。
B.乔宇本人如王阳明一般,爱好广泛,才学不凡,但未能在诸艺上专精,失去了道的根本。
C.对于阳明心学而言,如果不仅有了“知”,还能做到知行合一,就可成为完人。
D.世界文化心同理同,王阳明的智慧,大约并不只会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上,也会与四海先哲的思想,共栖于世界,与天壤而同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忆是多种不同事物的集合,可以是微妙的感觉、具体的影像、连贯不连贯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不论哪种记忆,都是大脑神经网络中的一组神经元被激发,形成某种特定的连通回路。大脑储存的方式是把事情分拆为最基本的单元,每个单元分别由指定的神经元储存。
完整的记忆只有在被提取时才形成,它既存在又不存在。我们无法在大脑中找到记忆图像,它只是百亿个神经元的组合。不同的记忆素材通过编码,储存在不同的脑区,提取的方式也不同,需要几十个不同的脑区共同合作,才能形成或再现。
短暂记忆靠神经传导素增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形成,只能保留几分钟;而长期记忆能保存许多天甚至多年。不断重复能使短暂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通过不断重复,大脑中的化学信号系统会把一种特殊蛋白质推入神经元的核心,并且在那里启动遗传基因合成蛋白质,神经元因此有了基本的改变,增加新的触突,创造新的连接网络。结果是大脑有了结构性的改变,这就是长期记忆的建立。
与某事件相关的素材以适当的间隔重复出现,而不是一次性出现,回忆这件事情会更加容易。比如,在几天内多次、短时间看到同一张脸,就比在一天内长时间对着这张脸更容易记住。这就是心理学家40年前提出过一种编码变异假说。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多背景的联系能从多途径提取记忆:这张脸与多种不同的背景联系起来,比如学校、工作场所和家庭相对于舞会等单纯的一种背景,更容易让人想起。每种不同的背景或环境,能激活大脑的不同功能区。这一假说认为,不同的神经反应能提高记忆。
但是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拉塞尔•博德里克领导的一项神经影像研究提出,反过来也是对的,即用同一种背景多次激活同样的神经连接方式,事物能被更好地记忆下来。
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刺激,同样的神经连接重新激活时,就会形成一幕记忆。记忆完成的精确与否,取决于不同脑区活动方式重连得是否精确,而不是更多的连接方式。比如更吸引人的面孔更容易形成记忆。
【小题1】对于文中所提出的“完整的记忆既存在又不存在”解说正确的一项
A.因为它常常是抽象的、微妙的、具体的、不连贯的,很难完整捕捉到。
B.事情都被拆分成了最基本的单元,我们无法在大脑中找到记忆图像。
C.记忆素材是分散储存的,这些脑区共同合作,记忆才能形成或再现。
D.记忆是大脑神经网络中的一组神经元被激发形成的某种特定连通回路。
【小题2】(小题2)关于“编码变异假说”,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事件素材以间隔、重复的形式出现比一次性长时间出现更容易形成长期记忆。
B.在多种背景中出现的事物,提取记忆时能激起更多神经反应,有利于提高记忆。
C.博德里克认为记忆的完成在于重连的精确,“假说”却认为是连接方式更多。
D.认知神经科学家拉塞尔•博德里克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推翻了编码变异假说。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
A.长期记忆是通过短暂记忆的不断重复,引起大脑一系列化学反应,使神经元产生新的触突,创造新的连接网络而形成的。
B.记忆是被拆分储存的,它是百亿个神经元的组合,分散在几十个不同脑区,要多种提取方法共同作用,最后才能完成。
C.短暂记忆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形成的,只能保存几分钟,而长期记忆甚至可以保存多年,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变。
D.当多次受到同一目标的冲击时,更吸引人的面孔更容易引发大脑形成同样的连接方式,因而更容易被记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一种深久的不安
乔叶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好,在薄暮里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阴下,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除了从表象上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他们也是有幸福的,我想。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我知道。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他们富足。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帕萨特出租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如果作为最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
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么?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他们中有多少人敢去翻看“梦特娇”的标价?有多少人摸过五星酒店里的紫檀雕筷?有多少人会识别蓝鸟和奔驰的标志?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
⑥我做不到。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而我已经看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我不想这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有必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么?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么?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么?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⑦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高涨。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同时也才能让心灵获得最质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
【小题1】本文第①段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小题2】第⑤段中说:“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3】结合本文并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第⑥段所引用的鲁迅的“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