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处在全球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形的交叉点上:它一方面要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综合,一方面则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综合。这一情况发生的物质层面的根源在于,当代中国要跻身现代化、全球化的潮流,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这对中国发展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特殊的发展机遇。从文化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有很大的互补性。汤因比认为,稳定与活力是人类安居乐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恰恰分别蕴含了这两种东西。因此,他满怀希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两极——中西文化的接触,极有可能融会出一种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体现西方现代文化活力的、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使人类得以生存,而且还能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不仅如此,汤因比还坚信,能够实现这种综合与统一的将不会是任何西方力量,而只有可能是中国。这是因为,中国有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的悠久和深厚的历史传统,而且正在开辟和尝试走出把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又避免二者的缺点这样一条道路。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从前现代化向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乃至知识经济社会跳跃式发展的必然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式。华夏文化它将有可能做到:既享有科学理性所带来的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又高扬和弘大民族的人文精神;既获得经济和财富的巨大增长,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拥有经济效率,又具有社会公平。总之,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节选自侯才《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
【小题1】表述不属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发展面临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综合的问题。
B.中国文化发展的严峻挑战在于,当代中国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
C.中国文化发展的机遇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互补中共同发展,融合出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
D.中国文化有可能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和西方现代文化体现的活力是人类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要素。
B.中西文化的综合与统一应该由中国来实现。
C.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稳定性的表现,它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D.科学精神可以带来高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和财富的增长,并提高经济效率;人文精神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促进社会公平。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定能把前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B.中国传统文化使人类面临生存困境,而西方现代文化又无法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所以中西文化的融合才有必要。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社会形式。
D.现代化从程度上可分为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种,中国目前处于前现代化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后现代化阶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2 09:37: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第文字,完成小题。
“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探寻老子平等观的重要线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的生成论体系中,“道”既是万物的本源,也是孕育万物的初始环节,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由“道”派生而来,人类也不例外。可以说,人与动、植物共同构成了生命世界,而男女作为相依相存的两性,一起构成了人类世界。若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讲,和合显然比分化重要,唯有男女二性在生理上、心智上完美结合,人类社会才会有实现幸福的可能。此处,已然窥见老子性别平等思想的端倪。
而在“道”之属性的阐释上,老子个人更倾向于女性视角。大概从《诗经》开始,女子的品性与精神状态就与“水”这一意象密切相连。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女子的情感、婚姻、生理,皆可通过“水”的形态来表达,轻柔之“水”俨然成了女性的代名词。自父权制确立以来,女性就被置于“第二性”的地位,唯有老子坚持用“水”来表述人间大道的运转规律。他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冲击坚强的物体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没有什么能替代它。在老子的思想中,流水柔韧的品性不但没有被搁置,反而被赋予了更为有效的意义。
老子对水处弱势而不争的品格非常赞赏,他说,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保持此种状态就接近于道。在老子看来,水是有灵性的,也是有德性的。水之“上善”集中表现在不争,且兼有谦卑、包容的美德。老子还曾说,圣人有三种极为宝贵的品格,即慈爱、节俭和不争。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勉强而为,一味争先,注定不能成功;骄傲自满、盲目自信,也同样没有好结果。慈、俭、不争的品德在妇女身上体现得更为充分,老子对于这三种品质的赞颂,就暗含了对于女性之德的褒扬。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认为,唯有摈去情欲,固守清净,不为外物诱惑,不为变乱干扰,才能达到心灵的无碍与澈明。由此可见,老子对于“守静笃”的品德是持赞赏态度的。那么,什么人才拥有静笃的优良品德呢?老子更倾向于女性。他说:“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老子认为,雌性趋于静下,而雄性则居于动上,既然静能止动,下能止上,则雌也能胜雄。在他看来,静笃是女性特有的品性,依靠它,女子是可以超越男子的。圣人如果要保持永久的品德,就应该坚守雌节,身处下位,如此才能让天下归服。对于女性静笃品德的赞扬,体现了老子对于女性的尊重。
老子在上述观点中提出了柔韧、慈、俭、守静等概念,并将其融入人间大道的解释,只有具备这些性质才符合天道之本意。柔韧、慈、俭、守静等特性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并不属女性专有,但由于男女社会分工的差异以及宗法等级文化的塑造,女性气质已向此转化。
(节选自《老子平等观三维透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在老子看来,“道”是孕育万物的初始环节,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而来的。
B.女子的品性、精神状态与“水”这一意象密切相连,女子的情感、婚姻、生理,也是可以通过“水”的形态来表达的。
C.在“道”的属性的阐释上,老子个人更倾向于女性视角,老子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没有什么能替代女性,女性比什么都重要。
D.流水的柔韧品性在老子的思想中被赋予了更为有效的意义,他用水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对水处于弱势而不争的品格极为赞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言论中可看出,老子对“守静笃”品德是持赞赏态度的,他更倾向于女性拥有静笃的品德。
B.老子认为,慈爱、节俭和不争是三种极为宝贵的品格,圣人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三种品格,才立于不败之地的。
C.根据老子的观点,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固守清净,不为外物所诱惑,持谦虚态度,不应该一味争先,骄傲自满,盲目自信。
D.自父权制度建立以来,女性就被置于“第二性”的地位,但老子认为,两性应该平等,男女二性完美结合,人类才可能幸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老子对于这种接近于“道”的品格十分赞赏。
B.老子用“水”来表述人间大道的运转规律,他认为水是有灵性的,也是有德性的,谦卑、包容。
C.“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老子认为,静笃是女性所特有的品性,女性依靠它是可以超越男子的。
D.老子对女性是尊重的,他认为,如果没有女性,慈、俭、守静这些品格就不可能传承下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朱光潜
①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大多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②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但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远非它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故事多么简单平凡?这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③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
④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⑤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趣味都与滥调是死对头。诗的疆土是开发不尽的,因为宇宙生命时时刻刻在变动进展中,这种变动进展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新鲜的,有趣的。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来不觉得乡村生活中有诗,从读过陶渊明、华兹华斯等人的作品之后,便觉得它有诗,我们本来不觉得城市生活和工商业文化之中有诗,从读过美国近代小说和俄国现代诗之后,便觉得它也有诗。莎士比亚教我们会在罪孽灾祸中见出庄严伟大,伦勃朗和罗丹教我们会在丑陋中见出新奇。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睛是点铁成金的眼睛。生命生生不息,他们的发现也生生不息。如果生命有末日,诗才会有末日。但是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
⑥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诗的“趣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艺术地观照出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应该具有诗的趣味。
B.平凡中见出情趣,丑陋中见出新奇的作品是有诗的趣味的。
C.不爱好诗而只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只能关注故事而不能读出其中诗的趣味。
D.读出诗中的故事比较容易,但要读出故事背后的情趣,感觉到诗的佳妙,则不容易做到。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长恨歌传》《会真记》的故事性强于《长恨歌》《西厢记》,但其文学价值远不如后者。
B.学文学的人如果偏嗜,就不能真正欣赏诗的佳妙,因而也很难拥有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
C.成功的文学教育要培养出纯正的文学趣味,而培养文学趣味与读多少书没有多大关系。
D.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它不仅能提高我们欣赏其他种类文学的水平,也能滋润我们的人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的人也能欣赏小说戏剧等其他种类文学。
B.培养读诗的趣味好比开疆辟土,要读者一层一层的挖掘诗歌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C.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趣味都需有创造性,都需时时刻刻开发新鲜境界,否则就会腐烂、僵死。
D.诗永远没有末日,它使生命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推展生命的活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画门类中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从宋代到清代,传承将近千年,其样式与风貌,在历代大师手中演变多端,美不胜收,是中国绘画史上无可替代的瑰宝。
然而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描绘、赏鉴及收藏,大致适宜于悠然闲适的农业文明时代。其精练的美学意蕴、风雅的玩赏价值以及高度成熟的人文积淀,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毕竟不可强求了。因此,当代工笔花鸟画虽然在图式与技法上丰富多彩,但我们很难从中追慕它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曾经有过的神采,尤其难以承袭花鸟画背后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难免在延续图式及技巧的一面多有用心,而不易兼顾花鸟画创作极为重要的内在涵养。于是,我们难以回避的问题是:这一高度精美的画种有可能在不断地重复中,渐渐趋于庸俗的、艺匠式的、应酬应景的装饰性手艺。所以,重新审视、领会并着重探寻历代花鸟画经典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最成熟、最高贵、最华美的两宋花鸟画传统,对提升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内在气质与品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绘画自宋以来的精神渊源,离不开释家与道家静观无为、心领神会的思想传统。在宏观上,宋代的山水画达到道家精神的空前发挥;在微观上,花鸟画则处处渗透着佛家注重内省的喜悦,并与儒家的现世思想发生微妙的交接,兼具感官认知与积极入世的特质。犹可注意的是,宋人的花鸟画培育了极其精确细致的观察精神,奠定了古人称之为“状物”,今人称之为“写实”的创作美学。我们在宋代花鸟画的任何作品中,都会为古人参透造物、摹写精确的眼力与笔力所折服。
承袭隋唐绘画雄大灿烂的风格,北宋在山水画领域拓展出宏伟崇高境界的同时,又以花鸟画作为宫廷绘画的主脉,形成了高贵的院体画风格,将宫廷生活的奢华富贵,形诸名花异草。北宋花鸟画最为神奇的奥妙,是将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生命形态,不露痕迹地转化为无与伦比的绘画形态,这一转化的神功,是世界美术史难以破解的奇迹。而在花鸟形态的精准捕捉中,两宋花鸟画刻画功夫的“酷似”与“毕肖”,为植物与动物注入灵妙的神性与温暖的人性,更为花鸟画赋予了纯净的诗意。这种鬼斧神工与性灵教养的兼备,既是宋人的集体禀赋,也不能不归功于先秦时代即已发萌的伟大自然观及丰富的思想遗产。其化育所及,以至两宋近三百年的绘画史造就了世界上最奢侈、最富有贵族气息的宫廷绘画,理所当然地使花鸟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再加上几代宫廷画师倾注了无穷智慧,精工巧作,于是成就了工笔花鸟画这一独步世界绘画史的奇葩。
(节选自2012年12月17日《中国艺术报》)
【小题1】关于宋代花鸟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花鸟画兼具感官认知与积极入世的特质,其中渗透着佛家注重内省的喜悦,并与儒家的现世思想微妙交接。
B.宋代花鸟画培育了极其精确细致的观察精神,其作品无不显示着古人参透造物、摹写精确的眼力与笔力。
C.宋代花鸟画追求“酷似”与“毕肖”的风格,为植物与动物注入了神性与人性,赋予了作品纯净的诗意。
D.宋代花鸟画把成熟、高贵、华美的花鸟画传统推向了极致,探寻其文化内涵,对当代花鸟画的创作有重要意义。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描述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画门类中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绘画史无可替代的瑰宝,目的是照应第四段。
B.第二段着重提出重新审视、领会并着重探寻历代花鸟画经典的文化内涵的中心论点,并为引出下文第三、四段服务。
C.第三段着重论述宋人的花鸟画培育了极其精确细致的观察精神,奠定了古称“状物”今称“写实”的创作美学这一分论点。
D.第四段先分析北宋以花鸟画作为宫廷绘画的主脉形成高贵的院体画风格,再重点论述北宋花鸟画最为神奇的奥妙所在,与第三段形成对比。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画家只用心于延续图式及技巧的一面,而不去兼顾极为重要的内在涵养。
B.在画家们不断地重复中,工笔花鸟画这一高度精美的画种在当代沦为庸俗的、艺匠式的、应酬应景的装饰性手艺。
C.北宋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继承了隋唐绘画雄大灿烂的风格,前者拓展出宏伟崇高的境界,后者则形成了高贵的院体画风格。
D.北宋花鸟画最为神奇的奥秘,是用“状物”“写实”这一神功不露痕迹地将大千世界的生命形态转化为绘画形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欧洲海外扩张而形成的学科,人类学与全球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时至今日,全球化已经渗透进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的要素。所谓全球化,就是指人群、物品、资本、技术、信息、符号、观念等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和高速的流动,所形成的不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与频繁互动。
全球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过程,也是理论家们所说的“非领土化”。全球化的基点在于,突破或超越以民族国家的领土边界为范围的市场体系以及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由此,形成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既相互对立又依存的关系。
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相生相克。民族国家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保障。民族国家为其领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力和资本的有效配置和生产、交换、分配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社会秩序和控制机构,并“画地为牢”似地为领土范围之外的介入设立了森严的壁垒,从而为资本主义在本国范围内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当民族国家领土范围内的经济要素不能满足机器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和资本投资等需要时,以突破民族国家边界为前提的全球化,就成为不可遏止的洪流。至20世纪初期,欧洲殖民主义将世界版图几乎瓜分完毕,而其结果却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后世界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勃然兴起和创建民族国家的浪潮,最终瓦解了持续近4个世纪的西方殖民主义体系。摆脱了殖民统治而建立起的民族国家,为了国家的富强和国民的福祉,又纷纷放弃闭关锁国的治理理念和自我解构自给自足的生计模式,转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策略。否则,只有承受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边缘化的后果。正是在这种相生相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含义、形式和治理逐渐转换和更新,全球化的模式不断创新,程度趋于深化。
民族国家建构的实际结果,致使多族一国成为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基本状态,由此形成了在一个国家之内存在着人口绝对数量占多数的民族和人口绝对数量不占多数的少数民族、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的区别。获得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地位和统治权力的统治集团,利用媒体等各种手段,努力建构全体国民的共同体意识,以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而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意的非主体民族或族群,则通过媒体,强调自身文化的特殊性与散布民族主义甚至民族分离主义,以谋求独立建国。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景观。
(摘编自何明《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创立关系密切相关,所以要求它们必须同步完成。
B.当下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所以正确认识全球化是非常必要的。
C.当资本主义发展至机器大生产阶段时,现今意义上的全球化就已经开始了。
D.民族国家的完整与统一,往往受到非主体民族的散布的民族主义的挑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论部分既提出了全球化的论题,又指出了人类学与全球化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B.文章重点论述全球化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它与民族国家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C.文章从民族主义的产生机制角度,论述了它是伴随全球化和民族国家而产生的。
D.文章从两个维度论述民族国家因其创建过程不同而各有特点,它们没有共同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创立本是不可分的统一形态,它们没有绝对的时间先后顺序。
B.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技术等交流会越来越频繁。
C.今天,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如果还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就必然会被贫困落后困扰。
D.一旦一个或多个非主体民族不满意自己的生存状况,它们往往就会谋求独立建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舢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梨赋诗,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小题1】上文议论的主要问题是()
A.批驳历来对《短歌行》的错误理解。B.《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和“乌鹊”一词的落实。
C.历代文学家引用《短歌行》的目的。D.《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含义。
【小题2】(小题2)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