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春秋时代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诗经》结集,然后进入以《春秋》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时期,各诸侯普遍拥有城邦“国史”,即所谓“百国春秋”;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集团开始形成,完成了从神的哲学向人的哲学的转变;一种新的人格—君子人格在此时形成,士人们以特有的礼乐修养实现了君子人格的理想。
②“赋诗言志”构成了春秋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春秋士人在外交、宗教、教育、政治中普遍地赋诗称志。他们赋诗时点出《诗经》中现成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左传人》赋诗74首,见于今本《诗经》的59首,其中国风24首,小雅27首,大雅7首,颂诗1首。《国语》记赋诗7首,其中国风2首,小雅4首,逸诗1首。春秋时期从摄职从政的男子到闺阁中的妇女,从中原各国到被认为异族的荆蛮、姜戎都练就出触景赋诗脱口而出的本领。诗构成了春秋士大夫全面的社会生活。因而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里讲“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绝不闻矣。”
③“歌诗必类”是春秋赋诗的思想原则。孔颖达说:“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因此,春秋赋诗即使心有逆杵,也尽量通过赋诗的艺术氛围造成一种平和的气氛。“赋诗断章,余取所求”是春秋人赋诗的结构方法。《左传》襄公八年记晋范宣子出使鲁国,宣子赋《摽有梅》。《摽有梅》本是一首情诗,写女子企望求婚男子及时而来,莫误青春,范宣子希望鲁国与晋国共同出兵攻打郑国,特赋此诗。作诗者有作诗之意,赋诗者有赋诗之意,两者多有矛盾,赋诗者根据需要选取自己表情选意的部分,或是一首诗,或是一章,或是一句,甚至一字,赋诗方式灵活。
④春秋赋诗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给我们许多启示。首先是关于时代的,从《诗经》结集到《楚辞》兴起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是诗歌创作的冷寂时期。有人以“《诗》亡然后(春秋》作”来解释,认为历史散文的繁荣替代了诗歌创作的繁荣。通过赋诗现象的考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已有之诗的运用替代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其次是关于文学的,经学家们常说《诗经》编辑的目的是“王者所,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通过赋诗的考察可以看出,《诗经》的编辑既承担着政治教科书的功能,也是出于贵族阶级文艺欣赏的目的。第三,春秋赋诗现象是在春秋发达的城邦文化的土壤上发生的。我们常随着经学家把春秋时代当作乱世来描绘,其实春秋是一个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新的哲学精神新的人格精神在这一时期成熟。以《诗》为代表的艺术精神成为春秋君子人格的基本品格,赋诗成为这-A格的表现形式,诗学精神成了这一时期人们自觉的追求。
——(摘编自傅道彬《“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群雄纷争,诸侯国林立,许多诸侯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国史,即所谓“百国春秋”。
B.哲学在春秋时代完成了突破,形成了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集团,思想也由神的主题转向人的主题。
C.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成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闺阁女子的必备修养,诗构成了春秋士大夫全面的社会生活。
D.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中写出了春秋时代宴会时人们风雅问答,也代表了春秋与战国不同的文化风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颖达所说的“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意即人们歌吟古诗要从友善的愿望出发,达到友好的目的。
B.襄公八年,晋范宣子出使鲁国赋《摽有梅》,将一首款款深情的诗篇变成了提出缔等结军事同盟的主张。
C.春秋时代的“赋诗”,主要是指人们引赋前人已有之诗。其所言之志,则多为作诗之志,而非引诗之志。
D.春秋时期经历了从诗的创作期走向诗的应用期的历史变化,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用诗时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文化空前繁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将之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并非没有道理。
B.春秋赋诗多出自国风与小雅中的诗篇,这充分说明了国风与小雅艺术成就高,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C.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春秋社会描绘成礼崩乐坏的乱世,它同时也是一个礼乐文明进入了经典化与普及化的特殊时代。
D.春秋中叶以后诗歌的创作进入了萧条时代,人们称赋已有之诗,而没有了文学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没有了作诗的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7 06:23: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王熙凤
王昆仑
在《红楼梦》一部大书的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王熙凤,她那活跃出群的言行,彩绣辉煌的衣装,就能使人觉得这个人物声势非凡。《红楼梦》作者对于王熙凤出场的写作工力,也并不弱于托尔斯泰之写安娜•卡列尼娜的出场吧?她的出场是从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眼中开始的——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破皮破落户儿,南省俗称‘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人皆屏息,她独放诞。特别是神情活跃,装饰辉煌,气势更高人一等。在这顷刻之间,王熙凤既“细细打量”黛玉,称赞她生长得“标致”,又为黛玉母亲亡故而流泪,又责怪自己不该招引起贾母的伤心,又问黛玉读书、吃药,又关照给林姑娘搬东西,打扫屋子等等,这一连串明快变化的形象,已使我们一开始就看到这一人物的特征。作者更在这一小段速写之后,借贾母之口,对读者爽快地指出凤姐性格,叫她作“泼辣货”。
《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作者不使宝玉黛玉恋爱故事孤立存在,而是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固然是通过宝黛恋爱写一个家庭,同时也是通过一个家庭写一个时代社会,实际上,作者曹雪芹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来作清朝康、雍、乾时代统治阶级的镜子。这正是作者伟大的成就。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已经挽救不了自己的灭亡,但它坚决要抢先一步扼杀下一个时代的新生萌芽和他们的恋爱自由。王熙凤就是一个濒于灭亡的大家统治层的执行者。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玉、黛玉、宝钗。在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和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凤姐不是《左传》的郑庄公、《史记》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的潘金莲或《聊斋》的仇大娘。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行将垮台的封建家庭和行将垮台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皇朝实际统治权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地结束了汉代统治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内看来颇有一些类似。《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
【小题1】文章第二段不属于前文所说的“写作工力”的一项是
A.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特点。B.侧面烘托的心理刻画
C.揭示人物性格的服饰、肖像描写D.生动鲜活的动作描写
【小题2】(小题2)《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最贴切文本的意思是
A.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生活的真实,同时具有文学的魅力。
B.凤姐的形象具有性格的多重性,给读者不知何为恨何为爱的联想。
C.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引发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或联想。
D.凤姐的形象就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让人恨又让人爱。
【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表述中与原文大意一致的一项是
A.《红楼梦》塑造的王熙凤与托尔斯泰之塑造的安娜.卡利尼娜具有相同的艺术魅力。
B.作者认为《红楼梦》一开场就奠定了王熙凤多面的性格特征。
C.“从房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是说王熙凤时《红楼梦》众多人物中起支撑作用的人物。
D.在中国古典著作的典型人物中,再也找不到用“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典型人物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它们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的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虞、褚、陆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茏,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①,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拘无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只是张旭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宣和书谱》便说贺知章“草隶佳处,机会与造化争衡,非人工可到。”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的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注)①大令: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因曾做过州主薄、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所以时人称其为“大令”。

【小题1】下列关于唐代书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下,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焕然一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姿态。
B.初唐书法家追求书法的造型美,涌现出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等代表作品。
C.冯、虞、褚、陆的书法作品,具有轻盈华美、婀娜多姿、娟婵春媚、云雾轻笼、高谢风尘、精神洒落的特点。
D.孙过庭把书法当作抒情达性的手段这一理论的提出,是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即将到来的征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王羲之的真实面目和兰亭之真伪仍可作进一步探究,但从兰亭在初唐受到热烈追捧的情况看,似有更多的理由把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B.孙过庭的《书谱》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了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同时他也肯定了初唐的某些书法传统。
C.孙过庭在理论上将书法提到了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即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D.“草圣”张旭与“诗仙”李白齐名,与他们的作品中同样痛快淋漓地倾注了悲欢感情,无所拘束却又合乎规矩有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和书法是起源最早、发展历程最长的艺术门类,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理所当然地成为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B.初唐与盛唐书法的不同表现在:初唐讲求造型美,兰亭摹本盛行;盛唐强调书法的抒情特点,“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
C.同为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诗与唐代书法的发展相似之处不少,比如同在初唐展现新姿态,盛唐时都突出抒情特征,都有其代表人物等。
D.张旭、怀索、贺知章的书.法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都是创造的、浪漫的、天才的,都具有表现性、抒情性和情感的流动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心灵的巨人
魏念滨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很早就停驻在我的心房,引领我在十年寒窗清苦的学习生活中咀嚼阳光的味道。那段日子确实单调乏味,尤其是高三,学习非常紧张,大家绷着弦拼着命整天与书本做伴,周而复始地吃饭、学习、睡觉,有限的课外活动也是和各种各样的学习知识紧密相联。我那时苦中寻乐,有个小小的习惯,下课铃一响,经常一个人跑到走廓尽头,打开窗户,看天上的流云。一看到那些自由的白云,我的心就会莫名地激动起来,那是我心中的巨人在作怪。它让我把白云想像成未来,高远而澄清,太阳光一照,有着热烈的色彩。上课铃一响,那个巨人又会不失时机地将从遐想中唤回,并且谆谆告诫我,要努力听课呦,要好好用功呦,为了你那多姿多彩的未来和崇高远大的理想。
虽然后来我没能如愿以偿实现自己的理想,考取自己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但我还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现实的安排,因为我心中的巨人给我了恰到好处的劝解与安慰,它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在它的感召下,我摩拳擦掌地在大学校园的各种舞台上释放青春的光芒;在它的牵引下,我如饥似渴地在校图书馆里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营养,它总是在关键时刻将我从各种虚浮的诱惑中扯拽出来,将身心投入到更为有益的事情上去。有了它,我才知道辛苦的付出是为了什么;有了它,我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人生的旅途才不会短路。
大学毕业后,一脚迈进社会。悠闲的工作,甜蜜的恋情,宽敞的住房,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愉悦心灵的同时,也使心灵失去了动力——心中的那个巨人自以为功德圆满竟早早地躺在薄薄的档案里昏昏睡去了。生活在喝茶、看报、提职加薪、家长里短中以一种惯性的方式延续,生活的目的早已模糊不堪。和周围的许多人一样,我甚至希望自己的日子能够沿着这样一种惯性一直生活下去,波澜不惊,安然至退休,至死亡。
在某个不经意的早晨,送女儿去幼儿园的路上,我偶然间抬头看到了天上那一轮喷薄跃出的红日,映得它周遭的云彩红彤彤的一片,很是撩人情绪,记忆的一角豁然开启,心中昏睡的巨人竟以诗的形式复苏出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的诗,就是那个写了《瓦尔登湖》后卧轨自杀的诗人。时光荏苒,青春不再,海子式的浪漫与激情早已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沉淀,“喂马、劈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琐碎的日子里,我们早已忘了还要“周游世界”,我们不再有梦,不再有追求,在面对蔚蓝的天空时我们不再有飞翔的憧憬和拥抱太阳的热望。心灵缺少精神巨人的主宰,窗外的阳光、绿树、和风就不能尽收眼底,我们只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看不到“春暖花开”,我们生活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缺失的,醒醒吧,那些过早睡去的心灵巨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要主人的躯体还活着,你们就应该燃烧出感觉和温度。即使这辈子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喂马、劈柴”,我们也不该放弃理想,停止飞翔,我们要怀着一颗诗心生活,面向生活的大海,我们的内心应该永远怀着春暖花开的期待。
(选自《时文选粹》)
【小题1】请用简洁语言概述高三学习阶段“心灵巨人”对“我”的作用。
【小题2】“我们只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看不到‘春暖花开’”一句中,“粮食和蔬菜”和“春暖花开”分别指什么?
【小题3】文中写“大学毕业后,一脚迈进社会”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清代的词坛被誉为词林发展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这种说法并不意味着清词只是宋词的简单重复或再现,而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词家辈出而又流派纷呈。
流派是指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以及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的若干作家组成的一个团体或者群落,流派的产生是文学繁荣的标志。清代词坛上的流派纷呈,是建立在对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群体认同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到了清代,词才最终确立了自己与诗、文一样的独立地位,才真正从创作实践到理性认同都进入了成熟时期。而地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客观环境因素,清代词坛的风格流派便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从明崇祯初年到清顺治朝的四十多年的时间,是以陈子龙、李雯等为领袖的云间词派盛行的时期,云间属于当时的松江府(今上海松江)。这一派词人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但因纠缠于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观念之中,有意同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保持距离,所以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并非相一致。虽然如此,云间词派还是开启了一个词风转变的历史时代。
从清顺治七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之间的四十多年,为阳羡词派活跃的时期。这是清初另一个规模更大的词学流派,将陈维崧作为自己的宗主和领袖。这一词学流派开始从观念上反拨“词为艳科”“小道”的传统偏见,在理论上主张崇情主意、不拘一格,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从创作实践来看,他们把“哀民生之多艰”和“惟歌生民病”的诗学传统,运用到词的创作之中,用民生疾苦和家国之痛的切肤感受,代替词人风流的“浅斟低唱”和“偎红倚翠”,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可以说,到了这一词派出现,清词的嬗变才真正形成。
正值阳羡派衰落和浙西词派渐兴之间,在北京的词坛上活跃着被称为“京华三绝”的曹贞吉、纳兰性德和顾贞观。纳兰的《饮水词》以才气运词,凄绝冷艳的格调辅以深厚真挚的感情,得南唐二主词之情致,其悼亡篇可称千古一绝,读之令人心碎肠断。他们三人虽然没有立帜结派,但走的都是“独抒性灵”的创作道路。
康熙朝时,词坛上再次诞生了另外一个影响更大、延续时间长达百年之久的词派,这就是以朱彝尊为旗帜的浙西词派。朱彝尊作为该派的宗主,其词既有愤然慷慨之作,又有轻逸流丽之篇,或重情的渲染,或主景的描绘,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篇章。
嘉庆、道光而后,清代词坛上重新出现一个较大的词派——常州词派,这一词派也长达百年之久,但其中堪称大家的词人并不是很多。张惠言是此词派的宗主。
道光咸丰以后的清代词坛,在常州词派以外产生了不少的词作名家,如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他们把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纳入到词的创作之中来,就像杜甫的“诗史”一样,创作出了一批堪称是“词史”的作品。还有所谓“清末四大家”的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和况周颐,他们的作品成为清代词坛即将衰落之前的一丝回光返照。
(节选自张毅《词林观止》前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清词为“中兴时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词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
B.清词的“中兴”说的是再现和恢复了宋词的题材内容及艺术水准。
C.清代词坛涌现了大批的词人并且产生了众多的流派。
D.清词拥有了与诗、文一样的独立地位,从创作实践到理性认同都进入了成熟时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文学流派的若干作家必须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
B.以纳兰性德为代表的“京华三绝”,虽然没有公开结成文学流派,但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道路是相同的,也可以作为一个流派看待。
C.“清末四大家”的作品是清词即将衰落之前的颇可称赞的佳作,四人之后清词也就乏善可陈、寿终正寝了。
D.阳羡词派对清代词风的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秉承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从“词为艳科”转变为关注民生疾苦、家国之痛,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间词派标举南唐、北宋词,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写出了一大批反映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的佳作。
B.虽然宋词成就斐然,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但只有到了清代,才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
C.浙西词派的宗主朱彝尊,他的词风格多样,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篇章。
D.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人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可以作为另外一种形式的史书来读,所以被称作“词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琴者,情也;琴者,禁也。”春秋时孔子酷爱操琴,困厄中弦歌不绝;战国时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广为传颂;魏晋时嵇康一曲《广陵散》,刑场上弹奏生命的绝唱。当贾宝玉要林黛玉为其操琴一曲时,黛玉却认为琴是“圣人之器”,演奏时要盥手焚香,整衣齐冠,还要择地遇时,有严格的规范。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外合五音。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的五声音阶,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于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应综合地多方面从琴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
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成为琴派。一些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仰慕,以致琴人随之学习,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自成一派。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形成琴派。
(摘编自林西莉,许岚《古琴》,三联书店2009年10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弦歌不绝、伯期知音典故、嵇康刑场演奏《广陵散》是“琴者,情也”的证明;而林黛玉论操琴则说明“琴者,禁也”,古琴有严格的规范。
B.古琴最早有五根弦,合乎五行、五音,后经改造,才形成了现在七弦制,人们还将其结构赋予了文化与政治内涵。
C.古琴的音乐简单含蓄、古淡阴柔、典雅恬静,有时听来觉得无声,但这正是它的美妙之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反映。
D.古琴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弹奏,才能展现其静态美。因为环境安宁静谧,才能与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以及弹奏者平和闲适的心境相适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琴家,他们的天性、修养、思想、心理,影响了各自对于琴文化的理解,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B.只要同一地域的琴家具有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相互影响及民风相近等便利条件,就能形成理解和风格相近的同一流派。
C.造诣深厚、独树一帜的琴学家,琴人随之学习,形成了师承体系,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往往相同或相近,形成琴派。
D.所谓琴道,不能只从古琴的音乐曲调去理解,还要从弹琴者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合二为一的精神境界上去理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尝有较高的心性修养,因此追名逐利、心浮气躁之人,往往是不能弹奏好古琴的。
B.如果两个人既对音乐曲调有相同的理解,又能在琴曲的精神层面产生共鸣,那么他们往往会成为知音。
C.琴派的形成往往受地域、师承及所练习的琴谱的影响,因此,那些同一地域、同一师承、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往往就能形成同一琴派。
D.古琴不易弹奏,技法较难掌握,并且琴乐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和欣赏的,所以经常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