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文学“虚无”历史的本质
①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事实上包含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其一是在过往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也就是哲学上的“历史本体”。这种历史,包括具体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真实存在,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性。其二是以文本形态呈现和存在的“被叙述的历史”,也即“历史文本”。这种“被叙述的历史”,经过史家在一定历史观和价值观支配下的选择、提取、过滤、描述,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但必须注意一点,这种主观性是在客观历史事实规制下的“有限主观性”,必须以依附和尊重历史本体为前提,最大程度地逼近客观历史本体。
②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文学追随者,对历史的客观实在性进行彻底怀疑和否定,认为历史不过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是一种“语言的虚构”。他们混淆了历史本体和历史文本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只讲“历史的文本性”,规避“文本的历史性”。其结果,就是将客观性从历史叙事中完全驱逐出去,只剩下肆意妄为的虚构和想象。正是在这种错误历史观的蛊惑下,主观化倾向在文学的历史书写中发展为不可遏止的浊流。所谓的历史题材创作,有些丝毫见不到历史的踪影,笔之所及,天马行空,纵横穿越。
③有些作家惯于以文学允许虚构为托词,逃避历史客观性对文学叙事的规约。文学创作的确允许虚构,但是,“虚构”和“虚无”是完全不同的叙事行为。从性质上说,虚构和想象都仅仅是一种文学手法。在历史叙事中,其根本目的,是更加逼真、形象地表现历史,捍卫历史本身和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比如,《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三国志》相比,其中不乏虚构成分,但无论如何虚构,它都没有超越客观历史的边界,主要事件与《三国志》相同,就连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上发挥完成的。虚构的介入,非但没有虚无历史,反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那段历史,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生动文本。
④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两者处在永无止境的推进、转化之中。文学“虚无”历史,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上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认为历史以脱离现实而存在,将历史视作可以随意消费的娱乐资源,肆意调侃、戏说、恶搞;或者将它当作表达自己特殊意图(甚至政治倾向)的工具,任意改写、涂抹。这种行为的危害就是拒绝了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的可能。历史被封存、消费,它所携带的经验和智慧也随之消散,人类的发展进步就失去了根据,一个国家和民族由此陷入集体失忆,进而迷失前行的方向。而且,现实失去历史的逻辑支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成为摇荡无根的浮萍。
⑤漫长的历史之流,每一个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甚至留存下来的各种历史器物,最终都演化为一个个承载文化价值意义的符码。历史的传承,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价值的传承。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包含着鲜明的价值取向。任何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都是在已有的历史存在中发现价值,在形象化的阐释中重新做出价值判断。文学“虚无”历史,终究是“虚无”价值,是否定和解构在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价值。时下创作界最流行的,是从所谓“还原历史”“人性发现论”出发,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进行重塑。其极端者,甚至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汉奸打造成正面角色,寻找所谓的人性,给予无原则的同情。在这里,对汉奸形象的颠覆只是表象,真正颠覆的,是这个形象符号所承载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忠诚与背叛、坚强与怯懦、光荣与耻辱的价值判断。文学“虚无”历史,终将解构在历史长河中建立的文化共识,破坏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作者张江,原载《文学评论》2014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虚构”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虚构”,和想象一样,是一种文学手法,带有作者的主观性。
B.如果规避“历史的文本性”,“虚构”就等同于“虚无”历史。
C.《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中介入“虚构”,是为了更加逼真、形象地再现或表现历史。
D.“虚构”必须受到历史客观性的规约,是一种与客观性相交融的主观性。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三国志》等史书,不同于《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前者记载的全是过往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后者含有想象虚构等主观性成分。
B.文学“虚无”历史,否定历史的客观实在性,是受到后现代主义错误历史观的影响。
C.拒绝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将导致一个国家和民族迷失前行的方向。
D.对已有定论的汉奸形象的颠覆,其实是对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判断、文化共识的解构。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学“虚无”历史的本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2 04:2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小题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B.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它与棋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
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这意味着,乡在中央政府看来就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但是“乡”的地位,在唐代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武德七年,唐朝律令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四邻为保。”其中对乡里地位,没有明确说明。《通典》则提到:“大唐百户为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一人。……贞观九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由此可见唐初延续了汉魏以来的“乡官”之制,里正(阅读微博:里正,又称里君、里尹、里宰、里有司等。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组织,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明代改为里长。唐朝也有里正一职,负责调查户口,课置农桑,检查非法,催纳赋税)、耆老或者乡长都算是正式(或比照)的官府成员。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到贞观十五年,就不得不废罢“乡长”及属官(佐),废除了乡官之制。“乡长”及乡的建制虽然废除,但是县以下的地域仍然需要管理,“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得以继续存在。只不过将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正”身上。“里正”一词也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里正”成为乡领导的称呼的同时,“里”本身却逐渐消失,取代“里”地位的则是村。唐初的乡里制,在贞观十五年以后就逐渐向乡村制转化。“乡”和“里”都是设计概念,由上至下加以推行,试图把县以下地域的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网络当中。但是这种由“五”“百”之类整数所构成充满结构感的设计规划,却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由非正式纳入官府序列但又受官府严密掌控的“乡”直接面对自然形成的聚落“村”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在赋役征派过程当中,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网络得以高效运转起来。当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还是通过赋役征派而得以展现。唐代里正的四项职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当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就是“催驱赋役”。官府为了尽可能多和快地取得赋役收入(包括劳力),多倾向于直接派人下乡征收选派。其正常程序为“刺史……下文帖付县,县令付案,案司出帖,分付里正”,而里正常常借机谋私,“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遍”在乡村中造成“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的惊恐局面。
在由县级官员主导而成的乡村社会权力网络中,里正、村正这样的基层实际管理者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县以下地域。对村民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是村民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既不敢也不想与朝廷对抗,又不能完全站在朝廷的立场。从朝廷的角度,既不得不依赖于他们,又经常借机加以惩处打压。里正、村正处于乡村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中心,上下有事均责成在他们身上,是朝廷、州县和村民的交汇点。
【小题1】下列对唐代“乡里”的认识,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被唐代中央政府看作是最低一级的管理层级,但“乡”的地位在唐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B.到了贞观十五年,“乡”作为区块名称不存在了,乡官之制被废除,而赋予里正以管理“乡”的权利。
C.贞观十五年后,乡里制逐渐向乡村制转化,官府直接面向“村”,而不是面向“乡”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D.“乡”“里”作为一种设计概念,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的官府文书由尚书省下发到州,州再下发到县,现在下发到乡,乡,最后下发到村,都称为“符”。
B.虽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也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乡村权力最基本的运作模式并不是由他们展现的。
c.按照乡村权力运作的程序,官府催驱赋役的具体实施要落到里正身上,这给了里正的机会。
D.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作为基层实际管理者,既是不得不依赖的对象,又是需要经常借机惩处打压的对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县以下地域的管理结构由早期人为设计的乡里制逐渐转向了相对自然形成的乡村制。
B.赋税正派是乡村权力展现的最主要的渠道,也是唐代里正最关键重要的职责。
c.赤铁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遍”、“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表明里正常借机谋私在乡村中,造成了惊恐局面。
D.乡村社会权力网络有县级官吏主导而成,而村正、里正是这一网络中上下沟通的重要节点。里正、村正虽是村民的一部分,但他们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文艺创作走进“微”时代?
“自打微博横空出世,你写个信要是超过140个字,你都发不出去!谁有空去看你伤春悲秋?”
一位网友的感慨,折射出微博在当下的流行程度。
作为一种新媒体,近两年微博的发展可谓“神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
某种程度上,庞大的微博用户群体,宣告了一个“微”时代的到来,人们在140个字的篇幅内乐此不疲地写着、读着、评论、转发,并恍然发现,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可以很好地实现信息传递乃至情感沟通。
微博的东风,不仅吹来了“微”观念的普及,也催生出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新鲜事物。一方面,寥寥数语并不妨碍一篇微小说完成人物的塑造与情绪的表达,90秒的时长同样可以演绎一个情节紧凑的电影故事;另一方面,手机、电纸书等阅读终端,让人们得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微小说、微电影等恰好在“体型”上契合了人们即时消费的诉求。
第一篇微小说出自何人之手,答案莫衷一是,但今年以来,一些网站举办的微小说大赛、微电影节,着实激发出网友们的原创热情。草根力量的参与,让这些传统文艺形式的“微缩版”在语言和内容上与当下社会靠得更近。无论是反映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传递某种情绪,微小说、微电影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扣动一些人的心弦,引来共鸣。有人由此认为,微小说扩大影响范围是不可阻挡的,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的文学“地图”。
然而在一些人看来,微小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生事物。确切地说,它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是网络时代背景下对汉语文字之美的回归。140个字的限制,逼迫作者锤炼语言,去掉繁复的形容词、副词,文字因此简洁、干净、有张力。一如阿·托尔斯泰所言:“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
对于目前由《老男孩》等掀起的微电影热潮,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微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高高在上”的姿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小人物、小命运、小细节或是虚构“悬念”、“奇观”等方面。
无论各方观点如何,微小说、微电影能否健康持续发展,避免昙花一现,关键还在于能否在有限的表现空间里真正给人以阅读、观影的愉悦,反映当下社会现象,留给人们回味的空间,震颤受众的心灵。这也是文艺创作的本意所在。
(新华网北京2011年08月07日专电,有改动)
【小题1】不属于微博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在当下社会流行程度之高的表现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新媒体,近两年微博的发展可谓“神速”。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
B.人们在140个字的篇幅内乐此不疲地写着、读着、评论、转发,并发现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可以很好地传递信息甚至沟通情感。
C.微博的东风,不仅吹来了“微”观念的普及,也使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新鲜事物应运而生。
D.有人认为,微小说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的文学“地图”。
【小题2】下列关于“微”的含义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指当下流行的文化传播方式给人的微妙的心灵感受。
B.指微博要求以一百多字表情达意的短小精练的特点。
C.指微小说以寥寥数语完成人物的塑与情绪的表达。
D.指微电影以几十秒的时长演绎一个情节紧凑的故事。
【小题3】下列关于文意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
A.“自打微博横空出世,你写个信要是超过140个字,你都发不出去!”这句话鲜明地表示出现代人对于真情的冷漠、网络对于情感表达的负面影响。
B.因为微小说、微电影在“体型”上契合了人们即时消费的诉求,所以,手机、电纸书等阅读终端才能让人们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来阅读娱乐。
C.无论是反映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传递某种情绪,微小说、微电影都能扣动人们的心弦,引来共鸣,所以,也就突破了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
D.有些人认为,确切地说,微小说仍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字数的限制使作者必须锤炼语言,去掉繁复的修饰,文字因此简洁、有张力。
【小题4】简要概括人们对“微博”乐此不疲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批评走向个性化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精英文化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大众文化的流行。这种文化观念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它的最重要之处在于,破除了精英文化高贵血统的一枝独秀,并赋予大众文化经验和价值的话语以合法性。大众文化并非是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而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负载并传达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的活化石。
作为消费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兼具商业生产和文化传播的双重属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多元复合的价值因子和美学质素。作为商品生产,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物质主义遂成为大众文化无法剥离的价值诉求。而作为文化产业,大众文化又必须成为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的文化母体,进而在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大众文化的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在改变时代人文精神的同时,必然引起文学话语和批评观念的变革。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高雅文明的化身,它集真、善、美于一身。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文学以诗性话语重构生命的形式,以理性之真、情感之美和伦理之善的方式塑造国民性。现代性文学更是被赋予审美自治的权力光晕。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本质——文学性。文学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然而,随着大众文化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文学不再拘泥于原有的领地,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大众社会的市场法则与消费文化的游戏规则,在改变文学的文化地基的同时,也彻底置换了现代性的文学遗传密码。文学开始与市场联姻,与消费媾和,与爱欲狂欢。文学不只是表征领域里花团锦簇的葳蕤,它也成为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文学既沿袭体制的命脉,传承文明的血统,又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文学不再专注于纸媒的书写空间,反而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分娩出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样态。文学的泛化与扩容,文学审美经验的变异,最终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文学曾经风华绝代,而今却洗尽铅华。这是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必然的命运,也是历史为人性写就的最平凡传奇。
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带动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再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而是转向丰富多元的文化性。这也就意味着,文学批评将不再拘泥于审美批评的话语属地,而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倡导多元、民主、宽容与综合的批评意识,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要求以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主义姿态介入文学的文本肌理,最大限度实现文学的“价值阅读”、文化理解和意义阐释。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由内而外地开释出文学活动中无限量的文化韵味。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并非是如某些学者所言的泛文化研究,它追求个体在文本阅读中审美同情与文化批判的辩证耦合。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同样不失为人性通往文化救赎的审美历险。当然,作为一种方法学和话语范式,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还亟待理论的深入反思和实践的不断检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大众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大众文化流行起来,从而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一枝独秀。
B.大众文化负载并传达了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并不是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
C.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商业生产的属性。
D.大众文化必须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文化传播的属性。
【小题2】下列对文学的发展变革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雅文明。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现在,文学成为融市场、消费、爱欲为一体的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
B.过去,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现在,文学更注重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
C.过去,文学尤其是现代性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文学性本质,可谓风华绝代。现在,文学已经泛化与扩容,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可谓洗尽铅华。
D.过去,文学拘泥于纸媒的书写空间,样态固化。现在,文学样态全新,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呈现的都是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崭新的文学样态。
【小题3】下列对“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批评走向个性化”这句话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也发生改变,进而带动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倡导多元、民主、宽容与综合的批评意识。
B.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
C.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追求个体在文本阅读中审美同情与文化批判的辩证耦合,同样不失为人性通往文化救赎的审美历险。
D.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将推动中国文化沿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泛文化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每小题2分)
笑声中的雅俗之辨
蒋慧明
①最近重读朱自清先生写于1947年的文章《论雅俗共赏》,颇有感触。文中提到:“中唐的时候,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这其实讲的就是曲艺史中的古代说唱形式——俗讲。文章的主旨其实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雅俗共赏”体现的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②回顾整个文艺史,我们不难发现,但凡能够传世的作品,无不是遵循了雅俗共赏的原则。而雅俗共赏也早已成为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雅俗共赏不是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即内容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大雅若俗。
③作为通俗文艺(又叫大众文艺)的代表形式之一,传统的曲艺艺术,无疑是被列入俗文化阵营中的。一方面,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部分自我标榜为雅文化之代表人士的偏见、歧视与冷落。事实上,传统曲艺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恰恰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许多杰出的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譬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便毕生致力于此,他令相声艺术的整体品格得以不断提升。再如,被誉为“一代滑稽戏宗师”的周柏春先生,也曾说过“有文化的滑稽是幽默,没文化的幽默是滑稽”,他同样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为观众奉献了众多高质量的笑声。
④所谓“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真正优秀的经典的曲艺作品,传递给观众的正是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和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曲艺之“俗”,当取其通俗、民俗、俚俗之意,而绝非为人所不耻的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文艺的雅俗之间,似乎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一旦越界,则很容易滑入无视艺术品格、匮乏审美价值的泥沼。这一点,从中国曲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实不难找到例证。可惜的是,当前的曲艺创演中确实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个别观众不良趣味的问题。认真反思起来,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可能更主要的还是部分曲艺从业者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品位的欠缺。
⑤笔者认为,作为曲艺的从业者,理应不断提高自身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努力增强自身认识社会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本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曲艺创演的实践中去,力争使更多的曲艺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
【小题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雅俗共赏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而能够流行的作品都是遵循了雅俗共赏原则的。
B.雅俗共赏讲究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兼顾,内容上要生动活泼、大雅若俗,形式上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真正优秀的经典曲艺作品,给人以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传递给观众的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D.雅俗共赏是高雅与流俗的混合交融,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被列入俗文化阵营的传统曲艺属于大众文艺的代表,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B.当前曲艺创演中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一些观众不良趣味的问题,这一点需要认真反思。
C.文艺的雅俗之间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绝非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而是通俗、民俗和俚俗。
D.传统曲艺都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所有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
【小题3】(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2分)
A.“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雅俗共赏”的曲艺作品总是能给各类观众带来“高质量的笑声”的,它不应受到偏见、歧视与冷落。
B.一些曲艺作品的媚俗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和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观众素质低下,趣味低俗,因而提高观众审美情趣乃拯救通俗艺术的根本出路。
C.曲艺工作者应该向侯宝林、周柏春等老艺术家们学习,使更多的曲艺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
D.曲艺的从业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增强自身认识社会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