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夏衍先生改编《祝福》的败笔——祥林嫂怒砍门槛
魏建宽
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一个要去信仰什么却很困难的时代,而不去信仰什么又觉得是十分可怕的时代。 
近日,读《牛汉自述——我仍在苦苦跋涉》,感慨良多!诗人牛汉是一个对中国文坛熟悉如家谱的人,文坛的风云变幻由他这样一位八十五岁的真性情的诗人来描述是令人相信的。牛汉说“在中国,想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心灵,真的很难”。革命家的夏衍又何尝不是如此? 
1955年,夏衍奉命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为的是让电影《祝福》赶在1956年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里上映。历史就是这样富有戏剧色彩,一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鲁迅讥讽为“四条汉子”之一的夏衍,却被指定来完成鲁迅作品的改编任务。夏衍在写于1957年的《杂谈改编》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接受这一改编工作就把它看作是一件严肃的政治任务”“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不过,夏衍还是做了一些大胆的改编,他在电影的结尾加上了画外音:“……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段画外音呢?夏衍的解释是“为了使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幸福时代的观众不要因为看了这部影片而感到过分的沉重,就是说,不必为古人流泪。”这样的改编完全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出现的狗尾续貂,这样的改编显然与鲁迅小说《祝福》的整体悲剧风格极不协调。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夏衍竟然在电影中添加了一个情节,一个祥林嫂捐门槛之后仍不能被鲁四老爷同意参加祭祀于是冲上土地庙怒砍门槛的情节。这一完全背离了人物性格逻辑发展的情节处理,当时就被很多人批评。可是夏衍却以祥林嫂曾“异乎寻常”“出格”地抗拒再嫁给贺老六为由,来证明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进而证明祥林嫂“难道永远会是神权下面的不抵抗的奴隶么”?
其实,夏衍这样的解释不仅不能证明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反而说明祥林嫂恰恰是匍匐在封建礼教下的奴隶。祥林嫂为何拼死不嫁贺老六?她正是在拼死“捍卫”好女不嫁二夫的名节啊!夏衍又说祥林嫂砍门槛“按情理只能是处身在失望、痛苦之极而爆发出来的一种感情上的激动”,既然是一时的感情上的偶发的冲动,怎能代替人物性格对情节的必然支配呢? 
夏衍同样是在《杂谈改编》中,不知是谦虚还是出于其它什么目的,承认对《祝福》《春蚕》《复活》的改编“应该说都是失败之作”!为何失败呢?我想,正是因为这完全不是他个人在创作,他只不过是在遵命创作。 
1959年,夏衍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全军电影剧作座谈会上,作了题为《漫谈改编》的报告。身为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这样告诫与会者:“在改编之前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什么立场、什么观点、为什么目的来改编这个作品;第二个问题是想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这个作品的主题思想。”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夏衍说:“我们要求的是从无产阶级立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的观点,通过阶级分析,为着对亿万观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而改编剧本。” 
读了夏衍的这一番说明,你就会发现夏衍之所以剧终加画外音,之所以让祥林嫂怒砍门槛,就是为了处处不忘新旧社会对比,有意识地突出社会主义好这一主题,突出无产阶级的斗争精神与反抗精神。但是这一改,却完全背离了鲁迅原著的主题。这样改编拍摄而成的电影,与其说是对鲁迅的纪念,倒不如说是对鲁迅的亵渎。 
观众看电影《祝福》,看到最后,悲剧成了喜剧,成了闹剧。祥林嫂砍门槛砍出了一场闹剧,这还罢了。苦倒是苦了那些撰文批评夏衍不该添加祥林嫂怒砍门槛的人。著名作家刘绍棠的儿子刘梦在回忆父亲的文章《燕赵慷慨悲歌之士——我的父亲刘绍棠》中说:“在1957年,不少人就是因为反对给《祝福》加上“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成了右派分子。”
文坛已经与政坛的风云紧紧纠结,文学已经成了政治的传声筒,作家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这个时候的夏衍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的创作理念,没有了自己的创作自由。文学规律已经被政治教条所代替,夏衍还是夏衍吗?此时的夏衍还能称为剧作家与戏剧理论家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57 年,不少人反对给《祝福》加上“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因此被打成了右派分子。
B.夏衍背离文学规律被政治驱使去改编《祝福》 ,夏衍就不再是夏衍,他也不够格再做戏剧家和文艺理论家了。
C.八十五岁诗人牛汉在对风云变幻的中国文坛评价时说,“在中国,想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心灵,真的很难”。
D.祥林嫂曾“异乎寻常”“出格”地抗拒再嫁给贺老六,说明她拼死都想“捍卫”好女不嫁二夫的名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不应该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否则作家遵命创作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自由。
B.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不可能再去砍门槛,这是由她的性格决定了的。背离人物的这一 性格而去做改编,作者觉得是一个败笔。
C.作者认为夏衍在电影的结尾加上画外音:“… …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与原作的整体悲剧风格极不协调。
D.让祥林嫂去砍门槛就是为了展示她“信任很困难,不信任又很害怕”的复杂的、矛盾的内心世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衍认为,改编应该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应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
B.夏衍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因此改编时他加了一个样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
C.夏衍改编《祝福》,之所以让祥林嫂去砍门槛,其目的是为了对比新旧社会的不同,突出无产阶级的斗争精神与反抗精神。
D.夏衍所强调的立场、观点、目的以及艺术形式等都是在改编时必须要明确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6 02:40: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时下,大面积覆盖我国的雾霾给国人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和雾霾有关的热词——“出门掉进牛奶里”“人追尾人”“尘惯吸”等到处流传,这成为人们一种无奈的宣泄。科学家指出,雾霾的危害真的不能小看,因为动物实验证实,雾霾超标严重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英国专家对15.4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平均3.7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雾霾微粒可以侵入肺部,会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率上升20%。那么,人们除了可以对雾霾产生的源头进行根除以外,对正在弥漫的雾霾有什么巧妙的清除办法吗?
雾霾害人,就是其中的多种微粒物质作祟的结果,所以想办法把这些微粒物质清除掉,才是关键。为此,我国研究人员建议,清除局部雾霾,采取向空中喷洒水雾的办法比较有效。不过这种办法在风大时候效果差,而且人力物力投入比较大,不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有专家提出,应该通过向云“借雨”的方式来改善空气质量,也就是在有降雨天气过境的情况下,通过飞机或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盐分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者增加降水量。不过遗憾的是,因雾霾的出现是频繁而且比较持久的,如果持续用这种办法,那就要耗费大量财力,而且连续的人工降雨,还会给气候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此法并非上策。
还有专家建议,借助大自然的风的力量来驱散城市上空的雾霾。为此可以在城市四周借助有利地形,建造一些具有聚风作用的建筑物。这样的话,雾霾就很难在城市上空“赖着不走”了。不过另有专家指出,国内很多大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和整体规划等原因,一般都没有把“风道”作为主要的规划因素。所以这种方法基本用不上。
那么,有没有更科学、节省人力和物力的消除雾霾的妙法呢?最近,北京正在尝试用制造“冷雾带”的新办法来清除雾霾,这种办法目前被科学界认为是比较可行的妙法,操作难度并不大。“冷雾带”形成后,其中的液氮将在空气带内的尘埃微粒和其他污染物微粒上形成晶体,这些微小晶体因为比微粒重,无法在空中漂浮,所以很快就会掉落到地面上,雾霾因此就被清除了。实验显示,在比较寒冷的天气情况下,“冷雾带”可以在空中维持数小时之久,但是在夏季或秋季,效果会有一定的打折,但清除雾霾的效果是显著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液氮的运输和喷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自身防护作用,否则容易被液氮冻伤。
目前这种妙法成本不高,也便于操作实施,未来可能会被普遍采用。
【小题1】下列关于“雾霾”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实验结果证实,雾霾超标严重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所以雾霾的危害真的不能小看。
B.雾霾害人是出于其中的多种微粒物质在作祟,那么治理的关键就是要把这些微粒物质清除掉。
C.雾霾可因其尘埃微粒及其他污染物微粒被“冷雾带”中的液氮冷却成晶体后掉落地面而清除。
D.大面积覆盖我国的雾霾给国人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宣泄无奈的同时人们也在想办法清除雾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英国专家对15.4万名心脏病患者均进行了3.7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雾霾微粒可以侵入肺部,会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率上升20%。
B.清除局部雾霾,采取向空中喷洒水雾的办法比较有效,但这种方法要受风力的影响,而且人力物力投入比较大,不宜广泛应用。
C.雾霾的出现是频繁而且比较持久的,连续的人工降雨要耗费大量财力,还会给气候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此法并非最佳策略。
D.用“冷雾带”灭雾霾是目前被科学界认为比较可行的妙法,相较“喷洒水雾”“人工降雨”“修建聚风建筑物”更节省人力物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减轻雾霾对人体的伤害,人们除了可以对雾霾产生的源头进行根除以外,还可以用一些清除办法来对付正在弥漫的雾霾。
B.在有降雨天气过境的情况下,用飞机或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盐分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这个办法可改善空气质量。
C.由于地理位置和城建规划等因素的限制,那种在城市建造具有聚风作用的建筑物、借助风的力量来驱散雾霾的方法根本用不上。
D.用“冷雾带”灭雾霾的方式操作难度不大,但效果会受季节的影响,并且在液氮的运输和喷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比兴和程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法。
比兴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如果文艺作品描摹的对象是“物”,但真正表达的内容却是人,即以物喻人、缘物寄情,这就是比兴。在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中,比兴手法被巧妙地用来表现自然中人的情感寄寓。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花鸟画的数量和质量都占有绝对优势,这恰恰反映了画家借山水花鸟咏志抒情的倾向,也反映了比兴手法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与西方风景画、静物画有很大区别,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前者使用了比兴手法,而后者则无比兴。西方画家笔下的田园风光是一种写实,画一些人物也是为了反映田园生活;中国画家则借山水表达志趣。至于花鸟画与静物画更是相差甚远。西方静物画多是描绘生活用品、水果、动物标本、瓶花等,较少有活的动物,基本上还是写实、摹真。而中国的花鸟画则完全不同。首先,花鸟画描绘的是活的动植物;其次,是选择具有某些典型特征的花鸟进行比兴。如北宋宫廷花鸟画多选择华贵富丽的牡丹、芙蓉等,民间花鸟画则多带有吉祥的含义。由于自然界中花鸟种类繁多又各具特色,非常适合用于比兴,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中以花鸟居多,远远超过了山水画和人物画。
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喜爱的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它们分明是画家本身思想和人格的化身。古代文人画“四君子”常用一个“写”字,如写梅、写竹、写兰、写菊,宗旨在于言志抒怀。可以说,中国古代画家利用了比兴这种中国特有的手法,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地,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远远超出了山水花鸟的自然形象本身。
中国传统绘画讲求高度概括,于是形成了程式这一表现手法。画家根据对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通过对生活长期的提炼和积淀,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表现技法,用以描绘同一类或相似的事物,这就是绘画的程式。中国传统绘画对程式的运用远远超出西方绘画,这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如线条的运用、画面的布局、色彩的配置,都有一定的程式;人物画的各种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花鸟画的各种勾法点法,都有严格的规范,而且这些程式、规范也在不断发展、丰富着。
程式化使得艺术语言更加概括。画家在写梅兰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无女不成梅”和“凤眼”,画竹叶则采用了“介”字和“个”字形。程式化也十分适合于“写意”而达到“神似”。例如画树,要求“松皮如鳞”、“柏皮缠身”;树叶则有梅花点、胡椒点等。掌握了这些程式,在画树时就不必完全依它的实际枝叶形状去刻画,而是选用某种适宜的方法概括表现出来即可。这种程式的运用,当然不是为了摹真,但可达到“似与不似之间”。
程式化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创造,它增强了中国画的形式感和民族性。程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用程式概括并充分表达内容,又以内容来丰富和发展程式,使二者达到高度统一。可以说,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创造了程式,而程式的运用又恰当地表达了写意。
(节选自颜锋《中国绘画传统与人文精神初探》有删改)
【小题1】关于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画的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与西方风景画、静物画有很大区别的原因就是后者没有运用比兴手法。
B.中国传统山水画里的山水是画家咏志抒情的载体,西方风景画里的田园风光则是画家的一种写实。
C.中国花鸟画描绘的是活的动植物;西方静物画描绘的则是生活用品、水果等静物,较少有活的动物。
D.中国传统绘画讲求高度概括,绘画里常常出现程式化的表现手法,这种运用远远超出了西方绘画。
【小题2】【小题3】下列对“绘画的程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绘画的程式是中国传统画家在描绘不同类事物时采用的一套相对稳定的表现技法,它体现了画家对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B.从线条的运用、画面的布局、色彩的配置等到各种描法、皴法、勾法点法等,中国传统绘画都有一套严格的不能突破的规范和程式。
C.掌握了画树的程式,中国传统画家在画树时就不必依树的实际枝叶的形状去刻画,因为中国画运用某种程式,目的不是为了摹真。
D.程式化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创造,可以说,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创造了程式,而传统画在运用程式的同时又恰当地表达了写意。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兴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其目的在于以物喻人、缘物寄情。在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中,它被巧妙地用来表现自然中人的情感寄寓。
B.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花鸟画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花鸟画的数量又远超山水画,原因是自然界中花鸟种类多又各具特色,适合运用比兴。
C.“无女不成梅”“凤眼”和“介”字“个”字形等程式化画法,使得梅兰竹菊“四君子”特征鲜明,所以古代画“四君子”不叫“画”而叫“写”。
D.程式化增强了中国画的形式感和民族性,但程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既要用程式概括并充分表达内容,又要以内容来丰富和发展程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自从人类成为地球万物生长的主宰之后,便开始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原始的植物世界进行干预,使植物界以极快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可是,在人类出现的数十万年历史中,植物是否对人类的进化也产生影响制约呢?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能对各种环境形成适应能力,一旦适应能力建立起来后,就可遗传给后代,而且代代相传。适应力可以遗传,但是否能转移呢?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学者卢伟成指出,如果这些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转移给人类,那么转移的基础必须建立在植物和人类进化的同源性上,因为有了同源的一致性,就具备了转移的可能。为了解释这种理论,卢伟成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在一个有害微生物流行的地方,经过一段时期,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植物体内产生了有效的杀菌物质,也就是说产生了适应能力,而人类却没有这种能力。可是,当人类经常食用当地的植物之后,往往也会具备这种抵抗微生物的能力。实际上,这是一种适应能力转移的表现。
这个新奇的观点发表后,遭到了不少科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上面提到的“适应能力转移”,仅仅是物质之间的直接转移,一旦停止吃当地的植物,也就是停止从外界摄入这些物质后,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消失。所以,植物对人类的进化很难产生真正的影响。
适应能力是否可以真正转移?卢伟成在他撰写的《中草药与人类进化》的论文中指出,在植物和人类之间,除了直接的转移,还存在一种间接的转移。这种间接转移能通过某些遗传因子或核酸一类的遗传物质来完成。
关于间接转移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一个缺碘的环境中,植物和人类因为代谢类型一致,都会患缺碘的疾病。如果因为某些因素,其中一种植物产生了抵抗缺碘的能力,人吃了这种植物,就有可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对缺碘的抵抗力。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植物不是为人体提供了碘,而是提高了人体对碘的利用能力,或者是使人体具有了利用其他物质来代替碘的能力。因此,卢伟成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植物能将抵抗力或增强代谢的能力转移给人类,植物中可能存在着类似“转移因子”的物质,能将对付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传递给人类。
而令人惊异的是,现代人之所以大多数都是右撇子也许也与植物的影响有关。
有人推测说,我们的祖先还是古猿人时,他们吃的食物绝大部分还是森林中的树叶嫩草,这些食物中常常混入一些含有与精神镇静剂相类似的化学物质。对这样一类有毒物质的抵抗力和忍受力,右撇子要比左撇子强得多,所以,右撇子几乎不受有毒植物的影响,而左撇子却因为中毒而大量死去,久而久之,生存在地球上的右撇子要远远超过左撇子。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植物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植物是否干预人类进化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要想彻底了解它的所有答案,看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选自《科学探索》,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人类成为地球万物生长的主宰之后,人类将科技手段运用到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植物界发生了极快的变化。
B.学者卢伟成认为,具备了植物与人类进化的同源性这一基础,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可以转移给人类。
C.人类经常食用当地植物,可能会具备原本不具有的抵抗有害微生物的能力,这一例子体现了适应能力从植物到人的转移。
D.卢伟成认为植物和人类之间的适应力的转移,既有物质之间的直接转移,也有通过某种遗传因子或核酸一类的遗传物质完成的间接转移。
【小题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植物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的一项是
A.部分科学家认为,人们一旦停止吃当地的植物,停止从中摄取特殊物质,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消失。
B.人与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由于生存的需要,都可能对环境形成适应能力,并且将这种能力代代相传。
C.缺碘的环境中,人吃了具有抵抗缺碘能力的植物,就可能获得对缺碘的抵抗力。
D.生存在地球上的右撇子远远超过左撇子,植物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确定人类能从植物中通过间接转移获取适应能力,实现能力的转移,并加以利用,将对人类进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B.人类通过吃某种食物,具有了通过间接方式获得抵抗缺碘的能力,因此植物中可能存在着类似“转移因子”的物质,这一物质能将植物对环境适应的能力传递给人类。
C.要想彻底了解植物是否影响人类进化的所有真相,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D.植物给人们提供食物,有的学者还提出植物能帮助人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人类进化历程,因此我们应当爱护植物、善待自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即使是娱乐,“粉”什么也很重要

时下,粉丝文化是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所谓粉丝,又叫追星族,就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也有可能是物〉,产生了非比寻常的认同之感与钦慕之情。这种对优秀人物或事物的钦慕与追随,说起来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古已有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据载唐朝有一个荆州人叫葛青,仰慕白居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竟至于在自己身上刺满了白居易的诗歌,共刺了30多首,想一想都怪吓人。

诸如此类的粉丝行为,历史上真是绵绵不绝,但是到了今天,已不再是“不绝”那么简单了,而是发展成了一股潮流,人多势众。

数量上的扩充只在其次,更重要的变化在于角色转换。粉丝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仰慕者与追随者了,而开始变成明星的制造者与推动者,粉丝们的行动越来越有组织性与策略性。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一夜之间爆红的邮筒,只因某位明星偶然间与它合了一张影,随后大批的粉丝蜂拥而来,夜以继日地自觉排队,只为了也跟那无辜的邮筒合一张影。这是无聊吗?是空虚吗?恐怕都不是。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粉丝们正是要以这种吸引社会关注的方式告诉更多的人:这位明星是非常优秀的,值得我们仿效。在追星或造星过程中,粉丝们享受的是自己的审美趣味能够成为流行的那种满足感。

粉丝文化让年轻一代的蓬勃生机与巨大诉求呈现在了社会面前,同时也暴露了他们的芜杂与浅显的特点,像现在荧屏上流行的小鲜肉、中性美,就常常引来社会的质疑与诟病。但是年轻粉丝们积极的参与意识、表达审美风格的强烈诉求,以及强大的行动力与高度的组织性,却让人无法等闲视之。粉丝文化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无不对时代的时刻变化产生的影响,也让人难以对之骤下判断。毕竟,任何的文化形态都会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芜杂到精致的发展过程,任何的文化形态又都要能够包容或者说直面年轻人标新立异的冲动与诉求。文化是最不怕交融的东西,交融反而会让文化变得更加茂盛与强健,这是粉丝文化值得我们重视的一大原因。

但是,时下的粉丝文化背后,又往往闪动着资本的影子。资本力量的介入,常使粉丝行为不再那么简单与纯粹,有时候表面上的自发自为,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营销,这就让人觉得粉丝文化变了味。而且,表达审美诉求虽是无害的,但若像一些铁杆粉丝天天追着明星跑那样沉溺其中,贻误正业,就是得不偿失了。尽管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尽管职业上没有尊卑之分,但是在精神文化的领域,又确实有高下之别。既然粉丝的主体是年轻人,那么在选择文化偶像的时候,选谁不选谁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种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今后人生的文化品位与取向。所以,在这个所谓的“误乐时代”里,真心希望粉丝们多“粉”一些娱乐之外的更有底蕴的人与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丝,简而言之,就是追星族,即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人或物因认同与钦慕而成为他(它)的支持者。
B.粉丝,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古已有之。文章以唐朝人葛青仰慕白居易为例,说明了粉丝文化由来已久。
C.在古代,粉丝行为大多是个体行为,现在,粉丝行为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股潮流,人多势众。
D.现在的粉丝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追星,而且造星,粉丝们的行动越来越有组织和策略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批的粉丝夜以继日地排队和邮筒合影,文章列举此例,意在说明粉丝们的这种行为可能更多地蕴含了他们的价值判断,而非无聊空虚之举。
B.粉丝们的追星或者造星,一是为了提高民众对明星的关注度,二是粉丝也很享受追星或者造星中自己的审美趣味能够成为流行的那种满足感。
C.年轻一代具有蓬勃生机与巨大诉求,粉丝文化暴露了他们的芜杂与浅近,例如那些被社会质疑与诟病的流行于荧屏的小鲜肉和中性美。
D.粉丝们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审美风格的表达诉求,就是由于年轻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这让人对粉丝文化一时难以做出价值判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文化的形态都会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芜杂到精致的发展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交融,变得更加茂盛与强健。
B.资本力量的介入,常使时下的粉丝行为失去了往日的那份简单与纯粹,他们的行为看似自发,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营销。
C.文章在论证追星要有度,不能沉溺于追星而贻误正业,追星原本无害,沉溺其中就得不偿失的观点时,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D.偶像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粉丝们一旦选择文化偶像失当,其文化品位与取向可能会大受影响,所以,“粉”什么很重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滑稽
有一个人在街上跑,绊了一下脚,摔了一跤,行人笑了起来。我想,如果人们设想这个人是一时异想天开,在街上坐了下来,那他们是不会笑他的。别人之所以发笑,正是因为他不由自主地坐了下来。因此,引人发笑的并不是他姿势的突然改变,而是这个改变的不由自主,这是一种笨拙。街上也许有一块石头,这个人原该改变速度,或者绕开障碍,然而由于缺乏灵活性,由于疏忽或者身体不善应变,总之是由于僵硬,当情况要求有所改变的时候,肌肉还在继续原来的活动。这个人就摔了跤,行人也就笑了。
又假设有一个人,他的日常生活极有规律,可是他身边的东西给一个恶作剧的人弄得一塌糊涂。他把钢笔插进墨水瓶,抽出来时却满笔尖都是污泥。他以为是坐到一把结实的椅子上,结果却仰倒在地板上。总之,由于僵硬的关系,他的行动和他的意图适得其反,或者是处处扑空。
在上述两种情况当中,在要求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灵活应变的时候,他却是有一定程度的机械的僵硬。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唯一差别是,前者是自发产生的,后者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不管怎么样,在这两种情况当中,决定效果的都还是外部条件。滑稽因此是偶然的,可以说是停留在人物表面上的。滑稽怎么深入到人物内部去呢?那就需要这种机械的僵硬无需偶然条件或者别人恶意设置的障碍,就能表现出来。那就需要这种僵硬从他自身的深处,以很自然的方式,不断找到表现出来的机会。让我们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的脑子总是想着他刚做过的事情,从来也不想他正在做的事情,就跟唱歌的人唱出来的歌词落后于伴奏一样。总之,当现实要求他有所改变的时候,他却去适应已经过去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情况。这一回,滑稽就在人物身上落了脚,是这个人为滑稽提供了一切:材料和形式、原因和机会。这些心不在焉的人一般会引发喜剧作家的创作激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心不在焉的效果还可以加强。当某种滑稽效果出自某一个原因时,那么,我们越是觉得这个原因顺乎自然,滑稽的效果就显得越大。把心不在焉作为简单的事实表现出来,我们已经不免发笑。假如我们亲眼看着这个心不在焉出生成长,知道它的根源,清楚它的来龙去脉,那么它就更加可笑。
现在让我们再往前走一步。某些缺点与性格的关系不是正和僵化固定的观念与智力的关系一样吗?缺点是品质的一个瑕疵,是意志的一个僵块,它时常像是心灵的一个扭曲部分。使我们成为可笑的缺点是人们从外部带给我们的缺点,就像是一个现成的框子,我们钻了进去。这个框子不向我们的灵活性学习,却强使我们接受它的僵硬性。许多喜剧的标题用的是普通名词,例如《吝啬鬼》《赌徒》等等。不管你怎样想把喜剧性的缺点和人物怎样紧密结合起来,喜剧性的缺点并不因此就不保持它独立而单纯的存在。它依然是在场而又看不见的中心,有血有肉的人物只不过是在舞台上依附着它罢了。有时,它以自身的力量拖着他们前进,拽着他们一起滚下坡去,以此来取乐。可是在更多的场合,它像弹奏乐器那样玩弄他们,把他们当做木偶一样来操纵。你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喜剧作者的艺术就在于使我们充分认识这个缺点,使我们观众和作者本人如此亲密无间,结果掌握了他所耍的某些操纵木偶的提线,而我们也就跟着耍了起来。我们的一部分乐趣正是由此而来的。因此,在这里,使我们发笑的还是一种自动机械的动作,一种和单纯的心不在焉非常相近的自动机械的动作。要信服这一点,只消注意一下这样的事实就行了:一个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一般正好和他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滑稽是无意识的。
(选自柏格森《笑》,徐继曾译,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个人由于笨拙而摔了跤,这种笨拙实际上是缘于他姿势改变的不由自主。
B.喜剧作家的创作激情必须以滑稽提供的材料和形式、原因和机会为条件。
C.喜剧性缺点和僵化固定的观念、智力有关,它常常像心灵的一个扭曲部分。
D.喜剧性的缺点是独立而单纯的存在,它常常是舞台上那个看不见的中心。
E.喜剧作者的创作艺术能使观众认识喜剧性的缺点,在欣赏体验中得到乐趣。
【小题2】下面的说法,与文中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决定各种滑稽效果的条件都是来自外部的,所以滑稽是偶然的。
B.滑稽要深入到人物内部,得让机械的僵硬很自然地不断表现出来。
C.滑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是否觉得滑稽的原因顺乎自然。
D.滑稽人物忘掉自己的程度越大,由此产生的滑稽程度就会越大。
【小题3】“僵硬”产生“滑稽”有哪两种情况?(4分)
【小题4】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著名喜剧人物。他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的骑士,在骑士早已绝迹的十六世纪,拉着邻居桑丘•潘沙“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做出种种与时代相悖、匪夷所思的荒唐行为。结合文中观点,分析唐•吉诃德为什么令读者觉得滑稽。(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