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文化+”是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其核心是赋予事物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为事物植入文化的DNA。
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越丰富、越深入、越广泛,经济越强劲、越发达、越繁荣。文化与经济的联姻,使得经济在文化的基因中裂变,文化在经济的承载下绽放,其构建形成的产业,以文化为魂,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链接市场、亲和大众,并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兼容性而充满生命力。由此可见,“文化+”能够为经济、产业乃至社会的发展注入文化内核、文化元素、文化细胞和文化支撑,它为经济社会的划时代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事实上,人们早就在享用着“文化+”的恩惠。我国的不少老字号,例如“王麻子”剪刀,就是因为注入了“王麻子”的手艺文化而名利双收。而“文化+”的自觉,则起源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并成为先驱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武器。例如,文化+产业,使产业孕育出新概念,日本的汽车工业就早已摒弃了“交通工具”的单一理念而注入流线形感官设计、舒适度人文关怀和微空间通讯、办公、娱乐等多重功能,使得“新概念”汽车风靡世界;文化+竞争力,云量的创新创造和发明使全球进入知识产权时代,创造还是制造,决定着全球经济板块的海拔高度;“文化+”催生的广告业更是促使产业和产品的竞争演变成文化的竞争。现阶段,“文化+”衍生的文化产业业已成为朝阳支柱产业。当今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份额分别是:美国31%、日本20%、欧洲国家10%-15%、韩国15%。在我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较大比重的是北京和上海,北京2014年为13.1%,上海2013年为11.5%。
“文化+”承载着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功能。一方面,“文化+”孕育出的文化产业,成为“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和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核心经济支撑。另一方面,“文化+”打造的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的输出和市场的占领,也是文化精神、价值观的输出和意识形态战场的较量。在文化的餐桌上,人们消费的不仅是物质的满足和身心的愉悦,更是思想灵魂的洗涤。
中国从来不乏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精美绝伦的中国手艺、多民族文化传承的巨大体量,都是举世不二的文化资源优势;中国从来不乏“文化+”的智慧,国画与瓷器的结合、中国工艺装备的百货等,占据了世界市场;中国从来不乏“文化+”的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到今天的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特色,都是“文化+”的经典。
当今时代,传统产业经济都在向创意产业、创意经济转变,“文化+”已渗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文化经济成为发展大势。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文化+城市、文化+产业、文化+物流也已经风起云涌,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说,“文化+”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战略选择。要以“全链接”“零距离”的理念看待“文化+”,实施“文化+”战略,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文化经济的时代潮流中加以认知和把握。
“文化+”不是牵强附会,它必须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与市场各要素实现无缝对接。要善于统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把握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不同走势和需求,准确选择“文化+”的切入点、结合点、增效点及其内容,创新适应市场,富有吸引力、竞争力、生命力的新业态和新产品,赋予劳动力更高文化素养,赋予生产资料更多文化元素,赋予生产工具更强文化塑造功能,赋予产品更多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种文化自成体系又独具特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丰富多彩、竞相绽放……但是我们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尚存不足,文化上的不够自信和自觉,有些行业、产业、商品崇洋媚外,搞起“挂羊头卖狗肉”,欺骗国人。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1月23日《“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崛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与经济联姻,让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充满生命力,“文化+”为经济社会的划时代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为经济注入文化内核、文化元素、文化细胞和文化支撑。
B.“文化+”核心就是为事物植入文化的基因,它起源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是先驱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武器,当前“文化+”衍生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朝阳支柱产业。
C.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如精美绝伦的中国手艺、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今天的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特色,都是“文化+”的实践经典。
D.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发展大势,我国各地文化+城市、文化+产业、文化+物流已经风起云涌,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战略选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催生更多新型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占GDP份额达31%,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意义,强化“文化+”的自觉意识,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B.当前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已经成为新的发展势头,文化经济成为发展大势,“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大潮下,我们要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发展文化创意。
C.“文化+”是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能更好的链接市场,它可以打破市场经济规律,自由与市场各要素对接,推动文化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D.“文化+”的自觉,起源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其表现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当前“文化+”已经渗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促进传统产业经济向创意产业、创意经济转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自觉,是先驱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武器。如日本的汽车摒弃“交通工具”的单一理念而注入流线型感官涉及、舒适度人文关怀和微空间通讯、办公、娱乐等多重功能,使得“新概念”汽车风靡世界。
B.当前传统产业都在向创意产业、创意经济转变,实施“文化+”战略,是国家重视“文化+”在经济产业的作用。我国尹同跃创办奇瑞汽车品牌、李书福开创吉利汽车品牌、马云开创阿里巴巴电商购物平台,都是国家实施“文化+”战略的表现。
C.经济与政治是“文化+”的双重功能,人们文化消费既是物质的满足更是思想灵魂的洗涤,文化成品成为输出价值观的工具。如一部韩剧,不仅占据了国人的休息时间,而且潜移默化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
D.当前一些国货喜欢起“洋名”、挂“洋品牌”推崇“国际口味”,如马可波罗瓷砖、诺贝尔瓷砖、卡尔丹顿男装、鸿星尔克体育运动品牌等,这些是国人文化上不够自信和自觉的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31 12:39: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第一个特色,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直观与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这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第二个特色,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对局部进行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全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身的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种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第三个特色,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满窗前,是一个境界;天心月圆,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关联、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第四个特色,是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其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四项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三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论。正如海边冲浪的并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浪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湖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读者》2009年12期16页)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以悟为代表,比较重视直观体会,这是与具有缜密逻辑的印度文化与希腊文化相比而言的。
B.中国人观察事物不注重局部分析,观察事物的方式通常是重视统摄全面,中医与绘画就是这一思考方式的例证。
C.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截然不同。
D.中国人的有机的宇宙观与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构成表里,表达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是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的一个例证。
B.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所以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
C.“文化”一词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它昀语根是“人文化成”,太极图就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
D.直观的悟性是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有机、全面与动态三个思考的角度,而这三个思考的角度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因为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每一种文化有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四项特色。
B.传人中国的印度佛教,在中国经过华化成为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
C.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四个特色之间互相加强、彼此相关,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文化与人生态度中就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
D.中国人对“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的理解,说明了具有乐观的命运论,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种智慧是由深度的哲学探讨浓缩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我们所说的姓氏,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姓,代表了氏族血统,最早于氏族的图腾。氏族在交往中通过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其身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
一般认为中国人是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互相转变。在夏朝之前,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这时姓是氏的分支。比如: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夏朝时,氏的本意发生了变化,氏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
周武王灭商后,重新确立了姓、氏的关系: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辨贵贱,随时更移。由于分封制分出的诸侯都有自己的氏,而姓不变,导致先秦时保留下来的姓仅仅在三十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千个。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汉朝以后姓和氏也就不再进行严格区分了。
考察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少以及分布的集中程度如何,可以用同姓率这个量来表示。一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在这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这个值的大小能大致反映一个地区姓氏多样性的状况。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说明姓氏的多样性好。
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同姓率最低的地区。这是因为在南北宋时期,特别是在南宋,由于蒙古人入侵,人们向南迁移,以躲避战争,逃至长江受到阻隔,而长江流域又很适合人类生活,便定居下来,与原有的居民混居在一起;同时,长江以南的人也经常会往北方迁移,最终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口比较混杂,姓氏的多样性比较好。相反,在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姓氏比较单一,又和外界比较隔绝,导致这些地区的同姓率很大。
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并不总是有较高的同姓率。甘肃的嘉峪关等就是例外。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城市,历史上周边民族不断进入,外来人口很多,姓氏也很多。因此,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出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不同地区之间也可以定义同姓率。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两个地区各取一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显然,两个地区姓氏分布越接近,同姓率就越大。因此,地区间的同姓率能衡量这两个地区姓氏分布的相似性。对同姓率做简单变换就能得到衡量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的姓氏距离,也可以叫遗传距离。
一般来说,两个地区之间的距离越远,遗传距离越大。这是因为空间的隔离使得人们不能充分混杂,姓氏分布的差异就越大。通过计算两个地区的遗传距离,我们再次印证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现象。东北三省和山东虽然隔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但是他们的遗传距离却是最小的。事实上,清朝中晚期以后,大约有两千万人从山东、河南等地迁移到了东北地区。所以,研究不同地区间的同姓率能发现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事件。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7期下)
【小题1】下列对“姓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氏中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姓,代表民族血统,于氏族徽记。氏,始终是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B.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相互转变。在夏朝之前,姓是氏的分支,夏朝时,氏就成了姓的分支。
C.周朝建立后,重新明确了姓氏关系:姓明婚姻,氏辨贵贱。由此可知在当时,氏同姓不同者,可通婚;姓同氏不同者,不可通婚。
D.到秦汉以后,由于中央集权取代了分封制,这时用来区分不同封地诸侯的“氏”,也就失去了它的历史价值而与代表血缘关系的姓渐渐混为一谈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姓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寡,它是一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
B.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比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说明该地区姓氏分布的多样性好。
C.不同地区的同姓率有高有低,比如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同姓率较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同姓率较高,这和这些地区的文化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D.研究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如果这两个地区的同姓率比较接近就说明这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小,也可以说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小。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代,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这说明在夏朝之前,姓是氏的分支。
B.秦并六国之前,帝王分封诸侯,姓是他们的血统,并且他们都有自己的氏。由此可见,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C.遗传距离是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两个地区间的同姓率是反映不同地区的姓氏分布相似性的主要参数,一般来说,空间距离越大,遗传距离越大。
D.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该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而两个地区之间的同姓率则不能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是研究人口迁移的手段之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女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它以汉字为基础变形而成,其字符为斜体,呈“多”字形,流传在我国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东北潇水流域。当地有“一语二文”现象,即当地人说同样的话,却写两种文字:男人写端庄的方块汉字,女人写秀美的斜体女书。。
女书是一种音节文字,表达的是通行于江永县上圩镇一带的方言音,其基本字只有390个左右,字符虽少,但基本可以完整地记录当地汉语方言。
女书作品以韵文为主,主要形式为七言诗,可用江永当地的汉语方言来唱读,被当地人称作“读纸读扇”。女书的栽体主要有布面纸本三朝书、折扇、手帕、纸片、花带等。可以说,以女书为栽体的女歌、女红等,构成了独特的女书文化体系。
女书体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在男尊女卑的旧制度下,江永的女性通过创造、使用特属于自己的文字,而拥有了话语权,她们既可以“我写”,也可以“写我”。当地女性用女书写自传述身世,写农事歌摇、乡里逸闻、民间故事,翻译转写汉字诗文等。季羡林曾道:“女书作为一种在旧制度下,被剥夺了学***录的是江永方言基础上的妇女群体语,就具体作品而言,全部为她们独创。B.女书的产生与江永地区独特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是文化相融合的产物。C.女书作品往往人死书焚或随葬,无法代代相传,因而女书产生于何时,没有定论。D.20世纪50年代女书进入学术界视野后,并没有及时得到科学的抢救整理,女书一度濒危。【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女书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体现了我国南方汉瑶民族文化的先进性。
B.女书作品涉及内容广泛,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地普通劳动妇女的生活状况。
C.女书不为男子所识,可见女书是记录闺中私语的秘密符号,只适合私下交流。
D.女书列入在研课题及江华设立方言文化生态区后,所有的女书秘密将会--破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审 丑
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 “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_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的男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 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哎,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
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
“我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混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煮烂了,成浆了。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揣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到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一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
“哦,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
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
(节选自《审丑》,有删改)
【小题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的句子的描写手法。(4分)
(1)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2)心坠得他累。
 
【小题3】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小题4】“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联的起源,就其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就其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是由对偶句嬗变而来的。古代民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诗经》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屈原作品中,对偶句更是不乏其例。以上各类对偶句,都含有对联对句的因素,但严格说来,都只能算作对联的影子,还不能说这就是对联的开端。
对联的正式开端究竟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著名联家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丛话》中所言:“楹帖(楹联)始于桃符。”据蜀《梼杌》所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梁氏所言,即据于此。于是,我国对联界即普遍认为“联萌五代”。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对联学者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因此,“联萌于五代”之说是不对的,至于说“联兴于五代”则符合事实。
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第一联。而我们能见到的保存至今的唐代规范联作则更多。如夏民安《联人心声》中有唐太宗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莫高窟发现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等,还有日本人写的《史馆茗话》一书记载的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
到了宋元阶段,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了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谐音联、灯联等等。就其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而言,不但坚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形式更加变化多姿。同时,出现了不少联作名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文天祥等等。
明初,由于洪武皇帝除夕传旨,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清朝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得对联语体多样化,连同对联篇幅的增长,使其不仅可以写景、抒情,而且可以叙事、议论;不仅可以用来谐谑,而且可以讽刺。这一时期,不仅运用范围大为扩展,涌现出大批如解缙、纪昀般的联坛高手,甚至出现了理论研究与专论著作。
(选自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对联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是对联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的。
B.我国古代很多诗文里有对偶句,对联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就是起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
C.作者认为,古代民谣、《诗经》以及屈原作品中的对偶句,尽管也有对联的一些因素,但还不能算是对联的开端。
D.对联起于哪个朝代,有很多说法。对联界根据梁章钜《楹联丛话》的相关记载普遍认为对联起于五代,但作者并不赞同这一说法。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代时,蜀地的孟昶在除夕日让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因为对辛寅逊的题词不满意而自己题写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B.中国许多对联学者近代以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否定了“联萌于五代”之说,得出“联兴于五代”的结论。
C.据《晋书》记载,张华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以对联的形式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为上联、荀以“日下荀鸣鹤”为下联互报姓名。
D.唐代出现了许多规范的对联作品,如:“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三阳始布,四序初开”、“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等等。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元时期,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题赠联、书院联等;同时,还出现了王安石、苏轼等不少联作名家。
B.宋元时期,对联形式变化多姿。因为对联不但保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
C.明代洪武皇帝下令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使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清代以后的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
D.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对联语体多样化,使对联的篇幅增长,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