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文化+”是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其核心是赋予事物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为事物植入文化的DNA。
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越丰富、越深入、越广泛,经济越强劲、越发达、越繁荣。文化与经济的联姻,使得经济在文化的基因中裂变,文化在经济的承载下绽放,其构建形成的产业,以文化为魂,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链接市场、亲和大众,并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兼容性而充满生命力。由此可见,“文化+”能够为经济、产业乃至社会的发展注入文化内核、文化元素、文化细胞和文化支撑,它为经济社会的划时代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事实上,人们早就在享用着“文化+”的恩惠。我国的不少老字号,例如“王麻子”剪刀,就是因为注入了“王麻子”的手艺文化而名利双收。而“文化+”的自觉,则起源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并成为先驱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武器。例如,文化+产业,使产业孕育出新概念,日本的汽车工业就早已摒弃了“交通工具”的单一理念而注入流线形感官设计、舒适度人文关怀和微空间通讯、办公、娱乐等多重功能,使得“新概念”汽车风靡世界;文化+竞争力,云量的创新创造和发明使全球进入知识产权时代,创造还是制造,决定着全球经济板块的海拔高度;“文化+”催生的广告业更是促使产业和产品的竞争演变成文化的竞争。现阶段,“文化+”衍生的文化产业业已成为朝阳支柱产业。当今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份额分别是:美国31%、日本20%、欧洲国家10%-15%、韩国15%。在我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较大比重的是北京和上海,北京2014年为13.1%,上海2013年为11.5%。
“文化+”承载着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功能。一方面,“文化+”孕育出的文化产业,成为“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和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核心经济支撑。另一方面,“文化+”打造的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的输出和市场的占领,也是文化精神、价值观的输出和意识形态战场的较量。在文化的餐桌上,人们消费的不仅是物质的满足和身心的愉悦,更是思想灵魂的洗涤。
中国从来不乏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精美绝伦的中国手艺、多民族文化传承的巨大体量,都是举世不二的文化资源优势;中国从来不乏“文化+”的智慧,国画与瓷器的结合、中国工艺装备的百货等,占据了世界市场;中国从来不乏“文化+”的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到今天的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特色,都是“文化+”的经典。
当今时代,传统产业经济都在向创意产业、创意经济转变,“文化+”已渗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文化经济成为发展大势。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文化+城市、文化+产业、文化+物流也已经风起云涌,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说,“文化+”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战略选择。要以“全链接”“零距离”的理念看待“文化+”,实施“文化+”战略,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文化经济的时代潮流中加以认知和把握。
“文化+”不是牵强附会,它必须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与市场各要素实现无缝对接。要善于统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把握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不同走势和需求,准确选择“文化+”的切入点、结合点、增效点及其内容,创新适应市场,富有吸引力、竞争力、生命力的新业态和新产品,赋予劳动力更高文化素养,赋予生产资料更多文化元素,赋予生产工具更强文化塑造功能,赋予产品更多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种文化自成体系又独具特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丰富多彩、竞相绽放……但是我们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尚存不足,文化上的不够自信和自觉,有些行业、产业、商品崇洋媚外,搞起“挂羊头卖狗肉”,欺骗国人。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1月23日《“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崛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与经济联姻,让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充满生命力,“文化+”为经济社会的划时代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为经济注入文化内核、文化元素、文化细胞和文化支撑。
B.“文化+”核心就是为事物植入文化的基因,它起源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是先驱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武器,当前“文化+”衍生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朝阳支柱产业。
C.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如精美绝伦的中国手艺、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今天的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特色,都是“文化+”的实践经典。
D.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发展大势,我国各地文化+城市、文化+产业、文化+物流已经风起云涌,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战略选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催生更多新型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占GDP份额达31%,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意义,强化“文化+”的自觉意识,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B.当前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已经成为新的发展势头,文化经济成为发展大势,“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大潮下,我们要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发展文化创意。
C.“文化+”是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能更好的链接市场,它可以打破市场经济规律,自由与市场各要素对接,推动文化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D.“文化+”的自觉,起源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其表现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当前“文化+”已经渗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促进传统产业经济向创意产业、创意经济转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自觉,是先驱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武器。如日本的汽车摒弃“交通工具”的单一理念而注入流线型感官涉及、舒适度人文关怀和微空间通讯、办公、娱乐等多重功能,使得“新概念”汽车风靡世界。
B.当前传统产业都在向创意产业、创意经济转变,实施“文化+”战略,是国家重视“文化+”在经济产业的作用。我国尹同跃创办奇瑞汽车品牌、李书福开创吉利汽车品牌、马云开创阿里巴巴电商购物平台,都是国家实施“文化+”战略的表现。
C.经济与政治是“文化+”的双重功能,人们文化消费既是物质的满足更是思想灵魂的洗涤,文化成品成为输出价值观的工具。如一部韩剧,不仅占据了国人的休息时间,而且潜移默化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
D.当前一些国货喜欢起“洋名”、挂“洋品牌”推崇“国际口味”,如马可波罗瓷砖、诺贝尔瓷砖、卡尔丹顿男装、鸿星尔克体育运动品牌等,这些是国人文化上不够自信和自觉的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31 12:39: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成为一种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尤其是《人民文学》从2010年开始设置“非虚构”栏目,先后发表了《中国在梁庄》《拆楼记》《女工记》等一大批作品。与此同时,不少批评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有的甚至认为非虚构写作“已经在打破传统文学思维乃至文学秩序的‘新的生机、力量和资源’的意义上,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在我看来,提倡非虚构写作,对于纠正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虚构之无根性、虚构文学与生活世界的隔膜越来越深等问题是有益的,却也不宜过分放大其作用与意义。
我们无法给“非虚构”一个相对确切的、有效的界定。非虚构强调“非”,即所写的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的。不少非虚构的实践者与提倡者又强调,非虚构中可以有变形,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大胆虚构。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模糊感觉的指引下,非虚构写作内部出现了许多陷阱。比如说,非虚构写作强调直接经验的呈现,强调对现实的直面,这就使得经验与现实压倒一切,从而构成对写作者和文学自身的束缚。
不少非虚构作品均以自述或旁观的形式讲述农民入城打工的经历,借以呈现乡土中国与城市中国的变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在一个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时代,除了努力改变自我,别无他法。可悲的是,即使他们远离故土,拼尽全力,牺牲尊严、快乐与健康,还是无法在城里扎根,也无法回到故乡。这是很多中国人正在遭遇的现实,也是许多非虚构作品的写作母题。
受非虚构强调真实性的驱使,很多作家在讲述这些普通民众的命运时,往往采用实录的手法,以为只要把所见的一切记录下来就足矣。问题是,单是再现,而不能借助思想之光来穿透层层叠叠的表象,抵达问题的核心,不通过各种文学手法来调动读者的情感,在美的层面有所创造,那么文章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更不可能持久。很多非虚构作品就没有找到一条合适地讲述相关事件的方式,也没有抓住人物命运中能让读者的心灵发生共振的细节,更因为缺乏文学性而经不起反复阅读。本来是文学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许多作家却受制于真实的律令而止步,所写下的作品就比较单调。
许多人在肯定非虚构写作时,都有共同的出发点:文学创作正变得越来越书斋化,越来越与现实无关。当作家们认为自己对现实已洞若观火并获得代言资格时,读者和批评家则认为,他们不过是活在自我想象的真空中,是在“匆匆忙忙地代表着中国”。为了打破这种自我耽溺、想入非非的困境,重视书写当下生活现实的非虚构就变得极其重要。
(2014年12月12日《文学报》)
【小题1】下列关于“非虚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是一种叙事原则和写作方法,它强调写作内容的真实性,许多人对其持肯定的态度,都是基于当前文学创作越来越脱离现实的现状。
B.非虚构作为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概念模糊,是由于其实践者与提倡者在强调非虚构的“非”的同时,又都强调非虚构中可以有变形的内容。
C.非虚构的很多作品塑造了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远离故土,拼尽全力,牺牲尊严、快乐与健康,仍然无法扎根城里,也无法回到故乡的农民形象。
D.非虚构写作的倡导,有利于纠正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有的批评家甚至认为,非虚构写作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非虚构和虚构二者的边界模糊不清,与非虚构写作的部分实践者与提倡者强调非虚构“可以在某些方面大胆虚构”有关。
B.着重写实的《中国在梁庄》《拆楼记》《女工记》等作品曾先后发表在《人民文学》2010年开始设置的“非虚构”栏目。
C.非虚构束缚了写作者的思维,其作品由于没有找到一条合适地讲述相关事件的方式,因而显得内容单调,经不起反复阅读。
D.由于文学创作正变得越来越书斋化,并且越来越与现实无关,因此作家重视书写当下生活现实的非虚构就变得极其重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的提倡,可以打破传统文学思维乃至文学秩序,纠正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虚构之无根性、虚构文学与生活世界的隔膜越来越深等问题。
B.很多非虚构作品都是以自述或旁观的形式,并常常用实录的手法来讲述很多中国人正在遭遇的悲苦的现实经历,以此来呈现中国社会的变迁。
C.如果借助思想之光来穿透表象以抵达问题的核心,通过文学手法来调动读者情感,在美的层面有所创造,那么文学作品的力量就有可能持久。
D.若作家们没有深入社会生活,脱离现实,其创作就容易陷入自我耽溺、想入非非的困境,读者和批评家就会认为他们是没有代言资格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而言,五四运动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与此相关联,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近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是:新文化运动是否真的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应当说,新文化运动的确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但这种冲击究竟是不是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恐怕是一个需要在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认真考量的事情。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是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被迫起步的。对于后起的文化系统而言,这种“外在冲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没有这种外在冲击作为解构的力量,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构必然困难重重。对中国文化而言,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揭露批判,可以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建廓清内涵的空间。同时,正是通过“外在冲击”,源起于西方的科学、民主等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并没有停留在被动接受外在冲击的阶段,而是在经历冲击的过程中,逐渐开启了通过将现代化内化为现代中国文化生命的基本价值目标,从而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历史性的转折点。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冲击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在文化理念层面。由此,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如果说此前主要体现为中国文化逐渐被由外而里不断解构的过程,那么,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葚至是西化派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成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由此,新文化运动也就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虽然并没有径直走上坦途,但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衰败,反而迎来了由复苏到兴盛的新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所内蕴的强盛生命力也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尽管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存在着对中国文化传统彻底批判的一面,尽管这种批判曾经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一定冲击,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在“破”与“立”的双重变奏中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选自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这种冲击是否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还需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考查。
B.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仅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且在文化理念层面。
C.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批判,能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新廓清内涵的空间。
D.藉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不管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方面,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会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彻底批判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成为了中国文化新的发展起点。
C.如果把中国文化分成由外到里不断地被解构和寻求现代重建这两个阶段,那么新文化运动就是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
D.新文化运动是西方现代化将要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冲击的标志,它会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彻底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外在冲击”对后起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这种外在冲击的解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起文化的现代建构。
B.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经过艰难跋涉,最终迎来了新发展。
C.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了历史性的转折点。
D.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各种主义、派别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
文化创新,是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理解二者的内涵与关系,对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文化创新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化创新在当代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靠传统文化内生动力新陈代谢,谋求发展;二是对外开放,吸收融汇外国文化之长,以达到创新发展之目的。立足于客观实际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文化创新。在传承中不仅要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有选择地汲取并与当代文化融合,而且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而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经,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顽固守旧与自我封闭。同时,文化创新的机制需要掌握各类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筛选加工与改造,赋予文化新的内容,体现新价值。譬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作者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完成的。
文化创新又是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和落实方式,文化自觉包含着认知和实践文化真善美的三重含义:一是文化自我觉悟,认识文化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二是文化自我觉醒,培育历史意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三是文化自我觉察,开展文化审美并发挖其价值,进行合乎目的性的改造。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文化反思是文化自觉的核心,在反思过程中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等的反思,才是更彻底更纯粹的文化自觉,只有意识层面上的文化自觉,才能为文化创新提供持久不断的正能量和推动力,培养起文化安全意识,树立起文化自信,阻止西方强势文化的侵略。
对文化思维方式的反恩固然十分重要,但文化思维方式只是认识文化规律和文化价值的手段并非目的,对文化良心与文化道德的反思更重要,文化良心是对文化的道德担当与社会责任。有些人为了眼前利益毁环文物,摒弃珍贵文化遗产,直接造成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迷失,而价值的迷失又严重影响着我们在漫长而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价值伦理共识,造成了道德底线的失守。因此,培育当政者与民众的历史意识与文化良心刻不容缓。一个社会与民族是否真正实现文化自觉,其突出标志是培育一种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健康文化观的建构,必须蕴含经验与超越、真理与价值、历史与未来的双重关切。
(摘自熊展斌《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下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承与保护好传统文化生态,是博采众长并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
B.认知和实践文化真善美的含义是文化自觉的基本内容,并构成了文化创新的路径与方式。
C.文化自觉的核心是文化反思,但反思对象不是文化思维方式,而是文化良心与文化道德。
D.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互为促进的动力,建构健康文化观,必须要有双重关切与辩证思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尼(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在阐述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内涵基础上,最后梳理出二者的正确关系。
B.第二段先阐述文化创新的基本形式。再阐述态度与原则,最后指出文化创新的机制及价值体现。
C.在阐述文化自觉时重点论述了文化反思.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反思文化良心与文化道德的意义。
D.运用了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有助于加深理解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內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能正确地进行文化反思就无从树立起文化自信,从而无从阻止西方强势文化侵略。
B.衡量一种文化的优劣,内容上是否有创新,意义上能否提高人的文化自觉是重要的标准。
C.培育历史意识会更好地传承文化及承担历史、社会责任,培育文化自觉会坚守住道德底线。
D.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文化自觉包括反思其他文明,两方面都需有开放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小题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科幻小说“火”了?
“科幻小说火了。”但是,“火了”到底是真实的繁荣,还是某种虚假的幻象?要清晰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同时在两个向度上进行比较。
首先是横向比较,让我们看看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之所以选美国,是因为它的科幻产业最为发达)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距。美国科幻有数量庞大的作家群体。最近40多年来,仅获得美国科幻协会颁发的星云奖的作家就有400多位,其中包括罗伯特·海因莱因、雷·布拉德伯里、艾萨克·阿西莫夫等数十位享誉世界的大家。同时,作为重要的创意产业之一,美国科幻的利润中心,也已经完成了从杂志向畅销书再向影视游戏的转移。而我们的科幻产业却仍处于从杂志向畅销书过渡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家数量有限,经常发表作品的科幻作者不足百人,且基本都是业余写作。大学里虽然有不少科幻作者,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因工作与生活压力在毕业后放弃科幻写作。二是作家发表作品的平台主要集中在杂志上,长篇科幻单行本的年出版量不足百种,畅销书寥寥无几。影视、动漫、游戏、主题公园虽然都有所尝试,但作为产业链仍显得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及内部整合的动力。目前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也许能推动科幻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自主整合。
从纵向来看,虽然中国科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但其历程却坎坷曲折,历史上也只有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形成了短暂的高潮(仅持续了五六年的时间,很多人将那几年称为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然而,1983年以后科幻却突然跌入谷底,成为不受人爱的“灰姑娘”,这一局面直到1997年才借由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以及《科幻世界》这本杂志本身对科幻阵地的坚守而改变。那次大会在相当程度上扭转了科幻“胡思乱想”、“伪科学”的负面社会形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幻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科幻世界》多年对作者队伍的扶持与培养也在1997年之后显现成效。
将今天的科幻小说与1980年代初科幻“黄金时代”的作品相比较,作品风貌上的变化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今天的科幻小说,文学性已有很大提升。刘慈欣、韩松等人的作品早已不复1980年代科幻小说的单纯,往往结构宏大,内容庞杂,包含多重意象和犀利的思想。也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才能从传统科幻的领地突入更广阔的空间。这种突破不仅提升了科幻自身的影响力,也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抹难得的现代性的亮色。在科幻小说的想象力和思想性方面,今天的作品也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奇崛面貌。最近出版的王晋康的“新人类”系列,即展现了“人”这一物种在未来科技作用下可能发生的种种异化,以及我们面对这些高科技催生出的“超人”所产生的困惑与彷徨。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更是将人类文明的进程推演到宇宙的末日,其间所产生的恍若神迹般的未来科技,让人目眩神迷。中国科幻开始拥有“超然视角”,而由此产生的带有浓郁东方哲学意味的未来问题的解决方案,则为中国科幻找到了现实与情感的根基。
【小题1】下列对“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存在差距”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美国科幻有数量庞大的作家群体,仅获得美国科幻协会颁发的星云奖的作家就有400多位。
B.美国科幻的利润中心,已经完成了从杂志向畅销书再向影视游戏的转移,而我们的科幻产业却仍处于从纸质媒介向电子媒体过渡的初级阶段。
C.虽然作为产业链仍显得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及内部整合的动力,但影视、动漫、游戏、主题公园等都已有所突破。
D.与美国科幻相比,中国经常发表作品的科幻作者基本都是业余人员,他们发表作品的平台主要集中在杂志上,长篇科幻单行本的年出版量很低。
【小题2】下列对中国科幻发展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科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但其历程却十分曲折,历史上只有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过短暂的热潮。
B.1997年借由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以及《科幻世界》杂志,人们才有了“科幻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的认识。
C.刘慈欣、韩松等人的科幻小说作品文学性已有很大提升,意象多重,思想犀利,早已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科幻小说那样单纯。
D.在科幻小说的想象力和思想性方面,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奇崛面貌,作品中所产生的恍若神迹般的未来科技,让人目眩神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横向比较可知,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还很大,既包括作家和作品数量上的,也有科幻利润中心上的。
B.目前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能够推动科幻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自主整合,缩小中美科幻的差距。
C.当今中国科幻小说的突破不仅提升了科幻自身的影响力,也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抹难得的现代性亮色,于此来说刘慈欣、韩松等人功不可没。
D.带有浓郁东方哲学意味的未来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中国科幻找到了现实与情感的根基,这与中国科幻开始拥有“超然视角”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