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舞蹈,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为媒质的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决定了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类学家常把舞蹈当成一个民族的标记物。因此了解、认识民族舞蹈对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舞蹈与其他不以形体动作为媒质的艺术门类相比较,更富表现性和抒情性,而不擅长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它与音乐的特性似乎更为接近,但它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比音乐更具确定性,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舞蹈的起源与萌芽可远溯至人类发展的洪荒期,很难予以确切考证。有关舞蹈的起源在古籍、神话中确有一些传说,难免带有“超人”的梦幻色彩,可考的实证却分明昭示着:舞蹈从原初起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原始舞蹈的诸多功能,也促进了人类的自我优化。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舞蹈的呈现依然须臾难离自身的形体。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但现代文明高度发展形成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可能导致脑体劳动失衡,使一部分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
就直观而言,人们不会把田间插秧当作“插秧舞”,也很容易把生活中的告别场景与反映离情的舞蹈区别开来。但是让人准确地回答“舞与非舞”之界定——为舞蹈做出准确的解释和定义,却不大容易。
舞蹈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描摹再现。它基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迸发和情感的升华,作用于人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之呈现,往往超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形成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的“同一性规律”;删汰了生活动作基于应用性、随意性。所以“看”懂舞蹈动作,绝非难上加难。当然,超常化的人体动作不是舞蹈。如:杂技、体操、哑剧……它们与舞蹈之界线存在着某种模糊度,故应关注舞蹈的“中心现象”:以情感人,以美取胜;具有民族文化特异性等。
舞蹈在其生成、发展过程中,音乐、服饰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舞蹈作品借助音乐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服饰从保暖而发展为遮羞,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作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作为“无言”艺术的舞蹈,相互具有启迪、滋育作用。绘画与雕塑与舞蹈更具共通性。舞蹈借助画面、塑形所提供的想象空间,将凝聚其中的情感内容提炼、释放出来,以流动的肢体语言予以展现,而并非简单地实现静态、动态转换。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舞台美术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辅助项目。当然,过度的舞美“包装”不仅画蛇添足,而且会导致舞蹈本体的萎缩。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舞蹈与各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绝非简单地“相加”,而是“交流相浸”的匹配,只有如此方能有真正的整合性效果。无论怎样“综合”,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特质决定了它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资华筠《中国的舞蹈艺术》,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舞蹈”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舞蹈起源于人类洪荒时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个民族的标记物,是人类认识各自民族文化精粹的重要途径之一。
B.舞蹈富有表现性和抒情性,这一特性与音乐接近,它们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但舞蹈比音乐更具内容的确定性。
C.舞蹈虽然源于生活,却不简单描摹再现生活动作。舞蹈动作因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和情感的作用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
D.舞蹈的媒质是人类自身形体动作,这种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局限性很大,使得它不能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始舞蹈最初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的愿望,这在可考的实证中已有所昭示,即使是关于舞蹈起源的传说中,也不乏这样的梦幻色彩。
B.杂技、体操、哑剧……这些超常化的人体动作,虽然与舞蹈有一定的差异,“”。
C.农民在田间插秧与演员表演“插秧舞”,车站、机场中的告别场景与舞台上反映离情的舞蹈,人们从直观上就能一下子区别出:前者只是生活,后者才是舞蹈。
D.音乐、服饰在舞蹈的生成、发展过程中,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音乐帮助舞蹈作品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服饰从最初的实用而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的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但必须警惕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所导致的脑体劳动失衡,而舞蹈能促进人类的自我优化,避免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现象。
B.舞蹈动作删汰了生活动作的应用性、随意性,在幅度、力度、速度的呈现上,往往超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使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具有某种规律性的特点,这为人们阅读、理解舞蹈动作提供了可能。
C.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为舞蹈作品的呈现增添了丰富、奇妙的手段,舞台美术在现当代舞蹈作品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项目。但是,如果过度进行舞美“包装”,不仅画蛇添足,也可能导致舞蹈本体的萎缩。
D.舞蹈作品的整合性效果离不开与各种姊妹艺术“交流相浸”,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因为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双重性特质决定了舞蹈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5 02:3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各题。
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核心观念之一。所谓礼指的是周礼。周礼是周族从父系家长制时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随着周人进入奴隶制社会,周礼中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逐渐淡化,而等级制的内容不断强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一贯的,即血缘关系的纽带不断,家族组织与社会政治组织合一。武王灭商之后,周成为“天下共主”。为了统治广大的黄河和淮河流域,周公对周礼进行一番改革并普遍推广,使中国社会在殷周之际发生巨大变化。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周天子在群子中立嫡长子,作为群弟的首领和王位继承人,在家族中是大宗,在政权组织中即为天子。而他的群弟在家族中是小宗,在政权组织中则被封为公侯。公侯的嫡长子在他这一支中又成为大宗,继承公侯之位,他的群弟则是小宗,被分封为卿士。由于大小宗的不同,所以形成从天子到公侯到卿士的不同等级,产生从上到下的统治关系和从下到上的臣属关系。在古希腊、罗马,家族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在中国则是把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由于存在血缘关系的纽带,上下左右的关系不光靠法律,尤其要靠道德来调整、维系。那个把法律、道德、礼仪、习惯等等集于一身的东西就是周礼。所以周礼不仅仅是周朝的礼仪,它代表西周以来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
孔子是著名的周礼专家。他把夏商周三代之礼进行比较,以为周礼最完备、最有文采。在他看来,礼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没有礼就不能分辨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不能区别父子兄弟婚姻等的亲疏远近。
礼有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为尊尊,就是把人区别分为许多等级,并保持低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承认贵族的特权。尊尊首先是尊君。孔子主张按礼的规定侍奉君主,能为君主献身。齐国陈恒杀君夺权,孔子主张派兵讨伐。其实齐君的腐败无能,孔子并非不知道,但他认为君主再坏,臣子也不能推翻或杀掉他,臣的义务就是服从君主。
礼的另一重要原则是亲亲,即对亲族的爱,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过孔子强调的是子对父母的孝顺和弟对兄长的恭敬。根据亲亲原则,家族利益至上,亲人犯了国法应该隐瞒而不是检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怎么能把隐瞒过错叫直率呢?因为它维护了家族的利益。
尊尊是等级制和君主制原则,亲亲是宗法制原则。为维护它们,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名是指周礼规定了的人的身份地位,正名即是用一个人的名分所规定的义务去要求他,使他的言行与名分相符。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以君臣父子之名,正君臣父子之实的意思。不过正名也主要是针对下面的僭越行为的,对君主的违礼往往含糊过去。(摘编自阎韬《孔子与儒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指周礼,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既是周朝的礼仪,也是宗法等级制度,又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其中尊尊和亲亲是礼的两个重要原则。
B.父系家长制时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周礼,进入奴隶制社会后,不断强化了等级制的内容,而淡化了其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周代推行的宗法制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武王灭商之后,为了保护大宗的利益,周公对周礼进行了一番积极改革并加以普遍推广,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效地统治了广大的黄河和淮河流域。
D.周礼汇集法律、道德、礼仪、习惯等诸多内容,代表了西周以来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它不仅靠法律,更靠道德调整和维系上下之间的统治关系和臣属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希腊、罗马建立起的那些纯粹的地域国家里,家族组织被打破,始终一贯的血缘关系的纽带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法律来调整、维系。
B.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周天子的嫡长子是家族中的大宗,地位高,可以继承王位;而被封为公侯的群弟的嫡长子又是小宗中的大宗,可以继承公侯之位。
C.大小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等级,产生统治关系和臣属关系。孔子认为,有了礼,才能分辨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才能区别父子兄弟婚姻等的亲疏远近。
D.尽管孔子也知道齐君腐败无能,但他之所以反对陈恒杀君夺权,而主张派兵讨伐陈恒,是因为他认为,臣子应该尽服从君主的义务,不能推翻或杀掉君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礼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作为周礼专家,他研究比较了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得出周礼最完备、最有文采的结论。
B.鲁国大夫季氏在家中僭用天子规格的舞蹈,孔子无法忍受;而鲁国国君严重违反周礼,娶同姓女子为妻,孔子却说其“知礼”,这体现了他尊崇君主的尊尊原则。
C.在孔子看来,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应该秉持亲亲的原则;如果亲人犯了国法,不仅不应该检举,反而应该隐瞒亲人的过错,这是出于对家族利益至上的考量。
D.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就是要通过规定臣子对君王、子女对父母的义务,以维护周礼中的等级制、君主制和宗法制的原则,起到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袄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认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其主流观念。
B.唐代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视与对西藏的正确治理,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使西域成为大唐文明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C.张骞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
D.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随之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
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统一后的西域各民族普遍接受了儒学经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
C.“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等表明不同宗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B.唐代,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向心力,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西域的文化认同政策的有效性。
C.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D.借鉴唐代治理西域的经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多民族文化的同存共生,从而促进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国的人和自然
木心
①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从《诗经》起,历楚汉辞赋唐宋诗词,有着相互参透的关系,中国的自然滋养了中国的人,中国的人亲近着中国的自然。
②《诗经》几乎都要先称植物动物之名,才能开诚咏言。楚辞通体苍翠郁,却过于避世独居;汉赋则好大喜功,把金木水火土边旁的字罗列殆尽,再加上虫鱼鸟兽的谱第,仿佛是在对自然说:“知尔甚深。”到唐代,花溅泪鸟惊心,人和自然相看两不厌,举杯邀明月,非到蜡炬成灰不可;而宋词对待自然的心态转入哀婉,梳剔精致,吹气若兰。
③中国的人和自然紧密相联,无处不在。中国的“人”中有“自然”,这个观点已经被理论化了,好事者从“烹饪术”上作出不少印证,有识之士则着眼于医道药理、文艺武功、易卜星相……也许还有另一面:中国的“自然”内有“人”——谁种的花服谁,谁卜居的丘壑有谁的风神,谁的衣裳具备谁的性情……街头巷尾,无不可见一闪一烁的人文剧情、名城宿迹,堆叠如山,令人无法喘息。幸亏自然清明而殷勤,亘古如斯地眷顾着人。家家户户便栽花种草,休沐盘桓于绿水青山之间。
④另外,人有时不免苦闷,苦闷逼使人有所寄托,因而将目光投向自然,但也有与自然过于亲昵的,至少可先举两则趣例:金鱼、菊花。不知花了多少代人的宝贵光阴,才培育出婀娜多姿的金鱼,化畸形病态为固定遗传,其品种令人叹为观止而源源不止。野菊本是单调的,也被嫁接盆栽,作纷繁的形色变幻。金鱼和菊花,是人的意志取代了自然的意志,是人对自然行使了催眠术。自然在金鱼、菊花这类小节上任人摆布;在阡陌交错的大节上,如果用白发三千丈”的作诗方式来对待庄稼,就洽谈室以颗粒无收告终
⑤中国的山水花草之所以令人心醉神驰,那是真在于自然的钟灵毓秀。池水井水、盆花圃花、犬马鱼鸟都会恋人,与人共休戚,或盈或涸,或茂或凋。如果说这些是体小者,那么体大者如崇岳莽原、广川密林、大江巨泊,在历史中与人曲折离奇地同褒贬,共荣辱。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小题2】(小题2)请理解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小题3)结合文意,阐述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自然。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咬文嚼字应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上篇我们只谈推敲字义,没有提到声音。声音与意义本不能强分,有时意义在声音上见出还比在习惯的联想上见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认为讲究声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
前人做古文,对声音节奏却也讲究。朱子说:“韩退之,苏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处学。”韩退之自己也说:“气盛则言之短长,声之高下,皆宜。”清朝桐城派文家学古文,特重朗诵,用意就在揣摩声音节奏。古文难于用虚字,最重要的虚字不外承转词、肯否助词、惊叹疑问词几大类。普通说话声音所表现的神情也就在承转、肯否、惊叹、疑问等地方见出,所以古文讲究声音,特别在虚字上做功夫。
古文讲究声音,原不完全在虚字上面,但虚字最为紧要。此外段落的起伏开合,句的长短,字的平仄,文的骈散,都与声音有关。从前文学批评家常用“气势”“神韵”“骨力”“姿态”等词,看来好像有些弄玄虚,其实他们所指的只是种种不同的声音节奏,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文里却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犹如在说话时,情感表现于文字意义的少,表现于语言腔调的多,二者是一个道理。
既然是文章,无论古今中外,都离不掉声音节奏。古文和语体文的不同,不在声音节奏的有无,而在声音节奏形式化的程度大小。古文的声音节奏多少是偏于形式的,你读任何文章,大致都可以拖着差不多的调子。古文能够拉着嗓子读,原因也就在它总有个形式化的典型,犹如歌有乐谱,固然每篇好文章于根据这个典型以外还自有个性。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就是日常语言的,自然流露。我们不能拉着嗓子读语体文,正如我们不能拉着嗓子谈话一样。但是语体文必须念着顺口,像谈话一样,可以在长短、轻重、缓急上面显出情感思想的变化和生展。古文好比京戏,语体文好比话剧,它们的分别是理想与写实,形式化与自然流露的分别。
不拘形式,纯任自然,这是语体文声音节奏的特别优点。因此,古文的声音节奏容易分析,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却不易分析。单从表面看,语体文的声音节奏有毛病,大致不外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文白杂糅,语体文的字和词不够丰富,须在文言文里借用,这是无可反对的。语体文本来有的字和词,丢着不用,去找文言文的代替字,那何不索性做文言文?最不调和的是在语体文中杂用文言文所特有的语句组织,使读者不知是哼好还是念好。其次,投有锤炼得好的欧化文在音调节奏上也往往很糟。适宜程度的欧化是理应提倡的,但是本国语文的特性也应当顾到。用外国文语句构造法来运用中文,用不得当,就像用外国话腔调说中国话一样滑稽可笑。
我们既爱护语体文,就应努力使它在声音节奏上比较完美些,多给读者一些愉快,少给责难者一些口实。先把思想情感洗炼好,下笔时你就当作你是在淡话,让思想情感源源涌现,力求自然。你在向许多人说话,要说服他们,感动他们,当然不能像普通谈话那样无剪裁,无伦次。你须把话说得干净些,响亮些,有时要斩截些,有时要委婉些。照这样办,你的文章在声音节奏上就不会有毛病。旁人读你的文章,就不但能明白你的意思,而且听得见你的声音,看得见你的笑貌。
(节选自朱光潜《散文的声音节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咬文嚼字应从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因为两者本不能强分,而且有时亦在声音上见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认为讲究声音是新闻最重要的功夫。
B.古人做文章对声音很讲究,无论是唐代的韩退之、宋代的宋明允,还是清代的桐城派散文家,都特别重视朗诵,意在揣摩声音节奏。
C.普通话说话声音所表现的神情同了通常在承转词、肯否助词、惊叹疑问词这几类虚词所表达的语气中见现,所以古文讲究声音特别在虚字上做功夫。
D.声音节奏在文学文里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所要表现的情趣,大部分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这与说话时情感多表现于语言腔调是同样道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文的声音节奏是偏于形式的,所以任何文章都要拖着几乎相同的腔调拉着嗓子读;而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则是日常语言的,虚念着顺口。
B.比起古文的声音节奏,语体文的声音节奏不容易分析,是由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布局形式,纯任自然,而这也是语体文声音节奏的特别优点。
C.舍弃语体文本来有的字和词不用,去找文言文的代替字,甚至杂用文言文特有的语句组织,这种文白杂糅的做法会导致语体文声音节奏出毛病。
D.要使语体文声音节奏上更完美,作者须先提炼好思想情感,下笔时就当自己是在与人谈话,让思想情感自然流露,另外还需注意一些说话技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文人重视朗诵、虚字等,古代文学批评家也常用指称声音节奏的术语,可见声音节奏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审美元素。
B.语体文声音节奏形式化程度不高,能在声音的长短、轻重和缓急上显示出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所以语体文能比古文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C.语体文中适当借用莫言和欧化文化是可取的,但是杂糅文言或运用没锤炼好的欧化文,就会使语体文在声音节奏上出问题。
D.写作时把握好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但能让读者明白写作意图,还能让读者如闻其语,如见其人,产生较强的阅读愉悦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体兴衰叹

许多人会费解,为什么今天的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浮躁的时代不是更应该把文章写短吗,不是更符合“文化快餐”这个说辞吗?还有,为什么诗人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体上不及小说家?这些都值得对文学文体的流变进行思考。

文体的流变显然是有线索可循的——思想的复杂、感情的丰富,迫使文体不断被突破。最突出的例证是中国的诗歌流变,从《诗经》的四言到汉诗五言,再到唐朝的七言为多,直至宋词的出现,文体流变表现为一个不断扩充的过程。元代戏曲、明清小说,从外部进一步证明文体的“扩容”势不可当,而与此同时,绝句、律诗则逐渐退化到“闲笔”的境地。这说明了文体的流变和人类文明发展,和人们表达感情的丰沛程度是同时进步的。

然而,一种文体的兴衰,受文人的追捧或淡化,被读者热衷或冷落,涉及更多因素,外部环境力量甚至更直接地影响、左右、决定着这种起落。社会需求迫使文化人必须去适应、去追随,这是跟写作的功利性密切相关的,潜藏着“务实”的、“非文学”的动力,也可以说是时代风潮影响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文学火热,中短篇小说掀起热潮,很多小说家都热衷于此,那是个观念日新月异、不断突破的年代,中短篇表达思想、传递观念更迅速、更直接。长篇小说之类的“黄钟大吕”“扛鼎之作”何时能出现,成了很多文学人的担忧。时间过了不到30年,世情大变,长篇小说已经不再是需要呼吁的文体,它在各方面的待遇都远远超过了中短篇。长篇写作也已经不再是一个作家在长期的中短篇创作积淀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人们又开始担忧,最能体现作家艺术风格和特色的中短篇为什么寥落了?这显然和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有关。一部作品靠作者知名度销售,远不及靠题材、靠书名更能抓人眼球。市场这个冷冰冰的东西已经推动起一股热潮,裹挟着文体的兴衰。

近日重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找到了更为久远的证据——文体的兴衰想来是一个很不文学的问题。谈到唐代传奇小说的兴盛,鲁迅认为,这其实与那时的“社会需求”,说彻底了是与士子、文人、“知识青年”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唐时,举子们进京赶考,需要将自己写的诗抄成卷子,拜名人鉴定,如果能得到“文化名人”的赞赏,则“声价十倍”,及第希望大增。但开元年后,诗歌被人厌倦,应该是名人们也看烦了吧,诗歌不招人待见,有人就抄小说呈上,结果反而暴得名声,于是鲁迅说:“所以从前不满意小说的,到此时也多做起小说来,因之传奇小说,就盛极一时了。”

今天是市场,唐时是及第,它们都关乎生存和现实前程,对个体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文学的健康发展并非靠作家、评论家呼吁就能实现。

文体流变有规律,其推手却很复杂,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感,梳理其中的关系。然而面对许多难以左右的因素,总免不了一声叹息。但愿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文学依然能够循着自己的方向前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社会,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小说家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体上超越诗人,这一问题式值得思考的。
B.只靠作家、评论家呼吁不能实现文学的健康发展,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梳理其中的关系,就能让文学循着自己的方向前行。
C.文体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逐渐变化的,与人类的情感表达有关;随着人类情感的逐渐丰沛,文体慢慢发生流变。
D.外部环境力量甚至对一种文体的兴衰起着决定作用,文化人在适应、追随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写作功利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观念日新月异的年代,这就要求文体在表达思想、传递观念时更迅速、更直接,因此当时人们大多热衷于中短篇小说。
B.长篇小说不到30年的时间里,地位远远超过了中短篇,是因为长篇写作不再是作家长期积淀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
C.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文体的兴衰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唐代传奇小说的兴盛,与士子、文人、“知识青年”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
D.唐时,诗歌颇受欢迎,举子们都想借诗得到文化名人的赞赏,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但诗歌不再招人待见,小说反而受到青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体的流变有线索可循,从《诗经》的四言到汉诗五言,再到唐朝的七言,再到宋词,元代戏曲、明清小说,都表现为文体的“扩容”。
B.一种文体受文人的追捧或忽视,被读者热衷或冷落,会受到时代风潮的影响,如当今社会,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C.在当今社会,市场已经推动起一股热潮,影响着文体的兴衰,一部作品要想抓人眼球,必须考题材、书名,而不能靠作者知名度。
D.无论是今天的市场,还是唐时的科考,都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文体流变的复杂推手,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