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舞蹈,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为媒质的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决定了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类学家常把舞蹈当成一个民族的标记物。因此了解、认识民族舞蹈对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舞蹈与其他不以形体动作为媒质的艺术门类相比较,更富表现性和抒情性,而不擅长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它与音乐的特性似乎更为接近,但它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比音乐更具确定性,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舞蹈的起源与萌芽可远溯至人类发展的洪荒期,很难予以确切考证。有关舞蹈的起源在古籍、神话中确有一些传说,难免带有“超人”的梦幻色彩,可考的实证却分明昭示着:舞蹈从原初起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原始舞蹈的诸多功能,也促进了人类的自我优化。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舞蹈的呈现依然须臾难离自身的形体。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但现代文明高度发展形成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可能导致脑体劳动失衡,使一部分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
就直观而言,人们不会把田间插秧当作“插秧舞”,也很容易把生活中的告别场景与反映离情的舞蹈区别开来。但是让人准确地回答“舞与非舞”之界定——为舞蹈做出准确的解释和定义,却不大容易。
舞蹈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描摹再现。它基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迸发和情感的升华,作用于人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之呈现,往往超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形成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的“同一性规律”;删汰了生活动作基于应用性、随意性。所以“看”懂舞蹈动作,绝非难上加难。当然,超常化的人体动作不是舞蹈。如:杂技、体操、哑剧……它们与舞蹈之界线存在着某种模糊度,故应关注舞蹈的“中心现象”:以情感人,以美取胜;具有民族文化特异性等。
舞蹈在其生成、发展过程中,音乐、服饰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舞蹈作品借助音乐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服饰从保暖而发展为遮羞,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作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作为“无言”艺术的舞蹈,相互具有启迪、滋育作用。绘画与雕塑与舞蹈更具共通性。舞蹈借助画面、塑形所提供的想象空间,将凝聚其中的情感内容提炼、释放出来,以流动的肢体语言予以展现,而并非简单地实现静态、动态转换。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舞台美术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辅助项目。当然,过度的舞美“包装”不仅画蛇添足,而且会导致舞蹈本体的萎缩。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舞蹈与各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绝非简单地“相加”,而是“交流相浸”的匹配,只有如此方能有真正的整合性效果。无论怎样“综合”,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特质决定了它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资华筠《中国的舞蹈艺术》,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舞蹈”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舞蹈起源于人类洪荒时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个民族的标记物,是人类认识各自民族文化精粹的重要途径之一。
B.舞蹈富有表现性和抒情性,这一特性与音乐接近,它们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但舞蹈比音乐更具内容的确定性。
C.舞蹈虽然源于生活,却不简单描摹再现生活动作。舞蹈动作因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和情感的作用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
D.舞蹈的媒质是人类自身形体动作,这种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局限性很大,使得它不能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始舞蹈最初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的愿望,这在可考的实证中已有所昭示,即使是关于舞蹈起源的传说中,也不乏这样的梦幻色彩。
B.杂技、体操、哑剧……这些超常化的人体动作,虽然与舞蹈有一定的差异,“”。
C.农民在田间插秧与演员表演“插秧舞”,车站、机场中的告别场景与舞台上反映离情的舞蹈,人们从直观上就能一下子区别出:前者只是生活,后者才是舞蹈。
D.音乐、服饰在舞蹈的生成、发展过程中,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音乐帮助舞蹈作品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服饰从最初的实用而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的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但必须警惕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所导致的脑体劳动失衡,而舞蹈能促进人类的自我优化,避免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现象。
B.舞蹈动作删汰了生活动作的应用性、随意性,在幅度、力度、速度的呈现上,往往超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使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具有某种规律性的特点,这为人们阅读、理解舞蹈动作提供了可能。
C.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为舞蹈作品的呈现增添了丰富、奇妙的手段,舞台美术在现当代舞蹈作品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项目。但是,如果过度进行舞美“包装”,不仅画蛇添足,也可能导致舞蹈本体的萎缩。
D.舞蹈作品的整合性效果离不开与各种姊妹艺术“交流相浸”,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因为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双重性特质决定了舞蹈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5 02:3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儒道思想之所以能够互补,是以它们存在的差异为前提的。但这种差异又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②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由于他们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③不仅如此,虽然老子和孔子一个侧重讲“天道”,一个侧重讲“人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比如老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且《老子》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样,孔子的“道”虽然主要是“人道”,不是“天道”,但是,当“人道”绝对化以后,也是与“天道”相通的。而且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欣赏曾点的超脱旷达,这与道家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④“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⑤从社会实践来看,儒道并用,也是统治者自觉的治国之术。例如唐太宗在贞观二年总结治国经验时,提出了“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现实理念,同时又认为要做到“安人宁国”,君王首先应“抑情损欲,克己自励”,其中就同时吸取了儒道思想的精髓。
⑥孔、老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其间,随着历史文化条件的变迁,儒道互补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特点。同时,佛教的传播又为儒道互补的思想格局增加新的因素。但在纷繁复杂的思想史中,儒道的互补始终是最基础的。
⑦如果说儒、道思想还有现实意义的话,那么,它们的互补也具有新的特点。我们可以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超越单纯的儒家或道家的立场,从中发现有利于新文化建设的因素。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忠、孝,讲究温、良、恭、俭、让,这些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我们不能不加批判地继承。同样,道家所讲的“自然”“无欲”“无为”等,也包含了一些消极的东西,我们也不能简单接受。而在剔除了其中的思想糟粕后,这些道德范畴和思想观念,就可能成为我们现代文化的补充。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也好,个人也好,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也不能唯利是图。而儒家向来重视“义利”之辩,重义轻利,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相关矛盾仍有现实意义。自然,这里所说的“义”不仅仅是道义之义,它理应有更丰富的内涵,包括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即可以融入道家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包括对法制精神和经济期律的尊重,即可以引进现代意识,在此基础上,重利而不轻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小题1】下列对于儒道思想能够互补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思想虽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但这些思想也有对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内涵阐释。
B.儒家重“人道”,道家重“天道”,但实际上二者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的心态。
C.儒道两家的思想有着不是截然对立的差异,这是二者能够互补的前提原因。
D.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自觉推行儒道并用的治国之术,仅是为了达到安民治国的目的。这也是儒道能够互补的社会政治原因。
【小题2】下列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儒道互补文化心理现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与“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这些诗句中体现了陶渊明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
B.“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些诗句中体现了李白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
C.“位卑未敢忘忧国”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些诗句中体现了陆游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与“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诗词句中体现了苏轼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儒道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和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兼有这两种文化心理。
B.在今天的新文化建设中,儒道思想中旧时代的烙印和一些消极的东西在得以扬弃后,就可能成为我们现代文化的补充。
C.自孔、老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道互补在纷繁复杂的思想史中始终是最基础的,也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
D.我们今天处理义利等相关矛盾时,可以借鉴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也可以融入道家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智慧
王爱群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关注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无为”方能大有为。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 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天道忌盈。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伟业须从细小做起。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4月7日)
【小题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
C.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
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
B.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
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D.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
【小题3】(小题3)老子推崇“无为而治”,如何理解老子所说的“无为”?(2分)
【小题4】请概括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智慧。(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最近,“轻小说”的概念颊频出现于网络媒体上,有的网站,将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杂志,通称为“轻小说”,比如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明晓溪主编的《公主志》、郭妮主编的《火星少女》、江南主编的《幻想l+1》……这些杂志大多开本小,一手便可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这样的设计,恐怕还是出于在课堂和上下学路上阅读的考虑,国内的“轻小说”和日本的“轻小说”如出一辙,看来,在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入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之后,日本文学也通过杂志的方式开始影响中国的孩子了。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图书采取的也是文配图的方式,被视为国内最早提出文学“轻概念”的丛书。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曾经就“轻阅读”三字给出精彩的定义:轻松的阅读,轻快的阅读,轻灵的阅读;“轻”不是没有分量,“轻阅读”是另一种重质感的阅读。书中的内容“说的都是大白话,话题既时髦又有趣,既温丈尔雅又愤世嫉俗”。通过这些定义,即便是“轻阅读书坊”的创意借鉴自日本的“轻小说”,也能看出出版者已经将其本土化了。  
“轻阅读”的流行,得益于网络普及的推动。据了解,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网络使得两种文字阅读上的障碍得到了最快的融通,而站在时尚和流行前沿的年轻作家,在对外来文化的消化上,也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
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轻阅读”产品的本质是无害的,甚至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些文本中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匮乏,以及价值观的迷失,都有让“轻阅读”变成“飘阅读”的趋势。我们青少年读者追逐和享受“轻阅读”是他们的权利,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轻阅读”中唯美背后的虚无、时尚背后的苍白。无论什么时候,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都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小题1】对“轻小说”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轻小说”是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如《公主志》一类的杂志。
B.“轻小说”是源自日本、受日本文学杂志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类方便阅读的一类杂志。
C.“轻小说”是开本小、易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有利于学生随时阅读的一类杂志。
D.“轻小说”是源自日本、被出版者本土化的便于读者阅读的一类杂志。
【小题2】不属于“轻阅读”在我国流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A.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人我们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
B.“轻阅读”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它的本质是没有危害的。
C.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
D.我国的出版者将源自日本“轻小说”的“轻阅读”本土化。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就“轻阅读”三字给出的精彩定义,现在流行的“轻小说”属于王肖练所说的 “轻阅读”的一种。
B.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说明早在六年前“轻小说”就已经开始在我国流行了。
C.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因此人们不能因为轻阅读而放弃对经典和传统文学的阅读。
D.“轻阅读”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代替的作用,表明“轻阅读”在人们的阅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挂枝儿,是明清时代的流行歌曲。它的全盛时代在明清,可它的历史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后人考证为渔娘曲的“吴蔡讴”,大约就是吴歌的原生状态。它虽然发源于吴地的水上人家,可从陆机的《吴趋行》和谢灵运的《会吟行》来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称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它不仅以清丽委婉的吴音引人入胜,还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
同其他民族一祥,汉族原本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唐代的踏歌,能在长安街上连唱带跳三天不息,这在白居易的诗中有很生动的描写。这种情况到宋代发生了改变。宋时,汉唐社会张扬的时代个性逐渐消失,人们从喜好劲歌狂舞而变得只能浅吟低唱。这种改变首先是因为理学兴起之后,崇天理、灭人欲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钳制。与此同时,宗族规章制度的完备,对人们的行为又加强了约束。另外,戏曲的兴起,艺术形式的更新,人们兴趣的转移,对此也不无影响。不过,醉心歌舞的盛况虽然有所改变,但作为人们宣泄情感的音乐,其蓬勃的生命力,仍在民间积蓄、流传。在江南一带,就孕育出许多艺术精品。众所周知,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就从这里发源。享誉世界的十大金曲,有两首在中国,这就是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这两首金曲都产生在江南,它们在江南真是家弦户诵。
吴歌大多为情歌。万历时期的挂枝儿,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倾诉私情的,其中尤以表达女性的情爱为最,表现出女性挣脱枷锁的强烈冲动。明朝是提倡妇女守节最严酷的时代,然而就在这禁锢最严的时期,从吴歌中迸发出女性要求自主择偶的别样声浪。这些女性不畏众议,不为利诱,敢于走出家门,出了事自己承担。在吴歌里,被封建礼教长期压抑的人性,终于喷薄而出,就连深锁寺院的尼姑、高龄的老妇,这些被禁锢最深的人群,都敢于冒人言之大不韪,为争取爱情亡命献身,这与正史宣扬的节烈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吴歌的形式传播于乡间里巷,为妇孺童叟津津乐道。这说明民间社会并不都受统治阶级意识的控制,理学家灭人欲的思想在这里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情喻事,是明清之际的时尚,吴歌中的一些情歌亦是如此。它们以情为由头,或抨击时政,或把官府作为嘲弄的对象。万历王朝的首辅沈一贯曾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这种民间的异端言行,是对封建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的抵制和消解。  
可以说,正是这一腔充满质朴人生感受的吴歌,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哺育了明清之际的异端思潮,显示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摘编自刘志琴的《吴歌与人文启蒙——重识江南小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歌产生的时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它流传到明清时代时进入全盛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
B.产生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不仅在当地家弦户诵,即使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钳制和完备的宗族规章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汉唐张扬的时代个性在宋代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D.“吴蔡讴”清丽委婉,听起来引人入胜,于是,它在魏晋南北朝时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一种社交礼仪。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源于吴地水上人家的渔娘曲“吴蔡讴”,一旦被改编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应该就不再具有原生吴歌的特点。
B.汉族本来同其他民族一样能歌善舞,但从宋代开始,人们不能再像以前劲歌狂舞了,汉族的歌舞才能逐渐不如民族了。
C.明代那些以大胆追求爱情为内容的吴歌被传播于乡间里巷并受到热烈欢迎,这说明民间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并不完全相同。
D.明清之际那些以情喻世的吴歌,作为不同于统治阶层的异端言行,对封建统治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必然会构成一些威胁。
【小题3】联系文本,谈谈吴歌的价值和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的思想。
中华传统美德之中,有一种可贵的思想,叫做循序渐进。这一思想发端于《老子》,《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段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孔子主张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荀子集诸家之说而加以改造,乃化为己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发展到南宋,再经朱熹的创造性总结,遂成“循序而渐进”的至理名言。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又一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同样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思想有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追逐金钱的坏习气蔓延滋长、无孔不入。结果,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晚近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亡羊补牢。从当前社会风气的实际出发,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蔚成新风。
(陈祖武2014.8.8《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循序渐进”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间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循序渐进历经发生、发展、改造、总结,最终成为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
B.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循序渐进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这一思想发端于《老子》。
C.我们做任何事情往往都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积少成多,锲而不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D.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努力做到循序渐进,它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严格律己、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是统一的。
 
【小题2】下列不能全面反映“为而不争”内涵的一项是( )
A.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德经》
B.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清••车万育《增广贤文》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D.你永远不该怀着赚钱的目的去创办一家公司,你的目标应该是做出让别人深信不疑的产品。——马库拉对乔布斯如是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
B.《老子》最后一章提及的“为而不争”,孔子主张的“君子无所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 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为前提。
C.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为历代中国学人所关注,数千年来以范仲淹、顾炎武等为代表的中国学人以“凝聚人心,扶正风气”为己任,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晚近学人根据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加以归纳,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