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时下,大面积覆盖我国的雾霾给国人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和雾霾有关的热词——“出门掉进牛奶里”“人追尾人”“尘惯吸”等到处流传,这成为人们一种无奈的宣泄。科学家指出,雾霾的危害真的不能小看,因为动物实验证实,雾霾超标严重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英国专家对15.4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平均3.7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雾霾微粒可以侵入肺部,会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率上升20%。那么,人们除了可以对雾霾产生的源头进行根除以外,对正在弥漫的雾霾有什么巧妙的清除办法吗?
雾霾害人,就是其中的多种微粒物质作祟的结果,所以想办法把这些微粒物质清除掉,才是关键。为此,我国研究人员建议,清除局部雾霾,采取向空中喷洒水雾的办法比较有效。不过这种办法在风大时候效果差,而且人力物力投入比较大,不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有专家提出,应该通过向云“借雨”的方式来改善空气质量,也就是在有降雨天气过境的情况下,通过飞机或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盐分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者增加降水量。不过遗憾的是,因雾霾的出现是频繁而且比较持久的,如果持续用这种办法,那就要耗费大量财力,而且连续的人工降雨,还会给气候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此法并非上策。
还有专家建议,借助大自然的风的力量来驱散城市上空的雾霾。为此可以在城市四周借助有利地形,建造一些具有聚风作用的建筑物。这样的话,雾霾就很难在城市上空“赖着不走”了。不过另有专家指出,国内很多大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和整体规划等原因,一般都没有把“风道”作为主要的规划因素。所以这种方法基本用不上。
那么,有没有更科学、节省人力和物力的消除雾霾的妙法呢?最近,北京正在尝试用制造“冷雾带”的新办法来清除雾霾,这种办法目前被科学界认为是比较可行的妙法,操作难度并不大。“冷雾带”形成后,其中的液氮将在空气带内的尘埃微粒和其他污染物微粒上形成晶体,这些微小晶体因为比微粒重,无法在空中漂浮,所以很快就会掉落到地面上,雾霾因此就被清除了。实验显示,在比较寒冷的天气情况下,“冷雾带”可以在空中维持数小时之久,但是在夏季或秋季,效果会有一定的打折,但清除雾霾的效果是显著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液氮的运输和喷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自身防护作用,否则容易被液氮冻伤。
目前这种妙法成本不高,也便于操作实施,未来可能会被普遍采用。
【小题1】下列关于“雾霾”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实验结果证实,雾霾超标严重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所以雾霾的危害真的不能小看。
B.雾霾害人是出于其中的多种微粒物质在作祟,那么治理的关键就是要把这些微粒物质清除掉。
C.雾霾可因其尘埃微粒及其他污染物微粒被“冷雾带”中的液氮冷却成晶体后掉落地面而清除。
D.大面积覆盖我国的雾霾给国人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宣泄无奈的同时人们也在想办法清除雾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英国专家对15.4万名心脏病患者均进行了3.7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雾霾微粒可以侵入肺部,会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率上升20%。
B.清除局部雾霾,采取向空中喷洒水雾的办法比较有效,但这种方法要受风力的影响,而且人力物力投入比较大,不宜广泛应用。
C.雾霾的出现是频繁而且比较持久的,连续的人工降雨要耗费大量财力,还会给气候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此法并非最佳策略。
D.用“冷雾带”灭雾霾是目前被科学界认为比较可行的妙法,相较“喷洒水雾”“人工降雨”“修建聚风建筑物”更节省人力物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减轻雾霾对人体的伤害,人们除了可以对雾霾产生的源头进行根除以外,还可以用一些清除办法来对付正在弥漫的雾霾。
B.在有降雨天气过境的情况下,用飞机或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盐分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这个办法可改善空气质量。
C.由于地理位置和城建规划等因素的限制,那种在城市建造具有聚风作用的建筑物、借助风的力量来驱散雾霾的方法根本用不上。
D.用“冷雾带”灭雾霾的方式操作难度不大,但效果会受季节的影响,并且在液氮的运输和喷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3 03:13: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常见的艺术门类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在起源时是统一体),建筑、雕刻和绘画(合称“造形艺术”),戏剧、小说以及近代歌剧、哑剧和电影剧之类综合性艺术。这些艺术之间的分别和关系,自从莱辛的《拉奥孔》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属于空间艺术的有建筑、雕刻和绘画,其功用主要是“状物”,或写静态,描绘在空间中直立和平铺并列的事物形状;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属于时间艺术的主要有舞蹈、音乐、诗歌和一般文学,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写动态,描绘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物发展过程,所涉及的感官较多,音乐较单纯,只涉及听觉和节奏感中筋肉运动感觉,舞蹈、诗歌和一般文学则视觉、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都要起作用。时间艺术在所用的媒介方面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差异,这就是其它各种艺术的媒介如声音、线条、色彩之类都是感性的,即可凭感官直接觉察到;至于文学则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例如“人”这一观念,各民族用来代表它的文字符号各不相同,英文用man,法文用hommE.德文用Mensch,单凭这种文字符号并不能直接显出“人”的感性形象,只能显出“人”的观念或意义,所以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而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这个分别黑格尔在他的《美学》里也经常提到。这个分别就是使文学作品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其次一个原因是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诗”(Poetry)这个词在西文里和“艺术”(Art)一样,本义是“制造”或“创作”,所以黑格尔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是一切门类的艺术的共同要素。维柯派美学家克罗齐还认为语言本身就是艺术,美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毕竟有基本共同点。例如莱辛虽严格区分过诗和画的界限,我国却很早就有诗画同源说。大诗人往往同时是大画家,王维就是一著例,苏轼说过:“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本人就同时擅长诗和画。在起源时诗歌、音乐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后来分道扬镳,仍旧藕断丝连,例如在近代歌剧和电影剧乃至民间曲艺里,语言艺术都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足以见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占的独特地位。
(摘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小题1】下列对“时间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间艺术中语言这种媒介是观念性的,其它各种艺术的媒介如声音、线条、色彩之类都是感性的。这是时间艺术在所用的媒介方面一个值得重视的差异。 
B.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是艺术的两大部分,它是德国美学家们一般的分法,前者包含了舞蹈、音乐、诗歌和一般文学。
C.时间艺术所涉及的感官较多,视觉、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都要在其中起作用。
D.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功用不同,所用的媒介不同,所涉及的感官也不同。
【小题2】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文学作品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是文学语言要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
B.建筑、雕刻和绘画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它们属于空间艺术。
C.作者认为,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语言本身就是艺术,美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
D.各门艺术虽然彼此有别,但是有基本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要具有诗意。
【小题3】请概括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原因。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道家术语“八卦”为何成为传播小道消息代名词?
《易经》说,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不知何时,“八卦”这一道家术语成了山南海北神聊、传播各种小道消息的代名词。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以前香港娱乐杂志会在明星照片上加贴八卦图,有点类似现在的马赛克,慢慢地八卦这个词就衍生出来了。有研究表明,人们65%的日常谈话时间都奉献于八卦。即便你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每天也总能找到一两个你感兴趣的八卦话题。在著名的天涯社区,娱乐八卦板块的点击量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是互联网上最热门的娱乐论坛之一,充分说明了八卦的吸引力。
人们热衷八卦,首先源于态度表达的自然需要:小道消息是八卦的主要内容,但人们一般不会对普通人今天晚上吃了什么菜、见了什么人感兴趣。真正令人想八卦的,主要源于人们的态度或者说是对那些八卦消息的看法。当获得的小道消息并非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加入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猜想,就容易引起互动,形成八卦。如果只呈现事实或现象,缺少人们的主观推测、发挥,八卦就很难形成。八卦,使人们相互之间有了更多的谈资,大家在有意无意间成了八卦的参与者或推动者。
有人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带着八卦基因。在物竞天择的进化过程中,有八卦兴趣的人语言表达能力更出众,生存能力更强,可能会胜过甚至淘汰那些没有八卦兴趣的人。美国诺克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认为,八卦是维系群体交流和稳定的工具,能促进群体繁荣。因为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保证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之一就是对同伴和敌人信息的掌握,以获取资源。
从人们的心理需求角度来看,八卦有不少作用,最重要的作用是能让人很轻松地制造话题,增添亲切感。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贝姆提出,“闲聊”是促进群体团结的一种方法,互相分享消息,说明大家在同一个“圈子”里。八卦让两个看似无关的人创造出共同话题,拉近人际距离,形成某种“心理契约”,促使大家成为朋友。除此之外,八卦还能证明自己知道的比别人多。当大家都不知道一个事情,“知道的比别人多”的优越感,瞬间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慰。久而久之,有些人就习惯了这种快感的刺激,变成了八卦传播大潮里的急先锋。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也是为了增加对自我的肯定。心理学家罗宾·邓巴认为,八卦是一种社会智商,善于八卦是“情商高”的体现。能打听到小道消息,证明了八卦者的人缘和沟通能力。当然,客观上八卦也是宣泄情绪的需要和亲密交往的需要。
有研究认为,八卦别人和看娱乐新闻的时候,人们的脑细胞会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刺激人脑分泌内啡肽。内啡肽是人类大脑释放的一种类吗啡生物化学物质,有麻醉和兴奋的作用,所以也常被称为人体自然生成的“鸦片剂”,用来帮助减压、镇痛,同时让人产生一种幸福、快乐的感觉。也就是说,适当的八卦有利健康。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发现,经常八卦的人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沉默寡言者。八卦是一种自然的交流方式,让压力有了出口,宣泄了情绪。对于那些长时间没有得到倾诉的人来说,和朋友一起八卦是释放压力的好机会;八卦还是一种无需注重逻辑的语言表达,没有思维负担;如果女性经常和人聊天八卦,可以增加体内黄体素,使心情更愉快。
也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对待八卦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长环境。如果家长开明,家庭教育环境宽松,这类人长大后接受八卦的能力就较高,也可以轻松地与人交流比较负面的如离婚、婚外情一类的八卦谈资。反之,家庭教育比较严格的人,则不太能接受这类谈资,更不易接纳此类事情的发生,一旦发生心理冲突就比较严重。适当八卦、接纳八卦,人们心理的抗压性会逐渐提高。八卦是人类好奇的一大表现,不应对其捆绑任何道德枷锁,只要八卦不过火,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
选编自2015年11月30日《北京日报》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者发现,人的一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用在了八卦上,即使不善言谈的人,实际上每天都在参与八卦。
B.多年来,在著名的天涯社区,点击量居高不下的娱乐八卦版块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娱乐论坛之一,这可以看成是八卦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明证。
C.关于“八卦等于小道消息”这一概念的起源,普遍被认可的说法是香港记者将其使用于明星照片上,与现在普遍使用的马赛克相当。
D.八卦成为神聊和小道消息的代名词晚于它作为专用术语出现的时间。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研究认为,八卦别人和看娱乐节目时,常常会让人们心情放松,产生幸福、快乐的感觉。
B.自然的态度表达需要,是人们热衷于八卦的首要因素。因而,人们真正想八卦的只是对客观事件的态度或者看法,而非事件本身。
C.不是单纯的客观叙述,而是加入了人们各种猜想和看法,这类小道消息就容易引发人们的参与热情,从而形成了八卦。
D.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待八卦的态度。如家庭教育比较严格的人,不易接纳离婚之类负面事情的发生,因而不愿意接受这类谈资了。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学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认为,八卦可以获取信息,进而帮助人们获取资源,所以它可以作为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一种生存保证和发展保障的方法与手段而存在。
B.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提出,八卦是一种社会智商,善于八卦是“情商高”的体现。这也证明了八卦者相对而言,更能够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
C.八卦可以通过创造出的共同话题使两个看似无关的人变得亲密无间,从而在双方之间形成一种“心理契约”,促使他们成为朋友。
D.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贝姆认为,互相分享消息的“闲聊” ,可以使人们觉得彼此在同一个“圈子”里,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促进群体团结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西医互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西两种医学各自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到了近代。
尽管西医的实验研究有着巨大的先进之处,但是当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正以崭新的手段横扫中世纪西方医学的陈迹,开创历史新纪元的时候,在揭开疾病微观奥秘的欣喜之中,在事物发展的另一个侧面,却又孕育着一粒不祥的种子。人们的思路由微观到超微观,由细胞到细胞核、线粒体、核糖核酸,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所有这一切都不能脱离整体调节作用的客观事实。这一倾向一直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医学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致命伤。于是在西方医学的营垒里,便相继出现了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射学说、塞里氏的应激能学说,1937年哈里斯发现了丘脑垂体——内分泌的全身调节作用。他们的研究和观点旨在使西方医学由局部再回到全身,由微观再兼顾到宏观。这种观点通过近30年来免疫学方面的长足发展,同样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再看中医的近代发展史,虽然不像西医那样显明,但隐约中也可看到有识之士试图把认识由宏观移向微观的尝试。吴有可的“戾气说”,王清任的“解剖学”,唐宗海、张锡纯的“中西汇通”,都是这一尝试的具体表现。
综观中西医近百年动态,双方已各自开始了针对自身缺陷的纠偏。一切事物,但凡发展,都是以逐步纠偏、逐步完善为前提的,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西医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中,为了自身完善的需要,向一切可以提供营养的对象全力索取,从而达到壮大自身的目的。
近年来西方世界掀起了中医热,虽然临床治疗的需要也是其原因,但是更深层的含义则是西方已开始向中医借鉴,必欲取其精华而用之。可以断言,蕴藏在中医宝库中的整体观点、天人相应观点等当是西医首先掘取的内容,然后加以实验研究,在短期内为其所用,力图出现西医学术的再腾飞。时至今日,将中医学术体系由宏观推向微观已是当务之急,这是当前发展中医的惟一途径。
现代科学技术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络系统,中医至今沿用推理思辨的古法缓缓行进。这种局面的形成源于漫长的封建社会,个体农业和分散手工业没有给中医发展提供向微观进展的机会,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但是时至今天,中国当代工业已跻身于世界行列,中医向微观推进的条件已完全具备。当代中医工作者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大胆地把思维推向微观,把西医的实验手段接过来,为我所用,发展自身,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期达到保住中医特色,并且开创现代中医的新局面的目的。在当前条件下,发展中医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向西医索取,因为西医之长正是中医之短。中西医结合是向西医索取(当然也包括中西医互相索取)的主要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的内涵中,作为中医工作者应该始终把握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展中医的目的。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属于“中西医互补”的历史发展必然的一项是(   )
A.近代,巴甫洛夫、塞里氏、哈里斯等人的研究和观点旨在使西方医学由局部再回到全身,由微观再兼顾到宏观。
B.虽然不像西医那样显明,但吴有可、王清任、唐宗海、张锡纯等近代中医的有识之士试图把认识由宏观移向微观。
C.近年来西方世界掀起了中医热,一方面是其临床治疗的需要,另一方面表明西方医学已开始借鉴中医的精华。
D.时至今天,中国当代工业已跻身于世界行列,当代中医工作者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为今用,保住中医特色。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说以崭新的手段开创了中世纪西方医学的历史新纪元。
B.脱离整体调节作用这一客观事实,是近代西医发展过程中埋下的一粒不祥的种子。
C.针对自身缺陷逐步纠偏、完善,中医正在向一切可以提供营养的对象全力索取。
D.当前,发展中医的有效途径就是做到洋为中用,将中医学术体系由宏观推向微观。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医如果能够借鉴中医的整体观点,着眼于宏观,就可以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致命伤。
B.现代科技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络系统,中医至今沿用推理思辨的古法不利于自身发展。
C.漫长的封建社会没有给中医发展提供向微观进展的机会,因此,望、闻、问、切等古法有着先天的局限性。
D.西医之长正是中医之短,中医之长也是西医之短,二者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学中的自由
曹雅欣
①自由,在传统文化里并未缺失,在国学里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道法自然”,意思是:大道之行,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
②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紧密、更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以如此瑰丽的笔墨哪里仅仅是在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③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④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这“乐”,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中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⑤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主张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⑥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是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⑦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朝堂之艰险、宦海之沉浮、宵小(盗贼昼伏夜出)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制度禁锢、官场奴役、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于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⑧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比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没有蕴含本文所说的国学中的“自由”的一项是()
A.荀子提出“礼法并举”,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认为在尊重礼义法律的基础上,百姓能自然为善生活自在。
B.庄子在梦中幻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感到舒适自得,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
C.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艺”,强调学生应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成为文武兼备、人格和谐的人。
D.辛弃疾离开官场后,为排遣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压抑,写下了大量田园词,抒发了个人的闲情逸致。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中的“道”,就是道家的生命理想中的自由。
B.法家的“明法度”与自由的本质并不矛盾,而是为了“有秩序”的自由。
C.颜回的“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就是儒家对自由的追求的典型表现。
D.若一个人的灵魂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他的灵魂就真正具有力度和艺术性。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都是自由的表现形式,是人获得自由的真实写照。
B.国学中的自由随处可见,且呈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心的自由,就是由自己获得的一份轻安自在。
C.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现实社会是有严格秩序的,但心可超越现实,是没有限制的。
D.无论是主张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在内心和精神层面,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他们的人生信条是一致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虽则,胡应麟曾称道王勃五言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张戒也说:对景言情,“此乃众人之所同耳”,杜甫则“对景亦可,不对景亦可”。这是说,诗歌以言情为主,诗中不著景物,也未始不能写出好诗。被称做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即是如此。然而,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诚然,以情景二者而言,情为主,而景为从。因此,徒自描摹,为写景而写景,纵使声、光、色、态俱全,日月迭璧,山川焕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不足与诗歌意境的创造。大谢(灵运)、小谢(眺),有时不免为后人所诟病,就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而情少。更不必说有些摹拟之作,描绘景物,尽成堆垛,其中缺少真情实感,而窒息着诗的生命。深情是诗歌生命之所系,诗人必得“以情会景”。否则,“本自无意,不能融景”。费经虞说得好:“……青山、绿水、白云、红树无诗不有,而必知所以用之,非遂以此为诗也。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官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正如黄宗羲所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节选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
【小题1】下列各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文所说的“情景交融”的一项是
A.诗经《采薇》中的:“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B.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应麟称道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等诗歌,是因为这些诗歌不拘泥于情景交融这一创作原则,却也能写得情志深长,颇见气骨,自有妙境。
B.谢灵运和谢眺的有些诗歌之所以受人诟病,是这些诗歌不能很好地处理景和情的关系,有的诗歌甚至就是景物的堆砌。
C.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之所以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主要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潜藏在了景物描写之中,浑然无迹。
D.王夫之“景以情合,情以景生”这一观点,是符合“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景交融虽然能体现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古典诗词都遵从这一审美标准,也有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不着景物。
B.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但情和景还是有主从之分,情为主,景为从,如果诗歌写景的内容多于抒情的内容,往往会受人诟病。
C.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如果在处理情景关系的时候,能做到不露痕迹,显然就是非常高明的了。
D.即便一首诗歌在处理景情关系时实现了“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如果整首诗的立意不佳,也算不得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