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与匠漫谈
王振羽
经常会听到人们议论有些所谓画家、书法家匠气太重、过于模仿、缺乏个性,更有齐白石的所谓名言,仿我者死,似我者活。更有紫砂艺术的制壶泰斗一代宗师顾景舟曾言:无文化者得我技,有文化者得我艺。顾景舟的技与艺,大致也是说匠与艺的关系吧。但是,何谓仿?何谓似?匠与艺的确是泾渭分明吗?匠与艺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人是环境的产物。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才有所谓京派、海派之说。所谓派,就是多人积聚,相互切磋,甚至相互竞争,才能够精彩纷呈,争奇斗艳,形成流派,繁花满枝。京剧艺术自从徽班进京,经过孕育发展凤凰涅盘,各种戏班挖空心思精益求精,才最终有了梅尚程荀四大流派。而这些大师的产生,也都莫不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模仿学习追随名师。在这样的模仿锤炼之中,经过了大量的量的积累,方才有了质的变化,脱胎换骨,成为名角大腕。这中间,当然有天赋、际遇、环境等诸多因素,但更为重要的还是环境的逼迫和个人的追求较为关键吧。
徐悲鸿、吴冠中、顾景舟等人都来自江南宜兴,这样的人文环境对他们后来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底色。他们三人,尤其是徐悲鸿、吴冠中,走出宜兴,到上海甚至国外,这样的眼界大开,这样的中西比较,这样的阅历丰富,最终使他们较早地脱离了匠的局限而进入了艺的境界,在艺术天地纵横驰骋经年,方才有了大师称谓的实至名归。顾景舟从事的行当当然不同于徐悲鸿、吴冠中,紫砂这样的独特性,似乎离开宜兴这样的土壤就很难枝繁叶茂兴旺发达。顾景舟之所以成为顾景舟,与他善于学习揣摩、不甘于作为一般的制壶艺人密不可分。他当然也要经过模仿的初级阶段,但顾景舟目标高远,他远追时大彬、邵大亨,一向有特立独行孤高自标的艺术追求。这样的心胸与期许,才促成了他要走出宜兴,有到上海开阔视野找文人画家彼此砥砺交流的冲动。
顾景舟虽然向往上海,但他没有跻身上海成为一个技术工人。他守护在宜兴这样的一方田园,兀兀穷年,刻苦钻研,更因为在宜兴这样的土地上,得天独厚,制壶名家云集,在这样的百舸争流中,水涨船高,多少匠人得以登堂入室,步入艺的境界。但字画是否如此?尤其是中国字画?张大千去国多年,曾经移居拉美,但离开了中国的文化土壤,据有人说,他的画作似乎就缺少了一点神韵。而后来大风堂的大批量生产,则更是匠气四溢,缺少魂魄,这当然也只是见仁见智的一种解读了。离开了大的环境,有时候力不从心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当年的字画都有市场的培育,鉴赏家的品评。这正如文艺创作,需要批评的激浊扬清一样,批评家固然写不出《红楼梦》,可是有了红学家,才使得《红楼梦》口碑相传广为人知。宋元也好,明清也罢,即使到了民国,西洋技法传入,市场环境、人文环境使得中国画人才济济,这才有了高原之上的高峰竞秀万壑有声。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文中说的“艺与匠”的一项是()
A.启功先生持之以恒地临古帖,广泛学习历代优秀著名碑帖。同时还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诸多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具有广博的学识,造就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B.吴昌硕兼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以最传统的艺术因素和审美理想塑造了崭新的艺术风格和风气。
C.鲁班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D.梅兰芳在创新之前,下了很深的功夫学习京剧旦角表演的技能,并在传统剧目中反复实践,从而全面掌握,并加以创新,形成了梅派风格。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顾景舟说:无文化者得我技,有文化者得我艺。意思是没有对紫砂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创造出紫砂艺术精品。
B.京剧四大流派的产生,是京剧在孕育发展过程中相互切磋、甚至相互竞争,各种戏班都挖空心思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结果。
C.宜兴的人文环境是徐悲鸿、吴冠中、顾景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宜兴在南方属于艺术发达之地,名家云集,百舸争流。
D.中国的字画都有自己存在的文化土壤,中国特有的市场培育和鉴赏家的品评促进了中国字画的发展和壮大,造就了书画大家。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举出京剧大师的产生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只有经过长期模仿的“匠”的过程,才能在此基础上达到“艺”的境界。
B.顾景舟最终能够超越“匠”,与他孤高自标的艺术追求密切相关,也与他和上海的文人画家彼此砥砺交流密不可分。
C.宋元以来,画家大师辈出的年代,都是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极度发达的时期,所以成就了不同派别的众多名画家大师。
D.作者说张大干出国后的作品缺少神韵,说明中国书画大家只有在中国才能创造出一流的艺术作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4 11:34: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泥鳅面
谢二孩能清楚记得第一次的情景:心里像揣了只小鹿,他放下肩上装花生的编织袋,拍拍衣服,捋捋头发,才轻轻敲了敲棕色安全门。
谢二孩大舅的老岳丈是堤角安缸子的表叔的表叔。他要见的是缸子的表姑和表姑父。
这次,谢二孩趔趔趄趄地扛着一袋红薯,敲响了表姑家的门。开门的还是上次那个女孩,男人和女人也都在家。男人看着电视,女人磕着瓜子。谢二孩把红薯径直扛进客厅说,姑父好,表姑好,缸子让我给你们捎的红薯。
谢二孩把红薯放进储物间,正要离开,就听女人对女孩说,你把那兜泥鳅让二孩拿走。老刘怕鱼刺扎嘴,不敢吃,坏掉了怪可惜的。
谢二孩闻言,顿时来了精神,表姑您忘了,咱老家的泥鳅面,没有鱼刺,还好吃。今儿个我给您露一手,让俺姑父尝尝我的手艺。
不待女人回复,谢二孩接过女孩递来的泥鳅,麻溜地钻进了厨房。他问跟来的女孩,家里有竹签吗?
女孩点点头问,要竹签干啥?
谢二孩诡秘一笑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谢二孩先把一条条泥鳅串到竹签上,又把切好的葱丝、姜丝、蒜片和辣椒丝炝锅,然后在锅里加入适量的清水、精盐、蚝油和料酒,最后在水面上架起串好的泥鳅。汤料烧开后,滚烫的沸水恰好拍在泥鳅身上。不大一会儿,涮熟的泥鳅肉就会一点一点落进汤锅里,竹签上只剩下完整的泥鳅骨架。
“这时,就可以下面了。”谢二孩洋洋得意对女孩说,霎时感觉自己主贵了许多。
泥鳅面端上餐桌,谢二孩恭恭敬敬地对男人和女人说,姑父、表姑,泥鳅面既是主食,也可以当下酒菜。您二老先尝尝味道怎么样。
女人坐到餐桌旁,试着舀了一勺汤,小心翼翼地送进嘴里。一勺汤还没咽下,就大呼小叫地说,老刘,味道好哩很,快来尝尝!
男人从报纸上移开视线,极不情愿地走过来,尝了一小口,脸上随即浮出欣喜,吩咐女孩,快拿酒去,让我喝两盅。
男人问谢二孩,会喝酒不?
谢二孩腼腆地说,喝酒光晕。
男人哈哈大笑。男人说,喝酒不晕,喝酒干啥?要的就是这个感觉。你先别慌着走,陪我喝两杯。
男人喝着酒,问谢二孩,你来多次了,是不是有事想让我帮忙?
谢二孩说,没啥事。
真没事?
真没事!
谢二孩岔开话题说,河湾和堤角,都紧挨着黄河故道。下次,我用黄河故道的野生泥鳅,再给姑父您做一回面,味道肯定比这个鲜,比这个还好吃。
男人把眼一瞪说,你该不会拿泥鳅面贿赂我吧?明白告诉你,我这人做事向来光明磊落,从不损公肥私。如果是违背原则的事,你最好别张嘴,免得自己难堪!
擎好吧,姑父。谢二孩说,您这个侄儿,啥都会就是不会求人,只要我张口让您办一件事,您就立马把我撵出去!
女人拍拍男人,丢个眼色说,吃饭哩,老刘……
谢二孩说,姑父提醒得对!
隔了一段时间,谢二孩果真又来了,做了一回纯正的野生泥鳅面。女人近乎炫耀地问男人,俺老家的风味,咋样?
男人点点头说,不孬,真不孬。
这回,谢二孩陪着男人,喝干了一瓶白酒。
谢二孩有个大官亲戚这件事像长了翅膀一样,被传得沸沸扬扬。谢二孩也像转了狗屎运,在短短几年间里,就从乡里的普通办事员,一路飙升当上了乡长。   当上乡长后,谢二孩如鱼得水,借助国家扶贫项目,利用水面网箱养鱼、养虾、养泥鳅,利用湿地种藕、种稻、种垂柳,群众交口称赞,上级接连表彰。
谢二孩在百忙中,依旧会抽出时间,去给表姑家做一顿野生泥鳅面,陪姑父喝几杯小酒。
(有删改)
①主贵:河南方言,大意为娇贵,贵重。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谢二孩能清楚记得第一次送礼的情景,通过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谢二孩的紧张心理,属于插叙的写法。
B.文中谢二孩一口一个“姑父”、“麻溜地钻进了厨房”等细节描写传神逼真,刻画了谢二孩孩嘴甜、乖觉、机灵的形象特点。
C.男人反复问谢二孩是不是有事情求自己,并告诫谢二孩打消贿赂自己的念头,可以看出他是个谨慎的官员。
D.大家认为谢二孩孩有个大官亲戚,并将此传得沸沸扬扬,而事实并非如此,小说借此讽刺了人们捕风捉影、不深入调查的现象。
【小题3】【小题4】小说画线部分用了不少的篇幅来写谢二孩做泥鳅面,看似闲笔,实则不可或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5】【小题6】这篇小说耐人寻味,谢二孩和男人的做法既有让人赞赏之处,也有让人深省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一情景似曾相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庄子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

“庄子持竿不顾。”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他只问了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这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小题1】试从三个方面概括庄子的精神境界。
【小题2】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如何理解这段话?
【小题3】作者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有什么用意?
【小题4】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原文只有97个字,而这里却用了近800字进行表述,请探究这里化简为繁的用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梦人(节选)

严敬

①春天来了,白水塘畔的三角梅早早就把花开上了,一簇簇凝固的火焰,忧若梦境。我们的新家就安在这里。

②要说白水塘,真的,它曾经名副其实,不但有水,水里居住着鱼,还有荷塘,生长着许多荷叶。荷塘虽然不大,十多亩的样子,但钻到里面,被荷叶簇拥,也会产生辽阔无穷的感觉。到了夏天,荷叶匀肩搭背,填补了彼此之间的缝隙,几乎覆盖了整个荷塘。白色的水鸟时时盘旋在池塘的上空,等相中了满意的地方,便一头扎下去,没入荷叶里面,得意地鸣叫。接着,荷叶们纷纷想开心了事,荷花开了,水红色,星星点点,点缀在一片碧绿之中。风吹过荷叶,荷叶一面的裙边便朝另一面翻卷,露出比叶面浅许多的底面,折叠成一个半圆。风如果不停的话,荷叶就始终保持着这种折叠的样子。可是,闷热的午后,风忽然停了,荷叶也仍然是那种半卷的形状,像一个人,将手臂高举起来,再也没有放下来。喧嚣的荷塘变得寂静,荷叶似乎瞬间沉睡。荷塘里的鱼儿喜欢这个时候浮到水面,一边纳凉,一边吮吸荷叶的清香。这是昔日的白水塘。后来,房产开发商开始填埋荷塘。荷塘渐渐缩小,慢慢消逝。

③冬天,荷塘尚有一角未填.剩下一捧清水和数株枯荷。每天都有两三人到荷塘垂钓。他们在塘边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挂饵、抛丝、提竿,样样做得一丝不苟。我和雯雯远远地看着他们,雯雯的笔下,除了花鸟虫鱼外,又有了这些垂钓者的身影。

④天气骤冷.飘起霏霏细雨。这种恶劣气候足以摧毁任何垂钓者的信心。但仍有一个穿雨衣的人到荷塘来垂钓。他是一个极其投入的垂钓者,伫立在荷塘畔,半天纹丝不动。他全神贯注,眼晴一刻也不离浮标。有时,他会举着钓竿,朝左或者朝右移动数步,换一个钓窝。先前,许多人时剩存的荷塘里面是否有鱼表示怀疑,但这个雨中垂钓者告诉人们,没有被填完的荷塘的确有鱼。这些鱼大概有三种结局:一、吞下垂钓者的诱饵,成为垂钓者的收获;二、拒绝垂钓者的钓饵,忍饥挨饿,最后俄死;三、等待推土机的活理,鱼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⑤这个垂钓者有顽强的毅力,风雨无阻,身影每天都出现在荷塘啤。他背对着房舍。他的背影很像一个石块。在雯雯的画里,他真的成了一块沉默、冰冷的石头。很久都不见他提一下鱼竿。风悄悄地擦过他的脊背。有时我们甚至认为,他可能不是一个真正的垂钓者,他只是一个悠闲散漫的人,多余的时间没有办法打发掉,于是,索性来到荷塘,陪伴那些鱼。

⑥有一天,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天忽然放晴了。好天气一下子给荷塘招来了几个垂钓者,一、二、三·····一共七个垂钓者。他们个个站得笔直,眼睛紧盯浮标,生怕鱼儿咬钩而错失良机。鱼儿早就俄坏了,他们快速地寻找食物,悬挂的鱼饵终于可以尽到职责。

⑦荷塘的水源本来早已枯竭,荷塘见底将是不久的事情。但一场大雨改变了这种情形,雨水一下子聚满了这个荷塘。新鲜而陌生的水流,带来了大路上的泥尘,带来了岸上的青草,带来了植物的种子,还带来了许多溺水的昆虫。这片小荷塘忽然变得令人向往和迷恋。雨水本来给困住这儿的鱼带来了逃生的机会。但是,它们太喜欢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生水。以致产生错觉,以为荷塘依然是它们往日的家。

⑧但这不表明,荷塘里的鱼从此可以过上太平日子。食物总有吃完的一天.而人的耐心又非常可怕,他今天一无所获,明天他照旧守在荷塘边,即使第二天他空手而归,但他还是会寄望于第三天。鱼很难斗过人,它的耐性没有人的好。鱼吃完荷塘的食物后,饥俄开始折磨它。垂钓者的美味天天悬浮在它的眼前,更是时它的折磨。鱼最终会去吞食钓饵。鱼被提出水面后,新鲜的身子,闪着银光,像一枚奇异的果实悬挂于空中。

⑨鱼继续和人比试着耐心。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制胜的法宝就是耐心,荷塘边只剩下一个垂钓者,他天天来荷塘,一来就不慌不忙地做窝、系线、抛丝,然后像生了根似的蹲在塘边。有时候,他会打个叱。天气好的时候,他说不定还会就着塘边的细草,睡上一会儿。

⑩雯雯越来越沉迷读书,她笃信知识就是打开世界的钥匙,想象可以克服任何困难。雯雯说。那人来垂钓,就是为了做梦,他梦见了荷塘和塘里的鱼,以前,荷塘里长有茂盛的荷叶,塘水清凉。一群鱼生活在里面,这种生活本来很好,可是忽然有人开始填埋荷塘。荷塘越来越小,眼见得鱼儿们要被活理于泥土之中。雯雯说,她在一本书上看到过,那人终日做梦,梦成了他的牢笼也囚禁了塘里的鱼。

⑪我问雯雯:“书里没说怎样解救鱼儿吗?”

⑫雯雯说:“说了。等那人梦醒。如果他梦不醒,鱼儿们就逃不掉活理的命运。”

⑬我和雯雯看到,男人天天垂钓,无论他睡没睡,他都是一个梦境。他手中握着鱼竿丝线垂入水中。现在鱼儿们也知道了囚禁它们的是日日到塘边垂钓的这个男人,是这个男人的梦,只要摇醒这个男人,它们就可以逃出他的梦境,逃脱被活理的厄运。

⑭鱼群中一条条鱼拼命地咬钩,还衔着钓钩拉直丝线,企图牵动男人,好叫他醒来。但鱼的力气太小了,不仅没有弄醒男人。反而使男人睡得更沉。男人开始是坐着睡的,后来索性倒下身来.在岸边的草地上呼呼大睡。鱼儿们非常绝望,照这样下去,他们无法脱离男人的梦境。

⑮我问雯雯:“书上没有说有别的办法可以救出鱼儿们吗?”

⑯雯雯说:“爸爸,有,我想一定有,我正在寻找。”

(节选自《钓梦人》,有删改)

【小题1】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小题2】结合选文,概括雯雯的形象特点。
【小题3】分析选文的叙述特征。
【小题4】标题“钓梦人”有什么含义?它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非常张五常

李功耀

张五常经历独特,机遇奇佳,屡逢名师,曾师从阿尔奇安、赫希莱,并与科斯、弗里德曼、阿诺德、哈伯格等经济学巨匠亦师亦友。1966年,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张五常,博士论文刚完成一半,就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通知,学校给了他一个博士后奖金。1967年秋天,张五常到芝加哥大学任职,并在开学后几天就到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拜访了经济学家科斯。过去张五常与科斯素未谋面。

他一到科斯的办公室就战战兢兢地自我介绍说:“我是史蒂芬·阿尔钦的学生,曾经花过三年的时间读你的《社会成本问题》。”张五常才打量科斯,只见科斯头发斑白,戴着眼睛,正在桌子前阅读。科斯听了张五常那样说,好奇地抬起头来,问:“我那篇文章是说什么呀?”张五常一时无言以对,不知从何说起,过了一阵子,勉强地答了一句:“你那篇文章是说合约的局限条件。”科斯立即站起来,高兴地说:“终于有人明白我了!”

从此,张五常和科斯成了好朋友。正如张五常所说的,尽管他与科斯没有师生之名,但倒有师生之实。1969年张五常到华盛顿大学任职时,经常会接到一些不相熟的经济学者的长途电话和来信,说科斯要他们来问张五常,关于科斯的某篇文章是怎么解释的。20世纪80年代张五常到了香港,一位教授路过香港,告诉张五常一个故事。科斯到他们大学演讲,听众济济一堂。在演讲中,科斯直截了当地说,引用他的思想的人都引用得不对。到了个人提问时,一位听众问道:“当今之世,有没有一个引用你的思想的人是引用对了的?”科斯回答说:“只有张五常。”

被美国经济学大师如此看重的张五常在香港受挫,被评为“最差的教授”,对这个结果,他倒不以为意。每次上课,只要铃声一响,张五常进入教室,整个教室顿时会鸦雀无声。只见张五常往黑板前的椅子上一坐,把一双腿往讲台上一搁,就有声有色地讲起来。在课堂上,学生们或是鸦雀无声,全神贯注地听讲,张五常思维快如闪电,稍不留意,其精妙之处就会失之交臂;或是会哄然大笑;或是激烈争论,谁有疑问随时可以举手与张教授讨论,而正是这样的讨论,又会引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正因为这样的课堂气氛,张五常无论是开大课,还是开小课,每堂课都会爆满。香港大学有一个可以容纳350人的大教室,张五常在这个大教室开课已有多年,但是每次开课都有后来者席地而坐,对于学生迟到早退,他都“悉听尊便”。

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依书本讲授,只会限制自己思想的表达和灵感的迸发。即使是正式场合的演讲他也不会有多少准备。张五常教书几十年,从来就没有想到要写一本教科书。因为,在他看来,书中有的东西是不需要老师多说的,任何一个国际上有分量的教授从来不会依书而教的。而老师在上课时讲过的东西,学生必须在课堂内,尤其是在课堂外,到学校的图书馆去消化,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因此,张五常上课,重点在于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启发,教给学生的重点不是经济学的知识,而是如何利用经济学的推理、方法及假设去思考问题、解释现实的经济生活。

(节选自《乐龄时尚》2008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张五常博士论文刚完成一半,就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后奖金。这是由于他去拜访了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得到了科斯的器重。
B.张五常花三年的时间读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终于理解了文章说的是合约的局限条件。他是唯一理解科斯学说的人。
C.美国经济学大师看重张五常,可是他在香港却被评为“最差的教授”,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D.张五常进教室,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无论是开大课还是开小说,每堂课都会爆满。这是从侧面表现他的课非常精彩,非常具有吸引力。
E.张五常教书几十年,从来就没有想到要写一本教科书,他认为依书而教只会使自己受到束缚。
【小题2】“非常张五常”有哪些“非常”之处,请根据文本分点概括。
【小题3】对于张五常在香港被评为“最差的教授”,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