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居正禁毁书院及对荆州地区明代书院的影响
有明一代,政府四次封闭禁毁全国书院:第一次是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第三次是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第四次是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在国学空虚、地方官学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嘉靖年间在两年内连续两次禁毁书院,但书院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声望很高,屡禁不止。《万历野获编》上说:“虽世宗力禁,而不能止。”不仅如此,官方越禁,民间越办,所以明代书院,反以嘉靖年间为最多。明代第三次禁毁书院,是在万历七年张居正执政时。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在与首辅高拱的斗争中,依靠太监冯保作为内应,驱逐高拱,取得了首辅的职位。获得相位后,在政治、财政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围绕教育问题,张居正也实行了一些改革,他尤其以重实学为念,他对空谈之风十分反感,他认为经书是圣贤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士人只要倾心经书就可以服务于强国安民、立身处世,“何必别标门户,聚党空谈”。在他看来,“聚党空谈”势必将大批士人的精力浪费在门户之争上,从而影响他们探究经邦治世之学。所以他在1575年(万历三年)号召提学官督促教官、生员,“务将平昔所习经书义理,著实讲求,躬行实践,以需他日之用”,而不许另建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如有违反,则提学官和聚党者都要受到处分和责罚。由此可见,张居正当政之初,由于崇尚敦本务实的学术思想和出于改革对大量治世之才的需要,他主张恢复学校教育在重振国家中的主导地位,统一全国教育的形式与目标,而当时各地书院遍设、讲会日举的局面无疑是这种努力的巨大障碍。
其二,张居正的改革,其措施无可避免地损及许多富豪权贵、士大夫的政治利益和物质利益,尤其是推行均平赋役,更是开罪了一大批官僚地主。正如后来顾炎武所说的:“其改革是利于下而不利于上,利于编氓而不利于士大夫。”因而招致了统治阵营中相当一批人的激烈反对。这批反对者或在中央唆使言官上疏,或在地方利用书院讲学,对张本人及其推行政策进行抨击,所以他的指令并未完全执行。面对书院讲学行为的禁而不止,引起张居正极大愤怒和不安。于是对书院,必欲禁而毁之而后快。遂断然于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诏毁天下书院,自应天府以下,凡六十四处,尽改为公廨”。
张居正禁毁书院对荆州地区书院的影响,由于资料有限,当时的地方志中并未明确记载,但我们从后朝的地方志中,则隐若可见。在张居正正式表态反对建书院之时(万历三年),监利大观书院新建。在张居正的故乡江陵县,江陵龙山书院的废兴与张居正有一定关系。据《江陵县志》载:“龙山书院,在城东察院前,旧射圃也。嘉靖三年置。江陵(张居正籍贯)建第取土于此,事变宅废。书院之基,即捧日楼台(今荆州城张居正故居内)也。”明张应宗《重修龙山书院碑记》也载:“江陵龙山书院,其址始为城东射圃,后为文忠公(张居正谥号)捧日楼台。百年来,故址几不可辨。”从以上材料可知,张居正禁毁书院对江陵龙山书院多少是有影响的。
从根本上说,张居正禁毁书院并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目的,这不仅是由于地方书院创办的社会力量很大,还由于人们对他独断专权、安插亲信、培植个人势力及科举不公、舞弊成风的行为有所反感,致使下层社会舆论都倾向于保护书院。随着张居正在万历十年(1582年)卒去,被压抑十年的政治环境变得相对宽松,给书院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小题1】下列对张居正禁毁书院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居正在教育问题上重实学,反感空谈学风。他认为经书是圣贤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士人只应倾心经书,探究经邦治世之学。 |
B.当时各地书院遍设、讲会日举。这种局面阻碍了张居正恢复学校教育在重振国家中的主导地位、统一全国教育的形式与目标的努力。 |
C.张居正的改革招致了统治阵营中部分人的激烈反对。这批反对者在地方利用书院讲学,抨击朝政,使张居正的指令不能完全执行。 |
D.荆州府的江陵龙山书院建于嘉靖三年,位于张居正故居旁。张居正毁书院后,就可以把龙山书院旧址纳入宅第范围,修建捧日楼台。 |
【小题2】关于张居正禁毁书院的影响,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居正禁毁书院对反对空谈学风、崇尚敦本务实的学术思想,重整学校教育,培养治世之才具有积极意义。 |
B.张居正在1575年(万历三年)正式表态不许另建书院,而正是在这一年新建的监利大观书院受到了影响。 |
C.明朝于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诏毁天下书院”,建于嘉靖三年的江陵龙山书院被废弃,遗址百年后几不可辨。 |
D.张居正对书院必欲禁而毁之而后快,但是下层社会舆论都倾向于保护书院而使张居正所期望的目的没有达到。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书院是官方越禁,民间越办。明代第三次禁毁书院是在张居正执政时,在他死后,书院的复兴有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
B.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各地书院“别标门户,聚党空谈”将大批士人的精力浪费在门户之争上,培养不出有用之才。 |
C.张居正的改革损及许多富豪权贵、士大夫的政治利益和物质利益,招致了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士大夫的激烈反对。 |
D.张居正勾结太监、独断专权、安插亲信、培植个人势力,执政期间科举不公、舞弊成风,其各项改革均无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