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辨证看待“人走茶凉”
顾伯冲
“人走茶凉”是对世态炎凉的一种形象表达,经常有人以此慨叹离开工作岗位后处境的变化。但对于“人走茶凉”也需辩证看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应当成为一种常态。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长期以来,我们党的许多领导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正确对待身份地位的变化,对新班子的工作自觉做到不插手、不干预,体现了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赢得了大家的尊敬。然而,也有的领导干部不仅在位时安插“亲信”,为日后发挥“余权”创造条件;而且退下多年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还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叹“人走茶凉”,指责他人“势利眼”。这种现象不仅让新领导左右为难,不便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而且导致一些单位庸俗风气盛行,甚或拉帮结派、山头林立,搞得人心涣散、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削弱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照理说工作上的“人走茶凉”是常情,为何有人执意“人走茶热”?就当事人本身来说,主要有两类原因: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在一个单位好不容易站稳脚、有威望、说了算,不甘心退休后落个“人走茶凉”,于是千方百计延伸权力,不管政策如何、不顾政德影响,努力让那杯“茶”始终热着;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搞“余权”之意,只是离开领导岗位后极不适应,加之有些亲朋好友指望其继续为自己的利益发挥“余热”,便为这杯“凉茶”不断添柴加火。两种原因,尽管动机有异,但都对其原单位的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
其实,“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现象。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了炉子,就会逐渐凉了下来。”仔细琢磨,确实不无道理。从事物本质上理解,“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这杯“茶”是主人用来招待客人的,客人走了,主人就不会再续热水,也没必要再保持茶水的温度,只会把喝剩的茶水倒掉。因此,人走了茶非凉不可,不然就会变馊。
从工作层面上剖析,“人走茶凉”是一种社会规律。当领导干部离开原来单位、原有职位后,自然就不能再拥有原来那份权力和待遇。只有“在其位、谋其政”的人,才会履行与其责任相匹配的职责。因此,这种“人在茶才热,人走茶自凉”纯属正常。
从情感角度来体会,“人走茶凉”是一种人情规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交友圈,当个人离开单位、职位后,与以往同事、部属、熟人的联系往往逐渐减少,久而久之,关系淡了也是正常的。因此,过去门庭若市,现在车马稀少;过去请示、汇报、问候的电话不绝于耳,现在可能几天听不到一次电话铃声;过去被邀请出席各种庆典、宴会、研讨会、论证会,现在难得收到一份请柬;凡此种种,均属情理之中的事。
可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是一种常态,应辩证看待、正确对待。对领导干部来说,从岗位上退下来,不再负责那份工作,自然也就没有那份权力与责任,应及时调整心态,适应人生转变,以免陷入无穷烦恼。对于组织而言,应立好规矩,把尊重感情与明确职责区别开来,杜绝说情之风、挡住干预之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当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提倡把工作上的“人走茶凉”作为常态,绝不能影响对老党员老干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绝不能影响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但是,应处理好情感与原则的关系,切不可将本该凉了的茶水加热后再端上桌子。
(选自《 人民日报 》2015年08月10日07 版)
【小题1】下列关于“人走茶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自然现象上来说,“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用于招待客人的茶,由于主人不再续热水,茶自然就会变凉,不然就会变馊。
B.从工作层面上剖析,“人走茶凉”是一种社会规律。当领导干部离开原来单位、原有职位后,自然就不能再有原来的权力和待遇。
C.从情感角度来体会,“人走茶凉”是一种人情规律。当个人离开单位后,与原来圈子里的人联系往往逐渐减少,关系淡了也属正常。
D.从辨证看待上来说,“人走茶凉”属情理之中,老干部从岗位上退下来,应调整心态,适应转变,而组织也不应再对之多加关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常有人以“人走茶凉”来慨叹离开工作岗位后处境的变化,但对此要辩证看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应当成为一种常态。
B.有的领导干部因为怕“人走茶凉”,别人的势利眼,所以在位时安插“亲信”,退下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不愿撒手,这会使一些单位庸俗风气盛行。
C.领导人在位时门庭若市,退休后车马稀少;在位时请示、问候的电话不绝于耳,退休后可能很难听到一次电话铃声,这些都应当以平常心对之。
D.辨证地看待“人走茶凉”,也应当对老党员老干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不影响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愿“人走茶凉”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干部觉得自己在单位好不容易有了威望、说了算,不甘心退休后被遗忘,于是千方百计延伸权力。
B.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了炉子,就会逐渐凉了下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
C.“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领导干部离开原来单位、原有职位后,自然就不能再拥有原来的那份权力,当然也就没有了相应待遇。
D.对于组织而言,应当把对老干部的尊重感情与明确自己的职责区别开来,杜绝说情之风,挡住干预之手,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31 09:3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夏衍先生改编《祝福》的败笔——祥林嫂怒砍门槛
魏建宽
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一个要去信仰什么却很困难的时代,而不去信仰什么又觉得是十分可怕的时代。 
近日,读《牛汉自述——我仍在苦苦跋涉》,感慨良多!诗人牛汉是一个对中国文坛熟悉如家谱的人,文坛的风云变幻由他这样一位八十五岁的真性情的诗人来描述是令人相信的。牛汉说“在中国,想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心灵,真的很难”。革命家的夏衍又何尝不是如此? 
1955年,夏衍奉命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为的是让电影《祝福》赶在1956年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里上映。历史就是这样富有戏剧色彩,一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鲁迅讥讽为“四条汉子”之一的夏衍,却被指定来完成鲁迅作品的改编任务。夏衍在写于1957年的《杂谈改编》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接受这一改编工作就把它看作是一件严肃的政治任务”“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不过,夏衍还是做了一些大胆的改编,他在电影的结尾加上了画外音:“……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段画外音呢?夏衍的解释是“为了使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幸福时代的观众不要因为看了这部影片而感到过分的沉重,就是说,不必为古人流泪。”这样的改编完全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出现的狗尾续貂,这样的改编显然与鲁迅小说《祝福》的整体悲剧风格极不协调。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夏衍竟然在电影中添加了一个情节,一个祥林嫂捐门槛之后仍不能被鲁四老爷同意参加祭祀于是冲上土地庙怒砍门槛的情节。这一完全背离了人物性格逻辑发展的情节处理,当时就被很多人批评。可是夏衍却以祥林嫂曾“异乎寻常”“出格”地抗拒再嫁给贺老六为由,来证明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进而证明祥林嫂“难道永远会是神权下面的不抵抗的奴隶么”?
其实,夏衍这样的解释不仅不能证明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反而说明祥林嫂恰恰是匍匐在封建礼教下的奴隶。祥林嫂为何拼死不嫁贺老六?她正是在拼死“捍卫”好女不嫁二夫的名节啊!夏衍又说祥林嫂砍门槛“按情理只能是处身在失望、痛苦之极而爆发出来的一种感情上的激动”,既然是一时的感情上的偶发的冲动,怎能代替人物性格对情节的必然支配呢? 
夏衍同样是在《杂谈改编》中,不知是谦虚还是出于其它什么目的,承认对《祝福》《春蚕》《复活》的改编“应该说都是失败之作”!为何失败呢?我想,正是因为这完全不是他个人在创作,他只不过是在遵命创作。 
1959年,夏衍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全军电影剧作座谈会上,作了题为《漫谈改编》的报告。身为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这样告诫与会者:“在改编之前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什么立场、什么观点、为什么目的来改编这个作品;第二个问题是想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这个作品的主题思想。”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夏衍说:“我们要求的是从无产阶级立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的观点,通过阶级分析,为着对亿万观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而改编剧本。” 
读了夏衍的这一番说明,你就会发现夏衍之所以剧终加画外音,之所以让祥林嫂怒砍门槛,就是为了处处不忘新旧社会对比,有意识地突出社会主义好这一主题,突出无产阶级的斗争精神与反抗精神。但是这一改,却完全背离了鲁迅原著的主题。这样改编拍摄而成的电影,与其说是对鲁迅的纪念,倒不如说是对鲁迅的亵渎。 
观众看电影《祝福》,看到最后,悲剧成了喜剧,成了闹剧。祥林嫂砍门槛砍出了一场闹剧,这还罢了。苦倒是苦了那些撰文批评夏衍不该添加祥林嫂怒砍门槛的人。著名作家刘绍棠的儿子刘梦在回忆父亲的文章《燕赵慷慨悲歌之士——我的父亲刘绍棠》中说:“在1957年,不少人就是因为反对给《祝福》加上“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成了右派分子。”
文坛已经与政坛的风云紧紧纠结,文学已经成了政治的传声筒,作家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这个时候的夏衍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的创作理念,没有了自己的创作自由。文学规律已经被政治教条所代替,夏衍还是夏衍吗?此时的夏衍还能称为剧作家与戏剧理论家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57 年,不少人反对给《祝福》加上“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因此被打成了右派分子。
B.夏衍背离文学规律被政治驱使去改编《祝福》 ,夏衍就不再是夏衍,他也不够格再做戏剧家和文艺理论家了。
C.八十五岁诗人牛汉在对风云变幻的中国文坛评价时说,“在中国,想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心灵,真的很难”。
D.祥林嫂曾“异乎寻常”“出格”地抗拒再嫁给贺老六,说明她拼死都想“捍卫”好女不嫁二夫的名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不应该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否则作家遵命创作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自由。
B.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不可能再去砍门槛,这是由她的性格决定了的。背离人物的这一 性格而去做改编,作者觉得是一个败笔。
C.作者认为夏衍在电影的结尾加上画外音:“… …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与原作的整体悲剧风格极不协调。
D.让祥林嫂去砍门槛就是为了展示她“信任很困难,不信任又很害怕”的复杂的、矛盾的内心世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衍认为,改编应该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应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
B.夏衍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因此改编时他加了一个样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
C.夏衍改编《祝福》,之所以让祥林嫂去砍门槛,其目的是为了对比新旧社会的不同,突出无产阶级的斗争精神与反抗精神。
D.夏衍所强调的立场、观点、目的以及艺术形式等都是在改编时必须要明确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 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 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B.儒家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对待自然,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
C.儒家倡导取用有节、物尽其用,对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D.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但这些成分有时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方法是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
B.解决生态危机这个全球性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C.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 化危机。人类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不能强调征服和掠夺自然。
D.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们要结合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强调的是反对滥用资源,要珍爱万物。
B.荀子认为“圣王之制”要纳入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有相应的“时禁”期。
C.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孟子和朱熹更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们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D.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我们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①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②。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节选自2013年1月《南方周末》,有删改)
【注】
①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
②正相关: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小题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PM2.5浓度升高有气象原因,但其关系不大,主要原因是污染排放。
B.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在PM2.5上可以吸附更多的影响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
C.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
D.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不缺乏。
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是主观因素。
D.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也有可能降低PM2.5浓度。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控制PM2.5的浓度,整治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污染,限制使用燃煤锅炉,加强清洁作业,处理好生活垃圾等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求达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C.在工业领域一定要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加大对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也可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D.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是必然的趋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舢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梨赋诗,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小题1】上文议论的主要问题是()
A.批驳历来对《短歌行》的错误理解。B.《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和“乌鹊”一词的落实。
C.历代文学家引用《短歌行》的目的。D.《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含义。
【小题2】(小题2)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谈谈“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摘编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
D.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
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过程。
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
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
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C.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
D.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