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铅同位素考古:文物的指纹
吴晓桐
①如果说碳十四测年技术解决了考古发现的“何时”问题,那么铅同位素考古方法解决了文物来自“何地”的问题。
②1966年美国学者Brill在美国考古学年会上宣读了他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件铅玻璃、铅丹颜料以及铅青铜的铅同位素分析结果,宣告铅同位素考古的诞生。Brill的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玻璃与希腊的古代铅矿,英国、意大利、土耳其的铅矿,西班牙、威尔斯、撒丁岛的铅,以及埃及的古代玻璃和釉上的铅完全不同,表明中国古代玻璃最有可能产自本地。
③铅同位素考古的原理是怎样的呢?铅有四种稳定同位素,分别为204Pb、206Pb、207Pb和208Pb,其中204Pb总量是不随时间变化的,206Pb、207Pb和208Pb分别是238U、235U和232Th三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产物,被称为放射成因铅。由于各地金属矿山在成矿过程中所处的地质环境中铀和钍含量不同,以及成矿的地质年代不同,所以其中放射成因铅的含量比率会有不同。这样,铅同位素组成可以作为各地铅矿石的“指纹”——指征矿石的。
④在古代很多文物的生产中,铅或多或少会成为原料之一,例如青铜器、玻璃、陶釉、颜料等。因此,铅同位素组成也是文物的“指纹”,是探究古代矿产开发、商品生产和贸易交流等课题的重要参考依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德国、日本、美国和中国学者纷纷利用铅同位素方法探索青铜器矿料,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
⑤英国牛津大学的Gale夫妇首次将该项技术应用于探索青铜时代地中海地区青铜工业的铜料。通过对比青铜制品和铜矿山的铅同位素数据,他们提出了古代地中海铜矿料的贸易路线。此项成果于1982年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正式发表。几乎同时,德国学者发表了他们对阿纳托利亚古代铜器的分析结果,提出锡青铜合金化技术与铜、锡矿料同时被引入安纳托利亚。
⑥在我国,铅同位素考古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商周王朝辉煌的青铜器铸造技术独树一帜,青铜铸造业耗费了巨大的铜锡铅资源,但是作为青铜文化分布核心的中原地区恰恰是铜锡资源的匮乏区,铅同位素方法为解决商周青铜器矿料提供了重要的线索。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金正耀首次运用铅同位素方法测定了殷墟出土的12件晚商青铜器,并发现部分商代青铜器中含有高放射成因铅。在国内,这种罕见的异常铅仅发现于云南东北部的部分金属矿山,据此他提出了轰动学界的商代青铜器矿料“西南说”。此后三十年,金正耀团队对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三星堆、金沙、盘龙城、大洋洲、天马-曲村、琉璃河、炭河里、周原、洛阳等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测试,完善了中国青铜器铅同位素数据库,并明确提出了连接西南和中原之间的“青铜之路”。
⑦如今,铅同位素考古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而各国学者的研究势头丝毫未减。铅同位素考古方法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这使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0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件铅玻璃、铅丹颜料以及铅青铜的铅同位素分析,美国学者Brill于1966年宣告铅同位素的诞生。
B.铅有四种稳定同位素,其中204Pb、207Pb和208Pb分别是238U、235U和232Th三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产物。
C.英国Gale夫妇于1982年首次将铅同位素方法探索青铜器矿料的技术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正式发表。
D.以金正耀为首的团队通过全面测试,明确提出了连接西南和中原之间的“青铜之路”,这表明我国铅同位素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小题2】下列对“铅同位素考古”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铅同位素考古技术可以解决文物来自“何地”的问题,依此我国学者金正耀提出了轰动学界的商代青铜器矿料“西南说”。
B.铅同位素考古技术发现中国古代玻璃上的铅与埃及的古代玻璃和釉上的铅、撒丁岛的铅等完全不同,表明中国古代不具备生产玻璃的能力。
C.铅同位素考古的原理是依据各地金属矿山中铀和钍含量以及成矿的地质年代的不同,比较放射成因铅的含量比率,进而指征矿石的。
D.铅同位素考古方法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虽然铅同位素考古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但这种方法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国学者对阿纳托利亚古代铜器进行铅同位素考古分析,证实该地区在古代没有发现铜、锡矿料,当时的人们也没有掌握锡青铜合金化技术。
B.依据金正耀铅同位素考古实践结论,中原地区虽然拥有辉煌的青铜器铸造技术,但是该地区的铜锡资源匮乏。
C.如果用铅同位素考古方法对2013年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铜镜进行分析,就可以确定该铜镜大致于哪年制作而成。
D.2015年,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不少的青铜器。假如对这些青铜器进行铅同位素测试,能更好地完善中国青铜器铅同位素数据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14 12:3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①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②展望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③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 1945年左右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他们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然而,也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④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
⑤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
⑥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77%上升到2050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
⑧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⑨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小题1】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一现象是一个长期趋势而非短期失常。
B.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C.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2012年,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但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C.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D.网络的流行,使得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发达国家,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C.郊区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也将出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
D.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
想起了方孝孺
宋志坚
读过两篇关于 “读书种子”的文章,一篇是马斗全的《何为“读书种子”》。此文提出:“读书种子,应指极爱读书精神之承接、加深,并可影响、传递于后人。”另一篇是虞云国的《也说“读书种子”》。此文认为:“所谓‘读书种子’,就是传统文化强调的‘诗书传家’。这种读书,不以功利为第一念想,只是一种对人格的不断完善,对素质的自我提升,对文化的内在渴求。”
读着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中出现的是方孝孺。
《纲鉴易知录》载:“上(朱棣)之发北平也,僧道衍送之郊,跪而密启曰:‘南方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道衍和尚称方孝孺“素有学行”,我以为此“学”乃是学问,此“行”当指操行。从这番话看,“读书种子”不仅有包括“经、史、子、集”在内的读书人的学问,更有内涵了气节与操守的读书人之操行。   
那么,方孝孺就是“读书种子”么?倘若果真如此,岂不又与“读书种子”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而不是某一个人的观点相悖?这些纠缠不清的疑问,因为此后的奥运火炬的传递而受到启迪得到答案。
火炬的传递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可分为两个层次,显而易见的层次,是包括顽强拼搏公平竞争在内的体育运动的精神;超越体育运动的更高层次,即为它所象征的“世界和平、和谐、合作、友谊和团结”。于是忽然想到,“读书种子”也有两个层次,显而易见的层次是“极爱读书”的精神;超越读书本身的更高层次,即为包括“对人格的不断完善,对素质的自我提升,对文化的内在渴求”在内的读书人在“学行”上不断追求的精神。“读书种子”的传承,也需要有一棒又一棒、一代又一代的火炬手。
这样一来,我倒是弄明白了,道衍和尚如是说,并非意味着方孝孺就是“读书种子”,他是传承“读书种子”的一代读书人的典范,恰如传递奥运火炬的一棒火炬手。只是道衍和尚没有弄懂,因为上述两个层次的结构,使“读书种子”具有坚实的基础。“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小题1】下列对方孝孺的相关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正因为方孝孺“素有学行”,道衍才断言朱棣“武成之日”,他“必不降附”。
B.方孝孺身上的“学”“行”与虞文对“读书种子”的解读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C.方孝孺不仅有读书人应有的学问,而且有内涵了气节与操守的读书人的操行。
D.方孝孺有“极爱读书”和在“学行”上不断追求的精神,堪称“读书种子”。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不仅吸收了马文和虞文的可取之处,而且明确指出了“读书种子”应该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
B.作者对道衍的说法认识在逐步深化,从最初的悉心领会,到后来的完全明白,再到最后的尖锐批评。
C.“读书种子”的传承与奥运火炬的传递,既有内涵层次划分上的相似点,也有传递方式上的相似点。
D.在“学行”上不断追求的精神比“极爱读书”的精神不仅层次更高,而且濡养更难,所以至者稀少。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强调了“读书种子”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但是他将这种精神局限于“极爱读书”,显得过于狭隘。
B.虞文将读书精神延伸到了人格、素质、文化层面,但是他没有注意到这种精神的传递性,缺少发展的眼光。
C.方孝孺的“学行”体现了“读书种子”的两个层面,若他有“学”无“行”,道衍决不会为他“跪而密启”。
D.方孝孺作为传承“读书种子”的一代读书人的典范,他被灭族使明代出现了一个“读书种子”的空白时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6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钟声”意象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助兴,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后一层意义的钟声,逐渐具有了较丰富的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这就是西方哲学家所感悟的钟声所暗示的“精神时间”。在中国古代,钟声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他的《过香积寺》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佛教所说的“空寂”,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2003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都源于宗教,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作为某种庆典助兴的音乐。
C.在西方,钟声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在中国,“钟声” 既是宗教乐声也用于庆典。
D.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精神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E.中国古代诗人诗里的钟声,往往含有宗教的精神情感意味,但也具有特定的有审美属性。
【小题2】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一项是( )(3分)
A.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
B.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C.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白居易《长恨歌》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小题3】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请简述。 (4分)
【小题4】试用文中的观点简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一句中钟声的多重涵义。(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传统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生活对于民族的每个成员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而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所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①之感①。
历史上有所谓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时代,那是说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分析,分析传统中哪些成分变得无理了,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抛弃不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于无事。
(注)①橘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后用“橘化为枳”表示生物的品质因环境不同而发生改变。
(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原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传统是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的一种民族精神。
B.文化传统即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的形而上的道,一般说来它是一种惰性力量。
C.文化传统对本民族人民而言,是起着规范思维方法、支配行为习俗、规定价值取向等作用的一种重要力量。
D.文化传统是那些为某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互相激荡、长期积累的产物。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划线句“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句中的“其”指的是“传统的一个新成分”。
B.“与原型的同异”中的“原型”指所学的外来文化。
C.“虽未必面目全非”,意味着“学习所取、交流所得”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后有可能是“面目全非”的。
D.整个句子强调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有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为后盾,民族的某个成员酿出的独特心理,便可以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
B.拥有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团结、一个国家能够完整的前提和保障。
C.文化传统的变化往往需要经过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并经过自己文化传统的整合。
D.文化传统如果出了问题,就可能使某一时代出现文化、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危机,这时就需要冷静分析,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