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提起“人工智能”,人们总是想到科幻小说或电影里的虚构情节。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每天都在使用人工智能了,只是可能没意识到而已。
把人工智能等同于机器人是常见的误解。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容器,这个容器不见得非得是人形。如果说人工智能是大脑的话,机器人就是身体,这个身体不一定是必需的。比如智能手机里的语音助手,控制它的软件和数据就是人工智能,它发出的说话声音是这个人工智能的拟人化体现,但是语音助手本身并没有机器人的外形。
人工智能是个广义的概念。从手机里的计算器到无人驾驶汽车,再到未来可能改变世界的重大变革,都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人工智能分为三类。擅长某方面单一功能的叫弱人工智能。例如有可以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但它只会下象棋,你若问它明天的天气,它就不知怎么回答了。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称为强人工智能。教育学家弗雷德森把“智能”定义为“一种宽泛的心理能力,能够进行思考、计划、理解复杂理念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强人工智能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应该和人类一样得心应手。第三种是超人工智能。著名的人工智能思想家波斯特罗姆这样描述超人工智能:“它在几乎所有领域,包括科学创新和社交技能,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
现在我们的世界中弱人工智能已经无处不在。你的手机里就充满了弱人工智能系统。当你用地图软件导航、接受音乐电台推荐、查询明天的天气时,其实都是在利用弱人工智能。百度之类的搜索引擎也是一个巨大的弱人工智能,背后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排序方法和内容检索。军事、制造、金融等领域也早已广泛运用各种复杂的弱人工智能。
创造强人工智能则要难得多。迄今为止,人类的大脑是我们所知宇宙中最复杂的东西。要想创造一个达到人类智能水平的电脑,需要解决的困难可能超乎想象。首先要有具备人脑运算能力的硬件。事实上,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中国的天河二号每秒能进行3.4亿亿次运算,早已超过这个运算力了。但更困难的还在于,怎样利用这样的运算能力让电脑真正模拟人脑。不过,硬件的发展和软件的创新都是以指数级增长的速度发生的,开端可能像蜗牛漫步,但是后期会跑得非常快,强人工智能可能比我们预期的更早降临。然后,人类就可以做好迎接超人工智能降临的准备了。
(取材于(美)雷·库兹韦尔等相关文章)
材料二
如果有一天,人类创造出了超人工智能,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呢?
许多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对此感到非常兴奋。很难想象会有什么问题是超级智能解决不了的。疾病、贫困、环境毁灭、各种不必要的苦难,这些都是超级智能可以应对解决的。最激动人心的一个设想是: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实现永生。仔细想想,我们的身体是原子构成的,衰老只是身体的组成物质用旧了,就像汽车开久了零件会用旧一样。如果人工智能可以操纵各种原子结构,就能拥有完美的修复技术,或者干脆直接生产新零件不断替换掉旧的,这辆车就能永远开下去。甚至,我们可以 ——把大脑中所有的记忆数据直接转移到一个由超级智能制造出的全新的身体里。
但是,在另一些人眼里,人工智能对人类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核武器。一次采访中,对“人工智能未来是否会自行思考、进化并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个问题,比尔·盖茨的回答是:“我属于对超人工智能充满担忧的阵营。如果机器能替代人类做事,而没有发展为超级智能,那么只要管理好这些机器,善于利用,似乎没有太大危险。但在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人工智能很可能强大到需要警惕的阶段。”物理学巨匠霍金认为,成功研发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犯的最大错误,不幸的是,这也可能是最后一个错误。他说:“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将敲响人类灭绝的警钟。这项技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且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自行重新设计。人类受限于缓慢的生物学进化速度,无法与之竞争和对抗,最终将被取代。”
近日,包括霍金在内的数百名专家在一封公开信上联合签名,呼吁国际社会对人工智能研究进行合理监管,确保最前沿的研究不会失控。公开信指出,人工智能研究正快速取得进步,将对整个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专家们警告说:尽管现有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给世界带来了更多便利,但是也应该警惕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潜在伤害。科学家需要采取措施,预防最糟糕的结果出现。
忧也罢,乐也罢,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从现有的实际应用,还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工智能都是一把双刃剑
(取材于吴君蒙、张孝文等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就像人的身体和大脑,二者缺一不可。
B.人工智能是个广义概念,它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
C.目前生活中实际运用的人工智能都是弱人工智能。
D.在未来社会人工智能有可能全面地远远超越人类。
【小题2】(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面图形中对人工智能发展速度和趋势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换一个司机B.换一条新路线
C.换一辆新车D.换一个新导航
【小题4】(小题4)为什么说“无论是从现有的实际应用,还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工智能都是一把双刃剑”?请根据以上两个材料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08 02:4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一种审美,都分为物象审美与心智审美,欣赏古代艺术品,更是如此。物象审美,是一个初级的阶段,只停留在皮相的欣赏,如釉色、造型、图案等。而深入到物象之里的心智审美,是一个高级的阶段,能进入器物的核心价值,了解其产生的根本动因。也就是说,理解了皮相的特征,还要求得其所以然,那就需要研究其时代风尚、时代审美以及工艺技术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与古物气息相通,领会器物的象征作用,深入堂奥。

比如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瓷器、也是世界器物史上最有名的品种---汝窑瓷器,汝窑瓷器表面看来并不惊人,只见全身素雅的青釉装饰,或瓶或盆或笔洗等。但如果叩问,为何用简约的素雅之釉装饰?汝窑瓷器首先有着特殊的年代限定,据考证是宋徽宗时代二十年里生产的神品,是宫廷烧造,数量有限,流传不足百件的神奇传说,以及世界各大博物馆以拥有一件汝窑为荣,这些特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难出其右。其次,宋代是一个众多优质瓷器林立的时代,而汝窑之釉饰以及埋伏着特有的文化信息,才使其木秀于林,鹤立鸡群。

汝窑产品施天青釉,内为香灰胎,其意指天地。青色,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首要的颜色。青色是天,天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如此看汝窑瓷器,就不会停留在汝窑瓷器曾打破拍卖的天价这个层面上,而会视其为一种象征,一个寓言,任何装饰手段在她面前皆是浮云,其至圣境界,就是“王”,陶瓷界定汝窑器为王,即是此理。如要进一步推究,还可继续,经过大唐盛世,文化辉煌够了,精彩够了,堂皇够了,到了宋,文化应该休闲一下,回归一下,不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搞得那么紧张,而是顺其自然,因势而为。宋人达到了这个境界,是历史的必然,宋代的很多器物,都体现了这个特征,感性之后归于理性,灿烂之后趋于平淡,器物之理,乃人性之变也。宋人各类文化充满玄机,此言不谬。还说汝窑瓷器,还有一个特征,因表面气泡的缘故,造成了“寥若晨星”,这是古人的评语,多么美妙,四个字足以构成一首诗,一篇散文,足以打动后世每一个人:浩瀚天宇间有星光闪烁,星星与天空的对应关系,是不是能涵盖一切?在你的心中是否会有一刻晨星寥寥的夜景?

可见,欣赏古代陶瓷艺术,既要重视其外相的元素构成,更要探寻其精神密码的埋伏,久而久之,就可以避免单向度视角,避免狭隘的商业心理。古物给予我们更高远的境界,滋养我们疲惫又贫乏的心灵,让我们健康、审美地活下去,这才是收藏古物最终的真谛。

(摘编自程庸《文物的心智审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瓷器的物象审美指的是对瓷器的粙色、造型、图案等表象外在元素的品味与欣赏。
B.作为审美的初级阶段,物象审美只停留在皮相的层面,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并不重要。
C.意指天地、顺其自然、因势而为等是汝窑瓷器全身素雅青粙装饰中包含的精神密码。
D.没有心智审美,收戴家就无法与文物气息相通,领会其象征作用,心灵难以得到滋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以汝瓷为例,重点阐述了文物的心智审美及其重要意义。
B.文章指出任何一种审美都包括初级阶段的物象审美和高级阶段的心智审美。
C.文章第三段从并列角度把汝窑瓷器的粙饰及其所埋伏的特有文化信息揭示出来。
D.文章以文物审美为话题,按照总分总结构行文,篇末揭示了收藏古物最终的真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汝瓷能打破拍卖的天价,跟它不但是宋代优质瓷器的翘楚而且还是陶瓷之冠有关。
B.汝窑瓷器因为在宫廷烧造,存世数量又极其有限,所以有瓷器中的“神品”之誉。
C.宋徽宗时代虽然文化已经逐渐衰颓,但其休闲的文化氛围却孕育了瓷器的巅峰之作。
D.物象审美与心智审美互为表里,两者结合,就能获得多向度视角和开阔的商业心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有删节)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
这话的前半句是说,地球有限,资源有限,承载垃圾的能力也有限。后半句是我加上去的,意思也很明显,这个有限的地球并不是仅属于人的,而是属于所有生灵的。
我们必须考虑唯一地球中的其他生灵,必须考虑与自然相处的伦理问题,不妨直接提出一个倡议: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夜半归来的时候,要放低声音,因为考虑到他人已经睡觉;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狭路慢骑的时候,要靠在一边,因为考虑到他人可能超车;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使在无人看管的大田里拿了个西瓜,也会留下半块大洋,而不会心安理得地一走了之。伦理也许是力量博弈的结果,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有发自内心的做一个好人的自觉。如果你要等着熟睡的人和超车的人跑到眼前来主张他们的权利,并且只有在人家齿利拳硬的时候才肯放低声音,靠在一边,那你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比如金庸小说中的风波恶,当他面对一位不会武功的农夫,便不肯以武功相欺——于是得到了大侠萧峰的道德认可。也正是因为如此,踢寡妇门挖绝户坟,才被传统农民视为最缺德的行为,只有最没有道德的人才做得出来。
 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有道德的前提是承认对方的权利,而与对方是否主张自己的权利,是否有能力主张自己的权利无关。如果人类要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把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自己天经地义就应该拥有的一部分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这种承认必须不是出于外力的压迫,而是出于自己的道德自觉,才能使我们成为有道德的物种。正如解放黑奴,并非由于黑人的力量强大到了白人不得不妥协的程度,而是出于一部分白人的道德自觉。
 作为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人类必须考虑,他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其他物种的生活。当我们把一座山头剔光的时候,当我们把一条大河拦腰斩断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考虑到这会打扰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使它们失去栖身之所,整体灭绝;我们是否考虑到森林也有繁衍生息的权利,河流也有自由流淌的权利?
 在进化论之后,人类已经变成了自然演化序列中的一个环节,变成了灵长类的一员,不再拥有支配其他物种的天然权利。人类优越于其他物种的只是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但是能力不能保证权利。如果人类凭借能力来宣称权利,那无疑是说,强国可以对弱国为所欲为。这时,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
如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早已不是出于生存的必需,而是出于贪婪。毫无疑问,在所谓的自然竞争中,人类这个物种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没有任何物种有力量与之相抗衡!在这个强者通吃的社会中,如果强者不愿意承认弱者的权利,不愿意让出本不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那么,弱者就只有如鲁迅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既然是弱者,沉默是灭亡,爆发也是灭亡。
然而,在一个癌症患者失去了生命之后,夺去它生命的癌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呢?所以,承认其他物种的权利,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不仅仅是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智慧。
【小题1】结合文意,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把我们自认为天经地义就应该拥有的一部分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B.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与动物、植物乃至自然中的一切都保持一种相互的尊重,在彼此的尊重中,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C.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既体现着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所必需的,这是一种大智慧。D.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承认其他生物的权利,而与对方是否主张自己的权利,是否有能力主张自己的权利无关。
【小题2】(小题2)对于下列句子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中的“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其实是在承认其他的生灵也是权利主体,与人有同等的价值。
B.“在一个癌症患者失去了生命之后,夺去它生命的癌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呢?”形象告诫人们要善待唯一地球中的其他生灵。
C.“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暗示出道德是力量较量出的结果,强者掌握着道德的主动权,而弱者无所谓有道德或无道德。
D.“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表达了作者对强权的不满,对这个时代的忧虑:国家一旦强大起来就会丧失固有的道德意识。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漠视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掠夺自然,从来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贪欲。
B.不管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还是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都是一样:拥有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承认对方的权利。
C.人类拥有优越于其他物种的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就拥有支配其他物种的天然权利。
D.人类作为物种,在自然的物竞天择中,已经成为最强大者,但仍是自然演化序列中的一个环节,是自然的一部分。
【小题4】(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黑奴的解放,不是由于黑人拥有强大的反抗力量,而是出于白人的高度道德自觉,其实是社会道德的进步。
B.在我们考虑到森林也有繁衍生息的权利,河流也有自由流淌的权利后,人类就应该停止一切开山截流的行为。
C.金庸的小说,在刀光剑影的打打杀杀中,不仅刻画出侠者武功盖世,同时也着意传播一种深沉的道德意识。
D.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应该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不去打扰其他物种的正常生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源自孔子对诗歌、乐舞的功能及其艺术活动机制的概括。《论语·阳货》有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它全面集中地表述了诗歌通过表达情志来发挥社会作用的机制,表现出孔子对诗歌艺术特征的准确把握.
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的“兴”,主要指诗歌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引发联翩的想象,可以“引譬联类”“感发志意”,增进人的修养.《论语·学而》栽子贡能借引《诗经》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说明品德修养必须要不断提高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是诗歌起兴作用的具体例证.“观”则点明了诗歌的认识功能,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指的是诗歌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情物态,可通过诗歌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和人民的愿望.此外,“观”也可以包括对赋诗者品性和志向的观察。
所谓“群一;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主要指人们可借诗歌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促进群体成员闻的协和融洽.孔子主张诗教、乐教,认为诗歌和音乐教育可协调社会关系和群体氛围,使人们和谐相处.所谓“怨”,即“怨刺上政”,主要指诗歌可以抒发不满,泄导人情.*怨一的内容既可以是针对社会政治的,也可以不局限于宏观政治领域,举凡家庭、朋友。男女以及各种社会人事之间,都会有情感的郁结,都可藉诗歌加以抒发,由于儒家“诗教”的约束和“中和之美”的规范,这种“怨”又必须是“温柔敦厚”和“止乎礼仪”的。后来司马迁所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甚至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的观点,都与“诗可以怨”的见解一脉相承。
兴观群怨说,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抒情性、感染性、认识作用和社会效果等特征,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四者主要从诵诗、学诗和用诗的角度上立论,但其精神贯通于整个文学活动。兴、观、群、怨四字概括精当,言简意赅,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和生机,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和发挥的空间。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例如,刘勰针对缺乏怨制内容的汉赋所提出的:“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在唐代兴起的反对齐、梁遗风的斗争中,诗人强调诗歌的“兴寄”以及唐代新乐府作者所强调的“讽谕美刺”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直到清末,在黄宗羲的《汪扶晨诗序》及其他许多作家的文学主张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
当然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后世一些人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文学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褊狭,例如对于山水诗、爱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此,因此常常造成偏颇。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观群怨”学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之一,是孔子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贡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B.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兴观群怨”的理论,认为诗歌通过表达情志来发挥社会作用,准确把握了诗歌的艺术特征。
C.“观”既指通过诗歌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和人民的愿望,也指对赋诗者品性和志向的观察。
D.山水诗和爱情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排斥,是因为它们虽然体现了文学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但缺乏应有的社会功能。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群居相切磋”,孔子主张借诗歌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协调社会关系和群体氛围,促进成员间的协和融洽,使人们和谐相处。
B.诗言志,人们情感郁结,对社会政治不满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心有所触情有所感,都可藉诗歌加以表达抒发,以浇胸中块垒。
C.“兴观群怨”学说言简意赅,概括精当,虽然它是从诵诗、学诗和用诗的角度上立论,但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都贯通着它的精神。
D.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继承并发展了“兴观群怨”学说,特别看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文学脱离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关雎》首章以水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这种写法是“兴观群怨”理论中“兴”的具体表现。
A.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B. 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以及韩愈“不平则鸣”的观点,与孔子所说的“诗可以怨”的观点是一致的。
C.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学说的理论思想,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汉朝承秦制,同样是中央集权、郡县制,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做了重大调整,由残酷暴烈的焚书坑儒倏忽而变为温文尔雅的独尊儒术。这一变化看似是对前者的反动,实则不过是前者的升级版而已,是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统治方式。
焚书坑儒是不让你读书,而独尊儒术是让你只读一种书。不让读书或许会降低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人们还有常识,还保留着基本的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即便在道路以目的严酷统治下人们仍然能够有自我意识,仍然知道真假对错善恶美丑,所以,当统治的严酷性超越了人们的生存底线和道德底线之后,揭竿而起便没有什么意外了。
只读一种书,与此大为不同,由于没有了参照,理论无法竞争,道德无法比较,书中的理论被奉为唯一的真理,书中的道德是至高无上的标准。而且儒家巧妙地移孝为忠,把以“孝”为基准的伦理推延至以“忠”为鹄的,舍小我,为大我,精忠报国于是就成了最高的道德规范。那么,国在哪儿呢?在专制体制下,国其实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伙人的私有物,并非是天下之公,报效国家实则是报效朝廷,报效皇帝。爱国家也即爱朝廷,爱皇帝。愚忠就是这种新型愚民教育的追求目标。失去自我省察能力的人们以爱皇帝为荣,处处为朝廷着想,而且是真心实意地。坑儒升级为尊儒,奴隶降级为奴才。此时,并不是“屁股决定脑袋”,而是意识形态决定脑袋,每个人的大脑里都被嵌入了统治者的芯片。
与独尊儒术并行的政策是罢黜百家。儒家想要永居统一思想的垄断地位,离不开残酷无情的法家来支撑,“儒表法里”的统治格局就此逐渐形成。检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朝代往往以“文字狱”等形式对那些具有异端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无情的打击,直至肉体消灭。尊儒辅以坑儒,这样,越过主流意识形态,敢于独立思考就成了一件极端危险的事,大智大勇、旁逸横出的公共知识分子难觅踪迹。一边尊儒,一边坑儒,文功武治,相得益彰,统治的技术愈益娴熟。
把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唯一内容,把儒家教义作为考评的唯一标准,升官进爵无需考虑民众的意愿,学而优则仕,背诵经书即可。科举制使平民阶层具有了平等的上升通道,有助于消解阶层固化。但与其说它是一种优化社会结构的政策,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加强意识形态统治的制度更准确些。正是在这种“推拉”效应下,儒家教义弥漫于整个社会,统治技术臻于至境。
儒家垄断了真理,也就终结了真理。既然被奉为真理甚至是信仰,那就不能怀疑它,既然不能怀疑,那就意味着放弃了思考。罢黜百家之后,整个民族创新能力逐渐萎缩,思想文化全面停滞。
(选自彭大鹏的《坑儒与尊儒》,有删节)
【小题1】文中说,“尊儒是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统治方式”,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其“新”的一项是
A.焚书坑儒是不让你读书,而独尊儒术是让你只读儒家经典。
B.尊儒使人们没有了参照,理论和道德都是唯一的,人们失去了基本的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
C.精忠报国是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在报国的名义之下,尊儒追求的目标其实是爱朝廷,爱皇帝。
D.汉朝在意识形态统治上采取尊儒举措,其最终目的是加强和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朝在意识形态统治方式上与秦朝有很大不同,但在政权体制方面与秦朝无本质差别。
B.尊儒使民众辨别不出真假对错善恶美丑,从这个意义上说,尊儒之祸甚于坑儒。
C.儒家想要永居统一思想的垄断地位,就需要法家支撑,用“文字狱”的形式打击有异端思想的知识分子。
D.利用法家手段对异端无情打击,利用科举制对平民有意拉拢,是统治阶级推行儒家思想的两大方式。
【小题3】怎样才能激活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对视觉文化投以了较早的青睐。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像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问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设计的一位教授,当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的电视画面有什么感想。他说,看着双子大楼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
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和深刻。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的大声疾呼颇为强烈。他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中央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为近90亿,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MTV一个频道一年的广告收入就近这数字,这个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他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就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选自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
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
C.世贸大都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疼痛的关键。
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做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文化现象。
B.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察视觉文化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系。
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像文化文盲。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小题3】(小题3)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