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来看,当时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已形成,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与世界许多古文明建筑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是中国建筑一大特色,《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不以单一的独立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从发掘的极为片段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情况看,雄伟壮观;从陶俑的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的坚实也无不显示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汉、唐、宋、明、清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建筑美学风格,这个风格就是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祭拜神灵即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了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庙宇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本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占着明显的优势,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迷狂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点。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格。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通过“借景”“虚实”等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编自李泽厚《建筑艺术》)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不仅说明当时木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B.新石器时代,人们祭拜神灵就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所;儒学替代宗教后,神人同在的倾向发生了彻底的扭转。
C.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能使人在游历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这是中国建筑理性精神的很好体现。
D.中国建筑讲究对称,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有机安排,因此,虽然它的风格严肃方正、严格中有变化,但整体布局和谐统一。
【小题2】下列对于中国建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的土木体制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并且成为后世的主要建筑形式;从秦到清基本保持、延续着一致的建筑艺术风格。
B.中国建筑以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为特征,表现了中国人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生活意绪。
C.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建筑材料暖和、坚实,建筑物之间相互接连和配合,平面铺开,雄伟壮观。
D.中国建筑的代表主要是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是威严庄重而高耸入云,给人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的空间感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以逶迤交错、气势雄浑的建筑取胜,基督教、伊斯兰教建筑则以孤立高耸、出世脱俗的单个建筑见长,二者各具特色。
B.封建社会晚期,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出现了,打破了以前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的变化。
C.以阴冷的石头、空旷的空间等体现出的反理性迷狂意识是西方宗教建筑的审美特征,这与中国建筑的审美观念有很大不同。
D.“借景”“虚实”等方式把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明了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逐渐取代充满理性精神的美学思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9 12:29: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共9分,选择题每题3分)
植物的“眼睛”
近年来,越越多的植物学家认识到,植物除了能利用阳光进行光能合成外,还有更多的功能。植物通过许多复杂手段获取并解读阳光携带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植物不仅能感觉到其他植物的存在,并以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几率,而且还能通过阳光确定春天是否已经临,冬天是否已经结束。通过阳光,种子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发芽,成年植物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开花。
植物的开花过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大多数植物能做到与季节变化保持高度一致。如果白天时间太长,某些种类的植物就不会开花;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白天持续足够长的情况下才会开花。观察结果表明,植物能随着季节的变化估算出白天的变化长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它们必须会区分白天和黑夜,测量时间长度,综合各种信息。植物真的具有这种能力吗?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就像植物通过受光体测量光线一样,它们也能测量时间,准确地说是通过生理钟测量的。
早在很多年前,植物学家就已认识到,光在决定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开花时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那时的科学家认为,光合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目前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个结论有些过于简单化。实际上植物不是通过聚集光的能量,而是通过搜集和加工光携带的信息促使其生长。虽然植物没有感觉器官感知光,但其体内的每个细胞内都生有受光体。受光体就像它的眼睛,能使植物感觉到光的存在、强度、持续时间、方向以及颜色的相对比率。
光携带了大量信息,而植物能够解读这些信息。植物是通过“研究”白色环境光(由各种颜色组成)开始解读光所携带的各种信息的。叶绿素有选择地从白光中吸收颜色或波长。绿叶能吸收大部分红光和蓝光,并通过叶片反射,传播一种被称做“远红光”的光线,这种光的波长恰好在可见范围之外。
植物不仅能测量各种颜色的密度,而且还能测量某种颜色配对的比率。科学家们曾做过一项实验,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植物通过测量红色与远红色之间的比率能“看见”其他植物叶子的阴影。这一观点认为,植物所处的环境如果过于浓密,其他植物反射的远红色光就会增多,而吸收的红色光就会减少。因此,植物只要检测出红色和远红色光之间的比率,马上就会知道它是否被遮挡了。
随着植物视觉系统的发现,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植物在分子层面的工作原理。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都适应了一天24小时的循环形式,植物当然也不例外。大部分生理过程都是按一天的生理节奏进行的,早在1930年,德国生理学家欧文·勃宁就认为植物通过其体内的生理钟测量一天的长度。但是生理钟并不像机械钟那样准确,其循环周期只是大致接近24小时。因此,生理钟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以与太阳的循环周期保持同步。植物的感光受光体就起这种作用。
1998年,植物生物学家史蒂夫·凯和他的研究小组第一次鉴定了一种能让植物生理钟保持同步的受光体。这些分子就是光敏素和隐秘色素。植物学家克林·皮特恩认为,生理时钟直接促进植物生成一种能对光的季节变化产生反应的分子。同时他又指出,无论是这种分子还是受光体都无法单独发挥作用,二者必须结合起才能促使植物开花。
植物学家对近取得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他们发现了植物通过一个复杂的信号网络使其生长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的秘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植物“生长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的秘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能够聚集光的能量进行光能合成。
B.植物能够获取并解读阳光携带的各种信息。
C.植物能够通过体内细胞的受光体感知光线。
D.植物能够借助光体调解自己的生理时钟。
【小题2】【小题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植物虽然没有眼睛,但其体内生有类似动物眼睛的用以感受光的器官。
B.阳光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都与阳光密切相关。
C.光能合成是植物的一个次要功能,获取并解读阳光中负载的各种环境信息是植物最主要的功能。
D.生理钟促进植物生成能对光的季节变化产生反应的分子,从而促使植物开花。
【小题4】【小题5】什么是植物的“眼睛”?为什么这样说?(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师,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代的学术精英,他们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也是该民族在该特定历史时代的精神之光,同时也“蕴藏着超越该特定时代的最大信息量”。大师涌现的时代,往往也是一个民族鼎盛的时代,或者是鼎盛到来的前夜。
时下,国内各大媒体重量级人物频频亮相,动辄就是“大家”、“大师”。其实这是一种误导。说实话,即便是出大家大师的时代,也不可能有这么多。大师做学问的目的仅在学术本身,他们知道,学中之道贵在打通,道存则通,道无则隔。所以,真正的大师所为不是猎取功名利禄,做的是讲学又讲道的学问,他们断不愿频频公诸大众媒体。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媒体的良苦用心。称呼大师,不失为一种礼貌,然而,过度恭维且易误导大众,是害多而益少的。对于被称呼者来说,不失为一种“狂”气,有时候也是一种洒脱,一种超然。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是对“狂”的正面解释。古往今来,“狂”人也层出不穷,他们的成就也往往不是那些“狷”者能望其项背的。春秋、两晋、汉唐等时期在这方面出现过许多典型代表。也正因为如此,春秋诸子、魏晋思想、汉唐文化,凌驾百代,皆后无来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狂”所成就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则尤然。但如果狂妄过度则又是一种轻浮,一种浅俗,不利于学术,也不利于发展。
我们知道,“大家”和“大师”会影响时代甚至是影响人类的。他们的作品也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或标志着人类精神的重大转变,不仅有艺术上和艺术史上的价值,而且还要有审美上和审美的时代性的贡献。这样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往往是跨越式的、划时代的,具有标志性意义,如达·芬奇、毕加索、顾恺之、王维、石涛等。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往往能从深度和广度上切入历史,甚至切入人性的深层状态中去。而我们目前的某些艺术家,充其量也只是影响了当下中国,更不要说影响人类发展的总体进程,怎么称得上“大师”?顶多算是“名流”。作为一个有责任的艺术家,眼下不是标榜自己是什么,也不是别人称呼什么,而应该静下来思考自己究竟是什么,能干些什么,并找准自己的艺术和社会坐标,针对性地潜下心来,好好用心“干活”,并思量着能做到什么程度。那些虚泛的东西留待别人去评判,由后人来定位。
之所以出现“大家”、“大师”乱称的现象,源于国人缺乏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真正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在西风东进的背景下。强势的西方国家加强文化的推销,让毫无准备的国人和缺乏远见的“专家”来不及思考,一时不知所措,找不到自我,也理不清是非。呼唤大师出于某种美好愿望。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过于局限在某个领域或学科,综合素质的不足是致命的。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当代名家”,大多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专门家而已,很少有学贯中西的通人之才。
当务之急,我们要多加考虑为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作何担当,担当多少的问题,而不是虚妄地自拜什么大师。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即便自命不凡,千万不要去无谓添乱。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大师”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师对于一个民族,有着极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一个民族的学术精英,他们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也是该民族的精神之光。
B.当下国内各大媒体动辄就是“大家”、“大师”,这其实是源于国人缺乏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真正了解和认识。
C.一个民族如果涌现了大量的大师,这往往代表着这个民族处于鼎盛的时代,或者是鼎盛时代即将到来。
D.如果艺术家及其作品具有跨越式的、划时代的,具有标志性意义,能从深度和广度上切入历史,甚至切入人性的深层状态中去,他们可以成为大师。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称呼艺术家为“大师”,这对于被称呼者来说,不失为一种“狂”气,有时候也是一种洒脱,一种超然。
B.我们对“狂”很早就有研究,孔子说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是对“狂”最早的论述。
C.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狂”人都层出不穷,他们积极进取,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D.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狂”也是这样,我们应对其辩证地认识,绝对不能狂妄过度。
【小题3】(小题3)下列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大师做学问的目的仅在学术本身,真正的大师所为不是猎取功名利禄,做的是讲学又讲道的学问,他们是不愿频频公诸大众媒体的。
B.当下,因西方国家加强文化的推销,这让我们一些缺乏远见的“专家”来不及思考,一时不知所措,找不到自我,也理不清是非了。
C.作为一个有责任的艺术家,应当做的是要找准自己的艺术和社会坐标,针对性地潜下心来,好好用心“干活”。
D.“大家”和“大师”可以说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作品是影响人类的,也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或标志着人类精神的重大转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为什么真实的生活不能直接成为艺术呢?这是因为,生活的真实,虽然是艺术形象结构的要素之一,但是生活的结构并不等于艺术的结构。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在根本上有统一的方面,但这种统一是矛盾的统一。市场上一筐筐真虾,并不是艺术,而齐白石的笔下,一枚枚用水墨画出来的虾,明明是假的,却是艺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打仗,不是艺术,没有人会买票去欣赏,但在京戏舞台上那种绝对没有死亡的可能,保证不会流血的把舞蹈和杂技结合起来的武打,却是艺术。
把反映生活、创造形象误解为按生活描红,是许多生活经验丰富的人不能进入艺术境界的最基本的原因。闻一多在《冬夜评论》中说“绝对的写实主义便是艺术的破产。”简单地照搬生活的逼真场景,并不能达到艺术的真实的高度,有时反倒给人一种既不真实又不艺术的感觉。艺术不管怎样模仿都不可能像生活本身那样生动而丰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不管多美的大理石雕像也不及彼得堡大街上的少女那么动人。艺术如果纯粹以自己逼肖于生活作为存在的理由,它就可能在写生活的竞赛中被淘汰。
艺术的创造性使它必须突破模仿的局限。要创造就不能满足于逼真,就不能不通过幻想和想象,就不能没有假定,就必须以想象的假定的形态来创造艺术的真实形象,达到既具认识又具娱乐功能的目的。不假定就不自由,不在想象中自由地创造就不能引起销魂荡魄的惊异,没有艺术的魅力。某一酒店主人为吸引顾客,暗叫一个人藏在丛林里模仿夜莺的鸣啭,十分逼真,深得顾客赞美。但当人们发现这鸣声是人的模仿,而毫无模仿者的创造时,就感到这声音讨厌了。没有假定,艺术也就没有娱乐作用了。
一个艺术家画一个苹果,就不单是对一个苹果的认识,而是包含了他对许多苹果的理解。同时,还表现了他对苹果的特殊感情,他自己对生活的特殊态度,对艺术形式的特殊理想。这么多成分的统一只能在假定性的模拟形态中才能实现。这种假定性的模拟形态,对生活的逼真来说,有它假的一面,但在本质上它是真实的。表面上看来生活的逼真经过了加工、改造、渗入、抽出,是被破坏了,但是它不但有更广泛、更普遍的真实性,而且有着生活所缺少的真诚的感情。艺术的真实,不是绝对地不掺一点“假”,相反,只有在假定形式中,真实性才能更充分地发挥。
生活不经过一番改造是不能成为艺术形象的。白石老人画虾,不止一次地减少腹下节足的数量,米开朗琪罗放在梅提契的墓上的青年男子的雕像超比例地延长了弯曲的腰身和手臂,二者不但没有导致虚假,反而达到更高的真实。生活的素材不同于工厂、实验室的原料那样有形的物质,对它的改造不能采用直接接触的方法,只能在假定性的想象领域中进行。莱辛在《拉孔奥》的前言中把艺术形象归结为“逼真的幻觉”。艺术的辩证法就是这样奇妙,为了使艺术更像生活,要敢使艺术不像生活。
(摘编于孙绍振《文学创作论》)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艺术的一项是
A.戴望舒创造“丁香一样的”姑娘,抒发内心的愁苦和惆怅,表达了诗人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的彷徨和梦一般的希望。
B.《红楼梦》不仅创造了以“太虚幻境”为代表的超现实的神秘世界,还有一个以“大观园”为代表的真实的假定世界。
C.京剧脸谱中的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表现忠义耿直,白色表现奸诈多疑,让观众清楚认识性格各异
的角色。
D.建国初期,有个地方戏剧团演《牛郎织女》时,让真牛上台表演,目的是让观众感受解放区真实的
生活。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不能运用写实主义创作方法,否则作者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不能进入艺术的境界。
B.艺术不管怎样模仿生活,也达不到生活真实,而且以逼肖于生活为存在的理由的艺术可能在写生活
的竞赛中被淘汰。
C.艺术必须突破模仿的局限,要求作者通过幻想和想象,以想象的假定的形态来创造艺术的真实形象。
D.发现夜莺的鸣啭是人的模仿后,顾客就不再喜欢,说明没有假定,艺术就没有娱乐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剧舞台上的武打,没有战场上真刀真枪的打仗和流血,虽然掺了一点“假”,但艺术的真实得到充
分的发挥。
B.艺术家画苹果的过程中融入他对许多苹果的理解和真诚的感情,画出来的苹果会对真实的苹果有改
变。
C.米开朗琪罗超比例延长人物的弯曲的腰身和手臂,达到艺术的真实,因此可以对人物进行直接接触
式改造。
D.使艺术不像生活是为了使艺术更像生活,说明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是统一的,而且是矛盾的统
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诸子论“富”
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管仲曾任齐国宰相,曾提出许多治国主张,这种“治国必先富民”的见解,也许是他为宰相亲身经历的感受或经验之总结。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荀子·富国》)。这是说,要使国家富足的根本方法,在于节省国家行政费用,而使人民富裕起来。国家要把节省的费用,用来改善民生。西汉政论家贾谊则说:“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新书·大政上》)。这是说,统治者要把人民富裕安乐作为治国的功绩,把使人民贫困痛苦作为为政的罪过。贾谊提出过许多治国主张,这里所说的是为政治国的标准。为政治国,千头万绪,功过难评,但能否先使人民富裕安乐,这是检验为政者功过最重要的标准。管仲、荀子、贾谊提出的“富民”思想主张,都强调了治国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民富”与“国富”是不能分开的统一体。不能“民富”而“国穷”,也不能“民贫”而“国富”;既要“民富”,又要“国富”。在这方面,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有精辟的见解。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都说:“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淮南子·主术训》)。这是说,国家没有几年的积蓄,是说不上富国裕民的。但是,治理国家,却不能出现国富民穷的局面。正如荀子所说:“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这是说,田野荒芜而官仓粮足,百姓贫困而官仓财盈,这真正才是国家快垮了。简言之,如果国富民穷,那么国家政权就要被人民推翻。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也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篇》)。即是说,老百姓富足,国君谁能不富足?老百姓不富足,国君谁能富足?这里所说的“君”,虽是指国君而不是国家,但孔子同样是强调了富民的重要性。只有民富,君才能富;同样的道理,只有民富,才能国富。
至于如何使民富而国也富呢?战国时期思想家慎子说:“善为国者,移谋身之心而谋国,移富国之术而富民”(《慎子·逸文》)。这是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把谋私利之心放到为国家谋利上,把使国家富足的方法用在使百姓富足上。这样就可以做到“国富”和“民富”。荀子、孔子、慎子等对于“民富”与“国富”的关系,都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
治理国家,要使人民先富起来,这样还不够,还要使国家也富起来,只有民富国富,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同样,也只有社会和谐、安定,才能民富国富。管仲说:“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管子·治国》)。这是说,安定的国家常常富足,而动乱的国家必定贫穷。管仲不愧为著名的政治家,他强调富民的同时,也强调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才能使社会安定、和谐呢?
春秋时期思想家晏子说:“权有无,均贫富”(《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这是说,为政者,治理国家的时候,要调节(权衡)富有者和不富者,要平均贫富。以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要拉大贫富差距,而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中也说:“公则天下平(太平)。”《吕氏春秋·孝行览》中又说:“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这里所说的“务本”,于今天来说,就是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就是“务本”。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和谐,才能民富国富。
(选自2011年1月19日《广州日报》,沈沧源)
【小题1】下列对“诸子论‘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引经据典,引用了管仲、荀子等诸子的言论,论证了发家治富的理想和方法。
B.本文先由诸子论“富”的各种言论谈起,然后又论述了如何才能让社会安定、和谐。
C.管仲、荀子、贾谊这些人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来“论富”,但都强调了治国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D.荀子在治国上有独到的见解,他以为要使国家富足,就要节省国家的行政费用,使人民富裕起来。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民富”与“国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民富”与“国富”的关系上,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有精辟的见解,对后人很有启发。
B.“民富”与“国富”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不能“民富”而“国穷”,也不能“民贫”而“国富”。
C.淮南王刘安强调了“国富”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没有几年的积蓄,是说不上富国裕民的。
D.用孔子“只有民富,君才能富”的观点推而广之,可得到“只有民富,才能国富”的哲理。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治理国家,只要使人民先富起来,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B.同时做到“国富”和“民富”并不是难事,我们只要按照思想家慎子说的去做就可以了。
C.管仲以为安定的国家常常富足,而动乱的国家必定贫穷,强调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性。
D.社会要安定、和谐,不仅要“权有无,均贫富”,还要“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陶渊明反对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主义文学观。首先,他提出“求会意”的读书观以反对把读书通经作为谋取富贵的敲门砖的读书观。自汉代设六经博士以,读书人往往把通经视为入仕的途径,因而他们读书不是为了领会书中的真正含义,而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意图,以至故意曲解经义为统治者的需要作辩护。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认为应该为获得审美快感而读书,批判了势利文人和庸俗世风。其次,他提出了“示己志”的创作观以反对把创作作为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手段。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理过其辞”的玄言诗余波尚传,而“俪采百家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风气开始泛起的时候,浮躁做作的诗风弥漫于文坛。此时陶渊明不炫耀辞藻,不逞博斗辩,而提倡一种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主的自然率真的文风,这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总之,陶渊明极力想抹去功利主义给文学涂上的阴影,恢复它精神家园的本面目。
陶渊明的人格特点还表现为他对自己淡泊自守的处世态度的自豪。他“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友们请他去喝酒,他“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饮酒,而“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萧统《陶渊明传》),他是通过饮酒这种形式表达某种意向,他饮必求醉,在醉中去体味那自由的精神境界;他饮不守礼,公然蔑视传统的规矩礼法,要求行动上的随意任性,可见陶渊明是希望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生活于世间。这是典型的道家处世观,是道家最终极的生命追求。陶渊明正是想以此匡正世人被名利异化扭曲了的人生。陶渊明并不是像那班饱食终日的达官贵人们一样唱高调,他的生活是相当贫困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正因他能对此泰然处之,才见出了他境界之崇高。他的,他自己说过:“夫子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因此他的淡泊自守就不单纯是道家的清静无为,也包含了儒家安贫乐道的最高人格水准,也就是赞语中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实质就是保持最大限度的人格尊严与独立,追求最大限度的心灵自由与舒展。 (摘自《中国传记艺术》韩兆琦)
【小题1】下列关于“功利主义的文学观”的理解,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A.把读书通经作为谋取富贵、进入仕途的敲门砖。
B.不能领会书中的真正含义,又想迎合统治者,就曲解经义。
C.把创作作为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手段。
D.诗风浮躁做作,喜欢炫耀辞藻、逞博斗辩。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饮必求醉,是希望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生活于世间,体味自由的精神境界。
B.陶渊明的淡泊自守表现了儒家安贫乐道的人格,和道家的清静无为完全不同。
C.作者认为淡泊自守能保持最大限度的人格尊严与独立,追求最大限度的心灵自由与舒展。
D.陶渊明追求自然人生状态是以贫贱守志为思想支柱,所以对相当贫困的生活泰然处之。
【小题3】(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1段的论证思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