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元白与墨家》  刘士林
关于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一般的看法是把它们划入儒家诗学,这是不对的。倘若再继续深究,元白新乐府与墨家的相关、与儒家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
首先是在文学的功能上。文学有什么用?这是实用理性过于发达的中国民族一直苦恼的问题。如果说儒家的基本看法可以用韩愈的“文以载道”概括,那么元白新乐府则直接地继承了上古时代的“以观民风”。所谓“以观民风”,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了解民情”。“文以载道”与“以观民风”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理念是儒家的三纲六纪。而后者的核心则在于“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尽管“以观民风”在多数文献上隶属于周代,表面上似与儒家关系密切,但由于“以观民风”的主旨在于了解民间的生活状况,因而毋宁说它与关心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的墨家思想更加一致。后代仿周代观民风而设置的乐府机构,也是要在社会上下两层之间建立一个信息交流渠道。元、白把自己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歌命名为“新乐府”,其寓意也正在于此。元、白二人也身体力行,他们的《新乐府》与《秦中吟》,都是属于向上层社会反映民间疾苦声的。
其次是在文学的内容方面。新乐府最关心的不是上层政治的“善”与“恶”、“忠”与“奸”,而是“伐薪烧炭南山中”的樵夫或“归来收得牛两角”的农夫;不是普通百姓如何在精神上“变化气质”、“进于礼乐”,而是他们如何才能吃饱穿暖的形而下问题。就此而言,元白完全不同于儒家诗学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与墨子三表法的“下察百姓耳目之实”十分一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过去人们一般都把它当做儒家的东西,其实不然,与儒家的文章关心政治结构中的权力秩序与道德主题不同,元白新乐府直接表现为对普通民众的物质层面的初级关怀。这就是墨家哲学思想的体现。如果说他们比墨家稍微多了一点什么,那就是由于已不再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而多了对自己不劳而获的自责;以及对“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布衣》)的良好愿望。
再次是在文学的形式上。这里要更复杂一些。因为都属于实用主义,所以在轻视艺术形式、反对唯美主义这一点上,儒墨两家表面上极相似。但正如韩非子说孔、墨“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一样,由于元白新乐府貌似儒而实出于墨,他们与一般儒者之论诗的差别也显而易见。如在反对形式主义这一点上,儒家借口之一是“作(风花雪月)诗妨道”,即反对“文”是因为它损害了主体的伦理之质。而在元、白则是因为不反映现实的“虚文”在悲惨世界中制造了平安无事的幻觉,它间接地损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口腹之欲。与儒家提出“文必秦汉”的策略不同,元白新乐府的第一原则是“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它正是墨家“食必求饱,然后求精”思想主题的回响。元白与墨家当然也有微妙的不同,如果说墨家要批判的“文”主要是指“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而害事”的政治制度,那么在元白要清算的则主要是“嘲风雪、弄花草”的非实用主义文学,这是“现实批判”与“文化批判”的不同。
最后,如果说墨家“节用”等思想作为对儒家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补充,一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改革的基本思路,那么元白新乐府作为一种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自我批判,其影响也是格外深远的。它不仅使《国风》中的悯农、劝农桑、反战争、反徭役等现实主义主题得以发扬光大,对后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与生活道路也发生了重要影响。如郑板桥就因为“吾辈所为,月花酒”,而“屡欲烧去”他的诗稿。
【小题1】下列关于元白新乐府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白新乐府继承了“以观民风”的传统,在思想上更加接近于墨家。
B.元白新乐府不关心上层政治的“善”与“恶”、“忠”与“奸”,只关心普通百姓如何才能吃饱穿暖。
C.元白新乐府貌似儒家实际出于墨家,却和墨家的现实批判不尽相同。
D.元白新乐府影响深远,上承《诗经•国风》,下启郑板桥等现实主义诗人。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元、白把自己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歌命名为“新乐府”是由于二人均在乐府供职。
B.新乐府承继墨家哲学思想的体现就是只对普通民众的物质层面进行关怀。
C.因为儒墨两家都属于实用主义,所以在轻视艺术形式、反对唯美主义这一点上,两家是一致的。
D.元白新乐府作为一种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自我批判,其现实主义影响也是格外深远的。
【小题3】下面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元白新乐府一般被划入儒家诗学,实际上却是和墨家有更加紧密的联系。
B.元、白关心民生疾苦,并以此为标准身体力行,所以他们的诗歌都是向上层社会反映民间疾苦声的。
C.元白二人和墨家的身份地位不同,决定了新乐府虽和墨家思想紧密相连却也不尽相同。
D.元白反对歌舞升平的文字,因为这样的文字让大家忽略了生活里的残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9 10:40: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出现在距今三千余年到两千四百余年之间。这些没有署名的诗篇中,极为精美地保留了来自民间的朴实的歌唱。那些优美的情歌,非常细致地表达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的情态,还有一些诗篇咏唱了戌边征战的苦情,更多的篇章表达了享受生活的自然质朴的情趣,也有强烈的对于贪婪的统治者的揭露和讽刺。这些诞生在纪元至少两千多年前的诗歌,犹如天边的太阳和月亮,历经时代沧桑而明华璀璨依旧,它们有异常久远而鲜活的生命力。
在中国,诗歌是一道连绵不断的长流水。由于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诗言志”成为中国人稳定的诗歌观念。在中国,这种诗歌观念不仅熔铸了民族的心智,而且持久有力地传达着民众的情感诉求,诗歌成为表达他们的欢乐、悲哀或者愤怒的最通常的情感方式。基于此,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也总是非常重视诗歌在传达民间情绪方面的特殊作用。各级官员的“采风”之行,其实就是他们了解和倾听民意的诗歌之旅。
从长远的影响看,诗歌的功用不仅在于传达民众的希望和心声,诗歌也成为了中国社会从平民到贵族的最重要的审美和娱乐的方式。由于诗歌在历代的普及,它也极大地影响并陶冶了这个民族富于想象和幻想的美好心灵。他们喜爱山水,多愁善感,对大自然充满喜悦和感激之情。单就月亮这一意象而言,它在中国民众的心目中是充满诗意的,是永远鲜活而有灵性的。月亮是中国人永远的心灵的朋友。
中国诗歌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它成为中国文化史最为灿烂的一页,也为中国人带来了自豪和骄傲。中国诗歌在长期的发展中出现过很多杰出的诗人,这些诗人创造的无数诗章,组成了一串没有尽头的闪光的珠串。他们于是成为经典,也成为不可逾越的规范。这种无所不在的影响,蔓延到周围的一些国家,在日本,在韩国,在越南,也在域外的许多地方,出现了用汉字写诗的外国朋友,他们也是一些杰出的诗人,他们中有的人,甚至写进了中国诗歌史,包括经典的诗歌总集,如《全唐诗》。
事情到了近代。中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威逼之下仓皇无措。敏感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难,也为了强国新民,发起了激烈的文化-诗歌的革新运动。倡导者们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假想敌,他们激烈地抨击古典诗歌的弊端,他们以白话取代文言,以自由取代格律,从而确立白话新诗的主体地位。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场惊天动地的伟大革命。它宣告了辉煌的、同时又是停滞的古典诗歌的终结,也宣告了自由的、开放的、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现代诗歌的开始。
新诗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新诗在文革动乱结束以后迎接了它的伟大的复活节,这就是通常称之为的朦胧诗的崛起。这个诞生在七十年代末、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的诗歌运动,以坚定地历史反思的精神,以及非凡的勇气,在思想上批判文化专制主义和现代迷信,在艺术上重新接续了五四新诗运动的血脉,点燃诗歌的现代精神的火炬。今天到会的中国诗人,他们不同程度地都参与了这场摧毁精神枷锁、拨乱反正、革故鼎新的艰苦抗争。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诗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出现在距今三千余年到两千四百余年之间,即诞生在纪元至少两千多年前,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中很多篇章表达享受生活的情趣,另外还有反映战争、爱情,揭露和讽刺统治者等方面的内容。
C.《诗经》中的篇章都没有署名;各级官员的“采风”之行,其实就是他们了解和倾听民意的诗歌之旅。
D.《诗经》因为历经了几千年的沧桑,所以如同日月的光辉,有着异乎寻常的生命力,以至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我国“诗言志”这种稳定的诗歌观念不仅熔铸了民族的心智,而且持久有力地传达着民众的情感诉求。
B.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杰出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不可逾越的规范,而且这还影响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
C.我国周围的一些国家曾经出现了一些用汉字写诗的诗人,他们的作品甚至收录在我国诸如《全唐诗》等经典的诗歌总集中。
D.为挽救困难、强国新民,新诗的倡导者们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功用和影响,认为新诗更为自由、开放,更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传达民间情绪方面有着特殊作用,成为诗人表达欢乐、悲哀或者愤怒的最通常的情感方式,也成为统治者获得民意的有效途径。
B.诗歌影响和陶冶了人们的美好心灵,人们喜欢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它充满诗意,永远鲜活而有灵性,如同人们的心灵朋友一般。
C.新诗运动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场惊天动地的伟大革命,它宣告了古典诗歌的终结,也宣告了自由、开放、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现代诗歌的开始。
D.今天的许多中国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现当代诗歌思想领域的艰苦抗争,他们在近代以来的关键时刻,发出了代表时代前进的声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題。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縢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佩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B.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縢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C.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D.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B.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C.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C.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给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从内容上看,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和纯理论性特征。如果说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更多地体现了哲学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因而其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么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由于是以“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则更多体现了哲学观念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其理论的现实性特征相当明显。
中国哲学近代转型的历史极短,最多只有不足80年的时间,并且其内容主要局限在历史观和文化观,并初步涉及到政治哲学领域。这就使得近代形态的中国哲学极不发达,中国哲学以西化的形式进入了现代形态的发展阶段,造成了现代形态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中国哲学之间的某种断裂:中国现代哲学不再“接着”中国传统哲学讲。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就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是以“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它并不是哲学反思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直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困境,而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反映。“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的紧迫性不允许中国哲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其近代形态。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在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生活的根本性变革、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彻底性批判,使中国现代哲学家具有一种自由的活跃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使他们比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和以前的中国哲学家更能深入地研究哲学问题,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问题。对于同一哲学问题,中国现代哲学家有着不同的回答,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哲学思潮,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就以各种哲学思潮相争论的形式展开的。无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还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的思潮相互争论、交流和发展。可以说,众多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就是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促使了中国现代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反复思考这一时代的问题。不仅如此,能否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还是中国人接受或支持某一哲学思潮的主要理由。在“科玄”论战中,科学之所以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并不是因为“科学”派从理论上驳倒了“玄学”派,而是人们普遍相信科学比玄学更有助于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实际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衰成败。
(选自《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作者都兰军,有删改)
【小题1】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它的背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大变革和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
B.它的目的是为了从哲学上回答“中国向何处”的时代问题。
C.它的产生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一种反映。
D.它的作用是使得中国近现代历史呈现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宗明义,鲜明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性问题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B.第二段运用对比,将西方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特点加以细致比较,用意在于突出西方哲学发展比中国哲学发展更具合理性。
C.第三段指出现代形态的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的哲学之所以形成某种断裂,并非全然由于西方哲学的影响,而更多是因为中国现实社会的危机。
D.第四段意在说明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就是众多现代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解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
【小题3】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出中国近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存在的不足。(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为水乡泽国,有水必有桥以济之,桥就成了江南一道亮丽的风景。16世纪葡萄牙人加里奥特·佩雷拉于1553~1563(明嘉靖年间)在华见到古桥说:“这些石桥工程如此完美,……令我赞叹不已!”湖州自古多桥,据《永乐大典》记载,湖州一府有711座桥,至清同治《湖州府志》记已达1 417座。仅乌镇一地清代就有桥119座,至今尚存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的通济桥。

明清人喜在桥墩、桥门上刻楹联以表达对桥的遐想或赞颂,这样就有了桥文化。所谓桥文化不仅是指桥梁建筑技术层面而言,更多的是通过桥楹联来深化桥的内涵,这才是桥文化的精髓。通过对桥文化的研究,可以诠释明清江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意蕴,反映这一地域历史文化的嬗变和演化。当年的文人骚客就是通过桥联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民俗的描摹,也有对善人善举的颂扬和历史的怀念。桥的修建自然基于交通的需要,桥建成后就能促进四邻的交往和经济发展,而建桥除官府行为外,大多还是地方人士、寺庙、商人等出资作为善举而为之的。由于年代久远,桥圯字毁或字迹模糊,搜辑桥联已属抢救之举。

杭嘉湖多古桥。王江泾的长虹桥建于明万历年间;余杭通济桥建于东汉熹平四年(175),洪武元年(1368)改为三孔石桥;塘栖广济桥,又名通济桥,俗名长桥,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七孔石拱桥。这些都是江南有名古桥。古桥大都有楹联,如乌镇通济桥,又名西高桥,有桥联曰:“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通霅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主人三千里,北望燕京。”长虹桥联更多,诗情画意甚浓:“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福泽长流物阜民安国泰;慈航普渡江平海晏河清。”“虹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瞻;南浮越水白,北接吴山绿。”“劝世入善,愿天作福。”“千秋永庆,万古长龄。”桥楹联见景生情,传递诗情画意,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

明清时湖州为江南经济社会文化发达地区,尤以蚕桑丝绸著名。王士性说:“浙十一郡惟湖最富……而湖多一蚕,是每年有两秋也。”外国来华人士眼中的湖州更是富庶之地。罗马尼亚人尼·斯·米列斯库:“湖州府位于大(太)湖之滨,是中国富裕的大城市之一。……处于水乡,丝绸产品丰富多彩。……这里丝绸的产量如此之多,以至一个小城镇每年缴纳的丝绸什一税就达五十万两黄金。”繁荣的经济离不开交通的畅达,水乡就离不开桥梁,如双林镇就有万元、化成、万魁三座古桥。这些古桥至今仍在通行着,可惜风雨侵蚀,有些桥联已风化,字迹不清了。

湖州方志办深感桥联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抢救性的辑集,本文中的一些桥楹联采自他们的记录,附此致谢。

(摘自陈学文《历史上湖州的古桥与桥文化》,有删减)

【小题1】什么是桥文化?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人们在桥墩、桥门上刻的用来表达对桥的遐想或赞颂的楹联。
B.既指桥梁建筑技术,更包括刻于桥上以表达对桥的遐想或赞颂用来深化桥内涵的楹联。
C.可以诠释明清江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意蕴,反映这一地域历史文化的嬗变和演化。
D.通过桥联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民俗的描摹,是对善人善举的颂扬和历史的怀念。
【小题2】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桥的修建是因为交通的需要,主要是由地方人士、寺庙、商人等出资作为善举而建的。
B.古桥都有楹联,桥楹联见景生情,传递诗情画意,是很好的文学作品。
C.明清时湖州为江南经济社会文化发达地区,丝绸的产量多,对桥梁的需求大,因而建成了许多桥梁。
D.湖州的古桥至今仍在通行,但桥联已风化,字迹不清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在知识的探求中,文化素养若被融化而获得成效,必能构成人们的思想和欲望的特性,并使这些思想和欲望至少有一部分同广泛的非个人的事情相连,而不是只同个人的直接有关的事情相连。当人们凭借知识而获得某种能力时,他将会按照对社会有益的方式运用这种能力,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事。然而狭隘的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却忽视了对人的理想训练如同技术训练一样必要。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着很多残忍野蛮的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例如小学生中欺辱新生,或残弄那些穿着特别的人。很多妇女(不少男人也一样)背后说长道短,使人痛苦。西班牙人喜欢斗牛,英国人喜欢打猎和射击。同样残酷的冲突以更为严重的形式表现在德国对犹太人的杀害和俄国对富农的残杀上面。
现在必须承认,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也是残忍的。但我认为他们比起那些心灵上未经开化的人还是较少发生此种情况的。在学校里行凶斗殴的人很少是学习上能达到中等水平的人。当发生一件私设公堂的事情时,其主谋几乎都是些无知无识的人。这并不是因为心灵的文化教养能激起积极的人性感情,尽管也可能如此。相反的,这是因为他除了虐待别人之外没有其他兴趣,除了支配他人的主张之外没有其他自尊的。最为人们普遍欲求的事情就是权力和称赞。一般说来,无知的人只能靠着粗暴的方式来达到这两者,其中包括通过体力上的征服。文化教养给人提供的是很少有害的权力形式和较多值得使自己受到称赞的方式。
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它能提高心灵沉思的习惯。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遇事过分轻率,不仅其行动没有经过周详的考虑,而且有的行动也难做刘从智谋上加以考虑。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以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歌德所著《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弗勒斯对年轻的学生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是常青的。人们引证这句话时,都认为它似乎是歌德的格言,当成他认为魔鬼会对一个大学生说这话似的。哈姆雷特被人们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而无行动的严肃的告诫者,然而却没有人会认为奥赛罗是一个有行动而无思想的告诫者。像柏格森这些教授,以某种势利眼看人,极力贬低哲学,说什么生命至多就像一队骑兵冲锋。对我说来,我认为当行动是出于对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深刻了解、而不是出于野蛮的浪漫而失去平衡的自我肯定时,它是最好的。在思想上而不是在行动上去寻求愉快的习惯,是对抗愚昧无知和过分争权的一种保护措施,是在不幸中保持沉着、在忧虑中保持平静的一种方法。幽禁于自我的生命可能迟早会变得痛苦不堪,只有透过宽广而又较少烦闷的明亮之窗,生命之中的较为悲惨的部分才能变得有忍耐力。
(罗素《无用的知识》节选)
【小题1】下列关于“与知识作用有关的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知识的探求,必然会融化成文化素养,构成人们的思想和欲望的特性。
B.人们凭借知识获得某种能力后,就可能按照对社会有益的方式加以运用。
C.一般说来,无知的人只能用粗暴的手段来获取他们所欲求的权力和称赞。
D.“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它有可能促进心灵的沉思习惯的养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与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吸收文化素养,会使人的思想及欲望与他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从而形成对人性训练的观点,这是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无法做到的。
B.作者认为一个人只要受过高等教育就会比那些心灵上未经开化的人要比较少的做出残忍之事,因为心灵的文化教养能激起积极的人性感情。
C.作者发现许多人处事轻率,行动前往往不进行周详的考虑,对有的行动也不从智谋上加以考虑,以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
D.文章最后明确,只有打开宽广而又较少烦闷的心灵之窗,在思想上或行动上寻求愉快的习惯,人们才能对生命之中较为悲惨的部分有忍耐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理想的训练、对人性的训练可以根除受教育者身上的种种残忍野蛮的因素,这将会对社会大有益处。
B.受过高等教育可以让人们获得较多的兴趣与广泛的自尊,不可能再用粗暴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标。
C.最好的行动应该是出于对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深刻了解,而不是出于野蛮的浪漫而失去平衡的自我肯定。
D.只有通过求知寻求快乐,才可以防止愚昧无知和过分争权,才能在不幸中保持沉着,在忧虑中保持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