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冲撞与融合:回望20世纪中国新诗
吴思敬
历来的文学革命,其倡导者为了冲破巨大的阻力,往往会从两个方向上寻求助力:或是面向古代,高举“复古”大旗,其实质则是革新;或是面向外国,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文学革命之火。新诗的创始者们采取的便是这后一种办法。郭沫若坦诚宣称:“欧西的艺术经过中世纪一场悠久的迷梦之后,他们的觉醒比我们早了四五世纪。……我们应该把窗户打开,收纳些温暖的阳光进来。”当然,中国新诗之所以受外国影响,除去新诗人希望“迎头赶上”西方的急迫感外,更深一层说,是由于现今世界上始终存在着一系列困扰着各民族哲人的共同问题。尽管各民族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但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依然在起着作用。实际上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便构成了人类的文学发展史。
到“五四”前后,西方近百年的文艺思潮已经历了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演变。不过,这三大文艺思潮对中国早期新诗人的影响却不是同等的。客观上说,外来的东西能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是受当时的国情制约的。从新诗诞生的情况看,创始者们更多地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从歌德、雪莱那里汲取营养,那狂飙般的激情、天狗吞月式的自我扩张,均使他的诗歌显示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刘半农、朱自清等人的早期诗作则大多揭示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与不平,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然而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有时难免泥沙俱下,导致艺术上的不精致;一些如实描绘社会弊病的诗篇,又由于写得太“实”而失去了诗味。“五四”落潮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于是年轻一些的诗人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应该指出的是,在新诗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新诗人们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并不是全盘照搬的,而是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的固有特色,对西方的东西既有吸收,又有扬弃。一些在现当代诗歌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如冰心、徐志摩等,无不是从取法于西方开始的,但没有跟着西方诗人亦步亦趋,而是把西方的东西与本民族的特点融合起来,因此他们的作品有西方诗歌的某些特征,但决非西方诗歌的翻版,有中国诗歌的某些传统风貌,但又不是“国粹”式的传统诗。
中国新诗是在西方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孕育并成长的。这种冲撞,使我们的新诗从诞生伊始就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而且这种责难、争论与困惑一直持续到60年后的新时期的诗坛——回想一下围绕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的争论,以及伴随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而出现的喧哗与骚动。两种文化的冲撞为新诗发展带来了契机,一方面这种冲撞冲决了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式,为诗的创造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这种冲撞带给读者审美习惯的变革,造就了一批批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尽管当前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的潮流使诗人处于空前的窘境,尽管当代的诗歌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中国诗人在寂寞中坚持着,中国诗坛的圣火并没有熄灭。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新诗“冲撞与融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来的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欲冲破巨大的阻力,变革的方向一般会选择古代和外国,中国的诗歌变革也是如此。
B.“五四”前后,中国新诗人受到了西方三大文艺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不同程度的影响。
C.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新诗人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的固有特色,吸收并扬弃了西方诗歌。
D.在新时期的诗坛中,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以及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都曾经受过责难、争论与困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郭沫若的言辞,意在说明西方文化领先中国文化,我们应该借鉴其精华部分,并且迫切希望中国新诗能迎头赶上。
B.中国新诗的创始者借鉴的全都是西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现代诗歌因此形成了鲜明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征。
C.冰心、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取法于西方诗歌的同时,又融合了中华民族的特点,不是西方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的翻版。
D.中西文化的冲撞为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对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式以及读者的审美习惯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有差异,但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作用依然存在,人类文学发展史的轨迹是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
B.中国诗人借鉴西方浪漫主义直接抒情的方式,产生了艺术上不精致的弊端。“五四”之后,一些陷入苦闷、彷徨的年轻诗人开始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C.中国新诗糅合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到现在都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但是中西文化的这种冲撞也造就了一批懂得艺术和欣赏美的大众。
D.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对当代诗歌的冲击,使诗人陷入窘境,但中国诗人没有放弃,仍然在寂寞中坚持,中国诗坛圣火没有熄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4 04:5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园林之中西互映

一位法国诗人说“我很爱野趣弥漫的国林。”这恰当点出了西方与中国国林的差异,后者毫无野气息。中国园林实非旷地一块,而是分成走廊和庭院,是房屋而非植物在那里起支配作用。中国园林建筑是如此洒脱有趣,以至即使没有花木,它仍成为园林。在西方园林中,风景成分比建筑重得多,偶现一座房屋亦是赫然独立。树木、花草和泉池之间的关系比它们与房屋的关系紧密得多,尽管人们也曾努力按建筑方式甚至对称轴线布置它们。

罗马是欧美园林的源泉,尤以台地和林木为最佳,这皆为地形和气候的慷慨赋予。花坛、雕像阶梯和小瀑泉布局规整,高大粕树排列森严。然而,尽管有众多軸线和重复,意大利园林借助于层层台地,确实达到了一个目的-----使人惊奇。这也是中国园林存在的原因之一。走进蒂沃利的艾斯泰庄园,穿过昏暗的走廊和大厅,眼前豁然出现一片无比壮丽的风光。在罗马园林中,层层升起的台地具有相似的空间的境界。而在诸如法国的平坦地面土的园林,这出人意料的因素尽失,尺度扩大更增强其单调感。

中国园林从不表现宏伟,造园是一种亲切宜人而精致的艺术。中国园林很少出现西方园林常有的令人敬畏的空旷景象。即使规模宏大,中国园林也绝不丧失其亲切感。但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只有星期日的拥挤人群才能驱散荒凉气氛。中国纪念性建筑甚至居住建筑都含有对称性,然而在园林布局中全然不用,因为决定的因素是寻求悠闲而不是理性。

中国园林并非大众游乐场所。西方园林令人钦佩地用纵横轴线和十字道路解决的交通问题,在此全不存在。因为游人是“漫步”而非“径穿”。中国园林的长廊、狭门和曲径并非从大众出发,台阶、小桥和假山亦非为逗引儿童而设。这里不是消遣场所,而是退隐静思之地。

诚然,中国园林是一种精致艺术的产物,共种植物却常不带任何人工痕迹。那里没有修剪整齐的树篱,也没有按几何图案排列的花卉。欧洲造园家在植物上所倾注的任何奇特构思,中国人都融于园林建筑中。虽师法自然,但中国园林绝不等同于植物园。显而易见的是没有人工修剪的草地,这种草地对母牛具有诱惑力,却几乎不能引起有智人类的兴趣。高高的柏树排成大道,被修剪的黄杨形同鸟兽,受控的泉水射向定高。这一切似乎是“大自然的两笔”。尽管如此,西方园林从未成功地消除其荒漠气息。

中国园林旨在“迷人、喜人、乐人”,同时体现某种可称为蒙蔽术的东西。我不想武断地说,游人都完全明白其被蒙蔽,一旦忘却“园”而沉湎入“画”,游人就不再感受到尘世沉浮的烦扰。世界在他眼前敞开,诗铭唤起他的想象,美景激发他的好奇。的确,每件景物都恰似出现在画中。一座中国园林就是一幅三维风景画,一幅写意中国画。

一个人游历中西两类园林,会受到完全相反的两种情感作用。人们在离开弗拉斯卡蒂和蒂沃利时,对意大利园林的生动、壮观和纪念性无不留下强烈印象,中国园林不使游人生畏,而以温馨的魅力和缠绵拥抱他。身后的门戛然关闭,他方从一个愉快的梦中醒来。

(摘编时题目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园林中,尽管人们努力按建筑方式和对称轴线去布置树木、花草和泉池,但是它们与房屋的关系仍然不够紧密。家平情言
B.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只有星期日的拥挤人群才能驱散荒凉气氛,因此它虽然宏伟,却常有一种令人敬畏的空旷景象。
C.中国园林布局不以理性为决定因素,全然不用纵横轴线和十字道路解决交通问题,是为了给游人提供消闲放松之地。
D.欧洲造园家在植物上倾注了很多奇妙构思,比如黄杨被修剪得形同鸟兽,受控的泉水射向定高,但这仍未消除西方园林的荒漠气息。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大利园林中,因为有众多的轴线和重复,所以花坛、雕像阶梯和小瀑泉布局规整,高大柏树排列森严,层层台地让人惊奇。
B.中国园林可谓如诗如画,游人进入园中就会忘记“园”而沉湎入“画”,让人一扫俗世烦忧,激起人无穷的想象。
C.游历中西两类园林,会拥有两种相反的体验,西方园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国园林给人置身梦中愉悦之感。
D.文章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中西园林的种种不同,实际上旨在说明中西园林的结构互相映衬。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中国园林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统筹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的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现代化起飞的阶段是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处于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这种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蓄积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涉及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要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的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我们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到最低,顺利度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社会是指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B.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而形成的有序和谐的状态。
C.和谐社会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D.和谐社会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兼顾各方,运筹得当,协调发展。
【小题2】下列对我国目前“社会风险”的成因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证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类似情况。
B.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
C.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发展矛盾凸显时期,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蓄积,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
D.十几年来,我国将主要精力集力集中于经济建设,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谐社会”强调的并非单纯的经济指标,而是要求我们统筹社会资源,全方位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B.虽然最近十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快,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很多,但却不是社会协调发展的时期,还存在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C.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D.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及时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运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章五诀
①一篇文章怎样才好看呢?先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如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但更多时候是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变化再多,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样,概括说来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五诀”。五字中“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则是作者知识积累的综合运用。因实用功能不同,常常是一种文体以某一种手法为主。比如,说明文主要用“形”字诀,叙述文主要用“事”字诀,抒情文主要用“情”字诀,论说文主要用“理”字诀。
②正如一根单弦也可以弹出一首乐曲,只跑只跳也可以组织一场体育比赛。但毕竟内容丰富、好听、好看的还是多种乐器的交响和各种项目都有的运动会。所以无论哪种文体,单靠一种手法就想动人,实在很难。一般只有“五诀”并用才能做成斑斓锦绣的五彩文章。试用这个公式来检验一下名家名文,无不灵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记”,但除用一二句小叙滕子京谪守修楼之事外,其余,“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都是写形,“感极而悲”“其喜洋洋”是写情,而最后推出一句震彻千年的大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事、情、理,四诀都已用到,文章生动而有深意,早已超出记叙的范围。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一篇讲国家图强的论文,但却以形说理,一连用了“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等九组十八个形象。这就大大强化了说理,使人过目不忘。***的《为人民服务》从追悼会现场说起,是形;讲张思德烧炭,是事;沉痛哀悼,是情;为人民服务,是理;引司马迁的话,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典。“五诀”俱全,如山立岸,沉稳雄健,生机勃勃。有人说马克思的文章难读,但是你看他在剖析劳动力被作为商品买卖的本质时,何等的生动透彻:“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具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在这里,“形”字诀的运用,已不是一个单形,而是组合形了。可知,好文章是很少单用一诀一法,唱独角戏,奏独弦琴的。我们平常总感到一些名篇名文魅力无穷,原因之一就是它们都暗合了这个“文章五诀”的道理。
③常有人抱怨现在好看的文章不多,原因之一就是只会用单一法。比如,论说文当然是以理为主,但不少文章也仅止于说理,而且还大多是车轱辘话,成了空洞说教。十八般兵器你只会勉强使用一种,对阵时怎能不捉襟见肘,气喘吁吁。不要说你想“俘虏”读者,读者轻轻吹一口气,就把你的小稿吹到纸篓里去了。前面说过,形、事为实,情、理为虚,“五诀”的运用要特别讲究虚实互借。这样,纪实文才可免其浅,说理文才可避其僵。比如钱钟书《围城》中有这样一句话:“(男女)两个人在一起,人家就要造谣言,正如两根树枝相接近,蜘蛛就要挂网。”这是借有形之物来说无形之理,比单纯说教自然要生动许多。
④“文章五诀”说来简单,但它是基于平时对形、事、情、理的观察提炼和对知识典籍的积累运用。如京戏的唱、念、做、打,全在临场发挥,综合运用。高手运笔腾挪自如,奇招迭出,文章也就忽如霹雳闪电,忽如桃花流水。
【小题1】从文中看,“形”指的是什么?作者认为说明文主要用“形”字诀,该如何理解?
【小题2】简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证结构和方法。
【小题3】文中第③段引《围城》中例句,简析其作用。
【小题4】作者在表达和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多处使用比喻,请摘出其中的一处,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
微博时代:说话的自由与责任
微博是一个新事物。它类似于博客与论坛的综合,用不超过140个字的话,发布信息,即时互动。相对于传统媒介,它的信息传播更为快捷和简单。一条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播开去,让人们感到身处信息现场,可以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用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在这个空间里,所有人都可以平等的、相同的地位和身份发布言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容量巨大的公共话语空间。
微博门槛低,发布信息快,人人都可以过一把做记者的瘾,如同每个人都可以采访与发言。它不需要渊博的学识和技术的修炼。似乎不费时,不费力,就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发出去,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讨论他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民意民智有了新的“翅膀”,从对各种交通肇事事件的关注,到对地动仪的争论,再到警察“微博缉凶”,冷不防,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由论坛时代、博客时代升级到微博时代了。
事实上,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字数少信息量大,消息发布之容易到了只需要点击一个“转发”键的地步。操作的便捷,简化了思考,也容易引发人们的跟随效应。在“生产”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制造出懒于识别、快速再转发的信息“媒子”,甚至有人捏造信息,制造“兴奋点”,博取人们眼球,引起更多关注,实现商业利益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信息变得丰富了,也更加杂乱、泡沫化了,甚至是哗众取宠!无论是金庸“被去世”的假新闻,还是名人“骂战”此起彼伏的喧哗,在良莠不齐的芜杂背后,不乏泄愤谩骂的胡言乱语。微博”这个水塘里,也有泥沙和浑浊不清的脏水
中国的现实社会发展变化快,网络世界也远未成熟。微博让现实与网络有了更加亲密而闪电式的接触,有了表达的自由,它同时也需要建构道德与责任。当我们希望自由而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时,也需要维护和坚守社会的道德和责任。现代的中国已经走出了传统的中庸与中和,而趋于偏激与对立,做事与想问题常执于一端,这需要我们重新检讨和反思。
表达的自由也同时需要承担表达的责任。微博世界并不是私人世界,而是一个更加隐形而复杂的虚拟社会。人们总希望微博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能尽快地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社会。一方面,汹涌的网络民意,通过虚拟的力量,冲击着种种现实弊端,促使当事人不得不出来面对公众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表达者也应该坚守和维护社会的责任。表面上,微博是“微”,是你个人的“麦克风”,但众多粉丝和听众却是社会人,你说的话虽不一定是人命关天、财产万千,却应有是非曲直、善恶正邪。
王本朝《光明日报》(2011年2月28日)
【小题1】为什么说“微博是一把‘双刃剑’”?(6分)
【小题2】有人说,“在‘微博’这个水塘里,也有泥沙和浑浊不清的脏水”这句话写得很妙。请问这句话好在哪里?它有什么含义?(6分)
【小题3】微博时代说话的“责任”有哪些具体内容?(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俗境:生命的简单重复与“瞎浪漫”
王蒙
①大多数人难于碰到特别的逆境和顺境,更多是一种俗境:工作不好不坏,专业过得去但不出色,客观环境一般化,身体、心情、收入、地位、处境都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②这样的日子过得平常、平淡、平凡、平静、平和。这样的平常状态很容易被清高的、胸怀大志的人们视为庸俗。这样的生活有着太多的重复,太少的新鲜感、浪漫和刺激。静极思动,人们长期处在相对平静的生活中也会突然憋气起来,坐起火来。
③我在年轻时最怕的也是庸俗,写作的一个目的就是对抗庸俗:我甚至认为,许多知识分子之选择-革命,不是像工农群众那样是由于饥饿和压迫,而是由于想拒绝庸俗。后来我明白了,庸俗银难说是一种职业,一种客观环境,一种政治的特殊产物。商人是庸俗的吗?和平生活是庸俗的吗?英雄主义的政治与大众化的政治,究竟哪个更庸俗呢?画家、明星、外交官、飞行员、水兵和船长这些浪漫的工作中都有庸俗者。另一方面滥用庸俗这个说法,孤芳自赏,如王小波说的只会瞎浪漫,则只能败坏正常与正当的人生。
④庸俗不庸俗主要还是一个境界问题,一个文化素养、趣味问题。与其袁哀地酸酸地悲叹或咒骂旁人的庸俗,不如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提高品味,扩大眼界,同时理直气壮地在正常情势下过正常的生活。如今流行一句话,叫“大雅若俗,大洋若土”。真正的雅并不拒绝至少不对大众、一般、快餐、时尚、传媒、蓝领痛心痰首。真正的雅或洋并不会致力于表示自己的与俗对立,特立独行。只有旧俄作家笔下的乡村地主,才会留下十余年前在彼得堡听戏的戏票,时不时地向人炫耀自己的不俗。
⑤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俗来剪裁一切,排斥一切高尚高雅,或者使世俗向低俗再向恶俗方面发展。还有令人起鸡皮疙瘩的是自己已经俗得可以了,偏偏以高雅自居,张口闭口都是旁人的庸俗。例如喜爱吃喝,绝非大恶,毋宁说那也是人生乐趣的一部分。因贪吃贪杯而挥霍、而钻营、而丧失尊严、而丑态毕露那就是低俗了,而进一步用大吃大喝为手段结交坏人,共谋犯罪,那就不仅是恶俗而是罪恶了。而如果是自己吃完了立刻抨击吃喝呢?
⑥提出一个比较易行的建议: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吧,不论你的工作是干什么的,你总可以读点名著,看点名画,听听音乐戏曲,赏赏名山大川,用人类的文化祖国的文化丰富一下自己的局促的生活吧,用艺术与自然的美丽来补充一下抚慰一下自己平凡的日子与难免有时感到寂寞的灵魂吧,这比自恋自迷强得多啦。
(摘自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五>,有删改)
【小题1】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标题中“瞎浪漫”的主要表现。(6分)

【小题2】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对“俗境”人生表达了哪些看法?请加以概括。(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