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古代文人认为进入作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涵泳”与“玩味”的无声接受方式,注重悉心揣摸与反复咀嚼,如嚼橄榄,如品香茗。“涵泳”这一概念由朱熹率先提出,他认为诗的“语言有个血脉流通,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诗的意象是一个活的整体,内部有血脉贯通流转,而读诗之人反复涵泳感受,就会领悟到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如果多引外来道理对诗进行分解,必然破坏作品的艺术生命,感受不到诗人的真正意思。与此同时,朱熹认为读诗要“玩味义理,咀嚼滋味”,强调接受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清代况周颐对此认识更为深入,“读诗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往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接受者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通过语言的揣摸去创造作品的意境,沉入其中,思而得之,感而契之。
其二,与“涵泳”和“玩味”的无声接受方式相补充的是“熟读”与“讽咏”的有声接受方式,通过反复的吟咏讽诵逐渐悟入作品。明代胡应麟曾将文学作品分成“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两个层面,他认为,“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前者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有迹可循,能进行规范化的分析,是进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后者是形式所暗示的意蕴与旨趣,不可坐实,具有不确定性,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这就决定了读者只能在“熟读”和“讽咏”中通过语言的节奏、声调与韵律去领略它。严羽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方识《离骚》。”沈德潜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都说明了读者按照作品语言的节奏、声调去高吟低唱,紧咏慢吟,从而领会到作品的妙处与味道。桐城派散文家对此有更深入认识,刘大櫆认为读散文之法,重在音节揣摸,摸透了音节,也就把握了作品内在风神,因此桐城派极力标举高声诵读。
无论是无声的接受方式,还是有声的接受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领会作者的旨趣与作品的神韵,需要接受者以己之心参与作品的创造,为此,古代文人又推出了“以意逆志”的观点。“以意逆志”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说的是一种具体的接受方式,而是贯穿于各种具体方式之中的一般接受原则。“意”是接受者的思想情感,“志”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作品中的体现,“以意逆志”是接受者从自己主观感受出发,通过想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中国古代的接受者对此有较深入认识,梅尧臣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的观点就强调了要以己之意去领会作者之心;王夫之说,“读古人文字须以心入古文中”,才能得其神髓。这些文学接受观,高扬了读者的主体性,承认了读者可以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理解作品,不一定要与作者之意相合。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以“涵泳”和“玩味”作为阅读作品的方式,注重的是对作品进行悉心揣摸与反复咀嚼,这是一种无声的接受方式。
B.“涵泳”这一阅读方式是朱熹率先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涵泳就能把诗读得通畅,否则就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C.清代的况周颐认为,在阅读诗歌时接受者要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通过语言的揣摸去创造作品的意境。
D.“熟读”与“讽咏”是古人阅读作品的另一种方式,注重的是反复的吟咏讽诵逐渐悟入,这是一种有声的接受方式。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的胡应麟认为,文学作品的“体格声调”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是读者进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B.“兴象风神”是作品所蕴含的意蕴和旨趣,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具有不确定性,应该有其相应的领略方法。
C.严羽和沈德潜的话都说明了领悟作品时诵读的重要性,读者要通过高吟低唱、紧咏慢吟去领会作品的妙处与味道。
D.“以意逆志”指的是无声或有声的接受方式,领会作者的旨趣与作品的神韵,以己之心参与作品的创造。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在读诗的认识上,既从诗的整体贯通上要求读诗之人须反复涵泳感受,也从“玩味义理,咀嚼滋味”上强调接受者去细腻感受。
B.刘大櫆认为读散文重在从揣摸音节上去把握作品内在风神,这与胡应麟认为读者应该通过节奏等去领略作品的意蕴与旨趣是一致的。
C.从“以意逆志”的原则出发,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就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作品中,从而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达成一致。
D.梅尧臣和王夫之都强调了要领会文章的神髓,必须用“心”,必须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性,读者要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理解作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4 04:38: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13分)
①李白是唐代诗坛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在他的诗作中,山水诗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如实地具体描写山水景色,而是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酝酿于心中的诗情幻化成绮丽非凡、惊心动魄的诗意境界。
②李白的山水诗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以种种瑰丽奇异的想象,制造出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抒发蓬勃的激情。如他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因梦而游,飘然而至,谢公屐、青云梯、海日、天鸡、闪电、鸣雷、石洞、神仙,纷至沓来。意境的描绘,全无刻意安排的迹象。这就是李白的山水诗,情从诗中自然喷发。
③夸张是诗人常用的手法,然而李白在山水诗中,常常用极致夸张的手法咏唱大自然的杰作,酣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蜀道难》中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为了显示蜀道的高耸,他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又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雄奇。蜀山之险,蜀道之难,在夸张的描写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艺术表现。在这样的基础上,李白情不自禁地咏叹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④李白还有一些山水诗弥漫着飘逸超脱的仙心。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碧山”是李白向往的,它不同于喧嚣的人世,在那里李白获得的是一种闲适逍遥。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中,李白脱离名利的纷繁,洗去凡俗的污垢,超脱了世俗功利。诗中的自然山水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为一体,让人回味无穷。
【注】窅(yǎo):深远。
【小题1】概括第③段所谈的李白山水诗的特点,并说明作者是如何阐释的。(6分)
【小题2】清代评论家赵翼评李白的诗歌“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你读过的李白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7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中,认为中国诗较之外国诗篇幅短小,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虽“简短”却“可以有悠远的意味”,使人“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这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
②冯友兰先生说:“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它无不如此。”的确,在诗歌等艺术作品中,暗示与明晰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同一艺术作品中,二者不可得兼。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偏于内向,加之儒家主张为人处世要“温柔敦厚”,讲求内敛,要“敏于事而讷于言”,影响到诗人对外部事物的敏锐感触,所以当他们将这些感触诉诸笔端时,常常文字简约,惜墨如金。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含蓄、委婉的,不喜欢直白、坦露,因而诗人习惯于使用暗示性的语言。以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达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③在《谈中国诗》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分别从三个方面阐释中国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这一特点。
④一是将读者引入边涯,接着是深秘的静默。有时候,作者将你引诱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正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和“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一般。这是中国诗使用“暗示”手法的第一种表现方式,也就是在恰当的时候静默不言,欲说还休。
⑤二是行文不了了之,引得人遥思远怅。譬如,“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两首诗,这两个“不知”简直撩人心魄!
⑥三是问而不答,以问为答。作者说,“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⑦我们在鉴赏古诗时可从意象、题目、作者、注释等方面的暗示性入手。譬如意象,意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与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在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意象反复出现,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古诗词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暗示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则暗示离愁别绪,抒发思乡之愁;鸿雁则表达了游子思乡羁旅之情。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国人的思维。掌握这些意象的含义,就能大体抓住整首诗的意境氛围、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诗词的主旨。
⑧总之,中国古代诗歌虽简短但并不简单,能够在有限的文字里尽可能多地表达意味。不管是意象、题目,还是作者、注释,无不把诗人的情感精精妙地暗示出来。
(选自《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钟书认为中国诗简短如闪电,却可于“易尽”里望见“无垠”,此观点与宋代诗人梅尧臣形近意远的诗词观相近。
B.冯友兰认为,正因为同一艺术作品很难兼有暗示与明晰两个方面,诗歌、绘画及其他中国艺术形式都富有暗示性,而不够明晰。
C.诗人创作时常文字简约,惜墨如金,是由于中华民族内向的民族心理以及儒家讲求内敛的处事主张,影响到诗人对外物的敏锐感触的表达。
D.钱钟书认为陶渊明得到生活的真谛时却欲辩难言,正是诗歌“暗示性”的表现,在语言文字的表达尽头,引人思索,在静默中神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合钱钟书先生的文章《谈中国诗》,着重分析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这一特点。
B.文章第二段从中国人的审美理想、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原因。
C.钱钟书《谈中国诗》一文从语言文字、行文结构和巧用句式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诗所具有的“暗示性”的特点。
D.文章第⑦段列举冰雪、月亮、鸿雁等意象,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富于暗示性,并不意味着中国诗晦涩难懂;富于暗示性,恰恰是中国诗具有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B.尽管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但还是给后世的鉴赏者留下了诸多可循之迹,比如诗歌中的题目意象、作者、注释等等。
C.中国诗歌形式简短但蕴藉丰富,这不仅透露出中国诗人对语言的极致追求,也反映了中国诗人有着丰富的情感。
D.诗词中冰雪暗示心志的忠贞,鸿雁表达羁旅思乡,这已是约定俗成的意义,这些文化密码,对于我们理解古诗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掌握了这些密码,我们就能理解作品的主旨。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消费=享受?

周国平

①我讨厌形形色色的苦行主义。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难够多的了,在能享受时凭什么不享受?享受实在是人生的天经地义。蒙田甚至把善于享受人生称作"至高至圣的美德",据他说,恺撒、亚历山大都是视享受生活乐趣为自己的正常活动,而把他们叱咤风云的战争生涯看作非正常活动的。

②然而,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 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星级饭店、KTV 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③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享受和消费的不同,正相当于创造和生 产的不同。创造和享受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就如同生产和消费属于物质生活的范畴一样。

④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苏格拉底看遍雅典街头的货摊,惊叹道:“这里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呵!”一个稍有悟性的读者读到这个故事,都不禁要会心一笑。塞涅卡说得好:“许多东西,仅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我们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另一方面呢,正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花钱买来的东西,便忽略了不用花钱买的享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可是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哪里还想得起它们?“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人人忙于赚钱和花钱的今天,这样的闲人更是到哪里去寻?

⑤那么,难道不存在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了吗?不错,人有一个肉体,这个肉体也是很喜欢享受,为了享受也是很需要物质手段的。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的肉体需要是有被它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的极限的,因而由这种需要的满足而获得的纯粹肉体性质的快感差不多是千古不变的,无非是食色温饱健康之类。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有一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 有五尺之躯。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歇,否则会消化不良。每一种生理欲望都是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足的法则。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直接的物质享受,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欣喜,败家子挥霍财产时的那份痛快。凡此种种,都已经超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⑥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小题1】第①段画线词语“天经地义”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小题2】第④段中提到苏格拉底的故事,作者说“一个稍有悟性的读者读到这个故事,都不禁要会心一笑”,请说出“会心”在何处?并说说这一故事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以下关于本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间接引用蒙田的观点及他转述恺撒和亚历山大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第③段列举旅游消费的例子证明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排斥,有时会发生重合。
C.第⑤段用三个事例证明人的物质需要是有限的,获得的快感是基本相似的。
D.第⑥段作者认为“幸福感”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奢侈的生活方式只会带来快感。
【小题4】以下关于“享受”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蒙田认为享受是人生至高至圣的美德。
B.享受如同创造属于精神生活范畴。
C.文化消费、艺术欣赏等是真正的享受
D.享受是心灵参与且与灵魂有关的行为。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这种讨论虽然没有结果,但起码可以证明: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可以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其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小题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儒家思想”与“封禅泰山”二者的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支持封禅泰山,但是他并未明确可以操作的封禅礼制,因此封禅泰山直到秦始皇时代才真正成为了事实。
B.儒家思想能够获得独尊地位并最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与封禅泰山的思想首先受到封建帝王的青睐是分不开的。
C.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心思,在帝王心目中地位神圣,因此历代帝王登基后首先进行封禅。
D.儒家思想因为泰山封禅理论而成为了一种国家意识形态,泰山因为儒家思想而确立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独尊地位。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拋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的心愿在几年前就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B.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C.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警惕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
D.“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的心态。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下大同”即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
B.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中的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欺凌的国家的民众,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我们今天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会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今天形形色色“异文化”,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
B.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往往妄自尊大,现在容易成为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C.我们不只要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异民族文化的“优劣”,还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
D.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要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