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光学鼻子”
激光将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这是欧盟发起的一个研究项目的目标。得到了下萨克森州支持的汉诺威激光中心参加了这个研究项目。借助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可以测量呼出的气体,然后人们可以利用测量结果来确定像肺癌这样严重的疾病。
有人认为,这种新的诊断可能带来一场医学革命。与许多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这种被专家称作“光学鼻子”的技术具有很大优势——它不需要对人体做创伤性检查,并且也可以免除令许多人感到害怕的X射线。因此这种新技术特别适用于婴儿、老人或危重病人。
但在这种新技术投入临床应用之前,科学家还需要克服一些障碍。呼出气体中适合诊断疾病的微量气体浓度非常低。这是该技术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必须研制能够测量低浓度气体的激光源和传感器。此外,医学工作者必须查明哪些微量气体可以作为疾病的指示器。 
汉诺威激光中心和英国一家技术公司打算利用这个欧盟资助180万欧元的项目研制一种波长5—10微米的激光,奈梅亨天主教大学基金会和佛罗伦萨非线性光谱学欧洲实验室在着手研制合适的传感器,乌得勒支大学的医学中心负责协调。
(摘自2004年12月20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光学鼻子”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光学鼻子即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的激光。
B.光学鼻子就是借助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测量病人呼出气体的医疗技术。
C.光学鼻子是能够测量低浓度气体的激光源和传感器。
D.光学鼻子是指借助特定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测量人体呼出气体以确定有无疾病的一种新型诊断技术。
【小题2】(小题2)文中说到,“有人认为,这种新的诊断可能带来一场医学革命”,下列不属于这一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不需要对人体做创伤性检查。
B.没有令许多人感到害怕的X射线,不会杀伤人体细胞。
C.可以缩短诊断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D.可以确诊像肺癌这样严重的疾病。
【小题3】(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光学鼻子”具有比许多传统的诊断方法更大的优势,可以专门用来为婴儿、老年人以及危重病人诊断疾病。
B.“光学鼻子”只有在能够测量呼出气体中适合诊断疾病的低浓度气体并且知道哪些微量气体可以作为疾病的征兆的情况下才能交付临床应用。
C.波长为5至10微米的激光可以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
D.奈梅亨天主教大学基金会和佛罗伦萨非线性光谱学欧洲实验室正在研制“光学鼻子”的传感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它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在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蝣们再次回落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是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直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冲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
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B.不需要脊髓肌肉的支撑
C.柔韧性堪比碳纤维复合材料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技术为人挣得自己本质过程中,第一步是为人建立了一个“家”,一个天然的“处所”。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个“处所”、“居所”是城市、村庄、墓地、房舍。但从哲学上讲,这个“处所”首先是语言。海德格尔因而有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②语言是否是人通过技术挣得的?如何挣得的?这里所要求的并不是人类学的证据。因为这里所谓的技术并不能归结为考古中发掘出来的工具。各式各样的工具、器皿可以看成是技术的某种形式,人类的集体劳动,有预见性的有规模的生产。都可以看作是技术的某种形式,但技术不能归结为它们。事实上正好相反,它们被称为技术的东西,是因为技术已经以某种方式先行驻留。这种方式就是语言。在类人猿的集体捕食成为人类的劳动生产之前,在动物的代具成为人的工具之前,语言已经先行在发生作用。正是语言使劳动成为人的劳动,使工具成为人的工具。因此,语言应该正确的看成是技术的原初形态。

③语言的基本功能是“汇聚”。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最基本的名词都指的不只是一个特定的东西,“桌子”一词指的并不是某一个桌子,而是所有的桌子。在“桌子”这个词里,汇聚了所有的桌子。命名并不能简单地解释成给出一个与物相对应的符号,因为是否对应,用什么符号对应,都是问题。相反,命名应该恰当的理解成为某一类物的聚合提供了一个“公开场”。因为有了这个公开场,所有这类物突现出来成其所是,并共同分有这个名字。所以,语言的功能不是给出一个与物相对应、相符合的符号,而是展开一个物以类聚、物成其是的“场所”,从而物分有这个名字。因此,命名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反映过程,而是一个创造世界的惊天动地的壮举。命名即是开辟一片天地,让那些被命名的物显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是存在的家,因为一切存在者都必定“住”(驻留)在语言之屋里。

④技术思想家芒福德正确的意识到,人首先不是工具的制造者,而是意义的创造者;语言的进化比武器和工具的进化更原始更具先导作用,一切工具的进化都以特定的语言进化为前提。工具并不是人类特有的,许多昆虫、鸟类和猩猩都在人类出现之前做出了大量的工具意义上的技术发明。看看它们复杂的巢窝:海狸做的坝、蜜蜂几何状的蜂窝、城市般的蚁丘和白蚁窝,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发明。但是人类首先是说话的动物,或者说是“听”得懂话从而能够说话的动物.听得懂话意味看进入了一个相互展开又相互连结的领域,从而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双手的活动就不只是“单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的工具,它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并且把这些东西相互联结起来:它产生有意义的手势,它在舞蹈中表达强烈的感情,它抚摸爱人的身体,等等。从发生学角度看,手语以及身体语言可能是最原始的语言,而最原始的技术都是身体方面的技术。最原始的语言与最原始的技术同一。

⑤把语言只是理解成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与现代人对技术的工具性理解偏差直接相关,为看实现外在目的而起作用的工具,只是技术的一种堕落形态。工具性的语言也是本真语言的一种堕落,它是语言之召映和汇聚能力的一种遗忘和丧失。

(摘编自吴国盛《技术与人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为人类建立处所,首先建立的是语言,其次才是城市、村庄等居所。
B.工具、器皿、人类的集体劳动和有规模的生产,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技术。
C.语言是一切工具进化的前提,所以其进化比武器和工具更具先导作用。
D.发生学认为手语以及肢体语言是最原始的语言,与最原始的技术相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技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并阐明了中心论点.
B.第②段运用正反论证,确定了语言的先行性,否定了语言是通过技术形成的观点.
C.第③段以“桌子”的命名为例,具休论证了“汇聚”是语言的基本功能这一观点.
D.第④段列举海狸做的坝、蜜蜂的蜂窝和白蚁窝等,沦证了工具不是人所特有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其实是技术的最初形态,在人与猿互相告别之前,就已经在类人猿的活动中发生作用,成为使人成其为人的必备条件。
B.命名指向某一类物的聚合,所以最基本的名词都不只是指一个特定的东西,比如“风筝”一词被一类物共同享有。
C.人能够听得倾话并说话,意味着人类进人一个相互展开相互联系的领域,各种各样的意义就随之被创造出来。
D.语言只强调工具性其实是一种堕落,缺失了其召唤和汇聚能力,这是因为现代人们对技术工具性的理解偏差导致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义是指整个社会道德沉沦,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亡天下。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文中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侍清的愤懑。他最后感叹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文章题目表明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人士;“责任”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天下情怀。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其次是民本思想。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再次是主人意识。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最后是以正心为本。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马克思曾以“世界公民”自称,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紧紧联系在一起。
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知行合一。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亡国只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仁义被扼杀,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天下即将灭亡。
B.顾炎武认为保护一家一姓的国家不致倾覆既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又是每一个普通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C.梁启超的《痛定罪言》一文既呼吁人们要看清政府的无能,又唤醒人们应作深入的自我检讨,他认为要雪国耻,关键在于要自我修正。
D.顾炎武、梁启超在社会危难时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其中梁启超在顾炎武观点的基础上又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且赋予其新的内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念的思想根源来自孟子,顾炎武、梁启超在论述自己的这一观念时就很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了孟子的言论。
B.梁启超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知识分子面对国家的振兴与危倾,都有责任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来救亡图存,这与顾炎武的明显不同。
C.孟子认为人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即拥有天下情怀。
D.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后世广泛流传,他认为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人心”,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孟子认为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自身,桀纣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B.孟子认为人不应自惭形秽,而要有主人意识,只要我们每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就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的人。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可理解为,人类生存的世界,小到个人修养大到社会的兴衰,每个人都要有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孟子所说的“天民”与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世界公民”类似,马克思就曾要求自己做这样的人,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诚然,远古先民尚不懂获取熟食之法,在经过长时间同自然界之间的交互适应之后,逐步认识到“火”对于饮食生活的作用与意义。随着探索与实践的深入,慢慢学会了将动物或者植物放入火中炙烤后再进食之法。除此之外,人们还学会了用适当的媒介物来获得熟食,如石烙与石烹。虽然上述之法皆笨拙落后,但它表明人们在饮食生活方面已经比茹毛饮血阶段有了跨步式的前进,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那些孕育在饮食生活中的设计意识萌芽。。
陶器的出现使饮食的技艺与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为直接与便利的条件。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用于烹煮食物的陶鼎、甑、灶与盆等器具。以耐火程度而言,这些陶器也只能适用于烹煮植物类食品,还未能达到以高温烹煮肉类食物的基本条件。
进入上古三代,在人类摆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价值意识的萌芽在造物成型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出来,饮食器具在保留了原始社会陶质器皿的基础上,首先在贵族阶层开始盛行以青铜材质为主的饮食器具。伴随青铜器皿的出现,所有的食物皆可使用炊具直接与火相交而进行烹制。与此同时,此般金属器具的推广与普及又逐步扩大了人们对食材与肴馔加工的工艺范围与技艺方法,除一般的蒸与煮之外,人们还能熟练采用煎、炒以及炸等多元的烹饪加工技艺。此时青铜容器的造型(参见图1)较为丰富而多样,不仅满足了盛食、盛水与酒的需要,更能实现社会各阶层所反映的不同饮食层次与一定“礼仪性装饰”的需要。至殷商时,随着一种带釉硬陶的出现,开启了原始瓷器的滥觞,以此为基点也说明了人类饮食器具的材质选择也在逐渐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前行。与此同时,饮食器皿在礼制、葬俗、祭祀等社会功能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西周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
至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丝毫未能切断饮食器具的总体发展进程。铁制工具的出现并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促使了农耕文明相较之前代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的速度显著加快。反映在饮食器具方面,虽然在对质地的选择方面并没有较大的变化,但社会生活的普遍需求却逐渐加大,各个诸侯国都出现了不同设计风格的饮食器具。陶质饮食器具的使用畛域依然是中下阶层的首要选择,贵族阶层仍然是以青铜器为大宗。此外,漆木器的数量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秦代饮食器具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的社会分离后,进入了寰宇周天、瞬然归一的时代,三代以来所划定的礼乐制度被秦人以法制的框架重新定义。曾一度作为礼制载体的饮食器具的社会功能也逐渐由祭祀鬼神的神秘礼器还原为以“用”为主旨且满足人们生活礼俗需要的物质载体。不仅过分奇巧之物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审美,就连带有实用礼仪性的仿铜陶礼器中的某些种类也渐自退出了社会生活的器用舞台,“实用”与“审美”相契合的致用之器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在工匠创造与诠释的同时也为釉陶器、漆木器等饮食器具的出现埋下了历史的伏笔。
(摘编自《从礼仪到致用——古代饮食器具的审美走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古先民茹毛饮血,在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后,逐渐掌握了获取熟食的方法,能够利用炊具烤熟食物。
B.新石器晚期,陶器出现,它的出现使饮食的技艺与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耐火程度差,只能烹煮植物类食品。
C.进入上古三代,价值意识的萌芽在造物成型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出来,人们开始热衷于以青铜材质为主的饮食器具。
D.春秋战国时期,铁质工具的出现与应用,促使农耕文明跨越式的发展,饮食器具的社会需求也随之逐渐加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一般的蒸与煮外,人们还出现熟练采用煎、炒以及炸等多元的烹饪加工技艺,这得益于人们对金属器具的推广与普及。
B.从陶器到青铜器,到殷商时代出现的带釉硬陶,这个发展过程说明人类饮食器具的材质选择在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前行。
C.饮食器具在礼制、葬俗、祭祀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并于本周形成了一系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
D.秦时废除三代以来所划定的礼乐制度,将饮食器具还原为以“用”为主旨且满足人们生活礼俗需要的载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迭,饮食器具的造型、材质、作用也在不断变化着,并逐渐实现“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B.自上古三代以来,饮食器具的选择与使用便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陶制是中下层的首选,青铜器为贵族所用。
C.饮食器具自诞生以来,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礼仪性”装饰作用。
D.本文概述了饮食器具的发展过程并分述不同历史时期饮食器具的特点,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

去年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5月将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人机大战。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落人后。同时也要冷静看到,国内互联网公司搭建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谷歌等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比如,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腾讯的“绝艺”还不敢说能和“阿尔法狗”相媲美。站在同一起跑线,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

(选自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论证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下拥有站位优势的中国应该努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观点。
B. 文章论述了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的优势和不足,对比之下,认为中国有科技实力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C. 文章回顾了人工智能遭遇技术瓶颈的原因,论述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走出实验室,伴随生活和工作,迎来黄金发展期的话题。
D. 认为人工智能的前景美好,值得创新和发展,这是文章论述的的前提,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理论依据。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A. 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展开人机大战,目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B. 被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的人工智能,在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谈论最为热烈,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
C. 虽然人工智能令人向往,但是如果机器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并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会让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到害怕。
D. 人工智能在上世纪90年代仍未走出实验室,主要受限于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
【小题3】报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和科学家眼中的人工智能不同,前者多关注其科幻色彩,后者多着重其理想色彩。
B. 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可以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具备了站位优势。
C. 人工智能变得更实用,发展更迅速,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
D. 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